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彙編八篇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彙編八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彙編八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課的篇目是《揚州一瞥》,它是河北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閲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在閲讀過程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多樣的閲讀趣味,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初中二年級學生), 經過前七年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積累了一些解讀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 而思想意識尚未成熟, 認知能力、思維方式正處發展階段。使他們在已有能力的基礎上,知之能言、善言, 思之能疑、敢問, 聞疑善思、能解,並培養其璉接能力,發散思維,是教師主導的方向。

三、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揚州一瞥>>所在的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山水寄情”篇, 自然之美開闊了人類的視野, 人文景觀的豐富內涵又增加了自然景觀的觀賞價值。編者意在使學生通過閲讀了解光輝燦爛的自然、文化遺產, 學習借描寫景物、説明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揚州一瞥>>屬遊記類文章, 但又與一般遊記不同, 作者懷着深沉的感情, 用典雅秀麗的語言描述了他所聽到、見到的揚州。重點不是寫所見到的景物, 而是根據景物生髮開去, 寫歷史沿革, 寫自己的感受、體會。讓讀者在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的同時,品味與揚州相關的深厚的人文底藴;品讀歷史沿革的同時,有所感悟、有所啟發。基於以上分析, 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利用網絡、多媒體計算機、投影等,培養學生獲取、選擇信息的能力,思維璉接能力,及信息共享意識。

2、調動學生主動感知作者筆下描述的揚州風光及人文歷史;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3、培養學生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熱愛之情, 引導學生品味: 作者借遊覽名勝古蹟 ,抒寫自己對揚州的感受, 讚揚了一種不屈不撓、同命運搏鬥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奮鬥精神。

4、體會文章層層深入的寫法,以及引用古詩文對於增加文章的內涵,豐富文章的內容所起的積極作用。

重點: (1) 目標2; (2) 目標3

難點: 目標3

四、 教學方法: 基於以上分析, 在本課教學中:主要採用“雙自主”教學法,輔以現代技術。

1、以“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基本方向,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利用現代技術輔助教學。

(利用網絡、多媒體電腦、投影等電教設施:

①擴展資源空間,培養自主探知、篩選能力;

②使學生的“看、聽、想、説”,緊密結合, 培養學生捕捉信息能力, 思考能力, 相關信息的璉接、分析能力, 及語言表達能力 ;

③擴大課堂容量,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④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導閲讀。)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自主查找、選擇信息。

(二)、課堂教學:

1、導入課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以學生熟悉的詩句,導入新課,使學生自然進入情景。

2、展示預習及查找情況:

請學生將寫在卡片上的內容、或軟盤上的內容,以投影、電腦演示的方式介紹給大家。

3、配樂朗讀課文:

朗讀課文,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配樂創設情景,使學生在悠悠情韻中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齊讀分讀結合,既鼓勵個體展示又培養合作精神。

4、對比欣賞,品味異同,引導閲讀,激發思考。

作者認為,到揚州首先應看的是什麼風景?[瘦西湖](以此問題引出下文 )

用多媒體電腦,放映瘦西湖風光片,請學生體會片中所展示的內容,與課文中有什麼不同?感覺如何?看後學生各抒己見。

5、小組合作探究:

用5分鐘時間,分小組討論。指點學生主要圍繞文章的內容、主題、寫法, 三大方面去分析、品味課文,從中提煉出自己能讀懂的內容,尚有哪些疑問,並要求各小組將讀懂的內容、未懂的問題,分別整理在卡片上或輸入電腦,以待全班交流。

6、各組分別展示讀懂的內容:

以小組為單位,計算機舉手或派代表主動到台前(快的優先),用大屏幕展示讀懂的的內容,並朗讀給大家聽。台下同學若有不同意見,可主動及時發表,或適當討論,若分歧較大教師可簡單點撥。

7、各組展示所存疑問:

各組將已懂疑問刪除,尚存疑問主動展示,同學們思考後可主動站起各抒己見。教師作為參與者適時點撥(有標準答案的),或適時給予一些評論(屬多角度思考的問題)。

[附:可能產生的疑問:

①、開篇五個自然段,展示了一堆矛盾的概念,寫這些內容的作用?②、2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為什麼説揚州“是迷人的”,“又是能令人從夢中覺醒的”?④、本文的主題是什麼?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主題的?

8、深入品味:教師引導深入思考一些學生未品透的,又與本課的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既使教學完整,又培養學生學無止境的意識。

9、小結:兼檢驗重點、難點的把握情況。

把從網絡上查找到的相關圖片,用電腦排列顯示。學生主動到台前,結合圖片,總結本課主要內容,領悟作者寫作目的。

10、進行思維擴展:

[過渡:作者懷着深沉的情感,用典雅秀麗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所見所聞揚州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展現出江南的悠悠神韻。可愛的江南令人流連,發人深省,祖國的塞北亦是神韻悠遠。]

觀賞一段用計算機剪切下來的內蒙草原風光,請同學們邊看邊品味影片中的景物特點,所藴含的人文底藴,觀後請簡單描述。要求學生,課後利用網絡查找相關資料,構思成文。

板書設計:

想揚州 古人的“矛盾評價” (疑惑)揚 到揚州 瘦西湖 來歷 、 虹橋、 白塔、 命名

州 餘 (歷史沿革、文化內涵)

一 心 平山堂 借景之法、瓊花衰興

瞥 言 (神奇、創新)

大名寺 鑑真東渡,矢志不渝

(不屈不撓)

史公墓 史公故事、遭受劫難

(反抗、覺醒)

思揚州 寫感受,贊奮鬥與創新精神 (肯定)

本文特點:“形散神聚”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屏”是指“屏風”,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簡單介紹了“屏風”的功能與種類,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內容,本文介紹屏風的目的在於提出期望:今天我們應更好的使用屏風。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作為教學內容來看,不能把它當作説明文來處理,學習説明文的寫作方法,教學中應強調的是訓練學生的閲讀概括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複習介紹説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應該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

二、【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掌握重點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屏的相關知識;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把握説明對象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説明文的閲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目標: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説明語言。

2、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三、【學情分析】在朗讀能力方面,學生方言較重;在課文的整體把握上,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在品味語言能力上,由於本課詩詞較多,難於理解。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儘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於操作。

四、【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實踐提高。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用具】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或屏的小藝術品。

六、【教學過程】《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是一篇自讀課文的特點,因此在這一環節要讓學生盡情發揮個人的感受,無論從語言風格還是所運用的修辭方法、語段講述的內容及描繪的意境均可,教師只要適時運用點撥引導法在精彩段落的寫作和朗讀方法上稍作指導,對於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對於不當之處適當給予點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教師出示一面小屏風,由此導入:

1、同學們,這是一件什麼東西?(工藝品、屏風)誰能用幾句話説明一下。(這是一件貝雕的屏風工藝品。它有四扇組成,每扇長12CM,高31CM。屏風雕有“斷橋殘雪”、“花港觀魚”、“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處西湖勝景。)大家回憶一下在哪一篇學過的課文中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視之”)(由貝雕的屏風工藝品實物導入,創設情景,揭示課題,激發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切實的感受。用幾句話説明,又檢查了學生對説明文寫作的掌握情況。通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慾望。通過這個問題的回答來複習舊知識,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除老師拿的屏風外,你還見過什麼樣的屏風?學生自由談論,並繼續展示不同形狀的屏風(蒐集到的關於屏的圖片,並輔以簡單介紹),讓學生簡單評述。屏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詞,它有着神祕的作用,集實用與裝飾功能於一身。雖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陳從周先生一道説“屏”。

3、作者簡介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釋義,積累詞語。遇到讀不準的字查字典,並註上音。(多媒體展示)(旨在掃清閲讀障礙,重在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漢字的辨形目的,培養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

2、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問題。自主回答:(多媒體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麼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並説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找出具體句子。(限3分鐘快速閲讀課文,根據思考題概括課文內容要點,通過訓練,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這一環節實際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個過程。注重朗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變換方式。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1)作者介紹了關於“屏”的那些知識?學生閲讀完後,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討論明確:作者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屏風的作用屏風的分類((多媒體展示圖片)屏的設置,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小組合作討論。引導學生髮散思維,並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後派代表表達本組的意見,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交流、合作,解決問題。

合作學習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合作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基礎上。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導。③合作的時間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⑤彙報時的語言表述應為:“我們小組認為……”展示不同種類的屏的圖片,讓學生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屏的瞭解。)

(四)品味賞析拓展延伸

過渡:屏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可是讀了文章,或許你也喜歡上屏風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詩,使説明語言生動有趣,學生配古箏樂曲朗讀課文。

(1)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説説為什麼喜歡?然後有感情地讀一讀,並用“我最喜歡—這個句子,因為它……”的句式回答問題。(《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就很有必要讓他們勾畫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歡或認為寫得很精彩的語句或段落,並談談讀後的感受。)(

2)課文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麼好處?(多媒體展示)(探究理解文中古詩詞的意思,感受濃濃的詩意。在品味語言的同時指導學生朗讀。)

(五)總結積累,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和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着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着,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2、拓展延伸

(1)在古詩詞中,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説到“屏”,你還找到了哪些圖畫描繪了“屏”,全班交流,請你引詩配畫作解説。(多媒體展示)(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環節旨在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讓學生克服以往以書本為中心進行學習的傾向,實現教材內外的溝通和課堂內外的交流。)(

2)想像一下,屏風將來會有怎樣的用途?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該題具有一定的發散性,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交流討論,輕鬆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厚了學生人文底藴,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因時間的原因,本節課無法完成,可佈置學生課後探究。)

(六)佈置作業必做:

美讀課文三遍。把課堂上所説的“想像屏風的用途”整理好,寫在作業本上,

選做:學着用上古詩詞佳句,要用得得體。(佈置此項作業,其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內容,並將已經調動起來的生活體驗深化,通過寫短文,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作業佈置應分層次。)

(七)板書設計

説“屏”陳從周

作用

↗巧↖

分類→設置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一、我説課的題目是《馬説》,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這篇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管理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希望管理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着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引發學生的思考: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於伯樂?

二、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因為新課標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要求

3、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成為堅毅、執着、博學、謙遜的人才”的育人目標。

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生動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三、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幾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並且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

2、誦讀品味法

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覆朗讀,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3、創造性學習法

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

五、課前預習

六、通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七、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八、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韓愈及有關“馬”的資料和文學作品。

新課標提出“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教學過程

1、馬的世界

讓學生總結帶“馬”字的成語及與馬有關的文學作品。

這種導入既鍛鍊了學生自己動手查閲資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還將他們帶入了文章情境。

2、解讀標題

標題為“馬説”,實則為“説説馬”,即發表一些關於“馬”的看法,於是引出對“説”這種體裁的介紹。(用多媒體展示)

3、講解背景故事

這一項由學生自己完成。

4、朗讀課文,解讀文本

葉聖陶語“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

當今語文教改氣氛活躍,新觀念、新教法層出不窮,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讀”這個本。所以,這個環節就是“邊探究文本邊朗讀,解讀到一定的深度,朗讀也到位了。”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

第一步:探討“食”字的讀法,帶動對這個字的理解,然後教師範讀。範讀是為了體現教師的示範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個學生朗讀,然後全體朗讀。這樣是為了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

第三步: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着重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將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全班進行交流。基本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第四步:個別學生朗讀,學生集體評議,並説明理由。這樣學生的誦讀必須建立在對文章的理解上。

學生的評議可能回涉及到這麼幾點:

(1)5個“也”字句的語氣。

(2)最後一段刻畫食馬者愚妄無知嘴臉的句子和自問自答的句子的語氣。

(3)整篇文章所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激疑”和幫助“解疑”。

第五步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把握正確語感、語氣進行朗讀。

5、精品細讀

教師此時應提出提綱挈領的問題讓學生對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學生已較透徹地把握了文章。接下來該呈現出文章最實質的內核了,“文章是説馬,但作者真的只想説馬嗎?”學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馬、食馬者、伯樂”的寓意了。

6、瞭解作者

依據文章推測作者此時的處境和所懷有的感情。然後讓學生介紹查閲資料所瞭解到的韓愈,和剛才的推測相印證。如有欠缺,教師作補充。

7、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當代社會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

對這個問題,教師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對較消極的學生要適當地進行鼓勵。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説服力”,

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8、網絡大看台

我在網上摘取了一些網友的帖子,(用多媒體出示)同學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形式內容不同的讀後感。然後,我就要求學生們也試着寫回復帖,長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機課上發上去,大家共賞。

這個環節的設置,改變了以往讀後感的形式,具有靈活機動性,又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可謂一舉兩得。

板書設計

以千里著稱

千里馬,伯樂

食不飽,力不足

才美不外見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簡介

《杜甫詩三首》選自杜甫的'《杜詩詳註》。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其中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歷來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學習本課,學生能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有進一步的瞭解,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並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感染。

本文是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課文體裁不盡相同,內容各有側重,其教學任務是:卓有成效地進行誦讀訓練,富有創意地探究內容和寫法,在文言文教學上創造出一個生動活潑的局面。課文選取的三首詩是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題材不同,背景不同,風格不同。《望嶽》描寫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讚美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抒發作者攀登絕頂的誓言,融情、景、理於一體,感情基調熱情奔放。《春望》寫詩人歷經戰亂,目睹國衰城敗之象,身感離鄉背井之苦,表達憂國傷時念家悲已之情。詩歌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顯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石壕吏》是詩人回華州途中所見,明寫老婦失子之痛、無人應徵之苦、自請應役之舉;暗寫差役逼徵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對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對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詩情沉鬱而憂憤。這三首詩,是詩人從理想走向現實,從於家於己的眷顧轉向於國於民的關注,體現了詩人思想發展的軌跡。

2、該文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地位及作用。

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的古代詩詞中的經典之作,通過杜甫詩歌的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構建及其對詩歌情感的體會有積極作用。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和教材要求,根據本課在初中階段的地位及其作用,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作品的深層意藴。(內容)

(2)瞭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一些常識。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揣摩詩歌的體裁特點和寫作手法。(形式)

(3)通曉詩意,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這些古詩。(語言)

4、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初步鑑賞品味詩歌的美,遷移到寫作方向。

二、説學生

1、説學生的知識經驗、技能態度及其與學習新知識的關係。

初二的學生閲讀和理解能力不高,認知、品析詩歌還欠火候;他們年齡尚小,閲歷尚淺,品悟詩情也須點撥。本班是學校今年轉型的第一屆實驗班,生源主要來自之前本校的普通班,全班共36人,屬於小班額。學生語文基礎普遍不紮實,學習本課仍有較大難度。因此,必須通過介紹古詩的時代背景進入學選擇一個好的教學方式、確立一個好的教學策略,是學習本文的制高點。

2、説學生生理特點、學習態度和水平,以及由於態度、智力和身體的不同而形成的差異。

本班學生男生佔三分之二,好動,喜歡體育活動,學習成績不如女生。在教學中,更要積極培養男生的學習興趣,多提問,多表揚,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説學法。

由於學生水平較弱,對古詩、文言文雖然並不陌生,但要真正達到教學目標,仍需要嚴抓基礎教學,主要是用講讀法和質疑法。按作者三個時期內容層次,組織一系列問題積極啟發學生思考探究,並要求他們記好筆記、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背三首詩。

三、説教法

詩文總有魂,把握詩魂,往往能提煉出課之魂。

如《望嶽》中的“望”字是學習本詩的關鍵,首聯寫遠望泰山,第二聯寫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聯寫細望泰山的萬千變化,第四聯寫作者由望泰山聯想的自己遠大抱負。既表現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又表現了青年杜甫寬廣的胸懷。《春望》中的“憂愁”二字是學習該詩的關鍵,第一、二聯通過自己的所見所感,描寫了國都破敗的慘淡景象。第三、四聯通過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現了思念親人的離愁別緒。全篇貫穿了憂國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嫗和差吏之間的對話,是學習的關鍵。我們不難發現,老嫗的話句句都是在差吏逼問下説出來的,可以讓學生設想:差吏一進門就問:你家有男丁嗎?老嫗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後是差役仍逼着要人,老嫗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問貫穿在老嫗陳情的全過程。是理解全詩的一條主線,只要抓住它就不難理解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注。

通過杜甫詩三首提煉詩文之魂的教學,可以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還可以推廣到其他古詩文的教學中去,以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率。

一堂課不是讓孩子做什麼,而是讓孩子學會怎麼做,即方法,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在提煉出“課之魂”的基礎上採用以下教法:

1、《望嶽》採用古詩四步教學法。聽、讀、説、悟四步教學,讓學生把握物境、情境、畫境、意境。

2、《春望》採用合作探究教學法。學生合作探究,感知詩意、把握意象、賞析意藴、比較鑑賞。

3、《石壕吏》採用自主演讀教學法。(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演習、自主評價。)我力求做到:創設情境——師生互動——知識內化——拓展深化。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象畫面——感悟意境

四、説訓練

1、三種類型訓練安排(課內外)

三種類型的練習均有,以鞏固型訓練為主;課外的緊扣中考題型,這是重頭;能力型訓練,以寫作時巧用古詩詞和學習寫作手法為主要方向。

【一】如《望嶽》安排以下同步訓練:

閲讀杜甫的《望嶽》,完成1~11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烏。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解釋詩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岱宗: (2)未了:

(3)造化: (4)鍾:

(5)會當: (6)凌絕頂:

2、“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一聯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樣的形象?

3、這首詩的尾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寫近望中所見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5、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這兩句是寫由望嶽而產生的________的意願,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嶽》全詩中沒有“望”字,但處處寫“望”,距離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時間是從________至________,並由________遙想將來的________。

7、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別歌詠東嶽( )、南嶽( )和西嶽( )(注:括號內填山名),以上所選的詩是歌詠________的。

8、表明詩人並未登上泰山之頂的依據有兩個,一個是標題中的“ ”字,二是詩句中的“ ”一詞。

【二】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寫作能力訓練

學了《杜甫詩三首》,你對杜甫的思想發展有怎樣的瞭解? 學習詩聖杜甫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為敍述視角,代替詩人把《石壕吏》改寫為一則故事。

提示:

A、運用想象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神態。

B、展開合理地聯想,補充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2、對上中下三類學生訓練的區別安排

佈置課外同步練習作業,對後進生的作業詳細批改,並要求及時訂正記錄在錯題本上。

五.説過程

採取343教學法,在結構上實施四步流程,考慮到學生水平較弱,本課相對難度較大,安排為2課時

本課依據學情分課時,分別把握各首詩魂授課。

第一、二課時學習《望嶽》、《春望》

第二課時學習《石壕吏》

▲教學目標:

1. (內容)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藴。學習《望嶽》,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重點)

2. (形式)瞭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常識。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揣摩詩歌的體裁特點和寫作手法。(難點)

3. 通曉詩意,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這些古詩。(語言)

第一課時

▲學習《望嶽》

一、 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唐朝有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經離亂,看到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就用詩歌抒寫情懷,反映時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廣闊,有強烈正義感和鮮明傾向性。他是誰?不錯,是杜甫!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杜甫詩三首》,去領略一代詩聖的豪情與哀情。(激趣入題,引起學生的注意)

2、題目分析

《杜甫詩三首》剛好是杜甫三個時期的作的詩歌。

3、解決生字詞,檢查預習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岱宗( ) 未了( ) 決眥( )

騷 ( ) 簪 ( ) 逾牆( )

鄴城( ) 戍 ( ) 老嫗( )

幽咽( ) 烽火( )

(掃清文字障礙,多讀,獲得語感,是下一步研讀的必備條件)

4、背景介紹: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

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扣住背景,有利於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5、體裁介紹:

這是一首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

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望嶽》這首五言古詩,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6、朗讀,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配樂詩朗誦《望嶽》,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餘同學點評。

(4)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5)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6)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畫意,就詩的內容質疑。

(多種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二、研讀《望嶽》

1、教師提問:若全詩就抓一個字,你覺得應該是哪個字?明確:“望”。

(引導學生明確目標)

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麼?請展開想象,設想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將你想像到的內容寫成一段話。

(引導學生抓住詩眼,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此詩被後人稱為歌詠泰山的“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你認為它堪稱“絕唱”嗎?為什麼?

(讓學生各抒己見,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明確:(1)比如:“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鍊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天下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含蓄藴藉,意在言外,詩人凝望泰山“曾雲”“歸鳥”,不覺時間已久,連眼睛都酸困了,這不正流露了詩人對泰山情有獨鍾,熱愛有加嗎?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藴豐厚,有一種哲理美。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它激勵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深入探究

1、問: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進一步感悟作者通過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詩的理解逐漸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聯繫寫作背景,聯繫詩人的人生經歷。

明確: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時期的杜甫過着一種“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2、寫作特點:

(1)虛實相生的寫法使本詩顯得搖曳多姿,言有盡而意無窮。1、2句虛寫,3、4句實寫,5、6句實寫,7、8句虛寫,虛實交錯,意藴悠長。

(2)情景交融,寫景有序。先集中寫景,後集中抒情;先遠望,後近看,再凝望。

四、鞏固拓展

1、學生背誦默寫《望嶽》。

2、蒐集古代描寫泰山的詩歌三首,並加以翻譯,在班上展出。

▲學習《春望》

一、整體感知

1.背誦《望嶽》

2.介紹《春望》寫作背景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縣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安家於鄜州。七月,唐肅宗即位於靈武,詩人聞訊後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扣住背景,有利於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3.介紹體裁:

《春望》是一首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説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説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4、朗誦

(1)配樂朗誦《春望》,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要領。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點評。

(4)教師範讀,學生隨聲低和。

(多種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5、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二、研讀《春望》

1、詩歌的首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麼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學生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悽然。

2、頷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可能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那嬌豔的花也因感時傷別而淚水縱橫,那無憂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另一種看法是詩人佇立在嬌豔的花旁,聽着掠空而過的鳥兒婉轉的啼叫,心裏嗔怪它們的無情而流下了傷時恨別的淚水。只要言之成理,當以鼓勵為主。)

3、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着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彷彿看到詩人滿頭白髮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4、學生把握全篇,想象整體形象。

(充分發揮想象力,有助於提高對本詩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羞於直白言情,常寓情於形象之中,形象不僅是詩人情感的觸發,又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也是體驗詩人情感的途徑。引導通過形象體驗情感,更貼切。)

2、這首詩中,名句較多,你認為哪兩句詩最值得被稱為名句?為什麼?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可能會涉及對詩歌表現手法的認識、對詩句的品析評價等。

(1)關於表現手法。全詩觸景傷懷,移情於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藴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關於一字傳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淒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託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3、播放音調低沉的背景音樂,學生齊背《春望》。

(朗誦更能讓學生走入本詩情景)

四、鞏固拓展

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1.學生齊背《望嶽》《春望》。

2.請學生辨析兩首詩的異同。

明確:同:都寫“望”見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

異:《望嶽》形象高大,境界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的風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悽清,風格沉鬱,具有悲愴美。

第二課時

▲學習《石壕吏》

一、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1)學生齊背《望嶽》《春望》。

(2)《石壕吏》寫作背景簡介。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

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扣住背景,有利於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3、介紹體裁:這是一首敍事詩

4、朗讀

(1)教師配樂朗讀《石壕吏》,提示學生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2)學生自由讀。

(3)選一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點評。

(4)全班齊讀。

(多種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5、默讀詩歌,藉助註釋,整體感知詩意。

6、小組合作翻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7、當堂抽查翻譯(檢查學生掌握程度)

8、理清情節

本文共敍寫了幾個人物形象?到底誰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麼活動?(為下面演小品做鋪墊)

二、研讀《石壕吏》

1、這首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請小組合議,根據詩歌內容設計一個小品《石壕吏》。

2、一組同學上台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學評表演的內容與詩歌內容是否相符。

3、評價表演,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步,理清故事情節,並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明確:故事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後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敍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

(2)學生根據情節提示,讀詩,背誦。

(通過演小品,讓學生在生動的表演中把握課文;評價表演,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本詩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學生聽讀配樂朗誦,深深體味詩作的思想情感。(配樂能令朗誦效果更好)

四、拓展延伸

(一)看課文,自由提出疑問(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學生可能提出或教師啟發的問題有:

1.作為一名女性,我對文中老婦人的兒媳婦“出入無完裙”,感受特別深刻。裙:古謂下裳,上古時代,男女服裝差別不大,區分也不嚴格。唐代以後,婦女穿裙之風大盛,男以穿袍為常服,女以裙為常服,後泛指衣服。為什麼連一件會客的衣服都沒有?(生活貧困)為什麼會如此貧困呢?(戰爭)

2.是戰爭使這個家庭生活貧困艱難。老婦人一家僅僅是生活貧困嗎?他們為這場戰爭還付出了什麼?(二子戰死沙場 一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無依,老婦自請應役)

在瞭解這個家庭的命運的同時,進一步在語境中落實字詞。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這裏引申為完結。請,請讓我。應:應徵。猶得:還能夠。(結合文本理解字詞,更切實際)

3.為什麼不説“徵兵”“招兵”“點兵”而説 “捉人”?

“捉”説明這絕不是正常的徵召,而是胡亂搜捕。這的確稱得上“一字之貶,嚴於斧鉞”。“捉人”也與“捉壯丁”的內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內涵則比較具體。玄宗天寶律法規定:“制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二十二歲才是壯丁年齡,而現在捉盡壯丁,及於老弱。

4.為什麼夜間出動捉人?一則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二則表明縣吏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5、從“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樣的嘴臉?(兇惡殘暴,如狼似虎)下面我們換個角度,來個換位思考,如果我們站在“吏”——一個軍隊下層官吏的立場,説説他為什麼“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過是一個下層的小軍官,迫於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無奈之舉嗎?他家裏也許還有妻兒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

6、背誦詩歌,抽查過關

(二)課外作業:

學了這三首詩歌,你對杜甫的思想發展有怎樣的瞭解? 學學詩聖杜甫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為敍述視角,代替詩人把這首詩改寫為一則故事。

提示:

1. 注意運用想象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神態。

2. 展開合理地聯想,補充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拓展作業不僅是本課的總結,它還是學生課外遷移的方向)

(三)總結

老婦人是杜甫筆下一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過這一形象,反映了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唐朝人民雖怨恨戰爭,但終究咬緊牙關,含着眼淚,義無返顧地走上前線支持平叛戰爭。而當時的杜甫看着老婦人淚別,萬分同情,卻不能解救。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詩人!

六、説板書

採用提綱式,使全文綱舉目張,條理清晰,對複雜的課文尤為重要。書寫與教學內容同步進行,加深理解與記憶。在黑板上畫出。

總之,作為一名授課者,我們應該吃透教材,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靈活施教。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評委,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敍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聲名顯著的學者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講述的是民國時一位老信客因失信於人,自感“名譽糟蹋了”,幹不下去了,找到年輕人,年輕人最終不好回絕,當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受到人們的敬重的故事。

【説教學目標】

因為本單元閲讀教學要求學生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並在誦讀的過程中,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敍文語言的特點。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感知課文內容,概括人物性格。

領悟秋雨散文的質樸而典雅,提高語言鑑賞水平。

【過程與方法】

情景創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信客的風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説教學重難點】

餘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體驗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內涵豐富,打動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語言之舟,又負載着思想的重量,把現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內涵/體味學者厚重的語言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關愛和敬重社會上這類平凡而偉大的人。

〖教學難點

揣摩質樸、典雅而又警闢的語言。

【説教法學法】

為了調動每位同學的學習熱情,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我制定瞭如下的“教法/學法”、

〖教法

情境創設法、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學法

通讀感知文意、品讀賞析語言、精讀探究拓展。

【教學過程】

包括“解題導入”/“探究感悟”/“品讀賞析”/“拓展延伸/“總結感言五個環節,下面,我具體講一講本課的教學過程。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汪冬妮。很高興能在這裏為大家説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橋。大家熟悉的長江大橋,學校裏的小橋。無論是哪種橋,對於我們來説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可以很方便的與對岸聯繫在一起。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篇目就是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下面我將從教材的處理、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為大家闡述。

一、教材的處理

《中國石拱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説明文。所以,在學習本單元的課文時,要注重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介紹事物的,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説明方法以及體會説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二、學情的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接觸的一般都是記敍文。《中國石拱橋》應該説是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説明文。對於有一定文學基礎的八年級學生來説,讓他們就某一事物的特點來介紹事物不難,但是在沒有系統的瞭解説明文的情況下,讓他們理清説明順序、體會説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就有了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篇文章的特點、八年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徵説明事物的寫作方法,瞭解説明順序(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時間由先到後等順序)

(2)學習運用準確周密的語言,感受作者嚴謹治學的態度

四、教法學法

我將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對於本課,我將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導讀法

在我的帶領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文本。培養他們的閲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

(二)提問法

包括學生向老師提問和老師向學生提問,瞭解學生的優點和薄弱方面,通過讚揚他們的優點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並且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3)比較法

在《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中,作者選取了趙州橋和盧溝橋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樑,通過對這兩個橋樑的對比。能讓學生更形象的瞭解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徵與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個性特徵。

在運用了上述的教學方法之後,本着“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新課標的要求,儘可能讓每個環節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當中,我還採用了以下的學法:

(1)圖表法

作者在文中舉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樑,趙州橋和盧溝橋,讓學生畫出表格並把兩座橋的異同點填在表格中。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出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以及兩座橋各自的特點。

(2)討論法

在通讀課文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練習法

根據“語文知識積累與運用並重的原則”和“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習相促進的原則”,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法,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學程序

因為本課內容比較豐富。所以我設計了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先向學生展示關於“橋”圖片,這些圖片裏面包含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橋,讓學生就圖片中橋的特點進行討論,這些橋共同的特點以及每個橋的各自特點。進而進入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課文《中國石拱橋》。

介紹作者茅以升。

2、通讀課文

運用導讀法和自主探究法,放手學生自行閲讀課文,處理文中的生字詞。在此過程中,思考問題:

(1)文章從第幾段開始寫中國的石拱橋?

(2)中國石拱橋有什麼特點?

(3)作者舉了哪兩個橋樑作為例子來介紹中國石拱橋?

讓他們在思考中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3、分組討論

運用討論法對上面三個問題進行探究和討論,請同學起來回答。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後老師進行總結。

4、講解知識

在討論了上述三個問題之後,我會向學生介紹什麼是“説明文”。

5、問題遺留

(1)本篇文章能分為幾個部分?分別給每個部分取個小標題。

(2)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3)把趙州橋與盧溝橋的異同點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來。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繪製的表格,讓兩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自己的表格,進行評價。在PPT上展示自己繪製的圖表。讓學生初步瞭解抓住事物的特徵説明事物的寫作方法。

2、品讀課文

讓學生通讀全文,提問兩到三個學生,即文章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小標題是什麼?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然後學生進行討論和補充。最後老師進行總結。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以及瞭解説明文的説明順序。

3、細讀課文

在瞭解了文章的整體的脈絡後,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説明方法(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文中劃出這些句子。

重點講解有關數據的句子(精確的數字、大概的數字)

4、佈置作業

挑選一個自己熟悉的事物,作一篇説明文。不少500字。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單元課文都是敍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説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本單元閲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關注身邊的人。楊絳的《老王》,寫自己與車伕的交往,寫車伕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2、教學目標: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兩方面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目標”能在快速閲讀課文過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在聽與説雙方互動過程中,增強知識點的刪選能力,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鍛練,思想認識得到提高。(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3)情感態度:關愛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學重點難點: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繫身邊的人,關注、關愛他人。4、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法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山區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尤其體現於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識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3、同時採用朗讀、討論、質疑、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採用多媒體。

三:學法分析: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採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的關鍵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繫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言基礎,指導學生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四:過程設計:

(一)1、進場導入:蘇芮的《奉獻》—長路奉獻給遠方 玫瑰奉獻給愛情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愛的人 白雲奉獻給草場 江河奉獻給海洋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的朋友(設計説明:使學生一進教室,便能進入音樂所營造的氣氛中,為進入主題作為鋪墊)

2、教學導入:以20xx年度超級女聲的冠軍相關情況入手。

3、教師結語:生活中人們總是對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關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關注過身邊的普通人?我國著名作家文學家楊絳曾經關注過一個車伕,為他寫下了散文《老王》。(設計説明:以一組反差相當大的圖片進行對比導入課堂教學,建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學生對課文、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進入教師設置的情景中來,,為下面的教學打好情感基礎。)

(二)環節一“走近老王”:面對陌生的老王,我們有那麼多的揣測和關切,現在我們就循着楊絳的筆墨,一起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設計説明:遵循閲讀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閲讀的體驗,以學生閲讀心理為切口,激活閲讀思維,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

環節二“評説老王”:討論老王的品質,説説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請用“老王是一個——的人,表現在——。”的形式表達出來。並説説“我們”一家人是怎麼做的?(設計説明:在感受文章之後,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引導學生從文章局部進行自主閲讀,進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學生對內容要點概括能力、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體現教學重點。)

環節三:懷念老王: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麼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注他的楊絳有什麼樣的感受?她為什麼能這樣想?(設計説明:進一步理會作者隱含在內的深沉的感情,也一進陶冶自己的情操。)

環節四關注“老王”: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象“老王”一樣遭遇的人,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別人是怎麼看待他們的?在今後的日子裏,你將會怎麼去對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組新時代老王的照片為參考依據)(設計説明:“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能夠更好地關心身邊的弱者,關注生活,關注人生,淨化思想。由書本向現實生活的思維拓展,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途徑,也是書本學習的目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環節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__;假如我是一顆星,就為他人__;假如我是一片雲, 就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棵樹, 就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就為他人__;(設計説明:通過造句的形式,把感情進一步深化,並拓展,同時也進一步提升、淨化學生的感情)

五:結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由於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運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作家一家對不幸者老王懷有一顆愛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以《愛的奉獻》結束,讓學生一起高唱,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六、佈置作業:課後題二(設計説明:課上不足課下補,整個教學設計,讀得較多,語言品位不夠,本題恰是品味語言的,可以讓學生先品味品味:那句好,好在哪裏?)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你一定會聽見的》是本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隨感式的小品,學習本文主要引導學生注意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本文為自讀課文,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2、説目標:

⑴知識目標:

朗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⑵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質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及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⑶情感目標: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引導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體驗生活。

3、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説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引導法。

【説學法】

1、朗讀法;

2、欣賞法;

3、默讀法;

4、討論法。

【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教師選取《丁香花》這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目的讓學生聽音樂以激發閲讀興趣,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

二、品味課文(跳讀、精讀)

1、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朗讀的要求:語氣親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談心,不要讀得像朗誦表演,誇張造作。

2、品味文章重點句子或語段。找出自己認為精彩的句子或語段,説説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繼續讓學生朗讀課文,領會運用排比、問句的表達效果,品味文章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通過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研讀課文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2、説一説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可劃分為幾部分?(各小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發言,教師總結歸納)

注重朗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變換方式。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四、學生遊戲

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做聲音遊戲,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引導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體驗生活。

五、課外拓展

寫出對《丁香花》感受。(100字左右)

佈置此項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內容,並將學生已調動起來的生活體驗深化,通過寫短文,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oeej8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