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説課稿範文錦集8篇

有關説課稿範文錦集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説課稿範文錦集8篇

説課稿 篇1

設計説明

本堂課的教學題目是《快樂的兔寶寶》,在設計教案時,我根據兒童熱愛動物,熱愛生活,好奇心強等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編創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情節:一羣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和媽媽幸福的生活着。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這些兔寶寶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嬉戲,玩得太開心,不知不覺肚子餓,於是他們齊心協力的找食物。當他們吃飽喝足時,他們又圍成一圈情不自禁的舞蹈。通過這些故事情節,以遊戲的方式實現課教學的目標。

下面我從以下八個方面説説本堂課是怎樣教學的:

一、 指導思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和終身鍛鍊的前提,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性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的進行體育鍛煉,本節課遊戲內容選擇故事情節的運用,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運動興趣。本課教學以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情境教學貫穿整個堂課,以前立定跳遠、快速跑練習為主線,以主體參與為策略,以合作創新為核心,通過學生自學、自練、自評、互評、自創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協調、靈敏、柔韌奔跑等素質,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精神,整體教學構想,立足於新課標五大領域,服務於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充分體現“樂中學,學中樂”的教學模式。

二、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教材是立定跳遠。

本課的輔教材是快速跑。

依據《新課程標準》(水平三)的要求,結合六年級學生心理、生理特點選擇了:

1、兔寶寶跳跳-----立定跳遠;

2、兔寶寶找食物-----快速跑。這個教材雖然不是很有新意,但是運用童話故事情節設計與組織還是可以讓這堂課有着較好的效果,作為一所農村學校,一些基本的知識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體育活動能力,她們生性活潑好動,班級凝聚力、榮譽感強,學生守紀樂學,愛好文體活動,這給我的教學也帶來了很多的生機與便利。

三、 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難點

1、運動參與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運動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立定跳遠的基本動作要領和方法。

3、身體健康目標:培養學生正確的立定跳遠姿勢、身體姿勢,力求為以後的發展與提高打下基礎。

4、心理健康目標:使學生養成正確面對困難,正確面對挫折的堅強意志品質。

5、社會適應目標:通過快速跑比賽,使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課重點:自由跳。

本課難點:雙腳同時用力跳

四、教學方法運用

1、教法:根據本課內容枯燥的特點,我首先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和情緒激勵法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另外,還採用了示範法,以準確的動作示範激發學生“我要學習”的情感,以及採用講解法和練習法,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練習,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動作要領。

2、學法:本課在學法上主要採用了嘗試學習法、對比學習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讓學生在嘗試練習中發現問題,然後在相互對比、小組研討中悟出動作要領、理解道理,最後通過“小組協作”和“個人練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最終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練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五、場地與器材準備:三個同心圓、四個紅蘿蔔、八面彩旗 、四個小龍門、一台錄音機。

六、教學過程

本課以學生喜歡的動物形象“兔寶寶”貫穿課堂,從“兔寶寶早起勤鍛鍊-----兔寶寶跳跳-----兔寶寶找食物-----舉行聯歡會”的這樣一個流程進行教學,內容密切聯繫,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彈跳力、奔跑能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

根據課的需要,本課分以下四個部分內容。

1、身心導入階段:準備活動時利用小兔子晨練這個情節組織學生行在圓上做熱身運動。

2、身心發展階段:利用動畫情節兔寶寶跳跳引出我們的主教材——立定跳遠,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討枯燥的立定跳遠動作重難點——雙腳齊用力,雙手揮擺有力。給予學生一定的活動空間和展示平台。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己發現立定跳遠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身心滿足階段:引出本課的輔教材兔寶寶找食物-----這是一項快速跑的項目,它是為主教材服務,它不僅彌補了主教材運動量不足。還發展了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動腦、親自體念能力和勇敢、自信、團結奮進的精神,提高學生素質,增強小組間的合作意識,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4、身心平緩階段:在歡快的兔子舞中結束學習,使學生肌體在快樂的氣氛中得到放鬆和恢復。

七、課堂教學效果預計

1、心理狀況預測:根據本課特點,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學生學習的情緒高漲,並能在練習中獲得愉悦的心理體驗和情感交流;

2、生理狀況預測:練習密度在45%左右;平均心率在110--115次/分左右;平均心率為140次/分左右。

八、本課特色

1、故事情節貫穿整堂課

2、小組長組織整個課堂

當然在本堂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我的説課到此結束!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謝省教育學會給我們每位參賽老師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的平台,可以説科利亞的這隻木匣,我是整整抱了一天半,到現在還捨不得放下來。作為一名即將邁入中年的青年教師,今天是第一次和新教材有了親密接觸,對我來説是一次全新的考驗。從今天的課堂中走出來,我的心裏滿是激動,既是為了採荷二小315班的的孩子們在課堂上精彩的表現,同時也是為了從參賽中走來的自己,無論成敗與否,我會永遠記住這一天,在這裏讓我完成了夢寐以求的語文教學之旅。

執教《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感悟。《科利亞的木匣》是編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講述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告訴了我們隨着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着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敍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着“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但是《科利亞的木匣》篇幅較長,段落較多,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法,按部就班依次教學就無法凸現文本的特色,因此,把數字作為研讀主線,作為切入口,充分利用這一因素,使學生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是我這節課教學設計上的一個亮點。圍繞這一亮點,反思我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這堂課上首先抓住什麼是匣子,在理解木匣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知道除了木匣還有鐵匣、竹匣、藤匣,甚至還可以引申為話匣子,抓住了匣子這個中心詞提煉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匣子裏有什麼繼而帶着這個問題,去扣及文本,感知這隻匣子在故事情節中的發展。為下文做鋪墊。接下來整堂課的教學主線就是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既抓住文本的數學知識去培養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二、紮紮實實促發展。主要表現在識、悟、讀、説、寫五個方面,在識字詞上,根據中年段的特點,我採取的是隨文識字和詞,把字放在句段中,讀準並理解音形義,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如冰鞋、斧子、手鋸這幾個詞,在語境中讀準,在語境中知道這些都是科利亞的小玩意,使學生在識的過程中也產生了羨慕、高興、好奇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以語言為抓手,順學而導,自然巧妙而又靈活的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讀書上,對於整堂課而言,我處理了讀的三個層次,首先是初讀,目標是讀通順,讀懂匣子裏面的內容;第二層次是深讀,藉助課題理解課文主要寫了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故事;第三層次是細讀,抓住描寫埋和挖數字的句子去品讀。整堂課就突出一個“讀”字,以讀來通課文,以讀來解文意,以讀來品人物,以讀來悟道理,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朗朗讀書聲;其次課堂中我還注重了朗讀的指導,尤其是注重朗讀過程的指導,在默讀上是引導學生邊讀邊劃邊思考課文中有哪些數學知識,在説和悟的環節中藉助板書讓孩子對文本有深入的體會後達到語言與情感的共振,讓孩子去説去交流。比如從四年前媽媽從家門口走了三十步去埋箱子,四年後還是走了三十步挖到了箱子,看了這組板書你看出了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讓學生感悟到算術的有用;科利亞四年前在家門口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四年後還是走了十步卻挖不到木匣,進而體會出人是在長大,步子在變大。這樣一環一環讓學生感悟出人在變,事物也在不斷變化。最後在教學環節中我安排了鞏固識字教學的環節,中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雖不像一、二年級作為教學的重點,但也不容忽視,絕不能認為中年段只抓課文的閲讀理解,蜻蜓點水式地處理寫字。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還是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隨着事物的變化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到了,至此,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這節課也讓我懂得了課堂教學的價值就是要讓學生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學習過程,並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成長。 大家常説: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也如此。但是由於孩子接觸的時間還是比較短的,所以對學情把握還有欠缺,我希望在今後的課堂中能與孩子們有更自然的磨合與交流,更關注孩子們課堂生成的細節,同時我還是會繼續帶着這隻木匣回到紹興,審視自己的成敗得失,繼續追尋新的目標。

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

你們好 ! 我説課的題目是 《地球的內部》 。 首先,我説説對教材的理解。

一,説教材

1, 教材的體系,內容

《 地球的內部 》 、《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 選自蘇教版《 小學 科學》教材 六年級上冊 第 二 單元《 我們的地球 》。《 地球的內部 》 屬於“地球與宇宙”中“地球的概貌”部分。 《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屬於“地球的運動與所引起的變化”之三:“地球運動與地表變化”,其他地球運動所引起的變化,如:“地球運動與天氣變化”被安排在三年級上冊 《 關心天氣 》 單元, “地球運動與晝夜變化”被安排在五年級上冊《白天和黑夜》單元,它們都為六年級研究《我們的地球》 和《探索宇宙》 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單元 順應學生思考、探究問題的規律, 從人類 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分為 《 地球的形狀 》 、 《 地球的表面 》 、 《 地球的內部 》 、 《 火山和地震 》 、 《 地表的變遷 》,它們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 。 《 地球的內部 》主要研究 地球的內部構造 , 《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主要研究地球運動與地表變化。

《地球的內部》 有三個教學活動( PPT ) ,其中認識地球內部構造是本課的重點。 《火山和地震》 有 六 個教學活動( PPT ) ,其中瞭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是重點。《地表的變遷》有 六 個教學活動( PPT ) ,其中瞭解巖石的風化和侵蝕對地表的影響是教學重點。

下面我就分下來説一説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先看第三課: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的理解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擬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知道地球內部構造是科學家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出來的。

●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

過程與方法

●能夠製作地球結構的模型 。

情感與態度

●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並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

●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3, 教學重點 : 瞭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

4, 教學難點 : 猜想暗盒裏有什麼 。

5,教學安排 :1 課時

6,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幻燈片,暗盒,沙子, 玻璃球 , 泡沫 , 熟雞蛋, 橡皮泥等 。

學生準備: 橡皮泥 。

二,説教法,學法

學情分析 : 在 學習本課前,學生對 地球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瞭解 ,但是對 地球的內部有什麼幾乎一無所知 。學生要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自主設計實驗,探究 暗盒裏有什麼,由此推斷科學家是如何探測地球內部的,從而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並且,用橡皮泥製作地球內部構造的模型,加深對地球內部的認識, 這對 六 年級的學生,並不困難。

根據 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現有的實驗材料,我主要採用了 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法: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探究暗盒裏有什麼”導入新課,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講解法:學生對地球的內部構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師的講解並補充材料;

課件展示法:用視頻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內部構造。

課堂教學中,不是 教 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 教 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學。所以要把教法融於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 要使學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觀察分析:通過觀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現象對地球的內部構造進行合理的假設;

動手實驗:通過動手製作“地球構造模型”讓學生加深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

本課繼續運用 “ 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 ” 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説教學程序

我設計了四個步驟:

(一) 情境導入 ,探究暗盒

1、 (出示書上的問題) 老 師要 請 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 講台上有三個盒子,裏面分別裝了 沙子、 玻璃球 、 泡沫 ,不打開盒子, 你們 知道每個盒子裏裝了什麼 嗎 ? 請 幾名學生嘗試 分辨 。 (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在不打開盒子的情況下,要探究出盒子裏面是什麼,並不容易, 前幾個同學只能猜測, 於是我多請了幾個同學,並提示允許他們將盒子拿起來, 而且把鑽孔的釘子放在旁邊, 學生很快便通過 搖晃、鑽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裏有什麼。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2,學生交流: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

3, 提示 : 其實我們剛才用的方法和科學家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相似。

[ 設計意圖 ] : 這裏設 計了 老師請學生幫助 解決問題的環節,創設情境,既激發了學生 學習的興趣,又 讓學生明白了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 ,使教學更有針對性,併為研究 地球內部構造 做準備。

(二) 討論 , 認識地球內部構造

這是本課的重點,着重探究 地球內部的構造 ,我打算分四步來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

1 、提問: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那麼地球裏面是什麼樣子的呢?

2 、 我們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樣, 人類無法深入到地球深處,科學家是怎樣去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呢?

學生討論,教師出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圖片,提示鑽井、地震波等也是進行地球內部探測的方法。並把剛才的方法記錄在表格上。

3, 預測。

學生根據以上的現象討論 ,交流, 大膽猜測,並畫在記錄表格上。

[ 設計意圖 ] : 這 部分 我教學以後 調整 了 一下順序,把第2、3兩步對調 了 一下,原來的第2步讓學生毫無根據漫無目的的進行預測沒有必要,預測要有一定的依據,先讓學生看火山等圖片, 因為這些學生很少見到, 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 像科學家那樣 來推測,更能訓練學生的思維 ,由現象到本質,也符合探究的一般過程。並且下面讓學生閲讀課本資料,將科學家的預測與自己的預測進行對比,不足的可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進行反思,一致的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4, 提問: 地球內部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先讓學生 閲讀書上第21頁的內容 ,形成 簡單的認識 。 接着出示圖片,讓學生形象地瞭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補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下面物質的分界面。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騰堡發現地下2900多千米深處存在着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分別將其命名為“莫霍面”和“古騰堡面”。用這兩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圈層。

名稱

範圍

物質的組成

厚度與特徵

地殼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鋁的硅酸鹽巖石

平均厚 17 千米

大洋底地殼較薄平均6千米,最薄處不到5千米;大陸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達70千米(青藏高原)

地幔

莫霍面與古騰堡面之間

鐵,鎂 , 硅酸

厚為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範圍內温度近於巖石的熔點,地幔物質處於塑性流動狀態,稱為軟流層,它是巖漿活動的發源地。

地核

古騰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厚347 8 千米

內核:1278

外核:2200

5,師:其實地球內部就像一個雞蛋,你能用雞蛋作一個類比嗎?

[ 設計意圖 ] : 這一部分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地球的內部構造作大膽的預測, 接着通過閲讀書上的資料和觀看老師提供的圖片和錄像材料認識地球內部構造的廬山真面目,整個過程雖然有許多的知識講解,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他們討論、交流,大膽猜測地球內部的構造,並通過主動學習,瞭解了地球的內部, 完善認知結構,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老師適時補充了書本上沒有的內容,豐富了課堂資源, 學生 興趣盎然 。

(三)拓展, 製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

1、(出示教材插圖)提問: 今天我們學習了地球內部的知識,知道了地球的構造,你能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製作一個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嗎?

2、 (出示老師做好的模型。)這就是老師做的,你們想做嗎?你打算怎麼做?小組可以討論。

3 、討論交流方法,確定方案。(重點説清作時先後順序、各部分顏色的確定、各部分的厚度關係等)

4 、分組合作。(提示如果小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夠,可以和周圍小組調換顏色)

5 、指導切開模型,展示評價。(主要從外形、內部顏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幾方面來評價)

[ 設計意圖 ] : 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要學生了解 地球內部的構造 ,而且還要 通過製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加深對地球內部的認識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先 出示了自己製作的模型,激發學生的製作興趣 ,學生討論後 制定實驗方案(確定 先後順序、各部分顏色,計算各部分的厚度 ),然 後 學生分小組製作 , 最後切開評價。 從理論到實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又鞏固了對 地球內部構造 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 在製作過程中培養了團結合作的意識 。

(四)總結,課後延伸

1, 總結 :人類是如何瞭解地球的內部構造的地球內部是什麼樣的呢?

學生結合板書, 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 , 進一步加深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

2, 作業

課後請大家查找資料 ,繼續研究地球內部的祕密。

[ 設計意圖 ] : 我認為課堂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的結束,學生在學習了科學知識以後, 要能培養對所學知識的興趣,通過各種方法繼續研究地球內部的祕密 。科學無處不在, 只要我們不懈努力, 勇於探究,我們都是科學家。

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一)教材劃分析

《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是教科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中的第四課內容。在前三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探索了多種物體的振動情況,並研究了振動的幅度和振動的快慢問題。學生研究聲音時,已經開始將聽到的聲音與看到的振動聯繫起來。在本課,學生將探索改變振動長度的物體——尺子的聲音。本課的活動將為學生提供積極觀察振動產生聲音的機會,學生將通過觀察發現,伸出桌外的長度不同,尺子振動的頻率不同,會使它發出的聲音高低發生變化,這涉及到音高的本質的探索。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尺子振動的頻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影響。這部分的長度會引起音高的變化: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過程與方法: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長度在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的變化情況,通過柱狀圖的分析,將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與其聲音聯繫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勤於觀察,樂於動腦的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尺子伸出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變化能引起音高的變化 。

教學難點:能通過柱狀圖分析出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引起音高的變化 。

(四)教學用具

尺子,線,厚書,表格

二 説教法

探究式教學法 質疑—猜測—探究—得出結論

互動式教學法 講解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

三 説學法

探究學習.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長度在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的變化情況。

合作學習。學生以小組實驗和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知識。

四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尺子,你有什麼辦法使尺子發出聲音呢?

學生演示。

2.讓我們來聽一聽。發聲的器材就是這把普通的尺子。

1)教師演示。先把尺子伸出桌外10釐米,輕輕撥動尺子。再把尺子伸出5釐米,用相同的力撥動直尺子。

2)學生認真傾聽。

3)提問:音高有變化嗎?有什麼變化呢?

學生回答

3. 讓我們再來聽一聽.不過這次有一個要求,當你聽到不同的音高時,就用不同的手勢來表示。

1)教師演示。依次把直尺子伸出桌外18釐米,14釐米,10釐米,6釐米,用相同的力撥動直尺子

2)學生閉上眼睛認真傾聽並根據不同的音高做不同的手勢。

4.通過聽,我們發現,尺子在振動時發出的音高是有變化的。下面,我們就來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

二、驗證

(一)猜測

1.剛才發聲的是同一把尺子,緊壓在桌子上,食指用相同的力輕輕的撥動就能使它發聲了。為什麼同一把尺子會發出不同的音高呢?想不想去探究一下。請你們把厚書緊壓尺子,用相同的力撥動它,使它發出不同的音高,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2.學生做實驗。

3.1)怎樣使同一把尺子,用相同的力撥動它,就能發出不同的音高了呢?

2)學生回答。

4.壓緊尺子,用相同的力去撥動它,尺子的振動時音高確實與尺子延伸出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有關嗎?這中間有沒有有一定的規律呢?

學生討論並回答。需要用實驗來證明。

(二)分組實驗

1.確定實驗方法。

1)想一想,你想用什麼方法去驗證,並找出它的規律?小組討論一下。

2)小組討論

3) 交流實驗過程:(依次調整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每次用相同的力撥動尺子,聽聽音高有什麼變化。)

2.為了確保實驗成功,我們還要注意些什麼呢?

學生回答

3.分組實驗

4.觀察實驗記錄單。

5.出示尺子音高變化的柱狀圖,分析直尺子伸出桌外的長度和音高的關係。

6.得出實驗結論

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長,發出的聲音低。

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短,發出的聲音高。

三、探索本質

1.質疑:現在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知道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長,發出的聲音低,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短,發出的聲音高。為什麼尺子伸出桌面的長短會影響尺子的音高?

2.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

3.1)教師示範實驗。第一次把尺子伸出10釐米,輕輕撥動直尺子。第二次把尺子伸出桌外5釐米,用相同的力撥動它。

2)學生再次觀察音高不同的尺子。

4.學生回答。

5.怎麼樣讓我們觀察到的尺子振動更清楚,你有什麼好辦法?

學生討論回答。(在尺上放些小紙屑,在直尺上繫上線)

6.學生做實驗。

7.總結

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長,發出的聲音低,尺子振動慢。

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短,發出的聲音高,尺子振動快。

5

O

M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社義務教材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敍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通過認真鑽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課件出示葉聖陶老先生介紹遊覽的時間、地點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設計了範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台階,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分,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麼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展開想像,感悟祖國山河秀麗,引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於對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據新課標和本文特點,特制定如下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遊覽順序記敍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敍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自然段。

根據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體會金華雙龍洞景象的奇異。

難點:孔隙的描寫。遊記類課文的.學法。

二、説教學方法

運用導讀和創設情景結合法,並注重遊記類文章的學法指導﹙讀、劃、議、悟、讀五步走﹚

三、説教學過程:

〈一〉課件引路,引導學生悟文生智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着中心環節。事實上,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對象茅塞頓開。在介紹洞口的特點時,適時出示課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説:“山很高,樹很茂密。”師隨即進行詞語訓練,換詞還可以怎麼形容?馬上有同學説:“山石嶙峋,樹木枝繁葉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詞語“突兀森鬱。”學生通過觀察畫面,感悟了詞義,這種教學方法較之以老師以詞解詞,生硬灌輸無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紹外洞特點時,當學生讀到:“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時,外洞究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裏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然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外洞究竟有多大瞭然於心。滲透作者整體感知又具體化描寫的寫法。外洞這麼大,內洞是什麼樣的?我們怎麼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此時出示課件:小船之小,用繩子拉船,表情朗讀進洞時的感覺,讀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創設情境,啟迪學生展開想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想像思維的訓練。當教師問學生對內洞的什麼景物最感興趣?學生説出石鐘乳、石筍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石鐘乳、石筍,孩子們好奇心強,興趣濃厚,聚精會神地觀看之後,老師問:“這些石鐘乳、石筍好看嗎?”學生説:“好看。”老師問:“那書上怎麼寫的呢?”生齊讀:“那些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老師隨即接到:“那麼要是比作什麼,就更值得觀賞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麼?”老師發圖片,結合課件啟發學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踴躍發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內洞的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學生想像成各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後,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幻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人感到身臨其境,趣味無窮。

〈三〉音像激情,啟發學生口語交際

學生興致勃勃地學完課文之後,老師説:“雙龍洞如此迷人,下面誰願意當導遊,帶領大家到此一遊?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師引導:“這位導遊小姐,現在下面都是遊客,你怎麼稱呼他們?”該生隨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們好!歡迎你們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來參觀……”音像出示,導遊解説,遊客提問,引導學生口語交際,在內化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悟文能力,可謂一石二鳥。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寫作方法

在同學們跟隨導遊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色後,導遊相機説道:“其實下面的遊客呀,可能比我瞭解得還多,對雙龍風景區你們知道的也可以給大家講講呀?”同學們小手如林,躍躍欲試,因為課前老師發給他們的資料,已積累在胸,此時生生互動,人人情緒激昂,老師隨即總結:其實像金華風景區這樣的景點還有很多,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以後有機會去遊覽,希望你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記,學習葉聖陶爺爺的寫作方法,也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

四、説板書設計

我採用了板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學生從圖上就感知了內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讓人一目瞭然,真正為理解課文起到了輔助作用。

附: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我有一個夢想》是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政治演講詞,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種族平等的夢想。文章情文並茂、語言流暢,那飽滿的激情通過形象化的語言表現出來,深深地感染着聽眾,引起人們的共鳴。學習本文有助於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為實現理想不斷奮鬥的精神。

二、説目標:

<一>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

1.課程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到能力、過程到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

2.課程的設計目的:“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

3. 新課標關於必修課程中常用應用文教學的建議:“應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

4.單元學習指導與目標:“注意抓住演講詞的主旨和特點,分清邏輯層次,體會其中多樣化的表現手法”,“領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語言”。

<二>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進一步瞭解演講詞的特點。

(2)結合背景資料理解演講目的及意義。

2.能力目標:

(1)理清演講思路,體會其強烈的邏輯性。

(2)體會文章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並學習運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領會作者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

三、確定教學重難點

1.結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

由於學生不瞭解美國的社會制度,對美國的種族歧視、隔離政策不太瞭解並且全無感受,所以難以理解作者所反映的嚴酷事實,難以體會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然而要理解這點,才能理解作者所講的話的深遠意義。所以要把結合背景材料與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作為本課教學難點。

2.感受排比句式的表達效果,學習並應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表達能力。

本文是一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演講詞,使其具有如此語言特點的主要是排比句式的運用。根據大多數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普遍存在着各方面的困難,因此把感受排比句式的表達效果,學習並應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表達能力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四.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本文是應用文,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與學以致用的指導思想,我主要採用誦讀法與討論法。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潛移默化地積累語言知識,體會作者文句中藴含的感情,領會演講的魅力及排比句式在演講中的獨特效果。對難點的突破主要採用討論法,通過設計問題,以啟發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開展積極的討論,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後由教師補充點撥歸納。

五、課時安排

本課計劃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熟讀課文,結合背景資料理解演講目的;理清演講思路,體會其強大的邏輯性。

第二課時:在朗讀中體會全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並學習運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反覆誦讀中感受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

通過有關夢想的詩句和名言引起學生對夢想的思考,再通過一些人的名字:比爾·蓋茨、麥克爾·喬丹、林肯等———讓人想到這些人無疑都是美國人。看來同學們對美國是十分熟悉的。可是, 我們對美國的社會現狀有多少了解呢?我們又對佔美國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現狀有多少了解呢?那麼,今天我們將對美國社會現狀作一個初步的認識,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極其優美的演講詞——《我有一個夢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預習

檢查

1.重點字詞積累

駭人聽聞、義憤填膺、安之若素等詞語

2.請同學簡介這篇演説辭的作者和時代背景(課前印發預習資料;教師作相應補充)

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檢查,促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整體感知

1.思考:題目是《我有一個夢想》,如果是你,你將從哪些角度來寫夢想?(夢想的內容、怎樣實現夢想?為什麼要實現夢想?)速讀課文,看看作者是不是和我們的想法有何不同。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段落。

夢想是什麼?(17-25節)

為什麼要實現夢想?(1-5節)

怎樣實現夢想?(6-16節)

2.熟知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17-25節,結合文章背景,概括出作者的夢想究竟是什麼?

(2)讓學生朗讀1-5節,並概括為什麼要實現夢想?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視和貧困的環境中,美國沒有實現百年前自由的諾言,今天討回權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實現,美國將出現叛亂。)

(3)讓學生朗讀6-16節,概括怎樣實現夢想?(採用非暴力手段,決不退縮)

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變被動為主動。

發展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問題探究

為什麼直到17節作者才正面提出自己的夢想?放在後邊起到的作用?

(讓學生自己思考總結髮言,教師把學生觀點用有關詞語記錄在黑板上,然後教師點撥、小結)

探究文章結構,體會其強大的邏輯性。

注重以學生為本,採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對話,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習,説説演講詞具有什麼特點:

(目的明確、邏輯性強,內容具有針對性、思想性等。)

第二課時

導語設計:

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演講詞一般具有極強的説服力與號召力。其中語言起着很關鍵的作用。你能説説本文在語言表達上具備怎樣的特點嗎?(大量運用排比句式)

引出本課時的重點內容:體會排比句的表達效果,並應用到寫作中去

比較閲讀

1.刪掉“一百年後的今天”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學生讀(讀4):“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仍然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裏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眾。”

另一部分學生讀(讀5):“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裏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眾。”

(去掉後面三個“一百年後的今天”,主要內容不變,但語氣顯然不如原文更有氣勢。作者為什麼強調一百年後的今天説明黑人遭受壓榨的時間之長,增強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學生齊讀第二段

讓學生體在朗讀中體會排比句式的作用:1、語言有氣勢。2、感情充沛。3、使聽眾受到鼓舞。

佈置作業

以“我有一個夢想”為題,寫一篇演講稿。學寫演講詞,切實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初步學會演講。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本次音樂教學活動選用了匈牙利兒童歌曲《火車開了》,這是一首輕快的大調式的歌曲,一段體,它由四個樂句組成,全曲的節奏簡單、明快,旋律流暢。結合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我把歌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前奏、間奏部分):主要表現火車準備開動或進站時的情景。第二部分(第一、二句):表現火車慢慢啟動的情形。第三部分(第三、四句):舒展的節奏與前面的樂句形成對比,表現火車在迅疾飛馳。歌曲展現的內容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説具有生活情趣,樂於被他們所接受。同時,歌曲的節奏鮮明,當中X—、X、X這三種基本節奏,適合做開火車的遊戲,又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創編。通過有趣的節奏訓練,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音樂的歡快情緒。

2、主題活動《有趣的交通工具》分為12課時完成,內容有:火車篇、飛機篇、輪船篇、汽車篇、摩托車篇和自行車篇,其中火車篇分為2課時完成教學。本課時的主要教學內容是:提煉歌曲《火車開了》中的三種時值音符,設計三種節奏型,開拓豐富多樣的節奏練習;在節奏練習的基礎上發展音樂遊戲《火車開了》。第2課時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學習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火車開了》。

二、教學目標:

1、按歌曲中的三種節奏型做聲勢、律動、打擊樂器演奏練習,加強對X—、X、X 三種音符時值的感受認識,並學會在音樂遊戲中加以運用。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分組目標如下——

A組:按節奏做聲勢、律動、打擊樂器演奏。

B組:跟着老師做聲勢、律動、打擊樂器演奏。

C組:體驗節奏練習的樂趣。

2、創設生活化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動作、聲音去表現火車開動的情景,體驗奧爾夫音樂教學的樂趣,讓學生玩樂於學。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遊戲《火車開了》,並培養與他人團結合作的能力,教育學生做一名守秩序的小公民。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節奏練習,加強對X—、X、X 三種音符時值的感知認識。

2、教學難點:在熟練節奏型的基礎上,開展音樂遊戲《火車開了》。

説設計理念:

1、此次教案設計,我是根據奧爾夫教學以即興與節奏為核心的特點,中度智障學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以及課改的理念這三方面進行的。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説是一種審美教育,它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感知、情感、想象、創造等方面的健康成長。根據以上特點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許多學生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輕鬆愉快地達到認知和掌握技能的目標。給予學生自我創作的空間,充分感受創作的樂趣,增強他們的成就感與自信心。以激發興趣為抓手,音樂課中的動、玩、樂、創必須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情緒下才能進行,不然就“動”不起來,“玩”不積極,更談不上“樂”,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有了情緒,有了動力,才能參與到活動中去。

2、交通工具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他們對其充滿好奇,渴望深入探討這些有趣的工具。主題活動《有趣的交通工具》就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音樂開展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活動中,深入認識每種交通工具的特點,從而幫助他們認識身邊的事物,建立自立生活的信心。

説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教學中力求將學生對節奏的感受、參與音樂活動和自主創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讓學生在多聽、多讀、多想、多做、多動的環境中培養節奏感。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採取“寓教於玩”、“寓教於樂”等辦法,採用奧爾夫教學法,配合多媒體,在課內倡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着“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宗旨,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音樂素質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展示自己,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學生足夠自由想像和隨意發揮的空間,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中,在感興趣、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和體現節奏的奇妙,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關係,從而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説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用火車聲音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他們清晰、快速進入學習主題,讓學生邊聽音樂邊跟着老師做聲勢,為本課做節奏鋪墊。

2、設計老師是“音樂火車站站長”的角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開展音樂活動。

二、提煉節奏。

1、音樂火車站長出示買到的火車票,提問學生能否讀懂三張帶有節奏型和象聲詞的火車票,並帶領學生有節奏地模仿火車的三種聲音。(創設生活化課堂,提取歌曲《火車開了》的三種時值音符與三種不同的火車象聲詞結合,設計富有音樂特色的火車票,使枯燥的節奏練習富有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結合火車象聲詞,向學生簡單講述X—、X、X 三種音符的特點。

3、請學生讀一讀節奏卡,先熟讀再加入聲勢朗讀,加深節奏印象。

三、創編動作。

1、讓學生觀看火車開動的真實視頻,使學生對火車的動態產生直觀印象,為創編動作做準備。

2、激勵學生為火車的三種聲音創編動作,享受創作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3、把三組動作設計到歌曲《火車開了》的樂句當中,並連接起來練習,以律動的方式培養節奏感與肢體協調能力。為音樂遊戲做準備,緊密連接每個教學環節。

四、音樂遊戲《火車開了》

律動遊戲——

1、把三組創編動作結合音樂集體進行律動遊戲。

2、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代表三種聲音,分組練習後共同合作完成律動遊戲。

打擊樂器活動——

1、出示木魚、串鈴和三角鐵三種打擊樂器,引導學生為三種火車聲音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並把三種樂器分發到小組,讓學生自己根據火車聲音的特點,設計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然後分組練習。充分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

2、把三種樂器設計到歌曲《火車開了》的樂句當中,學生分組練習,熟練後配合音樂進行打擊樂器活動,培養與他人團結合作的精神。

五、課堂小結。

1、教育學生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要自覺排隊上下車,做一名守秩序的小公民。

2、給學生派發印有本課學習內容的紀念小火車票,使課堂緊貼主題,前後呼應。

説:

本節課採用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的內容與畫面生動活潑,條理清晰,連接嚴謹。導入了真實的火車視頻,使課堂更有直觀性與生活化。簡單明瞭的板書設計讓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有效輔助學生進行學習活動。

自評:

音樂是一種感人至深的藝術,僅憑理論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切身的感受、才是刻骨銘心的,只有在生動的內容與情節發展中讓學生主動地體驗音樂的美、感受音樂的美,才能使智障小孩的心靈世界更豐富、更完美。這節課,通過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動、自己創作,讓其盡情的表達着自我,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從而使音樂教學成為一種遊戲、一種生活、一種體驗。

説課稿 篇8

這節課我依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本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設計整個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情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我的説課內容分為以下7個部分

一、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初步體會幾何形與事物形狀的關聯,利用半圓形概括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通過拼貼、繪畫的方法將半圓形進行添加、組合,變成新的有趣的形象,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二、説教材:

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學生通過藉助半圓形的概括和變化,利用拼貼、繪畫等方法對半圓形進行添加、組合,完成豐富的作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

教學重點:利用對造型的概括和聯想能力進行創作。

教學難點:如何引發學生概括與聯想能力。

三、説學生:

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和求知慾比較強,容易被直觀形象事物所吸引,但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暫。對半圓形有一定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聯想能力。

四、説教法、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深層次打開思路,在教法上我採用“引導法”“演示法” 和“評價法”。

在學法上我採用“觀察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法”,來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審美能力,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

五、課前準備:

教師:一些半圓形的彩紙,4開畫紙,半圓形立體玩具、多媒體圖片。

學生:彩紙、彩筆、剪刀、膠水等。

六、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六個環節

(一)組織教學,檢查材料準備情況(1分鐘)

(二)講授新課:(10分鐘)

1、導入階段

我選擇談話導入,帶小朋友們到圖形寶寶的家去做客。課件出示圖形自我介紹。學生看到方形變成了小房子,三角形變成了小魚。當圓形變成了西瓜、足球、向日葵時,他又高傲的説:不止這些就連太陽地球都是圓的,誰也比不上我!

此時,“唰”的一聲,西瓜被切成了兩半併發出哎呦,哎呦的聲音,圓形再也驕傲不起來了。

【設計意圖】這種導入方式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圖形寶寶的自述能夠引起學生興趣,並隨着切水果遊戲中圓形的西瓜被切開,很自然的引出半圓形。

揭示半圓形的定義:圓形的一半是半圓形。

課件出示半圓形流着眼淚自我介紹:我是半圓形,我的用途……我……我……它找不到自己的用途

啟發學生髮揚團結互助的精神,幫助半圓寶寶把生活中半圓形的東西找出來,讓它快樂起來變成有趣的半圓形。

板書:有趣的半圓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在黑板上隨機畫出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半圓形的哭泣喚起學生的互相幫助的情感,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半圓形的東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體現新課標提出:美術不是獨立存在的,與人文修養也有密切聯繫。

小結:原來半圓形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缺少發現。

小朋友們這麼熱情,老師也要幫助一下半圓寶寶,課件出示圖片。

提問: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學生回答金魚、鸚鵡、瓢蟲、風車等。

肯定學生的記憶力,再考察一下學生的觀察能力,你們看風車和瓢蟲分別用了幾個半圓形來表現的?

瓢蟲用了一個,風車用了四個。

得出結論:有些東西是由半圓形變化出來的,有些東西是由半圓形組成的。

2、發展階段: 也是教師示範的環節

我們大家幫半圓寶寶找到了這麼多的用途,它變成了彩虹開心的笑了。

可是,這麼多的用途半圓寶寶能不能記住?為了防止半圓寶寶忘記自己的用途老師想了個好辦法。

教師示範:(邊語言敍述邊繪畫拼貼)清晨太陽公公出來了,暖暖的照在草地上,草地上開着鮮豔的小花,藍藍的天空飄着幾朵白雲,小烏龜伸了個懶腰開始做早操,小蝴蝶跳着優美的的舞姿,和白雲握了個手,向太陽公公問了聲早。(剪貼)這時小牛,小豬,小狐狸,小瓢蟲也都紛紛來到了草地上鍛鍊身體。

示範結束提問:老師用的什麼方法?引出繪畫和拼貼的方法。

(三)學生分組創作:(20分鐘)

通過徵求學生的意見,全班分為3個繪畫組和3個拼貼組,每組共同完成一張作品。在製作前對學生進行使用剪刀的安全教育,行為習慣的養成,保持環境衞生。播放音樂,教師巡迴指導,對每組有針對性的啟發和指導及時展示好的作品和創意,相互借鑑。

(四)作品展示與評價(7分鐘)

1、教師把作品貼在展示區,同時學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

2、每組組長先介紹本組的作品。在拼貼組和繪畫組各評選出一個優勝組,把教師的示範作品作為獎品,獎給他們。最後評價你喜歡的作品。

3、播放半圓寶寶錄音:謝謝小朋友們熱情的幫助,幫我找到了半圓變化出來的東西和半圓組成的東西,掌聲送給你們,謝謝。

【設計意圖】這一過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表述能力。半圓寶寶的錄音很親切和學生之間沒有距離,同時也是借半圓寶寶做了一個小結,讓學生體會到了互相幫助後的喜悦之情。

(五)課後拓展: (1分鐘)

出示半圓形的立體玩具,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六)總結:(1分鐘)

我們用靈巧的雙手幫助了半圓寶寶,和他成為了好朋友。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也要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不僅能創作出漂亮的美術作品,還能擁有更多的朋友。最後讓小朋友們伸出靈巧熱情的小手和老師揮手再見。結束教學。

七、説效果:

本節課通過:半圓寶寶遇到困難——解決困難——記錄用途,來設計各個環節,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裏和年齡特點。

學生説出半圓形的事物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來,充分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教師示範簡單直接的讓學生知道可以採用繪畫和拼貼的形式,展開豐富的想象後,用半圓形變化出有趣的形象,突出了教學重點,大部分學生的作品通過聯想做到了半圓的組合,突破教學難點。作品評價和評比時學生的興奮度很,高充分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審美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學習有效的評價學生,用恰如其分的語言來鼓勵學生、讚美學生,體現評價的多維性和多級性。

標籤: 説課稿 範文 錦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dxd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