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必備】物理説課稿四篇

【必備】物理説課稿四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必備】物理説課稿四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第六章第二節,密度是一個物理量,用來描述物質在單位體積下的質量。密度也可以引申為一個量與一個範圍的比值作為這種情況下的簡稱例如人口密度。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係。

(2)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性(物質的本質特徵)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4.教具、學具

(1)體積相同的木塊、鋁塊、鐵塊。

(2)質量,大小不同的若干木塊、鋁塊、鐵塊。

(3)托盤天平和砝碼1套。

(4)刻度尺1只。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想想做做

讓學生用天平稱量體積相同的不同種物質木塊、鋁塊、鐵塊的質量。

學生對稱量的結果會認識到,體積大小一樣,但種類不同的物質,質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質在這方面性質上的差異。

2.新課教學

(1)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係

通過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問題: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會有什麼關係?

推測:同一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兩倍,質量是否也會增加到原來的兩倍呢。也就是説,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嗎?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鋁塊,分別用天平測出它們的質量,用直尺測出邊長後計算出它們的體積,列出表格來,然後以體積V為橫座標,以質量m為縱座標,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起來。

從測量數據上看,會得到同種物質的質量增加,其體積也增大;質量減少,體積也會減小的結論。將測量數據圖像化,會更直觀地得出: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線性關係,即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

將鋁塊換成鐵塊重做上述實驗。

分別計算每個鋁塊、鐵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個定值。這種比值不變性反映的正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對不同物質來説,其質量和體積的線性關係表現在過原點的不同直線上。換句話説,各種物質所對應的比值是不同的。

(2)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3)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4)密度的公式

密度=質量/體積

講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ρ=m/v

教師指出:要注意:(1)ρ的寫法、讀法。(2)密度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5)密度的單位

密度國際單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單位:,克/釐米3(g/cm3)。

1g/cm3=1000kg/m3

(6)課後作業

讓學生看課本一些物質(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值,要求學生會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導學生閲讀表中列出的各種物質的密度值,對於那些常見的物質的密度,形成一些具體的認識,例如金比銅的密度大,銅比鐵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記住水的密度等。

(7)講解例題

教給學生如何運用物理公式進行密度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不能只寫公式和數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説明寫出來。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提醒學生注意正確地書寫,不能遺漏。

四、板書設計

物理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讓學生學習有關温度的知識,包括温度的含義和温標的規定,温度的測量工具——温度計的構造和原理:會用温度計測量液體的温度。

温度是熱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學習全章的基礎。温度計作為一種基本測量工具,在後面的熱學實驗中要經常用到,正確使用温度計既是一種基本技能,又是進一步學習熱學知識及其它知識的基礎。 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對温度的概念沒有直接硬性給出,也沒有停留在字面討論上,而是把視野擴展到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影響的温室效應,從關注整個人類生存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學習温度知識的慾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因此本節課在學生整個物理知識體系中是比較重要的一課。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能説出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温度值。

(2)知道温度計的使用方法,會用温度計測量温度。

◆過程與方法

觀察温度計的構造。練習用温度計測量水的温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嘗試對温室效應和熱島效應等社會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增強環保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温度的概念貫穿本章始終,是學習物態變化的基礎;會用温度計測量液體的温度是基本的實驗技能,所以温度概念建立和學會正確使用温度計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難點:由於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的限制,對於攝氏温度計的分度方法——“等分法”,以及温度計測温原理中的“轉換法”和“放大法”,學生主要依靠想象來接受,不容易理解,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本節是全章的入門,可以從“温室效應”出發,引發學生對“環境温度”的關注,引起思考,進入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温度和温度計

關於“温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學生對這種説法並不陌生,這與學生頭腦中的前概念也基本相吻合,因此,教師可直接從“冷、涼、温、熱、燙”等描述中引導學生總結出:温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不必作進一步解釋。

活動1:憑感覺能判斷“冷”和“熱”嗎?

“活動1”的目的是:通過具體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僅憑感覺判斷冷熱是不可靠的,應使用温度計來準確測量温度,應鼓勵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去。

在這個活動的基礎上,可以直接引出温度計的教學。為了讓學生領會液體温度計的原理,建議在教師的示範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自制一隻温度計模型。

使一個小藥瓶的橡皮蓋上用大鐵釘扎一個小孔,將飲料吸管穿過小孔,由於橡皮本身的彈性,扎孔處會和吸管接合緊密。將小藥瓶內灌滿紅墨水,再把蓋子緊蓋在小藥瓶上,會有部分紅墨水上升到吸管中,形成液柱。

學生將自制的温度計模型先放入熱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並思考:液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液體温度計的測温原理是什麼?學生經過實驗很快總結出:液體温度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來測量温度的。另外,不同小組的學生可能會採用不同粗細的飲料吸管制成温度計模型,可讓不同小組將他們的温度計模型放入同一杯熱水中展示,經過對比學生就會發現:相同情況下,吸管越細,液柱上升或下降得越明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温度計模型中“放大法”思想。

教師聯繫這個自制的温度計,引導學生思考:列舉此温度計的優點和不足,如何把它改進為方便攜帶,又可讀數的温度計?從而引出温度計構造及刻度方法的教學。

活動2:觀察温度計

活動2的目的是通過觀察液體温度計的構造和刻度,掌握攝氏温標正確的讀法和寫法,為下面正確的使用温度計測量温度打好必要的基礎。通過觀察温度計,使學生體會到,和刻度尺一樣,任何一種測量工具,使用前,都應先觀察它的量程、分度值,然後才能正確的操作。

觀察温度計的構造時應把實驗室常用的温度計發給學生,再結合掛圖、實物投影等多媒體手段,使學生能粗略説出温度計的基本構造:玻璃外殼、液體泡、毛細管、液體、刻度和符號。

2.用温度計測量温度

温度計的使用方法比較容易,學生日常生活中也使用過温度計,所以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演示一下用温度計測温度,大家一起找問題,從而總結出温度計使用的時候的思想注意事項:

(1)估量程:選擇合適量程的温度計,每個温度計都有它測量的温度範圍,如果待測物體的温度超出這一範圍,不但測不出温度值,而且還可能損壞温度計。

(2)莫碰壁:温度計的液體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還不能與杯底、杯壁接觸,否則測量結果不準確。

(3)在水中:讀數的時候温度計要保持在液體中,不能拿出來讀數。

(4)要平視:讀數時,視線應與液柱上表面相齊平。

(三)鞏固提升

讓學生觀察體温表的構造與一般温度計的不同,教學時可追問這樣設計的原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體温表的使用技能。

(四)小結作業

教師總結本節課學生的表現,給與評價;

作業:讓學生自己閲讀關於熱島效應的資料,分析產生熱島效應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物理説課稿 篇3

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章第四節《測量平均速度》。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首先分析教材。本節是學生的第一次分組實驗課。教師通過這節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鞏固前面學習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測出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讓學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數值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會不同。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整個實驗過程,體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量物理量的科學方法。由於本節課是學生的第一次分組實驗課,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遵守實驗室的要求,認真按照規則做好實驗的習慣。在認識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後,分析本節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並求出平均速度。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①.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②.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重難點。

1、會用刻度尺和停表測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是本節的重點。通過實驗,讓學生學會使用停表,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裏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利用刻度尺側長度時,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

2、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計時,是本節的難點。利用啟發式教學,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測量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時間,計算平均速度。在斜面上標註出起點,利用金屬片指示終點,便於計時和測量長度。由於通過下半段路程的時間較短,不易測量,引導學生利用測量較長的時間,間接求出,即,利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再分別計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從而強調出,平均速度是物體在哪一段時間內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由於小車從斜面滑下較快,到撞擊金屬片之前的時間不好測量,在學生分組實驗後,教師利用位移傳感器和計算機進行演示,將小車的運動記錄下來,得到小車運動的s—t圖像,進行簡單介紹,選取其中一段時間對應的圖像,求出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可選取不同時間段進行計算,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同時也可得到所選取的研究區域的v—t圖像,直觀的看出小車的速度的變化情況。

二、説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以及初二學生年齡特點,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們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主體,採取探究式教學方法,按照“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價──分析應用”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對身邊現象的已有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進而自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交流評價、歸納總結、最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並結合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獲取物理知識、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是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演示】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讓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設疑,提出問題:小車在前半程運動的快,還是後半程運動的快?學生猜想回答。教師總結:要想知道哪一段運動的快,就要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麼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停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測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後半程快。板書課題:測量平均速度(大約5分鐘)

2、新課教學向學生介紹實驗器材。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測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後計算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並完成實驗報告。(實驗前先讓學生練習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約10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進行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那麼後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停表又如何使用呢?請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繼續進行實驗,測量後半程的平均速度,把數據填在表格裏。(約10分鐘)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進行交流討論,從而比較出哪一段運動的快。在實驗過程中提醒學生: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共同總結,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運動下來時,後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教師接着提問: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運動的快嗎?有什麼辦法嗎?引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運動的快。(約4分鐘)

從而可知,講平均速度或計算平均速度時,必須強調是物體在哪一段時間內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接下來老師利用位移傳感器和計算機將小車的運動情況演示,記錄下來,這樣可以直觀的看出小車的速度的變化情況,比較出哪一段運動的快。(約8分鐘)

3、小結: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學生共同總結測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強調重難點;再完成課堂反饋題,對其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講評,掌握學生的學習趨勢,及時調控,以鞏固教學目標,強化重點,深化難點。(約3分鐘)

4、佈置作業:完成實驗報告

四、説板書設計

由於板書對學生的視覺刺激作用明顯,恰當的板書有助於教師闡述和講解教學內容,使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因此在黑板上保留時間較長。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本課的地位

超重與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第七節。它是學生在學習了牛頓三定律後引入的鞏固應用一節,教材通過運動的升降機中的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麼樣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及完全失重現象,並指出了他們產生的條件。在現行教學大綱中屬1級要求。模型來源於生活經驗,要求運用所學物理規律來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所以教材還安排了閲讀教材——失重和宇宙開發,小實驗——觀察失生現象。本節內容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視重實重等知識的綜合運用。

2、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本人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超重與失重;知道超重與失重的條件

能力目標:通過對超重和失重現象的研究,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

通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解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辯清實重與視重的區別

二、説教法

1、多媒體輔助法:通過視頻演示實驗,讓學生形成更直觀的印象:展示網絡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同時多媒體便於加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2、問題情境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問題是學習的原動力,是思維的火花,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思維。

3、超重於失重現象有多種情況,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共同總結,在合作中學習

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學的`最大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都有極大的提高如引導學生根據力和運動的關係,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超重與失重產和的條件,達到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4、實驗法: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最好辦法,因而開始引入實驗,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積極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説學法

教學過程中把問題情境法、多媒休輔助法、分級教學法、實驗法結合起來,從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四、説教學流程

(1)播放視頻:播放升降機中用彈簧稱測物體的重力隨升降機的上升不斷變化的視頻,

問題:,為什麼彈簧稱的讀數可以表示是重力的大小?彈簧稱的讀數測量的是什麼力的大小

實驗:在彈簧稱下掛一個重為G的重物,讓學生觀察彈簧稱的讀數,再用一個力F的彈簧稱,拉力的大小等於G,觀察彈簧稱的讀數也是G

引導學生分析,彈簧稱稱量物體重量時,要求被測物處於平衡狀態,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受到的拉力和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彈簧稱量物體的重力時實際測量的時懸掛物對物體的拉力,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物體對彈簧稱的拉力大小等於物體的重力;

(2)為什麼升降機中彈簧稱測量重物的重力時,會觀察到彈簧稱示數不斷變化呢?

分組討論

小組甲: 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在大小嗎?

小組乙:在減速上升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小組丙:在減速下降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在大小嗎?

小組丁: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學生歸納出:

超重產生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機中的物體,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與物體自身的重力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T—G=ma 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大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N的大小,大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在減速上升的升降機中的物體,升降機的加速度是向上的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物體自身的重力G與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G—T = ma T=G—ma

在減速下降的升降機中的物體,升降機的加速度是向上的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用彈簧稱量時,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與物體自身的重力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

即:T—G=ma 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大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機中的物體,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物體自身的重力與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G—T =ma 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小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N的大小,小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超重產生的條件:a 向上,F=m(g +a)加速上升或減速下降

失重產生的條件 : a 向下 F=m(g -a)加速下降或減速上升

2、引導學生思考:物體加速下降,a=g時,測量讀數將為0,這種現象叫做完全失重,

實驗:比較觀察:裝滿水的底部帶有小孔的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從小孔中流出;裝滿水的底部帶有小孔的瓶子自由下落時,水不會從小孔中流出。讓學生想象處於完全失重時奇特物理情境。

播放視頻:神舟7號內部宇航員在完全失重時的生活錄象,讓學生增強對完全失重現象的感受。

思維拓展

1、無論在超重或失重狀態下物體自身所受的重力是否發生變化?

不會

2、物體除了在豎直方向上加速上升或下降時有超重或失重現象外,中學物理範圍內還有哪些現象是屬於超重或失重現象。

物體在圓弧形軌道運動時,也會出現超重或失重現象,宇宙飛船在繞地也飛行時也會出現超重失重現象。

五、鞏固練習

1、下列現象中屬於超重現象的有 ( )

A 、用彈簧稱稱量同一質量的物體在北極比赤道測量的重力大

B 、物體通過圓拱橋的頂端時

C 、物體加速上升 D 、物體加速前進

2、彈簧稱的稱鈎上掛一個4Kg的物體,在下列情況下彈簧稱的讀數是多少

通過該練習訓練,使學生能夠區分地球上不同區域由於重力加速度的變化引起的重力的變化與超重和失重的區別,物體在圓拱橋頂端的失重現象的分析和物體在水平方向的加速運動不產生失重和超重現象加深對超重與失重的理解,

標籤: 説課稿 四篇 物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xlpxd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