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説課稿彙編六篇

【精選】説課稿彙編六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説課稿彙編六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第三單元主題圖——clothes we wear揭示了本單元的知識點,即穿衣服,穿衣服自然離不開關於衣服的單詞的教學,而第十九課時的重點內容則是教授coat ,hat, boots, gloves, scarf 6種基礎衣服的單詞,為下面的幾課有關衣服的句式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本課的教學活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本課的課型特點和在教材中所處地位,針對同學實際,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a正確聽、説、讀、寫、用coat和hat.

b練習説和寫,並能口頭應答單詞:scarf、gloves、coots.

c能夠理解、應答和運用Whose is this?

二、説教法

根據本課的課型特點和語言特色,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構思上,可採用情境教學法,採用實物、卡片、音樂、簡筆畫等教學手段,激發同學學習英語的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師可通過遊戲法選擇講解單詞的順序,並利用直觀教具加深印象。兒童的心理特點是活潑、好奇,同時他們又是好動的羣體,而單詞的教與學雖是基礎,卻很枯燥,所以在單詞的教學上儘量防止因使用單一、枯燥的方法給同學帶來的厭倦情緒,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最高境界。

在調動同學積極性和主動性方面,我採用遊戲法、競賽法、實物展示法,讓同學自身動手,參與教學活動全過程,形成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説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材,體現“以同學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思維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思想,以運用為本,以訓練助記憶,以“聽、説、看、做”協助形成能力為教學思路,整個教學真正體現“感知單詞——理解句子———品味樂趣———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五個過程,符合同學的認知規律。

四、説教具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假如把低年級英語教學活動比作一頓美餐的話,那教具就是這美餐中不可缺少的米,精美、直觀、實用的教具,在某種程度上,勝過教師的任何語言,因此在教授單詞時,我採用衣服實物展示台讓同學選擇學習單詞的順序,其他教具還有卡片、和一台收錄機。

五、具體教學步驟

具體教學分四步:

1組織教學、複習舊課

2導入新課,學習單詞、句子

3聽、説、做、複習鞏固

4課堂小結、安排作業

具體説明如下:

1組織教學、複習舊課

英語課堂需要英語情境與氣氛,組織教學時,師生同唱英文歌曲互致問候,不但可以迅速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也可以使師生一起快速進入英語教與學的活動中去。

舊課複習內容與新課教學息息相關,要為新課知識做好鋪墊。

2導入新課,學習單詞、句子

這一局部突出了本課的重點。首先出示一個掛有各種衣服的衣架,引導同學注意,通過猜一猜的遊戲選擇衣服進行學習朗讀。然後教師拿起一件大衣(假裝在班裏尋找它的主人,然後指着一位不是物主的同學問:Is this your coat?協助同學回答 No ,it’s not mine.同三至五位同學進行對話練習,然後引出Whose is this ?並解釋、帶讀。

教學過程設計有層次性。首先通過實物展示,然後通過遊戲給同學操練的機會,使同學在娛樂中學習語言、掌握語言並且複習了前兩課的知識點。)

3聽、説、做、複習鞏固

這一局部教學突破了本課教學活動的難點,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聽:①聽教師創設的情景理解whose is this?。

②聽錄音完成聽力訓練手冊上的內容,運用語言完成規定的任務。

説:通過colour point師生一起説出衣服的名稱,這一設計突出了同學的主體地位,教會同學學習,開發同學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做:本課完成時,每人手中有一件自身畫的衣服,首先將畫好的衣服拿出,然後聽老師指令在不同衣服上塗上相應的顏色,最後到前面展示。

4課堂小結,安排作業

利用板書向同學提問,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根據同學的回答,老師總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根據教師的總結,同學們檢查自身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為下一步學習指明方向。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説明

《謝謝你,我的父母》一課旨在讓學生通過了解家庭核心人物—父母的辛苦,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生活的港灣,每個人都在家庭中出生、成長,這其間付出最多心血的便是我們的父母。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強烈的責任感帶給這個家温暖和幸福。現在的獨生子女從小養尊處優,以自我為中心的居多,很少會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故本課旨在讓學生明白自己作為家庭的一員,也要為家庭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責任,和父母一起,共同創造幸福温暖的家庭生活。

二、備課思考

我把這課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重在理解父母,首先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體會父母的辛苦、操勞;其次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有責任和義務分擔家務勞動,要樹立起一定的家庭責任感,我覺得這是本課時須落實的重點;再次讓學生懂得感恩。第二課時重在關心父母,主動與父母溝通,做到平等相待。現在許多孩子總認為與父母之間有着不可逾越的代溝,隨着年齡的增長,自己開始有了許許多多的“小祕密”,而這些“祕密”是絕不會與父母説的,放學一回家就一門關進自己的房間,對父母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認為父母太羅嗦了。其實為人子女的,當你的知識道德水平一天天在提高,就更應懂得與父母溝通的重要性,要學會關心自己的父母,這樣的家庭生活才會更加和諧美滿,這也是本課的難點。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等量代換》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換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本課利用天平的原理,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如何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並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一)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例1主題圖小明、小紅分別在水果攤裏提出了什麼數學問題?接着引導學生先弄明白第1和第2個天平的含意:通過天平你知道了什麼?能否解答小紅提出的問題?透徹理解物與物的替換。

教學難點:使學生學會運用等量代換這一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數字、圖形、符號等純數學的等量替換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平面天平圖等教具。

學具準備:與例題相關的一些卡片:西瓜、蘋果、砝碼、數字等卡片。

二、説教法和學法

(一)説教法

本課教學以“體驗等量關係”、“感受方法的多樣性”、“運用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這三大版塊為教學主線,體現了教師的“引”到“放”直至“創”的過程。通過“師生、生生的多元互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能力,注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具體教學策略運用如下:

1.教學設計注意由創設情景,激發探究內需入手。整節課有一個鮮明的探究主線和層次,以問題為核心開展學習活動,激發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和求知慾。

2.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因素。一是考慮到了學生初次接觸等量代換思想,在運用教材中,用“換”字入手,化解學生對等量代換的陌生感覺,同時又充滿了趣味。二是發揮教材編排作用,又靈活運用教材。

3.教學目標的自主探索,又呈現出教師在全過程中注重設計教學活動。整個課堂教學流程體現了老師對學生引導作用,課堂上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

(二)説學法

新課程強調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此,本課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自主合作為主,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來。

3、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三、説教學程序:

結合教材內容與特點,本課的教學程序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等量代換

課前通過師生交流對話,利用“曹衝稱象”的典故,感知等量代換,並引出課題——等量代換。(板書)

[“曹衝稱象”這一故事,學生很熟悉,但很多學生並不知道這故事裏還藴含着豐富的數學思想內涵。這樣做是讓學生領略古人在很多地方也進行物品之間的等量代換,從而更好地感知“等量代換”。]

(二)進入情境,探索新知

1.引導發現

(1)引導學生利用稱象的方法(換一換)來解決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觀察例1主題圖:小明、小紅分別在水果攤裏提出了什麼數學問題?接着引導學生先弄明白第1和第2個天平的含意:通過天平你知道了什麼?能否解答小紅提出的問題?

[這樣引導是為了讓學生更細地去認識、觀察天平,感知、體驗等量關係,使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學習後面的“換”。為解決例2這個問題作鋪墊。]

在解決本例題時不僅讓學生觀看多媒體,還在黑板上用圖片擺,通過操作示範及學生的操作,真正理解換一換,實實在在的換,加深學生的直觀理解。

2.引導學生交流,彙集思想與方法

安排同桌討論交流換一換的過程,能用語言比較流暢地表述過程。

[設計意圖: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觀察思考與動手操作的活動,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得到多種多樣的想法。]

(三)激發學生思維,解題鞏知,及時小結

1、解決“做一做”(先引導學生觀察第1、第2個蹺蹺板,弄清圖意,再激發學生利用“換”的方法來解決:3頭牛與幾隻羊同樣重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這個題與例1總體上是同類型,目的為了鞏固,比例1提出的問題多一步,學生處理時可以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解決習題 1個菠蘿=5個橘子 3個橘子=12個大棗 1個菠蘿=?個大棗

[這個題比上面的題難度加大了,這是個需要先化簡的等量代換,這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逆推思維,進一步滲透了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小結:結合例1和兩個鞏固題,解説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有一個起溝通橋樑作用的中間量,我們只要找到了中間量,就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明白水果與水果,動物與動物當重量相等或價格相等時可以互相替換。

(四)拓展延伸

觀察例2主題圖,説説圖意,請他們用換一換的辦法解釋他們的想法或思維過程。例2不再侷限於物物交換,而換成了物與數的替換,即由例1的形象到例2的表象(半抽象),為下面的圖形、數學符號或數字的等量替換做準備。從而讓學生理解等量替換這個比較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

接着我用圖片在黑板上貼出了兩練習題,數形大變換,求出●、▲、■所代表的數

(1)▲+■=24

▲=■+■+■

▲= ■=

(3)▲+▲+▲+●+●=41

●+●+▲+▲+▲+▲+▲=59

▲= ●=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是比較抽象的等量代換練習,實際上是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一種直觀表示方法。在黑板上貼而不是寫也不是多媒體出示,目的就是讓學生動手換一換,體會只要是在相等的條件下圖形、數字也都可以象物品那樣替換的,這樣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抽象與邏輯思維能力。我試着讓學生明白,物品與數字,圖形與圖形,圖形與數字,只要當它們存在等量關係時,都可以互相替換。讓學生體會由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字的思維過程。]

五、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説説你在這節課上有什麼收穫?

2、在 “等量代換”時你要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質疑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收穫,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有利於以後更好地學習。]

六、説板書設計

換一換

石頭重量=大象重量 石頭 換 大象

1個桔子+1串葡萄=400克蘋果 換 砝碼換一換

1個蘋果+1個桔子+1串葡萄=550克 羊 換 豬 (相等的)

大棗 換 桔子

■ 換 ▲

[這節課的板書雖簡,但能夠準確地突出這節課的重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紙船和風箏》是本冊入選的新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有關友誼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帶着問候,帶着祝福,在山頂和山腳架起了一座友誼的長橋,讓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為一件小事的爭吵,象徵着友誼的紙船和風箏不見了,兩個小夥伴也陷入失去友誼的痛苦中。最後,他們終於鼓起勇氣,再次向對方伸出了友誼之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這一段真摯的友情。

整篇課文以“情”為主線,表現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時的快樂,鬧彆扭時的難過、失落,以及雲開霧散時的興奮、激動。把真摯的友情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真實感人,是學生體驗情感、訓練語感的一篇優秀文本材料。根據二年級語文閲讀教學階段目標以及本篇文本的特點,本節課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1、感情朗讀課文,在朗讀感悟中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2、讀中體驗情感,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友誼,受到情感的薰陶,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二、説教法、學法: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情感體驗,在朗讀感悟文學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本篇課文的動人之處恰恰就在字裏行間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雖然淺顯,但對二年級的孩子,要讓他們感悟小夥伴失去友誼時內心的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獨特方式和感人場面,還是有難度的。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以及本篇課文的特點,我嘗試採用體驗教學的方式,通過“批文入情,朗讀感悟”,讓學生自主感悟體驗,達到體驗情感,形成語感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中,教師始終是學生體驗活動的一個組織者,一個促進者和一個平等對話者。

三、教學程序:分為三部分:

(一)複習生字,談話引入新課。上課伊始,通過小松鼠送來紙船和祝福創設情境,既複習了生字,同時,又使學生體驗受到禮物和祝福的快樂,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情感的鋪墊,自然地引入新課的學習。

(二)入情入境,朗讀感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體會文章字裏行間藴含的真情,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的具體教學策略是這樣的:

1、 保證充分的閲讀。“批文入情”的過程,就是深入閲讀,充分思考,逐步領悟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學生獨特的感悟,豐富的體驗才會源源不斷地生成。因此,這一部分的學習中,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學習1-6小段時,讓學生通過自讀感悟、小組交流朗讀、配樂齊讀等多種讀書方式,讓學生在反覆的讀書中生成自己的體驗,體會小熊和松鼠相好時的快樂。

2、 營造體驗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動,要讓學生體驗松鼠和小熊快樂,失落,痛苦的情感,引發學生相應的體驗,就要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進入角色。在這部分的學習中,我通過多種途徑創設情境:如,繪製圖片,畫簡筆畫、展播課件,配樂朗讀渲染氣氛,教師語言的描述等。

(三)聯繫實際,遷移運用。對整篇課文的朗讀感悟之後,老師讀一封來信,引導學生給信中的小夥伴回信的同時,運用本課對友誼的感悟和體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更加深對友誼的理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莖輸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東省幼兒園教育活動教材》上冊主題網絡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説教材

植物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路邊有茂密的大樹,院子裏有綠油油的草坪,公園裏有五顏六色的花,這些植物為什麼生長的如此茂盛,在進行主題活動“奇妙的植物”時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問,於是,我用“莖輸送水”這節活動來為幼兒解開這個謎團,此活動材料來源於生活,正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活動通過有趣的實驗,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輸送水和養料的奧祕,針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祕,滿足其好奇心

2、幫助幼兒簡單瞭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兩個目標藴含了激發

幼兒的人生興趣和探究慾望,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幼兒探究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祕,滿足其好奇心”,難點是:“瞭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我通過幾組有趣的實驗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的瞭解植物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兩方面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酷暑天萎蔫的樹木,雨後旺盛起來的經驗

2、物質準備:兩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紅藍顏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 )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採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和適宜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説教形式,在活動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在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和樂於探索的科學習慣 。

本次活動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時間完成活動目標

三、 説學法

本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實驗法、操作法,歸納法等來獲得知識,活動前我為幼兒提供實驗材料,放在自然角,通過啟發性提問“你知道植物是怎麼喝水的嗎?”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那就讓我們一起做個實驗吧”幼兒最喜歡自己動手,這時候他們一定會躍躍欲試,期待着實驗,幼兒做完實驗後,隔段時間去觀察並作記錄,最後,用歸納法得出實驗結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時間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樂於探究的科學習慣。

四、 説活動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慾望,給幼兒2盆萎蔫的花

問題:1這兩盆花為什麼萎蔫了?

2你有什麼辦法讓花重新旺盛起來?

這一環節,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討論,出謀劃策,解決問題,並將討論得出的解決方案付諸行動,幼兒會拭目以待,結果會怎麼呢?活動一開始就調動了幼兒探究的積極性。

(二)、一小時後觀察結果,並討論原因

問題:哪盆花最先旺盛起來?為什麼?幼兒討論後得出結論,:將水澆在花盆裏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來,將水澆在葉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來做實驗。

(三)、實驗

1、芹菜實驗

將芹菜的莖剪短一些,葉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讓實驗效果跟明顯,便於幼兒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裝進一些水,並滴進一些紅墨水,將芹菜插在被

子裏,並調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記號。

第二天觀察:

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樣,(水面低於橡皮筋)

2、芹菜的莖有什麼變化(變紅了)

2、兩色花實驗

老師將花朵的莖剪開,兩個杯子各放進一些水,分別滴進紅藍墨水,將花朵剪開的莖分別插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觀察:1、看看花朵有什麼變化(植物的莖將兩種顏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麼樣了?(變成紅色和藍色了)

這一環節,給幼兒分組,每組幼兒同時進行兩組實驗給每個幼兒參驗的機會,體現了《綱要》中科學領域指導思想:儘量創造條件讓每個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討論試驗結果

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結論:植物的莖能吸收並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一環節。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及實驗大膽想象、思考,使幼兒的發散思維得以擴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莖能吸收並輸送水分和養料。

(五)、討論植物的莖還有哪些功能?

問題: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幾天不用澆水,為什麼死不了?

結論:植物的莖還有儲存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這一環節,提出更為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幼兒思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五、 説活動延伸

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各種變態莖的植物,放在自然角為下節活動“變態莖”作準備。

活動暫時結束了,但幼兒的探索慾望和認識興趣卻在延伸,並將更多的關於奇妙的植物的內容滲透在多種活動中,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説課完畢 謝謝!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代數式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知識,它既是有理數的概括與抽象,又是整式運算的基礎,也是學習方程應用題,進一步學習函數知識等的基礎。列代數式,即用字母把數和數量關係簡明地表示出來,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思維實現由數到式的飛躍,數學的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的轉換。它可以幫助人們從數量關係的角度更準確清晰地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界,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説目標:

2.1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代數式的概念,會列出代數式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發展符號感,掌握代數式的有關書寫格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經歷代數式概念的產生過程,分析歸納得出代數式的概念,從而學會用代數式將問題中的數量關係表示出來,並通過合作,比較總結出列代數式的注意事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供多個實際生活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廣闊的思維空間,通

過列代數式表示生活中的簡單數量關係,使學生體驗列代數式的實際意義與建模思想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

2.2 重難點

代數式的概念是代數學的最基本的概念,是今後學習各類代數式的基礎。列代數式是學習列方程的基礎,因此代數式概念與列代數式是本節的重點。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代數式,是本節難點。

教師在上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理解代數式的本質,弄清語句中各種數量的意義及其相互關係,然後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由易到難,螺旋式上升,使學生能夠正確列出代數式。

三、説教法:

3.1 教法分析

針對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結合他們的認知水平,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情境的設置,過程的體驗,數學思想的滲透,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機會,便課堂氣氛活潑,有新鮮感。

3.2 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如何學習是教師的職責。因此在“代數式”教學中,讓學生主動觀察、比較、分析、討論、交流,使學生的手、腦、嘴充分調動起來,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3.3 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大課堂教學容量,使學生能充分地學習數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利用投影儀進行集體交流,及時反饋信息。

四、説設計:

4.1 導入設計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用多媒體展示)

①搭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②每根火柴棒的長為個正方形的面積為,則一個正方形的周長為,兩③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個正方形面積的

④一個正方形面積為則它的邊長為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四人小組),目的:①把不規範的寫法列舉出來;②寫出正確結果。

通過上面四題,還有加減乘除,乘方,開方六種運算,再通過一題多變為代數式概念的得出作鋪墊。

2、展示新知:

問:這些式子有什麼共同特徵?

請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歸納得出用運算符號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連結而成的式子叫代數式。注意教師強調:單獨的一個數或字母也是“代數式”。

書寫代數式請注意以下幾點:

(1)

(2)通常寫為·或(乘號省略) 通常寫作 (除號用分數線表示)

不寫成 (3)數字寫在字母的前面。如

3、應用新知

為了及時鞏固,幫助學生對所學概念理解,講完概念後,教師先不忙着講例題,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他們的心理特點,設計了三個習題。

(1) 判別

④ 不是代數式; 是代數式; 是代數式; 是代數式。

判別的時候要緊扣定義,定義其實由兩部分組成:①用運算符號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連結而成的式子叫代數式;②單獨的一個數或字母也是代數式。含有“=”或“”這類符號的式子都不是代數式。

(2)下列式子中符合代數式書寫要求的是( )

(A) (B) (C) 千米 (D)·3

(3) 用代數式表示米與釐米的和的式子:

① 釐米 ② 釐米 ③ 米 ④ 釐米, 四個式子中正確的是 ( )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4例題教學

例1. 用代數式表示:

(1)的3倍與3 的差; (2)的2 倍與的的和;

(3)與的和的平方; (4)與的平方的和;

(5)與兩數平方的和; (6)的立方根.

例1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代數式可以簡明地,具有普遍意義地表示實際問題中的量,給數量關係的研究帶來方便。設計由淺入深,從倍分和差到平方、立方根,從低級到高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書寫規範。

例2. 一輛汽車以80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駛,從A城到B城需小時。如果該車的行駛速度增加V千米/小時,那麼從A城到B城需多少時間?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突破難點,我把例2分解成下面幾個問題:①這是小學學過的哪類應用題?②行程問題中的三個主要量的關係如何?③一輛汽車以80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駛,從A城到B城需小時,則A城到B城總路程是多少千米?④這輛汽車原來的速度為80千米/小時,其速度增加V千米/小時後,該車的速度是多少?⑤在總路程不變的前提下,那麼汽車提速後從A城到B城需多少時間?

在層層設問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如何分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r9w2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