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10篇

【精華】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華】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10篇

語文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四季》。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重難點、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闡述。

一、説教材

《四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學生學習了漢語拼音和識字(一)後的第二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詩歌。課文共有四句話和四幅圖,每句話配有一幅圖,本首詩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穀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徵。整首詩歌通俗易懂,字裏行間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我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1會認11個生字,四個偏旁,寫好“豎彎鈎”和漢字“七”。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小節。

過程與方法:識字寫字;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徵,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秋季的美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樂於識字,初步認識漢字的形體美。朗讀感悟,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通過觀察、朗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説教法學法

我們常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及學情,我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本節課,教師通過創設一定情境,播放課件和遊戲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識字指導法:運用拼音識字法、分析比較法、字理識字法、猜謎識字法、拆合識字法、遊戲識字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提高識字效率。

引導朗讀法:本着“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讓學生通過讀對課文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感受到語句的優美。

在對待學生的學習上,我們以學生的“學”為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放開手腳,積極參與,大膽求索。本課我們指導學生用如下方法進行學習:

朗讀感悟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熟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本節課,教師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文中藴涵的情感。

自主探究法:明確學習任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節課,我們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習語文。課堂上注重語言訓練,通過朗讀、背誦和説話,實現語感積澱,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生動形象。總之,教學中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平等、愉悦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自主、自信的學習品質。

五、説教學過程

本課時我們設計了四個環節:(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三)指導朗讀,感悟秋景(四)指導寫字,趣味作業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創造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思考、主動發言。於是,開始上課時,教師繪聲繪色地告訴學生大自然媽媽有四個漂亮的女兒,然後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風景圖,學生邊欣賞教師邊配樂介紹,從而引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並板書。這種情境的創設,能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到四季的美麗,從而激發他們對四季的探索和好奇心。“春、夏、秋、冬”四個字中有三個字都是本課的認讀字,所以教師邊板書邊指導孩子識記,並認識禾字旁。告訴孩子“春、夏、秋、冬”就是一年中的“四季”,板書課題“四季”。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前先欣賞課文的動畫視頻,然後讓學生説説你都看到了哪個季節的什麼景物?學生邊彙報教師邊貼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因為新課標中強調了培養低年級學生傾聽的能力以及觀察的能力,同時有趣的動畫還可以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初步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後,老師讓孩子們自讀課文,藉助拼音認識生字,並把認讀字多讀幾遍。這樣設計目的是為接下來的識字教學奠定基礎。識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因此我們設計的識字教學的環節一共有三部:1.拼讀生字,記音。2.認讀生字,記形。3.卡片識字,鞏固。

1.拼讀生字,記音。教師巧妙的把本課的生字按照兩拼音節、三拼音節以及整體認讀音節分成三類,先讓小老師帶大家拼讀,然後請學生觀察發現,進行總結歸類。這樣既鞏固了剛剛學過的拼音知識,又讓學生記住了字音,達到教學無痕的效果。

2.認讀生字,記形。教師讓學生開火車認讀不帶拼音的生字,然後交流識字方法,記住生字的字形。先用“對”字舉例,鞏固加一加的識字方法,然後用同樣的方法記住“肚、就、説、葉、圓”五個字。指導學生用猜字謎的方法學習“雪”字,用“比一比”的識字方法學習“是”字,學完總結學過的識字方法。同時還要指導學生認識“月字旁、大口框和雨字頭”三個偏旁。在識字的同時讓學生練習組詞,造句。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

3.卡片識字,鞏固。教師用富有童趣的語言創設情境:瞧,調皮的生字寶寶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藏到了兒歌中,你們能猜出每個數字後面藏得都是誰嗎?快把它們找出來排排隊。讓學生們邊動手邊動腦,在玩中學,學中玩,符合低年級的學情特點。

(三)指導朗讀,感悟秋景

由於本課的四個小節結構相似,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打破一貫從頭到尾按順序、一成不變的教學傳統,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説説現在是什麼季節,你從哪看出來的?從而引出第三小節的學習,也就是學習秋天的美景。朗讀感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採取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秋天的美。教師先指名讀第三小節,然後讓學生找找這一小結描寫了秋天的什麼?學生會找到“穀穗”。穀穗是什麼樣的?學生會找到“彎彎”。教師板書“彎彎”。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剛入學的六、七歲的孩子,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兒歌中所涉及到的“穀穗彎彎”不太容易理解,教師結合實物圖片進行教學,直觀明瞭,並指導用疊詞的好處。再通過教師範讀,指導學生讀好“穀穗彎彎”。語文學習落實了“讀”,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教師出示秋天的石榴的圖片,讓學生也練習使用疊詞,説説石榴怎麼樣,張揚學生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然後教師讓學生找找這一小節中還有哪個詞説穀穗彎?學生會找到“鞠着躬”。教師讓學生一起做做鞠躬的動作,體會穀穗是因為顆粒飽滿太沉了,所以壓彎了腰,再通過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平時給老師鞠躬是在感謝老師的辛勤培育,從而體會出小穀穗是在給農民伯伯鞠躬,感謝農民伯伯這一深層含義。動作表演,既有趣又生動,符合低年級兒童好動、好玩的特點,這樣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感覺到樂在其中。接着教師讓學生體會穀穗的心情,並帶着開心、自豪的語氣讀穀穗説的話。最後師生合作朗讀這一小節,再背誦。

(四)指導寫字,趣味作業

寫字指導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另一個重點,孩子剛剛接觸寫字,因此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學會觀察筆畫,佔格,進而寫好字。本節課教師先讓學生觀察“豎彎鈎”的寫法,然後再由淺入深觀察“七”的寫法,教師指導書寫。在寫字時還要提醒孩子正確的寫字姿勢,然後教師對學生的字加以展示評價,並修改。

本節課教師設計了兩個趣味作業,讓學生二選其一,體現了作業的趣味性和創新性。

六、説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我們追求言簡意賅,用圖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

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兩個轉化,也就是學生切實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接着又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和品德。使之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今天我就説到這裏,不當之處懇請領導老師批評指證。謝謝大家!

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以演講和書信為主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是與閲讀部分相照應的,主題內容是“演講:微笑着面對生活”。

《課標》在“綜合性學習”部分提出“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悦”。

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部分又明確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本課的主題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會選擇恰當的話題演講,觀點鮮明,邏輯嚴密,事例典型,具有號召力和鼓動性。

2、培養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能夠有理有力有節地説服他人。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選擇熟悉而引人注意的演講主題,有話可説,以理服人。

2、選擇其中的一個話題,寫一篇演説稿,在班內進行演講比賽。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勝利。

二、説教法

寓教於樂,利用繪畫、音樂,讓學生理解微笑的意義,培養樂觀、友善、善於合作的生活態度。

採取實踐活動的課堂形式,讓學生參與演講稿的評分,讓他們寫演講稿、上台演講,在實踐中培養他們評分、寫稿、演講的能力。

三、説課前準備

1、按自願的原則,全班學生分成六大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

2、抽籤決定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專題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演講稿的寫作和演講的演練工作。

3、推選兩名組員演講,口齒清晰、條理清楚,其他組員參與評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

四、説活動過程

[活動序言]目的:創設情景,渲染課堂氣氛

1、歌曲大合唱《歌聲與微笑》。

2.欣賞《蒙娜麗莎》。

3.朗讀欣賞散文詩《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謠》。

[訓練寫作]

1、閲讀課文,明確演講稿的要求

第一、選好話題,有真情實感和獨到見解。(40分)

第二、觀點明確,事例典型,條理清楚,嚴密有説服力。(30分)

第三、運用表達技巧。遣詞造句簡明準確,設問發人深省,比喻生動形象,排比富有氣勢。(30分)

2、朗讀精品。感受演講的魅力。

教師範讀已經準備好的幾篇演講稿,要求學生體會不同演講稿的語言風格、情感態度及演講稿所展示出來的力量。

3、結合主題,組織學生討論。結合語文活動中的三個主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形成初步構思。

4、總結小組意見,交流短評。

5、師生共同制訂演講稿評分表(參考訓練寫作相關條款)。

6、評講結束後,請學生參考評分表,利用網絡圖書室搜尋資料,也可以通過採訪調查等方式蒐集生活中的材料,小組交流討論後寫作演講稿。寫好演講稿後給自己的演講稿打一個合理的分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照着評價表,搜尋資料、梳理資料,寫演講稿。並能夠對自己演講稿的優缺點進行評價,給出一個合理的分數,從而培養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

[訓練演講]

1、制定這次演講的評分標準(小組討論,由小組長執筆,擬定並公開評分標準和分值。表略)

2、組內演講小比賽,本組同學和老師作評委。

3、每組選派兩名同學登台演講,同學在下面評分。演講結束後,進行小組討論,分析幾位同學的優缺點,給每個演講者取一個平均的分值,選出“演講小明星”。

4、每個同學把自己的課桌想象成觀眾,進行演講練習。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參與制定演講的評分標準,反覆演練後再讓他們上台演講。學生可以在反覆的實踐中思考,在反覆的思考中實踐,瞭解演講,最終學會演講。)

[小結]齊唱《陽光總在風雨後》,活動結束。

五、總結

新課標主張“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在本次活動中,我力求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讀説寫演練學習習慣的養成,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汪祖國,鄒新瑛,中學語文教師,現居湖北陽新。

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自己去吧》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童話故事。課文通過小猴、小鴨、小鷹學本領的經歷告訴孩子們從小要學會自立自強。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提倡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把讀書和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儘量讓學生在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本課的教學目標:

1、鞏固“自。己。吧。要。吃。多。這。樣呢。字。去”;會寫“子。去。果”。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育學生從小要樹立自力、自強的思想,不依賴父母。

教學重點:

1、會讀、寫“子。去。果”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從讀中領悟出小猴。小鴨和小鷹的媽媽為什麼要讓孩子自己去學會生活的本領。

二、説學生。

我們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前面已學過了拼音,這又是第二課時教學。他們基本上能流利地把課文讀出來。

三、説教法、學法。

(一)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我在設計教學策略時,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指名讀、合作讀、分角色讀、選讀)體味課文語言,感受小鴨、小猴和小鷹不依賴父母,自己學會生活本領的決心和毅力。在讀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啟發學生提問題,回答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受到情感薰陶。

(二)創設情境,合作交流。

我在課文中設計了展示學生自我的平台,通過“我會認”“我會讀”“我會説”“我會寫”“聯繫實際想一想”的情境創設,使孩子們入情入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展現的願望。並在學生感悟課文後配上動作讀課文。展示自己對課文的感悟。這些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培植了創新的幼芽!

(三)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在拓展活動中,我結合本文特點,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自由表達的空間。如小鴨子學會游泳後會説些什麼?這樣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感悟全文後,我又讓學生説説其他小動物它們都會什麼本領,是怎麼學會的。並模仿課文續編故事。最後,又讓學生聯繫實際講述自己最近學會的一件事。促進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思想,美化學生的心靈。

四、説教學過程。

(一)我會認——複習鞏固生字。

1、學生拿出生字卡片,小組內互相認讀。

2、師生做識字遊戲。

(二)我會讀—— 朗讀課文,感悟道理。

1、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準音,讀通順。

2、貼字卡

3、師生接龍讀課文。

4、小組讀——要求讀出感情。

(三)我會説——説話順練

1、同學們,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小動物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生活的本領。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樣學到本領的嗎?

2、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説一説

五、我會寫——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 果子去

2、讓學生拼一拼,説説你是怎樣記住生字的?給生字組詞。

3、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的筆順,用手描一描。

4、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師指導書寫

六、聯繫實際,佈置作業。

1、説説你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學會了什麼本領?是怎樣學的?課後説給小夥伴聽聽。

語文説課稿 篇4

2.初讀課文。每讀一遍,都有明確的要求,都讓學生有自己練讀的機會,再根據學生興趣指名朗讀,有目的性地進行檢查,以便接收到學生讀書的真實情況。

3.整體感知。通讀全文後,就課前質疑的問題再進行解答,也就達到了初步感知課文的教學目標。

4.識字教學。對於生字的識記,讓學生各抒己見,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法來記住生字,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整段的學習以讀為主,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最終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

(第二課時)

心理學研究表明:想象在兒童的學習和思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人類社會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應適時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匯起來,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1.當“我”把小鳥關進籠子裏,小鳥在想些什麼?藉助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進行想象,關注小鳥的命運,開始走進小鳥的心靈世界,從而準確理解課文內容,並能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2.小鳥與鳥媽媽見面了,小鳥會説些什麼呢?鳥媽媽會説些什麼呢?當一回動物語言翻譯家。通過學生形象逼真的表演,真真切切感受到關在籠子裏的小鳥的痛苦。

3.小鳥回到了大自然會幹些什麼呢?課堂對於語文教學來説,實在太小了。為此,陶行知老先生要推倒學校的圍牆,地為牀,天為被。我們也要打破語文教學的課堂侷限,將學生由課堂引向課外。只有瞭解小鳥會對人類所作的貢獻,才能真正感受到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

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冊分散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上,初中語文第五冊將各篇相對獨立的文言文集中編排在第八單元學習,旨在培養誦讀習慣,增強文言語感,進一步提高閲讀欣賞能力,為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故教學要求側重於朗讀和背誦。

2、教材特點:《愚公移山》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幾個特點:①濃郁的神話色彩,易激發學習興趣;②可讀性強,易於記誦;③基礎性強,有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需要積累;④寓意深刻,實踐性強;⑤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但教材偏重於理性,有可能束縛學生對“智叟”的形象思維。

3、教材重點:積累文言詞彙,誦讀課文第三段;認識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難點:神話結尾的作用,重新認識“智叟”。

4、教學目標: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認知特點,努力實施素質教育,本課目標確定如下:

①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彙,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誦讀課文第三段。

②能力目標:在對比中認識愚公形象及神話結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創新目標:“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標:教育學生髮揚愚公精神,克服困難,勤奮進取,移走學習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學法:

為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訓練主線”原則,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科特點,主要採用導讀式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激趣、啟思、點撥。學法則以誦讀、討論為主。誦讀分自讀、齊讀、分角色朗讀及背誦。討論也可採用分組方式。旨在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程參與,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手段、技巧的運用

運用自制課件及教學插圖,目的在於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強化視聽感受,既提高興趣,又豐富教學內容,起到拓展遷移的作用,從而實現“小課堂” 與“大語文”的有機組合。

四、教學程序:

(一)、激趣啟思,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觀察對比,提問思考,然後讓其帶着問題學習新課,有助於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新課教學

嚴格體現“三為主原則”,以讀貫穿整個教學,在教師的導讀點撥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師生合作,逐項分層完成本節教學任務。

(三)聽錄音範讀

加強聽力訓練,正音、斷句、模擬人物語氣,為下一步誦讀作好 鋪墊。

(四)文言詞彙及句式的教學

這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為突出這一重點,採用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分組討論與集中歸類相結合的方法,側重於通假字(4個)、詞語辨析(且、焉、之、其、於及一些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倒裝句、反問句)及難翻譯的句子,這樣,便可輕鬆完成任務。

(五)課文講析

1、故事情節的教學

讓學生找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標、辦法、行動、影響等有關語句,突出一個“難”字,一方面加強朗讀,另一方面為下面的討論張本。

2、愚公形象的認識和神話結尾的作用

愚公形象認識是本節教學的又一個重點,可引導學生從人物對比入手來分析討論,特別是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宜分角色朗讀,從人物對話及語氣角度全面理解愚公。神話結尾是本文的難點,它既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實質上也是對愚公精神的一種高度肯定。只要從現實出發,從肯定愚公精神角度出發,即可突破這一難點。

3、重新認識智叟

傳統教材認為智叟不“智”,但他的話也很實際,因此重新認識智叟便成了一個很有創造性的活動,課堂打算從為何“無以應”角度入手深層挖掘,從而認識其也有“智”的一面,力求有所突破。

4、寓意的教學

歸納寓意是本文的重點之一,教師可在移山與搬家的對比中,引導學生認識,然後歸納,放MTV,拓展課堂,活躍氣氛。

五、德育滲透

學生自由發言,重在知識的遷移,充分體現本文實踐性強的特點。

六、指導背誦(力爭當堂背誦)

1、愚公先斥後駁

2、有些句子運用了頂針手法。

七、作業佈置

1、加強鞏固練習《中考模擬題》

2、注重知識的遷移,對比閲讀。

八、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

愚公不愚 智叟也智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

語文説課稿 篇6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青島版一年級數學第八單元《阿福的新衣—釐米、米的認識》第一課時釐米的認識,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説,1、課標要求,釐米的認識位於小學數學第一學段中,它在四大領域中屬於圖形與幾何部分的測量這方面的內容,新課標對這部分內容有明確的要求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並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3)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2、教材內容,一年級下冊共安排了十個單元的內容,圖形與幾何領域共安排了兩個單元,釐米、米的認識被安排在了認識圖形之後,本單元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單元在教材編寫上的特點:

1、選取有趣的故事為素材,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2、設計大量實際測量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長度觀念。

3、設計了一些讓學生選擇測量工具和估計物體長度的練習,培養學生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估計意識。

4、運用圖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説明什麼是線段。

釐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對長度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存在着長度上的不同,能夠直觀地比較某些物體在長度上的差異。本單元的內容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單元的重點是建立1釐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難點是建立長度表象。

3、教學建議: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認知能力,

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藉助實物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4、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並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5、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認真的習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認識長度單位釐米,知道1釐米的實際長度,正確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確定為:通過實際活動正確建立釐米的印象。掌握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測量方法。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在對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中認識比較了物體的長、短 ,會直觀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上他們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釐米”

2、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能力:釐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對長度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存在着長度上的不同,能夠直觀地比較某些物體在長度上的差異。

3、學生的學習方式、習慣、能力。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進行小組

合作,會跟同桌,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動手操作方面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地進行

 三、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我校的教學實際,本堂課我採用的教學模式是新授課“詩意六步走”,設計理念是我們科信小學的詩意課堂理念,讓孩子從小在充滿詩意的情境中快樂、自主地學習,讓他們從小就有一種詩文情懷,學會過充滿詩意的生活。

1、詩意情景創設,蒐集與數學有關的古詩,童謠,兒歌,童話故事等來營造詩意的氛圍,讓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2、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培養能力,強調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3、質疑環節,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4、詩意總結,讓學生學會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詩意回顧,把學到的知識試着編一首小詩。

5、採用多種形式的評價,佈置有詩意的作業

四、説教學設計

1、詩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根據課本插圖從網絡上搜索動畫故事,讓學生在故事的意境中不自覺地進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這樣設計的意圖:以故事引入,給學生留下懸念,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也為學生體會測量長度需要工具和統一單位的重要性創設了具體的情景。教學本環節大約需要2分鐘

2、合作探究,認識釐米

學生在故事的意境中已經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在此基礎上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感悟因為師傅跟徒弟的拃不一樣長,所以衣服才做小了,然後設置下面這樣一個活動

㈠組織學生用不同工具測量課桌短邊的長度。

如: 用手量,用文具盒,長短不同的鉛筆來量。

㈡交流討論:用這些工具測量物體長度效果怎麼樣?用什麼工具測量好呢?

 設計意圖:思考質疑,引入新知,讓學生親身實踐,深入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及時引出小博士的話;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尺子,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通常用釐米作單位,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接下來,讓學生認識直尺

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記一記、舉一舉、想一想中很直觀地感知釐米,認識尺子。

接着讓學生認識1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讓學生指一指尺子上的1釐米,可以多種形式,比如:從0刻度到1刻度是1釐米,你還能從直尺上找到哪些1釐米?讓學生在多次指認的過程中對1釐米有較為深刻的印象。

接下來,認識幾釐米就比較容易了,有幾個大格就是幾釐米,重點講不是從0開始的幾釐米的認法。

 聯繫實際,找出生活中的1釐米,因為實際物體可能不會正好是1釐米,因此這一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他們積累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將抽象的1釐米轉化為實實在在物體,有利於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體會1釐米的實際意義。(在此環節上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教學本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

3、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本環節設計了兩個活動:

1、讓學生測量自己一拃的長度,他們會採用不同的方法,學生測量出自己的一拃,記住了自己一拃的長度,有時也可以用自己一拃的長度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2、測量練習本的長度,測量繩子的長度。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鍛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多次的測量中,總結出並能夠掌握測量的基本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適時地總結。

4、及時鞏固,當堂掌握

第一個練習,通過圖讀數,針對全體學生,是最基本的內容。第二個練習是對測量方法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學習的測量的基本方法,在充分練習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檢測,設計這幾道檢測題的目的從這三個方面考慮:

1、通過先估測再測量

2、對於斷尺的問題,就是訓練學生的靈活性,看會不會數出是幾釐米。

3、前面學習的三角形,長方形的邊,動手量量,既聯繫了舊知,又能鞏固新知。(本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

5、詩意總結,拓展延伸

(1)學生談收穫

(2)用簡短的話總結測量的方法,教師可以課前早準備好一些詩歌,適時出示給學生。可以引導學生一起編一首 小朋友要牢記,用直尺量物體,物體放平要謹記,左端先和零對齊。右端指向刻度幾,物體就是幾釐米。 (本環節大約需要5分鐘)

6、詩意作業(1分鐘)

1、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為了能讓阿福穿上合適的新衣,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重新編一個阿福的故事。

這樣既能讓學生又回到故事中去,又能讓學生把新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五、板書設計 這樣板書簡單明瞭,本節的重點內容一目瞭然,便於學生對本節

知識的梳理。

六、課堂評價

在本節課中,由於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所以對他們的評價應該是全面的,首先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一直貫穿始終的,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你坐的真端正,聽講真認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回答問題聲音真洪亮等,學生自己説本節課的表現,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時的表現可以小組長評,同桌互評,面對面地相互説鼓勵的話等,最後老師還要對小組進行評價,對錶現好的小組,同學進行星級獎勵。

七、課程資源開發

1、在第一環節中,課本上給出的是四幅圖,利用互聯網資源找到一個動畫故事,阿福的新衣,通過欣賞,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不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2、青島版教材中有個小博士,本節課對於小博士的話,在第二環節及時引出,順理成章。小電腦的提示,也是在第二環節聯繫生活實際的時候及時地提出來。

3、充分挖掘利用孩子身邊的生活資源,如常用的尺子,手,文具盒,作業本等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

語文説課稿 篇7

今天我説的是課文《雨中》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學習目標的分析與定位(主要基於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雨中》是浙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文。《語文課程標準》對這一學段的閲讀教學提出:聯繫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與他人交流閲讀感受,積累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句段。等要求。

課文描寫了一位年輕的姑娘在陰雨的傍晚拉車運貨,車子一歪,一籮筐的蘋果翻倒在馬路上,過路的人主動幫她拾蘋果的故事。文章融繪景、敍事、抒情、寫人於一體,通過故事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人與人之間應有的互助精神。

編排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從人們的言行中去體會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的美好風尚。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很強的獨立識字的能力,閲讀能力也日漸提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初步養成了與他人交流閲讀感受的習慣。

我準備用兩課時來教學本文,下面我闡述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路。首先,結合課標的學段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從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考慮,我把這課時的教學目標預設為:

1、學會8個生字,能準確讀寫“浮動、籮筐”等12個詞語,理解他們的意思。

2、知道描述性詞語的一種重疊形式(ABB式),會用“彷彿”寫句子。

3、初步學會按事情的起因、過程、結果的先後順序給課文分段,並能簡要説説各段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讀1、2自然段,瞭解事情的起因,積累精彩語句。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是是引導學生按事情的起因、過程和結果的先後順序給課文分段,並説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課標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針對本課教學,如何引領孩子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與文本對話,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呢?我主要採用以啟發式、以讀為本的教學方法為主,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教師的啟發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活動,互相啟發,互相學習,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下面我詳細的闡述這一課時的設計理念與教學思路。

課前先準備好課中要用到的詞句的幻燈。

我是分以下幾個板塊進行教學的:

第一大板塊:創設懸疑,揭示課題。

(一堂新授課,導入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的萬事開頭難就是這個道理。)

這一環節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幻燈出事句子:那一籮筐的蘋果,經過了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車上。

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讀句子,然後説説讀了句子有什麼想法或疑問。一旦學生提出:蘋果怎麼回去旅行呢?它是怎麼旅行的呢?就趁機設疑:是啊,蘋果怎麼會去旅行呢?今天我們就學習發生在雨中的蘋果旅行的故事。板書:雨中

(充滿懸疑的導入,激發了學生濃厚的閲讀興趣,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拉近了學生與文本與老師的距離。並自然而然的引入下一板塊的初讀。)

第二大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緊跟上一板塊的鋪墊,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讓學生自由地讀課文,讀準生字詞。並在課文中找出三個字來説明蘋果旅行的過程。

2、在反饋生字學習情況時相機指名學生板演詞語,學生自己想寫哪一個就寫哪一個,寫好後説一説為什麼會寫這個詞?説説理由。

在反饋到整體感知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回答趁機板書聯繫全文的三個字:倒撿回

3、此時課文的主要脈絡已經呈現,接下來的環節就是讓學生用上這三個字分別説説故事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並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段落,給課文分段。

(整個板塊中我設計了三個回合,讓學生帶着疑問通過充分的讀,興趣黯然的接觸文本,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的脈絡,熟悉課文內容,巧妙的讓教學目標1、3紮紮實實地落實下來。特別是生字教學的開放性處理,我把學習的主動權巧妙的交給了學生,採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寫詞、説理由,其實就是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的另外一種問法。經這樣的一引一導,學生很自然地談出自己對詞語的理解,在不知不覺中紮實地掌握生字。)

第三大板塊:品讀課文,理解積累

緊扣學生找出的三個字,導出:多麼精煉的語言阿,三個字就點明瞭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課文的語言確實十分精彩,讓我們來仔細讀讀課文的第一部分吧。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因此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找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語或者句子。然後進行反饋交流:在反饋中點撥引導學生積累運用語言,並適時進行朗讀的訓練。

重點點撥的有1、ABB重疊形式的詞語。學生先找出文中的重疊詞讀一讀,在讓學生説幾個。另外這一部分的語句寫的非常生動有趣,因此在反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拐彎車子一歪濕漉漉等詞語體會蘋果落地的原因;從蹦滾滿地都是來體會蘋果落地的情景。這部分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抓住“彷彿”進行説話訓練。在學生説到帶“彷彿”的句子時,相繼出示句子,引導學生反覆讀,説説讀中感受到什麼?接着在學生有所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補充句子:馬路上濕漉漉的,彷彿。大蘋果在馬路上蹦跳着,彷彿。最後增加難度,引導學生用上“彷彿’一詞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和自己想到的聯繫起來説一説。

(這一板塊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自主品讀的過程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主動積極的思考,參與語文實踐,豐富語言的積累。通過感情朗讀培養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時在學生讀、説的實踐中積累和運用語言。)

最後一個板塊是:總結收穫,設置懸念。

這各環節就是讓學生説説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老師進行補充:是啊,我們在這節課裏有積累了許多的好詞佳句,還學會了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並且瞭解了事情的起因,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們下節課來學習。

(通過總結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在以老師的總結設置懸念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一)説教材特點和編排意圖

評:以上標題似可不必,用了此標題,反而與下面的內容顯得有些不十分統一,因為下面的內容,除説了教材特點和編排意圖外,還有文章的出處和中心等。

《少年閏土》一文節選自魯迅的小説《故鄉》,‖課文通過“我”的回憶描述了一個知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

評:這裏先介紹教材出處

能幹的農家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兒時有過短暫而

接着述説教材的主要內容、中心、結構和重點

真誠的友誼,表達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憶——盼——見——佩——思”為線索分為五段,其中第四段是全文的重點段。‖本課在寫作上有三個特點:

(1)採用倒敍的手法:(2)文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語

然後分析文章寫作上的特點

語句,較好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3)通過人物的外貌和言行來反映人物特點。|本篇課文是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聯繫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

再説所授課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篇課文。

説教材是説課最基礎的內容,以上李華老師説教材的局部,內容全面系統、理解正確、到位,顯示了説課者理解教材的深刻性和透徹性,也為下面科學、合理地處置教材奠定了重要基礎。

根據教材的地位、特點和同學的實際情況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評:這裏的教學目標已無必要重現,完全可以省略。

1.繼續學習聯繫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學習9個生字、2個多音字,理解“無端、稀奇、如許”等局部詞語的意思。

3.瞭解閏土是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活潑可愛、見多識廣的農家少年,感受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評: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動身點和歸宿,也是評價説課者課堂教學效果的規範,此處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全面,並能聯繫教材的實際和教學的實際。

(三)教學重點

1.學習四件稀奇事,揣測人物語言、動作,體會人物的特點。

2.繼續進行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訓練。

(四)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第16自然段。

評:教學的.重、難點定得準,是教材、教學的客觀反映,説課時如能結合説説確定重、難點的理由和依據,當有更好的效果。

評:從理論上講,説教材不但要説出教材的主要內容、中心、特色和重、難點以外,還應概括説説教材中的哪一局部內容,將作為教學的中心詳講或再作進一步的發揮,哪一局部內容將簡略處置,以和這樣做的理由,這裏大概也是出於説課時間偏短的限制,略去了。不過從總體上講,以上説教材的這局部還是相當不錯的。

二、説教學設想(學法與教法滲透在每一教學環節中)

評:什麼是教學設想?教學設想指的即是怎樣教的計劃。在分析完教材,説了教材的內容、特點和重點、難點以後,轉入説怎樣教的計劃,是順理成章的,至於教法和學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是可以的,而問題是即使不在教材分析後,不把教法和學法作為一個單獨的內容,在説完教學過程以後,也還需要再概括地點一點。但這裏的説課,未能這樣,這就使得説課中的説理成分有些被削弱了。

葉老先生説:“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乾透徹。”葉老的這個教學思想,揭示了閲讀教學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為此,我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根據教材的特點、重點和難點,遵循同學認識事物的規律,合理設計自身的教學程序,引導同學由淺入深,由表和裏地探究課文,使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達到“入境始與親,句句悟其神”最佳境界,培養同學多方面的語文能力,發展同學的智力。

評:李老師這一塊內容,顯然是在向聽者介紹自身將如何處置教材,以和為什麼這樣處置的理論依據和這樣處置的作用。觀點明確,理由充分,有一定的説服力,但因為沒有説“怎樣處置”的具體內容。如“合理設計教學程序”,那麼,具體的教學程序是什麼?“由淺入深,由表和裏地探究課文”又是一個怎麼樣的“由淺入深”、“由表和裏”法?所以有些空洞了。好一點的做法是談和這局部內容時,舉若干例子,還可以用“至於具體的怎樣由淺入深”、“由表和裏”,“請大家注意我的課堂教學,在此因時間關係,暫不展開”的話作個彌補性的交代。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勝利的一半。”因此上課伊始,我就採用邊看圖,邊配樂介紹的方法把同學帶入神奇而美麗的月下看瓜的情景。導情入境,引出課題,激起同學積極參與學習的慾望。

評:一般説來,從這裏開始,説課者應使用教學語言為主,需直接而不是以第三者的身份間接介紹教學活動,可以這樣説:“我的第一個教學環節是創設情景,導入新課。上課一開課,我就讓同學邊看課文掛圖,邊聽我的配樂介紹:這是一個幽靜的夜晚,一輪金黃的圓月……(詳見教學設計)。我這樣處置,有情有景,可以很快地把同學引入課文所描述的特定的情境當中,從而激起同學積極參與學習的願望……。”

(二)初讀課文,直奔中心。

評:這個教學環節與教學設計中的不符,教學設計中的第二個教學環節是“簡介作者和出處”。説課應與課堂教學相統一,特別是教學過程中大的教學鏈,更應該一致。

初讀課文後,我引導同學從“我”與閏土之間是什麼關係入手,抓住“他們只僅僅相處了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為什麼三十年了,閏土留給‘我’的印象還是那樣深刻”為疑點,引發同學捕獲文章的中心句,抓住中心。

評:對照教學設計,這裏還有“按要求自由讀課文”和“檢查自學情況”兩個教學過程沒有説,這似乎不妥,因為第一,它使説課與課堂教學變得不統一;第二,假如沒有了這個環節,那麼教學目標中的第二點又如何去落實?切勿以為只要課堂教學中有,説課時就可説可不説,要清楚嚴格意義上的説課評價是就説課評説課,而不是根據課堂教學來評説課。

(三)緊扣中心,重點探究,讀中悟情。

評:從這裏開始,這份説課設計中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中的教學過程就有較大差別了。這就牽涉到如何認識教學設計與説課設計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對上課前説的課來説,教學設計是説課的基礎、憑藉和原始資料。其中的教學過程,雖然不要求一一照搬,但原則上應當一致,這是由“説課與課堂教學相統一”和“理論聯繫實際、理論為實際服務”的説課基本要求決定的。假如不顧和這條要求,就會割裂説課與課堂教學的聯繫,削弱理論對於實踐的指導作用,響説課對於改進課堂教學的實際意義,所以,對説課設計與教學設計不統一的現象,擬引起重視、(李華老師説課設計中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中的教學過程,有些僅是敍述方式的不同,所以,還不是大問題。這裏只是為了藉此展開來説説這個問題,所以多説了幾句。)

“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這句話既是文章的內容的樞鈕,又是“我”情感的樞鈕,教學中,我把它作為突破口,引導同學探幽覽勝,漸入佳境,這局部的教學我是分兩個層面展開的:

1.抓中心句,以讀為本,學習四件稀奇事,體會人物特點。

找出中心句後,我從“稀奇”一詞入手,讓同學速讀課文,歸納四件稀奇事,再理出哪一件事留給“我”的印象最深,接着圍繞“這件事件你覺得閏土是個怎樣的農村少年?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出來的?”這兩個問題,引導同學去讀書,去考慮,組織同學討論,品析詞句,體會閏土的機智勇敢。|這樣從具體到概括再回到具體,符合同學認知規律,既對同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又發展了同學的思維。

評:説明“這樣教”的理論依據和作用,簡潔、概括,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後,我讓同學運用學法,舉一反三,學習其它三件稀奇事,體會人物特點。

再具體説“怎樣教”

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同學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體現了葉老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

語文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爬山》這一課是小學語文s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對父子一同爬山,在爬山過程中,父親教育兒子要克服畏難情緒,努力征服自己,盡力做好每一件事,還啟發兒子怎樣欣賞大自然的景物。

學習本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説的話的意思,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二是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意思。三是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二、説設計理念:

本次研究課,我們上的是《爬山》的第一課時。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接受薰陶的第一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的關鍵,是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提高語文素養的起始點,正確處理好第一課時能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慾望,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能幫助學生打下語文知識的堅實基礎,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養成。

課標明確指出,第二學段的閲讀課教學第一課時要以讀通課文、理解詞句,把握內容、鞏固字詞為重點,所以我們一致認為,這一節課要緊抓字詞教學,引導讀通文本,瞭解大概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為重點。我們把讀懂課文,品味詞句,體會情感,領悟表達方法放到第二課進行教學。

三、説教法、學法

閲讀教學的第一課時不僅要掃除生字障礙,而且要讓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具有主動閲讀的願望。本課的教學將採用以下教法、學法。

教法:1、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

2、自主學習法。培養學生學會自學的能力。

3、朗讀感悟法。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並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

學法:讓學生在讀中學,讀通課文,理解詞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四、説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逞、崎、嶇、煌”4個生字,會寫“斯、凝、煮、蟬、哲、燃、煌、智、慧”9個字。要求掌握的詞有“煮熟、吹拂、燃起、燈火輝煌、智慧”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知道做事要有信心,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生字,讀通課文。

難點:結合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

五、説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欣賞畫面,談話激趣,揭示課題,引起閲讀期待。

閲讀話題的建構,要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文本進行碰撞,引發他們的疑問與猜測,形成強烈的閲讀期待。抓住課題這個文章的眼睛是比較好的一種導入方法。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書不讀通不開講”,説的就是教學首先就要讓學生將課文讀正確,讀順暢,“讀通”應是第一課時教學的重點。所以學習的開始一定要讓學生讀課文,自由讀,放聲讀,靜靜默讀。一邊讀一邊把生字劃出來,不認識的字要藉助拼音讀準,連成詞後聯繫上下文想想意思,從未見過的生詞、長句子、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

第三環節:學習生字、新詞。

教材上的生字分兩類:會寫的字和會認的字。會寫的字要求四會: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聯繫課文理解字(詞)意,在閲讀和作文中會用。會認的字只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知道意思就行了,不要求會寫。會寫的字是教學重點,可以讓學生自學,用自己的辦法記住漢字,可以進行組詞、造句訓練,但要有重點的指導難寫的字,不要每個字平均使用力量。

第四環節:再讀課文,抓住重點,留下懸念。

把課文讀通讀順,做到“四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破句。學生學完生字後,老師可檢查讀書情況,指名讀,課文長的多找幾個同學讀,其他同學當小評委,注意聽字音是否讀準,是否流利等。遇到學生讀不好的詞句,老師可讓學生停下來指導讀,或範讀,必要時領讀,這樣讀下來,對課文的內容,整體的結構學生就能有個大體的印象了。

在課文讀通讀熟的基礎上,抓住上課時激起的閲讀期望,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內容,看看自己是否可以解決一些問題,有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疑問。在結束上課時,教師可突出重點,拋下話題,啟發思考,留下懸念,在高潮處,在疑難處,在矛盾處戛然而止,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起學生細讀的慾望,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

語文説課稿 篇10

孟浩然的五言絕句《春曉》,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詩藝術構思極佳,表現手法清新暢達,辭簡意深,具有深沉含蓄、回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首句“春眠不覺曉”,開門見山,點明瞭主題“春”與“曉”。在濃郁的春光中,詩人以切身的感受告訴人們,明媚的春光讓人陶醉,沉沉睡去直到天亮還不知道天已經亮了。

第二句“處處聞啼鳥”,通過聽覺來描摹春天早晨的景象。鳥兒婉囀的啼鳴聲喚醒了沉睡中的詩人,當他張開眼睛,才知道天已大亮。“處處”都能聞聽到小鳥的喧鳴,給人春色無邊無際的聯想,鳥語花香,春光絢麗,美好的春色令人讚歎。

第三句“夜來風雨聲”,是詩人醒來之後的聯想,而這對於“夜”的聯想,是因為“曉”而引發的。置身於春天的早晨,在讚賞明媚的春光之餘,詩人因珍春而轉為惜春,他回想起昨夜入耳的聲聲風雨,會有什麼樣的擔憂呢?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是詩人因回想起昨夜風雨交加,不知遭受風雨侵襲的似錦繁花,一夜之間掉落了多少,惜春之情溢於言表。

《春曉》一詩字簡意深,短短的二十字,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前二句描繪出盎然春意,通過“不覺曉”反襯出睡之深,詩人是因為陶醉於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春色而沉沉入睡,當他被“處處”的鳥鳴聲喚醒,剛醒來那一剎那間的感覺是“啼鳥”襯托出的鳥語花香。此時詩人的心情是喜悦的,然而當他想起了昨夜的風雨聲,短暫的喜悦就被深沉的憂慮所替代,無情的風雨在一夜之間不知又摧毀了多少如同花兒般美麗的生命。

孟浩然(公元6xx—740年),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陽人。少好節義,喜拯人患難。早年隱居襄陽附近鹿門山,後遊學吳越。年四十遊京師長安,曾於太學賦詩,滿座皆驚歎嗟服,無敢與其爭鋒,應試進士未被錄取。

王維賞識孟浩然才華,私自邀請孟浩然入內署,適逢唐玄宗至,慌亂中孟浩然藏匿於牀下,唐玄宗有所覺察,王維實話實説,唐玄宗聞言甚喜,説:“朕聞其人未見也,何懼而匿?”詔命孟浩然出見,問其詩,孟浩然自誦《歲暮歸南山》一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唐玄宗聽到詩中有“不才明主棄”之句,怫然不悦,説:“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囑其回鄉,孟浩然悵然而歸。張九齡主政荊州時期,曾召孟浩然為幕僚,不久孟浩然因患背疽辭世。

縱觀孟浩然一生,主要是在隱居和漫遊中度過,所以他的詩歌以描寫山水田園風光的居多,並以其見長,形成清新淡遠的獨特藝術風格。與他同時代的李白,對他評價甚高,在《贈孟浩然》一詩中,李白這樣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鄧老師很好地把握住詩人筆下的明媚春意結構課堂教學環節,一組寫春的詩句配於漂亮的圖畫,雖然窗外春寒正料峭,可課堂春意卻温暖。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濃春(睡)不消殘酒,春正濃,人先醉。一年級的小朋友被老師的一組描寫春天的圖畫和詩句陶醉。課堂入情入景,師生(也包括觀課老師們)融入春的氛圍,開始書空課題,進入課文學習。

師生合作,讀悟結合。孩子們對詩句的理解非常準確,一年級學生那麼稚嫩,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卻是一次又一次的令人“頷首”與驚歎!你看,孩子們能夠説出眠就是睡覺,不覺就是不知不覺,曉是天剛亮,朋友們,你是成年人,你能一口氣説出這幾個字的意思嗎?課堂中像這樣的場面還不止於此,更有同學對詩句意境的感悟,如,詩人是在一個春天的早晨,剛剛起牀就被明媚的春色和鳥叫聲感動了,於是脱口而出這首詩,這是一幅好美的鬧春圖啊!

一年級的學生就能夠把詩句品味得如此美妙,怎不叫人拍案叫絕呢!

讀、唱、賞、背,訓練的形式多樣,把孩子們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們能夠在整堂課中投入到積極的學習之中,可見老師的課堂設計之精妙,駕馭課堂的能力之強,老師的基本素養之全面!

另外,生字識記環節設計紮實、有效。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帶拼音讀,自由認讀,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生字找朋友,書寫生字等,一環緊扣一環,學生掌握程度高。在識記生字中,教師還注重採用形式不同的識字方法,效果較好。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聞”字時,採用編寫識字歌“門中有耳做什麼,聞字有耳門中聽”,學生接受快,記憶牢,還能在識記漢字時瞭解字義,一舉多得。

當然,教學是門缺憾的藝術。再好的課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鄧老師在開課時,採用詩配畫創設學習氛圍,如果不是老師讀一遍,可能效果會更好些。課後拓展的《草》是學生已學過的詩句,讓這節課的收官不夠充實,顯得有些粗淺,使這麼好的一節課打了折扣,着實遺憾!

另外,生字的書寫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一定要放到田字格中進行訓練。由於老師的疏忽,讓人覺得這節課在標高上有拔高之嫌。但總的説,這是一節優秀的閲讀指導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432o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