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物理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有關物理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物理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質點和位移》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2節的內容,是本章的基礎。本章從機械運動入手,講述運動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質點,什麼情況下可看成質點,位移,位移與路程的區別,位移-時間圖像,向量與純量。質點是高中物理的入門知識,位移是物體位置的變化,是運動學的一個基本物理量,是後續學習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礎。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為後面的學習做準備。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質點的概念,能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

2.通過質點的認識,瞭解物理模型的特點,體會物理模型的作用

3.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向量,知道位移與路程的區別和聯繫

4.初步認識位移-時間圖像,並根據位移與時間關係作S-T圖像

5.知道向量和純量

過程與方法

在研究物體運動時,能否把物體當作“質點”來處理,初步掌握科學抽象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學思想

如果能抓住質點的概念和位移和路程的區別,也就把握了本節的要領。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他們容易接受相對形象的位移概念,而對相對抽象的質點、和能否把運動中的物體看成質點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質點,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位移和路程的區別;教學的難點是: 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

説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知道質點、位移的概念;並引導學生分析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體驗位移和路程的區別,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演示教學法、講授法、討論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

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路程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簡要複習位置的概念後,為了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引入新的物理量(位移),再理解位移的概念,指導學生如何研究一個有大小、有形狀、有質量的實際物體來理解質點的概念,認識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成質點,體驗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通過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主動接受新知識,加上例題的鞏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説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先進行位移的教學後進行質點的教學,把位置的概念作為位移的基礎,再把位移中研究的實際物體引入到質點的概念,符合簡單到複雜的認知過程。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複習位置的概念之後指出,如何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為了簡單起見,先研究如何描述一個點的位置變化。再複習初中的路程概念後,通過實例討論説明路程不能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為了描述物體的位置變化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位移。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1)位移的教學:給出位移的概念,引導學生對位移的理解,並在位移的大小,方向進行舉例分析,讓學生知道如何求位移,及當物體在一直線上運動時,它的位移公式為S=X1-X2 。 教師舉例:例:有一點(物體)P在水平面上沿直線先向東後向西運動,在該直線上建有由西向東的一維座標系,測得的數據有如表

t/s0123456

x/m-171014128-3

你能求出P點在3s內、第3s內;6s內、第6s內的位移和路程嗎?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利用在座標系中畫出P的全過程的示意圖,進而強調位移和路程的區別和聯繫。通過簡單介紹純量與向量,解釋位移S的計算結果的“正”、“負”號的物理意義,加深對位移的理解。在利用圖像法表述P點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這樣更加形象直觀。

(2)質點的教學:通過位移概念的教學,知道如何描述一個點的位置變化,而怎樣去描述有大小、形狀、質量的實際物體的運動問題?給出問題,(如:以投籃為例,要探究籃球的運動,該怎樣着手?)讓學生去思考,瞭解質點的優越性後,再引入質點的概念,同時有意識的向學生介紹什麼是理想物理模型,及其作用,(質點)實際並不存在,只是為了使研究的問題簡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點的概念。

對於物體在什麼時候可以看成質點?教師通過實例(地球的公轉、自轉等),採取交流與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把物體看成質點後的優越性;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思想。通過交流,教師總結:能否把物體視為質點,要看所研究的問題而定。在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概念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説課稿 篇2

課題: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第九章第四節《摩擦力》

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關係。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髒了。老師給他們洗乾淨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台20秒夾球)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麼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敍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麼叫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於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侷限於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説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於表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説説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裏運用了什麼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後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後,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採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着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於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於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於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後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並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只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讓學生在課後完成“迷你小實驗”,並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接着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麼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5.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6.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7.課後作業:

(1)以"假如沒有摩擦"為題,寫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物理説課稿 篇3

1、“電磁感應”是在第三冊“電流的磁效應”和第五冊“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後進行的教學,使學生對“電與磁相互作用的內容”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識的自然延續;“電磁感應”為以後學習發電機的內容打下理論基礎,併為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恆提供前置知識,具有啟後作用。

2、法拉第電磁感應的發現,為電能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條件,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充分説明了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發展。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近二年半自然科學的學習,已具備了電、磁的初步知識,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和磁場對電流的有作用等方面的知識,也初步具備了電學實驗操作技能和初步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理性思維的能力還不強,在分析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知道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2、能描述電磁感應現象,分析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列舉影響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和影響電流的因素。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2、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3、培養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性和求知慾。

2、培養實事求是記錄實驗現象的態度。

3、感受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理解電磁感應現象。

教學難點:

1、對“切割磁感應線”的理解。

教學策略:

1、變演示實驗為演示與學生隨堂實驗並進。

2、採用實驗探究法。

3、輔助於多媒體課件解決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設計,實驗觀察,歸納,交流,實驗設計,實驗觀察,歸納,交流,新問題提出,

一、情景創設:

1、多媒體播放“電的使用”問題產生(電從何來)

學生提出猜想:(電池?發電機?摩擦起電?)

2、複習電流產生的磁場(奧斯特)導引學生猜想,問題2能用磁場產生電流嗎?

二、設計、操作實驗並交流結果

(教師引導實驗設計、操作)演示實驗與學生隨堂實驗同時進行。

交流實驗結果

(1):能用磁場產生電流。

問題3:利用磁場產生電流是否需要條件;(學生提出假設:“要”或“不要”)

實驗條件控制:

(1)閉合或斷開電路

(2)不同方向移動導線(與磁感應線垂直、斜、平行)

交流結果

(1)電路斷開不能產生電;導線運動方向與磁感應線方向平行不能產生電流。

“利用磁場產生電流”需要條件。

閲讀課文,描述電磁感應現象,

難點解釋:多媒體課件演示實驗,重點演示切割和沒有切割。

學生列舉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閉合、一部分、切割)

(補充指出如果電路沒有閉合,導體兩端會產生感生電壓)

問題4: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師提示考慮因素(磁場方向與導線切割方向)

學生自已設計實驗、操作。

交流結果。

(1)感就電流的方向與磁場方向和切割磁感應線方向有關。

小結: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從而為發電機的發明打下了理論基礎,使人們對電的大規模利用成了可能。。。

學生交流對電磁感應的看法。(現象、條件、結果、應用、體會等)

提出思考題:

電磁感應中能量是怎樣轉化的,(互相交流、並閲讀課本)

作業:

1、配套練習相關作業。

2、完成調查報告:電在我家中

物理説課稿 篇4

1説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 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落快慢相同,並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 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 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並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2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擬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並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並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並能導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 説教學方法

(1) 實驗觀察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 實驗研究 為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啟發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並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啟發學生推導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講練結合式 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4説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5説教學程序

(1) 複習提問:

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恆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③

板書:ΔS=aT2

(2) 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物理説課稿 篇5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3節摩擦力。

這是我説課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和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們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後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為後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學生們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們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學生們養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們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

重點:(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遊戲引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啟發,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們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們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們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分別是遊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佈置。

1、遊戲引入:

初二學生們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採用遊戲引入,男生用一個塗油的碗,女生用一個乾淨的碗,在學生們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遊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為這節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生點,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們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説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學生們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後採用搶答的.方式説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們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為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使學生們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們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採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們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索這一環節,把學生們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們的表現欲被調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們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節學生們説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通過生生交流學會,通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節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量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們在嘗試成功的喜悦之後,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後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數據分析,而對於學生們的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學生們的猜想變量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範的結論,最後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們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們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後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穫。本環節,我採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學生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們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們的思維,我設計了通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於學生們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學生們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象,在此掀起課堂的高潮,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們的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通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實例説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繫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的一些圖片,使學生們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們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通過聰明屋的這一環節,,等到知識的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節,檢驗學生們在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們主動總結,學生們交流,看誰的收穫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們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佈置:

作業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們都有所收穫。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們。在這節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們探索發現,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仁們的指點、幫助,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5

物理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電阻》一節課是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第十六章第3節的內容,電阻是電學重要的物理量之一,與電流、電壓構成初中電學的三大基石。對電阻的概念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學習變阻器、歐姆定律、電功率等相關內容的必要基礎。學生需要理解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一種阻礙作用,知道電阻的概念和單位以及換算;在課堂活動中,通過實驗探究活動知道決定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從而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同時,在實驗探究中採用了控制變量的方法,再次加深並熟練掌握物理研究方法之一。因此,電阻的學習將在物理電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根據本節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參照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電阻的概念、單位及其換算關係。

(2) 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

(3) 理解影響電阻的大小的因素是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温度。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的過程中,體會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產生興趣,積極動手進行實驗或觀察實驗。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樂於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影響電阻的大小的因素是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

難點: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

四、教學過程

通過生活引入新課,咱們家裏的電線、用電器的導線都是用什麼做的呢?有些重要的電器設備還要用昂貴的銀來做的導線。並(追問)鐵也是導體,既多又便宜,想想看,為什麼不用鐵來做導線呢?

通過與生活聯繫緊密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帶着對生活的興趣和思考的問題走進課堂。

課堂活動二,指導學生閲讀教材內容自學,小組間互相交流以下問題。

1.什麼是電阻 ?電阻符號?

2.電阻單位是什麼?單位符號?

3.電阻的單位還有有哪些?單位間換算關係是什麼?

訓練學生單位換算能力。

4.電路中電阻器符號?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與他人交流分享的好習慣。

課堂活動三實驗探究:師生共同實驗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

思考實驗一:1.如何判斷 電阻大小?2.這個實驗控制了什麼?3.這個實驗同時還説明了導體的電阻與什麼有關?

必須向學生講述所提供的實驗器材的導體,並啟示學生尋找各導線之間的異同,並告訴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我們已經知道了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材料有關,猜想:還與什麼因素有關?

在這個過程中明確要求學生來觀察:粗細相同,相同長度的錳銅和鎳鉻,粗細相同,不同長度的鎳鉻,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鎳鉻,當把他們接入電路時他們對燈泡亮度、電流表示數的影響。

通過探究活動得出導體的電阻大小的影響因素,在實驗過程中體驗用控制變量法去進行武力探究,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巨大作用,培養學生之間人人蔘與的合作精神,實現人人有收穫的理想課堂效果。

關於温度這一因素進行演示實驗:將燈泡鎢絲接入電路中,用打火機給燈絲加熱,要求學生觀察燈泡亮度和電流表示數。讓學生直觀的真正認識到電阻大小受温度的影響。

課堂活動四引導學生自學18頁半導體和超導體,並進行總結歸納。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與他人交流分享的好習慣。

五、課堂小結測

在進行完這些內容後,及時進行課堂小檢測,題量不能多,但都要具有代表性,對學生本節課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解,從檢測反饋形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

六、課堂小結

由學生完成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起到回顧的作用:

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於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温度,與導體是否接入電路,電流、電壓大小及形狀無關。

七、 板書設計:

一、電阻(R)

1.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2.單位:歐姆。符號Ω

1 kΩ = 1 000 Ω= 103 Ω 1 MΩ = 1 000 000 Ω=106 Ω

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

1.材料 2.長度 3.橫截面積 4.温度

三、半導體和超導體

1.半導體:導電能力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

2.超導現象:某些物質温度很低時電阻變為0。

八、作業佈置

教材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説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的二級主題“機械能與能源”的內容標準中涉及本節內容的條目是:“理解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係”,該條目要求學生理解什麼是重力勢能,並能從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出發,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之間的關係,同時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勢能有:重力勢能、電勢能、分子勢能,重力勢能的學習對以後相關概念的學習至關重要。

“勢能的改變”是下節“能量守恆定律”的知識基礎,是本章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本節進述重力勢能及其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以及與重力做功的關係,為下節講機械能守恆定律做好準備。

【學生分析】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通過彈性力做功來判斷彈性勢能的變化。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勢能的表達式計算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具有絕對性。

2.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並能用這一結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知道重力做功與運動路徑無關。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體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

4.知道彈性勢能的初步概念。

㈡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散思維和理論探究歸納能力,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研究問題的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於能動的改造自然。

【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

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及WG=Ep1-Ep2 關係的得出及應用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採用:理論探究法、實驗法、講授法、歸納法。

通過的雪崩及水庫等圖片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重力勢能與高度和重力的關係,讓學生通過演示實驗,來學習體驗應用“控制變量法”與“比較法”定性研究;通過設計物理過程體會“理論探究法”定量研究。通過實例計算來認識重力勢能的相對性以及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根據功和能的關係,推導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教學流程】

1、 開始,播放圖片,創設物理問題情境。

導出概念:重力勢能Ep。時間5分鐘。

2、 教師引導,提出問題:Ep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師生交流互動,猜測,建立假設。

實驗定性檢驗,得出結論Ep與g 及h 有關。時間5分鐘。

3、 教師引導創設物理情景,學生思考,並從理論上定量推導Ep與g 及h的關係。時間5分鐘。

4、 教師創設實例,學生思考分析,教師輔導總結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關係。時間10分鐘。

5、 教師創設實例,師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的特點。時間5分鐘。

6、 最後讓學生自主討論多米諾骨牌現象及斜拋物體運動中重力勢能的變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個問題,使學生能結合生活現象深化知識應用,提升分析處理問題能力。時間10分鐘。

7、 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重力勢能 符號:Ep

概念:物體處於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


相對性:h為物體相對參考面的高度


系統性:是地球表面附近物體與地球間的相對位置決定的


【教學媒體及手段】

圖片

實驗

視頻

標籤: 物理 模板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9v7gx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