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説課稿彙編8篇

【精選】説課稿彙編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説課稿彙編8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帶“*”的閲讀課文,主要描寫我的家鄉的小河以及兩岸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從而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而整篇課文在結構和內容上都是非常清晰的,整篇課文是以總分總結構來敍述了家鄉小河以及兩岸的美麗景色,而每一小節都是以“景色加人物的活動”為結構將內容講述具體的。而閲讀課文就要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基於以上這兩點,因而這篇課文就可以在教師“扶”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學。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知道一年四季家鄉的小河的美麗景色,以及人們的愉悦之情。

(2) 瞭解本篇課文總分總的結構,進一步掌握圍繞總起部分將內容寫具體的寫作方法。

(3)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及能結合生活和日常積累的語句展開想象來説話。

重點:

(1)、讓學生了解一年四季家鄉的小河的美麗景色,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

從課文的第7小節中並結合課文內容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扶”的基礎上自學課文的4、5、6小節。

(2)、在創設的情景中,展開想象將課文內容説具體。

(3)、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與態度目標:

(1)、領略小河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積極投入到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語言的訓練,説話能力的培養

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基本環節,是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能力綜合訓練。閲讀訓練是理解書面語言的訓練,而書面語言的訓練又離不開字、詞、句與篇,所以閲讀教學實際上是以閲讀文章為主,把詞句段篇聽説讀寫內容為一體的語言綜合訓練。其中説是寫的基礎,因而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兩個説話練習:第一個是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説説“我”愛小河的原因,這個句式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曾經出現過,而這裏再次的出現既是對以往所學知識的鞏固,又是對本篇課文情感目標的梳理,讓學生一目瞭然作者的寫作意圖。第二個説話練習貫穿在整堂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課文內容説具體,這個説話練習讓學生將以往積累的描寫景色的句子學以致用,同時又聯繫了他們的生活實際。這樣以借想象説話、仿照句式説話是説話訓練的最基本的內容,使學生説話的邏輯性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和發展。能提高學生説話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掌握表達技巧,熟練表達能力。分頁標題#e#

二、學習方法的遷移

“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是當今世界流行的口號,教學發展的趨勢。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不僅對學生學習各門學科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利於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品質,使學生終身受益。而我在這篇課文邏輯條理結構清晰的基礎上,就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學習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學習,避免了教師過多的講解,因為教師的灌輸永遠替代不了學生自己的思維。學生只有在讀書中學會讀書,在説話中學會説話。與其教師千辛萬苦地費力講解,不如教會學生讀書,夯實思維能力的基礎。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在課堂中最大限度的引導學生,讓他們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時間。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激情,自主、創造性的讀書。教師則在關鍵處指導讀書方法,提高自讀能力。

三、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説:“想象力的知識更重要”。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想象,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學語文的每一篇課文都是非常好的想象思維材料,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最有利於學生展開想象的就是四季的美麗景色和人們的活動,因而我就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他們日常積累的有關好詞佳句,設計了説話練習,讓他們展開想象將課文的內容説具體。這一練習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又不偏離學生的生活,又讓學生學會了知識的再遷移。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將他們的所想通過畫筆畫出來,這樣的“增擴想象”和“畫圖想象”就更好啟發了學生的想象,促進了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明確分工的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作為一個新型的學習方式,在形式上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徵,就是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它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講讀好“春”這一小節後,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學習方法自己學習,並且要每個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在組長的安排和分工下學習,作為教師,我深入到小組當中,瞭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而這樣做就可以使學生自主性、合作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主動積極獨立地學習,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憑藉自身的主觀努力,學會學習,形成學習,發展個性,從而將語文課堂便成是活躍的思想交流場所,是表達和表現自己的場所。

説課稿 篇2

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課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例5“商的變化規律”。

一、教材分析

“商的變化規律”在小學數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進行除法簡便運算的依據,也是今後學習小數乘除法、分數、比的基本性質等知識的基礎。教材中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技能,通過計算比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商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不但可以鞏固所學的計算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使學生髮現商隨除數(或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2、培養學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通過觀察、比較、探討發現商的變化規律。

三、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和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引導學生用眼觀察,比較相關算式的內在聯繫;動腦去想,抽象出“變與不變”的規律;動口去説,概括出商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

而學生也在創設的情境中,圍繞中心問題通過觀察比較,探究規律,發現規律,表述規律,應用規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發現、抽象概括、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四、教學設計

一開始我選擇這一個內容,還以為只學習“商不變的性質”這一條規律,可是經過仔細閲讀教材之後,才發現這節課要解決的是商的三條規律,這樣一來,這節課的內容就很多,從量上來講就很足,一堂課要完成這麼多的內容,這給我上好這堂課出了一個大難題。於是,思考過後,要同時完成這些內容,那麼這節課就只能定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使學生髮現商隨除數(或被除數)

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並且能應用這些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材編排的時候,把被除數不變時,商隨除數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放在最前面,接着是除數不變時,商隨着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最後是商不變的性質。因為我們知道被除數不變時,商和除數是成反比例的,這對學生來講可能較難理解,於是,我把除數不變時,商的變化規律放在第一個,這樣在正比例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反比例,學生想度來説較容易理解。

在整堂課中,始終圍繞着觀察算式、得出規律、表述規律和應用規律來進行教學。當然學生在學習這三條規律時,也是一條比一條輕鬆。第一條規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順利的得出,第二條第三條規律就放手讓學生學生自己去觀察算式,發現規律,表述規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在這裏我要感謝那些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聽我試講,不斷幫我改教案、幫我指點的老師,真的感謝你們!另外,在我的課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在場的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希望你們能給我多提一些寶貴的建議。

説課稿 篇3

第一環節:情景導入,圖片激趣。計劃用時5分鐘。

首先,我會讓學生觀察幻燈片上的圖片,圖片的內容是一個抱着球的小男孩看着遠處一羣嬉笑打鬧的小男孩。這時,我會問學生:“因為小男孩是背對着我們的,我們看不見小男孩的表情,你們願意猜猜他的表情和他心裏的想法嗎?”我預設到,學生在這樣明顯的畫面下可能會猜測小男孩的內心是孤獨,他想去加入遠處那羣孩子的遊戲但猶豫着要不要去;他也可能是和遠處的那羣孩子吵架了,內心很悲傷,想去和好但又下不了決心。然後,我會為學生播放下一張圖片,圖片的內容是小男孩與遠處的孩子們開心地在一起玩耍。這時,我會對學生説:“正如你們所猜測的那樣,畫中的小男孩很渴望加入那個集體,你們看,當他加入到這個集體中,他是多麼的快樂啊!小男孩感受到了集體生活的愉快,你們感受到了嗎?”在學生肯定的目光下,順利進入本節課的主題《集體生活真愉快》。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直觀地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愉快,巧妙地指引學生走進本節課的主題。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感受友誼的快樂。計劃用時10分鐘。

首先,我會帶領學生製作一份“朋友圈”。第一步,請每位學生拿出一張白紙,第二步,指導學生在白紙上畫兩個一樣大的大圓圈,並在每個圓圈的中間位置寫上自己的名字,第三步,在左邊的圓圈寫一年前的好朋友的名字,在右邊的圓圈寫現在好朋友的名字。學生完成後,請學生自願上前展示、分享自己一年前的朋友和現在的朋友都是誰。由此使學生提高了介紹自己朋友的能力。這時,我會引發學生思考,當自己的朋友數量增多或減少時,心情是怎樣的?隨着學生的思考與回答,使其進一步感受到朋友和集體生活的重要。

第三環節:交流討論,集體生活快樂多。

我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班級中發生過的另其印象最深刻的事,如有趣的,難忘的事情等等。學生討論後,自願來和全班進行交流分享。同時,我會有意識地啟發兒童講述因生病而短暫離開班集體時的感受,引導兒童體驗與老師同學在一起的快樂。通過這樣一個環節,不僅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愉快,還能使學生能夠與老師、同學共同學習、勞動、遊戲,和睦相處,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第四環節:感悟運用,昇華主題。計劃用時10分鐘。

首先,我會對學生説:“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剛上課看的那兩張圖片嗎?其實在那兩張圖片之前還有一張圖片,你們看。”同時,我用幻燈片播放第一張圖片,圖片內容為:小男孩因那羣孩子弄髒了他的衣服而大發脾氣,那羣孩子則在低頭表示歉意。

然後,我對學生拋出問題:“看了這張圖片,你有什麼話想對小男孩説?”並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前説清討論要求:1.每個組員都要參與討論發表觀點,2.當一位組員發言時,其他組員必須認真傾聽,發言後要給予評價 3.記錄員應做好記錄。在學生討論時,我會下到學生中間認真聆聽他們的觀點和思路,並給予適當的指點和引導。討論結束後,請小組代表上前來進行發言,然後全班舉手表決,評選出一位最佳發言者,並用熱烈的掌聲給予鼓勵。

最後,我會給予恰當的總結:“聽了你們對小男孩説的話,老師相信,小男孩一定會謹記你們的話語,寬容地對待同學。老師希望,當你們與同學發生矛盾,或者看到其他同學發生矛盾時,能夠像剛才那樣冷靜思考解決矛盾的方法,多回憶對方的優點,勇敢地主動認錯,寬容地對待他人。”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增添了關於集體生活的規則及交往的相關知識,習得了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還提高了同學之間解決矛盾衝突的能力。

説課稿 篇4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本教學內容屬於鄂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只有一個地球》第二個活動主題《傷心的地球母親》中的第四個話題《保護地球母親—兒女的責任》。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學內容選自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只有一個地球》第二個活動主題《傷心的地球母親》中的第四個話題。《只有一個地球》這個單元重在激發學生熱愛地球的情感,培養學生保護地球、珍惜資源的好習慣。《傷心的地球母親》這一活動主題,旨在讓學生知道由於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原因,地球已經不堪重負,從而激發學生保護地球、珍惜資源的情感。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看,本班學生中外地學生和留守學生佔比較大的比例,而且大部分學生家庭比較困難,因此,讓學生自我收集信息的難度較大,由於生活視野的狹窄,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對地球環境的惡化引起足夠的認識。

從學生已學知識內容來看,學生在四年級已經瞭解了家鄉的環境和污染,知道了保護家鄉環境人人有責,在五年級的學習中,已瞭解了祖國資源的“博”與“薄”,意識到保護環境是一箇中國人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來説,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有一定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針對本班學生學情及本單元教學目標,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分別是:

1、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瞭解世界人民為保護地球所做的努力,激發學生熱愛地球的情感,培養學生保護地球、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能力目標:

認識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並能從實際生活出發,把保護地球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

知識目標:

知道我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在保護地球環境方面所做的努力,懂得如何保護環境。

2、教學重難點

感受我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在保護地球環境方面所做的努力,激發保護地球的情感,自覺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習慣。

為了有效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選擇以下教學方法:

四、教法學法

1、自學探究:通過自主學習第59頁和60頁的內容,讓學生明白全世界各國保護環境的一些具體作法,初步懂得怎樣保護環境。

2、交流展示:課前我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資料進行課上交流展示,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深入瞭解我國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舉措。

3、情境渲染:通過圖片欣賞,讓學生更多地瞭解我國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舉措;通過觀看電影片斷《可可西里》,讓學生感受“環保志願志”的動人事蹟,從而激發學生保護地球的熱情。

4、實踐體驗:通過寫廣告詞、建議書,開展“環保宣誓活動”,辦手抄小報,培養學生保護地球的好品質、好習慣。

五、教學流程

按照品德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品社課程的基本特點應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生活”。為了體現這一課程理念,讓課堂成為真實的課堂、生活的課堂、生本的課堂、活動的課堂和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課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談話交流,進入事例分析

上課伊始,我便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的哪些課本是別人用過的教材呀?由於學生都比較熟悉,便比較快速地説出了“科學、音樂、美術”等循環教材。接着,我便讓學生自學教材有關“其它國家使用循環教材”的內容,讓學生覺得使用循環教材不是中國的專利。此時,我緊跟着又拋出了預設的第二個問題“請你幫忙分析一下,國家為什麼要使用這樣的循環教材?”其目的是為了啟發學生明白這是為了“節約資源”(板書),初步感受到保護地球就這麼簡單,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而揭示課題。

接着,又組織學生自學教材第59頁的其他內容,讓學生更多地瞭解一些世界各國保護環境的做法,從而揭示出“保護地球”的重要性,便通過朗誦《人類環境宣言》作小結,讓學生懂得保護環境(板書)就是保護地球,節約資源就是保護地球。

活動二:瞭解我國環保措施,宣傳環保知識

瞭解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之後,我便啟發學生思考“我國在保護環境上有哪些舉措?”,讓學生自學第60頁的內容,並通過課件出示自學提綱。自學後,便安排全班交流展示環節,讓學生説説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有哪些舉措,説説國家採取這些舉措的原因,提出不懂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課件介紹我國的環境標誌。

為了讓學生深入瞭解我國在保護環境方面的措施,我打算安排第二次交流展示(小組展示)。接着,我便藉助相關圖片,補充這方面的資料,讓學生更多地瞭解我國政府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具體措施。我設想,學生在交流、欣賞過程中,不一定能夠想到“環保志願者”,我便準備了電影片斷《美麗的可可西里》,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欣賞這一電影片斷,感受到保護地球母親,責任重大。

活動三:開展“環保行動承諾”活動,強化環保責任

我設想,通過前兩個活動的開展,學生已經初步懂得如何保護地球,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那麼,學生是否能付諸行動,則成了本節課的落腳點。為此,我又預設了寫廣告詞、建議書、環保承諾活動、辦手抄小報活動,其目的是進一步激發學生保護地球的熱情,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能成為每一位學生的良好習慣,讓學生真正覺得保護地球母親是兒女的成為一種神聖責任!

六、板書設計

品德課程的板書,應力求簡明扼要,一語中的。圍繞這個要義,我打算重點板書以下兩個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意在讓學生明白保護地球母親應該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十章《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第一節《血液和血型》。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確定、教學過程及設計、教學效果預測、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對本節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第十章《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共分為五節:血液和血型、血液循環、人體和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人體能量的供給。本章內容較多,在本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是人體內重要的生理活動,它和人體的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活動的關係十分密切。而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主要是由血液完成,血液在整個生命活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本節課內容中血型的鑑定以及相關的輸血知識與每個人的生活聯繫密切。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不僅能獲得相關的知識為學習人體其他生命活動奠定基礎,也能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所以本節內容顯得尤為重要。基於對教材的解讀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如下:

㈠知識目標

1.説明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2.説出ABO血型的類型,解釋血型鑑定原理及過程。

3.概述人體的血量,説出失血對人體的影響。

4.理解血型與輸血的關係,説明輸血原則

5.舉例説出無償獻血的有關知識。

㈡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血液分層演示實驗,描述分層現象,概述血液組成。

2.觀察人血液永久塗片,嘗試識別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觀察它們的大小及形態特點。

3.分析血常規化驗單,根據各項化驗數據與正常值的比較,體驗它為診斷疾病提供科學依據。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能珍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情感,願意向家長、親友宣傳無償獻血知識,並確立自己成年後願意無償獻血的信念。

二、學情分析和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本節課的教授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經過半年多的生物學知識的學習,他們在學習方法和獲取知識上均有了自己的理解與分析,但處於青春期的他們在知識的內化、思維與判斷上還是存在一些侷限,對於某些知識的獲取和內化也存在着很大的難度。本節課中説出血液的組成和功能、説出ABO血型的類型及解釋血型鑑定原理及過程、血常規檢查對診斷疾病的意義和血型與輸血的關係就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根據知識的結構特點、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情景教學,配以學生髮現總結歸納老師完善細化、師生

討論交流、老師講授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一談:你對血液的認識。

設計思想:知識源於生活,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知識寶庫。從小到大,學生一般都有受傷流血、抽血或驗血的經歷,從各種媒體中也會獲取到一些有關血液的知識信息。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平台,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談對血液的認識,相互啟發,分享彼此的見解和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過渡語:同學們談了這麼多自己對血液的認識,你想過這些問題嗎?血液屬於什麼組織?

血液由什麼組成?

血液為什麼是紅色的?

傷口流出的血液為什麼會凝固?

有時傷口會出現紅腫化膿現象,為什麼?

身體不適到醫院看病,為什麼要抽血化驗?

失血過多為什麼要輸血?

??

設計思想:用一連串的疑問,進一步激發學生想探究瞭解血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自然導入新知識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一)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活動一:觀察血液分層現象

方案:首先教師講述實驗採血過程及對血液的處理,然後播放視頻《人血液 分層實驗》後,請學生描述血液分層現象,師生共同歸納血液的組成,教師板書。

水(約佔90%)

蛋白質(約佔7%)

葡萄糖(約佔0.1%)

無機鹽(約佔0.9%)

廢物(約佔2%)

血液

白細胞

血細胞(45%) 血小板

紅細胞

設計思想:這部分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為目的。知識的獲得及心智技能的形成是由動作結構和活動結構逐步內化的。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親眼看到血液的分層現象,將學生捲入探索情境,引導學生投入觀察、思考和描述表達活動。

過渡語:人體的血細胞有3種,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它們都長得什麼樣呢?下面讓我們通過實驗觀察來認識它們。

活動二:觀察人血塗片

方案1:觀察人血永久塗片

在學生觀察結束後,要求學生根據所觀察到的,再閲讀P39課文相關內容,

設計思想:這部分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為目的。讓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人血塗片,先從感性上認識紅細胞、白細胞的形態及數量差異,再從

理性角度進行學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結構化。

活動三:我想我説

通過問題“血液在血管和心臟構成的封閉管道中不停地流動,有什麼用處?”引導學生總結歸納血液的功能。

方案:通過表格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設計思想:通過歸納活動逐步內化所學的知識。用表格能簡潔明瞭地歸納知識體系,在對生物基礎結構生理知識的學習中非常適用。

活動四:實踐應用——解讀血常規化驗單

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血常規化驗是臨牀診斷的一種輔助手段,再由學生對自己帶來的血常規化驗單進行分析。這時教師通過投影提供“人血常規化驗單説明表”,為學生解讀血常規化驗單提供理論依據。

能力為目的,使全體學生投入到解讀活動中,通過活動結構逐步內化所學的知識,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實現知識的遷移。同時學生對“血細胞的功能”進一步加深理解,瞭解並關注血液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板書設計

第一節血液和血型

第1課時血液的組成合功能

一、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1、血液的分層現象

(約佔90%)

蛋白質(約佔7%)

葡萄糖(約佔0.1%)

無機鹽(約佔0.9%)

廢物(約佔2%)

血液 白細胞

血細胞(45%) 血小板

紅細胞

2、人血塗片的觀察

蛋白含量過少(少於100g/L),人就會出現貧血。(課本39頁)

設計思想:本板書中採用了知識框架結構,使得知識結構系統化,表格的使用使得知識的對比清晰更容易讓學生理解.

以上就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説明,希望各位領導評委老師給以批評指正,我的説課結束了,謝謝!

説課稿 篇6

一、説課標教材

1、課標、學段、年級、教材、單元、章節等聯繫。

《鼎湖山聽泉》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以“寫景為主題”的開篇課文,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鼎湖山位於廣東肇慶市東北,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那裏羣峯羅列,古木參天,泉聲淙淙,飛瀑直瀉,自然風光十分迷人作者以遊覽線路的先後順序,以美侖美奐的筆調,記敍了在景區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寫在鼎湖山聽泉的感受為中心,重點寫“途中聽泉”和“山寺聽泉”,全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

2、教學目標的設定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我們”來到風景名勝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寫了白天“我們”在上山途中觀景聽泉;三至五自然段寫了入夜,“我”在慶雲寺聽泉,抒發在鼎湖山聽泉的總體感受根據本課及學生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文中重點詞語,賞讀、積累介紹鼎湖山泉聲的優美句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上網瀏覽、協作學習、會話商討、蒐集資料、整理創作及審美表達的能力,樹立學生主動利用網絡自主探究的意識,養成健康瀏覽的習慣

3情感目標:A、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聲的美妙,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讓學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國自然保護區和世界自然保護區,我們學生要增強保護自然的意識

3、學科教育價值

學習本文可以使學生提高朗讀技巧,積累語言,明白遊記散文的寫法,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説學生

初三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於想象,喜歡朗讀優美的寫景文章。聽説習慣已經養成,大多同學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本課語言生動易懂,學生可以在讀中領略鼎湖山泉聲美妙。

三、説教學模式

1、校模

”導“、“學”、“問”、“練”、“評”高效課堂模式是我校基於“以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問題為線索,以促進學生主動快樂學習為關鍵點的現代課堂教學模式。

2、課堂流程

本課擬兩課時教完,全文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四個環節:

(一)緊扣題眼,以疑導學

學生的已知經驗是其思維的源泉課一開始,我板書課題《鼎湖山聽泉》,“聽”字故意寫成繁體字,並趣解“聽”字,由此提醒學生讀書要“入耳、入目、入心”,學習本課,品味泉聲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然後由“聽泉”這一題眼,引導學生看題質疑:去哪裏聽泉?泉聲是怎樣的?由此揭示話題:“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聽泉”抓住題目中的“聽”字引入,通過質疑,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從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閲讀,整體感知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強化初讀,保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學生對文章才有一個整體的感悟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兩個層面的“讀”,通過“讀”來達到整體感知,理清文脈的目的:

1、輕聲自由讀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以“鼎湖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一話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分段聯繫讀讓學生逐段默讀,邊讀邊找出“半小時左右”、“過了寒翠橋”、“來到半山腰的慶雲寺”、“入夜”、“矇矓中”這些詞句,領會作者按照地點轉移和時間先後順序記敍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脈絡

(三)精讀感悟,積累運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動筆墨不讀書,勾勾畫畫好方法”精讀課文的好處是:學生讀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學生理解得越好,朗讀就越有感情“讀中想象”是學習寫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發揮想象,將優美的文字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有助於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能力的提高

1、研讀“途中聽泉”,初識泉聲的特點

話題1:“作者在上山途中聽到了怎樣的泉聲?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學生自讀勾畫,通過反覆朗讀,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從“淙淙的泉聲、不絕於耳、清純悦耳、歡快活潑”體會到泉聲的美、大,從“湧流、流瀉”等詞想象到泉水的多,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泉聲的美妙,與此同時想象鼎湖山草豐林茂、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滿目青翠的景色從而為後文作者能在夜晚聽辨泉聲作好鋪墊

2、研讀“山寺聽泉”,品味泉聲的美妙

話題2:“作者夜宿古寺,聽到的泉聲又是怎樣的?”讓學生動手勾畫

根據學生的彙報,精讀重點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樣輕柔的,是在草叢中流淌的小溪的聲音;那像琵琶一樣清脆的,是在石縫間跌落的澗水的聲音;那像大提琴一樣厚重回響的,是無數道細流匯聚於空谷的聲音;那像銅管齊鳴一樣雄渾磅礴的,是飛瀑急流跌入深潭的聲音”

為了能讓學生通過此段的學習落實目標4、5,突破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聆聽、辨識、品味出的泉聲的美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聯繫生活 展開想象

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在電視、CD等媒體中聽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銅管齊鳴”的聲音是怎樣的,進而體會“輕柔、清脆、厚重回響、雄渾磅礴”等詞

展開想象:草叢石縫湧流、空谷細流、飛瀑急流的景象

(2)質疑理解 前瞻後聯

在重點句段教學時,我們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前瞻後聯,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整體理解文章的好習慣

提出疑問:“為什麼作者會聯想到這些聲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麼靈嗎?”引導學生聯繫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這些,是因為聯想到了白天所見到的景色

“作者還聽到了什麼?”從忽高忽低、忽急忽緩作者又產生了聯想,讓學生在通過朗讀想象,從“繞過、拍打、穿越、流連”感悟到泉水的“趣與活潑”

(3)讀寫結合 運用積累

在閲讀教學中培養閲讀能力但不能忽視寫的能力,語文要崇讀學寫,結合課文特點,注重引導學生由讀到寫、讀寫結合,方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學會感悟了泉聲的美妙後,我把練筆擠進課堂:引導學生用“像……一樣的,是……”仿寫一段話

(四)以讀促講,昇華情感

“泉水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最後泉水流進了我的心田”引讀最後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潤萬木,藴育生機?”讓學生再回讀全文,用心再次聆聽、辨識、品味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我們要關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體,讓學生形成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

四、説教學手段運用。

1、自學導航問題設計合理,幻燈片適時適量。

2、板書設計

板書是文章的縮影,是課文的精華為此,我根據課文特點,緊扣題眼“聽”字,以趣解繁體的“聽”字,統領全文,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讀書要“入耳、入目、入心”,聆聽、辨識、品味泉聲也須“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聲之美妙,潤物之無聲也整個板書,簡潔明瞭,提綱挈領既起到引領讀書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文章之中心,可謂一箭雙鵰也

3、自評、互評、師評緊密結合。

説課稿 篇7

一、設計理念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確定位置》這一課,我主要體現了以下設計理念:

1、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實施“現實數學原理”,體現數學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

2、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知識的自然生成,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3、課堂教學充分體現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

二、教材簡析

《確定位置》是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方向與位置》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主要通過用數對來表示和確定位置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並建立初步的數形結合思想,對認識生活周圍的環境有較大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之前已經有“列、排”的初步認識,但對“數對”這樣的抽象知識沒有絲毫的基礎。但是,四年級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從生活現實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用數對錶示和確定位置,並學會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過程與方法: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過程,建立觀察——探索——思考——歸納——運用的數學思維體系。

3、情感與價值: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現實性、價值性。

教學重難點:學會用數對確定位置,並能在方格圖中用數對錶示位置。

五、教學實踐及成效。

根據我的設計理念和確定的教學目標,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教學實踐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課前活動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通過指定固定位置的學生為本課堂加油、鼓勁,幫助學生回憶有關“列、排”的知識,達到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的目的。

2、創設現實的情境,層層引入,知識生成自然流暢,思維訓練步步為營,讓一個抽象的數學知識,在數學活動中輕鬆理解並接受。

第一層,從學生熟悉的“班長的位置”創設“問題情境”,用不同的方法確定班長的位置,以此發散學生的思維。第二層,通過採集學生髮言中的重要信息,使學生明確用規範的語言來確定位置。第三層,適時提出質疑,把學生的直觀思維引入抽象的思維,從而引出“數對”的概念。三個層次的教學,使課堂極富挑戰性,培養了學生從形象直觀到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3、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主動探究,感受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學生已經能用語言規範、準確的描述班長、小青的位置時,提出質疑“誰能發明一種更簡潔更巧妙的方法呢?”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這使“數對”的產生更具必要性和重要性。學生主動參與,並大膽提出猜想,打破數學課堂中知識強加或者硬灌給學生這種陳舊的教學手段。

4、闖關練習形式多樣,環環緊扣,極富挑戰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闖關答題,實際上是一個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練習過程。七關的練習,各有各的訓練目標,知識螺旋上升,節節拔高。各種題型,訓練學生將知識靈活運用以及解決問題的技能。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5、數學知識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課前的小活動及班長的位置都是從現實生活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從生活中產生,讓數學更加生活化。通過找電影票、火車票的座號、地球經緯線等感知生活中豐富的數學知識及數學知識在生活領域中的廣泛性。

數學課堂重在培養學生髮現、質疑、探究、歸納、運用的學習技能。今後我將在此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實踐與探索,讓學生在我的數學課堂上感受生活,快樂成長。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我與地壇》是蘇教版必修二的第一篇課文,原文是史鐵生所寫,共分7個部分,近13000字,是作者對過去十幾年的回憶和自省,它不是一篇通常意義上的寫景狀物的文章,而是融合了作者由於身體的殘疾而對人生產生的獨特感悟。本文節選前兩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以及獲得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以及自己讀懂母愛後追悔莫及的心情。

本文所在的專題名稱是“珍愛生命”,因此,我認為編者節選兩部分的目的就在於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懂得如何珍愛生命。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熟讀課文,落實基礎知識,包括重要的字音字形詞義等。

2,瞭解作者的心路歷程,對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3,培養學生運用優美或平淡的語言表達自己感情的能力。

重點:目標2——體悟作者對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難點: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

三、説教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我校為打造高效課堂提出的“三段五環節”等具體要求,我準備採用採用創設情境導入法、以有價值的問題為引領法,在完成“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時”,採用課下自讀課文、討論交流的方法。

完成“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時,採用“讀”“議”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相關語句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處境,進行換位的思考,通過與同學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情景法、訓練法等相結合。

四、説學法:

高一年級的同學,雖然在初中階段的基礎上,對整體把握文章、欣賞文章已有所理解,但閲讀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結合作者的實際生活、深入作者心靈真正理解文本、比較深入的説出文章語言的美等方面還是有所欠缺。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弱,自學方法是簡單的雛鳥吞食的方法,對老師的依賴性強,思考問題缺乏一定的深度,滿足與膚淺的認識,為此,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學法的指導:

1、用設疑促思的方法,引導學生由題目入手,帶着“內容如何體現題目”的問題去閲讀文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養成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2、通過抓關鍵語段,分析“我”與地壇、母親的關係,體會作者“對生命、對生活、對母愛”的感悟,養成抓中心段、中心句來體會文章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閲讀方法。

3、通過聯繫生活閲歷來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注意聯繫生活來學語文,養成“在語文中學生活,在生活中用語文”的學習習慣。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美國盲人教育家海倫凱勒曾寫過一篇文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表達了一名盲人對光明的嚮往和對生命的熱愛。然而,這位殘疾人對健康的追求是很難以實現的,但是做為正常健康人的我們,有一天成為殘疾人的可能性不小。同學們能不能設想一下,(當然這個現象這希望大家永遠也不會發生)如果有一天,就在你們如此青春歡暢的時候,突然失去了一條腿或者一隻手,會恐懼害怕嗎?你們會怎麼想,怎麼做呢?

在我們現實中確實生活中,確實有着這樣不幸的人。史鐵生就是這樣,在他二十一歲的花季年華里,他實然因為雙腿癱瘓而截肢,後來又引發了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人生實造此難,他又是如何面對的呢?下面讓我們學習他的《我與地壇》來感悟他對人生的態度吧。(板書課題,課件展示)

設計依據: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健康的,因此,他們很難理解一個殘疾人的心理,有的學生甚至對殘疾人抱有歧視鄙夷的態度,我之所以這樣設計課文的導入是為了拉近作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殘疾人的心理有一個的初步的體會。

二、檢查課前預習

1,學生説出對作者的瞭解

2,檢查本文的重要字詞

3,題目是“我與地壇”,那麼節選的這兩都是寫“我與地壇”嗎?(整體感知)

三、進入課文(問題引領)

1、我為什麼要去地壇?(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可以想象,作者不僅在身體上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他內心的痛苦也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特別是在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到那裏去為了“逃避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

2、作者在第二段説他與地壇很有“緣分”,你認為“緣分”表現在哪裏?(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3、地壇有什麼特點,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作者從當初一味地想死到最後想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地壇的荒蕪但並不荒廢給了他的啟示。

地壇:荒蕪——不荒廢(充滿着生機)

我:殘疾——不殘廢

由此,作者剩下的問題就是想着怎樣活了。

4、同學們現在回憶一下,我們熟悉的人物中,有沒有和史鐵生的命運相似的人,請將其故事大致講述一下。並總結他們有什麼共同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補充説明:人物例如張海迪,霍金,貝多芬,海倫,桑蘭等。有必要的話,可以講一下張海迪的《輪椅間的對話》。

設計理由:

任何人想突然面對苦難時,都難免一時消沉,但可貴的是有人能從絕望中掙扎起來,重新面對生活,甚至活出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像史鐵生他們。現在的學生生活優越沒有經歷過挫折和磨難,對苦難的理解相對較少,適當的例子,會使他們從這些人物身上受到啟發,在面對人生的風雨時,能從容淡定。

史鐵生之所以能最終走出困境,不僅因為有母愛的默默支撐,還有地壇給作者提供了一個安靜的沉思的環境,可以使其慢慢療傷。而我們現代人在快節奏的喧囂生活中,心靈疲憊至極,恰恰需要像史鐵生一樣尋一個幽靜的環境給自己一個自省反思的機會。而且,生命唯有思考才會豐富多彩才會有滋有味。課文第二部分轉入寫對母愛的感悟,瀏覽第二部分回答以下問題

1、兒子殘疾以後,母親是如何想和做的呢?找出對母親心理和動作描寫的句段。

在她猝然去世之後,作者設想母親的心理: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這是他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只要兒子能活也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兒子得有一條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

……最者後來明白了母親的用心,對母親的評價是: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2、音樂閻維文的《母親》(多媒體播放或師生配樂唱)

3、作者對母親的描寫屬於細節描寫,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能不能舉例説明。

授課説明:這是本課時重點,可以找幾位學生回答,並討論總結答案。

關於第三個問題的設計:細節描寫可以使人物更真實更生動更具有感染力。

在講解細節描寫時,可以將《母親》的歌詞展示出來,請學生欣賞其中的細節描寫。

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那)三鮮餡有人(他)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啊,不管你走多遠無論你在幹啥到什麼時候也離不開——咱的媽。

你身在(那)他鄉住有人在牽掛你回到(那)家裏邊有人沏熱茶你躺在(那)病牀上有人(他)掉眼淚你露出(那)笑容時有人樂開花啊,不管你多富有無論你官多大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

4、拓展:時間太過匆匆,我們平時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想到母親對自己的關心,更難以想到如何去報答母親。往往當我們想起的時候,她們已經不在了,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趁着我們還有時間去回報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的母親有哪些讓們感動的地方。(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

與技能。既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訓練學生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進行寫作。

課堂小結: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史鐵生在不幸面前選擇的是堅強活下來,為了他的母親,也更了自己。作為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們,更沒有理由不善待生命,珍愛生命。最後讓我們一起朗誦汪國真的《熱愛生命》來結束今天的學習吧。(幻燈片放映)

五、作業

1,閲讀史鐵生的小説《命若琴絃》

2,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板書設計:

我——殘疾——不殘廢

與 ○母 ○親 珍愛生命

壇——荒蕪——不荒廢

標籤: 精選 彙編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37ldox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