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説課稿8篇

【精華】説課稿8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説課稿8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早上好!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中班的藝術教學活動《天天鍛鍊身體好》。音樂是表現情感、情緒最好的方式。《綱要》中指出讓幼兒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感受生活和藝術的美。而今天這首兒歌《天天鍛鍊身體好》正好行日常生活中入手的。文中字詞優美,簡單易懂再加上一些身體動作語言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從而更好更快的學會兒歌。

二:説目標

根據本次活動的設計了一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符合幼兒心理和生理的特點,理解歌詞大意,並學會唱兒歌。

(2)情感目標:激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意識到鍛鍊身體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三:説重、難點

重點:感受音樂,體驗音樂。突出音樂的中鍛鍊身體的重要性。

難點:正確

唱出兒歌,理解兒歌。

四:説準備

鍛鍊身體的運動圖片

五:説教、學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我力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活動方式。

(1)情景教學法。

(2)視聽唱法。

(3)多種感官體驗參與法。

通過創設生動具體的情景,激發幼兒的興趣從而引導幼兒理解歌詞大意的內容。掌握兒歌有感情地唱出兒歌。鼓勵幼兒創編動作,體驗音樂的美好。整個過程都是以幼兒為主,引導幼兒看一看、説一説、想一想、學一學、唱一唱等多種參與。體驗到兒歌《天天鍛鍊身體好》的作用。並能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

六:説過程

創設環境、激發興趣----欣賞歌曲理解歌詞-----學唱歌曲----遊戲表演

(1)導入:拿出鍛鍊身體的運動圖片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一看今天老師手裏面拿的是什麼東西呢?有誰知道圖片裏出現了哪些畫面呢?"使幼兒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引導幼兒談話。正如《綱要》中指出:發展幼兒的語言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想説、敢説、喜歡積極主動的環境,而這樣的環境就需要老師的多多提問。充分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更好的理解兒歌的重點《天天鍛鍊身體好》

(2)欣賞歌曲:欣賞歌曲,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教師播放兒歌要求幼兒認真傾聽。然後根據歌詞提出相關的問題如"剛才我們一起聽過了歌曲小朋友們有沒有發現裏面有什麼感興趣的東西呢?他出現了哪些詞語。

(3)學唱歌曲:教師分段教學幼兒,一句一句的把歌詞交給幼兒讓他們理解大意。如"老師説"跳一跳""跑一跑"歌詞就可以加以動作表演,激發幼兒的興趣"更好的讓幼兒理解。

(4)遊戲表演:通過分組進行遊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又易接受的一種方法,以遊戲為基礎活動,每個活動都離不開遊戲,讓幼兒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把活動推向高潮。

七: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真棒!!今天都學會了唱這首兒歌。那晚上回家的時候就唱給爸爸媽媽聽一聽哦。。我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吧身體鍛鍊得棒棒的喲!

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念奴嬌赤壁懷古》。

首先我簡單分析一下教材。這篇課文選自中國文學第三冊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誦讀宋詞經典,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鑑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所選的都是宋詞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這首詞寫於1082年,作者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時,所寫的一首懷古詞。文中作者以古懷今,不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緬懷和仰慕,還有對自己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感歎。不僅是蘇軾的代表作,也堪稱宋詞中的經典。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內容。

一、説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分別確定如下: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學應以三維目標為中心,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一是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掌握豪放詞的基本特點;二是技能目標,初步學習一些鑑賞古詩詞的方法;三是情感目標,學習作者從容曠達豪邁的胸襟,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愫。全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藝術境界和煉字用詞的妙處,品味作品的語言,而難點在於:理解作者“人生如夢”的思想。

二、下面説一下這堂課的教法和學法

根據課文特點和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堂課的教法和學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誦讀感悟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詞是宋詞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厚,境界雄闊,我要認真引導學生誦讀文章,感悟意藴,特別是抒情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讓學生髮現詩詞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學法

根據文中所描繪的情景,利用多媒體,配以形象的圖片,生動的語言,模擬實景,創設情境,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直觀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學法

在教學中設計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使得語文學習更為自主互動。

三、説教學過程

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六大教學板塊。

(一)備

即課前預習準備。

1、要求學生通過圖書館,上網等途徑大量查找有關蘇軾的資料,瞭解蘇軾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戰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況。這個環節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疏通詞義

3、精心設計預習思考題。

(二)導 導入新課

首先是播放音樂。我播放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戰”的精彩片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老師提問,作者生平、思想、寫作背景等內容,檢查預習情況,最後進行總結、歸納。

(三)讀 本節課完成各項教學任務的基礎。

(1)學生試讀

根據以前所學過的知識,試着讀課文,考慮語調,語速及感情基調。將疑難之處標出。我認為這種方法可使學生明確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以便朗讀時更具有針對性。

(2)聽錄音、範讀

多媒體播放此詞的朗讀,讓學生與自己前面的試讀對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學生朗讀

a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指名一學生配樂朗讀,全班同學和老師糾錯。

B糾正讀音,糾正節奏,調整感情。

c留出四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讀,一邊朗讀,揣摩作者的感情,一邊理解詞意。

使學生在誦讀之中初步體味詞的意境,獲得感性的認識。加強對文章主旨和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四)品

此環節是本堂課的重點部分,主要通過情景教學法和合作探究教學法來解決問題。分三步:

1、想象畫面,描述意境

採用了我在古詩詞教學中經常用到的閉目想象描繪法,學生閉上眼睛一邊認真聽老師的範讀,一邊想象詞中描繪的畫面,然後用素描的技法畫出來,我再用多媒體展示圖畫,學生與自己的相對照,找出優點和不足,隨後用老師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創設情境達到情感體驗。

2、設計情景,探究問題

(1)為何要插入“小喬初嫁”這一內容,為何不寫長江平靜之景。

(2)詞的上片説:“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為什麼特別提出“人道是”三個字?

(3)作者對三國人才輩出的時代很嚮往,但為什麼尤其羨慕周瑜?

(4)“多情應笑我,……”是否與蘇軾一貫的樂觀情緒相牴觸?”人生如夢,……”是説蘇軾消極,還是積極。突破本課的難點。

課堂上,教師只以一個組織者的身份,對於某些問題,教師並不給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給以肯定。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積極、主動地學習習慣的養成。

3、煉字煉詞,品味語言

此環節主要結合課後練習三進行。幫助學生學會從詩句,字詞着眼,品味語言的精妙之處,體會古人煉詞煉句的功力,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錘鍊語言的能力,逐步學會鑑賞古詩詞的方法。是文學鑑賞的重要內容。

教學重點

(五)悟

悟:豪放詞風,體會豪放詞的風格。引導學生

A.從寫“景”之中悟壯闊宏偉之豪放

B.從寫“人”之中悟叱吒風雲之豪放:

C.從抒“情”之中悟曠達感奮之豪放:

知識目標豪放詞的特點 情感目標 從容曠達的胸襟。

(六)練 課外拓展、遷移知識

比較閲讀杜牧的詩歌《赤壁》,讓學生把握竟象與意境,尋找二文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提高詩詞語言鑑賞能力,總結並讓學生初步掌握鑑賞古詩詞的一般方法。在比較中求同求異,開拓學生思維。

這就是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講課時的語言要有力度和氣勢,儘量營造一種和作品豪放風格相吻合的課堂氛圍,以感染學生,走進作品。

四、説板書及作業

1、板書基本上是按講課思路來安排的,力求簡潔精練。這樣安排一是便於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於學生理解講課思路,更好的掌握課堂內容。

2、作業:

a、背誦課文

b、查找一首懷古詩詞,試着進行賞析,並寫出賞析性的文章。

説課稿 篇3

一、教學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課文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中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形象性,提高教學效果,我採用電教手段直觀演示、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看(感性認識)動腦想(進行理性飛躍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解決問題,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麼樣一腳一腳爬上牆的。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結合觀察發展學生的審美情操。

三、教學重點

(一)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二)明白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

四、教學難點

明白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爬山虎

下面是我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四個方面介紹:

六、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1、一開始上課,我通過提問來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慾望,課文中關於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過程,學生往往觀察不到,於是我利用課件演示這一過程,讓學生體會作者觀察多麼仔細。

2、之後播放課文所描寫有關爬山虎葉子的圖片,理解“均勻” 、“空隙”等詞語。

3、通過視頻資料展示爬山虎的葉子,體會“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的動態藝術。

{這一設計是因為對於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以及鮮嫩、茂盛。滿牆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漾起層層的波紋,這樣一幅優美的情景,則是靜止的插圖和單純的文字難以描述的。所以我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欣賞、觀察和思維能力。學生就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到文中的美景,對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體驗。朗讀課文時,學生就能讀出情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細緻觀察,建構新知

本環節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和形狀。由於我班學生對爬山虎缺乏認識,對隱藏在葉子後面的爬山虎的腳更是缺乏瞭解。所以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提高教學效果,我採用電教手段直觀演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實物來觀察爬山虎:

a、腳的位置;

b、腳的形狀;

c、腳的顏色 這是課堂上學生觀察爬山虎的情景。

2、讓他們對爬山虎的腳有個大致瞭解。

3、【課件展示】我藉助課件讓學生更進一步觀察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並通過朗讀描寫腳的句子,來想象爬山虎的腳生長的動態效果。由於它的生長過程比較慢,學生如果沒有長時間的認真觀察,不會發現爬山虎腳的生長情況,所以我利用動畫演示讓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過程有更直觀更深刻的印象。

4、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抓住觀察事物的方法。

一是細心觀察(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

二是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後來變彎了。藉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段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能力及自主發現探索能力。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生長情況一段時,學生若不仔細讀書,難以準確地弄清楚腳的位置和形狀,利用多媒體的演示,使課文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直觀。既使學生牢固掌握課文內容,深化了對教材的認識,又有利於激發他們參與探究的興趣。為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用腳爬的打下基礎。}

(三)形成評價,自我完善

在這一部分我重點解決爬山虎的腳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一教學難點。

1、首先讓學生劃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爬牆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相互交流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在交流時學生往往把爬山虎的腳爬的過程和動物爬牆混在一起,所以

2、我利用【播放爬山虎爬的動畫】讓學生完整地觀看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腳先是“觸”着牆,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並由直變“彎”,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所以葉聖陶爺爺説,“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加上老師適當的引導和講解。學生明白:爬山虎並不像其它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一隻新腳。本課的重點、難點便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迎刃而解了。}

{這個簡略的教學方案強調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將抽象的不易觀察到的爬山虎腳的爬牆過程用多媒體演示,可以從微觀上對爬山虎的爬牆過程建立準確的認知,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事物的印象,並在創設生動的語言環境中,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過渡: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會怎麼樣呢?播放課件讓學生明白沒有觸着牆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

4、之後請同學來談談採爬山虎時的感覺。因為能夠採到爬山虎的同學很少,還有多數同學體會不到爬山虎的腳到底在牆上巴的多麼牢固。

5、我通過【播放視頻學生便很清楚的明白(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

6、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之後。便自然而然的體會爬山虎的腳多麼具有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四)鞏固練習,歸納總結

1、出示練習,按課文內容填空。

2、結合平日實際談談從中能受到什麼啟發?

爬山虎的腳長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根細絲象_______。細絲的顏色是_____。觸着牆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______,顏色也逐漸變成______。它的腳_______在牆上相當牢固。作者是從_______和_______兩個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設計意圖: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練習,鞏固本課教學成果,加深對課文重點部分的理解。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圍繞一個意思寫具體的方法,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後指定的段落。

2、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觀察一種植物,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注意觀察植物的葉、莖、花、果等。

{設計意圖:鞏固課文重點內容,培養學生默記課文的能力,讀寫結合,把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於實際。}

六)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形狀: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七)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採用信息技術與課文相整合,通過動畫向同學們展示了爬山虎的葉子從嫩紅到嫩綠以及腳的生長過程爬牆過程,渲染了課堂氣氛。將抽象的事物,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變得鮮活、直觀,同學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看見同學們個個學習勁頭高漲,讓我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優勢。這是學生們課下自己仿照課文觀察植物寫的小片段。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遊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於唐宋散文。單元教學目標是理解文章所總結的歷史教訓以及所闡發的人生哲理瞭解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積累文言知識,進而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遊褒禪山記》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名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遊記,其實是借題發揮的議論文。本文的最大特點是記敍、議論相結合,記敍為議論服務。作者先記敍了自己遊山洞的經歷。山洞“深”“難”“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隨之而出,所以不能“極夫遊之樂”。接着,作者轉入議論,“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這樣就把人分成兩類,只有那些不畏艱險沿着崎嶇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遊覽爬山,也適用於一切工作。王安石深知,欲達險遠,首先需要立志,這是主觀條件。沒有遠大志向就永遠到達不了“險遠”。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恆,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否則,也不能到達“險遠”。在此基礎上,自身還要有足夠的力量。以上三個方面,志、恆、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備的條件,可謂內部條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處,如果“無物以相之”,也不能到達。只有內外條件都具備,才能欣賞到無限風光。

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知識,領悟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理,教學難點是學習作者敍議結合的技巧。

二、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閲讀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還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

根據《大綱》的要求,高考《考試説明》對古代詩文的閲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並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鑑賞評價(能力層級E);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學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課後練習設計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非常認同這種傾向,因為讀背是“理解、內化、學以致用”的基礎環節,是積累語言,澡雪精神,形成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三、教學方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文本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此,我主要採用“反覆誦讀法”和“問題探究”的教學方法。

通過反覆誦讀,熟悉並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知識,感悟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通過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對話的語文課堂。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導入設計

在初中,我們學過《醉翁亭記》、《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遊記。遊記的共同點是什麼呢?(明確:抓住山川風物的特點,表現山水之美,抒發作者感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遊記,卻不以表現山水之美為主,而是在記遊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議論,議論是文章的中心,而記敍只是一個引子。這篇遊記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板書)。那麼作者藉助遊褒禪山,闡發了怎樣的道理呢?下面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2、文學常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諡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仁宗慶曆二年中進士,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問,不迷信子古人,主張為文要有“補於世”,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詩文思想同政治主張是一致的。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

(二)熟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虛詞、實詞和特殊文言句式;標註出疑難字句。

2、師生交流,質疑釋疑,完成對課文的翻譯,熟悉課文內容。

(三)研讀文本,問題探究

1、速讀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體把握內容)

明確:第1段——山名考證;第2段——遊華山洞;

第3段——遊洞心得:第4段——觀碑心得;第5段——同遊者誰

2、古人在遊記中寫感受常會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如《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本文點明主旨的是哪句?為什麼?

明確:①登山遊洞的感受——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②對於僕碑的感受——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華山前後洞各有什麼特點,遊人的情況怎樣?

4、朗讀第3段,想一想要想領略到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其中最為重要和可貴的是哪一點?

明確: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

5、結合你讀這一段的啟發,談談怎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6、課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麼關聯?

7、有人認為王安石針對“僕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觀點,遊離於主題之外。結合王安石的處境,談談你的觀點。

明確:表面上看好像沖淡了文章的主題,細細琢磨,作者把這一小段放在大段議論之後寫是有深意的。“僕碑”雖“僕”,畢竟是“碑”,但“其文漫滅”,謬種流傳,不得識其真面目。學者不應該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追根溯源,求其本質。王安石變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敗的危險,中國向來有“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説法,一旦變法失敗,王安石能否得到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呢?王安石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不是有人稱王安石為“*人”嗎?王安石壯志未酬,他成了後世譭譽交織、爭論最多、分歧最大、蓋棺難定論的人物。仇視王安石的人極盡誣衊栽贓之能事,欲“漫滅其文”。由此看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這是多麼令人驚心的話語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四)藝術特色

本文在記遊的基礎上説理,記敍和議論緊密結合,前後照應。

(五)整理文言知識:

1、古今異義,如:

(1)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2)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詞類活用,如:

(1)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2)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3)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4)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5)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6)有泉側出

3、一詞多義,見課後練習二

4、特殊句式,如: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判斷句)

(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判斷句)

(3)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狀語後置)

(4)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狀語後置)

(五)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完成課後練習二、三

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孩子喜歡的兒童歌曲。歌曲中的歌詞和課文內容相同。本課把語文和音樂進行了有機的整合,創設了一個優美的意境。這首兒歌雖然只有兩句話,但短小精煉,詞句優美,描寫了一幅恬靜美好的夜景。教學時可通過各種形式反覆朗讀體會所表達的美感,課中要求拼讀的音節都有前鼻韻母ɑn,且均為兒歌中所出現的漢字的音節,其中包括本課10個生字。課後的説話練習,結合圖片提供給學生幾組音節,在鞏固複習音節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説話的內容,降低了説話的難度?

本課已經進入了“讀兒歌識字學拼音”的最後階段。經過前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生字的認識已掌握了一定的規律和方法,拼讀能力也在不斷的鞏固提高之中。因此,課中對生字的教學和音節的拼讀可適當放手讓學生自己學自己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運用合作交流,小老師等方式方法,使課堂成為學生髮揮才能的舞台?

【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目標,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能在語言環境中認讀生字。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在田字格中正確描寫“尖、見”?

2.能拼讀和前鼻韻母ɑn相關的音節?

3.能正確朗讀兒歌,在朗讀過程中初步感受課文內容,並熟讀成誦?

4.能根據圖畫內容説一二句話,做到態度大方,聲音響亮?

為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共設計了四大教學環節,現將每個環節的設計意圖説明如下?

環節一:揭示課題本環節設計以一部集聽覺視覺美感為一體的MTV入手,MTV《小小的船》有着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隨着樂曲師生舞動吟唱,可事先指導一名學生或由教師自己領舞,為課堂營造出一片美妙的意境,使學生儘快沉浸其中,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出示課題的同時教學生字“船”,筆畫“橫折彎”和音節“chuán”?

環節二:學習兒歌本環節又可分成三大部分?

1.初步感知學習生字,在這裏,由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引入課文,給學生一個很好的榜樣,此時應提醒學生注意課前圈出的生字讀音,以加深對本課生字的印象。學生還在學習的起步階段,每一次的所讀都要有所目的和要求,不能聽過算過,讀過罷了。教師讀前所提出的要求,能起到了一個“扶”的作用,幫助學生學習[內容來課—件_園;]更好理解課文。學習本課時,由於學生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學習生字的經驗,又在課前作過預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也都作了交流,所以在全班交流反饋時,教師要相信孩子學習生字的能力,不必面面俱到,以“你認為哪個字的什麼方面要提醒大家也注意好”這個問題為契機,引導學生抓住各個字的特點,有側重地進行生字的教學?

2.朗讀兒歌,感受內容在進行“讓學生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麼?”這一環節時,應引導學生閉上眼睛,隨音樂輕輕晃動身體,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體驗兒歌的內容,感受美的意境。音樂、動作、背景、畫面的襯托,有感染力的範讀,都能讓學生很快領會到那兒歌中所體現的寧靜優美的氣氛,有了感受,朗讀便也有了神采?

3.複習鞏固,學習拼音遊戲為主複習鞏固生字詞音節,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第一個遊戲將拼音學習與生字複習有機結合。降低音節拼讀的難度。第二個遊戲以詞語複習為主,由字到詞,逐步增加了難度。現將兩個遊戲具體操作介紹一下:

①送信:黑板上出示幾幢卡通屋,門牌號分別是漢字“船、彎、尖、看、見、閃、藍”。抽生做郵遞員,手持標有音節的卡片,貼到相應的屋前,送對了,門打開,全班齊讀音節。

②亮眼睛:文中的生字或詞語由快到慢依次閃現,學生搶讀詞語,比比誰的眼睛亮,反應快,讀得好!兩次遊戲均可重複多次,速度也可逐步加快,初始可放慢節奏,注意音節中三拼音和翹舌音的拼讀準確性?

環節三:拓展訓練,練習説話此環節中,抽生拼讀音節,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音節拼一拼,作小老師帶一帶,如有錯誤之處,也應讓學生自己或其他學生幫助糾正,其目的在於:

1.鍛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激發其拼讀音節的興趣;

3.學會認真傾聽,互幫互助。在進行看圖説話練習時,教師以“用上所給音節,説一到兩句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為起始要求,讓每個學生敢説想説。但同時可適當對部分基礎好的學生增加難度,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説得更多,更妙?

環節四:描描寫寫寫字也是語文教學所要培養的一個重要的能力。經過前段時間的學習,相信這時的學生對字的筆順,間架結構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可採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看筆順書寫,在老師範寫後自己分析字的每一筆在田字格內的位置,為今後的獨立書寫作鋪墊?

【課堂練習】

1.這些詞語你都認識嗎?

看見小船星星彈琴只?

閃電藍天兩頭尖丁冬彎彎?

2.藉助拼音,讀出謎語,把謎底寫在()裏?

千條線,萬條線,掉進水裏都不見?

謎底

【教學反思】

一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注意力不易持久。因此採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學習漢字方法,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樂於識字,主動識字。其中感覺最成功的還是“小老師”的活動。讓學生作小老師,能充分調動小朋友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每次“小老師”一上台,其他小朋友的情緒便異常高漲,注意力也分外集中。而作了“小老師”的孩子也顯得認真負責“跟我讀”“跟我寫”“我要提醒大家”“誰有好辦法記住這個字……”,一招一式還真有模有樣,識字效率大大提高。當然“小老師”並不侷限於幾個人,學習好的可以作小組合作交流中檢查自學情況的“小老師”;學習中等的依據掌握學習規律和方法帶領大家學習難度不高的內容;膽子小、學習較困難的更能通過當“小老師”樹立信心,變“被動為主動”,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面向全體、培養習慣、鍛鍊能力。小老師活動的作用還真不容忽視哦!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單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注自然”單元,我準備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本單元選取的都是一些文情並茂的優美詩文,易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閲讀方法的指導。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的預設

依據本單元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預設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有感情的反覆朗讀並背誦全詩。進行語言積累。

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3、教學重、難點的預設

依據以上幾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説教法

1、教學的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所以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健康的情感。

2、學情分析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課中,我儘量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

3、教學方法

根據課文文質兼美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討論質疑法、誦讀法。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風景圖片、使用相關的課件來輔助教學。

4、説學法

我認為教師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要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按“引——讀——品——寫”進行教學。其中我把教學的重點突出在“讀、品”環節。在“寫”環節中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引入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歎“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悦的和無盡甜蜜的思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讀

本環節以讀為主,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秋”有個總體印象。

1、初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詞。(學生齊讀)

2、錄音範讀,學生劃出朗讀節奏、分辨朗讀語氣、語調。

3、給出誦讀方案,學生分組讀與賽讀,並在學生中互評,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

設計意圖:這樣就能使學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朗讀技巧,培養語感的同時,還能夠掌握精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注重了對學生智力素養中注意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質中的興趣與情感得以提升,鍛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品

在此環節中,學生組成小組,主要圍繞教師給出的三個問題討論、質疑,探究全詩。

①為什麼説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②詩中刻畫了幾幅圖景,請分別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言,板書。)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歸結出詩文的感情並板書出來。)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詩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閲讀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檢測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並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請學生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配樂錄音),展開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面,並把它描繪出來。這是對本課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描繪的圖景,瞭解到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程度,若學生理解有不足之處,教師可以自己頭腦中的圖景加以引導。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使學生感悟到詩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研

找出你最喜歡的詞語或句子,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着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情感態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注重語文的語感訓練,讓學生養成發現美的習慣。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五)拓展延伸:比較閲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閲讀,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從各個方面比較,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閲讀的各種方法技能,同時拓展學生的視野,積累更豐富的學習經驗。

(六)佈置作業

1、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2、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設計意圖:在積累字詞句篇的同時,鍛鍊了學生篩選、查找資料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對語言美的洞察力,及時練習寫作是對學習的知識加以運用。

(七)板書設計

簡明扼要、突出主題,使學生一看就懂。

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今天我説的是《母親的恩情》,這是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以講故事的形式,展現創作詩的具體情境,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詩《遊子吟》表達了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當我與文本有了“親密接觸”,樸實的話語,簡單地情節,真摯的感情使我的心在一次次地顫動,一句句浸滿情與愛的字符波動了我心中那根叫“親情”地弦。這真是訓練學生朗讀,進行情感薰陶的好教材。課文還配備了3幅插圖,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和古詩。

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習慣了家人的寵愛,卻又容易把這份父母的愛當成理所當然,今天這種來自解讀文本的衝動告訴我:要讓孩子在簡單而富有詩意的情境中積澱一份情感,收穫一份思考,化作一種行動。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二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着”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遊子吟〉。

3.理解〈遊子吟〉,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愛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3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安排兩課時來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主要通過“古詩激趣,初讀感知,識寫生字”這三個環節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由於我班平時古詩積累挺多,上課一開始我出示〈遊子吟〉,請學生配樂或讀或背誦,激趣引入新課並板書。接着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充分朗讀,並在自評互評這種“自主、合作”的氛圍中指導讀準字音,如“孟、縫、銘、永”都是後鼻音,指導讀好長句,如“母親的恩情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等,達到初讀的目標。最後留10分左右時間指導學生自主識字,在本課種我將指導書寫“恩、補、針、根、撫、摸”,其中重點指導“補”。提醒“衣”字旁和“視”字旁得異同,引導觀察兩個點的佈局,從而勻稱美觀地書寫。

下面我重點説説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這一課時主要通過“音樂激趣,品讀悟情,課外延伸,識寫生字”四個環節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愛之情,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一、動情——用音樂撥動學生心絃

課前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鏡頭中白髮蒼蒼,身體佝僂的母親,襯着深情的演唱,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上課一開始出示孟母頭像揭示課題。指導學生深情朗讀,奠定情感基礎。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學生心靈

出示〈遊子吟〉,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設疑:這首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1-3自然段,圈畫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在小組交流讓自己感動的原因。

在集體交流時,教師相機出示相關句子指導感情朗讀,在讀中感悟,進而理解古詩。

1.如:當學生説到“夜深了,母親……着。”這一句。引導學生抓住“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結合插圖展開想象,並通過聲情並茂的描述,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即將出遠門的兒子的疼愛與牽掛之情,此時,再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學生感受就更深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説出相關詩句,學生自然想到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2.接着我引讀第二自然段,在交流後出示:她望着兒子説:“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讓學生讀後説説從這話中讀出了什麼?體會母親的擔心、不捨。再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評價指導,使學生讀好這句話。這時讓學生理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我想應該比較容易了。再抓住“又多了幾根白髮”,引導學生看圖想象,説説孟郊看到母親頭上的白髮,彷彿看到了什麼?引導結合前文邊讀邊想,體會孟郊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表演孟郊和母親依依惜別的情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情感的感悟,同時也進行了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

3.第三自然段中“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這句話我估計學生很難理解。為此,我是這樣處理的:學生自由讀悟這一段後,引導看圖説説小草長得怎樣?學生肯定會説“旺盛、碧綠”等,這時再回到文中找找詞語,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生機勃勃”然後我設問:是誰讓小草長的生機勃勃的?在學生回答中板畫:太陽。我又反問:如果沒有太陽呢?在這對比問答中使學生體會到太陽對小草的恩情,(板書)而這份恩情小草是報答不完的。由此理解“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再抓住“撫摸”“注視”“心裏想”之間的聯繫使學生明白母親對孩子的恩情就如太陽對小草的恩情。(板書)。這形象的板書讓學生更感性的理解了他們之間得關係,進而明白小草不忘太陽的恩情,兒女又怎能忘記母親的恩情呢?這時告訴學生這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後指導學生讀好段末的反問句和感歎句,再次體會兒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報答之意。在理解詩意基礎上,創設情境,讓學生做一回孟郊,對着母親深情得吟誦全詩,把孟郊對母親地感激之情,報答之意表現出來。

三、續情——用實踐影響學生行為

在學生體會了母親對孟郊深深的疼愛之情及孟郊的報答母恩之心後,讓學生聯繫生活説説母親關心自己的事情,再引導學生自己設計一份實踐作業,送給媽媽一片愛。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昇華、延續熱愛母親的情感。

四、識寫生字,探究入微

本課我將指導學生識寫“報、遲、寸、永”。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我重點指導“永”。提醒書寫筆順,及第三筆得壁畫。

以上説課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預設,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將隨時進行調整。

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

一、説教材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第五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生熟練掌握表內乘法,能進行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會口算、筆算萬以內的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本課將為學生繼續學習兩位數乘三位數的計算做好鋪墊。更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材提供了學生熟悉的情景,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讓他們經歷算法多樣化,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方法。根據以上分析以及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獲得新知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培養,為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算法多樣化,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2、理解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3、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新知,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和參與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由於學生對筆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經驗,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課的重點:學會筆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學生對於第二個因數的十位乘第一個因數的積的末位為什麼要與因數的十位對齊難以理解,於是我將難點定為:

(1)知道乘的順序。

(2)知道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與第一個因數的乘積是表示幾個十。

二、説教法:

素質教育提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結合“四環節教學法”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學法:創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迫不及待獲取新知的慾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2、任務教學法:學生通過猜測、思考、驗證、合作、交流等活動學習新知,完成教學任務。

3、遊戲教學法:在練習的時候加入遊戲環節使學生愉快的學習。

三、説學法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對於學法,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分組,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中經歷算法多樣化,將其所學新知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當中去。並讓學生自己説出過程,以加深記憶。

四、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新知(3分鐘)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情景,並且在此基礎上自己創設學生喜愛的智慧島情景。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我用多媒體引出家長帶孩子買書的情景,小紅的媽媽買了12本書,每本24元。

1、讓學生自己搜索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小紅媽媽買書用了多少元?

2、嘗試解答,複習舊知

因為學已經學會兩位數乘一位數或整十數的列式解答,但對於這個問題學生能列式卻不能解答。於是在此時學生會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從而進入新的學習狀態。激發更強烈的學習慾望。此時就順理成章的引出了新知。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15分鐘)

1、自主嘗試,算法多樣

為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我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不規定算法,給予他們充足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為緩解學生的表現欲,讓他們先在小組裏講一

講自己的算法,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然後由小組推薦在班上講一講。

4、呈現算法,突破難點

學生的計算方式多樣,為建立與筆算乘法的聯繫我首選了這樣的算法,它有利於知識的遷移。

24×10=240

24×2=48

24048=288

接着板書筆算乘法:

24

×12

________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學生可以即快又準確的算出第一步,知道48是由24×2得來的

為解決乘的順序在此我提出問題1、“接下來該怎麼辦?”2、“24×1真的是得24嗎”幫助學生理解這步計算。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由於學生親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理解了新知,同時在這個充滿探索和體驗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

(三)應用遷移(5分鐘)

通過説一説來進行知識的遷移應用。

(四)實踐聯繫,鞏固新知(10分鐘)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考慮到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難以始終集中注()意力,我在練習中特別加進遊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當醫生,針對本課難點出題。

呈現學生比較容易出現錯誤地方的計算題,讓學生找錯並改正。

2、幫助小蜜蜂找花,我將“做一做”的題目寫在蜜蜂腳上(由多媒體呈現),誰做對了就可以得到一個獎品(貼紙)作為獎勵。

(五)小結反思,回顧新知(2分鐘)

回顧本節知識“筆算乘法有哪幾個步驟”,讓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

我的交流完畢,謝謝指導。

標籤: 精華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08jyd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