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十三章軸對稱課件

十三章軸對稱課件

1、知識目標:

十三章軸對稱課件

(1)使學生理解軸對稱的概念;

(2)瞭解軸對稱的性質及其應用;

(3)知道軸對稱圖形與軸對稱的區別.

2、能力目標:

(1)通過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觀察辨析圖形的能力和畫圖能力;

(2)通過實際問題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的發展體驗獲取數學知識的感受;

(2)通過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體現數學中的`美,感受數學中的美.

教學重點:的概念,軸對稱的性質及判定

教學難點:區分的概念

教學用具:直尺,微機

教學方法:觀察實驗

教學過程:

1、概念:(閲讀教材,回答問題)

(1)對稱軸

(2)軸對稱

(3)軸對稱圖形

學生動手實驗,説明上述概念.最後總結軸對稱及軸對稱圖形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軸對稱涉及兩個圖形,是兩個圖形的位置關係.軸對稱圖形只是針對一個圖形而言.

都有對稱軸,如果把軸對稱的兩個圖形看成一個整體,那麼它就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如果把軸對稱圖形沿對稱軸分成兩部分,那麼這兩個圖形就關於這條直線對稱.

2、定理的獲得

(投影):觀察軸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否為全等形

定理1:關於某條直線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那麼對稱軸是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

啟發學生,寫出此定理的逆命題,並判斷是否為真命題?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被同一條直線垂直平分,那麼這兩個圖形關於這條直線對稱.

學生繼續觀察得到

定理3: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如果它們的對應線段或延長線相交,那麼交點在對稱軸上.

説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定理,逆定理則是判定定理.

上述問題的獲得,都是由定理1引發、變換、延伸得到的.教師應充分抓住這次機會,培養學生變式問題的研究.

3、常見的軸對稱圖形

圖形

對稱軸

點A

過點A的任意直線

直線m

直線m,m的垂線

線段AB

直線AB,線段AB的中垂線

角平分線所在的直線

等腰三角形

底邊上的中線

4、應用

例1 如圖,已知:△ABC,直線MN,求作△A1B1C1,使△A1B1C1與△ABC關於MN對稱.

分析:按照軸對稱的概念,只要分別過A、B、C向直線MN作垂線,並將垂線段延長一倍即可得到點A、B、C關於直線MN的對稱點,連結所得到的這三個點.

作法:(1)作AD⊥MN於D,延長AD至A1使A1D=AD,

得點A的對稱點A1

(2)同法作點B、C關於MN的對稱點B1、、C1

(3)順次連結A1、B1、C1

∴△A1B1C1即為所求例2 如圖,牧童在A處放牛,其家在B處,A、B到河岸的距離分別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點的距離為500cm.問:

(1)牧童從A處牧牛牽到河邊飲水後再回家,試問在何處飲水,所走路程最短?

(2)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問題可轉化為已知直線CD和CD同側兩點A、B,

在CD上作一點M,使AM+BM最小,

先作點A關於CD的對稱點A1,

再連結A1B,交CD於點M,

則點M為所求的點.

證明:(1)在CD上任取一點M1,連結A1 M1、A M1

B M1、AM

∵直線CD是A、A1的對稱軸,M、M1在CD上

∴AM=A1M,AM1=A1M1

∴AM+BM=AM1+BM=A1B

在△A1 M1B中

∵A1 M1+BM1>AM+BN即AM+BM最小

(2)由(1)可得AM=AM1,A1C=AC=BD

∴△A1CM≌△BDM

∴A1M=BM,CM=DM

即M為CD中點,且A1B=2AM

∵AM=500m

∴最簡路程A1B=AM+BM=2AM=1000m

例3 已知:如圖,△ABC是等邊三角形,延長BC至D,延長BA到E,使AE=BD,連結CE、DE

求證:CE=DE

證明:延長BD至F,使DF=BC,連結EF

∵AE=BD, △ABC為等邊三角形

∴BF=BE, ∠B=

∴△BEF為等邊三角形

∴△BEC≌△FED

∴CE=DE

5、課堂小結:

(1)的區別和聯繫

區別:軸對稱是説兩個圖形的位置關係,軸對稱圖形是説一個具有特殊形狀的圖形;軸對稱涉及兩個圖形,軸對稱圖形只對一個圖形而言

聯繫:這兩個定義中都涉及一條直線,都沿其摺疊而能夠重合;二者都具有相對性:即若把軸對稱圖形沿軸一分為二,則這兩個圖形就關於原軸成軸對稱,反之,把兩個成軸對稱的圖形全二為一,則它就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2)解題方法:一是如何畫關於某條直線的對稱圖形(找對稱點)

二是關於實際應用問題“求最短路程”.

6、佈置作業:

書面作業P120#6、8、9

標籤: 課件 軸對稱 十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mvpr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