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説課稿七篇

【精華】説課稿七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説課稿七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歸園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詩三首》中的一首詩,這三首古詩分別為漢末古詩和魏晉古詩,在我國詩歌史上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本單元學習目標是通過反覆吟誦,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本詩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後寫的一首詩。可説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辭,迎新我的頌歌。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部分的詩歌,當時的學習要求只是讀一讀,背一背,瞭解大意,體會情感而已。進入高中階段,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夠的,不能只侷限於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們放在整個詩歌的發展脈絡中觀照、比較他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鑑賞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另外,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如果在課堂能幫助每一位學生習得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就是他們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分析,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瞭解陶淵明生平及作品。通過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代表作,感受田園詩的取材及陶詩的風格。

(2)能力目標

通過反覆閲讀,解讀意象,品味意境,培養學生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瞭解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深刻體會詩人鄙棄官場,對田園生活無限熱愛欣賞之情。

(1)教學重點:品賞田園情趣之美,挖掘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意境。

(2)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藴含着深厚的情思。

三、教學方法

(1)情境法

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藉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2)朗讀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要認真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體驗詩人的情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讀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鑑賞。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設計中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四、學習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經歷生疑、釋惑學習樂趣。

(2)朗讀法。讓學生反覆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使難以理解的文字變為易懂的,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能力。

五、教學過程

(1)畫中有詩

課前導入:給同學們展示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的《陶淵明詩意圖》冊中的一幅畫,讓學生調動積累,説一説透過圖畫能夠聯想到的詩句。學生的答案一般都會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同學們説的都很好,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些詩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有着豐富的田園風光,可以説這幅畫把我們帶入了具有鄉土氣息的田園。田園是生長糧食也是生長詩意的地方,今天讓我們穿過陶淵明詩人田壟般整齊的詩行,去尋找在都市中久違了的田園風光。那麼什麼叫田園詩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

田園詩:中國的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等。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下一位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陶淵明。

(2)識詩者、明背景。

此環節由學生課前預習,老師檢查,課堂學生自主發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瞭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老師再補充陶淵明的生平事蹟以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寫作背景:陶淵明出身於破落官僚家庭,後家道已衰落。青年時期,他曾有“大濟於蒼生”的雄心壯志。但是,他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陶淵明二十九歲,為謀出路,開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辭職。四十一歲時,在親友的勸説下,出任彭澤令。任職八十餘天,傳來了妹妹死於武昌的噩耗,這時,又正逢郡派督郵來縣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淵明説:“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當天便解綬辭官回鄉。他終於同黑暗官場徹底決裂,拋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退隱之後,他曾躬耕隴畝,和父老鄉親共話桑麻,詩人一直過着隱居田園的清苦生活。這段時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寫出了大量的田園詩,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終至爐火純青。晚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並詩》,闡明社會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這雖然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反襯了現實社會的黑暗。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於他辭官歸隱之後,反映他清閒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閒適愉悦的心境。

(3)詩中有畫

此環節設計首先由學生推薦一名學生誦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然後欣賞配樂朗誦《歸園田居(其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情感,通過朗讀,讓學生選擇詩中自己喜歡的一組畫面,談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學生的想象,將詩歌內容具體化,形象化。

提問:這是非常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這段描寫具有怎樣的意境?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的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兩文有同工之妙。“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通畫意、品詩情。

同學們所描繪的圖景都彰顯了一個“歸”字。分別有從何而歸?(涉及的是塵網、樊籠的句子)為何而歸?(涉及的是愛丘山,羈鳥,池魚)歸向何處?(守拙歸園田)歸後如何?(開荒,草屋,户庭,桃李,虛室等句子)就是説可以把所有的句子都統一到這四個問題中來,最終表明陶淵明與官場的決絕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請同學們試着捕捉詩歌流露詩人情感的詞語或句子。

提問:“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實際上拿田園生活的什麼特點與官場對比?

明確:這兩句寫所感,具體、寫到詩人田園生活之樂。它的兩個特點可與官場對比,一是“無塵雜”,沒有官場上亂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噁心的“官場現形記”;二是“有餘閒”,可以不必作官場上的那些客套應酬之勞,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讀書做詩。這“一無一有”正是詩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提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説,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小結: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着並將繼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説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主要內容有:功和內能的關係,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概念,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分別與哪些因素有關,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

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繫(功是能量變化多少的量度,做功的過程是能量改變或轉化的過程),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新課程標準將能量作為三個內容標準之一,可見它的重要性。

首先通過教材中的圖片展示,在前面學習功的知識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通過教材中的圖片展示列舉風、流水能夠做功的例子,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然後再通過“活動1”的實驗,探究動能的大小跟物體的速度、質量的關係。勢能的學習也是先通過教材中的圖片展示,從做功的角度引入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再通過“活動2”的實驗,探究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大小分別跟哪些因素有關。在建立這些概念的基礎上,教材又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並通過“活動3”研究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最後,教材指出機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間也可以相互轉化。

二、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分析:

本節需要達成“三個方面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1、知道什麼是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機械能,知道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分別與哪些因素有關。

2、知道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並能解釋自然界中機械能相互轉化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描述所觀察各種能量現象的主要特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過探究動能和勢能分別跟哪些因素有關,學習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的方法,進一步加強科學方法教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敢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重點:動能和勢能的概念比較形象直觀,易於學生理解,但它是學生理解一般概念的基礎;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釋生產、生活中一些能量轉化現象的基礎,所以建立動能和勢能的概念,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難點:能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讓學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三、 學情分析:

我執教的對象是普通班學生,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分化”現象較為明顯,學習能力強,思維反應快的學生佔10%,物理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佔30%。但總體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較高,能感覺物理有趣,有學習物理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切入口,逐步展開教學。

四、 教法選擇:

教學方法:“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這句醒目的格言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光説是沒有用的,聽見後很快就忘記了。只有親自動手去做,才能真正的瞭解。多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放心讓孩子去實踐,這樣學習到的東西才是孩子自己掌握的。也就是説,動手第一,看見第二,聽見第三。再依據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

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和實驗探究法。

五、 學法選擇: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六、 教學程序與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所學新課

利用幻燈片播放《超強颱風》電影片段:排山倒海的巨浪衝入城鎮,橫掃一切,擊碎一切。嚎叫的龍捲風中,汽車被貼在牆上、一艘艘巨輪在空中飛舞,然後砸向房屋!身陷絕境的人們到了最後的生死關頭……。軍民一心抗災救人譜出一曲驚心動魄的樂章,人性在天災面前綻放出瑰麗光輝。

為什麼巨浪和龍捲風有如此大的危害呢?由此引入新課。

2、建立能的概念,知道功和能的關係

演示實驗:在講台上放一塑料玩具小汽車,用吹風機對着小汽車吹,車子向前行駛。

讓學生仔細觀察演示實驗總結出:車子向前行駛是因為吹風機吹出的風對車子做功了。電影中巨浪推動汽車、龍捲風吹動汽車也都是對汽車做功了。

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上的圖,討論分析:

(1) 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2) 這些物體是否能夠做功?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3) 從功的角度來看,這些圖片有什麼共同特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給出能量的定義。

然後可以讓學生列舉具有能的實例,並從能否做功的角度分析,加深對能量的理解。

緊接着,可通過播放視頻“微風拂柳、颱風來襲”和演示實驗“吹風機大小不同的風吹講台上的玩具小汽車”順勢引導學生思考能量的大小和如何去判斷能的大小。通過學生的回答和實驗的總結,得出功和能的關係。

3、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播放視頻“風車轉動”和“衝浪運動”,啟發學生通過分析,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總結出動能的初步概念。然後補充幾個生活中動能的實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素材。進一步鼓勵學生聯繫實際,列舉具有動能的實例。

利用幻燈片展示車禍的圖片和報道,讓學生猜想動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並説出猜想的依據。

然後進行“活動1”的實驗,在實驗前,可讓學生先動手實驗:

1、探究同一小球從不同高度處滾到水平面時速度

2、探究不同小球從同一高度處滾到水平面時的速度

引導學生得出動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並滲透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安排兩道題反饋,努力引導學習成績較弱學生髮表看法。總結時,可讓中等學生思考後回答,鼓勵學生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再安排一道探究題讓學生明白動能與質量和速度都有關,其中速度對動能的影響更大,從而明白為什麼要對車輛限速,而且不同的車型限速不同。

然後播放“車窗垃圾”的公益廣告,讓學生從動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險性,並倡導文明。

4、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播放視頻“打樁機”和“撐杆跳高”,啟發學生通過分析,總結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初步概念。然後補充幾個生活中勢能的實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素材。進一步鼓勵學生聯繫實際,列舉具有勢能的實例。

利用幻燈片展示圖片“哪塊大石頭讓你感到不安?”,讓學生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並説出猜想的依據。然後進行“活動2”的實驗,引導學生得出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並滲透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然後播放“請勿高空拋物”的公益廣告,讓學生從重力勢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險性,並倡導文明。

利用幻燈片展示圖片“憤怒的小鳥”,讓學生猜想彈性勢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並説出猜想的依據。然後進行實驗:哪種情況下的鋼尺可以將小木塊彈得更高?,

引導學生得出彈性勢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並滲透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5、機械能的轉化

讓學生明確動能和勢能都屬於機械能。演示實驗擺球的擺動,播放視頻:跳板表演、蹦牀、過山車,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和分析,認識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再演示實驗:乒乓球的下落過程,讓學生知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機械能會不斷減少。

最後,舉一些例子,讓學生知道機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

6、歸納整理知識,及時反饋矯正

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問學生學到了什麼,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自主小結。

最後結束本課,佈置作業。

謝謝!

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信息技術教師,很榮幸與大家共同交流信息技術教學的思路和具體做法。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製作“我的小檔案”》。

是我省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第五冊第5課中的內容,是POWERPOINT知識鋪墊的延伸,是在學習了插入圖片和藝術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形成學生“瞭解熟悉——技巧掌握——綜合運用”這一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學習這一課,對於幫助學生能夠製作表格形式的幻燈片,掌握修改表格的方法有着重要的幫助。本課時知識點不多,難度也不大,並受到學生的'喜愛。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在課前我製作了一個學件,發送到每台學生機的桌面上,並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輕鬆導入 。

1、今天想告訴你們一些老師私密的東西,一般人我不告訴他的,想不想知道?

==出示老師的個人檔案,以聊天的語氣,請學生算下老師的年齡,是否標準體重,詢問同學們的愛好,最喜歡的明星,最愛吃的東西。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

接着指出老師這個小檔案是在POWERPOINT中用表格的形式體現出來的,提出問題,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WORD中遇到表格問題時是如何做的嗎?

==出示第三張幻燈片

2、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插入圖片和藝術字,現在請同學打開“學件-我的小檔案”選擇第二張幻燈片==切換到學件第2張幻燈片

,根據所學知識結合5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小學五年制第四冊第六單元中的四篇課文寫的是革命領袖或科學家的故事,據大綱要求,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周總理借書》是這個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記敍了周總理在大雨天到北戴河圖書館借書讀的故事,讚揚了周總理嚴格遵守制度的品質。初步培養學生遵守制度的自覺性。由於學生在第三冊學過一篇寫周總理的課文《一束鮮花》,對周總理的事蹟、豐功偉績已有一定的瞭解,現在學習本課可增強學生尊敬、愛戴周總理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是通過人物對話形式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其中句式請問有沒有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同時,本文幾個名詞性詞語組詞方式較有規律。應該着重指導學生學習積累。

課文的插圖也是教材的一個組成部分。本文配有一幅插圖,畫的是周總理撐着傘,帶着筆記本到圖書館借書,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第三段的。但是這裏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畫面上色彩明亮(便於學生觀察),但容易被學生誤解為白天去借書,教師需加以説明,方利於學生領會周總理不管天黑路滑冒雨來借書的精神。

二、説教材處理

根據二年級兒童年齡特徵、認識水平,以及我對本課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課教學時間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指導預習,讀通課文,初步瞭解內容,學習1、2段中的生字詞語及其內容;第二課時,學習第3段中的生字詞語及其內容,完成其他練習。

現就第一課時教學作如下設計:

三、説教學目標

1.學會圖、館、值、冊、濟、閲、覽8個生字,理解圖書館、讀者、值班室、管理員、閲覽室5個詞語。

2.仿效例句,根據指定內容,用請問有沒有這種委婉的語氣説話、寫話,能有感情地朗讀第2段中的對話。

3.初步感受周總理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制度的品質。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根據教學大綱精神,5個詞語和1個句式的學習是本課時教學的重點。

難點:本課生字同時出現了館、管這兩個音同形又近的生字,對於觀察力不太好的二年級學生來説,區別這兩個生字的形與義成了本課教學的難點。再者,我們温州地區農村學生普通話基礎比較差,而且平時用方言説話也較粗魯,因此,要把請問有沒有這個那麼禮貌、那麼委婉的句式訓練成為學生的主體口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具準備:《世界地圖冊》一書、幻燈片若干、生字卡片等。)

五、説教法

在教學生字詞時,採用歸類法、直觀法、比較法等:句式訓練時,採用遷移法;講讀課文時用情境教學法、導讀法;一些比較花時間的問題,用講授法。

六、説學法

學生自學課文時,採用自學法;在自學字形時,用討論的方法,同時又用加一加,變一變等具體方式記字形;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採用讀讀、想想、劃劃、寫寫的方法;在鞏固生字時採用練習法。

七、説教學程序

(一)承前啟後導新課。

學生在第三冊時學過一篇寫周總理事蹟的文章,為使新舊知識取得聯繫,又能引入對本文的學習,設計導語如下:

小朋友們,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一生有許許多多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歌頌!誰還記得我們上學期學習的《一束鮮花》這篇課文寫的是他的什麼故事呀?

(二)啟發設疑解課題。

1.啟發

小朋友,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可能會提出一系列問題:周總理在什麼情況下借書?為什麼要借書?借什麼書?向誰借書?怎樣借書?書借到了嗎

安排這個教學環節,一是培養學生看到課題,思考課文內容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二是製造懸念引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

2.設疑

在肯定了學生提出這一系列問題後,我又有意設了一個小小的疑竇,使學生產生憤、悱的心理狀態,激發探求謎底的慾望:我們新中國的總理,一個令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愛戴的總理,他日理萬機,他要借什麼書的話你覺得容易嗎?那麼他是怎麼做的呢?説明了什麼?

(三)引導自學練雙基。

1.自由讀課文(出示要求,使學生自學時有序可循)

要求:(1)標好課文有幾段,想想課文寫周總理是怎樣借書的?説明了什麼?(2)自學生字詞,讀準字音,想想意思,討論用什麼方法記住字形。

2.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

(1)字形:

用加一加、變一變、會意等方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冊可用會意法記字形,館、管的區別是難點,可用比較法。

(2)字義:

A.本課的詞語組詞方式比較有規律,可讓學生用歸類法學習詞語,加深理解。

a.這些詞語中表示人物名稱的詞語是哪幾個?(點出館大室小概念上的區別)

b.聯繫實際理解後擴詞:賓館、旅館、文化館、展覽館、教室、會議室、辦公室、閲覽室、作者、記者、學者、少先隊員、黨員、服務員、營業員。

B.有的詞語可用直觀法、講授法,一點而過,節約時間。如學地圖冊、經濟時,出示《世界地圖冊》一書,告訴學生這是一本書,《世界經濟參考》也是一本書。

(四)組織導讀解疑難。

1.創設情境,讀第1段。

這一段只有一句話,理解也較容易,可用錄音放出大雨傾盆的音響,渲染天氣環境惡劣的氣氛,並在這種音響效果下朗讀第1段,使學生明白周總理是在這種情況下去借書的,為下文學生感受周總理高大形象作好鋪墊。其中北戴河一詞可用講授法加以簡介。

2.指導朗讀對話,學習第二段。

(1)生自由讀並思考,是誰在電話裏問、電話裏説?你怎麼知道?(聯繫上下文)。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學習習慣,並瞭解本段大意。

(2)默讀劃出周總理是怎麼問、怎麼説的?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明確對話的形式。

(3)指導讀總理説的第一句話,並進行句式訓練。

①讀。幻燈出示句子比較、理解:

請問,圖書館裏有沒有《世界地圖冊》和《世界經濟參考》?

喂!圖書館裏有《世界地圖冊》和《世界經濟參考》嗎?

討論比較後,明白用上請問有沒有句式説話委婉、有禮貌。朗讀。

②説。對請問有沒有這個句式的理解後,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促進積極遷移。

出示幻燈圖a.想買明天去上海的火車票。

b.想買一本《兒童圖畫字典》。

要求根據內容,並結合看圖用請問有沒有句式説話。

製作了這兩張幻燈片,是為了化解學生直接根據內容按句式説話難度,讓學生置身於圖畫的情境中學習運用語言的能力。

③寫。學生説話後,直接完成作業本的第5題,把説的寫下來,完成從説到寫的訓練。

(4)讀總理説的第二句話,讓學生感受總理嚴格遵守制度的優秀品質。

天下着這麼大的雨,周總理為國家大事工作那麼忙。小朋友想象一下,你若是當時的總理,你想借到書,會怎樣對管理員講?

總理有沒這樣説呢?他是怎麼説的呢?請學生讀一讀。

(5)在落實了以上幾個訓練以後,指導朗讀整段,同桌分角色練讀(給學生一定時間的練習)。

指名分角色讀→全班男女分角色讀→齊讀

這一段主要是安排學生讀,先自由讀,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接着是默讀,找出重點內容;第三是重點指導讀重點句;最後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這樣每次讀有目標,層層推進,達到教學目標2,同時達到教學目標3。

(五)安排練習求實效。

在達成教學目標2、3之後,安排寫字練習,以強化教學目標1。二年級學生,要保證在課堂上有充分的習字時間,提高寫字質量,所以要各留5分鐘時間讓學生在作業本上練寫己學的生字。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按結構分類記字的方法;先寫左右結構的字:值、館、注(提醒注意這幾個字是左窄右寬);再寫上下結構的字:管、覽;最後寫剩下的字。

(六)章回小説法結課

如何設計一堂課的結尾,直接反映一節課的好壞,這節課選用章回小説法結課,找到一個像章回小説那樣關鍵的節骨眼剎車,造成一種懸念,延續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和保持求知慾望。具體設計如下:再一次播放傾盆大雨的音響,描述;雨,下得那麼大,天又黑了,許多讀者都因此沒有去圖書館,周總理工作又那麼忙,而且已打電話問過,他還會冒雨來圖書館借書嗎?如果來了他會怎麼做呢?這節課我們就學到這裏,下節課繼續學習時,再來討論。

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在這兒向大家彙報的課題是《光的直線傳播》。版本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蘇科版。本節的重要內容有兩個,一是光的直線傳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線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又是學習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必備知識,同時要求學生會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現象。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學自然課中已經知道光沿直線傳播的結論,但認識很淺顯,教師需設計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探究歸納,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規律。

 這一節課教學模式:

通過實驗對概念進行解釋,並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情境,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將實驗分為實驗操作、計算機模擬實驗兩種類型。是網絡技術與物理教學的一次整合。

 《光的直線傳播》一課教學設計思路:

利用課程資源,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為主導,通過創設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以學生探索知識,科學發現為學習主線而進行設計、實施的。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利用計算機優勢讓學生感受“光”,通過感受“光”,引入研究內容。以探究性實驗“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他們的主動探究的精神。為學生主動的“學”創造了一個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在不知不覺中師生的角色轉換了,使“教”真正為“學”服務。

根據後面知識的需要我增加了“光線”這一部分內容。

接着讓學生運用所學到“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利用教師提供材料進行探究性活動等等,實驗始終貫穿於教學活動,其中加之合理利用課件資源,使教與學雙邊活動生動、活潑。

最後利用光速的測量史講解了光速,並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了地球與月球之間距離的測量。

通過這一堂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塑造適應二十一世紀國際人才需要的新人。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是關鍵。我沒有給學生做任何的課前“準備”,學生處於完全的自然狀態。實際教學中以人為本,不放過教學中的每一個可以利用的契機,有機地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關係。本課讓學生從看、聽、説、寫、想、做六方面做起,互相配合、互為補充,將生活科學濃縮在40分鐘之中。這是常規教學無法完成的,這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各位領導,以上是我對《光的直線傳播》這一課的説課,不對的地方,請各位領導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1、説教材.

本節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 光合作用的發現,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上,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實驗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的幾個著名的實驗。

(2) 葉綠體中色素的直觀展示,讓學生親自看到從上到下依次的橙黃色、黃色、藍綠色和黃綠色的出現。

(3) 光合作用的過程及重要意義,首先,教材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説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從而引出根據是否需要光,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得出兩個階段是一個整體,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二者緊密聯繫、缺一不可的辨證結論。緊接着講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最後還補充了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2、説考綱

①瞭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②識記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及元素轉移;

③理解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

④掌握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作用、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

⑤掌握光反應、暗反應的部位、條件和過程以及兩者的關係;

⑥掌握控制農作物增產的途徑和措施;

3、説教學目標

3.1知識目標: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②葉綠體中的色素

③光合作用的過程

④光合作用的意義

⑤掌握控制農作物增產的途徑和措施

3.2能力目標:

①通過研究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並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過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③通過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④通過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別和聯繫,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光合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的發現需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科學的發現需要多人的合作。培養學生關注農業生產知識

4、説教法學法

4.1教法的選擇

①堅持啟發式教學,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體方法是: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引發思考,複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出結論;

②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使用多媒體教室,將許多地方用多媒體課件來表達,從而增強直觀效果,加大課堂容量。

4.2學法的指導

① 指導學生如何從本節的學習中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

②指導學生在複習實驗中如何分析現象、分析問題、總結規律,初步學會運用單一變量原則設計簡單實驗。

③指導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合作,在合作中提高能力.

5、説教學過程

5.1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討論四個實驗的共同設計要點,四個實驗的結論)

教師點撥:對照實驗、在對照實驗中體現單一變量原則。

練習:請設計實驗驗證“光合作用需要光”

練習設計目的:通過控制變量後對反應物的消耗、產物的生成的判斷得出光合作用的條件之一是光照,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發散思維能力。

5.2光合作用的色素

通過實物展示色素的擴散情況,然後列出有關色素的考點、習題。

5.3作用的過程

光反應 ①水的光解 暗反應 ③ CO 的固定

②ATP的形成 ④ CO 的還原

考點:①光照變化 ②CO 濃度變化

例、將一棵在暗處放置了很久的植物,突然從暗處移到光下,其葉綠體中 C3 、C5 和ATP的含量變化如何?

答案: C3下降 C5增加 ATP增加

例、將一植物從高濃度二氧化碳移至低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中,葉綠體中 C3 、C5 和ATP的含量變化如何?

答案: C3 下降 C5增加 ATP增加

5. 4響光合作用的因素

①光照強度 ②温度 ③CO 濃度 ④水、礦質離子

練習:一畝田一年中獲得最大有機物產量(例:合理施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措施 原理

本練習是開放性問題,注意總結提高光合作用產量的措施有:光照面積如合理密植、套種;光照時間如輪作;光合作用效率如光、温度、水、化肥等。

6、教學反思

6.1優點:

①課型設計較好,在引言之後,先給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然後分別從幾個目標入手,詳細講述。

②認真研讀高考考綱,發現考綱中關於本節的變化,能借助分析本節經典實驗得出實驗設計原則,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評價結論,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③課堂有一定的思維量,通過“驗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須條件”習題;“一畝田一年中獲得最大有機物產量”習題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④能抓住基本概念進行教學,並把所涉及的知識整理,形成網絡結構展現給學生。

⑤基本功紮實,板書工整,簡明額要的幾筆把要點知識展現出來。

⑥在進行基本知識點複習時,能指出本知識點的考點是什麼,並進行適時訓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6.2缺點:

①教案中未體現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而只體現了知識目標。

②在教學中體現了能力目標,如:創新能力、實驗能力;但是,情感目標未體現與生產實際相聯繫。

③課堂時間分配上給“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上時間分配不夠,沒有很好做到重點知識重點講解。

④教材處理上未把選修教材C4植物與必修教材C3植物很好的整合到一起(高二學生沒有學過選修,條件所限)。

⑤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沒有很好的評價學生的得失,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能很好的把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點經驗聯繫起來。

6.3改進措施:

①鑽研考綱,把考綱和教材聯繫起來,把教材和學生已有經驗聯繫起來,把知識點和生產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大膽取捨,把握課堂節奏。

②認真備學生。備學生的心理、備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課本知識的差異挖掘出來,讓學生在腦海裏形成正確、規範的知識體系。

③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和業務能力,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業務能力,來自於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教育心理學理論的充實,所以應利用課餘提高自身的能力。

④積極地向老教師學習,學習老教師的寶貴經驗,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把傳統經驗和創新結合起來,精進自身的教學基本功。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蘇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初步掌握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及平行四邊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行四邊的面積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的,把平行四邊轉化為長方形來計算面積。通過操作、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的面積。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辨證觀念,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邏輯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感受數學知識的奇妙。

基於以上的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解,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三、説教法學法。

1.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我還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並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2.學法。

我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思想,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研究者與探索者、建構者。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出示活動木框,(長方形)

師:我們學過許多的平面圖形,這個圖形你認識嗎?

問:在拉動的過程中,木框的什麼沒有發生改變?

(二)、動手操作,實踐推理。

(把這兩個圖形投到邊長 1釐米的方格紙上)

問:你有辦法知道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數格子)

結論:長方形的面積大,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小,面積是發生了改變的。

大膽猜測。

師:誰來説説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啊?那誰能根據長

方形面積計算的經驗,大膽猜測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可能跟什麼有關係呢?

初步驗證。

在方格紙上畫出任意的平行四邊形,標出高和底,並量出每條邊的長度。

師:用數方格的方法,算出自己所畫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分析面積與那些數據有關係。

轉化後的長方形的面積你會求嗎?怎麼求?這也就是誰的面積?

師:這個長方形除了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以外,他們之間還有哪些聯繫呢?(出示,並填寫表格,討論下面的三個問題)

現在你能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麼計算了嗎?互相説一説。(介紹字母公式)

4、小結。

師:剛才我們是怎樣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的)

把未知的圖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來解決是我們學習圖形面積計算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大家學得很棒。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你會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了嗎?

(三)、練習鞏固。

1.選擇合適的條件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量出合適的條件,再計算面積。

3.在方格紙中畫出面積與所給長方形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4你能設計一個面積為16平方釐米的平行四邊形嗎?

(四)拓展點題。

師:説説你這節課的收穫。

標籤: 七篇 精華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edqp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