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物理説課稿8篇

物理説課稿8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物理説課稿8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開場白:各位領導、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八上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現象》,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説説,本節課題的設計思路。

一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課,引言則是啟蒙課的開篇。向孩子們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展示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物理世界。通過引言學習讓學生們初步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學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學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們對物理世界有一種新奇感、求知慾,產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引言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育的培養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引言可見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培養學生,而且還將注重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根據的懷疑精神,一定的創新意識等。

2、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激發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能力目標(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初步體驗觀察的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

情感目標(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繫。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使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有種新奇感、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二、説教法

物理課是八年級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課程。這門課對於部分八年級學生來説簡直有點“談虎色變”,因為聽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同學説物理最難學,所以對物理課已經產生逆反心理和畏難情緒。要改變同學們對物理課的偏見,必須用“興趣”心理去戰勝他們的“逆反”心理。心理學理論指出對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而引言課是八上物理的第一節課,所以我精心設計,力求把它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一接觸物理,就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美好的印象。本節課我採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教師邊演示、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説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着重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演示實驗和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因為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節課,對於這些物理現象,無需讓學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併產生追根究底的慾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四、説教學程序

1、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圖片(如蔚藍色的天空、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浮在水面上的鋼鐵輪船等)和一段二胡曲。從幼年起我們就對自然界中的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祕感,一個個現象覺得就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打開,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祕,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2、 進行新課

(1)觀察有趣的物理現象

本活動包括兩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完成這兩個實驗本身並不難,教師也無需花費力氣去講解實驗的原理,但在整個活動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對於提出有獨到見解問題的學生要給於鼓勵。例如,放在玻璃罩裏的長、短兩隻蠟燭,誰先熄滅的演示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究竟是那隻蠟燭先滅,引導學生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實驗時控制條件可得出不同的實驗結果。實驗完成後,在啟發學生思考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提問。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會提出各種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説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接着做水煮金魚的演示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一猜,實驗後,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

(2)動手做一做

這是學生第一次獨力觀察物理現象,我採用同座位的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

活動(1)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現了什麼?請同學們做個小小科學家,實驗前先猜測結果,再做實驗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比賽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發現的物理現象最多。實驗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物理現象並説出自己的各種發現。如從杯子側面觀察發現書本上的字是變大了;發現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近,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大;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遠,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小,其間還有一個字體左右反向的過程;從杯口向下觀察的情況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再請同學們將自己沒有發現的物理現象做實驗驗證。教師不要刻意追求學生得出完整的觀察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最後請同學們參與探究活動。

(2)隔着玻璃板、課本、搪瓷盤、塑料板等物品,磁鐵對鐵釘的吸引會變化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物理現象,也產生了許多疑問,要想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等你們學習了物理以後,就能將這些謎一個個打開。

3、 課外作業

(1)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2)做以下的小實驗:

[1]將一個生雞蛋放進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後逐漸向水裏加食鹽並使其溶解,注意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並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種一小杯)沿着杯壁依次緩緩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後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蠟燭。將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並提出問題。

4、 板書設計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祕

第一節 奇妙的物理現象

一、 觀察有趣的物理實驗

二、 動手做一做

物理説課稿 篇2

一、目的要求:

教學內容的地位:本節知識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五節,即第七章動量的最後一節。知識的結構相對簡單,但內容是對本章知識的總結和複習,尤其是對動量守恆定律知識的複習。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習了具體的知識—動量及動量守恆定律,並能夠對一些物理模型進行簡單的解題,但一旦涉及到具體的問題,難免會束手無策。所以本節知識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節知識還涉及到了一些具體的生活中的問題以及一些高科技知識;加之目前高考正面向能力測試,更多的接近生活接近科技前沿的問題考題的出現,使得本節知識顯得尤為的重要了。雖然教學大綱規定為A檔,即瞭解知道;而且從前物理老師總是把本課作為學生自學或佔用少量時間講解的內容,但隨着素質教育的發展,本節的知識必成為教學的重點。綜上原因,我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細緻的設計。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要了解生活中的反衝運動,更要學會利用動量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本課的根本目的。

二、教學內容

1、教學的重點:

(1)鞏固和深化動量守恆定律

(2)知道反衝運動和火箭原理

(3)瞭解反衝運動的應用

(4)瞭解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宇宙航行

2、教學難點:

(1)鞏固和深化動量守恆定律

(2)知道反衝運動和火箭原理

3、重點難點確定分析:在目的要求部分我已經説明,本節的知識關鍵在於對前面知識的總結和應用,而動量守恆定律知識更是重要的重要,而且學生在這部分知識的應用才剛剛接觸,熟悉程度不夠。所以鞏固和深化動量守恆定律的內容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反衝運動和火箭則是對反衝運動的具體應用,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極為重要的。瞭解反衝運動的應用和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宇宙航行,一方面使學生把具體的生活知識和學習的內容緊密結合,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處理實際問題能力,並通過我國的航天技術發展教學提高學生的愛國熱忱,因此,二者的地位同樣非常重要。

4、教材分析及設計:教材中,對於反衝運動的原理僅僅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使用的動量守恆定律並沒有進行數學上的推理,針對這方面,我在教學中加入了這部分知識,並由學生進行推理、説明。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的理解了反衝運動的原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在反衝運動中的`應用,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反衝運動的事例除了書上的之外,還引入了其他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對於火箭部分的知識,除了書上的知識之外還通過書籍加入了一些常識性知識和圖片,使知識更加系統、形象,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於例題的設計,主要針對動量守恆定律在反衝現象中的應用,首先是兩道較為簡單的選擇題,容易理解。作為後面難題的鋪墊。

接下來是有關火箭和大炮的發射原理的兩道計算題,這兩道題主要注重思路上的理解,數據較為簡單,容易計算,能夠大量的提高課堂的容量。最後利用段時間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由學生進行討論,並講解。進一步理解動量守恆定率在反衝運動中的應用。試驗設計出發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限,對現實生活觀察不細緻,所以設計了三個有趣的試驗,並在課堂開始就進行,這樣從課堂剛剛開始學生就充滿了興趣,帶着解決具體問題的想法走進課堂,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探求和理解。

物理説課稿 篇3

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節《自由落體運動》,下面我將從教學分析、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反饋與調整三個環節説明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處理。

一、 教學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課程比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來龍去脈,這也是為實現教學三維目標服務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視概念、規律的探究過程,整章緊緊圍繞研究勻變速運動規律而展開。而“自由落體運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勻變速運動,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規律、以及學習伽利略的科學思維方法,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提高認識層次的目的。同時通過本節內容的知識探究,也為以後學習較複雜的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學生情況及學習方法的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勻變速運動的規律和處理方法,可以説理論知識上已經沒有什麼障礙 ,但是暗示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經驗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體落的快這個問題既是難點也是教師應該抓住的思維碰撞的關鍵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探索的學習心態。

3、教學三維目標的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學習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在理想條件下的運動。

(2)通過學習能用打點計時器得到相關的運動軌跡,並能自主分析紙帶上記錄的位移與時間等運動信息。

(3)通過學習初步瞭解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打點計時器研究自由下落物體的運動性質,瞭解研究過程與方法。

2)學習運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興趣,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及表述能力。

(2)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抽象出一種物理模型——自由落體。

4、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重點:對自由落體運動性質及運動規律的掌握和運用;

難點:自由落體運動性質的認識。

5.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知識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設計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在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採用“拋錨式教學法”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通過多媒體最大程度的呈現物理情景,應用啟發與探究相結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領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課堂中所有的設計與安排都要圍繞學生來展開。接下來我將具體談一談我是如何採用以上教學方法來實施課堂教學的。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創設情景:拿一張新的100元錢,如果誰能按老師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錢,老師就把錢給他。讓學生親自觀察和感受下落物體的運動

教師説明這是個騙局,由此激發學生探索,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來揭示騙局的本質。

目的:創設情景興趣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初探落體運動

創設情景:讓羽毛和小鐵片從同一高度靜止下落。 重的物體落得快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得出了物體下落的快慢與物體的重量有關,越重的物體下落的越快這個結論。

創設情景:小貼片和一團棉花從同一高度靜止下落。輕的物體先落地。學生產生疑問並提出疑問:到底是什麼影響物體下落的快慢學生很容易達成共識是空氣阻力的作用。預見:沒有空氣會如何用牛頓管實驗,把管內抽成真空時比較羽毛和鐵塊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國宇航員斯科特的月球實驗。驗證猜想。

講述小故事:紀伽利略通過抽象思維加科學實驗的方法才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目的:形成感性認識為下一步教學打下基礎。

三.深入探索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

問題:重錘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體運動?可以近似看成

一、提出問題:重錘下落時自由落體運動,它下落有什麼特徵,有什麼運動規律。

二、學生猜想提出假設:可能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三: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制定計劃應用打點計時器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教師要對學生的想法給與鼓勵和肯定學生回顧之前學習的內容,和教師提供的儀器,設計不同的實驗和驗證方法:

1.如果△s=aT2為一恆量,則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2.利用,如果s和t2成正比,則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3.利用v=at,如果v和t成正比,則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4.連續相等時間的位移比為1:3:5:(這個方案最開始普遍被學生認可,但實際操作誤差是教大的)但教師開始不要點破

四: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設計,做實驗,收集數據,老師要及時知道學生的實驗操作是否規範。

五:分析與論證合作交流:並分析數據,得到結論,每個小組間交流,補充。老師給與正確的評價。

目的:應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驗證,經歷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難點問題。

四、擴展探究:

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實驗方案求解重力產生的加速度。學生討論,選擇一個可行的方案△s=aT2。

閲讀課本,教師説明:國際上取北緯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為標準值,g=9.80665 m/s2。通常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9.8 m/s2,在粗略的計算中,還可以把g取作10 m/s2。

呼應開頭: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開始提到的那個老師的騙局。加深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理解。

最後:和同學小結結束課程

在板書上的設計:

儘可能的通過板書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思路同時突出重點內容,儘量讓學生在看到板書時能體會到清晰的課堂思路。

設置作業超市 (ABC)三個難度的試題讓學生自己選擇。同時設計一個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題目,給有興趣的同學課後思考鑽研。

三、課堂教學反饋及調整策略;

1、這裏一定要注意提醒學生先開打點計時器後放手,但是可能會有少部分學生如果測量△s=aT2,那麼就不涉及這個問題,而這些學生往往不能夠想到原因,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適當的知道,必要時要停下來講解或討論。

2、計算重力加速度時,沒有必要讓學生再做一次實驗,只要採用一組學生的紙帶大家分析一下即可,畢竟結果已經有學生計算出來了。

3、課堂教學由各個環節組成,各環節之間儘量通過一些恰當的語言和問題靈活的串接起來,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覺,也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背後的邏輯關係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的部分環節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來突破自由落體運動重難點的一點嘗試和想法,有不妥當的地方還懇請各位評委多多批評指正!

物理説課稿 篇4

把握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從《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教法和學法説起

高中一年級物理新教材按知識的邏輯性重新把高三年的一些內容放到起始年段來講述,當然在難度、深度方面有所不同,講述的方式方法也有巧妙的安排,如該回避的儘量不予提及、該簡化的毫不保留、大膽下放一些內容作為選修教材等等,故把握好高一物理教材的度至關重要,下以一節“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的教學法為例,加以闡述,以食讀者。

一、教材地位:

1、本課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冊(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七章第四節;主要內容是講授“動量守恆律”在碰撞、爆炸等內力> 外力這類題型中的應用。

2、地位:“動量守恆律”是大自然界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普適基本規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統相互作用對時間的累積(Ft)總和為零的這麼一個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恆律來源於對稱性;考慮教材編排的系統性,書上從牛頓運動定律中導出動量守恆,然而其適用範圍卻比牛頓運動定律廣泛得多----不論是變力還是恆力、不論是哪個參照系、不論是高速或低速,宏觀或微觀系統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無需慮及中間細節,只需注意始、末態,具有簡捷方便的獨特優勢,為處理力學(含後續學習的電力、磁力)問題闢開了一新的思維方法。本課是“教綱”裏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高考重點考查的知識點,故應教好本課。

3、編排:《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是繼學生學習了“動量、動量定理、動量守恆定律”之後,通過應用守恆定律解決碰撞等實際問題達到掌握該定律的一節習題課-----旨在加深對動量及守恆條件的理解、進而熟練地應用守恆定律列式求解相關定量問題。

4、依據教綱對本節的“B”級要求、教材的編排,本節教學目標可定為:

〈1〉知識目標:學生要會用動量守恆律處理一維碰撞、爆炸等兩物

體相互作用的問題:即

會確定系統、分析相互作用過程(初、中、末態)物體的受力,從而判定系統動量為什麼守恆;

根據動量守恆律的向量性、同時性(“一邊一時”),正確寫出已知條件、守恆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恆律解題優點所在。書P127

〈2〉能力目標:提高解題能力即讀題、析題、圖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題步驟、解題表述等科學思維習慣及方法。

〈3〉德育目標: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辨證唯物主義實踐觀。

5、教學重點:正確列出動量守恆方程及應用守恆律解題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1>如何使學生深刻領悟一維向量的運算方法--------化為純量(代數)運算。

二、教法説明:

本堂課主要採用討論、閲讀指導、練習、實驗及多媒體放映等教學方法。教法選擇的依據:

<1>應用討論法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滲透合作、共贏的思想,調動積極性:作為知識應用課,正是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求得共識,本課應讓學生讀題並討論----分析系統動量是否守恆?加深對知識應用的領悟。有些老師處理問題時也是在討論、自學中完成的。

<3>通過觀看實況錄象(打枱球、掛車等)、觀察氣墊導軌上滑塊的碰撞等實驗引起同學們對碰後物體速度求解的興趣,讓同學們認識到本課學習的意義;通過直觀模擬碰撞現象給學生以更多的感性認識,變抽象為具體,多維度化解教學難度,加深對規律應用(知識)的記憶。

<5>人類對經歷過的挫折總是記憶猶新,本節可以通過對典型例題的分析、求解,通過學生動腦、動手演算,比較、講解不同學生的答題錯誤,特別是對動量向量性的疏忽和運算錯誤,進行有目的的強化,以期突破本節的難點。如對書上【例2】設具體數字而讓學生解答,待出現答題錯誤時加以糾正;也可做這樣的理想實驗:站在懸崖邊的人,給他一個動量,他將如何運動?引出對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種種讓學生牢固烙上動量是向量動量守恆律是向量式的印象。

本節內容在高三教學中還須深化,考慮高一學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數學、語文能力等),教學所涉及的習題儘可能過程清晰、系統(對象)容易確定;

只要求到一維兩物體的題型,系統只有某方向動量守恆的問題儘量迴避;

守恆定律中速度相對性及變質量問題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識的綜合只牽涉到平拋或豎直上拋即可,且作為較高要求,應放在另一節練習課上。

三、學法設計:

本課的教學要培養科學的讀書及解題方法,力求養成規範答題習慣,提高學習積極性。

通過對定律導出的簡單複習,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即從本質上明確定理、定律的來龍去脈,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適用條件(比牛頓運動定律更廣);

通過解答實際題目的訓練,培養審題能力、養成注重過程分析注意整體思維和嚴謹解題步驟的習慣,克服邊審題邊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時間並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導題後小結------“題後思”,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即守恆律題型的一般解題方法:確定對象 確定過程並分析確定正方向並寫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學生喜好表現,可以通過對不同層次教學對象課堂作業的投影、講評,可激發學者“願學”的情感,讓大家學有所獲有所得,多層面提高學力。

注意由淺入深、按步解答、適當降低、抓好反饋落實的環節,注意歸納,給予機會提高自信心以激發差生學習情緒,解題時易出現的混亂問題有二:一是符號問題,強調設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確則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則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結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恆方程“一邊一態”的問題,解決辦法是嚴格列出已知,作圖輔助思維。

把例題及課堂練習發到學生手上,適當選擇1-2題綜合型題目(兩個以上知識點),鼓勵好生上台講述,多完成難一點作業,籍以調動優等生的積極性。

在上述關於教材、教法、學法等分析的基礎上,我實施了這一節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效。

四、新教材教學的心得:

新教材把高三年級某些重要的章節都下放到了高一年來(如動量、曲線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等),這些內容都是要求較高且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高考重點知識,放在高一年的目的之一是保證力學知識在高中階段的連貫性、完整性、系統性。。

考慮高一學生能力的發展水平,教材把這些知識編排得深理淺出,通俗易懂,既照顧科學性又兼及可讀性,因而有降低知識難度的意圖,特別是不涉及繁難的隱含條件較多的物理問題,着重於知識形成過程的介紹及知識的實際應用,教學時切勿想一步到位,盲目拔高,應遵從直觀簡潔的理論實質及準確敍述有實際意義的應用練習鞏固,把握好度(特別是梯度),重在激發學習興致。

粗看起來教材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高級中學的教材編排順序,細細品味,卻是螺旋式上升了一大台階:屏棄了過於枯燥的理論論述;吸取了近幾年各方面最新最好的教育教學精華;溶入了頗具時代氣息的生產生活實例及最新科技成果;體現了教育教學革新的趨勢,是對以往教材的大洗禮。

教科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大眾性,特別是“閲讀材料”和“做一做”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機會,提高學生的閲讀自學能力。

物理説課稿 篇5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高中物理甲種本第二冊第六章的第十一節。電場是電學的基本知識,是學好電磁學的關鍵。本節是本章知識的重要應用之一,是力學知識和電學知識的綜合。在教學大綱和考試説明中都把本節知識列為理解並掌握的內容。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把電場知識和牛頓定律、動能定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等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加深對力、電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以後學習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打下基礎。

2.教材的安排與編者意圖:

這節教材先從能量角度入手研究了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然後,又從分析粒子受力情況入手,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研究了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偏轉問題。編者安排這一節,一方面是加深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藉助分析帶電粒子的加速和偏轉,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運動和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學生基礎: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力學和電場的基本知識,初步具備了分析有關電場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考慮我們的學生基礎比較好,理解接受能力比較強,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共同的探討中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4.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説明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制定如下目標:

⑴知識上:理解並掌握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的原理;

⑵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表達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養成科學思維的方法。

5.教材的處理:

以演示實驗設疑,引入新課;通過微機模擬結合理論分析,講授知識。

重點讓學生清楚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的原理,這是本節內容的中心。由於帶電粒子的偏轉是曲線運動,比較複雜,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故作為本節的難點,通過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突破難點。

二、教學設想:

1.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本節屬於派生性的知識主要採用講授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通過實驗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微機模擬電子運動,使微觀粒子運動的過程宏觀化;通過恰當的問題設置和類比方法的應用,點撥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思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使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親身參與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應用計算機、大屏幕投影等現代化手段,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

2.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及心理特點:

⑴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發現問題;

⑵通過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⑶通過鞏固練習加深對知識規律的消化理解;

⑷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演繹推理、歸納總結出新的規律,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教學程序設計:

為了切實完成所定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一些主要的教學環節採取瞭如下設想:

⑴以演示實驗設疑,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引入新課。

介紹電子束演示儀,並説明只有高速帶電的粒子(電子)轟擊管內惰性氣體發光,才能看到電子的徑跡。學生會對電子如何獲得速度產生疑問,通過控制電子束的偏轉方向,學生又會對這一目的的如何實現產生疑惑,從而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進而提出課題。約3分鐘。

⑵在新課教學中,以微機模擬與問題探討想結合進行理論分析,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①.以微機演示電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運動的全過程,讓學生觀察分析:電子運動的全過程可以分為那幾個階段?在每一階段電子各做什麼運動?這樣可以使學生先在整體上對帶電粒子運動的全過程有清晰的脈絡,有助於局部過程的分析。

②.以微機演示電子在加速電場中的運動,讓學生思考如何求電子射出加速電場時的速度?並進行推導。使學生認識到在勻強電場中可以根據牛頓定律和動能定理求速度,同時指出應用能量的觀點研究加速問題比較簡單,動能定理也適用於非勻強電場。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養成科學思維的方法。

③.以微機演示電子在偏轉電場中的運動,並引導學生觀察思考:①電子在偏轉電場中的運動與物體在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②如何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來分析帶電粒子的偏轉?這樣的引導之後學生自然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突破了難點,也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同時滲透事物之間普遍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④.在上述理論分析的前提下,讓學生動手動筆推導側向速度V┸,側向位移y及偏轉角Ф的表達式。使學生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記憶,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⑤.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改變電子射出加速電場時的速度、電子射出偏轉電場時的側向位移及偏轉角的大小?進一步對加速和偏轉的原理深化理解,充分挖掘學生潛能。

⑥.用電子束演示儀驗證理論分析的正確性,使學生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來。

⑶設置聯繫加速和偏轉的全過程的問題進行鞏固練習,培養學生應用新知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進行知識反饋。

⑷小結:設置問題1:我們怎樣實現對帶電粒子的控制?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小結;設置問題2:學習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的目的是什麼?理論聯繫實際,培學生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

⑸佈置作業: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為目的,同時減輕學生負擔,作業為課後1、3題,並要求學生查閲有關帶電粒子加速和偏轉應用的科普文章。

4.板書設計:綱要式板書,力求條理清晰,體現中心內容,突出重點。

三、説課板書:(含時間分配)

全過程

實驗引題——微機模擬加速規律得出——實驗驗證——鞏固練習。

物理説課稿 篇6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2.瞭解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

過程與方法

鞏固:確定研究對象、分析物體受力情況、應用物理規律列方程的解題思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物體的靜態平衡與某一方向的平衡;教學的難點是: 利用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

説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合成與分解、力的平衡條件,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瞭解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並通過歸納總結出確定研究對象、分析物體受力情況、應用物理規律列方程的解題思路,再進一步聯繫生活,通過實例講解來鞏固力的平衡的應用。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歸納總結和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複習知識,並解決實際問題。

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較深對平衡條件的理解。本節課教學過程中,複習力的合成與分解,力的平衡條件;通過例題講解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理解平衡條件的應用。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説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運用許多實例和圖片(課本95頁:大型的體育館,圖書館,橋樑;物體的勻速運動等)來介紹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的應用,使學生對物理學在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有更加豐富的感性認識。

2.新課教學 (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物理説課稿平衡條件的應用範文教師通過提問的形式,幫助學生複習,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平衡條件的知識,並指導學生歸納總結本章所學的內容。在新課引入中,提出問題:哪些物體屬於靜態平衡,哪些屬於動態平衡?並指導學生,如何把生活、生產中的具體情境轉換為物理模型,結合常見力、力的合成與分解及平衡條件進行受力分析,歸納確定研究對象、分析物體受力情況、應用物理規律列方程的解題思路。為幫助學生進一步糾正“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一定是靜止不動的”這一錯誤認識,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和某一方向上的平衡狀態等情況進行分析。把實例轉換為物理模型,進行受力分析,得到某一方向上滿足力的平衡條件,來理解物體在某方向上的平衡。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97頁的作業(或教師精選出兩道例題進行分析解答),教師進行分析與講解,進一步鞏固受力分析的解題思路。使學生在本節知識的學習具有穩定性,鞏固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歸納總結。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壓強是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但學生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剛學習過的力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是學習了重力、摩擦力後對另一類力的學習遷移,是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係後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整個單元的基礎,也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慾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比較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實例,歸納出改變壓強的方法,進行有關計算。

2、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本節課主要是以實驗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知慾,並通過實驗探究來加深對壓力、壓強的理解。有關計算和增大減小壓強,安排到下一課時進行。因此我確定教學目標為:

a、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②瞭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

b、過程與方法目標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麼因素有關?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體驗、觀察實驗現象以獲得對壓強的瞭解。在此過程中學習應用控制變量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參加探究性實驗的活動,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教學的重、難點:

由於壓強的概念貫穿全章,起統領全章的作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壓力作用效果影響因素的實驗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因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不夠,因此,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而引導出壓強的概念為本課的難點。

二、説學情

學生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思維的培養。 學生以為壓力一定就是重力產生的,會對壓力的正確理解造成困擾。所以我細化了壓力部分的學習。

三、説教法、學法

1、教法:根據我縣提倡的問題導學模式的教育形式。我採用先學後教、小組合作、問題導學的教學方法。設計思路立足在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師點拔,達到學習目的。

教具準備:海棉、壓力小桌、一盒鈎碼、氣球、削尖鉛筆 四、説教學過程 1、設計實驗

讓學生自選器材設計實驗,讓學生把他們的設計思路展示出來。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於一些基礎較一般,他們會打開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做探究實驗。而對於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較活躍,探究方法也多。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2、壓強知識的應用

將壓強聯繫在生活中能加深學生對壓強意義的理解。老師介紹每一物體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限度,超過這一限度,物體就會損壞,並舉了一些實例。 請學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壞物體表面(增大壓強)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體表面被破壞(減小壓強)的?

4、小結

讓學生板書對本課時的收穫。

5、作業設計 作業1讓各小組學生回去設計“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作業2下去收集生活中需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事例或應用。作業3自學壓強的計算。

物理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學習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基礎上引入的,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比較注重聯繫生活、社會實際能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科學的探究興趣,從而使其產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為下一節“內能與機械能的相互轉化”打下基礎.

2.教材內容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學習的內容是內能和熱量,重點是內能、熱量的概念;確定的依據是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物理的有用觀,由於教材知識比較抽象加之學生相關知識甚少,所以確立的教學知識難點是內能、温度與內能之間的關係.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內能概念,知道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內能.

(2)知道温度與內能之間的關係.

(3)知道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內能的轉移.

(4)瞭解熱量概念,知道熱量的單位,會正確使用“熱量”這一術語.

(5)會進行關於物體吸熱、放熱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用類比方法體驗內能的概念,經歷用實驗觀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與內能之間關係的過程;探究熱量計算公式;自己舉例説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並用相關知識解釋一些現象.

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具有初步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感性知識為基礎,利用類比的方法來認識“什麼是內能”,初步領略力學現象、熱學現象的美好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樂於從生活走向物理;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並與他人交流的慾望,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勇於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挖掘出現的本質規律,且應用於日常實際中.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分子動理論已有初步認識,但由於知識比較抽象,即感性認識稍顯匱乏,因此在理性認識建立的過程中存在困難,為此我注意迎合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為依託,通過多媒體課件、實驗、推理、類比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對於熱量概念,學生相對比較好理解.

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性質,精心恰當地選擇資源.一是由多媒體課件、《小兒百科全書》等組成文本資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類比的思維方法,把微觀世界宏觀化;三是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擴充實驗;四是利用數學知識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與生、師與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時發現問題,促成動態教學資源的生成.

三、教法學法

教與學是一個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機

整體,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特點,準備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探究、講授等多種教法學法,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分析、類比、推理完成教學任務.

四、過程設計

1.新課引入

回憶童年時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車的運動,其動能是從彈性勢能轉化而來的,而真正的汽車開動時,它的動能從何而來?學生自然想到汽車行駛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過提問:“那麼這種燃料燃燒所產生的能叫什麼能呢?”(用非常淺顯形象的語言自然將學生引入學習的過程)

2.新課教學

(1)內能

回顧分子動理論: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間有空隙;分子一直處在永不停息運動中;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體展示情景一:物體內部的分子始終處於無規則的運動中

師: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那麼處於熱運動的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呢?

師生總結:如同運動着的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作無規則運動的分子具有動能,即分子動能.

師:受到地球吸引的物體若被舉高,具有重力勢能,分子與分子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

之間是否也具有勢能呢?

演示實驗一: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類似地看成分子間由一根彈簧相連接,改變分子模型間的距離,彈簧發生形變,具有彈性勢能,推知分子間存在勢能,即分子勢能. 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2xp0q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