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地理説課稿模板合集九篇

有關地理説課稿模板合集九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地理説課稿模板合集九篇

地理説課稿 篇1

一、 説教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常見的天氣系統地理説課稿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第八課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

(二)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 能力目標:

①通過閲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閲讀識圖能力。

②通過閲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閲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人生觀。

(三)説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

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

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温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説教學方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 説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能力。

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四、 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先播放兩段“城市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預報”的錄像。看完後,告訴學生要能夠看懂和聽懂這些天氣預報圖,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鋒面系統

1、鋒面結構與特點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為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2、鋒面類型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完成表1內容)

(問題: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

②何為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後?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③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後分別在什麼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④冷、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⑤冷鋒、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地理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續和深入。它很好地體現了地形、氣候、河流之間的密切的關係:河流的分佈、發展受地形的制約,氣候影響河流的水文特徵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同時,她又為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學習黃河的有關知識,瞭解黃河、認識黃河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目標

⑴ 認識目標:黃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長度;流經的省區及主要地形區;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龍羊峽,三門峽,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樞紐工程的名稱和分佈。

⑵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熟練查閲地圖的能力,能把黃河上、中、下游分界點,重要支流、水利工程等落實在地圖上。

②閲讀黃河水系圖和“地上河”示意圖,分析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黃河的治理與開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將多種地圖和信息對照使用,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通過黃河水利建設上取得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教學重 、難點

⑴重點:黃河上、中、下游的概況及黃河的綜合治理。

⑵難點: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河”的成因。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

1、教學方法:參與式開放型教學方法。以學生參與為標誌,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2、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學法指導

1、根據教學需要、閲讀課文及相關材料,自主學習、獲取知識。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

3、圖文結合,培養記憶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知:

師問:①我們喝的自來水取自於哪裏?(生答:黃河)

師問:你對黃河的瞭解又有哪些呢?

(生答,教師作總結,導入新課)

二、探究合作,獲取新知

一、壯美黃河(板書)

1、遠觀黃河(課件輔助)

學生閲讀《黃河水系圖》觀察黃河干流的形狀特徵

學生活動:

① 在圖中找出黃河的河源,流經的省(自治區)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長江和黃河同時流經的省(自治區)有:

③ 找出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地點:河口和舊孟津,看看它們分別位於哪一個省區。 ④ 找出黃河的重要支流渭河與汾河。

⑤ 找出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小結: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等9個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

師問:黃河為什麼被稱為我國第二長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生答,教師點評,然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

2、近看黃河(板書)

(播放課件,閲讀課文,感受各河段的自然特徵,並做小結)

上游:河源段:水清、淺、穩定

河谷段:階梯交界處,落差大,富水力

河灘平原段:河牀平,水流緩,水量少

中游:落差大,多峽谷,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河面寬闊,“地上河”

投影:黃河感懷之一《黃河觀汛》 (齊讀)

一片浩瀚呈煙霧,驚濤舔壩神鬼怵。

晴日無風三尺浪,黃河自古不夜渡。

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母親”河的壯觀氣勢和美麗風光。

(過渡:由課件中看到的“地上河”過渡到第二個大問題)

二、“問題”黃河

1、“地上懸河”的成因及危害(板書,學生分析、並播放課件)

2、黃河凌汛(板書,學生閲讀課文並回答問題)

3、黃河斷流(板書,學生閲讀課文並回答問題)

投影:黃河感懷之二《黃河遺恨》(齊讀)

衝出邙山驁不馴,千里沃野人狂奔。

皇帝河官束無策,龍王鐵犀枉受尊。

城堙河於阡陌廢,市井蕭疏民斷魂。

汴梁幾遭滅頂災,州橋明月何處尋。

(過渡:由“問題”黃河引出黃河的治理)

三、根治黃河(板書)

1、治理措施(板書,由“問題”黃河對症下藥)

① 保持水土(板書)

② 修建水庫(板書)

③ 修築堤壩(板書)

播放課件: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資料

過渡:這些措施治理黃河的成效如何呢?

2、治理成效(板書)

播放課件:

新聞一:《黃河調水調沙試驗今年初顯成果》(略)

新聞二:《今年黃河不喊渴》(略)

學生由此得出治理效果明顯的結論。

投影:黃河感懷之三《黃河鉅變》(齊讀)

半世安瀾無潰堤,曠代工程小浪底。

千秋偉業民福祉,黃河今朝害變利。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三、自我小結,納入體系:

師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

(使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清理思路,納入體系)

四、學以致用,引發思考:

師:由20xx年蘭考抗洪的事實告訴我們,治理黃河雖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不能包治百病,黃河的治理還任重而道遠。

師問:如果你是治理黃河的專家,你將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引發思考)

五、板書設計

滔滔黃河

一、壯美黃河

1、遠觀黃河

2、近看黃河

二、“問題”黃河

1、地上懸河

2、黃河凌汛

3、黃河斷流

三、根治黃河

1、治理措施:

①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庫

③修堤築壩

2、治理成效

六、設計説明:

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本着以發展學生能力為中心,以學生參與為標誌,堅持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需要,設置問題,培養學生動腦、動口的機會,培養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師做為課堂的主導者和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幫助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地理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形狀》,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與學情、説教學目標、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準備、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來對本課作具體的闡述。

一、説教材與學情:

《地球的形狀》是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中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小學生較全面地認識、瞭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單元,引導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對地球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知道人們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對這一科學史的學習,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並且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六年級的學生對地球的知識已經有所瞭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狀,但對於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卻知道的很少。另外,他們經過兩年的科學課學習,對科學探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多數學生已經具有收集資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科學探究:能通過查閲整理從書刊及其它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瞭解地球的概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人類為科學認識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學是不斷髮展的;並且願意和同學們一起合作交流。

三、説教法和學法: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本課用資料、文字、圖片,讓學生整理分析得出結論。採用多媒體展示,結合探究式提問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師生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了解古今人們探究地球的歷史的全過程,自主開展探究活動,給學生顯示自我才能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科學探究主人。

四、説教學準備:

地球儀、小船、相關課件及圖片、多媒體資源以及讓學生自己在課前找與本節課有關的資料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地球課件,同學們這是什麼?導入本節課主題——地球。

2、談話:這就是我們人類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板書課題:地球的形狀

3、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

在課件中出示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實景的照片,讓學生説説看到了什麼。

4、小組討論:關於地球,你已經知道些什麼,還想知道些什麼?

(注意提醒組長做好分類記錄)

5、小組彙報。

(二)帶領學生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1、談話:

同學們對於地球的認識基本來自於書和電視,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人們對地球有了正確的認識,古代人又是怎樣認識地球的呢?

出示圖片,一種是古代印度人對地球的認識,一種是古代中國人對地球的認識。 學生討論交流,我適當補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類已經飛出地球通過衞星照片證實了地球是個球體,那麼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沒有飛進太空,怎樣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呢?

板書:結論:圓球體

證明:從太空看地球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所提問題進行假設。

3、看課本,瞭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三)介紹古代人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

1、提問課本中張衡和亞里士多德的猜想是什麼?

板書:猜想:球形,並説出他們猜想的依據是什麼?

板書:依據:月食。

2、後來,人們站在海岸邊看遠處的航船,發現進港的船隻總是先看見桅杆,在逐漸看見船身;出港的船隻總是先不見船身,然後桅杆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據此,人們又有了猜測。

小實驗:觀察進港的帆船,論證地球的形狀。

提示:觀察者眼睛要平視,“開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學生觀察試驗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板書:看遠處的航船。

3、介紹麥哲倫環球航行。

板書:證明:環球一週。

4、提問:通過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你有何收穫?

(四)認識地球的大小。

1、介紹利用科學技術觀察到的地球。

蘇聯、美國的人造衞星、宇宙飛船;中國的神州系列宇宙飛船。

2、談話: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誰來説説地球有多大?

3、學生介紹有關地球赤道周長、半徑、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根據學生的回答,把這些數據展示出來。

4、談話:根據這些數據你們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嗎?我們知道中國的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那麼你們能猜猜一個地球相當於多少中國面積嗎?學生計算猜想。

5、展示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並在地球儀上找出中國的位置,看一看中國在地球上有多大,用類比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地球的大小。

(五)拓展活動。

1、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時,當你繞行赤道一週後,你的年齡該有多大。

2、如果時間還有剩餘的話,在課件中展示若干關於地球知識的簡單小問題。

六、説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①

猜想:球形④

依據:月食⑤

看遠處的航船⑥

證明:環球一週⑦

從太空看地球③

結論:圓球體②

地理説課稿 篇4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習地理知識的第一節課,是學生學習自然地理知識的入門,對學生形成學習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課學習的地理內容有很大作用。本節富含智能培養因素,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好素材,本節也着力體現了地理課程標準中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瞭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於探索、深入鑽研的精神;通過動手製作地球儀,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情,培養愛國情操。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説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通過“海岸觀船”視頻、“月食”圖片、相關詩句;以及教師的設問,師生互動,學生討論來突出重點)

難點:地球形狀的認識(通過“海岸觀船”視頻、“月食”圖片來突破難點)

教師過渡:那麼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説説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教學策略(説教法及學法)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説教法及選擇依據 重要的是在授課時採用多媒體教學,插入相關的圖片及視頻資料,直觀的展示相關知識,幫助學生理解。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學情分析( 説學法)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學生特點分析:初中生好動,上課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的事實、多媒體教學方法及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知識障礙上:學生應多關心實事及善於積累一些生活細節;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 知識點學生不難理解,難在舉例證明地球是球體。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説説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教學程序

【新課導入】設問:同學們都過地球的圖片及從電視上看到相關視頻,已經知道了地球的形狀,但你從太空中親眼看到過嗎?

插入視頻資料:20xx年楊利偉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畫面

設計意圖:聯繫時事熱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及對科學知識探索的熱情,由時事引出新課。

【講授新課】

1、地球的形狀

展示相關圖片及視頻資料,教師設置相關問題: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麼形狀的?

2.小時侯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説明嗎?

4、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那幾個階段?

5、思考並舉證:還有那些現象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登高望遠,海岸觀船,月食等)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演示化難為易,突破難點,通過問題探究,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參與進課堂中來

2、地球的大小

設問: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圖片)

記憶技巧:

最大周長=赤道周長

3、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師 出示教學地球儀

>學生 觀察地球儀(學生自備地球儀)

教師 (提問)1.地球儀與地球的真實面貌有什麼區別?

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用途?

學生 回答,並有其他同學作補充。(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表達能力,有利於學生理解記憶所學知識要點)

教師 我們生活中還見過哪些類型的'地球儀?(可佈置學生課前調查)

教師 通過觀察可以看出,地球儀具有如下共同特點: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3.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並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等。(為下節課學習經緯線作知識鋪墊)

4.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課堂練習】詳見多媒體課件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瞭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地理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魯教版初一下冊地理第七章第一節《日本》,下面我就從説教材、説重難點、説學情、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和説反思這六個環節來對本節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內容《日本》,是在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之後學習的第一個亞洲國家,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國家地理,從教材編排的位置和順序來看本節內容十分重要;之後將要學習印度、俄羅斯等中國的鄰國,那麼這節課如何學習?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怎樣的效果?看起來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將會為後邊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和示範作用!

(2)、説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 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② 瞭解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③ 掌握地震火山發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學生通過自制日本輪廓圖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②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 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② 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③ 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使他們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二、説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和三維目標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① 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

②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學難點:

① 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 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説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對初中生活比較好奇,往往出現想要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表現自己的現象,一般來説,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比較表面,比較膚淺,對問題的也不能夠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從學生知識的儲備來看:通過上一學期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我們剛剛學習了《亞洲》,為本節課我國鄰國《日本》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所以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相互合作較好掌握本節內容。

四、説教法和説學法

針對具體的學情,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讀圖導學法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小組之間帶着問題去認真讀圖——讀出圖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圖例,什麼顏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經緯度,這個國家的範圍是多少?學會析圖——找出規律,分析特點。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顏色變化有什麼的規律?這樣的規律將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需要本節課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煉本節課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總結?等等。小組之間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對某些問題進行分解,然後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塊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國和日本同為島國,這兩個國家所跨經緯度範圍有何不同,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每組中兩個同學研究日本的經緯度?兩個同學分析英國的經緯度?然後共同探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的結果學生記憶非常深刻,不僅增強他們之間的團隊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學生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想要突顯出自己組是最棒的,沒有討論完就急急忙忙舉手回答,回答結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這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評價,最終使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較教學法也是地理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通過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區的知識來分析與此有相關其他地區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分析中國是不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麼?就可以借鑑學習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來分析。總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體現效率!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課是由四名學生自導自演小品“日本國旗——太陽旗的由來”導入新課,新穎的導課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悦的氛圍下進入課堂。

2、小活動:“擊鼓傳話”活動

“擊鼓傳話”,此時傳的“話”為關於學生自己知道的或課前查到的關於日本方面的小知識,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説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識,展示了自己淵博的課外知識。從對本節課的作用來看,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所要研究的對象,對本節課的內容將不會陌生,為新課講解做好鋪墊;從遠期的作用來看,根據初中生特有的好強心的特點,他們一般會特別羨慕別人淵博的課外知識,為學生課外知識的大量閲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講授新課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圖》,通過設疑,所處環境範圍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進一步確定:

① 日本位於世界的哪個大洲?

② 日本在亞洲的什麼方位?周圍有哪些大洋?

③ 日本與哪些國家隔海相望?

遞進式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時指出另一地區,讓學生分析其所處的位置,教給學生確定一個地方或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領土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學生課前繪好《日本輪廓圖》,上課時小組合作討論,並能熟練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和主要城市的分佈,學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為下個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⑶日本的自然特點

主要通過日本的《地形圖》和《氣候圖》,小組之間通過讀圖分析、合作討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 。以此為基礎,對上個問題日本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進行解釋,聯繫其他國家城市的分佈特點進行比較學習,教給學生分析城市分佈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在這一塊將兩大島日本和英國地圖進行比較,分析跨經緯度的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經緯度的範圍大小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圖》和《富士山圖》,學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並明確旅遊勝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中國是不是個多地震國家?並探究其原因。並提出一般在什麼地方可能會發生地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聯繫“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模擬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4、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內容?

教師總結,再次強調本節課重、難點

六、説反思

本節課從教材所處位置來看,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個國家地理,地位重要;從內容來看,為後面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示範作用。所以對於本節課應如何教?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節課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重視給學生創造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重視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學習“有法可依”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也存在的問題,在對兩大島國英國和日本進行比較教學時,發現學生對經緯度有嚴重遺忘現象,學生合作討論時間過長,由此可見我課前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應該在課前進行調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的課題是《水旱災害和印度農業》,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印度》,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着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人地關係。

據此,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温、降水統計圖説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通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為教學重點亦為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為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用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通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着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教學過程

首先是前提測評:複習印度人口特點及印度的地形特點?

接着請學生自讀課文“水旱災害頻繁”,説説印度氣候有何特點?板書。這一部分內容不多,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轉變。

下面師生共同總結: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災害頻繁。

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利用圖片與新聞,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

水旱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抵禦水旱災害,印度人民是怎樣抵禦自然災害的?

師生總結: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

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是什麼因素導致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讀課本37頁孟買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圖,分析一下受熱帶季風影響,印度的雨集中在幾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幾月份?

那旱季與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請同學們前後桌一組,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討論一下,雨季來臨時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到了旱季農田裏又會是一幅什麼樣的景象呢?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頻繁的水旱災害呢?

請同學們讀南亞季風圖,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麼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P38頁的表,以説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的關係。

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共同總結:我國也是季風氣候,我國也同樣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請結合我國的國情,討論該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災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導從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借鑑經驗。

師生小結

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季節變化大。季風活動不穩定,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轉承:印度的農業

1.由於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後,人口眾多,使得印度在20世紀上半葉糧食生產不能自給自足,每年進口大量的糧食。20世紀60年代後,印度的糧食生產由不能自足到自給有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麼原因使糧食生產有這麼大變化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板書)

在學生自讀課文之後,我通過啟發式提問,安排瞭如下一系列小組討論活動。

1.讀資料“綠色革命”,説説它有什麼意義?它對我們的家鄉農業生產有什麼啟發?

2.通過對比印度水稻和小麥分佈圖與地形圖和年降水量分佈圖,説説水稻和小麥分佈與地形、降水量有什麼關係?(通過展示師生共同總結。)

3.接着通過討論棉花、黃麻、茶葉的分佈與地形、降水量的關係。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組,請每一組同學討論一種農作物的分佈與地形、降水的關係。學生小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通過多媒體展示結果。

4.看資料剪輯“飲食習慣”,想一想:為什麼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飲食有這麼大的差異?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麪食。北方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東部和南方沿海地區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兩類,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點就是糊狀菜居多,而且還加以各種色素,因此常有黃的湯,綠的糊,紅的泥。如果沒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是很難習慣的。此外,無論在家庭還是餐館,印度人認為生水是最好的飲料(建議最好煮沸),餐桌上總會有一杯涼水。

課堂總結

印度和我國都是人口眾多、歷史悠久、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壓力大,經濟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後。但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樣樣都落後的,大力發展科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開拓高科技產品的國際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最佳途徑。請大家預習“發展中的工業”。

地理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前後聯繫和所處的地位。

《俄羅斯》是初中地理第二冊第十五章《歐洲東部和北部》第二節的內容,第二節概括闡明瞭俄羅斯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徵,講述了九個問題它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利用已學的經緯度知識閲讀出俄羅斯大致的經緯度,利用已學的等高線圖上的高度表和五種地形,讀出俄羅斯的主要地形。氣候的形成原因,主要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這兩個影響俄羅斯氣候的主要因素出發。

明確俄羅斯的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俄羅斯各地氣候的差異。利用大洲的界限知識掌握俄羅斯是地跨亞歐兩洲的歐洲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可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明確俄羅斯煤,鐵,石油資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章在此將知識進一步鞏固。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深化和擴展更重要的是讀圖、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目標:

(1)俄羅斯是地跨歐亞兩洲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傳統上的歐洲國家;掌握俄羅斯的氣候和地形的主要特徵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2)瞭解俄羅斯具有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是工農業生產發達的經濟大國;掌握工業區的分佈和主要工業部門。

(3)瞭解俄羅斯內河航運,鐵路和海上交通的基本狀況。掌握和記憶主要的港口和西伯利亞大鐵路及重要的城市。

2、能力目標:

(1)得分分析: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徵主要從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兩個方面來分析。

(2)綜合分析説明歐洲和北亞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

(3)綜合分析俄羅斯工業建立的基礎和地區分佈和日本有何區別。

3、情感目標:通過俄羅斯自然資源和人文知識的瞭解。使學生用辨證的一分為二的觀念來看待問題。

(三)教學難點的分析和突破。

1、重點。

(1)北亞的位置:

北亞全部為俄羅斯所佔,大部分為中高緯度其決定了俄羅斯的自然景觀和農業生產的特點。

(2)俄羅斯的面積:

俄羅斯地跨歐亞兩洲的世界上面積最的國家,通過讀圖明確烏拉爾山和高加索山脈這是歐亞兩洲的界限。為説明俄羅斯在傳統上是一個歐洲國家打下基礎。

(3)俄羅斯的氣候:

從俄羅斯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分析其氣候特點。“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説明。東部平面西部深受大西洋影響,氣候温和是温帶大陸性氣候;而西部西伯利亞地區常受北極地區寒冷氣流的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苔原氣候,東部太平洋沿海地區有小部分温帶季風氣候使學生認識氣候分佈的明顯地區差異。

(4)俄羅斯的礦產資源與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讀俄羅斯礦產分佈圖結合工業區的分佈。可以使學生理解資源與工業的關係及建立的基礎與地區分佈和日本的差異。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的工業主要上建立在本國豐富的礦產資源的基礎上且以重工業為主。

2、難點:

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性:主要從農業,工業的分佈,歷史的,人口的分佈,交通運輸網的疏密來分析得出俄羅斯西部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而東部地區經濟較西部地區落後,人口稀少。

二、説教法。

本科題教學為一個課時本節棵總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啟發學生思考與回顧已有的地理知識相聯繫。

三、説學法。

(一)對學生情況的瞭解:

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分區地理知識我們前面已講過,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徵主要從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能力尚未完全建立。這節課的內容較多應當突出重點,實現深化提高的目標。

(二)學習本章知識應當注意的問題。

1、本章各知識點之間有着密切的因果關係,學習時千萬不能割裂開來,要學會分析、推理的思維方式。

2、北亞位置和範圍的知識點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有序的説明範圍方法。例如由東向西(由西向東,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羅斯氣候特點,通過讀圖,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洋流等方法分析為什麼這樣。

(三)課堂練習設計:

1、選擇題難度適中主要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基礎知識重點難點的理解程度,適用於大部分學生。

2、讀圖題是對本課知識的利用,注重知識的遷移能力及知識的前後聯繫,有點難度所以重點講解。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是“教師引導(設置問題)——歸納總結——知識反饋運用。

(五)説板書設計:

主觀上:學生獲得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客觀上:對所學習的知識一目瞭然,便於更好的掌握知識。

地理説課稿 篇8

一、 説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自轉及其意義》是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第一框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並且具有很大的彈性。我是這樣來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第一:地球自轉的週期、方向等知識看作學生已初步具備的知識,因為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了;第二:不要學生系統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只要瞭解“地理現象”;第三:不是要求學生被動的接受,而是要求學生能用事實説明。

本節內容較簡單,為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閲讀材料“是地轉還是天轉?”引出了人類研究地球運動的歷史,讓學生理解了一個簡單的現象是靠人類不斷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學生提高了對科學知識的重視性。

2、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

(2)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能用地球儀科學地解釋晝夜更替現象。

(3)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學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實際相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着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限於初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對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理解較為困難,所以把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作為本節重點.採用播放地球自轉視頻的方法使學生直觀地觀察.

教學難點:

由晝夜更替而產生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這是地球自轉的另一個事實。但是學生受活動範圍的限制,對不同地方時間差異較為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於學生系統的理解.

二、説教法

1、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2、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於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十分喜愛的網絡,生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轉視頻使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地球自轉運動情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3、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説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閲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

力,正確掌握閲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

到學習的目的。

3、做:使學生自己動手作演示實驗,從現實實驗中獲得感知。

4、記:即學生在初步瞭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五、教學程序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環節:情景導入、探究新知、活動應用、鞏固小結。

(一)情景導入

創設“是天轉還是地轉?”的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由討論得知太陽的東昇西落是地球在運動,那麼怎麼説明地球在運動呢?讓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從身邊有關現象入手去思考.學生也許會討論多個方案,我原本計劃就案説案,可為了突出地球自轉方向,所以準備結合學生案例,準備二個例子:

(1)當你坐車快速向前行使時,看到路旁的樹、房子是怎樣運動的?

(2)當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時,看到船外的風景是怎樣運動的?

(3)當看到外界景物使靜止的,説明了什麼?

從而引出太陽的東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東運動。看外界靜止只能説明二種:一:二者都沒運動:二:二者同步運動。從而也讓學生明白了為什麼地球在運動而我們卻觀察不到。

為了更加直觀的理解地球自轉,讓學生觀看地球自轉視頻,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地球自轉情況,主要從三個方位:正方位(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順時針)。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轉動自己手中的地球儀,做以下練習(播放課件)。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現象是本節的一個重點,且具有一定難度,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我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儀和小手電筒演示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現象。

(三)活動應用

創設生活情景:同一時刻,在美國的姨媽和在中國的暢暢的問候。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這樣在解決本節重點的同時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時間差異的問題。

該活動還意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在把知識技能視為僅供記憶和存儲的定論,而認為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判斷、自主選擇的能力和品質。從而真正實現教育向學生生活的世界迴歸。

(四)鞏固小結

最後學生以比賽的形式歸納本節主要內容,教師總結,以板書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難點內容用彩筆重點表出,以鞏固本節知識。

我的説課結束,謝謝!

地理説課稿 篇9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説課,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地形類型齊全,山區面積廣大。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過渡句】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形類型齊全,山區面積廣大》選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形和地勢》這一節中的第一個框題。中國的地形特徵是學生在掌握了我國國土的基本特點,瞭解基本國情後,認識中國自然環境的重要一步。同時與將要學習的氣候、水文等關係密切,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圖文的形式介紹了我國五種地形類型,引出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的特徵。其次用文字、地形圖呈現我國山脈分佈規律和主要地形區。學好本節能幫助對我國自然環境有初步感受,也能為今後學習自然地理打下基礎。

二、説學情

【過渡句】授課過程中需要關注自己的授課對象,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通過七年級的地理學習,初一學生對初中地理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學生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讀圖分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本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針對本部分地形特徵來説,我會採用直觀式教學的方式,以地圖為基礎,從學生的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三、説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中國地形圖,歸納我國地形特徵,並能解釋地形與當地人類活動的關係。

2.通過多種途徑歸納我國的地形特徵,提升歸納總結能力。

3.增加對我國國情的瞭解,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以及教材內容。

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我國的地形特徵,我國地形特徵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五、説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地圖法、小組討論法、談話法。

六、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巧妙的導入,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我將採用多媒體導入的方式。上課伊始呈現《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學生:是否還記得這是一幅什麼圖?什麼又是地形?學生回答後追問:地形的類型有哪些?我國的地形又有什麼特徵呢?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地形類型齊全

首先我會展示《中國的地形》圖,引導學生讀圖並思考:我國主要的地形類型有哪些?我國的地形特徵是什麼?學生通過讀圖能夠説出我國主要地形類型齊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後我會組織學生在地圖冊上對應的《中國地形圖》中,用不同顏色的水彩筆描畫不同走向的山脈,並嘗試分類識記。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我國山脈的主要走向有: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

最後我會引導學生將近似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脈連起來,構成網格圖,並找出主要山脈兩側的地形區。從而明確縱橫交錯的山脈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樑,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在山脈構成的“網格”中,鑲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設計意圖】中國的山脈和地形,學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設置“山脈位置畫一畫”的遊戲去呈現這部分的知識點,且該部分知識為本節內容重難點,結合中國地形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更好地識記中國的山脈。

五種常見的地形類型我國都有,但每種地形的佔比是一樣的嗎?從而引入下一個知識點的講解。

2.山區面積廣大

我會先組織學生猜想:我國哪種地形類型佔比最高?學生自由交流,暢所欲言。然後我會展示《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圖,引導學生讀圖,並思考:我國以哪類地形為主?學生通過讀圖不難得出我國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最後我會進行補充:通常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據統計,我國山區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故而山區面積廣大。

3.地形與人類活動

首先我會組織學生結合教材閲讀材料,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5分鐘時間討論:我國的地形對我國居民的生產與生活有何影響?在學生小組討論時,我會進行巡視指導,指導學生可以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然後由小組派代表發言,並給予學生鼓勵性評價。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我國地形複雜多樣,可以進行多種經營,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山區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資源不足,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採礦業等方面往往具有優勢。我們在對地形進行利用的時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開發。

【設計意圖】本部分是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小組討論的形式可以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集思廣益,也能夠鍛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山脈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課教學完之後,我會設置一個“我説你指”的遊戲,學生一個説山脈或地形名稱,另一個指出在地圖中相應位置。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課堂結束前,我會和學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並佈置以下作業:蒐集資料瞭解我國山區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以此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4vq2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