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地理説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精選地理説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説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地理説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地理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美國》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章的主題是西半球的國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國叫做北美,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因為通用語言都屬於拉丁語,被稱為拉丁美洲。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學習這部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説學情

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迅速發展。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指出其領土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 本特點,理解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學生提升了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美國的領土組成和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 比較。

難點:

分析美國在工業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教訓。

五、教法和學法

説教法: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説學法: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的引導者,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採用直接導入法導入本課:出示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繼續提問:同學們對美國知道多少呢?今天開始,我們將踏上西半球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二)新課講授

讓學生自讀課文內容,把自認為重點的知識劃下來。然後讓同學們學生回答美國國旗的名稱、星區和條紋區的含義。

小結:

美國領土由本土48個州和1個特區、2個海外構成。

學生自讀教材內容,通過讀統計圖分析、討論、總結的方式思考:美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怎麼樣?可以從工農業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的角度進行思考。

學生歸納自己的觀點,教師補充:美國的經濟概況部分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內的工農業總產值,二是對外貿易。三個要點:一是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對外貿易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 最大的國家,三是世界上進口 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通過教師講解,瞭解美國的工業特點

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製與開發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説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指出美國的三大工業區。

(三)小結和作業

本堂課主要學習了美國的農業和工業情況,並對美國的地理位置進行了瞭解。請同學們課後蒐集美國的相關資料,結合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想一想,為什麼美國是世界上的經濟大國。

地理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勢和地形》,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説明。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勢》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認識過世界不同區域、國家,對所涉及的地區和國家的地形地勢已有所研究,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重要的鋪墊作用。

一般來講,我們在研究一個地區和國家時,都會先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為自然環境是人文環境形成的基礎,有什麼樣的自然環境,才會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環境。中國地形和地勢知識不僅是組成中國地理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認識和學習其它中國地理知識的基礎。

可見,中國的地形地勢這一內容在中國地理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同時,通過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研究,學生可以更深入的瞭解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更好的指導學生學 習其它地理知識,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地圖去認知地理環境。為其他學科和今後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

本節是中國自然環境的第一節,體現了地勢地形作為自然環境基礎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利於學生掌握中國的地勢特徵,並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研究這種地勢特點對中國氣候、河流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後,我結合自身的業務素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心智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地圖,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的特點;能結合自己認知,談出我國地形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地形地勢的特徵;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國地形地勢的教學,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了 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優越、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建立和諧的人地關係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地勢、地形的特徵,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難點:三級地勢階梯分佈的空間觀念的形成,地形地勢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2)確定教學方法——説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後,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為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展,知識上有所收穫。

二、教法設計: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學法指導:

因為初二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 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

首先在導課上,我採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麼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境學習導入到自然環境的學習上。引發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徵?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導入新課。

2、新課講授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1、使用中國地形圖,分析不同顏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況,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藉助三級階梯示意圖和教師的板圖,掌握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佈和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藉助中國地形圖,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討論我國的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水能資源開發和交通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一、 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1、 地勢特點

2、 三級階梯的特點及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 影響:(1)氣候

(2)河流

(3)交通

3、課堂小結

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本次教學內容的記憶,為後續的中國氣候部分教學內容作好鋪墊,使教學活動得以延續。

4、作業佈置

完成教材23頁活動題。

地理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分析

1。 説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並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迴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説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 設疑導學法

2。 圖例導析法

3。 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台。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佈"分佈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係。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後圖所示。

三。説學法

1。閲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閲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於知識的鞏固和以後的複習深化。

四。説教學程序

1。説導入:

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採用複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複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於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説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於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後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後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係

(4)北半球晝長大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 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裏

(5)北半球晝長小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 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裏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麼節氣 此時是南半球的什麼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 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 "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後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 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這是P地的什麼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 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後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閲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 五帶是怎樣劃分的 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説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説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複述一遍 。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地理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多種原材料、能源、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本節是繼農業之後又一節密切聯繫生產實際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材。所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工業的基本狀況,既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應知道的基本常識。本節教材分三部分內容,彼此前後聯繫,形成一個整體。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佈現狀、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一部分“工業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瞭解。第二部分“我國工業的分佈”,採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介紹我國分佈大勢,然後以實例分析工業分佈的類型及特點。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第三部分“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介紹概念、特點及分佈等,讓學生認識到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滲透了思想教育。

2、課程標準運用資料,説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佈。用實例説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3、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目標:瞭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認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業的分佈,瞭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讀圖分析我國工業分佈的特點,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條件。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各類工業產品、工業基地、工業區和景觀圖片以及文字説明,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工業的地理概念和工業的系統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學習我國工業的發展變化,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富民強,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4、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我國工業的分佈;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教學難點:工業基地和工業地區的形成和發展條件5。課時安排本節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講“工業及其重要性”,第二課時講“我國工業的分佈”,第三課時講“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二、説教法

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據於此,本課採取的教學法是:情境教學法——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過程探究化。

三、説學生

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交通和農業的內容,對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對這類內容來説,學生普遍感覺較為枯燥和遙遠。時代需要我們教師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本課學法為: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舉一反三,構建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從圖文資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由於本課是三課時的內容,因而我的説課將會以塊狀知識為框架來展示我的設計思路。第一塊“工業及其重要性”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對《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的處理:一提到工業,學生們普遍感覺枯燥、乏味和遙遠。為了讓學生輕鬆進入本課的學習,我採取了隱形導入課處理。

將所學問題以問題情境化來展示:要求學生們觀察教材圖4。23和投影片,讓學生歸納汽車的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對《工業的分類》的處理:結合圖4。23和教材110頁活動第二題,讓學生歸納。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處理:這一部分,我採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將枯燥的説教式的內容變成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

具體做法是:根據教材108—109頁四個角色,要求學生們任選一種身份,結合學生對該行業的瞭解,從各自的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繫。通過學生自身參與活動探究來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對於《工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處理:我採用生活情境化來處理,讓學生結合教材109頁活動第一題,回憶自家有哪些工業產品並“追根尋源”,通過以上途徑來感受工業產品跟我們生活的密切。

然後在展示我國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的開幕式盛況的短暫視頻,燃起學生的熱情。最後出示一些設施、裝備、及特技效果,來讓學生感受到科技興國、工業興國的觀念。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第二塊“工業的分佈”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對於《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的處理:[出示課件提問]對照“我國工業的分佈”,説出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搶答]——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地區。

關於《區域發展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的處理:指導學生讀圖4。26“遼中南地區”、圖4。27“滬寧杭地區”,先了解位置,然後根據圖例熟悉圖中的礦產資源分佈、工業城市工業部門的構成、交通路線,最後根據活動1。2的要求組織學生討論,重點探究區域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學生對工業部門餅狀圖接觸不多,教師應讓學生在充分熟悉圖例的基礎上分析工業分佈的特點;學生在瞭解了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後,對於這部分區域工業分佈的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科學方法。)

[師生小結](學會知識歸納的方法。)

其他影響條件如政策、環境、勞動力等。(結合教材112頁活動第3、4題並聯系汾湖開發區和吳江經濟開發區,解決問題,體驗進步,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關於《合理分佈工業》的處理,我主要是利用課本112頁活動題第4題來完成,《發展鄉鎮企業的好處》(——工業分佈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脱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能使分佈工業更加均衡;促進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再結合汾湖開發區。第三塊“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結合課件和教材圖片“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紹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學生回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頻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麼特點呢?

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工業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週期 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 (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對照教材圖4。30並結合本地開發區,説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佈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回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麼不同?要求學生教材115頁知識後回答——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學生閲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後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五、談個人特色:

努力體現以“活”為宗旨的地理課堂。這個“活”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課程理念方面,既體現“迴歸生活,關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動建構方面,改變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師為絕對主角的課堂環節設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現活動建構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活動組織實現智慧傳遞和生成。再次是課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學生能夠心動大於行動。發散的、多維度的、積極的思維令學生們張揚個性,充滿靈性。將地理學習的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客觀世界,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初步解決問題。

地理説課稿 篇5

一、教學設計説明:

本課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第三章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二、授課類型:新授課

三、教材分析:

1、編者思路:

(1)教材前後聯繫: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進。“日本”這節內容,是初中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一次單獨講授一個國家的教材。因此,這一節教材具有國家地理起始課的功能,應起到説明國家地理學習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東亞乃至世界的一個經濟大國,與我國經濟貿易聯繫密切。由於種種關係,學生對於日本較為熟悉也興趣較大,對日本有很強的認識願望。學習這一節在當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日本”一節自然地理部分,包括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温濕的氣候等內容。這部分知識,可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及問題,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可為進一步學習日本的經濟打下基礎。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之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後學習其它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説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説,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過對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的學習,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繫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A、日本位置、領土組成。

B、地形特徵。

C、氣候特徵。

(2)教學難點:

A、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B、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 .

C、學會學習國家的一般方法 .

四、説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為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置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利用學生對日本的熟悉,引導其自主探究,關鍵問題“引而不發”,不用成熟的結論來代替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得完美與否並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就是有意義的。

C、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五、説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六、説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教學前要求學生先去搜集有關日本的資料,事先對日本有一定的印象。

[日本映象]

教師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課前蒐集資料

傾聽、感受、思想

培養學生獨立積極蒐集資料,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

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及思維,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過渡講述]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日本”瞭解一下這個國家自然環境。出示日本自然地理結構圖。

[講述]

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了解一下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情境創設]

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設問:某國試飛導彈出現故障,一下子墜落在30N-45N、140E-145E的海域,哪個國家會提出抗議?

利用日本地形圖找出的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

日本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領土由______島、_____島、__ ___島、___ _ __島等四大島嶼以及附近的小島組成,東臨 洋,西臨 海。

日本的緯度位置是

你會自己分析英國的地理位置嗎?

[組織學生交流]

以“牛刀小試”的形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通過設問:“結合日本國土形狀,你能從上面的表格用簡短語言概括日本的特點嗎?”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強調日本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人口密度大。

[過渡]日本這個國家經常聽説地震、火山現象,們來看一下。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視頻及資料

設問:“有人認為:火山、地震是上天對日本人發動二戰的報應,對嗎?”

演示日本由於處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

出示地形示意圖讓學生有個形象的瞭解,然後讓學生讀圖,完成相應的練習

設問:“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設情境,學生討論]

在冬季,北京的什剎海的湖面到處是歡快的溜冰的人羣,而在日本東京的公園卻有人在划船,這是為什麼?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為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温、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温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學生比較 “大陸性特徵和海洋性特徵的含義?”

[複習小結]

出示本課思路分析結構圖

[練習鞏固]

課本:

P66-67活動題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據日本自然條件你會如何發展日本的經濟?

地理説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我們共同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亞洲的自然環境。本次説課主要説課程標準、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5個方面進行。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的自然環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居民、經濟等知識運用於具體的區域,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教會學生如何通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一個大洲的區域特徵。本節是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時注意學法的指導。讓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為繼續學習其他區域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學習本節,使學生了解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繫。

2、課程標準分析

本節內容運用地圖説明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通過讀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亞洲的地形、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係。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亞洲的位置、範圍、主要國家,讀亞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亞洲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並能説明依據;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位置、範圍、地形、河流和氣候的特點。

②能力目標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的特點;理解河流分佈與地形之間的關係。

③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通過組織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並加強了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師生互動,創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4、重點和難點

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亞洲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

難點:亞洲地勢對河流分佈的影響。

二、教法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過程的導演,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所以必須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我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探究式教學。先學後教,啟發式教學,這樣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1、談話法:憑藉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和生活、學習經驗,通過問答的方式傳授地理知識、啟迪智力的方法。

2、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習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三、學法

1、學會用圖: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4、學會歸納:要求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概括歸納意識,並能用準確簡練的語言表達某一問題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第一學期的世界的海陸回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出世界第一大洲——亞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認識我們共同生活的大洲——亞洲。

講授新課: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等活動讓學生理清亞洲周圍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亞洲的地理位置,為了讓同學們能夠很好的掌握亞洲位置,我將在黑板上掛出一付世界地圖讓同學們在圖上找出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圖上找出其他各大洲的位置與亞洲的關係。

教師歸納:亞洲主要部分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相鄰,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鄰,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鄰,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鄰。

讓學生結合活動3討論為什麼亞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稱?

教師歸納: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強調亞洲不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洲。亞洲還有許多世界之最,指導學生閲讀亞洲地理集錦。

因為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通常將亞洲分為6個地理區位。

學生活動:閲讀亞洲地理分區圖,認識亞洲6個地理分區,並從它們的名稱上判斷其劃分的標準是什麼?

教師歸納:人們根據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為東亞、北亞、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6個區位。

瞭解亞洲的地理位置後,我們進一步瞭解一下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徵。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讀亞洲地形圖,首先指導學生基本的閲讀方法,強調分層設色地形圖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指導學生找出圖中主要的山脈、高原、平原、河流、半島等地理事物的名稱及位置。

教師引導,找學生歸納亞洲地形地勢的特點:亞洲地勢起伏大,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俗話説的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亞洲的地勢特點對亞洲的河流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找學生回答,然後教師歸納:亞洲河流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課總結: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設計思路:

這節課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引為主軸”的思路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問題探究的方法理解亞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點,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

1、教學設計:本節課中主要採用提問的方法為主,輔以讀圖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

2、學法設計: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多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究問題,進行師生互動,多一些討論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板書設計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世界第一大洲

(一)、1.面積最大2.跨緯度最廣3.東西距離最大

(二)、亞洲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中國位於東亞

二、地形與河流

1、地形的特點: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

2、河流的特點:由中間高的地方,呈放射狀注入四周的海洋。

地理説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魯教版初一下冊地理第七章第一節《日本》,下面我就從説教材、説重難點、説學情、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和説反思這六個環節來對本節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內容《日本》,是在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之後學習的第一個亞洲國家,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國家地理,從教材編排的位置和順序來看本節內容十分重要;之後將要學習印度、俄羅斯等中國的鄰國,那麼這節課如何學習?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怎樣的效果?看起來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將會為後邊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和示範作用!

(2)、説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 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② 瞭解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③ 掌握地震火山發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學生通過自制日本輪廓圖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②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 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② 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③ 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使他們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二、説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和三維目標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① 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

②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學難點:

① 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 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説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對初中生活比較好奇,往往出現想要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表現自己的現象,一般來説,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比較表面,比較膚淺,對問題的也不能夠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從學生知識的儲備來看:通過上一學期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我們剛剛學習了《亞洲》,為本節課我國鄰國《日本》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所以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相互合作較好掌握本節內容。

四、説教法和説學法

針對具體的學情,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讀圖導學法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小組之間帶着問題去認真讀圖——讀出圖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圖例,什麼顏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經緯度,這個國家的範圍是多少?學會析圖——找出規律,分析特點。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顏色變化有什麼的規律?這樣的規律將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需要本節課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煉本節課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總結?等等。小組之間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對某些問題進行分解,然後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塊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國和日本同為島國,這兩個國家所跨經緯度範圍有何不同,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每組中兩個同學研究日本的經緯度?兩個同學分析英國的經緯度?然後共同探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的結果學生記憶非常深刻,不僅增強他們之間的團隊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學生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想要突顯出自己組是最棒的,沒有討論完就急急忙忙舉手回答,回答結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這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評價,最終使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較教學法也是地理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通過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區的知識來分析與此有相關其他地區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分析中國是不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麼?就可以借鑑學習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來分析。總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體現效率!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課是由四名學生自導自演小品“日本國旗——太陽旗的由來”導入新課,新穎的導課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悦的氛圍下進入課堂。

2、小活動:“擊鼓傳話”活動

“擊鼓傳話”,此時傳的“話”為關於學生自己知道的或課前查到的關於日本方面的小知識,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説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識,展示了自己淵博的課外知識。從對本節課的作用來看,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所要研究的對象,對本節課的內容將不會陌生,為新課講解做好鋪墊;從遠期的作用來看,根據初中生特有的好強心的特點,他們一般會特別羨慕別人淵博的課外知識,為學生課外知識的大量閲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講授新課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圖》,通過設疑,所處環境範圍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進一步確定:

① 日本位於世界的哪個大洲?

② 日本在亞洲的什麼方位?周圍有哪些大洋?

③ 日本與哪些國家隔海相望?

遞進式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時指出另一地區,讓學生分析其所處的位置,教給學生確定一個地方或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領土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學生課前繪好《日本輪廓圖》,上課時小組合作討論,並能熟練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和主要城市的分佈,學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為下個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⑶日本的自然特點

主要通過日本的《地形圖》和《氣候圖》,小組之間通過讀圖分析、合作討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 。以此為基礎,對上個問題日本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進行解釋,聯繫其他國家城市的分佈特點進行比較學習,教給學生分析城市分佈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在這一塊將兩大島日本和英國地圖進行比較,分析跨經緯度的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經緯度的範圍大小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圖》和《富士山圖》,學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並明確旅遊勝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中國是不是個多地震國家?並探究其原因。並提出一般在什麼地方可能會發生地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聯繫“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模擬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4、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內容?

教師總結,再次強調本節課重、難點

六、説反思

本節課從教材所處位置來看,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個國家地理,地位重要;從內容來看,為後面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示範作用。所以對於本節課應如何教?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節課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重視給學生創造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重視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學習“有法可依”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也存在的問題,在對兩大島國英國和日本進行比較教學時,發現學生對經緯度有嚴重遺忘現象,學生合作討論時間過長,由此可見我課前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應該在課前進行調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説課稿 篇8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第一節《農業》,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説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本次課的主要內容有:讓“土地奉獻”的產業、中國農業的發展、主要農作物的分佈、畜牧業分佈。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中國的土地資源,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後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農業的五個部門。

2、通過了解農業發展的成就,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瞭解種植業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部門,並掌握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與商品糧基地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精心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啟發性和趣味性,增強教材的實踐性和探索性,着力體現課改綱要中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一理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愛國主義教育。

2、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使其樹立初步的環境觀和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難點

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商品糧基地的分佈及分析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二、説教法

本節課內容不多,但比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並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本節課主要採用了競賽法和情境激趣法。

競賽法:在教學手段上加以變化,就會賦予地理課堂更高的生命力。針對學科現狀及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競賽這種形式容易激發學生鬥志,讓學生主動積極參於,而且會讓學生的注意力更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將地理問題生活化,更能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一基本理念。

三、説學法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説過: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析圖: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2、學會探究: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學會合作: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喜歡猜謎語嗎?猜謎語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豐富我們的生活,更能增長我們的知識,現在,就讓我們體驗一次猜謎語的快樂!

謎頭謎底(缺衣少食)謎頭(風衣足食)謎底

教師啟迪學生認識“衣”和“食”都是農業生產的對象,進而導入農業的學習。

設計意圖:

從謎語中提煉地理有關的知識,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初步感知我國農業的現實性,進而導入新課。

(二)競賽鬥智搶答競賽題目

判斷:以下農業產品屬於廣義農業的哪一種?

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蝦4、編花籃5、撮箕6、牛奶7、米飯8、糟辣魚9、豆腐

設計意圖:

這部分內容由競賽形式呈現,旨在化枯燥為生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是為了高效。為新知識學習打基礎。

(三)情境設計,問題探究,認識我國農業總量多但,人均佔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設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錢,作為子女的零用錢。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個呢?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感知地理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產生了對地理知識的渴求,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也知道我們要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圖解圖練,記憶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具體環節:

1、展示九大商品糧基地分佈圖

2、競賽記圖: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裏記下來

3、填圖設計意圖:

充分利用地圖的功能,講練結合,識圖比賽旨在喚起學生的無意識記憶,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達到更高的記憶效果。

(五)知識技能運用

A、探究我國農業取得成就的條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具體環節:

1、出示我國農業的成就圖

2、看到這些成果有什麼樣的感想?

3、你想過取得這些成就的條件嗎?

4、取得發展的同時會不會存在一些問題呢?比如:

5、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B、探究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具體環節:

1、展示米飯圖面食圖小麥、水稻分佈圖

2、米飯的原料是什麼?種在什麼耕地類型中?

3、麪食的原料是什麼?種在什麼耕地類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佈是?

地理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的第一課時。我説課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個部分:一、課標解讀,二、教材分析,三、學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學流程

一、課標解讀

本節課的課程標準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的過程主要是由時間進程帶來的城市空間的變化。這裏前置動詞是“運用資料”,因為城市化是個歷史進程,學生從日常的生活經驗中很難感受到城市化過程,所以本課題的要求旨在讓學生能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不僅承接上一單元人口遷移,而且對後面章節中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節課在整個模塊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所以本節課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煉與昇華的作用,因此,本節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根據課標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地位與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義,瞭解引起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②運用資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並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及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三)重點、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我認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已基本上可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但由於生活閲歷較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偏面。所以,如何有目的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出全面的認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就顯得十分重要。城市化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章節又剛剛學習了城市的一系列特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某些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為此,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就應該有針對性。

四、教法、學法分析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説:“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角、課堂的主人。本節課我採用“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學生通過了“自學質疑、合作釋疑、展示評價、鞏固深化”四個環節的學習並結合導學案來掌握本節內容。(詳見“教學流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提問學生:這首歌是歌唱我國哪個城市的?學生很容易得出是深圳市。緊接着展示深圳市的圖片,通過對比這兩組圖片,使學生明白深圳市由昔日的邊陲小鎮變成了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直接引入本課的內容——城市化

第一環節——自學質疑

給學生約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認真閲讀教材31—35頁文字、圖表,查閲資料,然後自主完成導學案上該環節的有關問題。並提示學生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先放在那裏,做好標記,可在下一環節中請教小組內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第二環節——合作釋疑

在本環節中虛心請教學習夥伴幫助解決導學案上暫時不會的問題和教材中不懂的部分。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修改完善答案並準備展示。(此時老師可走到學生中間,觀察他們的交流學習情況,必要時給以適當引導。)

第三環節——展示評價

大家知道,學生的天性就是愛表現,所以老師應給他們這個機會,讓其盡情發揮,充分展現自己的勞動成果。為了課堂的有序進行,老師可提以下要求:

1、各小組按照老師的提示,選派代表展示他們小組的學習成果(每個小組都給以展示的機會),本組其他同學還可以及時進行補充完善。

2、同時認真觀察其他小組展示的內容,如果發現問題請先做記錄然後與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必要時給以糾正。

3、每小組根據老師安排,選派代表對其他小組展示的結果給以言簡意賅的點評,點評時一定要言之有理。

第四環節——鞏固深化

1、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有選擇地快速記憶本課所學內容。

2、獨立完成該環節的練習題,以檢測本節課掌握情況。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再按照合作釋疑--展示評價的程序進行二次循環。這也是“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中“循環”二字的真正含義。

課堂小結

(1)説一説:城市化給你和你的家庭帶來哪些影響。

(2)本節課的整體絡

拓展探究:(課外作業)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城市化是不是發展的越快越好呢?

該問題以小論文的形式談談你的看法,不少於800字。

【板書設計】

第三節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定義及動力

1.定義:

A、人口城市化B、地域城市化

2.動力及意義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與特點

A、世界城市化發展進程B、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

地理説課稿 篇10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後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塊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中起着提煉與昇華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背誦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説出城市化的主要標誌,及其推動因素;

(3)説出城市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圖片對比分析出一個區域城市化發展的證據,再結合材料判斷一個區域城市化的階段;

(2)通過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科學城市發展觀,尊重人地和諧發展。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

(2)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

2。難點:

(1)根據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徵判斷一個地區城市化的水平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根據課標的要求將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作為本節的重點內容。而城市化是一個連續漸進的變化發展過程。各個階段之間區別明顯,但在過渡階段卻兼有兩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給學生具體分析判斷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時帶來了一些困難。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徵;同時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徵,學生有了對城市的基礎知識,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本課採用結合鄉土材料,案例呈現,通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繫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導入環節3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7分鐘,一共40分鐘。

(一)聯繫生活,設問導入

由於學生對於“城市化”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前兩節已經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礎知識的具體情況,再加上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採用結合具體時事熱點材料,引入本課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回憶20xx年5月1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從這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出發,談談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了很大的影響,再把城市發展與地理結合,引出“城市化”這個地理專有名詞,最後設問:城市化是什麼呢? 它經歷了哪些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它有些什麼特徵呢?由此進入新課——城市化。

(二)新課教學

1。理例結合,明確概念

在引入新名詞“城市化”後,首先讓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2。16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從1985年發展到20xx年有些什麼區別,並根據這些變化試着提煉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後再結合書上給出的概念加深記憶。要強調概念中的四個關鍵詞:過程、人口、農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不斷進行的。在這個過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參與元素,人口在農村與城市間的遷移活動,引起了城市化。

2。常識回憶,層層遞進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後,要剖析城市化發展的動因。要從現象觀察到本質提煉,用兩個城市化發展的現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華唱的《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裏有這樣的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奇蹟般的崛起座座城”,這兩句歌詞反映改革開放對我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動力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83po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