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二節》原文及翻譯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二節》原文及翻譯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二節》原文及翻譯

註釋

翻譯

孟子説:“春秋時期沒有最佳行為方式的戰爭。但某個君主善於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是有的。所謂的征伐,是上級征伐下級,相對的諸侯國是不能相互征伐的。”

解析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説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説,我們的觀點與孟子這裏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而統之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

讀解

本來人與人之間要相互親愛,國與國之間亦是如此,但整個春秋時期三百年間,諸侯們都是徵來伐去。儘管他們都知道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如齊桓公九盟諸侯,但他們為了滿足自己貪婪的慾望,不惜犧牲幾十、幾百萬人民的生命,弄得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使整個中原地區混亂無比。這就是沒有盡心知命!因而他們選擇不到最佳行為方式。就“征伐”而言,只有周王能征伐各諸侯國,各諸侯國之間是不能相互征伐的。要征伐,就不是最佳行為方式,而採取不是最佳行為方式的行為,必然就不會成功,也必然不能王天下。要想王天下,就必須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才能使“王道”成功。歷史也證明,不僅春秋時期如此,戰國時期亦是如此,即使秦始皇之王天下,也不是王道,而是霸道。而“霸”天下,則是短命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ypno2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