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孟子·盡心上》出自《孟子》,講述了儒家思想,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我們看看下面吧!

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第一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 (1)不相徵也。  ”

註釋

(1)敵國:指地位相等的國家。“敵”在這裏不是“敵對”的意思。

翻譯

孟子説:“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徵,是指上討伐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

第二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2) 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 也?”

註釋

(1)《武成》:《尚書》的篇名。現存《武成》篇是偽古文。(2)策:竹簡。古代用竹簡書寫,一策相當於我們今天説一頁。(3)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翻譯

孟子説:“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書,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手,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麼會使鮮血流得來可以漂起木棒呢?”

第三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翻譯

孟子説:“能工巧匠能夠教會別人規矩法則,但不能夠教會別人巧。”

第四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1)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2)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3)既成,粢盛既潔(4),祭祖以時,然而早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註釋

(1)社稷;社,土神。稷:穀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家的代稱。(2)丘:眾。(3)犧牲: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4)粢(zi):稷,粟米。粢盛既潔的意思是説,盛在祭器內的祭品已潔淨了。

翻譯

孟子説:“人民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穀神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穀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穀神。”

第五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翻譯

孟子説:“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第六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謂高子(1)曰:“山徑之蹊(2)間,介然(3)用之而成路;為間(4)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註釋

(1)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2)徑:山路。溪:人行處。山徑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3)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裏是經常不斷的意思。(4)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翻譯

孟子對高子説:“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第七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齊飢。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1),殆不可復。”

孟子曰:“是為馮婦(2)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3),莫之敢攖(4)。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悦之,其為士者笑之。”

註釋

(1)復為發棠:重新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賑濟災民。發,汗。棠,地名, 在今山東即墨南。過去齊國災荒時,孟子曾勸過齊上開棠地糧倉賑濟災民,所 以有此説。(2)馮婦:人名,姓馮.名婦。(3)嵎(yu):山勢彎曲險阻 處。(4)攖(ying):迫近。

翻譯

齊國遭饑荒,陳臻對孟子説:“國內的人們都以為老師會再次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説:“再這樣做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婦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

第八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翻譯

孟子説:“諸侯有三樣寶: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錯以珍珠美玉為寶,災禍必定落到他身上。”

第九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盆成括(1)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註釋

(1)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翻譯

盆成括在齊國做官,孟子説:“盆成括離死不遠了!”

盆成括果然被殺,學生問孟子説:“老師怎麼知道盆成括將被殺呢?”

孟子回答説:“盆成括是個小聰明,但不懂得君子應該知道的大啟發,這是足以招致殺身之禍的。”

第十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飴(1)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飴之也。是皆穿富之類也。

註釋

(1)飴(tian):探取,獲取。

翻譯

士人不該説話的時候説話,是用言語來套取人;該成話的時候不説話,是用沉默來套取人。都是鑽洞爬牆的小偷行為。

第十一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1)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苦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註釋

(1)帶:束腰的帶子。朱熹注:“古人視不下於帶,則帶之上乃目前常見至近之處也。舉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帶指平常淺近的意思。

翻譯

孟子説:“言語淺近而意義深遠的,是善言;操守簡約而施與廣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語,講的雖然是平常的事情,卻藴含着深刻的.啟發;君子的操守,從修養自身開始,然後才使天下太平。人們的毛病往往在於放棄自己的田地不耕種,卻跑到別人的 田裏去除草——要求別人很多很嚴格,要求自己卻很少很輕鬆。”

第十二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説(1)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2)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註釋

(1)説(Shui):向……進言。(2)榱(CUI)題:也叫“出檐”,指屋檐的前端。

翻譯

孟子説:“向位高顯貴的人説話,要藐視他,不要把他的顯赫地位和權勢放在眼裏。哪怕他殿堂高兩三丈,屋檐好幾尺寬,如果我得志,並不屑於這些;哪怕他佳餚滿桌,侍奉的姬妾好幾百, 如果我得志,並不屑於這些;哪怕他飲酒作樂,馳驅打獵,隨從 車輛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並不屑於這些。他所擁有的,都是 我不屑於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禮樂制度。我為什麼要怕他呢?”

第十三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翻譯

孟子説:“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慾望。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多,即便本性還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第十四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1)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 狷者有所不為也’。(2)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曰:“如琴張(3)、曾皙、牧皮(4)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何以謂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6)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 原(7)乎!鄉原,德之賊也(8)。”’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 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9)?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 然(10)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悦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人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11),恐其亂 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 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12) 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註釋

(1)孔子在陳曰:見《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子在陳曰:‘歸與歸與!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與萬章所引略有不同。 (2)孔子……:見《論語子路》。 原文和孟子這裏所引一樣。(3)琴張;人 名,不詳。(4)牧皮:人名,不詳。(5)嘐嘐(Xiao):趙歧注:“志大言 大者也。’”(6)夷:平。或認為作語助詞,無義。(7)鄉原(yuan);也 作“鄉愿”。願,謹慎。鄉原指外貌忠誠謹慎,實際上欺世盜名的人,也就是 現代所謂“老好人”、“好好先生”。(8)孔子曰:這段話在《論語陽貨》 中只有“子日:‘鄉原,德之賊也。”’(9)踽踽(ju):獨行不進的樣子。涼 涼:淡薄,冷漠。(10)閹:指閹人,即宦官。閹然指像宦官那樣巴結逢迎 的樣子。(11)四美:2)反:同“返”、經:正常之道。 (13)慝(te):奸邪。

翻譯

萬章問道:“孔子在陳國説:‘何不歸去呢!我的那些學生們忘大而狂放,進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陳國、為什麼思念魯國的那些狂放之士呢?”

孟子説:“孔子‘得不到言行合於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狂與狷這兩種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進取精神,狷的人有所不為。’孔子難道不想和言行合於中庸之道的人相交嗎?不能夠 得到,所以只能求次一等的罷了。”

萬章問:“請問什麼樣的人可以叫做狂放的人?”

孟子説:“如琴張、曾皙、牧皮這些人,就是孔子稱為狂放的 人。”

萬章問:“為什麼説他們是狂放的人呢?” 孟子説:“他們志向很遠大,言語很誇張,嘴巴總是説‘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們的行為,卻不和言語相合。這種狂 放之人如果也得不到,那就和潔身自好的人相交往了,這些潔身 自好的人就是孔子所説的狷者,是比狂者又次一等的人。孔子説: ‘從我家門口經過卻不進到我的屋裏來,而我並不遺憾的,那就只有好好先生了吧!好好先生是使道德敗壞的人。’”

萬章問:“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好好先生呢?”

孟子説:“好好先生批評狂者説:‘為什麼這樣志大言大呢?言 語不能夠和行為相照應,行為不能夠和言語相照應,就只説古人呀!古人呀!’又批評指者説:‘為什麼這樣落落寡合呢?生在這個世界上,為這個世界做事,只要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樣八面玲 球,四處討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萬章説:“一鄉的人都説他是老好人,他也到處都表現得像個老好人,孔子卻認為他是使道德敗壞的人,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説:“是啊,這種人,你要説他有什麼不對,又舉不出例證來;你要指責他卻又好像無可指責。他只是同流合污,為人好像忠誠老實,行為好像清正廉潔,大家都很喜歡他,他自己也以 為很不錯,但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為卻並不合於堯舜之道,所以説他是‘敗壞道德的人’。孔子説:‘厭惡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厭惡雜草,怕的是它搞亂禾苗;厭惡花言巧語,怕的是它搞亂正義; 厭惡誇誇其談,怕的是它搞亂信實;厭惡鄭國的樂曲,怕的是它 搞亂雅樂;厭惡紫色,怕的是它搞亂正宗的紅色;厭惡好好先生, 怕的是他搞亂道德標準。’君子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為了讓一切回到正道罷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會振作起來;老百姓振作起來,也就沒有邪惡了。”

第十五章孟子盡心下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 萊朱(1),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2),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3)!”

註釋

(1)萊朱:湯的賢臣。(2)散宜生;文王賢臣。(3)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朱熹《集註》引林氏的解釋認為:前半句“然而無有乎爾”指 沒有“見而知之”者;後半句“則亦無有乎爾”指五百餘歲之後更不會人“聞而知之”者了。因此,是孟子對沒有人繼承孔子聖人學説的憂慮。

翻譯

孟子説:“從堯舜到湯,經歷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堯舜之道而繼承的;像湯,則是聽説堯舜之道而繼承的人。從商湯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像文王,則是聽説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從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像孔子,則是聽説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從孔子到現在,一百多年,離開聖人在世的年代這樣的不遠,距離聖人的家鄉這樣的近,但是卻沒有親眼看見聖人之道而繼承的人了,以後恐怕也沒有聽説聖人之道而繼承的人了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g2v3v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