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集合6篇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集合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八年級語文説課稿集合6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事物説明文,文章主要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及光輝成就。作者選取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座我國石拱橋的傑出代表,着重説明我國石拱橋在設計、施工上的偉大創造和高超的技術水平,從而歌頌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從全文的結構來看,這篇文章採用了有總述有分説的方法:先概括説明石拱橋的外形、結構和功用;接着,用例證説明和特徵説明的方法,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分別説明它們的獨特構造和高度藝術水平;最後又綜述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尤其是石拱橋的新發展。全文條分縷析,井然有序。

這篇説明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説明方法,但主要運用的説明方法是舉例子和列數字。根據需要,有時用確切的數字,如“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五十點八二米,兩端寬九點六米,中部略窄,寬九米。”有時用約數,趙州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着原來的雄姿”。石拱橋“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二、説學生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在經歷了小學六年和中學一年的莽撞之後,思想開始發展成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長。有些事情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成功的滿足,追求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就造成他們在性格上既有活躍的一面,也有內斂的一面。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着用一套較寬鬆的教學方法,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以飽滿的熱情全面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去。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掌握課本中出現的生字詞及本課基本的文學常識。

②重點: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徵,品味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周密性。

③難點:分析作者在以趙州橋、盧溝橋為重點説明中國石拱橋時運用的説明方法並體會其好處。

2、德育目標:瞭解我國橋樑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説教學方法

1、授之以“漁”,排除學習障礙

本篇文章作為初二學生接觸説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説明文入門的指導工作。因此在正式學習之前,應帶領學生再熟悉有關説明文的一些知識。包括:①説明文的三要素(説明對象、説明方法、説明順序)、②説明文的分類、(事理説明文、事物説明文、科學小品文)③説明文語言的特點(準確、周密)。④説明的方法(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下定義作詮釋分類別作比較摹狀貌畫圖表引資料)等。重點強調了閲讀和寫作説明文要抓住被説明事物的特徵即這一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標誌。我認為這些知識對於學生來説就好像公式和定理一樣,有了它們學生在預習課文整體感知的過程中就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了。在分析課文時重點以趙州橋為例,從説明方法、説明語言入手為學生做出範例;有關盧溝橋的部分讓學生推選代表上台講解。讓學生真正學會運用“公式”去分析問題。

2、針對難點,分組競賽,激發學習熱情

將全班同學分成2組,一組同學尋找作者在説明趙州橋時運用的説明方法,另一組同學尋找作者在説明盧溝橋時運用的説明方法,並體會其運用的妙處,看哪組同學能夠找得全,説的好。

這樣做可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能夠化枯燥為生動,變死寂為靈動,提高説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自學能力。

3、歸類分析,誤讀比較,啟發思考,突破重點

針對本科的教學重點(説明文語言的特點),設計採用歸類分析法和誤讀比較法進行分析:歸類分析法就是將本課出現的一些帶有表示估計、限制、程度詞語的句子歸納起來,讓學生通過歸類分析明確只有用最準確的語言對説明對象作精確的説明,才能使讀者對事物有明晰準確的印象(此環節的訓練題可以用多媒體投影展示,以增強直觀性)。

五、説教學步驟

導入。同學們,生活中你見過橋嗎?他們是什麼樣子的?同學能到黑板上給我畫下來你印象當中的橋?(生到黑板畫橋,由此引入本課)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年後才採用弓形拱的。我們的祖先的聰明才智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多媒體圖片演示趙州橋。

預習檢查:根據教學目標檢測學生對課文生字詞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對作家作品的認識。這一環節以學生自己講授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適時點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這一環節可用多媒體檢測)

課文導讀:(多媒體投影導讀目標,學生依照目標朗讀課文,討論作答)

1、瞭解對象:説明了什麼事物?

2、抓住特徵:説明的對象具有哪些特點?

3、品味語言:語言有什麼特點?

通過朗讀訓練,結合導讀目標,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初步領會説明文文體的特點。

合作探究:

1、中國石拱橋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2、中國石拱橋有很多,文章為什麼只選取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重點説明的例子?作者分別從那些方面為我們這兩座橋?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主要運用的説明方法有哪些?(舉例子、列數字)

打比方

就是通過比喻進行説明。文中對石拱橋的比喻很多,集中起來,是比作兩種事物:一是虹,二是弓。這兩種事物既能表現石拱橋形式上的基本特徵,給人以美的感受,又便於對石拱橋在建築上的特點給予形象的説明。如“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

舉事例

就是舉出典型事例來進行説明。如為了説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就舉了旅人橋、趙州橋、盧溝橋、長虹大橋這四個典型的例子。概括介紹旅人橋和長虹大橋,這是縱向説明,既説明我國石拱橋悠久的歷史,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又説明新中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讚頌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文章着重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具體説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這是橫向説明,趙州橋是單拱石橋,盧溝橋是聯拱石橋。文章列舉的四座橋很有代表性,有略寫、有詳寫,詳略得當,從縱向、橫向兩個方面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全貌。運用舉例説明,一定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代表性,切不可用個別事實、偶然現象來代表一般,代表必然。

列數字

就是用準確的數字來進行説明。比如對趙州橋存在的時間、長度、寬度、拱圈的道數等都用了具體數字。有概數、有確數,能收到很好的説明效果,如説明石拱橋結構堅固,用了“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作比較

就是用與同類的或相關的事物作比較的方法來進行説明。文中在説明盧溝橋的堅固時,講到“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這就是將盧溝橋和與之有關的兩岸河堤作比較説明。

引用

通過引用名人名言來進行説明。文中有“泛引”,如文章開頭引用我國詩人比喻石拱橋的種種用語。“卧虹”“飛虹”等,這樣反覆比喻,既給人有關知識,又使人彷彿置身於神話之中,置身於詩情畫意之中,加深人們對石拱橋形式優美的印象。又有“特引”,如引用唐朝張嘉貞的讚語“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是為了説明趙州橋構造的奇特;引用唐朝張(卓)的讚語“初月出雲,長虹飲澗”,是為了説明趙州橋形式優美;還引用意大利人馬可渡羅的讚語“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是為了説明盧溝橋的特點。

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上述的説明方法學生都能找的差不多,但是“摹狀貌”的説明方法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找不到,在這裏需要教師強調。

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徵,有助於把被説明的對象説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中’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樣的説明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學資源的分析

如果説生活是一首韻味無窮的抒情詩,那麼語文就是對它聲情並茂的吟誦;如果説生活是一篇雋永秀麗的散文,那麼語文就是對它翔實生動的鑑賞。可以説語文與生活有着脣齒相依的聯繫。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與體驗,就難以有底藴深厚的語文素養,更難以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正因如此,在強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宗旨,在兼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大目標的基礎上,編寫了一套工具性和人文性極強的語文實驗教材,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生活氣息。其中,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讀課文《我的母親》,極為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本文是大學者胡適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後寫下的《四十自述》的選段,文章語言質樸,情感濃烈,充滿着濃郁的人文關懷,全篇被一種不加修飾的感人摯情所縈繞,向我們呈現了一位愛子無痕,潤物無聲的母親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敬意與懷念。因此,本文不僅應當成為學生繼續瞭解敍事性作品的重要載體,而且也應當是對處於生理、心理急劇變化的八年級學生情感的洗禮,使之理解母愛的深沉含義,意識到小結人生是為了體悟出人生奮鬥的`意義。與此同時,本文還是本單元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的鋪墊之作。由此看來,本文不僅應通過師生平行的對話實現師生知識與能力的自然生成,更應通過師生互動交往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走進母親的心靈底處,在一種感動中昇華對母愛的理解,使其成為天地間一股永恆的浩然眷戀,只有這樣才能讓一顆顆幼小的心靈找到靈魂的棲息之地,讓母親寬廣的胸懷成為兒女們心靈的精神家園。

教育是生命參與的事業。與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長應是每一位教師的座右銘,讓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參與到學習之中,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靈光與活力,應成為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本文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在文章的淺層理解上應無大礙。但由於學生人生閲歷的不同,他們對母愛的詮釋也就因人而異,同時由於學生進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為師生課堂的交往和心靈的溝通帶來了難度,因此,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説出自己的閲讀體驗,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而調動學生情感,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加深對母愛的理解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在師生共同參與、討論的基礎上,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內容

知識與能力

①積累好詞佳句,感受文章情感;

②理清文章結構,體悟文章主題;

過程與方法

①藉助多媒體,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

②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

③通過比較閲讀,昇華文章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體驗母愛的偉大無私,熱愛母親;

②提升自我情感。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敍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聲名顯著的學者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講述的是民國時一位老信客因失信於人,自感“名譽糟蹋了”,幹不下去了,找到年輕人,年輕人最終不好回絕,當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受到人們的敬重的故事。

【説教學目標】

因為本單元閲讀教學要求學生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並在誦讀的過程中,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敍文語言的特點。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感知課文內容,概括人物性格。

領悟秋雨散文的質樸而典雅,提高語言鑑賞水平。

【過程與方法】

情景創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信客的風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説教學重難點】

餘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體驗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內涵豐富,打動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語言之舟,又負載着思想的重量,把現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內涵/體味學者厚重的語言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關愛和敬重社會上這類平凡而偉大的人。

〖教學難點

揣摩質樸、典雅而又警闢的語言。

【説教法學法】

為了調動每位同學的學習熱情,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我制定瞭如下的“教法/學法”、

〖教法

情境創設法、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學法

通讀感知文意、品讀賞析語言、精讀探究拓展。

【教學過程】

包括“解題導入”/“探究感悟”/“品讀賞析”/“拓展延伸/“總結感言五個環節,下面,我具體講一講本課的教學過程。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

你們好!下面我開始説課。

我説課的內容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三峽》。首先分析教材。

一、説教材

1、選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學目標

3、教學重難點

4、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依據

《初中語文大綱》在古文閲讀上要求誦讀詩詞,積累、感悟和運用。我把課文結合單元來分析,甚至置於整個初中古文學習的階段來分析。宏觀看,本單元都是古代歌詠山水的優秀篇章。本文更是開啟山水遊記的先河,借山水抒性靈,對後一代的柳宗元影響頗深。由此可知酷愛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為以後學習山水遊記打下基礎,具連貫性。微觀看,本文不單寫景優美,且語言明易,抒發對祖國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養學生鑑賞力。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依據:新課改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在重朗讀、重感悟、重積累。《綱要》指出:“培養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標:

知識目標:

積累重點字詞,背默課文。(注重知識與能力的聯繫,落實雙基目標。)

能力目標:

1、重視朗讀訓練,能借助工具書翻譯;(葉聖陶語“非讀無義訓練語感,非讀無義激發美感”)

2、學習寫景方法,體會語言精妙之處;

3、結合作者情況,體會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鑑賞力。(教學過程中“授之以漁”如教給學生知人論世的方法。即瞭解作者情況,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給學生寫景方法,抓事物特點進行刻畫。)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選文的思想性審美情趣文化內涵”是調整後教材的突出特點。據這一依據我定以下重、難點,但初中生鑑賞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漸進。

重點:抓精彩句、段,體會景物描寫特點。

難點:在教師的指導下摘抄,感悟語言的精妙之處。

二、學情分析

《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要背誦百篇名篇,《三峽》寫景精煉優美,與學生熱愛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鳴。本班學生愛讀古典文學,引導其背誦可逐步提高鑑賞能力。但初二學生閲歷淺,少有真切體會,或許在感悟語言優美上有一定難度。

三、説教法

(一)、總體設計及理論依據

新課標要求“重視學生思維力,重視知識之間、能力之間、情意之間的聯繫”因此,我的教法總體設計:導讀—感悟—設疑—解疑。

(二)、教學方法及培養的能力

1、導讀,用朗讀法(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指導學生每次讀書的側重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引導學生感悟課文。)

2、感悟,指用圈點批註法體會語言內涵。(現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對身邊事物缺乏敏感,學生則表現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進;因此,我着重培養學生感悟,發掘思考的創造力和深度,將課本知識內化為能力。)

3、討論法,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集中熱點問題,並解疑。培養學生懷疑精神。

(三)、教學手段

引導學生利利用各種傳媒手段收集有關課文的資料。學生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能發展思維力,加深了對課文理解。

四、説學法

新課改中,教師應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學生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自己翻譯。經討論,在合作探究學習中感悟語言,並摘抄優美語言,我適當點撥,並鼓勵學生質疑。

學習方法是:

1、誦讀訓練法:落實雙基目標

2、合作探究法:落實重點

3、設疑法:突破難點

4、創設情景法提高寫作能力

5、練習法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法上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學生自主與合作探究結合。例如:我創設情景提問學

教案《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説課稿二》,來自網!

生對秋景一段怎樣讀?依據是什麼?學生討論後紛紛發言,有的説“帶冷清蕭殺的哀婉,”依據是“哀轉久絕。”有的説“帶天高雲淡的舒暢”依據是“晴初”和“林寒澗肅”等等,雖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卻頗能顯示學生的思考力和個性。

五、説程序

(一)、課堂結構:導入、討論,教師點撥,課堂練習佈置作文

(二)、簡要過程

當今語文教改氣氛活躍,新觀念、新教法層出不窮,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讀”這個本。本節課據此設計如下:

1、初讀感知課文

愛因斯坦説“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讓學生自由朗讀,畫出疑難的地方,為下面設疑作準備。

2、通讀全文,教師解疑

學生互評朗讀並翻譯,要求讀準字音、句讀,重點句段能意譯,理清作者思路,為下面環節掃清障礙。

3、研讀重點段落,體會語言精妙

學生在上面的各環節提出問題,教師分問題討論,為下面的寫作練習做準備。

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鑑賞的潛能,新課改更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全篇百餘字,卻概括千餘里,包容四季景。請舉具體例子説明(考查學生感悟、鑑賞的能力)

本文讀來音韻和諧,你能發現作者怎樣營造這種效果?指出對偶、韻腳(培養學生語感)

想像文章描繪的畫意,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思路。(培養學生想像力)

4、析讀課文,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指導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請學生當一會老師給別的同學出題,學生的學習熱情頓時高漲,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如“沿溯阻絕”指陸路還是水路被隔絕,既被隔絕為何“王命急宣”時能急傳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寫景順序,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順序?

5、練習延伸,學本文寫作方法

(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讚美之情,學習本文寫景方法。)

6、歸納總結

板書

兩岸連山—山多峽窄

山壯正側結合

隱天蔽日—山高峽陡

《三峽》襄陵阻絕

夏水奔放美

水美朝發暮至

素湍綠潭

春冬清悠美

清榮峻茂

霜旦寒肅

秋悽婉美

猿嘯悲歌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這堂課可以説是新課程新理念指導下的一堂實踐課,也是一堂開放課。

首先説説這堂課的設計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意—朗讀指導—語言運用—對比閲讀。新課標要求在閲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因此,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始終貫穿着一條紅線———情。在整體感知理解詩意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閲讀過程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教師的角色定位應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閲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説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閲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

關於朗讀指導:

初二學生首次接觸新詩,我認為應在朗讀方面加強正確的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並且始終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實上,我們在讀詩時大都是憑直感一下子進入詩歌的境界,然後自然地在誦讀中詮釋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並不是機械地先讀熟,再讀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讀是始終貫徹在詩歌教學之中的。

關於第三環節:

即興寫詩。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正是一筆豐厚的語文資源。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本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

關於對比閲讀: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想滲透對比賞析詩歌的方法。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特點,設計的問題較簡單一些。不管學生從哪個角度對比,我都予以肯定,關鍵是引導學生有思考的過程,力求養成對比賞析的習慣。

除此之外,還有幾點説明:第一,鄉愁是一首極好的詩,鄉愁在余光中的筆下被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感情是全人類共有的。我及時抓住寄宿生都有過想家的經歷這一點讓他們品味、感悟、表達。為了烘托氣氛,我主要利用電教手段將詩歌做成MTV的形式,並配上精心設計的畫面渲染氣氛,使學生儘快感情定位,進入詩歌情境。第二,每個環節設計始終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第三,關於教師角色的定位問題。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教師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單一的。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昇華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

最後,關於課件,談一點我個人的看法。對語文課件的使用,近年來褒貶不一。隨着電腦網絡的興起和發展,課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無與倫比的優勢登上了課堂教學的寶座。但如果用不好就會弄巧成拙,喧賓奪主。語文教學要慎用課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環扣一環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的。我們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選一些經典的圖片、音樂,以及相關的資料等。這樣運用起來靈活、實用、不拘泥於形式。

評點

這是一節讓學生真正精彩起來的課。學生的精彩突出表現在他們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諸多的“發現”上。

課堂上的學生來自博興縣實驗中學,他們大多是寄宿生,縣內縣外的都有,一般一個月才回一次家,對於離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們來説,讀着《鄉愁》,引起鄉愁,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有具備這種真切的體驗,才能真正讀進詩裏去。

詩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時能夠體驗到,但不一定説得清。可貴的是,這些孩子們在閲讀過程中不斷有自己的發現,並且能用得體的語言表達出來。

學生們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詩的層次結構,二是詩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昇華,也是這首詩得以廣泛傳播的生命力所在。

學生聽讀一遍,又自讀兩遍,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感受,就有這麼多的發現,可見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在課的後十分鐘,教師讓學生將余光中和席慕蓉的兩首詩比較閲讀時,學生們發現了更多的東西。兩首詩的主題、形式、表達感情上的異同點他們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學生感受和發現的精彩以外,我們看到學生在藉助詩的表達方式遷移運用時所寫的即興小詩也很精彩。如果沒有把詩讀進心裏去,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的。

學生精彩起來了,那麼,課堂上教師是怎樣表現的呢?

我們看到,在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能“退”則“退”。這節課教師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思路: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朗讀指導—語言運用—對比閲讀。在每個環節的內容處理上,教師一直遵循着一條“多退少補”的原則,學生能做的事,教師不會去包辦代替。教師把發現的權力給了學生,把如何讀詩的選擇、決定權給了學生,把評價的權力給了學生,甚至作業的佈置也讓學生參與了進來。在學生的參與下,從課內的學習,遷移拓展到課外相關詩文的閲讀積累,課內課外構成了一個“大語文”的學習框架。教師“退”下來,真正還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但教師並沒有撒手不管,而是該“補”則“補”,這個“補”,主要表現在教師不露痕跡的相機引導和對重點之處的適時強化。如對詩意的理解,對朗讀的指導,對兩首詩風格的比較,再如引導學生從學詩到模仿寫詩。

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要讓小主人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僅僅給他們時間和空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學的民主、師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這方面,趙老師做得很出色。在課的開始,趙老師是以一種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學們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師的語言自然、隨意,句句發自內心,讓人聽得心裏暖暖的。課堂上如春風拂面般的鼓勵性話語時時可見。

學生精彩的背後,是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趙老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單一的。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昇華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在這一園地裏,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並儘量多地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探究”,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特色,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師良好的認知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認知方式,而學生時時閃耀的思維火花,也不時地給教師的認知方式以觸動,這種認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引導在轉承之處,鼓勵在動情之時,強化在重要之點,沒有做作之嫌,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就在這看似教者無為的課上,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中學語文課標》要求,閲讀文學類作品時,要體驗情感,領悟主題,得到啟示,能夠正確評價作品,並且會品味語言。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習敍述類文學作品,選用魯迅的《藤野先生》我認為比較恰當,但是難度較大。魯迅在文中回顧了留學日本的經歷,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讚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貴品格,又把愛國情感融匯其中,很巧妙。

二、學情及學法分析

初二的學生學習本文,有一定的難度,一是閲歷較淺,二是心理不夠成熟。

魯迅在寫作時,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説的與他想的往往不同。

鑑於以上原因,課上要多用閲讀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師的講授引導下,看清文中的魯迅。安排兩課時,一課時歸納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點。二課時歸納主題,解決句義,突破難點。實際操作時,目標重點難點是交融的。

三、目標

根據三維目標的要求,依據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標如下:

1.閲讀中識字解詞,歸納事件,整理思路。

2.品味中辨析重點詞句的運用,體會深遠含義。

3.喜歡本文,進而喜歡魯迅,喜歡推敲咀嚼文學作品。

4.教學重點是寫人的具體化,難點是對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對主題的理解。

四、過程

1.導入:板書文章標題後,提問:“藤野先生是誰?”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人公。

預習過的學生,就可以答出“魯迅的老師”。

再提問:“什麼時候的老師?”

也可以答出“留學日本時的老師“。

三提問:“魯迅認為這個老師怎麼樣?”

這一問題是擊中難點,初二學生不容易説清楚。於是引導學生閲讀文本。

2. 一讀文本:找出文中寫了關於藤野的幾件事。此環節要儘量多給學生自學的時間, 教師學生都要保持安靜。學生利用以往的學習經驗,完全可以歸納出來。教師不要代勞,不要養成學生課堂懶惰的習慣。

師生共同明確: (一)相識。<生活樸素,教學嚴謹>

(二)改講義。<嚴格要求,循循善誘>

(三)問裹腳。<實事求是>

(四)漏題門。<正義感。>(此處會有學生質疑,“藤野”對此事並無表示。這時要引導學生細讀這段文章,“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幹事託辭檢查的無禮,並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這後面的表態和行動,有沒有藤野參與。學生會發生激烈的討論,最後明確“也”字的意義,應該有藤野參與。此處提醒學生讀書要仔細。點擊難點)

(五)話別 <師生情深>

小結:可見藤野是魯迅最感激、最愛戴、最敬仰的一位恩師。板書

在這一環節中,應該不斷突出重點,歸納出事件之後,分析人物性格,就是要注意引導學生寫人的具體化。比如話別一段,“我”告知他將離開,寫藤的神態,“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説話,但竟沒有説”。寫出了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變化,傷心,想挽留,又無可挽留。想表示悲傷,堅韌的個性又使他掩蔽。於是“我”急忙安慰。師生二人,可謂心有靈犀,令人感動。

在“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裏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後面寫着兩個字道:“惜別”,還説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並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後的狀況。”一段,質樸的敍述,淺白的語言,卻浸透了依依離別的深情。

大家齊讀,品味,體驗沒有抒情勝於抒情的效果。

五、總結説課

這是我安排的第一課時,依據課標和教學理念,我主要運用了閲讀品味法,朗讀體驗法。注重教師的啟發引導,同時關注學生的閲讀體驗,鼓勵學生的個性張揚。在具體操作時,還要注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把握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情緒變化。

板書:

藤野先生

魯迅

感激

愛戴

恩師

敬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ryg4o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