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集錦6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集錦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集錦6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老師們,我説課的題目是:《台階》,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下面我就按照説教材、説學法、説教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五個部分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學設想:《台階》是一篇自讀文章,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説,作者塑造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父親”形象,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於拼搏的精神。因此,本節課緊扣小説的三要素,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

2、教學目標簡介: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認知目標: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課文圍繞“台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聯繫生活,敢於發表自己見解和認識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和態度目標:

(1)學習文中父親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

(2)深入瞭解、認識自己的父親,理解父親。

3、重點難點分析。教學重點: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藴和圍繞台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寫法

4、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説學法:

《台階》是一篇立意新穎,情節樸素感人的文章,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特別本文藴涵的社會背景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藴問題較深奧,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堂課適合於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三、説教法與手段:

1.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這節課,教師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通過相互討論,分工協作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和交流,並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學目標的。

2.“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而終於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這篇文章,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3.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有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學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師無法瞭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我校的學情是: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極差,教師要加強督促。4.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要充分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

四、説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3分鐘(背景音樂《愚公移山》)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的身影,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台階》將以小説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鑼鼓一樣未開台先叫座,此導語設計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樂《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二)整體感知:8分鐘(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再讓學生配樂朗誦,要求學生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圈點法找出文中關鍵詞句,能複述故事情節,把握小説結構。(設計意圖:①符合我校的校情,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督促部分不自覺的學生。②通過複述故事,學生初步把握情節,對人物也有一個初步感知,做到整體的把握。③複述故事,也訓練了學生快速閲讀、勾畫圈點法閲讀以及培養學生信息篩選和概括能力。)

(三)小組討論、合作探究:(10分鐘)

提問:讓學生勾畫出父親的模樣,找出最讓你感動的描寫父親的語句,説説使你感動的原因。以“父親是一個……的人”為話題完成。學生各抒其見,教師小結:從悽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輩,在後代的眼裏,顯得比較卑微的、胸無大志。但骨子卻那麼要強、有志氣、不甘落後、有長遠目標,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他們身上的品質和美德讓我們震撼感動。(設計意圖:①讓學生篩選信息,掌握抓住關鍵詞句進行人物賞析的方法。②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③讓學生自己感悟父親身上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

(四)全班協作,質疑解惑:(15分鐘)

默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提出疑難問題,全班交流。如提問:1.為什麼“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台階低”?2.父親為造新屋,可謂終年辛苦、異常艱難,十分感人,可是作者卻在台階上用了那麼多筆墨,這是為什麼?3.父親為了造出像人家一樣有高台階的新屋,也叫人羨慕,競花了大半輩子去準備,才蓋起有高台階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親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父親這樣做,值得嗎?(設計意圖:①這個環節有學生自己把握,教師適當引導,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質疑討論中鞏固、強化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②教師引領學生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藴。③掌握圍繞台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寫法。)

(五)拓展遷移:(4分鐘)

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回憶自己的父親,抓住父親的特點,仿寫一句話。(設計意圖:①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巧妙完成對父親的解讀。②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拓展和寫作能力。)

(六)師生小結:(2分鐘)

學生自主的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予以肯定和補充。(設計意圖:發揮學生的自動性,真正體現學有所長。)

(七)作業設置:(1分鐘)

寫篇週記,展示自己眼中的父親,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尊重和理解。(設計意圖:把課本與生活聯繫起來,用寫作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認識自己的父親,理解父親。)

五、板書設計:

台階--李森祥

新屋--(有地位、受尊重)

台階(線索)

要強--老實厚道--愚公移山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

老屋(貧窮、地位低)

(設計意圖:①體現課文圍繞“台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方法②直觀表現文中父親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③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藴)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你一定會聽見的》是本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隨感式的小品,學習本文主要引導學生注意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本文為自讀課文,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2、説目標:

⑴知識目標:

朗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⑵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質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及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⑶情感目標: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引導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體驗生活。

3、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説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引導法。

【説學法】

1、朗讀法;

2、欣賞法;

3、默讀法;

4、討論法。

【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教師選取《丁香花》這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目的讓學生聽音樂以激發閲讀興趣,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

二、品味課文(跳讀、精讀)

1、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朗讀的要求:語氣親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談心,不要讀得像朗誦表演,誇張造作。

2、品味文章重點句子或語段。找出自己認為精彩的句子或語段,説説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繼續讓學生朗讀課文,領會運用排比、問句的表達效果,品味文章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通過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研讀課文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2、説一説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可劃分為幾部分?(各小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發言,教師總結歸納)

注重朗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變換方式。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四、學生遊戲

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做聲音遊戲,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引導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體驗生活。

五、課外拓展

寫出對《丁香花》感受。(100字左右)

佈置此項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內容,並將學生已調動起來的生活體驗深化,通過寫短文,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這堂課可以説是新課程新理念指導下的一堂實踐課,也是一堂開放課。

首先説説這堂課的設計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意—朗讀指導—語言運用—對比閲讀。新課標要求在閲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因此,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始終貫穿着一條紅線———情。在整體感知理解詩意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閲讀過程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教師的角色定位應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閲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説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閲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

關於朗讀指導:

初二學生首次接觸新詩,我認為應在朗讀方面加強正確的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並且始終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實上,我們在讀詩時大都是憑直感一下子進入詩歌的境界,然後自然地在誦讀中詮釋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並不是機械地先讀熟,再讀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讀是始終貫徹在詩歌教學之中的。

關於第三環節:

即興寫詩。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正是一筆豐厚的語文資源。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本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

關於對比閲讀: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想滲透對比賞析詩歌的方法。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特點,設計的問題較簡單一些。不管學生從哪個角度對比,我都予以肯定,關鍵是引導學生有思考的過程,力求養成對比賞析的習慣。

除此之外,還有幾點説明:第一,鄉愁是一首極好的詩,鄉愁在余光中的筆下被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感情是全人類共有的。我及時抓住寄宿生都有過想家的經歷這一點讓他們品味、感悟、表達。為了烘托氣氛,我主要利用電教手段將詩歌做成MTV的形式,並配上精心設計的畫面渲染氣氛,使學生儘快感情定位,進入詩歌情境。第二,每個環節設計始終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第三,關於教師角色的定位問題。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教師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單一的。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昇華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

最後,關於課件,談一點我個人的看法。對語文課件的使用,近年來褒貶不一。隨着電腦網絡的興起和發展,課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無與倫比的優勢登上了課堂教學的寶座。但如果用不好就會弄巧成拙,喧賓奪主。語文教學要慎用課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環扣一環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的。我們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選一些經典的圖片、音樂,以及相關的資料等。這樣運用起來靈活、實用、不拘泥於形式。

評點

這是一節讓學生真正精彩起來的課。學生的精彩突出表現在他們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諸多的“發現”上。

課堂上的學生來自博興縣實驗中學,他們大多是寄宿生,縣內縣外的都有,一般一個月才回一次家,對於離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們來説,讀着《鄉愁》,引起鄉愁,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有具備這種真切的體驗,才能真正讀進詩裏去。

詩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時能夠體驗到,但不一定説得清。可貴的是,這些孩子們在閲讀過程中不斷有自己的發現,並且能用得體的語言表達出來。

學生們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詩的層次結構,二是詩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昇華,也是這首詩得以廣泛傳播的生命力所在。

學生聽讀一遍,又自讀兩遍,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感受,就有這麼多的發現,可見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在課的後十分鐘,教師讓學生將余光中和席慕蓉的兩首詩比較閲讀時,學生們發現了更多的東西。兩首詩的主題、形式、表達感情上的異同點他們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學生感受和發現的精彩以外,我們看到學生在藉助詩的表達方式遷移運用時所寫的即興小詩也很精彩。如果沒有把詩讀進心裏去,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的。

學生精彩起來了,那麼,課堂上教師是怎樣表現的呢?

我們看到,在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能“退”則“退”。這節課教師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思路: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朗讀指導—語言運用—對比閲讀。在每個環節的內容處理上,教師一直遵循着一條“多退少補”的原則,學生能做的事,教師不會去包辦代替。教師把發現的權力給了學生,把如何讀詩的選擇、決定權給了學生,把評價的權力給了學生,甚至作業的佈置也讓學生參與了進來。在學生的參與下,從課內的學習,遷移拓展到課外相關詩文的閲讀積累,課內課外構成了一個“大語文”的學習框架。教師“退”下來,真正還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但教師並沒有撒手不管,而是該“補”則“補”,這個“補”,主要表現在教師不露痕跡的相機引導和對重點之處的適時強化。如對詩意的理解,對朗讀的指導,對兩首詩風格的比較,再如引導學生從學詩到模仿寫詩。

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要讓小主人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僅僅給他們時間和空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學的民主、師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這方面,趙老師做得很出色。在課的開始,趙老師是以一種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學們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師的語言自然、隨意,句句發自內心,讓人聽得心裏暖暖的。課堂上如春風拂面般的鼓勵性話語時時可見。

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趙老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單一的。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昇華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在這一園地裏,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並儘量多地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探究”,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特色,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師良好的認知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認知方式,而學生時時閃耀的思維火花,也不時地給教師的認知方式以觸動,這種認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引導在轉承之處,鼓勵在動情之時,強化在重要之點,沒有做作之嫌,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就在這看似教者無為的課上,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馬説》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25歲即已高中進士,初登仕途,卻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鬱郁,所以常有“伯樂不常有”之歎。本文正是以良馬喻人才,通篇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

教材編排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抒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同時引發學生對當代伯樂和千里馬關係的思考。

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生動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學情分析】

1、作為八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形式、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但還缺乏字詞分類歸納掌握的能力。因此在這方面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2、因本文所寫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學生受自身的知識和閲歷所限,對本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難度。但託物寓意的寫法在以前的學習中已有認識和了解。所以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查閲相關背景資料,加深理解認識。

3、作為生本教育的初始階段,學生在自主學習,勇於表現等方面可能還有所欠缺。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環節,安排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勇於表現。

【目標定位】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大意,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新課標提出:“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並適當積累文言文詞句知識。” )

2.理解作者思想,領會文章寓意。 (新課標提出 “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滲透,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這是根據“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學科特點所決定)

【教學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前置性學習。

印發“前置性學習指導”,每個學生1份。

1.收集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詩句,故事圖片等。(能利用書籍、網絡、周圍親朋好友等有效資源)

2.誦讀課文

(1)讀通。即正確朗讀,讀音、停頓正確。能歸納重點生字難詞的讀音和語句停頓在課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讀懂。即讀懂大意,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正確翻譯,讀譯結合。能歸納重點生字難詞的意義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在課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讀有感情。運用吟讀法,讀出文言文語氣語調,讀出感情:或悲痛,或憤怒,或嘲諷,或鞭撻。並能配合説明朗讀處理的理由。重點語句能在課堂上投影展示、示範朗讀。

3.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及寫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據此設計板書如文章思想內容、主旨意藴結構示意圖投影展示並講解。

4.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收集古今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人物事蹟。

5.説説你的經歷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馬”一樣不被理解和賞識嗎?你曾有被肯定的快樂經歷嗎?請讓我們來傾聽你的心聲,和你一起分擔或分享。

6.有了伯樂才有了千里馬,難道伯樂是千里馬的唯一出路?談談你對當今社會“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的看法。如果你是“伯樂”,你應具有怎樣的才能,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是還未被發現的“千里馬”,你應該怎麼做。

〖學情預設 對於前置性學習,學生尚未熟練掌握,因此需對自學任務、方法及交流環節等給予較詳細的指導。尤其是引導學生充分正確的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相信隨着生本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生會表現出讓我們驚訝的學習能力,自己去發現問題,生成問題,探究答案。這正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設計理念設計前置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們提前進入新知識領域,教師要充分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他們展示、交流的平台,促進學生課前預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習慣。讓我們的教育從主要依靠“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

【教法運用】

1.誦讀品味法。葉聖陶語“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教有千法,朗讀為本。讀品結合,讀中理解,讀中感悟。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學習法。貫徹“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郭思樂教授“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創造性學習法。相信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創新的精神,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讓智慧之火熊熊燃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屏顯)馬的文字圖片,師引導:你看出什麼了?(約1分鐘)

學情預設有同學會説是大大的“馬”字,會説是許多不同寫法的“馬”字,更有會説是一匹揚蹄奮進的馬。

設計理念激起學生的興趣,活躍氣氛,進入文章情境。

二.小組合作學習。(約5分鐘,學生讀思議講)

(屏顯)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交流、探討前置性自主學習成果,組織安排組員彙報展示的內容和順序(各小組長抽籤確定本小組彙報內容)

〖設計理念小組交流討論探究,擴大學生知識面,獲取深層次感悟的經驗,使學生的學習天性自由釋放,進入“樂知”、“好知”的學習生態。

三、班級交流展示1:走進文本(約24分鐘,學生讀思議講)

設計理念 圍繞前置性學習1—3題的內容,先小組彙報,再班級交流討論。在交流過程中,以讀為主,展開朗讀、品讀、譯讀、賽讀等各種朗讀形式,並配合投影講解,增進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學情預設 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時,由於每個組員的領悟、表達等各方面素質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獨佔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較少甚至不發一言的現象。在此環節要強調小組整體性,要讓小組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內容和平台,或讀、或講、或議、或寫、或投影圖示,這就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小組長的組織領導能力。

1、(屏顯)班級交流一:説説你知道的“馬’的成語諺語、詩句、故事等。(約2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2、(屏顯)班級交流二:讀通文章(約4分鐘)

①小組彙報展示(讀,配以投影講解重點字音停頓)→全班討論,提難質疑。

②小組可領着全班同學通讀一遍。

學情預設讀音、停頓問題對學生來講應能借助資料解決

3、(屏顯)班級交流三:讀懂文章(約10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讀、譯結合,投影重點字詞歸類解釋並講解)→全班討論〖學情預設 對有些詞類活用可能無法解釋清詞性變化的具體情況,但只要能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義即可。對一些一詞多義,尤其是“之”一類意義、用法複雜的,學生可能一時無法歸納完整,不過在全班的交流討論中會逐漸補充完整,即使有當堂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可讓學生做下記號,下去再查找資料解決。

4、(屏顯)班級交流四:讀有感情(約4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以段為單位朗讀,並説明理由,投影重點語句講解)→全班交流討論。

②各組挑戰賽讀(某些語句)

學情預設 此環節對某些學生來講可能有一些困難,可特設計競讀環節,由朗讀能力較強,領悟較快的同學在競讀過程中領導着大家領悟語句內容和情感,提高朗讀能力。

5、(屏顯)班級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約4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結合思想主旨結構示意圖即板書設計講解)→全班交流討論。

學情預設 在前面朗讀的基礎上,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應有較深的理解領悟,再結合前置性學習中瞭解的有關背景資料等,此環節應能水到渠成。

四、班級交流展示2:走進生活(12分鐘)

設計理念圍繞前置性學習4—6題的內容,小組彙報,班級討論探究,進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體驗。聯繫生活經驗和感受,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不僅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説服力。”

1、(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一:説説你所知道古今歷史上“伯樂”和“千里馬”式的人物事蹟(3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學情預設 此環節同學們通過課內外資料蒐集應有內容可講,關鍵在於要限制時間,力圖語言表達的流暢、簡煉。

2、(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二:説説你的經歷感受(4分鐘)

老師引導: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馬”一樣不被理解和賞識嗎?你曾有被肯定的快樂經歷嗎?請讓我們來傾聽你的心聲,和你一起分擔或分享(1分鐘)

學情預設 如果有同學不好意思説,老師可講述自身一段經歷引導。相信同學們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會有傾吐的慾望。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3、(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三:談談你對當今社會“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的看法。(5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學情預設 此環節相信同學們都很有興趣,會積極踴躍的參與。關鍵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與時俱進,終身學習 自信自知,善於表現自己適應環境,發揮潛能 學會欣賞別人,要有團隊精神

五、小結:

學生展示背誦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名句、哲理句…(約2分鐘)

設計理念 能當堂熟讀成誦全文或部分語段。

六、作業:

請根據文言文考點設計一份試題。在下節課交流探討。(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約1分鐘)

設計理念鞏固掌握已知知識,同時對課堂討論中生成的新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探究。

【教學反思】

1、讀是教學之本。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解讀到一定深度,朗讀也自然到位。

2、本節課學習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一切為了學生,一切尊重學生,一切依靠學生”,課堂上老師的引導僅用了3分鐘左右,其他皆為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組織學生積極有效的發言討論,這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積極發言的同時,可能會出現發言無序、有效性不高的問題,只要老師加強組織引導,創造寬鬆的交流氛圍,以欣賞的眼光給以鼓勵和肯定,我們一定會驚喜地看到學生的變化與成長。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再別康橋》選自於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劍橋大學,故地重遊時的感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這首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在樸素的詩句中把對康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説,《再別康橋》代表了徐志摩的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新詩的藝術成就。

二、説學生

對八年級學生來講,這首詩極易喚起他們的閲讀興趣,但由於對現代詩知識掌握不多,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往往留於膚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難以深刻把握詩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把握詩中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於學生閲讀的現代詩歌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抽象難懂,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抓住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四、説方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討論點拔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説一下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説一説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誰,在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再順勢導入:的確,隨着時間的流逝,這首歌的演唱者己經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們總會想起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橋情結。通過這樣的導入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引發其閲讀期待。

接下來,本着知人論世的原則,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學經歷,瞭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讀,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並談一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第三步:在學生充分閲讀的基礎上,走進意境,感悟詩情。

這首詩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康橋景色“美麗”和“寧靜”這兩個特點,引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首離別詩,人們常説“多情自古傷離別”,但這首詩卻並沒有像傳統的離別詩那樣過於注重傷感凝重的情緒的渲泄,而是側重於對離別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那麼詩中康橋的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美?請學生默讀全詩展開豐富的想像,將文字轉化成畫面,並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點拔和指導,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首詩裏,詩人之所以能將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寫得如此之美,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做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進而使學生明確:像金柳、青荇、深潭等這些被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詩歌往往是藉助於意象來抒發感情的。此時,可以再聯繫一下,曾學過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康橋的景色,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什麼呢?(寧靜)引導學生抓住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尾的兩個“悄悄的”,通過反覆朗讀和小組討論來體會詩中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靜”與詩人的情感二者之間的關係。即: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即使是揮揮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點喧譁,輕輕地來,輕輕的走,輕輕的告別和揮手,此時此刻,無聲的悄悄是一首深情離別的歌,無言的沉默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至此,學生領悟了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詩的教學,我實際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的順序展開的。之後,全班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再次領悟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

最後進行課堂小結:

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作者對於康橋這個自己曾經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這個曾給予自己智慧與自由情懷的美麗母校,表達了深情的讚美、無限的眷戀。

作業:課外閲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並與本詩進行比較。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第三單元是事理説明文的區域,共選編了五篇文章,《核舟記》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為一爐,具有濃烈的文學色彩,但有不侷限於這些,而是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力圖通過一些細節,高度概括地再現當時的藝術氛圍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絕妙的藝術效果。

根據新課標的三維設計思路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理解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及本文的説明順序。

2、過程及方法:熟讀並背誦課文;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強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1、理解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緻的描述的方法。2、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二、説學法

新課標提出“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這都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要求學生用“讀、查、譯、誦”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再輔以查工具書,同桌互譯等方式“讀懂”課文。

三、説教法

新課標強調“師生交往,平等對話,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和教學關係,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實際,我採用“啟發、討論式”教學,變教師為主為學生為主,變講解為主為自學為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學生運用“讀、查、譯、誦”的方法預習,教師印發關於作者及作品簡介資料一份。

(二)、教學設想:本文文字比較淺顯,結合課文下注釋,學生大體可讀懂,因此,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對文中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加以歸納。

(三)、導語:1.請學生在一長2.9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內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四)、檢查預習情況1、請幾位學生朗讀全文2、請幾位學生翻譯課文內容,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與糾正。

3、對文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及一詞多義加以歸納並投影出示。

(五)、作品賞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1、集體朗讀課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2、思考並討論。①、本文是一篇説明文,全文層次應怎樣劃分?②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重點在那裏?作者為什麼要以這個作為重點?③、在介紹核舟時,作者使用了怎樣的順序和那些説明方法?④、縱觀全文,王叔遠雕刻核舟的技藝“靈怪”在那裏?(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雕刻家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六)、總結全文:對照板書,讓學生回顧全文,接着再齊讀一遍課文,最後説:“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比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一下它的有關情況”

(七)、作業佈置:

介紹一事物

五、説板書設計:

舟(正面) 船艙(中間)上箬篷,下小窗(16個字)[來源:]

舟 (主體部分) 遊覽者(船頭)佛印右,蘇軾中,魯直左

記 舟子(船尾) 一人仰面嘯呼狀,一人俯聽茶聲然

舟(背面) 提名(14字)篆章(4字)

(這樣設計板書,使得學生對課文的説明順序一目瞭然,同時,也能體現出雕刻家的“奇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j7nx2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