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説課稿範文合集7篇

有關説課稿範文合集7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有關説課稿範文合集7篇

説課稿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68頁第六單元第10課時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例2。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是本單元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它是在學生掌握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對前面已經學習過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知識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又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多位數退位減法的最直接的基礎,它在整個100以內減法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既要注意20以內退位減法口算計算方法的遷移,又要為兩位數退位減法筆算計算中的“退位”做好準備。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正確計算。

2、經歷探索兩位數減一位退位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情境化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退位減法在生活中的作用;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增強自信心。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兩位數減一位退位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提高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小學生掌握計算法則的過程是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基本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計算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大部分學生通過遷移是能夠接受掌握的,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會產生困難,特別是退位後剩下的數如何處理,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學具引導學生克服這一困難,讓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的展開,建立完整的計算模型。

教學策略:

1.突出教材內容的前後聯繫,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過去所掌握的計算方法解決本節計算問題,讓學生感受本節內容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發生、發展過程,併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2.引導學生採用合作探討,互相啟發等學習方式掌握計算方法。

3.重視學具拼擺。

讓學生在擺小棒的過程中去發現兩位數減一位數當個位上不夠減時,怎樣去用十位上的“1”當10並和個位上的數合併在一起再減,以此讓學生根據擺小棒的動作表象去獲得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4.讓學生切實經歷學習計算方法的過程。

充分利用“6減8不夠減怎麼辦”的認知衝突,引導學生從擺小棒的過程中獲得啟示,並據此找到解決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問題的辦法。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加深對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計算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增強他們對這一計算方法學習和掌握的實際感受。

5.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聯繫買遊戲器材的實際生活經驗引出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減法計算,讓他們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春天到了,是鍛鍊身體的好時候,學校正在開展“户外健康遊戲大比拼”的活動,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遊戲活動器材,想看嗎?

(課件出示圖片活動器材,並貼好商品價格。)

毽子(3元) 健身球(5元) 羽毛球拍(30元) 跳繩(8元)

如果讓你買其中的一種遊戲器材,想一想買什麼?想好了,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

[在導入這個環節,我把學生津津樂道的校園活動創設成教學情境呈現出來,由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器材導入,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上課伊始,同學們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輕鬆和諧,學生們饒有興致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探索新知

1.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抽象減法算式。這個環節我設計成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複習舊知,促進知識的同化

如果給你16元錢,買一樣器材,你想買什麼,還剩多少錢?

生1:可以買一個毽子。16-3=13(元)

生2:可以買一個健身球。16-5=11(元)

生3:可以買一根跳繩。16-8=8(元)

提問:説説16-8你是怎樣算的。

[把新知納入到已有知識結構中,就是知識的同化。16-8的算法是已有知識,也是新知的一個生長點。對16-8的複習,目的是建立起與新知的聯繫,有助於學生理解教材中呈現的36-8的計算方法。]

提問:為什麼不買羽毛球拍?(因為16<30,不夠買。)

小結:看來我們在購物時,要考慮帶的錢和商品價格之間的關係。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實現知識的遷移

同學們想買的東西研究過了,如果趙老師有36元錢,想買一樣活動器材,既不是最貴的,也不是最便宜的,猜一猜我可以買什麼,還剩多少錢?

生1:可以買一個健身球。36-5=31(元)

生2:可以買一根跳繩。36-8=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36-8=

[這兩個環節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通過研究學生與教師要買的活動器材引出新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自主探究知識做了很好的情感和知識鋪墊。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數學思考。“為什麼不買羽毛球拍?如果趙老師有36元錢,想買一樣活動器材,既不是最貴的,也不是最便宜的,猜一猜可以買什麼?”兩個問題的提出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培養學生根據條件進行選擇、判斷、歸納的能力。]

2.引導學生探索計算方法。

首先引導學生髮現新知。

都是36減去一位數,36-8和36-5相比較,你發現什麼?

通過前面的鋪墊,學生應該能夠答出36-5計算時能直接在個位上減,而36-8,被減數的個位上的數不夠減。(教師揭題)這樣的減法算式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板書課題。

36-8與16-8相比較,你又發現了什麼?

[通過比較,引導學生髮現36-8這道題的特點,突出問題“6-8不夠減怎麼辦”,為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36-8的算理提供了思考的依據]

接下來引導學生通過擺小棒來解決問題

到底36-8得多少呢?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想想你是怎樣算的,在小組裏説説你的方法。(教師巡視。)

[通過小組活動、動手操作,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同時,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習傾聽別人的意見,從而培養其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

然後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中明確算理

誰來跟大家説説擺小棒的方法。教師用課件演示擺的過程和相應的算理。

有三種常見算法的預設:

算法一:因為6根不夠拿出8根,所以將1捆小棒拆成10根,從10根小棒裏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來是28根。

過程用算式表示:36分成26、10. 10-8=2 2+26=28

算法二:先從36根裏拿走6根,再從30根裏拿出2根,剩28根。

過程用算式表示:8分成6、2. 36-6-2=28

算法三:從3捆中拿出1捆,拆成10根,和6根合成16根,從16根中拿出8根還剩8根,再把剩下的8根和2捆合在一起是28根。

過程用算式表示:36分成20和16. 16-8=8,20+8=28。

[其中,算法三和書上68頁的圖所展示的算法是相同的,這種算法可能不是學生首先想到的算法,但是它有三點突出的優勢:一是可以將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轉化為學生已有的知識,就是16-8這樣的20以內的退位減和20+8這樣的整十數加一位數,二是進一步強化了20以內退位減中的“想加算減”的方法,三是為二年級上學期退位減法筆算做好鋪墊。]

因此,在三種算法展示完之後,出示三道練習題。引導學生將兩位數分解成幾十和十幾,先用十幾減一位數,再和幾十相加,強化第三種算法。

最後教師小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計算。

[在探索新知的環節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自主的選擇,保護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通過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在引導學生探究算法的過程中,遵循課標中提出的“算法多樣化”思想,但我們認為算法有優劣,所以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呈現出來的算法。]

三、練習反饋[設計了基礎題、開放拓展題、應用體驗題]

1.圈一圈,算一算。

要求學生先在小棒圖上圈一圈,填出得數,並在下面填出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在班上交流。

2.摘蘋果:學生讀題説得數,其中指定兩題説出自己的算法。

32-5= 46-9= 57-8= 40-5=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3-7= 25-8= 21-9=

78-8= 45-30= 97-7=

11-5= 36-4= 29-3=

32-5= 43-4= 23-6=

4.開放拓展

出示:65-□=5□

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減數填幾?你能填出一種答案還是幾種答案,把你的答案和小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看誰想得最全面。

5.應用體驗:

學校有60個足球,一班借走了5個,還剩幾個?

二班又借走了8個,還剩幾個?

咱們班每組借一個,需要借幾個,還剩幾個?

四、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知識?課上自己表現如何?哪位同學表現較好,好在哪兒?

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課餘時間多去室外做運動,將自己的身體鍛鍊的棒棒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學習,更好的生活。

[通過學生自評、互評,使學生能夠肯定自己,學習他人,體驗成功的樂趣。]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設計,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節“圓錐的體積”。本課是在學習了第一課時《圓錐的認識》後通過比較圓柱和圓錐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的計算方法。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模式、三生培養五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習了圓的周長和麪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計算,以及初步認識圓錐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本單元的重點。通過本節課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為今後學生的深層次學習和自主發展打好基礎。六年級是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個學年,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有一定的基礎,邏輯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學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問題的能力上,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上都有較明顯的提高,這為理解本節課的知識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但因學生之間個性差異很大,所以本節課的教學也存在一些障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排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

2、知識目標: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運用公式計算以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創新思維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重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關鍵:公式推導過程中:圓柱體和圓錐體必須是等底等高,則它們之間才存在必然的關係。

二、説教法

為了能夠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幾種教法:以談話法、實驗法、觀察法為主,以討論法、練習法為輔,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本節課把多媒體演示引進課堂,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直觀的認識,富於啟發地清晰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再加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老師的點撥解説、提問,使教學過程有機組合,充分顯示了電化教學的優勢,較之其它教學手段和方法更易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三、説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相互聯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學”,教學中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儘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己想、自己説,想不到的,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啟發、引導學生去想,去發現。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圍繞着問題去觀察,去討論,去實驗,去理解,去總結。

古人説:“授人之魚,只供一餐所需;而給人之漁,終身受用不盡。”新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本節課採用適於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討論、歸納等教學活動,為了更好的指導學法,我利用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去發現,體驗創造獲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活動中迸發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四、説教學模式

本節課運用了小學數學情境———探究式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所謂的創設情境,就是指教師要在上課開始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先前經驗,促進學生思維參與的探究氛圍。本節課我創設了兩種冰淇淋,怎麼樣買更合算的情景。這樣做的目的,不只在於激趣,主要是讓學生逐步形成一種數學的眼光,在面對現實問題時能夠主動尋求用數學的方式來解決。

(二)探究發現,建立模型

這是學生構建新知識的重要一步,要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等活動、解釋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建立基本的數學模型。

1、直觀引入,直覺猜想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哪些物體的體積的計算,接着猜測圓錐可能與哪個物體的體積有關?再猜測他們之間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這一環節目的是是為了讓學生把已有的知識信息與新知識建立聯繫,為學生調整認知結構,構建新知識奠定基礎。

2、實驗探索,發現規律

這一環節是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分小組做實驗總結出等底等高的情況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最後根據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試着總結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親身經歷、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總結概括能力,與人合作的意識都得到了提高。

3、啟發引導,推導公式

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根據圓柱體積的計算方式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然後引導學生説一説,sh各表示什麼?為什麼要乘三分之一。這樣使學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整個這一環節我一直本着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重要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真正做到“動手操作、體驗成功”。

(三)、理解應用,強化體驗

因為學生在探究發現、建立模型中創造的數學知識,發現的數學方法,要有一個內化的過程,為了關注每一個孩子這一環節我設計的四個層次的練習。

【基本練習】

首先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到底買哪一種冰淇淋合算。然後計算圓錐冰麒麟和圓柱冰淇淋的體積。在計算圓錐冰淇淋的體積時,允許學生有選擇的完成,這樣對學生進行數量上和難易程度上的開放,不但關注了學困生,也促進了尖子升和特長生的發展。

【變式練習】

是一組判斷題

【應用練習】

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再一次深化理解,並同時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綜合練習】

把一個圓柱加工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形零件。求削去的體積。

這是一道思維拓展題。首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再解決問題,最後得出結論。這樣,不但注重了新知識的結構化,而且使學生對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這樣學生在應用中充分理解,加深了體驗,使新建立的數學知識得到進一步強化。從而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歸納,提升經驗

這一環節主要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還對探究發現的過程、方法、經驗、進行了梳理。

在本節課的課後我佈置了一項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圓錐,圓柱。要求是,圓錐和圓柱的體積相等。

操作實踐是一個手腦並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更是一種讓學生繼續獲取知識的延伸性學習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培養學生的求知慾;鞏固所學知識,擴大知識領域,並且產生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明白學習既沒有時間限制,又沒有空間限制,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説三生培養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力求照顧全體學生的學習感受,因材施教。學困生學習最基本的內容,優等生在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適當擴大知識面,拓展了思維。在教學中,簡單的問題留給學困生,有難度的留給優等生,實驗操作環節以強帶弱,最後分層次練習,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主要是關注學困生,同時也促進了尖子生的發展。應用練習和思維拓展主要是關注尖子生和特長生。從而使不同的學生在本節課得到不同的發展。

總之,本節課,以教材為主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為宗旨,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體驗數學,這樣,既重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重視了學生的思維的發展過程,是每個孩子都在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提高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這次教學大賽的要求是同題同構,目的是共同提高。我們六年組三個數學老師在選課上,備課上,製作課件中,到後來寫教案設計,説課材料,真的是做到了合作。雖然是我們精心的準備了,但在教學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遺憾。

1、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和運用不是盡善盡美。

2、在三生培養中,對差生的關注不是很到位。

3、課堂中有浪費現象,造成了教學時間的緊張。

4、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的參與程度還有待提高。

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要多聽課、多學習、多研究、多總結、多反思、使今後四十分鐘的數學課堂每一分都有效。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理解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新課標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中的一篇大家耳熟能詳的寓言。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説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生制定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年級組共同制定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鞏固已學生字。着重理解“坐井觀天”、“大話”、“無邊無際”等詞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過程與方法:

1.分角色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促進學生領悟課文含義和感情。

2.通過想象青蛙和小鳥的第四次對話,培養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引導學生懂目光狹小,見識少,就會把事情弄錯的道理。

三、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各種形式讀課文,引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在讀中複習鞏固生字新詞。

教學難點: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試着比較合乎情理地想象青蛙和小鳥的第四次對話。

四、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觸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有了新課程的明確指導,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決定採用情境教學法,朗讀感悟法。引導學生自主閲讀,合作探究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朗讀感悟”即以讀代講,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過程提高朗讀能力,培養朗讀興趣。在“讀——交流——感悟”的過程中,賞讀描寫小鳥與青蛙的三次對話,在朗讀中感受寓言的有趣,理解寓意鞏固新詞。教師適時點撥小結。

“情境表演”旨在創設情境,低年級的孩子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且注意力集中時間不夠。因此,始終使學生置身於寓言故事的情境中,我就是青蛙,我就是大象,我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讀課文之後的獨特感受以及自己的想象。理解和想象之餘引發學生較深層次的思考,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寓意。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教材理解,教學目標設置,重點難點的揣摩,以及對於學生年齡特點的分析,我們決定按照如下流程開展本節課的.教學。

1.鞏固字詞,情境導入。

對於低年級孩子來説,如果能從課堂一開始便緊緊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就能延長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因此,我們選擇了低年級孩子最喜歡的開火車遊戲複習生字詞,以及情境式導入。讓孩子們從一開始就置身於故事情境,遊戲的世界。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因此在本課的導入環節中,我們着重設計瞭解題的過程。引導學生在遊戲中理解“坐井觀天”的含義。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師範讀,整體感知。

許多知名的教育專家都曾經一再提出,語文的教學應從整體入手。帶領學生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縱然是低年級,也要培養學生對整體,通篇的認識。因此,我們在教學之初,設計了教師範讀,填空的方式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3.朗讀感悟,體會寓意。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所在,學習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着重以學生的朗讀體會為主,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彙報交流、讀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輔。在這個環節中,我們的設計針對低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以段落教學為主,段落教學也體現了從整體入手。集中注意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一步,以學生貼圖遊戲的方式教學第一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小鳥和青蛙所在的不同位置。結合圖文了解青蛙和小鳥所處的不同位置,這一點非常關鍵。正因為所處位置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不同的結果。理解“井沿”,並舉實際例子,讓學生結合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碗沿、河沿等幫助學生理解“沿”的意思。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

第二步,直奔小鳥與青蛙的三次對話。也就是課文的2-7自然段。首先讓學生自由讀2-7自然段,説説小鳥和青蛙一共有幾次對話。以此體現段落教學從整體入手。接着,讓學生與同桌合作,練讀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然後,在彙報中,跟隨學生的閲讀期待,按順序引導學生理解三次對話中的關鍵詞句:

A.第一次對話中引導學生想一想,小鳥為什麼會又累又渴,從而深挖一百多裏這個距離名詞。讓學生體會小鳥飛了很遠,並讀出又累又渴的語氣。在這個環節中,我們設計了一個按點。檢查學生區分“渴”和“喝”這兩個形近字的讀音。利用齊齊樂幫助學生區分易混淆的形近字,體現語文的工具性。

B.第二次對話的朗讀指導是這個段落的重點。我們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説大話”“無邊無際”和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標點符號“!”和“?”指導學生的朗讀。並通過齊齊樂互動教學軟件幫助學生理解反問句“還用飛那麼遠嗎?”在課文中的意思是表示不用飛那麼遠。最後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用小紙筒模仿青蛙井底看天,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青蛙的觀點來由。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在引導學生理解青蛙和小鳥因為所處位置的不同所以對天的大小產生了不同的看法,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寓意。並引導學生初步學會抓住關鍵詞,留意標點符號的方法理解課文的閲讀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的滲透。

C.第三次對話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年級組引發了激烈的思維碰撞,我們就到底應不應該抓青蛙和小鳥的“笑”討論了很久,我們一方面認為應該抓青蛙的笑中流露的自以為是,小鳥的笑中流露的誠懇勸説進行朗讀指導。另一方面又擔心如此深挖沖淡了重點。所以這個環節還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給予指導。

第三步,小結三次對話,體會寓意。這個部分的教學,是整節課的難點。前面的朗讀指導和理解指導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這個環節作鋪墊。我們設計了“讀了課文,你是想當小鳥還是想當青蛙呢?為什麼?”這個開放式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青蛙所處的位置和青蛙的自以為是造成了青蛙目光短淺,而小鳥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無邊無際的天空中飛翔,因此才會見多識廣。學生理解到這個程度也就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在學生理解了寓意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再讀課題,理解坐井觀天的深層含義。比喻眼界很渺小,見識少。

4.展開想象,讀寫遷移。

在這個環節中,我們設計以小作家這個詞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的慾望,並在書本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創造。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在激發學生學完課文以後寫的興趣,發展創造性思維。

5.總結全文,昇華寓意。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們是希望在教學結束的時候總結歸納寓意,並昇華到指導孩子們的生活態度,起到為全課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説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本着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們利用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理解課文,提示寓意,板書如下:略

説課稿 篇4

知識目標:

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關鍵句子的含義,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

1、感受繼父對“我”海一般深沉、博大的愛及我對繼父的懷念、感激與愧疚之情。

2、使學生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愛並思考自己怎樣去愛。

教學重點:

結合繼父為我做的四件事,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繼父對“我”的愛。

教學難點:

通過對“……騙局……”、“看海的意義”兩處的探究,進一步地體會繼父對“我”的愛是那樣的無私、偉大。

教學時數:三課時

課前準備:錄音磁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誰能説説8歲前的河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子?15歲後呢?

2、河子的這種變化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是誰改變了她?

3、一個普通、年邁的海員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力量使一個人發生如此大的轉變呢?我們共同來學習。

二、結合繼父為“我”做的四件事,初步感受繼父的愛。

(一)速讀課文,看看繼父為了幫助“我”成長而做了哪幾件事?

(二)1、帶“我”上街

2、給“我”講海

3、教“我”學知識、做家務

4、鼓勵“我”做事

(三)自學。畫出描寫繼父語言、動作的句子,體會繼父這樣做的用意。

(四)彙報交流

1、帶“我”上街:

a、目的:消除自卑心理,領“我”邁出了成長的第一步。

b、分角色朗讀:體會繼父的慈愛。

2、給“我”講海:

a、目的:幫“我”樹立第一個人生目標,使“我”有了成長的動力。

b、創設情境讀關於海的故事,理解繼父對“我”的用心及“我”對海的美好向往。

c、引導學生質疑:為什麼看海的日期要定在15歲?

3、教“我”知識、做家務:

a、目的:學好文化才能在社會中謀生,學會做家務才能自食其力。

b、理解“規定”一詞的含義:繼父對“我”嚴格的要求都是為了“我”將來的生活奠定基礎,這同樣源於繼父對“我”的愛。

c、“永遠講不完的海的故事”:讓“我”始終不放棄夢想,為夢想而努力。

4、鼓勵“我”做事:

a、理解“欣喜若狂”、“驚天動地”的含義。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體驗,你們的父母在什麼情況下為你而欣喜若狂?而繼父呢,“我”只是做了原來不能做的事,繼父為什麼當成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在逐漸學會克服困難,經受住了生活的磨練,這是“我”成長的標誌,而這正是繼父所期望的)

b、繼父此時的狀況呢?結合23、24小節(身體孱弱,被妻子無情的拋棄,這對年邁的繼父來説是巨大的打擊,但還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鼓勵我做各種事,還是為了讓“我”成長起來)

c、繼父的心願達成了嗎?(一個人、辦各種各樣的事、獨自承擔家務。我已經真正長大了。)

d、解決“為什麼看海的日期要定在15歲”這一問題。

三、精讀重點段,突破難點,進一步感受到繼父的愛是那樣無私、那樣偉大。

1、繼父的心願達成了,而“我”歷經了7年的等待也終於盼到了看海的日期,可是當繼父告訴“我”這一切永遠都不能實現的時候,“我”感到失望、委屈、傷心,甚至認為這是一個騙局。你們認為這是不是騙局?

2、引導探究:繼父明知“我”會失望、傷心,甚至會埋怨他,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他的苦心?或者永遠都不告訴“我”真相呢?(結合“安安靜靜的去世”來理解繼父的愛是多麼無私的、多麼偉大,他的胸襟是多麼寬廣)

3、引讀“當我……”“我”終於明白了“看海”的意義。你們明白嗎?

a、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看海作準備

b、去海邊之前,讓我必須學會應付一切。

4、繼父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在沒有他的日子裏能夠堅強、獨立地活下去,而他的良苦用心卻從沒向我提過之言片語,直到這時,我才真正懂得了他的心。所以站在他的遺像前,我悄悄對他説:“伯伯,我看見了大海……

5、“我”實際上看見了什麼呢?(繼父海一樣深厚的愛、海一樣寬廣的胸懷、繼父就是“我”的大海,承載着“我”這隻小船鼓起風帆,破浪前行。

6、“我”對繼父的呼喚藴含着怎樣的感情?(感激、懷念、愧疚……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

四、再讀課文,歌頌父愛

現在你們知不知道,是什麼力量改變了“我”?(愛)

繼父,一個普通的海員,一位偉大的父親。

五、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愛

繼父説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看海做準備。繼父説去海邊之前,讓我必須學會應付一切。

當我穿行在鬧市上時,當我熟練地做着家務時,當我受鄰居的委託替她照看孩子,從而每月從她那裏得到40元的生活費時,我突然明白了繼父的“看海”的意義。有無數次,我站在繼父的遺像前,悄聲對他説:

“伯伯,我看見了大海,真的,我看見了……”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初中數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的延續和提高,又是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另一種方程及方程組,它是學生系統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知識的前提和基礎。通過類比,讓學生從中充分體會二元一次方程組,理解並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概念,為以後函數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實例瞭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和它的解。

能力目標:會判斷一組未知數的值是否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組的解。會在實際問題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組。

情感目標:使學生通過交流、合作、討論獲取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重點、 難點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概念。

難點:在實際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

二、教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學法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活動是數學教學中的靈魂。所以我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內設置並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參與度,力求學生在“雙基”數學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發展。

四、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複習舊知,温故知新

籃球聯賽中,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每隊勝一場得2分.負一場得1分,某隊為了爭取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場比賽中得到40分,那麼這個隊勝負場數分別是多少?

設計意圖:構建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方程是本節課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這個問題中包含了哪些必須同時滿足的條件?設勝的場數是x,負的場數是y,你能用方程把這些條件表示出來嗎?

由問題知道,題中包含兩個必須同時滿足的條件:

勝的場數+負的場數=總場數,

勝場積分+負場積分=總積分。

這兩個條件可以用方程

x+y=22

2x+y=40

表示:

上面兩個方程中,每個方程都含有兩個未知數(x和y),並且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像這樣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兩個方程合在一起,寫成

x+y=22

2x+y=40

像這樣,把兩個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二元一次方程組。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滿足方程①,且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們填入表中。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光的反射》,選自蘇教版初中物理第三章第五節。這是一節規律課,計劃一課時完成。

下面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是幾何光學中的重要規律,它是在光的直線傳播的基礎上,通過特例“平面鏡”,讓學生具備光的反射的具體經驗,初步瞭解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方法,同時為後繼的光的折射、凸透鏡成像規律奠定基礎,在光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本節內容從上一節平面鏡成像入手,探究為什麼平面鏡會成像?通過試一試、做一做進行實驗探究,從而得出光的反射的規律,進而解釋為什麼平面鏡會成像。教科書貫徹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解釋生活中的慢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規律及其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一系列應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用專門術語描述光的反射現象。

(2)初步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瞭解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3)瞭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應用,能在生活、生產中判別光的反射的具體運用。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通過觀察現象來提出問題和猜想、根據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計劃,設計和進行實驗,收集、辨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反射現象中光束與鏡面之間的位置關係,感受物理知識的神奇之處,體驗自然現象的對稱和簡潔。

(2)通過解釋平面鏡成像的原理,領略自然現象與自然規律間的和諧與統一,從而增進對自然的親近感,強化對科學的求知慾。

(3)密切聯繫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將光的反射規律確定為教學重點。由於初中生剛進入物理課程的學習,對實驗探究的設計和相關數據的採集存在困難,所以我將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探究作為本節的教學難點,學生往往對漫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規律留有疑惑,這是本節的另一個教學難點。

四、學法與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將會採用小組合作實驗探究並輔助於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而我將會採用啟發—引導、演示實驗與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

五、教學程序

現在我結合教學流程圖來為大傢俱體的介紹《光的反射》的教學設計及其設計的理由。

在新課引入時,我會在投影上打出一個可愛的卡通人物,利用平面鏡的正反面讓學生觀察是否能夠看到卡通人物。通過該實驗的引入,統領本節的主要內容,引發學生思考為什麼用平面鏡時僅有部分學生看到,用平面鏡反面時都能看到。利用身邊的器材創設奇特的實驗現象來引入課題,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

將激光打到平面鏡上,請學生觀察所看到的現象,學生髮現有兩束光線,隨着改變一束光線的方向,另一束光線也隨之改變,而且總是成對出現。我們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自主形成入射光線、反射光線的概念,貫徹以實驗為中心的物理教學理念。隨着入射光線的不斷改變,學生髮現奇特的實驗現象,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重合了,這是一條特殊的光線,在物理學中我們把這束入射光線稱為法線。那麼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請學生再次觀察,從而發現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此時,才能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的圖,因為黑板平面是二維的,如果提前畫出,那麼就失去了探究三線“共面”特點的機會。

根據光路圖,讓學生初步瞭解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結合演示實驗中,學生很容易發現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定量關係呢?我們如何設計實驗來探究呢?在探究時我們會遇到怎樣的問題呢?在此,利用問題串的形式先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後製定出實驗方案,避免了實驗中出現的錯誤混亂的現象。學生實驗過程中,我會在一旁觀察,並適時地糾正錯誤,以便實驗順利進行。在得出數據之後,我會請幾組同學進行展示實驗結果,最後得出結論: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引導學生總結光的反射規律,並用自己的語言對光的反射規律進行歸納:“三線共面”、“二線分居”、“兩角相等”。這樣的歸納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光的反射規律,突出本節教學重點。

我們能否利用今天所學的光的反射規律解釋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呢?我會先用實物演示,之後請同學作出圖像,在作圖的過程中,我還會適當的講解作圖的一些注意點。此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經歷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初步掌握光路圖的一般作法,也突出了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釋平面鏡成像的教學重點。

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同學們在看電影時,是否發現,無論我們坐在哪裏,都能看到同樣的畫面?這是為什麼呢?這和粗糙的屏幕有關嗎?現在,我把屏幕取出一小部分並放大,將幾束平行光照射在上面,我們看到了入射光線是平行的,但反射光線確是雜亂無章的,我們將其稱之為漫反射。請同學們再次思考,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嗎?同學討論並很快畫出每束光線的法線,標出入射角與反射角,由此可以發現,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在此,利用等效法、放大法、作圖法,從而順利突破本節的教學難點。

學生在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識之後,一定要提供給學生們運用物理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將新的物理知識返回到實際生活中,活化、鞏固、深化新的物理知識。在此,我設計瞭如下的知識應用:向學生展示潛望鏡模型,介紹潛望鏡的工作原理,並鼓勵學生嘗試自己動手製作潛望鏡。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所學的有關光的反射的內容,鞏固之前所學的光的直線傳播、平面鏡等相關知識,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在課堂的最後,我會結合本節課的板書進行課堂小結,通過條理清晰的主板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並輔助於副板書再次強調作圖時要注意的地方。另外,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實際情況,我會適當地佈置幾道課外習題,並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體現了今天所學的光的反射規律。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價值

"鳥"是動物世界中的一個大的家族。在廈門,到處都可以看到鳥的身影,聽到鳥的叫聲。而且教育的資源也很豐富:家庭養鳥,花鳥市場,公園,廈門的白鷺洲有鴿子,鼓浪嶼上有"百鳥園"等。大班的孩子對鳥的認識有一定的經驗,他們喜歡給鳥餵食,還喜歡親近鳥。這些鳥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習性,不同的生活環境,對人類有不同的作用。那麼多的鳥也有相同的特徵:有羽毛,有翅膀,會飛……。新《綱要》告訴我們,"要與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我認為,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鳥與人類的關係,探索不同鳥類的不同的生活環境有着一定的教育價值。

2、目標定位: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本身的特點,我從情感態度,能力,認知等方面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和的一面。具體的目標為:

活動目標:

(1)瞭解生活在不同環境裏的多種鳥類及鳥類的共同特徵。

(2)依據生活環境的不同進行分類並學習自我糾錯。

(3)萌發愛護鳥類和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瞭解生活在不同環境裏的多種鳥類及鳥類的共同特徵。難點為依據生活環境的不同進行分類並學習自我糾錯。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我看了,聽了,都會忘的;只有我操作了,才會記住。"因此身臨其境的學習定能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為此,我們做了如下活動準備:1。知識準備: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認識過一些常見的鳥。

2。物質準備:"百鳥園"的場景,鳥類生活的不同的背景圖,各種鳥的圖片若干,磁帶,錄音機等。

二,説教法:

根據活動的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採用的教法主要有:

1。觀察法:

觀察法就是提供大量的直接經驗讓幼兒觀察探索,讓幼兒通過五官的感受來發現,探索事物的現象,獲得具體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

2。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為幼兒提供的不同環境,不同的動物的圖片,讓幼兒自己與圖片的互動中,來獲得不同的鳥類生活的環境也不同,並能依據生活環境的不如進行分類的經驗。通過材料的自我糾錯功能使幼兒的能力得到提高。

3,啟發引導法:

幼兒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運用適當語言,幫助幼兒來發現問題,引導幼兒解決問題。並靈活運用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的組織形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得到發展。

三,説學法:

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主要有:

1,討論談話法:

新《綱要》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説一説,看一看,比一比,在多通道,多感官的參與下,瞭解鳥類的共同特徵。

2,體驗法:

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因此為了加深幼兒對不同鳥類生活的環境也不同的瞭解,我提供了鳥類生活的背景圖及不同的鳥類,讓幼兒在操作,糾錯的過程中加深體驗。

四,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層層遞進的辦法組織活動程序,具體流程為:

激發興趣――參觀比較――操作體驗――反饋延伸。

激發興趣:

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活動的一開始我便向幼兒提出"百鳥園"的要求,激起幼兒的興趣;並在激發興趣的過程中向幼兒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要仔細觀察你認識哪些鳥,它們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在第二個環節我集中幼兒,鼓勵幼兒大膽地説出自己的發現,鼓勵幼兒自己探索説出鳥類的共同特徵,同時讓幼兒討論企鵝是不是鳥類,企鵝生活在什麼地方目標(1)在這裏自然完成。

操作體驗:

下面進行的是小組式的遊戲教學。指導語:你們知道這些鳥生活在什麼地方嗎(幼兒自由回答)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鳥的圖片和它們生活地方的背景圖,請小朋友試一試把它們送回家。

幼兒操作,並學習按背後的正確答案自己糾錯。在活動中,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把各種鳥類送到它們各自生活的地方,判斷,感受鳥類的生活環境的不同,同時,操作材料背後的答案相關會提醒他們重新思考,修正經驗。自我糾錯的能力得到提高。目標(2)在這裏完成。

集體交流:

幼兒作品的展示交流,再次提升和加深了前面的活動經驗,然後教師鼓勵幼兒一起把"百鳥園"裏的鳥都送回自己的家,再次鞏固幼兒的新經驗。新《綱要》在社會領域的目標中提到,"培養幼兒主動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在這次的操作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不知道的可以問同伴,可以尋找剛才的操作材料來解決問題,讓幼兒有多種途徑來解決問題。

反饋延伸:

這次的活動後,肯定還有一些幼兒不能完成活動目標,教師可以把各種操作材料繼續提供在活動區內,讓幼兒進行操作,同時提供各種鳥類的圖片,圖書,VCD等材料,讓幼兒繼續豐富相關的經驗,激發幼兒的愛鳥之情。

標籤: 範文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9o3j0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