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地理説課稿模板九篇

地理説課稿模板九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説課稿模板九篇

地理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中國的土地資源》,這一課選自湘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的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三節《中國的土地資源》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國的土地資源》是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中國的土地資源》是對《中國的自然資源》的細化,它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着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最寶貴的自然資源。這一節內容它是學習中國自然資源的基礎,又是學習地理所必備的知識,無論是在知識體系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統領全局的作用。

2、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②知道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其分佈狀況。 ③理解為什麼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對三種基本類型的比較,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比較能力。②通過組織學生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養學生通過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過聯繫前面的氣候、地形知識進行讀圖分析的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並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中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使學生正確認識土地資源與人類的關係,以及治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的意義,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地關係觀點、地區差異觀點、因地制宜觀點以及正確的資源觀。

3、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材的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構成特點;三種土地資源類型的空間分佈與質量差異;當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採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三種土地資源類型的空間分佈與質量差異。

二、説教法

新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我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講授法:信息量大 ,靈活性大,適應性強 ,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2.讀圖提問法:教學中採取讀圖提問的方式,可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使在有限的課時內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運用多媒體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讀圖方法的掌握對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

3.討論法: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探究訓練、信息查詢、閲讀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説學法

新型的地理教學模式,不僅要學生學會知識,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因此,地理教師師應充當地理學習方法的指導者。

1.自主探究學習:儘量從感性入手,用問題引導,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結合,充分注意教學的啟發性,努力使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思考性學習者,而非被動的聽眾。

2.結構記憶法:把所學地理知識形成結構體系,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3.温故----知新法:讓學生聯繫前面所學的地形氣候的知識,闡述我國土地資源質量的差異。鍛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導入】

利用古語“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源”這句話説明農業是一個國家農業生產的基礎,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資源,進而引入新課。

利用古語俗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緊扣教學內容,為後面學習珍惜和保護每一寸土地相聯繫。

3、土地荒漠化面積增加

4、過度放牧、草場超載

5、亂砍濫伐、森林減少

6、土地污染……

解決措施

地理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第五單元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

①通過閲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閲讀識圖能力。

②通過閲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閲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説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

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

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温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説教學方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説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能力。

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3、、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地理説課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東南亞,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東南亞》是(魯教版)《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2.本課地位:

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由於它是我們相鄰,為此容易與我國西南地區融合在一塊進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能説出東南亞的位置和範圍

(2)、能説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説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説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佈規律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佈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係;農作物的分佈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説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學案導學: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於優生的培養。

自學討論法: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為會學。

圖導圖練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説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教學用具:多媒體或使用東南亞地形圖、世界地圖

三、説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閲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閲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地理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選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第一課時的部分內容,下面我將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本節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並沒有着意某一個國度,而是對於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善於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於讀圖、蒐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於探究,善於交流合作。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為了實現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我組織學生採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其次中東地區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熱點地區,所涉及到的信息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學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於本課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藉助同學收集的課下資源來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三、目標分析

根據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在教材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設計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讀圖説明中東地區的範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藉助收集的資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與人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呼籲世界和平,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教學重難點: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戰爭頻發的原因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如何進行重難點教學:

  四、教法分析

根據實驗中學健康學習導航的方法,以及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採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開教學,幫助、引導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強化自我意識,培養情感品質。

  五、過程分析

下面我將介紹本節教學的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由於中東戰爭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我以中東戰爭為切入點通過學生所見所聞自由發言,來激發學生對中東的學習興趣,在分析探討引發中東戰爭原因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並進入中東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明確主題 探究新知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關於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着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瞭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瞭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範圍及主要國家。最後,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 彙報總結

接下來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課下收集的資料合作探討中東地區戰爭頻發的原因,選派代表彙報講解所探究的問題,老師點撥。這一環節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練習 形成能力

接下來進入達標反饋板塊,採用典型題和易錯題兩種題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並進行講解,教師點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程度,易於學生查漏補缺。

(五)誘導點撥 歸納總結

練習結束後,請同學歸納本課知識點,幫學生理清本節思路,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為下節課學習做下鋪墊。

  六、評價分析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鑑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

地理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主要講述了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情況。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説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二、説學情

本節內容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對新事物易產生興趣,好奇心強,但不穩定。因此,在教學中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學習過日本、中東等區域地理知識,對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備基本讀圖和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於初一學生的閲歷淺、知識面較狹窄等因素,看問題的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説出美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

2.根據資料説出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3.能説出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湖特點。

4.瞭解美國工業的分佈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分析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與自然條件的關係,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2.運用資料説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3.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華人對美國繁榮做出的共享,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通過認識美國人種存在的問題,培養種族平等的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美國農業帶(區)分佈及其與自然條件的關係,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

2.美國發達的工業現狀,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難點】

1.根據資料説出美國的種族構成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2.運用地圖和資料,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五、説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因此我本節課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六、説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 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瞭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着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 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範圍。(教師點評後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於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於什麼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台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並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後,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域的位置。樹幹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説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後根據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説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人口為移民。而移民則是由於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説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説一説,你從哪裏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髮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後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辦的企業,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説。(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為美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於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麼社會現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於以上情感,最後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為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

地理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佈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1、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説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説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更易於接受。

三、説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通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並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感想。

第四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並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的目的。

最後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並播放動畫《夢》,呼籲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為現實!

地理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的運動”是“海陸的變遷”這一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佈”,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説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佈大勢,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三、説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陸變遷、火山地震分佈規律等)發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度。

四、説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

板塊運動的規律。

【難點】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佈規律。

五、説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麼?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片,視覺衝擊性很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置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從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佈,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設計意圖】通過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麼樣的運動?

(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回答】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脈。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拉伸使地表發生斷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脈,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馬拉雅山脈。

【設計意圖】通過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的對比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塊運動對地形的影響,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維。

3.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

【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1)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是怎麼樣的?

(2)板塊運動和火山地震帶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學生活動】內部較穩定,邊界較活躍。火山、地震帶位於板塊交界處。

【教師總結】大家的介紹都很精彩,板塊內部比較穩定,而火山、地震帶基本位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例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教學培養了學生讀書、讀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結合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介紹紅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課後請同學衝刺地中海和紅海的發展趨勢。

【設計意圖】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地理説課稿 篇8

優秀初中地理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疆域》這一節的第二課時“行政區劃”。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説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本節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疆域”中的第二課時,這節課是八年級學生學習中國地理的第一課中的核心內容。瞭解中國的行政區劃,掌握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分佈,是今後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將貫穿於中國地理學習的始終;省級行政區是我國行政管理的基本單位,對社會、經濟活動、交往有重要的影響,是中學生未來工作和生活所必備的知識,因此,在整個中國地理的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基礎地位。本節教材分別從我國現行的三級行政區劃以及各省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位置、行政中心等進行闡述。與老教材相比,新課標教材更加精練,正文字數減少,更多的內容則是以活動教材的形式出現,安排了多種形式的練習,突出了學生動手能力和讀圖獲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養。

接下來説一説我對學情的認識。

二、説學情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該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認識,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國現行三級行政區劃;

2.能夠説出省級行政區的全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3.能夠識別一些重要省級行政區的輪廓形狀;

4.在我國空白政區圖上準確填出34個省級行政區。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識圖、拼圖等活動,初步形成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分佈的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設立,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心。

四、説教學重難點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能都説出和找出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位置

教學難點為:34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行政中心及空間分佈

為了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法與學法的選擇上,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力求貫穿直觀性、趣味性、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體現樂學樂教的教學思想。在教法上,我會多方面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學歌謠、誦三字經、小組競賽等,加強師生互動交流,體現樂學樂教的教學思想。為了更好地落實學生作為主人的地位,在學習指導中,我會用問題、遊戲競賽、小組討論等方法引導他們探究新知,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完成任務。

下面我將重點説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包括導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佈置作業這四個環節。

五、説教學過程

在新課導入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温故知新、複習導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顧舊知識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在課堂的開始我會先進行一個複習,温故前面所學的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幅員遼闊的大國,並且利用上節課留的課後延伸題目“思考我國疆域遼闊會有什麼不足”來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即為了方便管理、為了利於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而實行的省、縣、鄉三級行政區劃,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中國的行政區劃。

接着進入課堂的第二個環節:活動討論,新課教學

首先我會用一個投遞包裹的實例來展示行政區劃的意義和作用。這個實例是這樣的:一位同學在網上買了個東西,地址如下三種寫法,哪個能成功投遞?(1)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2)龍域西一路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3)北京市昌平區龍域西一路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顯然只有第三個地址可以投遞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區劃的意義和級別為過渡進行承轉。

以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入手,讓學生真切體會到我國三級行政區劃及其意義所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接着我會以問題作為引導,讓學生閲讀教材第7頁的正文部分。問題如下:

(1)我國共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為哪幾種?各有多少個?

(2)“自治區”是怎樣的的省級行政單位?看圖説出我國共有哪幾個自治區?

(3)“直轄市”是什麼含義?看圖説出我國有哪幾個直轄市。

(4)“特別行政區”是怎樣的省級行政區?看圖説出我國的特別行政區有哪幾個。

學生通過閲讀教材並且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得出的答案為:我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劃。省級行政單位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四種。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自治區”以及其下轄的“自治州”及下轄的“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國共有五個自治區,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直轄市,即中央直接管轄的市,我國有四個直轄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我國現在有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在瞭解這些後,我接着用學習目標對該部分內容的要求作為承轉過渡,即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全稱、簡稱和行政中心的名稱及在圖上的位置。

在這裏我採用的是活動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謠,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福吉安,四市兩特藏二島,陝甘青蒙雲貴川。分別找同學説出它們分別代表什麼省級行政單位。以此來熟悉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及其全稱。

其次是分片法。讓同學們根據課本第7頁圖1.7“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域”以小組競賽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欄是將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的7個片區:分別為東北三省、北部邊疆的自治區、黃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長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別行政區及一個自治區、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區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區,需要學生完成的是將這些片區裏包含的省級行政單位填寫出來。以此來掌握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大致所處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類法。

首先是沿線分佈。即以競賽的方式,分別讓學生在圖上按照逆時針方向,找出沿陸上疆界分佈的省級行政單位;(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然後再按照逆時針方向,找出沿大陸海岸線分佈的省級行政單位。(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其次是輪廓想象。即給出我國某些省區的輪廓圖,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其像什麼? 比如:黑龍江像展翅高飛的丹頂鶴、雲南像一隻美麗的孔雀、內蒙古像一隻翱翔於天空中的雄鷹,這些與該省區的動物有關;台灣島像香蕉、海南島像菠蘿,這些與該省區盛產的水果有關;陝西省像蹲着的兵馬俑,這與該省區的歷史文化有關。還有一些僅僅是輪廓形狀有特點的情況。比如:廣東省像小象的頭,山西省像平行四邊形,山東省像駱駝等。讓同學們進行大膽想象,看看還有哪些省區像什麼,從而幫助記憶。

第四是三字經法——黑吉遼,內蒙古,陝甘寧,青新藏,雲貴川,晉冀魯,豫蘇皖,湘鄂渝,瓊粵桂,浙閩贛,京津滬,港澳台。並且結合教材第8頁表1.2“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以此來掌握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然後讓學生在表中找出其簡稱不只一個的省級行政單位,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和甘肅省,並且記住其簡稱。

以上這些用這種活動探究、小組競賽等的方式進行新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學生要完成任務就必須要認真仔細的閲讀地理相關地理圖片,這也培養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以及從圖中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還注重了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原則及挑戰性原則,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知識,在競爭中掌握知識,把死課本變成“活”課堂。

在鞏固提高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拼圖遊戲競賽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最快實現將打亂的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拼完整的組為勝利者。利用兒時常玩的遊戲形式,突破難點,讓學生靈活鞏固所學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不僅能樂學,還能掌握學習的方法,會學地理,愛學地理。

在課堂的最後,我以讓學生課下完成教材第9頁“活動”中的第3小題作為作業,即在圖中填入省級行政區域的簡稱和行政中心。以此結束了本節課的全部內容。這樣的作業可以考查到學生在這一節課所學的所有知識,起到一個檢測、鞏固的作用。

地理説課稿 篇9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第一節《我們身邊的地理》。依據最新的課程標準,我將通過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説學法、説程序“五説”來進行闡述。

首先,是對教材的分析。本節課是開學第一節課,教材以一系列的設問入手,能夠引起學生想要探索的興趣。講述了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關係,使得學生知道地理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到地理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科,學習地理知識能夠解決很多問題,由此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本節課對學生以後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是否感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依據地理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考慮到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欠缺,我將制定以下的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學習地理的意義,意識到地理與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與生產建設、與社會風土人情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索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初步形成聯繫實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觀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地理的探索興趣。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以及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地理問題,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風土人情的關係。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在來説一下學生: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自然科學這門課程中接觸過一定的地理知識,相對來説還是對地理比較感興趣的。但他們缺乏對地理知識的整體認識,在上課中比較隨便,在學習方法上更加欠缺。加上這個年齡段對什麼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抓住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這一特點,本着“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問題啟思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問題啟思等教學方法,通過師生討論、交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走進地理的殿堂。

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生的學。教師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本着教學過程中堅持啟發式教學的原則,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通過創設情境,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儘可能的讓全體學生都參與、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積極探究,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的思路是:創設情境——問題啟思、合作探究——歸納總結。

(一)創設情景、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是這樣課堂導入的:(播放一張藍貓的卡通圖片並給以錄音)提出一系列地理問題:如你知道我們中國有多大嗎?你能指出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嗎?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為什麼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一年裏為什麼會有四季變化?。。。其實這些在我們身邊的問題都屬於地理知識。從而引入第一標題——揭示地理之謎。

(設計意圖:利用圖片配音創設情境,設計疑問,導入新課,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寬鬆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慾和好奇心)

(二)問題啟思、合作探究

讓學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疑惑不解的問題。歸納這些問題屬於地理問題的佔有較大比例,從而引出地理知識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日常生活、生產建設、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等。在學習這三小標題的內容是,結合討論活動題中圖片的活動與地理的關係,教師提出一些相應方面的地理問題,然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組討論、交流。並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生產建設、風土人情方面列舉一些其他的地理知識的例子。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及時的講解、補充、和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啟發提問,引導、鼓勵學生提出一些地理問題,鼓勵學生平時注意積累,拓寬知識面。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表不同意見,做到啟而不發,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目的)

(三)歸納總結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與地理有關,生產建設、工業、農業也與地理知識有關,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經濟、政治、體育等也與地理知識有關。雖然有些問題現在還不能很好的解釋,但通過認真學習地理課,認真鑽研地理知識,就可以輕鬆的解決這些地理之謎了。隨着你們的不斷學習,你們將會發現,地理知識既可以讓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讓你的工作、學習更出色,還能為你的業餘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rwm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