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錦集八篇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錦集八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錦集八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説“屏”》這篇課文選自義務教育階段八年級語文第3單元第15課。該單元反映的是建築園林,名勝古蹟,共5課,內容豐富多彩,主題集中,其中《説“屏”》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作者陳從周,古建築園林專家。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和學法,上課程序及板書設計等方面談一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

首先説教材。作者着眼於向讀者介紹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對如何使用屏風提出建議和希望。本文多處引用古詩文,增添了屏風的文化意味。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就內容而言,不能把它作為説明文處理,應強調訓練學生的閲讀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閲讀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複習,介紹説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見過屏風實物,教師可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審美能力等。鑑於此,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掌握重點字詞。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瞭解屏風的有關知識。4.理解文中古詩詞的含義。5.把握説明對象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説明文的閲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語言。2.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中引用的古詩文的含義。

其次説教學法。《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提倡。所以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如下:

1.導讀法——創設情境,指導點撥。

2.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方法,在實踐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蒐集相關知識。

再次,説教學程序,分四個步驟來説。

(一)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教師出示一面屏風,由此導入:1.這是一件什麼東西,誰能説明一下?2.大家回憶一下,那篇課文中提到過這東西?3.除老師提到的外,你還見到過什麼樣的屏風?

問題1有實物導入,創設情境揭示課題,激發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並由問題2引導學生複習舊知識,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於問題3,《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篇自讀課文的特點,此一環節盡情發揮個人的感受,老師適當點撥,對學生適當表揚,達到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同時也有利於活躍班級氣氛。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釋義,積累詞語

2.快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麼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做一個解釋,並説明其用處。(2)本文作者對屏風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指出具體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設計旨在掃清閲讀障礙,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漢字辨形的目的,培養學生查字典的習慣。其中問題2的設計在於讓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這一環節的時間實際上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覆朗讀並變化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討課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詩詞,並嘗試理解。

2.老師提供《秋夕》全詩,讓學生猜讀字面意思,詩歌內容,進而猜測意境。老師點撥:此為一個失意宮女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皮膚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是一個孤單的宮女用夏日的小扇撲打着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她在無聊中過着怎樣的日子?

3.老師小結:這些古詩詞使全文有了濃濃的詩意和韻味,而這和本文的説明對象“屏風”這種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這一環節的設計在於讓學生體會文中古詩詞的含義,培養學生對古詩詞,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四)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此環節旨在讓學生再次明確教學內容和重難點,並鞏固所學知識。

最後説一下板書。就文章內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麼是屏,並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着神祕作用的東西”的特徵。緊承前文,介紹了屏風的三個作用:分隔內外,藝術點綴,擋風,而後介紹分類,最後點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裏行間又滲透着對屏的讚賞之情,所以做以下設計:

説“屏”

1.對象及特徵

2.作用和分類讚賞之清

3.應注意的問題期盼之情

4.再強調作用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課程目的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紀下冊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古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書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意,無不浸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的一篇書信,作者描繪了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富春江上雄奇壯麗的景緻,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事退隱的高潔志趣。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過程方法目標: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深入領會關鍵詞語。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寄情奇山異水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3、重點難點

積累許文言詞語,欣賞文中之景。細心品味感悟文中之情。理解文中之情。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科學合理的教法能夠使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的統一,基於此,我將採用的教法是朗讀法,點撥法,情景教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 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力求讓教師和學生在平等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活動。

學法,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到實處,我採取的學法是朗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難點,課堂教學我將採取以下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藉助多媒體顯示富陽江沿岸美麗的風景,讓學生形成對富陽江美麗風光的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首先請學生藉助4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積累文言詞語,發揮語文工具性的作用。其次學生自讀並翻譯課文,然後請同學朗讀翻譯課文,教師予以指導糾正。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合作探究,精讀品味。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4、拓展延伸。三峽也同為寫景的文章,將三峽和與朱元思書相同點和不同點。瞭解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

5、課後作業。翻譯成現代漢語介紹富陽江的風景。

四、板書設計。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採用記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寫父子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課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⑴ 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第二單元都是以愛中心話題的,阿長與《山海經》、《台階》、《老王》等,都從不同角度去讚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他們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鑑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⑵ 本文描寫人物特徵細緻,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很典型,學習本文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應用語文的能力。

⑶ 本文語言樸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又位於第二課,有利於學生小學知識與中學知識的銜接。

2、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感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情感薰陶: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聯繫自身,淨化靈魂

3、教學重點:

⑴ 重點文段的閲讀,學習文中的細緻描寫,體會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⑵ 理解其中關鍵句的含義,體會樸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

4、教學難點:

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尤其二三段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

5、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閲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閲讀、關鍵語句的品味、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德育教育。

【説教法】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剛從小學升上來的山區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尤其體現於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採用比較閲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同時採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採用幻燈、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學法指導】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採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

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繫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指導學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徵的細節描寫,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首先,我説説教材,《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由不同體裁的文言文組成,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寄託了作者的情懷,使人深思。作者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和新課標對文學作品的要求, 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注意文中古今異義現象。

2、理解背誦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以上對教材內容及目標的分析,並且依據學生現在認知水平及心理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積累文言詞語,翻譯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還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因此,我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與學法

課堂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

根據我對新課標的理解,為了儘可能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本節課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教法、學法這兩件法寶不光要説,還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學過程中去)

三、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這樣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一)(首先是)激情導入

在課堂的開始,我將展示以前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一讀並説一説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嚮往。這時,自然地導入新課。

那麼今天,又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呢?請跟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形成一種強烈的閲讀期待心理,拉近了學生與《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之間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關於整體感知文章,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閲讀課文,藉助註解和工具書自主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在讀書過程中,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彙總起來。然後學生自主閲讀開始。

1, 學生閲讀完之後小組內交流,看能不能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內部解決,進行初步消化,實在解決不了的,請小組代表板書在黑板上。

2, 小組交流完之後,引導學生全班交流,用搶答或叫號的方式把黑板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進行再次消化。

3,在搶答和提問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沒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組代表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此之後,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適當點撥。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鼓勵學生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勇敢的站起來,説説自己的見解!”“很好,第二組的同學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不斷的鼓勵聲和讚揚聲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勇氣被激發。課堂呈現出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良好狀態,爭搶有序的搶答氛圍已經形成。

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弄懂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從而理解了文章內容。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主持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學生手中,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當點撥,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學習的整體效應。

(三)精讀課文,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整體感知課文後,學生已經基本讀懂了課文內容,也就是把書讀薄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所以,精度課文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你認為桃花源怎麼樣?是從哪裏讀出來的?

默讀課文,邊讀變標記相關的語句,在旁邊寫出讀書體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完之後請全班交流。

默讀完之後,鼓勵學生進行搶答:

我認為桃花源的環境很美,是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樂。是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從“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中讀出來的。

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書感悟,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美麗、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安寧祥和,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神祕,學生邊讀書邊談感受,從中領悟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體會出作者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並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在學生理解了文章所藴含的情感後,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感悟。學生先在小組內試讀,然後小組之間進行賽讀,每兩小組讀完,都有學生進行評價,然後激勵其他小組直接挑戰。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書:美),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體驗情感的目的。

此時,我又給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桃花源在陶淵明時代真正存在嗎?你是從哪裏讀出來的?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然後全班交流辯論,在辯論後,老師補充有關陶淵明的生活時代背景,讓學生重新思考,並順勢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課的學習,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老師、學生和陶淵明之間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從而感受到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和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

這個過程,不是學生被動聽講,而是學生自主合作、交流,體會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師、學生、文本真正對話的過程。

經過這一環節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把書讀厚了,也就是讀進去了,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自己的體驗。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繫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並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這個環節也是對學生的反饋提升。

結束語:桃花落盡,落英繽紛,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傷,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誠、善良與美好,世外桃源就會常駐你的心裏。

六,説評價

激勵是精神的清新氧氣。 ——喬治·M·亞當斯

這節課,我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在每一環節,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感悟進行評價。

(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時。(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的結尾 ,用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不斷提升自己。

板書設計: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這節課我只板書了關鍵內容,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本節課的重點

桃花源記

桃花源 美

最後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話結束説課:“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也會繼續激勵、喚醒和鼓舞我的學生探索語文的奧祕。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台階》是一篇以父親為描述對象的短篇小説,現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與本單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説,但也是敍事類作品,主要用敍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於拼搏的精神。本文以父親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此文並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於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

根據教材及單元目標,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過程與方法:學習用細節刻畫人物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父親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教學重點: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教學難點:學習用細節刻畫人物的寫法。

教學方法:朗讀品味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二、説教法學法

從台階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切入,瞭解內容,初識人物,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從而帶動對全篇的深入研讀和領悟。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髮問精神,採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讀。在合作探究中相機點撥與引導,使學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題。教師在課前可讓學生反覆讀小説文本,充分地熟悉情節,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長和離學生生活較遠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

《台階》是一篇語文平實但內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對它的主題有着不同的解讀,特別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農民,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無疑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所以這堂課適合於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三、説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前播放崔京浩歌曲的《父親》營造氣氛)教師激情導入

畫面、音樂創設情境,喚起美感,使學生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具有一種急待接觸課文的內趨力,便於學生理解和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檢查預習:

1、文學常識:

2、字詞:

3、解詞:

檢查預習環節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既督促部分不自覺的學生,又使大部分學生得到複習鞏固。

(三)、初讀課文 瞭解故事情節

1、説説故事梗概

2、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提示:誰?幹什麼?怎麼樣?)

通過複述故事,學生初步把握情節,對人物也有一個初步感知,做到整體的把握。複述故事,也訓練了學生快速閲讀、勾畫圈點法閲讀以及培養學生信息篩選和概括能力

3、父親為什麼執意要造一座有高台階的房屋呢?

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握文章的線索和文眼。

三、速讀課文 感知人物形象

父親顯然是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父親,那麼除此之外,在你心中,他還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

請用這樣的句子説話:“他是一個 的父親,第 段 行這樣寫道 。 ”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篩選信息,掌握抓住關鍵詞句進行人物賞析的方法,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讓學生自己感悟父親身上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引領學生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藴。

五、再讀課文 品析精美語段

父親有着如此優秀的品質,但他身上還有很多東西令我們深思,再讀課文,品析精美語段,深入到父親的內心世界。

按照提示,迅速找到以下片段,完成活動

1、準備之時(19-20段)

2、砌成之時 (21段)

3、砌成之後 (30-32段)

活動一:

準備之時——揣摩父親的心理,在20段第一句話後加入父親的心理描寫。

朗讀,根據你的理解,在20段第1句後用第一人稱加入父親的心理描寫。

(表現他內心強烈的渴望、難以抑制的興奮之情。)

你是從哪些細節體會到父親這種強烈的喜悦的?

(例:起牀的時間 勞動的動作、身姿 )

活動二:

砌成之時——本段運用了 描寫方法,體現了父親 的心理。

(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討論交流。)

——動作、神態 無奈、高興

小結:生活的艱辛和重壓使父親“駝慣了”,讓這位父親已經不習慣於接受別人的關注,而習慣低下頭來做人。這是一種複雜的內心活動,説明台階雖然高了,但地位沒高,之所以“無法挺得起”,不僅是生活的重壓,還有謙卑的做人態度,這一切都來源於貧窮。正因為貧窮,父親心中才充滿了強烈的想要改變自己貧窮生活和命運的渴望。

活動三:

砌成之後——①30段哪些詞語應該重讀?(要強)

②31、32段應讀出怎演的語氣和情感?(無奈沮喪 懊惱)

③32段體現“我”怎樣的請感?(傷感 遺憾——付出青春和畢生的精力,得到的僅僅是一座有高台階的房子)

④齊讀30—32段,體會父親和“我”的內心。

這一環節是想利用三個片段,設計三個小活動,目的是通過活動來學習本文運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細節等塑造人物的方法。重點是體會細節描寫來把握父親形象。

六、深入思考 把握文章主題

説説“台階”的內涵

——希望所有像父親一樣的農民由貧窮走向富裕,由被漠視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

成長在農村的李森祥説:“鄉土,永遠是我創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都不會忘記我來自農村,我有責任把中國農民最本真的情感表達出來。”

此文並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於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

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想通過對台階內涵的理解,來達到探究主旨的目的。

七、佈置作業

1、作業本:字詞(全體)

2、課練:

A組同學:1—7

B組同學:13—17

3:C組同學:寫作《我眼中的父親》)

分層佈置作業,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夠完成,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教材

《老王》是寫人散文,主要寫了作者與車伕老王的交往 ,反映了老王艱苦的生活及其苦境中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也體現了作者平等的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語言質樸、感情真摯。

二、目標、重點和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根據要求,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閲讀課文,能概括出人物特徵,初步領悟作者所要表現的“善”——認識善;

2、通過文段朗讀體會和討論交流,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品味善;

3、聯繫文章背景和寫作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在生活中踐行“善”——尋找善、踐行善。

重點:分析“老王”和“我”兩個人物形象,在準確把握的基礎上,結合特定時代背景,力求對人物品質有深入認識。

難點:在於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楊絳的人格魅力,學習她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精神關注不幸者的做法。文革背景。文革 ,對學生來説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這段歷史,要到八年級下學期才會涉及。語文裏,第五單元季羨林的《幽靜悲劇》裏會涉及一些。那是個一切顛倒的時代。現在的學生很難理解那時的一些異相,有必要做較多的補充説明。

三、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和探究法。講授法便於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和探究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閲讀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和勾畫圈點讀書法,讓學生在閲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閲讀習慣。

此外,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四、教學程序

1、直接導入,出示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絳的文章《老王》。

(1)先請大家欣賞一副素描,根據楊絳的《老王》畫的。(出示畫面“老王”)大家欣賞一下,你們喜歡嗎?

(2)這樣一位老王,73歲高齡的楊絳為他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還被選入了中學課本。楊絳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有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熟知的楊絳?

老師補充相關知識。

這樣,利用人們的一般印象和作者文字的矛盾,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閲讀課文,認識善:

老王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請大家閲讀文章,認識老王。注意:坐正,大聲朗讀。在閲讀過程中,請不要忘了拿起你的筆,畫出你認為重要或有疑難的地方。

(1)解決生字詞。讀完文章,有沒有困難的生字詞?如果有,請自己站起來提問;如果沒有,在自己的本子上快速寫出相應的字音。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

這樣做,為學生閲讀課文掃清了障礙,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同時,營造輕鬆的氛圍。·

(2)請根據課文內容,完成老王名片。

姓名:

職業:

外貎特徵:

家庭住址:

家庭成員:

利用名片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3)思考:老王是怎樣的人?請用簡潔的詞語概括。(學生討論完畢後,多媒體展示)

(4)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一位苦而善的老王。在與老王的交往中,作者是怎樣一個人呢?請同學們説出對作者的瞭解。找出文中相應的文字來説明。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或者在聽讀中思考問題,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聯繫背景,品味善

老王是善的,楊絳是善的。

這,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從文字中感知到。作者僅僅是表現這種善嗎?

閲讀文學學作品,要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篇文章的背景。

(1)故事背景:文革期間

增加相關背景:那是個一切異化、顛倒的時代。從文中可以看出,載客三輪被取締了,老王不能蹬車了;知識分子去幹校了,默存的腿不得走路了。其實,現實遠不是作者寫得這樣簡單。

楊絳,一位端莊、文雅的女子,她在文章《從“摻沙子”到“流亡”》中説自己和丈夫打人、踹人、咬人,終至從家中逃出去。

在這種環境中,老王沒有如以往一樣對待楊絳夫婦。楊絳夫婦經濟苦難 ,依舊如以往一樣對待老王。這種善是最醇的善,體現了良知在苛刻環境中的堅守。

(2)寫作背景:文章寫於1984年。

當時,很多經歷了文革的知識分子都會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訴。在楊絳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控訴,更可以看到金子般的美德。我覺得,在本文中,善別有一番意味。它包含着一種複雜的東西,一種苦難中人性的光輝。

請大家閲讀最後一點,仔細品味最後一句,説説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明確:楊絳的虧欠來自於她的善良,來自她的慈悲,來自她的睿智無法解決命運的不公。

這樣,引導學生研讀文本的深意。

4、聯繫體驗,尋找“善”

今年7月17日是楊絳100歲壽辰。她説:我今年100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多媒體展示)

看了這段話,再讀讀《老王》,我感受到一種對心靈的拷問。經濟發展了,人們卻開始感慨道德的淪喪。老人摔倒了,無人敢去攙扶;肇事車輛撞人了,揚長而去……人性本善,善在哪?

“我得洗淨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們是否有勇氣去追尋心靈的澄淨呢?楊絳用她的筆敍述了她和老王交往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老王的善,也讓我們看到她的善。這種善在當時、在現在都是非常難得的。世上不是沒有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套用一下,世上不是沒有善,只是缺少發現善的眼睛。

請用你的眼睛、你的心去發現,請用你的筆去記載,找出我們身邊的“善”。

學生思考、構思。

5、小結課文,踐行善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楊絳的《老王》,認識善、分析善、尋找善,希望大家踐行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讓善環繞我們身邊,共創美好的家園。(音樂《上善若水》)

作業:(1)再讀課文,識記字詞,感悟善;

(2)尋找身邊的“善”,自擬題目,寫作成文

(3)推薦閲讀:楊絳《幹校六記》、《我們仨》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採用託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閲讀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説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一文言文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閲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與成就。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為避免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成為必要。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藉助註解瞭解課文大意,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

四、説教學重難點

該文為膾炙人口的駢體文,句式整齊而變化有致,音韻和諧,節奏明快,讀來琅琅上口,是體現朗讀音樂美的絕佳材料。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詩文及其講究鑄字、煉句。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析並作簡要批註。

五、説教學方法

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為了更好的上好這堂文言課,不至於枯燥,我選擇通過以“讀”為核心而創設了情境教學法、圈點批註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整堂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不至於煩悶,才能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古文的美至而愛上古文。

六、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説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裏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板書題目)

2、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本文來自四川教師招聘網xx此程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覆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互譯課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動發言講解課文,其他同學的問題可由發言同學解決,老師適時適當點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抒情散文。寫的就是她從童年到青年的各種雨天情趣。讀這篇作品,尤其要品味那些飽含情感的故事、細節,諸如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的獨特趣味與美感。文章以“雨”為外線,以“思鄉”為內線,盡情傾訴真摯而熱烈的情感,記述了童年的夢痕,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也滲透着現實的況味,無不飽含着作者“水是故鄉甜”的懷舊思鄉之情。作者為什麼説《下雨天,真好》?因為下雨天總能把“我”帶到另一處所,遠離紛擾的世界,在寧靜中回憶自己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體味到人間真情的融恰,可以過得悠哉自在有情趣。下雨天也使“我”在驀然回首感到人事的變遷和遠離家鄉的悵然。作者從真善美的角度去寫童年時光,比如對父親、母親、阿榮伯的描寫都寫得親切美好。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敍述平談樸實、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流溢着淡淡的詩韻。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底。如文中對港詩的引用,風趣的語言的插入等。

二、説教學目標

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只要做到了這一點,那麼理解文章的主旨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將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

1、住文眼,梳理文章結構

2、理解雨天情趣的內涵,體悟主旨

3、體會理解文中表現出的人情美及傳統的中庸之美

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突破重難點,就需要師生合作與研討,所以我將過程與方法目標確立為:

1、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讓學生在閲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合作中領悟文章主旨

3、強調學生與作者、與文本、與同學、與老師之間的對話,真正實現師生互動

這篇文章除了讚頌偉大的母愛外,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這種美是中國傳統美學觀點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之美。因此我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確定為:

1、學習用母親慈善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與物

2、體味作者懷舊抒懷中藴涵的對真善美的謳歌

 三、説重難點

作者以“雨”為外線,以“思鄉”為內線,寫了她從童年到青年的各種雨天情趣。學習時尤其要品味那些飽含情感的故事、細節,諸如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的獨特趣味與美感,才能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在懷舊思鄉中體現的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是掌握文章結構特點;理解雨天情趣的內涵;體味作者懷舊抒懷中藴涵的對真善美的謳歌。重難點的突破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運用“閲讀、賞析、討論、感悟”的形式,在學生個人速讀、賞析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和討論學習相結合,最後學生再聯繫實際生活談談體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懷舊思鄉背後的真善美。

 四、説教法及教

學生有對課文學習的主動權,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把這一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給學生一些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問題深入理解主旨,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自己所發現的問題,要注重學生和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生活、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採用“啟發引導、合作討論、探究交流法”讓生生、師生之間進行深入的對話交流,在對話、交流中發現、構建課堂模式。教具注重了資源的整合,將圖片、文本及音視頻整合與一體,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導學達標

(一)課件展示學習目標

(二)學生介紹作者

(三)字詞檢測,落實基礎

三、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一)與課文對話——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速讀課文,思考:

1、作者為什麼認為“下雨天,真好”?

2、作者説:“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鏈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試從課文中找出“雨珠的鏈子”和那些“好時光”。

(學生先速讀課文,完成自主評估作業,然後各抒己見。)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找出藴涵文章主旨,表現雨天情趣的句子,進而抓住文眼“好”來梳理文章結構。

(二)與同學對話——深入學習,合作探究

1、“我”和母親對下雨天的感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把這些小孩子的“壞心思”(例如多次逃課、希望黴變的穀子越多越好)津津樂道寫進文章呢?

2、從文中所記述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作者的母親性情慈善?

3、作者對下雨天的感覺是不是始終不變呢?她為什麼會説“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理解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中的獨特童真童趣,母親身上體現出的善, “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流溢的人事的變遷和遠離家鄉的悵然美。

(三)走出課文——與生活對話

請説説你自己關於雨天的趣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聯繫生活,體驗生活

(四)跨越空間——與古今中外的文學家、藝術家對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請學生積累有關“思鄉”的古詩名句或文學作品,拓展學生的文學視野,豐富文學底藴。

四、請學生對照板書梳理文章結構,闡述文章主旨,談自己的學習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jqq0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