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説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精華】説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華】説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

《花臉》是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同齡人的故事》中的第二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理解對於六年級學生並不難,這篇文章是散文家馮驥才先生寫的一篇精品散文的選段,語言質樸,“我”種種童趣的心理、動作、語言描寫非常出色。對於學生學習通過人物描寫感受人物情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2、教學目標

六年級第二單元的教學重點之一,是要求學生能圈畫出重點詞語,感受重點詞語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動作和心理表現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中有許多“我”對花臉的心理感受描寫以及我戴花臉的動作描寫,因此,我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設置為而通過關鍵語句(包括心理描寫及動作描寫)體悟“我”對花臉的喜愛、我對英雄的崇拜。而通過花臉這一民俗理解“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於如今遠離傳統民俗的六年級學生來説有點難,因此我將這設為教學難點。

二、説學情

六(4)班孩子學習較認真,但還不會深入文本分析課文,學生以前的語文學習較死板,思維不太開放。

二、説教法

基於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取了朗誦閲讀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説教學過程

我將教學過程設為幾個環節

(一)情景導入

我設置了過年的情景,讓學生回想自己的經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導入新課。因為學生課前已預習瞭解花臉,讓他們説出對花臉的理解,老師加以明確,這是有助於理解文章的。

(二)聽錄音,感知課文內容

1、聽錄音

我沒有讓學生自己讀,而是先聽朗誦錄音,聽錄音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章的感情,對於從農村小學畢業的六(4)孩子的普通話規範也有好處。

2、感知內容

在聽完錄音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文章內容,這是理解文章的基礎。

(三)、深入文本、感知情感。

在這個環節我主要設計了一個對學生來説有點挑戰性的問題,

1、作者是怎麼寫出自己對花臉的喜愛的?他對花臉的喜愛有有什麼變化?

這個問題能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找出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閲讀並體會情感,在實施這個教學環節時主要讓學生自己去朗讀,去分析,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得到了體現。而我作為一個老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並提示學生注意作者抒寫情感的方法。

(四)探索主題、拓展

學生大多能理解作者對於英雄的崇拜,但是作者對民族文化的熱愛這一情感是大多數學生無法依靠自己理解到的。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從作者喜愛的關羽臉譜的原因中我們能悟到什麼?”讓學生先説,自由發言,自圓其説。在此基礎上我再深入補充,將主題講透。在我看來,“自由發言,自圓其説”能避免解讀文本主題的唯一性,因為文學教學的重點不是解讀主題,而是學習藝術技巧。另一作用是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説説你喜歡的英雄的故事

這是讓學生利用説的機會充分鍛鍊自己的口才,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五)、總結

我以填空的方式讓學生回憶這堂課的所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也能讓學生初步瞭解從內容、藝術、主題方面學習文章的方法。

(六)、佈置作業

1、完成《每課練習》作業

2、寫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描寫中要體現出你的喜愛。

每課練習中的課內閲讀有助於學生進一步鞏固課文知識,而課外閲讀也是馮驥才所寫的《捅馬蜂窩》讓學生進一步瞭解馮驥才,其中的練習也具有針對性。

小習作練習是讓學生將課內學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上,真正能學以致用。

四、説板書

五、説教學效果

整體看來,這堂課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注意力比較集中。通過學生的分析和朗讀體會到了人物情感,部分學生學會了通過人物描寫去分析人物情感的閲讀方法,在主題探索環節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從課後的作業來看,學生對於基礎字詞的掌握不太好,這主要是因為我在課堂上沒有梳理生字詞所致。

這堂課的另一問題是缺乏較好的教學技能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這也是我以後課堂教學急需改進的地方。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説“屏”》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五篇課文。這個單元所選的課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在其悠久歷史,豐富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幾個精華,包括園林建築,名勝古蹟。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題材豐富多樣,主題集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説明文,《橋之美》《説“屏”》則是帶有一定説明性的小品文。

《説“屏”》 是一篇比較輕鬆.隨意的小品式説明文。對於屏風,作者不是從專業者的角度,而是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了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作者的看眼點在於對屏風的使用和設置方面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風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這篇課文特點鮮明,不能只把它當説明文來教,教學中應強調訓練學生的閲讀概括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優美的特點。教學擬用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相關知識。

2.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説明對象及特點,提高説明文的閲讀能力。

3. 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感情。

4. 學習引用説明法,感受語言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過程和方法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説明對象及特點,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説明文的閲讀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內容,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審美情趣,體會作者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説明對象及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屏的感情,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學習説明已有一段時間,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説明文的知識,掌握了簡單的學習説明文的方法。《説“屏”》是一篇語言優美,比較輕鬆.隨意的小品式説明文。但很多學生對屏這一具體事物缺少直觀性的瞭解,因此,教學開始,教師可通過用多媒體展示屏風的圖片,增進學生直觀性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對於屏的學習和探究興趣。文中幾處關於屏的古詩詞,學生不易理解,可在課前佈置學生查工具書理解詩詞大意。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點撥引導法”和“讀——賞——移”三步教學法。

學法: 自讀法、自主探究法和討論交流的方法。

六、教學準備:

為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過程由情境導入、學習新課、拓展延伸、佈置作業,四個板塊組成。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課標》要求我們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

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鑑於此,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學生説説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使學生主動自覺地進入下一板塊——新課學習。

第二板塊:學習新課,瞭解“屏”

這一板塊主要由我是記錄員,我是解説員,我是評論員,我是收藏家四部分個環節組成。

環節一:我是記錄員

在這一環節中我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了解課文作者,解決文中的疑難字詞。

1.介紹作者

陳從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園林專家,並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著有《説園》等。

2.解決字詞

字詞注音,根據意思寫詞語。(多媒體展示)

環節二:我是解説員

這是本課的重點,旨在突破重難點,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在此環節,要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訓練。

1. 感知文意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2. 成果展示

學生以解説員的身份,向大家講解課文介紹了哪些有關“屏”的知識?

學生獨立思考後回答,但由於理解能力的限制,回答還不夠全面,其餘學生交流、補充,然後明確。教師歸納,展示板書內容。

環節三:我是評論員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1.課文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

2.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對屏風的感情?

採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討論、交流的學習方法,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他們在交流、啟發、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環節四:我是收藏家

學生展示蒐集的有關屏的詩句,教師補充。

第三板塊:拓展延伸、學習民族文化

我是推銷員

如果你是一名推銷員,要想推銷自己的商品,你認為需要抓住哪些特點,運用什麼方法,怎樣説才能快速地售出你的商品?(扇子或燈籠)

在這一板塊,我先讓學生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沒有和“屏“類似的物品,併為這件物品做最簡單的介紹。這樣的教學設計,其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並能將所學的內容加以拓展,體會其中聯繫,從而實現知識遷移。

第四板塊:佈置作業

1.結合文章內容,為“屏”設計一段解説詞。

2.從多媒體顯示的圖片中任選一種,寫一篇小的説明文。(要求把握物品的特徵,用途及歷史文化意義)

八、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突出了這節課的重、難點,起到了歸納、小結的作用。

説“屏”

説明內容:屏的作用,屏的分類,屏的設置

説明順序:邏輯順序

説明方法:分類別、引用、舉例子

表達情感:嚮往、喜愛、讚美

説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譯講並背誦課文。

(2)、瞭解按觀察過程進行記敍描寫的方法。

(3)、懂得故事所闡明的道理。

教學過程: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螳螂捕蛇》。

顯示學習目標

(1)、能正確譯講並背誦課文。

(2)、瞭解觀察過程進行記敍描寫的方法。

(3)、懂得故事所闡明的道理。

3、瞭解蒲松齡及《聊齋志異》

4、下面,請同學們按照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先朗讀課文。比誰讀音準確。

(學生開始朗讀,教師及時指正,及時評價及時正音。)

結合聯繫三,讀停頓。

同學認真大聲朗讀課文。

再請幾個同學朗讀。

齊讀課文。

自學指導:請同學們對照註解譯讀課文,如有疑難,可與同桌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8分鐘後,請學生複述故事內容。然後看誰譯講正確。

顯示有疑難及關鍵的字詞。

譯講方法,先讀一句原文,解釋重點詞,最後連起來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如有錯,請幫助糾正。

偶 以尾擊柳 攫 行 狀 攧 甚 審視 去 厲 殊無所見 竟 覘 大疑 革

圍 臨

10、自由朗讀課文

討論

在這篇文章中處處流露出他仔細觀察的痕跡,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登覘 審視 漸近臨之 視

看出按什麼樣的順序記敍?借張姓者從遠到近的觀察順序。

具體觀察到什麼事物?蛇和螳螂

觀察到的是一條什麼樣的蛇,用文中的語句説。

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柳,柳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

告訴我們這是一條怎樣的蛇?

巨大,力量大,痛苦深。但與螳螂比應該是強的。

那麼其中的螳螂有是怎樣的?從形體上講,哪句話寫出它的特點?

然審視殊無所見。

但是螳螂又是怎樣戰勝蛇的,課文用哪些語句説?

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研讀這幾句話分析螳螂如何戰勝,用自己的話語説。

佔據有利位置,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刺入深,持之以恆。

這也是這篇文章要告訴大家的道理

12.插圖是為了我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服務,大家覺得這篇課文的插圖有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通過為課文插圖指瑕,從課文語句“巨蛇圍如碗”和“殊無所見”的分析中得出蛇畫得太小,而螳螂畫得太大了的謬誤。學會認真觀察生活中的景和物的方法,並能舉一反 回憶第四單元的《牡丹圖》與《鬥牛圖》來加深印象,從而養成觀察的習慣。

在明確本文的中心之後,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類似課文的“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道理的故事。[提示]歷史上諸如火燒赤壁等歷史上“以弱勝強” 的著名戰役均可説明問題;還有像濟公故事中的蟋蟀鬥公雞等也可。

作業佈置

(1)反覆誦讀,做到熟練背誦

學習古文言文短篇小説,不僅要讀懂,還要注意積累,因此學習文言文,特別是名句名篇,更要做到熟練背誦。

(2)讀後學寫,以寫促讀

以《螳螂捕蛇》為基礎展開豐富想象,按觀察順序,結合心理活動等描寫方法,將原文改寫成一篇記敍文。這樣做不僅可以練筆,提高寫作水平,還可以加深對原小説的理解,做到以寫促讀。

《螳螂捕蛇》評課

《螳螂捕蛇》是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閲讀訓練課文,這一單元的重點是“觀察、反映生活(景和物)”。邵老師的這節課能扣住單元重點,教學目標明確,注重朗讀及譯講課文,能使學生把握文章中心。

邵老師以介紹作者及作品導入,多次要求學生個別或集體朗讀課文,教師並且指出了朗讀文言文不僅應注意朗讀準字音,還要注意朗讀節奏和語調。我覺得對於初一學生來説,加強文言文朗讀的確很重要,能培養良好的語感,能為閲讀、理解淺近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朗讀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譯講課文,這樣就能化難為簡,便於疏通文意。

在譯講基礎上,佈置的幾個思考題

能夠讓學生深入課文,進行挖掘,從而悟出文章的中心:只要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就能克敵制勝,弱者也可以戰勝強者。

要求學生觀察插圖描繪得好不好這個環節,也能夠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讓學生覺得新鮮,從而更深地理解課文。

有一點可供商榷:講授課文時,可多聯繫以前學過的文言文知識,使學生觸類旁通。

重視基本功 發揮自主性

讓學生懂得觀察、反映周圍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周圍景物的習慣,逐步提高觀察和反映周圍景物的能力是教材設計《螳螂捕蛇》這篇文言短篇小説的目的所在。邵老師的公開課很好的達到了這一效果。

一.成功處理了教材,克服了文言文相對枯燥的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鑑於學生剛進入中學正式學習文言文,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閲讀習慣,缺少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同時不瞭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寫此文的現實意義批判功能。所以邵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一內容進行大膽地捨棄,在課上不作要求,而放在學生課外自主的積累中。

學生初步理順文章後,邵老師重點讓學生分析比較了文中的螳螂和蛇。結合初中生的個性特點,充分利用了動物形象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主的進行歸納,弄清了文章的主旨。

二.成功挖掘了教材,拓展了教學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邵老師特別強調了在對字、詞、句的落實,這是文言文教學的傳統重點。與此同時,邵老師還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剖析插圖,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談自己的看法。這一做法,既極大地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考察了學生對文章的具體理解和掌握程度,更為重要的是鍛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和表述觀點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把教材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結合文言文的特點,突出了朗讀訓練

“讀”是古文學習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邵老師也安排了大量的朗讀,而且形式多樣,層次清晰,與授課進度、學生掌握的程度結合緊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邵老師對於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讀音給予了及時的糾正。並適時講解文言字詞,讓學生在糾正自己的錯誤過程中取得進步。這種做法有利於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了“45分鐘內”的效率。

總而言之,邵老師的公開課目標明確,流程清晰。邵老師講解生動,學生積極活躍。方方面面都值得我好好學習。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是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生為主題編選課文。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從不同角度,用不同題材回答了“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問題。《在山的那邊》用象徵手法説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説明的是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麼辦。《生命,生命》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價值及其意義的嚴肅思考。《紫藤蘿瀑布》由藤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蟲蚊、叢草等趣事,有一種物外之趣。閲讀五篇,不但對同學們正確認識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可以引發學生對有關人生問題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記敍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險和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一步戰勝困難脱險的經歷,告訴我們:困難和危險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怕它,將它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困難,從眼前腳下做起,就能個個擊破、戰勝它的道理。通過一個故事生髮出人生感悟,引出一個富有哲理的道理,給人以啟發和教益。

二、學生分析

對一個剛剛跨入初中大門的同學來説,初中生活的開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開始,他們是帶着父母親友的期望,在他們殷切的目光中走進初中校園的,因而在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設計與規劃。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有幹勁,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經驗,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因而一遇到困難,或手腳失措,不知該咋辦;或怨天尤人,哀歎命運不公;或乾脆打退堂鼓,畏懼退縮。總之,他們大都不敢面對困難,正視困難,積極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故對學生進行正視困難並積極克服困難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前面對教材、學生的分析,我從三維方面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學習借事説理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朗讀中初步讀出語氣的能力及其複述課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朗讀、整體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細細品味所藴涵的深刻道理,增強學生正視困難積極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重難點:學習借事説理的寫作方法;理解“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分析

a)教法

我講這篇課文主要使用講讀法。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在老師的講解分析中,在對朗讀的指導中增強感悟、加深理解、引發思考。

b)學法

反覆朗讀培養語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聯繫生活實際並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發生在1945年1月,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上,一個上尉飛行員在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情況下,駕駛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出色完成偵察任務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悟,熟悉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準備複述。

1、自讀以前,提問:複述這個故事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待學生明確因為這篇是記敍文,所以我們應該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以後,學生再讀課文就能有意識地記住一些相關內容。

2、複述前,提問:複述的重點應放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白,本文敍事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3、學生們在四人小組中相互複述 。

4、指名學生面對全班複述,並進行評價。

5、設置這一教學環節,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同時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三)研讀理解,培養能力。

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學習。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七)在攀爬懸崖的整個過程中,“我”總共哭過幾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嗎?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八)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寫“我”在攀爬時複雜的心理狀態的語句並加以分析。引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的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

(九)在“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中,父親是怎樣指導的?“我”的信心有什麼變化呢?為下一環節對主旨的領悟打下基礎。

(十)這段爬懸崖的經歷雖然已過去很多年,但對於“我”來説是難以忘懷的,因為“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麼?進一步領會主旨。

因為初一的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而以何種方式作為切入點就比較關鍵了。我之所以設計問題1,就是因為我覺得此問題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引發學生迅速進入課文內容,深入思考。同時在此過程中加強對朗讀的指導。告訴學生朗讀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圓,讀音準確,而且要做到停頓恰當,讀出語氣語調,注意抑揚頓挫。

(四)聯繫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作者的經驗僅僅針對爬山而言嗎?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得到的啟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使學生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對生活的意義,讓他們受到啟發和教益。

(五)質疑問難

學生再讀課文,發現並提出問題,相互討論解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意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精神。

(六)反思總結,談收穫。

(七)結束語

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後提出希望。

六、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懸崖的經歷 得到的經驗

我的心理變化 父親的指導

毫無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難面前不應畏懼卻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靜分析,化解困難。

每次走一小步 將大困難化小,一個一個

巨大的成就 解決,就能戰勝困難。

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

您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津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説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係之後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繫,藉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後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係。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能力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創新、合作學習的意識。

3、情感目標:通過本內容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答方法。

二、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三、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是:創設情境、實踐探究、鞏固深化、課後小節。

(一)創設情境

1、引發思考:每天早晨揹着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學生們會很快地説出:車多、人多)

2、播放錄像:注意觀察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髮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用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經驗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基於此,課始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情境,使學生能主動地在與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學習。]

(二)實踐探究

1、理解意義

(1)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2)制定目標——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研究哪些內容?

(教師依學生所説歸納出學習目標並板書:意義、規律、應用)

(3)聯繫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於相遇問題?

(4)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5)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2、實踐操作。

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從兩端行進,一位每次行3釐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釐米。

(2)每行進一次把數據填入表中。

(3)觀察表中的數據,研討發現了什麼?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的運動規律。

①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直至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時,兩者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於總路程。

③因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時,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學生在活動中把直接經驗內化為知識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規律。

3、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90頁,例3

(1)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A獨立完成(鼓勵用多種解法)

B藉助教材(依據小標題列式解答)

C請教同學。

(2)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在例題的教學中,突出讓學生藉助實踐經驗解決問題。屏棄了過去的整齊劃一的教法,對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好的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對善於與人交往的學生,讓他們向同學請教。對樂於藉助教材的學生,讓他們看書,依提示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三)鞏固深化

1、口答:

先説説解答思路,再列式計算——目的是鞏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時從自己家出發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經過4。5分兩人在學校相遇(學校在兩家位置之間)兩家相距多少米?

2、自選——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練習十八1、2。

(2)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3、編題: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並編題。

[設計開放性的練習,使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後小結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紙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該單元以“家庭、親情”為在主題,共設置了五篇課文。這些文章作者均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從而引起讀者的感情共鳴,

《紙船》是一首情深意濃的詩作,是遠離家鄉的遊子日夜思念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偉大母親的一曲深情頌歌。詩人以孩子般的純真,從兒童的遊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戀念的中介物,——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表達了對母親、對祖國的無限思念之情。

七年級學生在學習本篇課文之前已經學習了《在山那邊》、《理想》、《秋天》等作品,對詩歌學習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有了一些自己學習的積累。為此在教學本首詩時,我將與全班同學一起共同探討、分析詩作的內藴,使學生得到美的教育和薰陶。

教學目標:

1、學生反覆朗讀,感受詩歌的繪畫美、情感美、音樂美;

2、學生初步瞭解從語言、情感、詩境等方面鑑賞詩歌;

3、學生體驗人間至愛的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感悟詩歌的情感美。

教學難點:

學生初步瞭解鑑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詩歌是一種形式獨特的文學樣式,具有獨有的文學特質,是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詩歌教學應迴歸其最本真的閲讀,那就是“體悟”,學生只有浸入詩歌的感情世界,不斷的與之交融、重合,這才是真正的“體悟”,為此,教學這首詩,我將重點通過閲讀,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瑰麗的世界。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1)情境教學法

新課標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紙船〉〉是詩人遠渡重洋,與親人分離,在顛簸的郵輪上寫下的詩作。為此,要想學生融入作品的情境,必須為學生創設感人的情感氛圍。這節課,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從而幫助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在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課文的意境中。

(2)引導發現法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生生交往、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語文教學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 的精神,挖掘學生的個體潛能。學習這篇課文,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究詩歌的美。具體操作將在下面的環節中加以滲透。

2、説學法

(1)自主自悟學習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升,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節課,我準備為學生的自主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通過自主朗讀、自主提問、自主交流、自主體驗、自主感悟,由淺入深,感受詩歌的韻味。

(2)誦讀品味法

新課程強調凸顯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而在語文課中,就必須強調個性化品讀。通過深情的朗讀,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進而探求隱含在作品中的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使之能體驗語言的分寸感、和諧感、情味感,從語言的氣勢、韻味、節奏、停頓中,引領學生不斷深入文本,感受其畫面美、情感美、音樂美,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與鑑賞水平。

三、説教學過程

1、課件出示“母愛”兩個大字,要求學生用深情的語氣讀這個字,並説説這樣讀的原因。

這樣導入摒棄以往的先入為主的做法,營造一種愛的氛圍,從而為下一步的入情作很好的情感鋪墊。

2、根據自己閲讀詩歌的積累,説説欣賞詩歌的方法。

這一環節的設置,既是温習學生以往的相關知識,又為下一步的學習作鋪墊。可能學生的發言比較分散,那麼,可以把問題再細化些,如“你覺得詩歌的美在哪些地方體現出呢?”而課件中“畫面美”、與“情感美”可以機動處理,先後順序可順着學生的發言靈活處理。

3、多媒體出示: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1)、聽配樂朗誦,請學生説説感受到的畫面。

(2)、展示學生課前根據自己的理解畫的四幅畫,請學生説説你覺得哪幅畫最適合做本首詩的插圖,並説説原因.

新課標強調:語文閲讀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優美的音樂和動情的朗讀把學生帶入了詩歌的情景中,激發了學生美的情感體驗。詩歌又以其獨特的畫面美,其美的意境需要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想象和聯想感受其營造的無限的空間。學生髮揮想象,用自己的筆畫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解讀文本。也許學生的作品是稚嫩的.,也許學生的評析是比較膚淺的,但通過這個環節,最起碼可以讓學生真切的感受詩作的畫面美。

4、多媒體出示: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1)、請你用你自己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劃出你認為最精彩的詩句,並説説理由。

(2)、你們中間也有遠離家人的,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這種情感的呢?

新課程呼喚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倡導民主平等的對話。本環節的設置就很好地體現這種精神。讀文學作品,做到“動嘴”、“動手”、“動情”、“動腦”,多感官感受作品的內涵。學生可以從作品的局部進行分析,品味詞語的精練,句子的回味無窮,詩節的豐富感情。老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反覆品讀,反覆玩味,反覆領悟,儘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美,感受美,為今後的創造美奠定基礎。

“詩緣情”、”詩言志”,喜怒哀樂,詩之情也。學生通過個性化朗讀,細細體會詩句細節處的情感變化,辨別語言的感情色彩,進而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

在説話訓練中,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詩句所藴涵的濃濃的感情,並請發言的同學能深情地用自己方式讀出這種感情。

新課標強調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尤其是個性化感受,豐富個性閲讀的內涵。

5、多媒體出示: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説説詩歌朗讀的技巧。

(2)、選擇背景音樂,説説你選擇這首歌的原因。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設計朗讀腳本,在用你們的方式讀給大家聽。

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其詩意往往藏在或紛繁雜亂,或清醇玄妙的形象中,以瞬間表現永恆,以有限傳達無限,給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廣闊天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觀書須熟讀,其言皆者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於吾之心”。學生通過設計朗讀腳本,反覆朗讀揣摩、體悟,從而品味出詩歌雋永的意境,深厚的藴涵。

音樂不同的旋律、不同的節奏表達不同的情感,學生在選擇不同音樂的過程中,已經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世界中。詩歌的急切舒緩,起程轉合的律動特點與背景音樂進行比較,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能有些學生所選擇的背景音樂在我們看來並非最恰當,但只要他自己能投入地朗讀,深入地領會詩與歌結合所達到的藝術美好的境界。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

6、拓展延伸

(1)、請學生小結這一節所學到的鑑賞詩歌的方法,也可補充其他的鑑賞方法。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鑑賞春水繁星中你認為精彩的詩作。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現在又有一種説法:“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這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在引導學生鑑賞文學作品,傳授基本的欣賞方法外,還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以培養語文素養。

新課程強調教師“用教材教”。一篇課文,僅僅是一個例子,教學過程關鍵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學完一篇課文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在這節課中討論的一些鑑賞詩歌的方法並非是權威的,僅僅作學生今後學習詩歌的一個參考。鑑賞方法是其次的,主要激發學生學習文學作品的興趣,引導他們進入文學天地。

當然,在完成次環節中,需要學生課前先讀一讀冰心的詩集,也許難度比較大,但作為語文教師,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必須學會科學地用教材教,把學生帶入語文的漁場,文學殿堂。

7、佈置作業

真情告白:用你的方式向你地親人表達你對他們地深深地愛。

説課稿 篇7

本次説課的課題是《升冪排列與降冪排列》,所用是華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的教材。本課內容是教材的第三章第3節第3課時。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單項式和多項式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前面多項式的延伸與應用,為後面的整式加減做鋪墊。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處於輔助後續內容的地位。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

1.會對一個多項式按某一字母進行升冪或降冪排列;

2.理解升降冪排列的內涵,能夠進行一些簡單應用;

3.通過本節升降冪體現的整齊美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主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時的重難點來制定。

本課的編寫意圖是為方便後面的整式加減,結構特點是由問題到新知,再由新知到應用的過程。在已學過單項式的次數,多項式的項以及加法交換律的背景下,提出重點是認識升降冪排列並能按要求正確排列多項式,教學中藉助學生自學總結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重點;而在《課程標準》對學生自學能力得要求上提出本節的難點為理解升降冪排列的內涵並進行簡單應用,教學中依靠習題的鞏固提升與教師點撥來突破。

在教材的處理上,開篇的提問已經為學生指明瞭本節的地位及作用,教學中簡單陳述其對後續內容的幫助作用即可。教材中對於升降冪排列的定義需要教師講清道明,即升冪是按指定字母的指數從小到大,降冪則相反,這也就是本節教學重點。教材中的例題教師需要板書為學生形成示範作用。教材末尾的注意部分則可以作為知識小結讓學生總結體會,這是學生髮揮應用能力的前提。

本班學生知識基礎參差不齊,生活經驗較少,學生的心理依賴性強,學習中容易形成惰性而懶於主動思考。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本節課主要採用學生自學為主的方式。即學生自己先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後將自己的所得以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展示討論,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動腦以及主動參與小組合作的學習能力。

本節教學手段主要藉助教師編寫的學案來進行。學案嚴格按照本校的“導展練測”四環節展開。教學堅持學生不學不上,學生先展示,教師後教學,以小組推進課堂的原則。

本課的教學總體思路是藉助學案實現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的有機結合。環節主要有教師導入,學生展示交流,課堂鞏固提升,反饋測試和學生總結收穫這些環節。整個教學環節與先學後教,小組合作推進的教法緊密相連。教師主要針對教學重點提問升降冪定義的理解,針對教學難點提問升降冪的內涵,針對學生能力發展提問學生本節所獲。學生根據自學導測,習題練習以及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教學。本節的知識體系藉由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來歸納。練習設計與作業安排的創意來源於《導學方案》。板書主要以體現在教學重點的突破以及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為主要目標。

教學結構中的師生互動主要集中在教學各個環節的轉換上,開始的導入互動引出本節內容,中間的重點講解突破本節重點,板書講解規範解題過程,最後的總結收穫提升學生自學自理能力。

總之,本節教學主要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對多項式進行升降冪排列,會進行相關應用,依靠學生自學在先,教師指導點撥穿插其間,學生合作交流總結收穫在後的方式進行,以此培養學生養成自學自理的能力,形成規範良好的學習習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dql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