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初中歷史説課稿範文集錦8篇

關於初中歷史説課稿範文集錦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歷史説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初中歷史説課稿範文集錦8篇

初中歷史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説,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鑑。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説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説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説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信息能力。引導學生閲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約3分鐘)採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 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説:“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後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貞觀之治”(重點)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DD瞭解表現DD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鑑,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後聯繫藉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並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並板書出來。此後,教師可以以史為鑑,聯繫時政(點到為止)繼這個環節結束後,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該目教學任務後,我選取《課課精練》(練習冊)和近些年的中考習題中的一些對應題目及時鞏固知識,提高效果。同時,也可藉助習題彌補完善本課教學,對題目的解答,關注層次教學,因材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有意讓差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三)、教學“女皇武則天”

(1)放映《大明宮詞》有武則天登基場面的電視劇片段,讓學生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時讓學生自由發言,説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則天。教師加以點評,讓學生知道“儘管武則天是一個爭議很多,眾説紛紜的歷史人物。她專斷、剛烈、愛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學生讓閲讀教材後歸納,得出答案。而後教師進一步引用郭沫若對武則天評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這句話的意思是她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弘揚了貞觀之治。她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來論證。

(2)同步鞏固:當場完成《課課精練》中的適應題和摘錄的中考相關考題予以鞏固訓練

(四)、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引用范文瀾先生的話“唐朝只有兩個半明君”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半明君是誰,並説出理由。這樣處理,既可以複習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正確認識,也為下課教學設置了懸念。

三、全課總結 用歌謠進行總結: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四、課外作業: 設計一張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佈置下一課的預習提綱。

▲説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1.以隋為鑑,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三、女皇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初中歷史説課稿 篇2

一、本課地位:

我説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鑑,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薰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蒐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蹟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曆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於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併六國的意義和對後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麼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並不是最強的,但它後來為什麼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絡平台,學生自學、蒐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説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説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展示課件)

1、複習導入: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並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後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裏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後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瞭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範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製,然後展示評比,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税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後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後總結一下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着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鉅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麼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

九、板書設計: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鉅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後,我再説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説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初中歷史説課稿 篇3

各位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同行,您是否已經久違了初中時代?今天,讓我邀請您一同走進妙趣橫生的初中歷史課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蕪湖市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趙姍姍,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我將從理念、教材教法、學情、流程和反思五個方面為您展示這一課。

一、轉變理念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沉沉的。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為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鬆、和諧的師生關係,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二、解讀教材

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為,《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為有效學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於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瞭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並通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鍊,並且運用聯繫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現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儘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遊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節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為課後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為解決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一方面:為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為他們通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為瓦子的種種特徵找出依據,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一學習工具。

三、分析學情

課程改革的衝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為。我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通過互聯網、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誌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並且樂於參與教學,善於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並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瞭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閲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為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於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一步:知識鋪墊

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一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鬆導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後,我為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噹噹》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鬆、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麼關係,並詢問:同學們是否願意帶着麥兜一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顯示今天的學習遊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為學生創設情境並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為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和我都首選瞭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後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節的設置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為後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通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屏幕為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遊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標是通過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學生共同出謀劃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説説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一個活動後,我引導學生迴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迭、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着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於統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為最後我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裏,學生將通過三個活動發現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以“衣”取人——依據服飾為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規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並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貴*。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後,服飾也不再體現着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説説你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歎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初中政治課中關於培養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現宋代服飾的動態發展及主要特徵。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於統治階層又屬於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於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我説《元日》——播放節日圖片及《元日》詩文,請學生自己上台為同學們解讀詩中展示宋朝節日風俗的詞句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一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讚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後面的活動。

【學生活動2:】認識“瓦子”——迴歸課本,探究瓦子的祕密

認識“瓦子”、理解“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特性又是一個難點,教材上精煉、明確的表達為學生學好這一環節提供了支持。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閲讀與分析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填寫完整。

4.宋代的“住”與“行”

住房的變遷,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兩宋物質文明的進步,

【學生活動:】【學生使用白板】圖説“住”與“行”——學生使用白板的繪圖功能將兩宋不同種類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圖》的局部圖上標出,並使用截圖的功能將之分類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學習歷史知識的途徑很多,《清明上河圖》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風俗畫卷,我設計的圖説“住”與“行”活動,把課堂教學這個舞台再度還給學生,讓他們再度體會到積極參與教學的樂趣與成就感。此外,我還使用聚光燈和放大鏡功能根據學生的自由發言,協助台上學生辨別和尋找,真正做到師生共同探究,並從一個欣賞者的角度來評價大家的學習成果。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自己的發現與歸納將“住”與“行”的主要內容填寫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師使用白板目錄】——使用白板目錄回顧本課所學

傳統教學中對全課的回顧多為教師講述,在這課中,我藉助白板自動生成的頁面,把學習活動成果——由學生自主完成的板書一幕幕呈現,此舉令學生很是興奮,在此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感受到了收穫的樂趣,進而為以後的歷史學習培養興趣。

【學生活動:】【學生使用白板】大家來找茬——運用所學知識共同完成為短文改錯的任務

改錯是近年來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現的一種新題型,我設計了為某位同學的短文改錯的活動,仍然由學生操作白板的繪圖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嘗試運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學生活動:】趣味探究——問題1:探討為什麼纏足陋習被人們摒棄而傳統節日風俗卻流傳至今?問題2:動畫片中麥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開超市都失敗了,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為了使本課的學習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預備了兩個課後探究問題讓學生選擇探討,意在引導學生感悟出人類進步過程中歷史背景對社會生活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至此,課堂教學活動全部結束。

五、反思教學

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後,我對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了及時的總結和反思。

從教學設計的實施看:我預設的各版塊活動多次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時配合和電子白板手寫文字、彩色繪圖、資源圖庫、白板目錄、放大鏡及截圖、遮屏、聚光燈等各種功能,有效的調動了學生投入教學活動,引導他們步步構建知識,一定程度體現了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實現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從學生活動的情況看:學生參與意識強烈,對於教學中的遊戲、討論表現得十分積極,此外,他們對使用白板組織教學倍感新鮮與興奮,並樂於嘗試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使學習更加積極主動、輕鬆愉快。尤其在本課回顧的過程中,白板生成的目錄成為讓學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學資源,令他們學習歷史的信心和興趣倍增。

從設備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學設計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認為只要以把握教學新理念為前提,經過潛心研究和精心設計,應該可以使電子白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時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資源庫可以成為教材的有力補充,生成性資源可以長久保留以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從而為全面評價學生提供依據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會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力爭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更徹底的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初中歷史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本節課的出處和作用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的最後一課,也是世界古代歷史部分的最後一課。本課從“傑出的科學家”、“文學與戲劇”和“著名建築”等方面的幾個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體現了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昌盛,也是對人類古代文明的總結。

科技和文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豐富多彩的古代科學與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還為近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習本課將有利於加強學生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係的認識。

2、教學重點難點

①根據古代文明的發展這一主題,我認為教學的重點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貢獻、《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

之所以把它們作為本課的重點,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了解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體驗古代文明的輝煌,充分感知古代人們的智慧與創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和不斷“發展”這一主題。這也符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關於“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態度”的要求。

②本課教學難點是:古代世界東西方建築出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和對建築藝術的發展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變化的理解。

建築藝術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多元化的具體體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社會變化的見證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建築是多姿多彩的,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學習“著名建築”一目時,由於初中階段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上的圖片對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高大、雄偉、莊嚴的特點有比較直觀的瞭解,難以挖掘教材隱含的信息,即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就需要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昇華才能準確把握本課主題。

二、學生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的歷史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由於年齡的和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現階段,他們對抽象的、理論化的歷史知識難以認知,而對形象、生動、具體的、有趣味性的和貼近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歷史知識易於且樂於接受。在本課的學習中,初三學生對古代科學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學與戲劇的代表作品,易於掌握和提起學習興趣。

但初中學生畢竟還沒有完全具備歷史思維的能力,他們的思維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機地進行前後知識的聯繫以及中外歷史的比較。在學習“著名建築”一目時,探尋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學生有限的知識和思維能力範疇,需要教師化繁為簡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新知。

三、説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內容,規劃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傑出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悲劇《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著名建築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等基礎知識。

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鑑賞世界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的能力,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築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通過探究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政治經濟和文化辯證關係的認識。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賞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進一步樹立為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繁榮祖國的文學藝術做出積極貢獻的遠大理想。

3、過程與方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統一的過程。在教師教授古代文明的發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對阿基米德取得傑出成就的學習,啟迪學生向他學習優秀品質;通過對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認識科學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情緒渲染法:通過教師生動而富有激情地講述《伊里亞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讓學生充分感受古希臘社會對英雄主義的崇尚和人類與自然不屈不撓作鬥爭的精神。教師與學生一起懷着對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體朗讀教材引用《伊利亞特》中的一段詩歌,體驗英雄史詩的雄壯美。

析圖法:通過讀教材中大量有價值的圖片,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隱含信息。如通過觀察中外古建築圖片,認識這些建築的特點並挖掘東西方建築風格差異的原因。

中外聯繫法和列表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中外古建築圖片,列表比較古代東西方建築的特點。

合作探究法: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共同探究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實際,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教師:有人曾説:“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是誰如此大膽,出此狂言?

學生回答:阿基米德。

由此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首先,(板書)傑出的科學家:古希臘阿基米德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貢獻?他的哪些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有目的地閲讀課文內容,提取有關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信息:發現浮力定律、槓桿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等。並通過故事認識他的貢獻與他善於觀察思考,熱愛科學和忠於祖國的品質密切相關,通過他的事蹟,促進學生從小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並滲透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合《動腦筋》,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回答:你如何理解他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體現了科學傢什麼樣的情懷?

初中歷史説課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初中歷史説課稿:《大一統的漢朝》初中歷史説課稿:《大一統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説教學過程中具體説明。

二、説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閲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閲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説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初中歷史説課稿:《大一統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説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説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初中歷史説課稿 篇6

我説課的題目是《科舉制的創立》。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科舉制的創立》是人教版初中歷史7年級下冊第4課的教學內容,包括科舉制的誕生、科舉制的完善、科舉制的影響三個子目的內容。本課主要講述了科舉制度的確立、健全和完善,以及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本課上承隋唐時期政治經濟繁榮情況,下啟輝煌的隋唐文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講授的時候要重點講述科舉制完善的過程及影響。

二、説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但是他們對歷史充滿興趣,對歷史知識有無限的探索慾望。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順應學生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説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科舉制誕生的原因;列舉科舉制創立與發展的史實;全面理解科舉制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歸納科舉制創立和完善的過程,提高歸納、整合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分析科舉制的影響,認識科舉制的創立在當時社會的進步性,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科舉制的學習,認識到科舉制的誕生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四、説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科舉制創立與發展的史實。

【難點】

理解科舉制的影響。

五、説教學方法

過渡: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等。通過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六、説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眾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為此我採用生活實例法導入新課:

我會提問學生在生活中所見到的考試有哪些?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提問中國古代的考試製度是什麼時候確定的?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採用生活實例導入,從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歷史的距離,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

環節二:新課教學

1、科舉制的誕生

針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我主要採取了啟發式談話法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本內容,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的依據是什麼?給統治帶來了哪些不利的'影響?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得出:科舉制設立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不能選拔出優秀的人才,而且不利於中央集權。

接下來我會出示相關史料,繼續啟發學生思考:面對這種弊端,隋文帝進行了哪些改革?在隋文帝的基礎之上,隋煬帝又採取了哪些措施選拔人才?

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回答出:隋文帝開始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隋煬帝時期設置進士科,標誌着科舉制的正式誕生。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式談話法循序漸進的引出問題的答案,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2、科舉制的完善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但是線索比較清晰,內容也比為簡單。因此可以結合史料,採用提綱挈領的方法,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去完善科舉制,從而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學生很容易可以總結出:

唐太宗:擴大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開創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的優點,一方面能方便記憶,另一方面能夠容易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簡單而實用。

3、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知識,本知識點理論性較強。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取史料分析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史料,然後讓學生以歷史學習小組為單位來討論科舉制的影響,之後派代表發言,最後我會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作適當的總結點撥。讓學生明白科舉制的積極影響是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文學藝術的發展;消極影響是科舉制發展到後期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並引導學生形成一種辯證看待問題的歷史思維。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從而掌握這一難點知識。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小結環節我採用了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內容的方式來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同時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2、作業:我會佈置開放性作業,請同學們回去思考,學習本課後,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製度和考試形式有什麼想法嗎?你如何看待考試作弊現象?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着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初中歷史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初中歷史《洋務運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構思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可是到近代,卻飽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統治階級為了拯救沒落的封建統治而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持續了幾十年,它層層遞進、由表及裏、逐漸深入,使中國由經濟變革發展到改變封建統治的政治變革。因此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歷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本章知識點包括:洋務派的產生;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3、教學目標

⑴識記和理解

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目的,記住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務運動的起止時間,瞭解洋務運動的內容,掌握洋務運動中興辦的主要企業,説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⑵能力與方法

通過分析洋務運動發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並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通過組織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論的能力和訓練學生創新思維、敏捷答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洋務運動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國、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進程,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評價、辯論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和人類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吸取洋務運動留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派創辦的軍用和民用工業,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難點: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二、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採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繫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把握洋務運動發展的內在聯繫和洋務運動的巨大歷史作用,並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後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鑑於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洋務運動的歷史現場,新穎別緻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片中的曾國藩是什麼時代的偉人?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物還有那些?”學生回答後進一步指出:“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清朝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在屈辱中掀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洋務運動”自然導入了本課主題。

[新課講授]

1)洋務派的產生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採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後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結合課本知識談談洋務派是在什麼形勢下產生的?他們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們推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會怎樣做?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後聯繫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在學生回答後教師展示一則材料“購買外洋器物,……尤其屬名正言順……可以剿發捻,勤遠略”來總結洋務運動的原因和目的。進一步指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統治階級內部才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始創辦軍事工業。自然過渡到第二個子目錄——洋務運動的內容。

2)洋務運動的內容

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洋務運動中產生的企業,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採用有利於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和創立者,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瞭解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在學生認識了洋務派的軍事工業後,我設計了問題“洋務派前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軍事工業,説明了洋務派是以什麼為旗號?”在學生回答後,教師

進一步指出,隨着洋務運動的深入發展,這些軍事工業都面臨着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的窘況。然後我根據這個窘況提問:假如你是洋務派大員,你打算怎樣解決這種問題?過渡到洋務運動第二階段的內容。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展示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和創建的海軍圖片。要求學生從所給的信息中,歸納總結出洋務運動不同時期的不同內容,並探索不同時期的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繫。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最後指出洋務派在後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民用工業説明洋務派的旗號發生了變化:由“自強”發展為“自強和求富”並存。

3)洋務運動的影響

對於洋務運動的影響,我採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並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關於洋務運動的影響的錄象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洋務運動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後我通過設計問題:“洋務運動為什麼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假如你是一個資本家,面對洋務企業的刺激,你會採取什麼行動?你採取的行動會有什麼作用?”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並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最後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我們應從這場運動中吸取什麼教訓?通過這個問題使學生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及人類價值觀念。

[小結]

深入學習後,為了體現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繫,我安排了回顧全文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將教學回到整體,師生根據整課板書總結全文,構築本課的主體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知識鞏固與思維拓展]

為拓展思維,學以致用,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之後,我再提出兩個探究性課題,要求學生討論“。

1、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你對這種看法有什麼評價?

2、我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正在大力引進外資和向西方學習,請結合洋務運動的影響,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議。”學生的思維碰撞,相互啟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初中歷史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歷史七年級第四單元,所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秦漢大一統後出現的政權分立的時期,本課內容正是從政權分立走向統一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講述了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少數民族的內遷使民族融合趨勢出現,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學習先進文化,主要是學習漢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後來的隋唐統一奠定基礎,可以説這一課既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的一個總結,又為隋朝更大規模的統一埋下伏筆。同時為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學好這一課對於培養學生在民族的問題上的正確觀念,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初一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慾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 些複雜歷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由於這些特點,依據新課程以人為本,促 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指導思想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作如下設 定: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瞭解南北朝的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敍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民族的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曆史上民族關係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三)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由於孝文帝的改革從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應當成為本課的核心。

(四)難點: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義。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簡單的等同起來,這是 不正確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義及其區別,限於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積累,我們又不能做出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用“歷史觀點來統率史實”,在突破重點的基礎上,通 過民族融合的一系列歷史事實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二、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探索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主要綜合利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 、講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學法

在學法方面,要指導學生閲讀理解課文,歸納提煉並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多啟發設問,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努力合作探究,創設情境並讓學生通過討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內在聯繫,形成知識網絡架構。

教學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繫等來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注意深遠意義和現實意義,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學生聽音樂後,教師設問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現在哪裏去了?(設置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進入新課

北方統一和民族融合

由學生閲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鮮卑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他們是如何統一黃河流域的?

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的時間?

3、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4、東漢以來,曾統一過黃河流域(北方)的政權有哪些?

5、你怎樣理解民族融合?

(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歸納和篩選相關的能力。讓學生清楚瞭解北魏統一北方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歸納掌握主要史實。培養其獨立思考意識,加深對民族融合趨勢的理解。)

遷都洛陽

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發生,讓學生受到這樣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鋭意進取的精神,從而實現情感與價值觀當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堅強意志這個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問題:

1、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採取了哪些措施

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兩個特殊的字眼。你們發現了嗎?從“必須”中,同學們看到了什麼?

3、(課本116頁“動腦筋”)自孝文帝以後,北魏皇帝死後諡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結合我們學過的課文想一想,這是為什麼?

4、如何評價魏孝文帝改革?

拋出問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夠從不同視角對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啟發思維,培養學生思辨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細緻瞭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況。有助於突破重點難點,鞏固所學知識,及時複習,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kr72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