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初中初一歷史優秀備課説課稿三篇

初中初一歷史優秀備課説課稿三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初一歷史優秀備課説課稿三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初一歷史優秀備課説課稿三篇

初中初一歷史優秀備課説課稿三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的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的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的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的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築);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春秋戰國的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的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製作簡單的flas*、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築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羣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後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説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於世界先進行列,也説明我國勞動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實踐,並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的歷史作用,在於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現、求知*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願望。這樣便於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穫。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蒐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於老師提前佈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範、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着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瞭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的時期諸侯爭霸及兼併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後設疑:為什麼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為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後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並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製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於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説明等形式來説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説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説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後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説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後,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的不朽傑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説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蹟和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説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後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説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的時期,隨着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隊戰鬥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並強大起來,為後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後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麼啟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於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後聯繫,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繫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初中初一歷史優秀備課説課稿三篇2

一、説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歷史七年級第四單元,所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秦漢大一統後出現的政權分立的時期,本課內容正是從政權分立走向統一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講述了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少數民族的內遷使民族融合趨勢出現,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學習先進文化,主要是學習漢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後來的隋唐統一奠定基礎,可以説這一課既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的一個總結,又為隋朝更大規模的統一埋下伏筆。同時為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古代歷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學好這一課對於培養學生在民族的問題上的正確觀念,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的民族關係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初一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慾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複雜歷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由於這些特點,依據新課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指導思想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作如下設定: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瞭解南北朝的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古代歷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敍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的民族關係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民族的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曆民族關係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三)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由於孝文帝的改革從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應當成為本課的核心。

(四)難點: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義。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簡單的等同起來,這是不正確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義及其區別,限於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積累,我們又不能做出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用“歷史觀點來統率史實”,在突破重點的基礎上,通過民族融合的一系列歷史事實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二、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探索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主要綜合利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講授法、合作探究

(二)學法

在學法方面,要指導學生閲讀理解課文,歸納提煉並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多啟發設問,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努力合作探究,創設情境並讓學生通過討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內在聯繫,形成知識網絡架構。

教學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繫等來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注意深遠意義和現實意義,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學生聽音樂後,教師設問歷曾經出現過的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現在哪裏去了?(設置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進入新課

北方統一和民族融合

由學生閲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鮮卑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他們是如何統一黃河流域的?

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的時間?

3、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4、東漢以來,曾統一過黃河流域(北方)的政權有哪些?

5、你怎樣理解民族融合?

(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歸納和篩選相關的能力。讓學生清楚瞭解北魏統一北方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歸納掌握主要史實。培養其獨立思考意識,加深對民族融合趨勢的理解。)

遷都洛陽

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發生,讓學生受到這樣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鋭意進取的精神,從而實現情感與價值觀當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堅強意志這個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問題:

1、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採取了哪些措施

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兩個特殊的字眼。你們發現了嗎?從“必須”中,同學們看到了什麼?

3、(課本116頁“動腦筋”)自孝文帝以後,北魏皇帝死後諡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結合我們學過的課文想一想,這是為什麼?

4、如何評價魏孝文帝改革?

拋出問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夠從不同視角對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啟發思維,培養學生思辨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細緻瞭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況。有助於突破重點難點,鞏固所學知識,及時複習,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初中初一歷史優秀備課説課稿三篇3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初中歷史説課稿:《大一統的漢朝》初中歷史説課稿:《大一統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説教學過程中具體説明。

二、説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閲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閲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説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初中歷史説課稿:《大一統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説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説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p8o4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