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教學設計(通用3篇)

《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教學設計(通用3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教學設計(通用4篇),歡迎大家分享。

《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教學設計(通用3篇)

《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容概述

《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美術教材五年級第九冊第三課的內容。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本課意圖是通過觀察、分析和講解,學生能夠認識到景物的近大遠小透視現象,並能把有關透視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繪畫中進而提高空間表現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在繪畫中的真實感。

二、教學目標分析

1、認知目標:通過學習、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視現象,學生更瞭解生活中的近大遠小的原理。理解視平線、消失點在透視現象中的應用。學習它能使學生更好的表現空間立體感是繪畫作品更真實。

2、技能目標: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瞭解透視現象及基本規律,並能運用這些規律表現身邊的景物逐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3、情感目標:通過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視效果給畫面帶來的美感。並且有留意觀察的習慣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遠小透視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講解,能發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能掌握簡單的原理和規律。 2、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表現身邊的景物。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其實五年級學生對於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早就注意到了,為使學生把感應認知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過稱中我還是要通過大量的感性認識來引起學生的興趣。透視教學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初次接觸這種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識會感到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我們提前進行滲透,做好鋪墊,如課前提出問題、留觀察作業、收集相關資料等。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新課程理念提出“創新與發展取向的課程實施”,教師與學生不只是課程的執行

者與接收者而應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知識的創新者。在本課教學設計時我重點突出以下幾點。

1、教師要成為教學設計的創新者為了突出“用繪畫中的透視現象表現立體感”這一重點,使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感受知識的魅力。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第一,用範畫中兩個大小不一的“海寶”以奔跑的動式來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

第二,用兒童畫中一排樹木來直觀的表現近大遠小、近高遠矮、近粗遠細和近稀遠密的透視現象

第三,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繪畫中的透視現象”的真實感我把音樂元素融入到了美術課堂上,引到學生在樂曲中需找立體感,恰當地運用音樂元素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網上收集各種透視現象的圖片、名家畫作、透視現象的多媒體文件、繪畫用的尺子、鉛筆、水彩筆等工具。通過對名家畫作的欣賞和臨摹,讓學生更理解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更深刻的記憶大師的作品也通過基礎的透視近大遠小表現的。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20xx年5月1日——10月,在上海召開了什麼啊? 生:世博會。

師:這真是值得我們中國人民驕傲的一件事情。你們知道上海的世博會的.吉祥物是什麼嗎? 生:海寶。

師:海報象徵着吉祥,藴意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今天我們請海寶來同大家一起學習,大家歡迎嗎? 師:仔細看,海寶從遠處到近處有什麼不同呢?

生:在近處的大,遠處的小。

師:同學們的感覺很敏鋭,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現象,誰願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紹一下? 生:路房。

師:同學們真是觀察生活的有心人啊!但在觀察這些現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像這種同樣的物體處在不同位置時,在觀者眼裏出現近大遠小的變化在繪畫上就叫透視現象。

板書課題:繪畫中的透視現象。

(二)、講授新課。

①透視是繪畫中的術語,那麼什麼是透視呢?就是用線條或着色彩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空間的方法。透視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形體透視。二是空氣透視,形體透視是根據光學和幾何學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線條來標識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光線投影的科學。空氣透視:研究和表現空間的距離。

②用簡筆畫形式表達出來!問:他們有哪些透視現象(除了色彩方面)。 生: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高遠低、近清晰遠模糊。

師:哇,好厲害。同學們發現這麼多透視現象,那麼在仔細觀察。觀察在繪畫上色時色彩有哪些變化?

生:近處亮一些,鮮豔一點,遠處灰暗一些。

師:假如,老師讓XXX站在路的一端向另一端跑我不説停,他就不準停,最終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這位同學的回答真是棒極了,由於道路兩旁的樹木向遠處逐漸縮小最終會縮到一點,這個點就叫做消失點的水平線就是視平線。通過消失點的水平線就是視平線。通過消失點的垂直線。這些在畫面上通常是不用畫出來的。

③師: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現在我們就去看看藝術家是怎樣處理畫面中的透視現象的?這幅作品是荷蘭風景畫家。看看作者是用什麼藝術形式表達的這幅作品?在你看來畫家表現了哪些透視現象?

④我們今天研究透視就是要解決如何把現實世界裏的三維空間立體事物表現在一個平面上?(如果説老師今天要求你們在一張紙上臨摹學生作品,你們想先從哪方面入手) 老師在黑板上做範畫。

(三)、學生作業

作業要求:尋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視現象的畫面,表現出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再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給它填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讓它變得更美。

學生創作,教師巡視輔導。

(四)、評價拓展

學生互評,從他人的作品中學習和借鑑,相互學習,不斷提高。

(五)、板書設計

繪畫中的透視現象

近大遠小

近高遠低 近寬遠窄 近清晰遠模糊

七、教學評價設計

八、總結和反思

一節美術課雖然只有40分鐘,但透視對學生的影響卻早已衝出了時間的界線。透視是實際繪畫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它是提升學生在繪畫中的真實感的前提,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該學會把透視原理分析透講解明白,為孩子們以後的實際繪畫奠定基礎,引導他們咋愛思考中尋找美,在實踐中創造美,在創新中擁有美。相信,在充滿夢幻的童心世界,會有對藝術的翅膀,在夢想的天空裏自由的翱翔!把一樣的物體放在另一樣物體的後面,就會產生前後的感覺,物體通過逐漸縮小尺寸,也會產生前後的感覺。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畫作業時,表現物體的前後尺寸不是很明顯。五年級的學生對這個透視的問題,理解的不到位,我們可以慢慢的引導,使他們對這一概念更好的表現在自己的繪畫中。

《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伸向遠方的路、風景圖片、認識各種透視現象,並在平時的繪畫中加以運用。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現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各種透視現象(特別是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

教學難點:

在繪畫中運用透視知識。

教學準備:

圖片,2B鉛筆等。

教學過程:

一、欣賞

1、出示數幅圖片(風景圖片),請學生仔細觀察後歸納透視現象:

小結:近大遠小。

2、思考:這種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是由於距離不同,位置不同,我們就會有近大遠小、形狀改變的感覺。我們站在路的中心,會看到路面和兩旁的樹木、房屋都漸漸集中到我們眼睛正前方的一個點上,這一點稱為主點。通過主點的水平線叫視平線,通過主點的垂直線叫主點垂線,但這些通常是不畫出來的,但在作畫的過程中通常要用到。(師一邊講解一邊在黑板上畫出,讓學生直觀的瞭解)

3、出示攝影風景圖片

生活中除了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以外,還有其他的透視現象,請結合書本上的圖片,和自己的同桌討論一下,看看誰能有新的發現。

學生答(略)

師小結:同樣高度的建築或柱子,樹木等都有近高遠低的透視現象;一條同樣寬闊的馬路、鐵軌都有近窄遠寬的透視現象,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透視現象。

二、學生練習

通過學生臨摹寫生作品,感受各種透視現象。在作畫過程中,發現各種容易犯的錯誤。(在此過程中逐一糾正,避免學生在寫生的過程中犯這種錯誤)

三、展評作業

1、透視現象是否合理把握。

2、線條是否流暢。

3、畫面是否完整。

四、課後作業

找一找校園中有透視現象的場景。(條件允許的畫可以用攝影的方式它拍下來。)或把自己家裏有這種現象的圖片帶過來,為下一堂課的寫生做好準備。

課後記:我覺得這一課的內容比較實用,但一節課的時間學生還是不能完全掌握。

《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教學設計3

一、解讀教材

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教材的意圖是通過觀察、分析和講解使學生認識的景物有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並能將透視知識運用到實際繪畫之中,進而提高空間表現能力。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注意到了景物近大遠小的現象,但是,他們沒有分析過透視現象的規律,不瞭解視平線和消失點的概念,從未嘗試過用透視現象表現立體空間。在創作時會出來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會不自覺地關注局部細節,容易把景物畫歪。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什麼是透視以及視平線和消失點在透視現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視規律,能運用透視知識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比、觀察和分析等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視現象,引導學生構建出繪畫中的透視規律,運用透視知識,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視現象給畫面帶來的美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初步瞭解視平線和消失點在透視現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視規律,感受透視現象給畫面帶來的美感。

2、教學難點:如何運用透視知識表現近大遠小的肉食現象。

四、材料的準備

圖片資料、沙子等

五、教法和學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能力,本人採取啟發和引導的方法,讓學生從生活中的透視現象入手。通過認真觀察提問,思考與討論,循序漸進教學,使學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六、教學流程

1、圖片導入:

通過照片的對比,引導學生髮現距離我們近的物體看起來比較大,而距離我們遠的物體看起來比較小,這種近大遠小的現象叫透視現象。

(通過引導調動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2、自觀感受

(1)以書中的圖片《樹》照片為例。通過師生共同觀察,分析,引導學生認識並理解消失點、視平線以及消失線的概念,並歸納出天空、道路近寬遠窄,樹木近高遠矮、近粗遠細、近疏遠密的透視規律。

(2)再通過圖片的比較讓學生知道消失點、視平線以及消失線的位置是可以變動的,而且位置不同的視平線帶來的畫面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此環節通過對圖片資料的觀察和認識,讓學生深刻領會到了本課的知識要點。

(3)基本要素掌握之後,共同欣賞荷蘭畫家霍貝瑪的油畫《村道》通過對作品的分析,讓學生感受透視現象給畫面帶來的空間感和美感。同時讓大家認識了消失線。

3、佈置作業:

4、展評:作品自我介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yzpqe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