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歷史説課稿範文合集九篇

有關歷史説課稿範文合集九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説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歷史説課稿範文合集九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情境導入

要求學生觀察其中再現了哪些歷史人物?

指出《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説。小説不等同於歷史。歷史上的三國究竟怎樣的?回答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 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設疑激趣,導入本課學習。

新課導學[官渡之戰]

1.看圖説史:①東漢末年人們生活環境

②人們最大的願望

③北方有實力的割據政權?並預測誰最有可能統一北方

2.明確學生任務:找到雙方的優勢劣勢,分析出誰能取勝?

3.歸納出官渡之戰的特點和作用並過渡

描述回答

思考認識

讀圖回答

認識袁、曹勢力,引出二雄相爭在官渡。

學生表演《官渡相持階段的袁紹和曹操》

暢所欲言,完成任務

學生來敍述戰爭經過

出示詩句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及問題

出示任務

演示官渡之戰概況

與語文聯繫,感性認識東漢末年人民的痛苦。

由此理性認識人民對和平統一的嚮往。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走進歷史,通過情境再現,置疑導學,培養學生整理和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

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增強教材的直觀性,鍛鍊學生表達能力。

[赤壁之戰]

1. 讀圖説史:①“志”

②指導看圖,曹操南下的兩個對手

2.要求簡介赤壁之戰經過

3.點撥學生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回答並實現過渡。

讀詩並回答

讀圖,理解“孫劉聯合”戰略

學生踴躍回答,合作擴大知識面

合作探究並回答 :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

這個結果給三方帶來的變化

曹操詩句《赤壁之戰前的形勢圖》

播放電視劇片段

出示分組討論題

加強與語文的聯繫

加強與地理的聯繫

赤壁之戰,學生有較多的認知,還課堂給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

以問題為中心,學方法,找原因求根源

看結果辨影響,提升分析能力

[三國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勢圖講解三國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學生設計一張三國鼎立示意圖

3. 教師啟發指導學生學經濟

總結並設置懸念。

看圖

學生動手繪製

興趣十足地找家鄉,並閲讀三國經濟發展情況。

探討原因説説啟示

三國鼎立形成圖

展示成果

出示問題“找一找”“感悟論壇”

直觀形象便於記憶。

整理歸納表現歷史信息的能力,激發創新思維。

身臨其境,通過內心體驗,理解發展經濟的重要性。

啟發思維,古為今用

激發學生主動求知

線索梳理教師引領學生掌握看,記憶,學方法出示線索圖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把握重點,理清思路。

活動探究組織學生探究聽

談聽一聽

辯一辯

想一想

談一談文史聯繫,陶冶情操

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

走出歷史,人格培養

多思考,多學習,善表達

知識拓展留課下作業記出示要求培養學生收集歷史資料的能力

板書設計

圖文示意的板書設計,歸納了“一種局面、兩大戰役、三國鼎立、四個人物、五個時間”知識點,還形象地展示了歷史的發展脈絡,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提高學生駕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注意了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歷史教學,並加強學科間聯繫、加強與現實聯繫,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今後我還應該繼續研究新課標,更深層次地挖掘教材,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探索網絡型課堂教學,使歷史教學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學生的需求!

歷史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説,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 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説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 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

説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 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 自主獲取信息 。 知識積累較少 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 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説:“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後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 ②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 然後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説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以隋為鑑,以民為本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歷史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我是1號考生,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第一目——《光榮革命》。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重難點、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説課。

説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光榮革命》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第一目的內容。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開創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先河,對英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習本課,能讓學生對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徵有初步瞭解,奠定學習美、法、德等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説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於高中一年級。他們在初中已經學習過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相關歷史,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但是,高中階段所學的這段歷史,在理論上上升到了一定的難度。而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還有待欠缺,學習歷史的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全面。因此,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通過閲讀、探究等形式獲取歷史知識和歷史信息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光榮革命”等基本史實,培養學生通過閲讀等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相關史實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光榮革命”的實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國王與議會之間的鬥爭,培養學生認識民主與專制鬥爭的複雜性和曲折性;培養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光榮革命”爆發的基本事實;

教學難點:“光榮革命”的實質。

説教法學法

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講授法、點撥法、問題探究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説教學過程

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五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環節,我會在PPT上展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以及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的圖片,並進行啟發式提問:“誰是國家元首,誰是最高決策者?英國現今所沿用的是什麼制度?它是從何發展而來的?它是如何確立的?”,由此導入新課。

在新課教學環節,一方面我會引導學生學習英國“議會的形成”,我會指示學生閲讀課本36頁的小字部分,引導學生分析、梳理英國議會的形成、發展及演變歷程,並提問學生回答。最後,再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補充:“議會是在王權的衰落中產生的,始終限制着王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縱向看待、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會重點引導學生去學習“光榮革命”這一階段的歷史。首先,我會在PPT上展示探究問題1:請同學們閲讀教材,簡要概括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導火索及主要過程。在學生回答後,我會根據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補充和總結。其次,我會接着在PPT上展示探究問題2:“光榮革命的實質是什麼?”。同時,我會分學生前後桌四人為一個小組,在5分鐘的時間內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學生討論時,我會走下講台進行適當的巡視與點撥。討論結束後,我會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最後根據發言情況進行補充、歸納和總結,從而得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勢力妥協的產物,標誌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以及全面看待歷史事件前後發展脈絡的思考能力。

課堂的小結作業,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通過小結作業,能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提綱挈領,抓住重點,儲存信息,鞏固知識。所以,我的小結是: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議會的形成”與“光榮革命”兩個知識點進行回憶與鞏固。我的作業是:要求學生對下節課所要講的內容“議會權力的確立”以及“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進行預習。

整個板書結構簡潔美觀,板面達意流暢,再現了課程思路和教學核心。

歷史説課稿 篇4

課件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破解生命起源之謎》是人教版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第二課的內容,在進化論提出前,關於生命起源問題上主要有“神創造世界説”和“上帝創造世界説”兩種不同的觀點。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提出,則打破了傳統的封建神學世觀,揭示了生命起源之謎,推動了近代世界科學的進程,在生物學、社會學、思想界、宗教界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本課教材無論在本章還是整個世界近現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遠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二)、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歷史條件及進化論思想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中外對比聯繫加以突破)

難點: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內容。(通過史實結合進行突破)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神創説、上帝創世説;細胞和細胞學説,早期生物進化思想;1859年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源》及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

2、理解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生物學領域發生重大轉折、取得革命性進展的原因;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對思想界、科學界、宗教界和社會革命和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能力目標:1、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説和上帝創世説出現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2、通過理解進化論的影響,探究科學在社會進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確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重要意義

德育目標:1、使學生明白迷信、愚昧阻礙社會進步,社會落後滋生愚昧、迷信,進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並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2、通過進化論的創立,使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為有科學家的頑強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贏得了科學的進步,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質的目的。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採用啟發式教學。)

1、有關達爾文進化論的知識,學生並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學上的情景設置和參與性:採用“學生閲讀—教師設問—討論回答—思考補充—教師總結”的教學模式

2、針對學生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背景和意義的內容不易綜合,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運用淺化機制和問題——發現教學法原理,採取“提出問題——閲讀課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結論”的方法。由淺入深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藉助史料,“論從史出”,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讓學生一步一步進入其歷史活動的最佳狀態。

學法:

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水平的文科知識和自學能力,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內容在生物學中已有所學習,感性認識較強,但發散思維、知識連貫性、學科遷移能力不夠。

在學法上加強指導:學生先帶問題預習,老師指導,學生掌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説教學程序

1、用問題引入新課:地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目前已發現的生物中有100多萬種動物,30多萬種植物,10多萬種微生物,那麼這些生物的來源是什麼呢?然後由學生討論並闡述一些觀點。接着再由教師進行總結:人類社會一直在探討生命的起源,關於生命的起源的觀點很多,主要有“神創造世界説”和“上帝創造世界説”和進化説。

2、再用問題引入第一部分內容:為什麼會有“神創造世界説”和“上帝創造世界説”?這些説法科學嗎?它們對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讓學生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説和上帝創造世界説長期盛行的原因並結合教材和對神創説作出評價。

(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於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徵手法敍述人類的起源;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展,)

3、神創説並不能解釋生命的起源,關於生命的起源在今天人們更多支持的是進化説。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內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基礎,達爾文為什麼能創立進化論?由此引出達爾文的進話論產生的背景,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理論基礎和達爾文個人因素五個方面結合教材、閲讀材料並聯系當時特定的社會情況去分析、概括。(其中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引導學生結合所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概括;理論基礎反面結合課文和學過的生物學知識進行概括;達爾文個人因素方面結合歷史材料和自己的瞭解進行概括)

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通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洗禮,面向現實世界、崇尚禮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説的創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鋭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2)達爾文的進化論誕生的標誌是什麼?主要觀點又是什麼?(培養閲讀和概括能力)

標誌——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觀點——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達爾文的進化論產生了什麼歷史影響?引導學生從它對歐洲思想界、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中國思想界產生的影響去分析。

對歐洲思想界——衝擊了封建神學的創世説;把發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和激烈爭論,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四、説板書設計和作業練習:

板書設計

一、誰是萬物的創造者:

1、世界神創説(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於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徵手法敍述人類的起源;內容:信仰至高無上的創世神,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神創造的)

2、上帝創世説(原因:同上。內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展。)

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進化論誕生的條件和原因: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通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洗禮,面向現實世界、崇尚禮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説的創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鋭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2、進化論誕生的標誌和內容:

標誌——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內容——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進化論產生的歷史影響:對歐洲思想界——衝擊了封建神學的創世説;把發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歷史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選手,我説課的課題是(寫課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內容。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根據新課標要求,中國古代史主題是以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為主要內容,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從夏朝國家的產生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變革,本單元是古代史上,中國開始走上國家社會的開端。本課重點講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發展,為本單元后續朝代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説學情

我所授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中七年級學生,教師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學生、掌握學情。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僅限於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歸納能力,而這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着重培養的方向;其次,從心裏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因素,認識到歷史課時一門科學,學好歷史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最後,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發表見解,愛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生理特點,一方面,利用生動活潑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到課堂上,另一面,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髮表見解,勇於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説教學目標

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關於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緊密圍繞新課標的要求,並依據新課改,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瞭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説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並能概括其相似之處。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閲讀自學、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概括和比較;通過課堂討論等活動方式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瞭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夏朝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瞭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蹟,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瞭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四、教學重難點

縱覽本課,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部分組成。由於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思維能力有所侷限,同時也是發展時期,因此我將通過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作為本課重點;同時,初一學生對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這一抽象概念的難以理解理解;公元紀年法中紀年與世紀的換算方法的瞭解。

五、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針對每課的內容採取適當的教法和學法,以實現教學目標,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課依據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主線,以思維訓練為中心,所採取的教法主要有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本課我使用複習導入法,通過設置問題:傳説中的堯、舜、禹又是通過什麼方式做部落聯盟首領的?這種方式叫什麼?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即複習上一單元只是,同時引出禪讓制,教師指出在大禹之後禪讓制被破壞,導入今天所學新課。

2、教授新課

本課分為三個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個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圖片,設置問題:大禹陵的修建説明了什麼?此問題主要引導學生,回顧第一單元知識,認識到大禹由於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設置第二個問題,傳説中的大禹還做了幾件有助於提高其威望、鞏固其地位的大事?學生通過閲讀課文第一段,獲得大禹“塗山會盟”和“製作九鼎”的信息。使學生認識到隨着大禹的地位提高,進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其次,板書,夏朝的建立,讓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時間、都城。並且結合地圖冊,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地圖,認識到夏朝的地理範圍及陽城的具體位置,瞭解陽城是今天的哪個城市。通過設置問題:同學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嗎?通過學生的回答以及教師的簡單講解,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是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發展惟一沒有中斷的國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過提“禹死後,他的王位由誰繼承了呢?”引出啟繼承王位,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書本啟繼承王位的經過,讓學生討論書中“想一想”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比較法,認識到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的區別。

第二個部分,板書,夏朝的發展。指導學生觀察《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及閲讀文字,分析據此所獲得的信息:築有大型宮殿,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等。

這之後,教師通過問題,夏朝就這樣一直繁榮下去了嗎?過度到下一個子目的學習。

2)在第二個子目“商湯滅夏”中,

首先,結合書本,指導學生觀察《“桀駕人車”漢畫像石》,設置討論問題:這是夏朝最後一位國王桀,你認為他的怎樣一位國君,你能預見到他統治的結果嗎?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桀已經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將滅亡。於此同時,學生通過閲讀,認識到商族的強大,引導學生推斷:商滅夏。接着,板書商的建立,指導學生通過閲讀課本,歸納商建立的時間、都城。

其次,觀察《商朝形勢圖》,使學生認識到商代前期先後七次遷都,通過設置提問:商朝當時會因為什麼原因而遷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到商代遷都的原因。板書:盤庚遷殷。通過地圖冊,使學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書商代的發展。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歸納學生在國家機構上的建設。同時,指導學生閲讀書本閲讀部分,以及觀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蠶》、《商代鐵刃銅鉞》,體會商代經濟文化的進步。

3)在第三個子目“武王伐紂”中,

首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文,設置提問: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一下紂王?學生通過閲讀認識到商紂的殘暴。接着提問:昏庸殘暴的統治將預示着怎樣的結局?引出武王伐紂的事實。板書:西周的建立。學生歸納時間、都城。接着,通過書本議一議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養學生具備了初步的歷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書西周的發展:指導學生閲讀《詩經》節選及課文,提問: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還有哪些進步?學生討論歸納西周在經濟上的發展。教師指出,西周經濟的繁榮同樣也是平民的勞動者所創造的。

再次,板書東周的建立: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昏庸統治使其失去民心、預示着統治的滅亡。歸納知識點: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3、小結:指導學生將本課內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標識出來。

4、〖鞏固練習〗做配套填充圖冊中的相關內容。

教案點評:

本教案採用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展示大量的文物圖片,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同時,教師還在教學重難點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討論、講故事等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由於本課的時間跨度較大,內容較多,教師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制大事記年表的方法,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歷史説課稿 篇6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就本課內容,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方法、説學情、説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 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第一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裏第2課內容,本課在俄國十月革命後發生的,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列寧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過渡,符合蘇俄的國情,它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實際相結合的典範。斯大林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最終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本課共有兩個子目。 “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介紹了1921年對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時間、內容和意義;第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介紹了斯大林實施一、二五計劃所取得的成就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時間、標誌和利弊。

2、 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瞭解和掌握1921年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蘇聯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憲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確立。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來思考其作用,討論總結蘇聯(蘇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採取的重大舉措,探討斯大林模式對於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b.過程與方法

通過導學案對學生引入有關歷史資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有的能力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對比和分析,培養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學觀點和知識結構,達到教學目標所要求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介紹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讓學生認識到它是蘇俄當時具體國情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②通過介紹蘇聯在短時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是被歷史證明了的。

③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的探索過程的瞭解,結合中國現代史部分中所學習的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3.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是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教學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

二.説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回顧上節課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入新經濟政策,讓情境走進課堂,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給學生一種感官和心理的強烈刺激,引發學生興趣

2.問題式教學法:將知識引入課堂,提出問題,以疑導讀,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中.

3.運用導學案教學,讓學生先掌握基礎知識點,然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設疑、討論、探究,教師參與答疑,從而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講解法:通過分析、綜合、比較使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揭示歷史規律,突破難點問題.

三、説學情

學習本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認識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鉅性、曲折性、複雜性,它不僅對蘇聯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認真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本課主要介紹的是以列寧和斯大林兩位領導人對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措施和影響。為了讓學生理解新經濟政策,我把上一課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進行了對比,從而讓學生知道這種做法是符合蘇俄國情的,是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對於“斯大林模式”的正確評價,學生不怎麼了解,我創設情境,逐層導入,使學生提高認識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能力和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每個問題都由情境導入,學案概括,提出問題,課堂討論,解決問題五部分組成,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合作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導入新課後進入教學設計部分

1. 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講述新經濟政策時,我通過導學案提出問題(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採取了哪些措施?),然後學生分組討論,鍛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加強了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讓他們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通過糧食税代替餘糧收集制的決議,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這一枯燥不易理解的歷史知識,直觀、具體、富有感染力,學生的興趣極大的激發出來,突破教學重點,加深對知識的瞭解,對於蘇聯的成立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蘇聯個加盟共和國示意圖上填出15個國家,讓他們認識地理位置,從而理解為什麼要成立蘇聯,是為了恢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加強國防,抵抗外來侵略,進一步認識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主義政權性質所決定的。

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對於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個重點,我首先設計了問題一:蘇聯怎樣從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變成先進的工業國?讓學生回答,引出歷史背景,斯大林放棄了新經濟政策,轉而進行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的措施,重點發展重工業,迅速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為了強調工業發展速度快發展速度快,我設計了蘇聯的工業化和英國的工業化的表格,分別從時間,開始時的重點部門、社會制度、經濟體制、資金等問題進行了對比,從而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了強調農業集體化這個重點,我準備了材料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説的話這段材料,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強迫讓農民加入集體農莊所產生的弊端。再對比我國實施的一五計劃,讓學生體會到“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

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是本課的難點。出示鄧小平對兩位領導人進行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不同看法的材料,並提出問題“列寧的思路”好在哪裏? “後來蘇聯的模式”也被稱為什麼?,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其目的是肯定了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好處(符合國情,與馬克思主義實際相結合,至今任煥發着強大的生命力),教師提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標誌、背景?讓學生認識斯大林模式形成的'過程,體會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計劃經濟弊端。通過讀“斯大林模式”利弊,,提出問題:“斯大林模式”給我們什麼教訓?鍛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從而突破這一難點。

3、反饋總結:

教師小結: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俄、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曲折性,出現過兩次重大轉折。第一次發生在列寧時期,由新經濟政策代替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第二次發生在斯大林時期,放棄了新經濟政策,實行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確立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讓學生體會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鉅性、曲折性、複雜性。

學生説心得體會:看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必須切實維護民眾的利益等等。從而達到“以史明理”的目的。

4、課堂測試,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歷史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商鞅變法》是高二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重點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日後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着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學會全面思考問題,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分析事物因果關係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體會商鞅變法的過程和意義,對學生進行從小立志、追求理想、勇於改革、進取創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的能力。

(2)認識改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正確對待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改革。從商鞅為改革而死的人生經歷,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4、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閲資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過情景再現和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5、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

6、難點:商鞅變法特點;一分為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

三、説學生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選修歷史的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有一定的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四、説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導學,並採取講授,討論,學生課堂表演等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教材插圖以及多媒體設計課件,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分鐘)

播放《走進新時代》這首歌。同時課件上顯示這首歌的部分歌詞,“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目的是營造課堂氣氛,以便成功導入“改革”的教學內容)

(二)講授新課(35分鐘)

一、商鞅其人(生平簡介)(5分鐘)

1、展示“商鞅像”。請學生結合教材P22的內容及收集的相關資料介紹商鞅的生平,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閲讀P23【學思之窗】的內容,談談秦孝公為什麼對帝王之道不感興趣,反而對稱霸之道感興趣?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最後教師歸納總結。

3、補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於民的歷史小故事(提倡誠信的重要)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15分鐘)

1、引導學生閲讀P23—24教材內容,尋找落實知識點

2、老師逐一講解;

(1)關於“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結合教材,設置問題:為什麼説“為田開阡陌封疆”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重農抑商“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結合現實,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認識,讓學生討論,教師適當啟發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後利用教材插圖《獎勵耕織》《商鞅銅方升》加深對商鞅變法相關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2)關於“獎勵軍功、加強集權”,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及收集的資料,組織學生分成奴隸主貴族守舊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改革派,展開宮廷辯論,加深對變法內容和評價的認識。

3、學生髮言商鞅變法中哪一條最重要,為什麼(這是見仁見智,沒標準答案的,目的是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並且能加深學生對變法內容的印象)(2分鐘)

三、對商鞅變法的評價(10分鐘)

1、商鞅變法的作用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幾方面討論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最後請學生閲讀教材P27【資料回放】、插圖和P28歷史縱橫概括總結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2、變法的歷史侷限

引導學生閲讀P28教材內容和【學思之窗】,思考:商鞅變法有何歷史侷限性?怎樣看待這些歷史侷限性?這些歷史侷限性與改革的指導思想(法家思想)有什麼關係,與階級屬性有沒有關聯,從而對商鞅變法形成完整的、科學的認識。

3、商鞅變法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作用分析商鞅變法的特點。

四、商鞅之死(對改革的感悟)(5分鐘)

1、教師設計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守舊勢力為什麼強烈抵制和抗拒商鞅變法?他們是如何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導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説“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2、組織學生討論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變法的失敗(一場變法的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4分鐘)

3、啟發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商鞅的什麼精神?培養學生勇於變革、與時俱進的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堂小結(5分鐘)

展示自制表格引導學生完成,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認識

領域措施作用侷限

經濟

政治

軍事

思想文化

社會習俗

教師講解説明: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習俗等領域進行了全面改革,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侷限性。我們應一分為二地來評價商鞅變法。同時商鞅變法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的變革,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從商鞅身上,我們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任何一場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同學們應該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四)鞏固練習(3分鐘)

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設計一套練習題,利用多媒體展示完成。

(五)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的本課測評題

六、説板書設計

將本課要點設計成知識框架,直觀明瞭。

歷史説課稿 篇8

一、教材結構分析

這是歷史與社會八(下)第五單元第五課——面臨挑戰的中國的第四框內容,“來自海上的挑戰”──以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歐洲殖民者東來和馬戛爾尼來華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西方文明的東來與野蠻侵略的並存,這也使中國人民開始了英勇的鬥爭。最後,暗示出古老的中國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學生分析

借班上課對學生的瞭解不夠,但初二的學生,處在這一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任何事總想試一試,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儘可能的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故事等入手,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另外,經過一個半學期《歷史與社會》的學習,分析、綜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運用歷史的、辨證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三、教學分析

這節課我從三個板快進行教學,分別是鄭和下西洋、面臨的挑戰、以史為鏡。

[鄭和下西洋]:本節課的主題是“來自海上的挑戰”,而且還有《綜合探究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對於鄭和下西洋還有很多的論述。因此這部分內容,我沒有具體展開,主要是要通過這部分學習讓學生了解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主閲讀課文和圖冊,獲取自己所需答案。不僅有利於節約時間、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有效課堂教學中的生本化標準。

[面臨的挑戰部分]: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禮教明清統治者對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所持的態度與採取的措施,並在次基礎上比較同一時期,西方對待外來事物的不同態度,讓學生理解中國為什麼會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漸落後的原因。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閲讀教材、資料上的小故事、圖片等內容,列舉新航路的開闢給中國在科技、領土、經濟等領域帶來那些挑戰,並將明清時期的中國放到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之下,與同時代的西方國家進行比較。學生能夠以歷史的、辨證的眼光,全面、準確的認識這段歷史背景。

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從科技、領土以及經濟等領域列舉明清時期中國面臨挑戰的史實。但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對於演繹法比較陌生,無法準確的對史實進行歸納、整理。因此,我把此題改為歸納法,先説史實,最後由老師與學生一起對這些史實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利於被學生接受。

[以史為鏡]: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拓展,也是本節課的高潮。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分析現實,為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

四、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的不是很恰當,主要是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結果、影響等論述的過多,因此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多。

2、這次開課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動,來的同行比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課,所以比較擁擠,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面比較狹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學生回答),阻礙了許多學生髮揮的機會。

3、借班教學,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瞭解,所以教學設計相對比較死板。在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比較少。

歷史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經濟大危機》。就本課內容,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方法、説學情、説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 説教材

1、《經濟大危機》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裏第4課內容,本課在一戰後世界歷史進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是世界由重建和繁榮到再次走向世界大戰的分水嶺,並深刻影響到二戰後世界的發展。本課共有兩個子目。“繁榮及其崩潰”介紹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和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爆發,特點和影響。第二:羅斯福新政,介紹了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的背景、目的、內容和影響。

2、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識記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基本史實,認識經濟危機的特點和影響,知道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實,理解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

②、過程與方法:.以圖片導入新課,引起學生興趣,積極創設教學情境. 通過運用多媒體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通過羅斯福新政的學習,培養學生不畏困難的勇氣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3.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的實施。

教學難點: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

 二.説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運用多媒體讓情境走進課堂,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給學生一種感官和心理的強烈刺激,引發學生興趣

2.問題式教學法:將知識引入課堂,提出問題,以疑導讀,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中.

3.講解法:通過分析、綜合、比較使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揭示歷史規律,突破難點問題.

三、説學情:

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學生不甚瞭解,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逐層導入,提高認識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能力和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1、大屏幕上展示美國現任總統的圖像及其20xx年金融危機時期的一系列圖片。通過當今現實問題,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情緒。

2、引出: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就曾遭遇的經濟大危機。導入新授內容。出示課文標題。 (二)教學設計

給學生幾分鐘時間,帶着問題進行閲讀,通過閲讀使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再進行教學,本課共有兩個子目;

1. 繁榮及其崩潰

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教學;1:正確理解1924-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繁榮”,抓住兩點進行教學:(1)出現“繁榮”的背景;結合上節課內容進行復習,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2):引導學生認識“繁榮”帶來的危害和政府政策之間的關係為下文揭示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的關係打下基礎。2:講解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主要特點及影響。主要利用多媒體,圖表,數據讓學生歸納識記經濟危機的特點。3;危機給人們造成的傷害;(1):利用多媒體展示系列圖片利用文中內容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面是經濟危機下人們悲慘的生活,一面是壟斷資本家為追求最大利潤不惜銷燬食品,進而讓學生歸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關係,老師加以綜合,出示思考題。(2);由經濟危機最終導致政治危機;出示圖片,簡單説明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為下一子目設下伏筆,然後進行小結。

2、羅斯福新政

出示羅斯福名言及一系列新政的相關圖片,抓住兩部分進行教學

1、 羅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新政的特點;

2、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和效果:利用圖片表格設置問題即羅斯福新政相關內容和文字進行分析,説明各自特點。出示表格逐層加以分析。重點講解新政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通過圖表歸納新政有哪些成效,教師再加以綜合。列表幫助學生通過難點問題,讓學生歸納識記,新政的主要內容和效果,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4oqv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