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物理説課稿3篇

物理説課稿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説課稿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説課稿3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節課內容選自《光纖通信原理》第二章第二節。

1.教材主要內容:

(1)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全反射及應用

(3)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的分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光纖通信原理》這整本教材講述光纖通信是怎麼回事的開始,也是後續內容學習的必要基礎。

二、學生分析

本次課前面已講述過了光纖通信的優點和結構,學生對如此細小的光纖卻能比粗得多的電纜傳更多的電話有了新奇感。但所教學生普遍基礎較差,中學時所積累的知識比較薄弱。並且學習主動性較欠缺,容易對一門課,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耐心至關重要。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在對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複習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光能在光纖中傳波的原理及條件。

(2)理解階躍型光纖的主要特性參數及物理意義。

2.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本節課講解用以前所學知識解釋通信上的一個實際應用,讓學生了解,光纖通信並不難學,——中學知識就能解決。以此樹立起學好這門課的信心。

四、説教法

本節課圖例採用幻燈片動畫效果,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幫助學生理解。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逐問逐答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起曾學過的知識(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五、説重點和難點

1.光在介質交界面產生全反射的條件,光纖傳光原理

2.階躍型光纖主要的一些特性參數

六、説教學程序

1.導入本課內容

利用幻燈片觀看幾張光纖傳光的圖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問,“那麼光是怎麼樣才能在這麼細小的光纖中向前傳播的?”接下來還是自我回答,“就是應用初中學過的全反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提要。

2.本課內容

(1)複習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考慮到這些知識點對後續內容的重要性及學生的知識素質較差這兩個情況,這幾點內容稍加詳細講解。

首先給出一幅光的折射和反射圖。講解三個角的含義,並引導學生説出三個角間的關係式——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在瞭解了折射定律的情況下,問學生可不可能入射光線全部產生反射,提高學生用折射定律去思考這個問題。等學生回答後不馬上給出答案,往下利用折射定律進行分析,最後得出可以產生全反射,但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2)講授新課

應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釋光能在光纖中傳播的原因及傳播方式,用圖加深理解,並指明為什麼纖芯折射n1要大於包層折射率n2

光纖主要特性參數是本課內容的一個重點,折射率差Δ這個參數,比較好理解。重點是數值也徑NA和時延差τ。講解數值孔徑時,直接給出NA的物理意義,看圖加深理解。圖中兩條光線,一條符合全反射能向前傳播另一條不符合全反射原理不能身前傳播。再根據折射定律,推導出NA與折射率間的關係;時延差指的是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線在光纖中傳播相同的長度L時,所用的時間不同。給出這個時延差的定義後,展示一張圖片,不同角度的光線走過一段光纖,路程不同所用的時間不同。由於時延差的存在會造成信號的畸變。

(3)小結

板書,邊回憶,邊書寫本課主要內容。以幫助學生鞏固。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θ1=θ2

折射定律:

n1sinθ1=n2sinθ2

●光的全反射產生全反射的條件

n1>n2

90°>θ1>θc

●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分析

▲階躍型光纖中的光射線a

物理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課題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壓強和浮力第一節壓強,本節內容根據教材要求是兩課時,我説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有兩大版塊內容:壓力、壓強,壓強的應用留到第二課時再講。本節課我用動畫和實驗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實驗及分析建立相關的物理概念,同時本課我還注重學法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控制變量的思想。

一、 説教材

根據教學設計思路,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麼是壓力,會畫壓力的示意圖。

②理解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③知道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活動,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識。

2、教學重難點:

重點:壓力和壓強概念的建立。

難點: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壓強的概念及有關計算。

3、教學資源:

1、多媒體及課件

2、教師演示實驗器材。

3、學生分組實驗器材。

以上是我對教材的一些簡單介紹

二、説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提問法、引導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三、説學法

討論法、交流法、實驗法等。

下面我就詳細闡述一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四、説教學程序設計

通過對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學法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

對於新課的引入,我是從一段動畫開始的:“胸口碎大石”,通過這段動畫,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很快地帶着問題進入課堂,學生必然會想到釘子多少對這個現象的影響。然後我在這個地方不失時宜地跟上釘板的演示實驗,一個釘板釘子數很多,一個很少,泡沫板放上去,為了使實驗效果更加明顯,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碼按壓,學生會觀察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引導學生思考原因的'關鍵所在,在這裏,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很容易得到每個釘子分攤力的大小不一樣,釘子多的,每個釘子分攤的力就小,所以就不會有危險,進一步引導得出關鍵是和受力面積有關係,在這裏順勢提出壓力的效果還和壓力的大小有關,這樣的效果可以用壓強來描述,從而引入到本節課的課題:壓強。

2、新課教學

本節課的重點是壓力和壓強概念的建立,對於這兩個重點概念我進行了以下的設計。壓力的概念我是這樣建立的,學生課前完成課本上的兩幅圖的作圖,實物投影,學生糾錯,總結出共同點,讓學生充分感知壓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體接觸面上的力。對於壓強概念的建立,我是這樣設計的,在前面我們已經通過實驗探究了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的關係,並且在描述關係的時候始終是控制某一個因素不變的,強化控制變量法的應用,但現在如果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都變化的話,我們又該如何來進行壓力作用效果的比較呢?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用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來進行比較,從而引出了壓強的概念,類似於速度的定義的建立。

本節課的難點之一是壓力與重力的區別,這個難點我是這樣化解的:用了一個演示實驗,兩個物體對齊分開放,上面搭上一塊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碼,學生觀察可以發現三合板發生了形變,教師緊接着提問,為什麼會這樣?引導學生關鍵是因為受到了壓力的作用,教師繼續提問,那壓力是如何產生的呢?學生很容易想到是因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師舉例,比方説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體還會給水平面壓力,根據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識,學生可以很快得到壓力大小等於重力大小。教師在這個地方順勢提問:是不是壓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導學生舉出反例,比方説擦黑板,用手壓着黑板擦,手給黑板擦一個壓力,黑板擦要壓黑板,這時候黑板擦對黑板的壓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鬆,板擦由於重力作用會掉下來,所以這個地方壓力並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繼續回到實驗上面來,用手將三合板的一端緩緩抬起,觀察三合板的形變程度,學生一眼看出形變變小了,引導學生得出此時壓力的大小小於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導學生概括得到壓力並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壓力大小並不都等於重力的大小。考慮完大小,還要再考慮一下壓力和重力的作用點和方向,學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點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課的難點之二壓強概念裏面的物理意義以及壓強計算,在介紹完壓強的公式以後,緊接着介紹壓強的單位Pa,同時指出壓強的單位是符合單位N/m2,這樣在描述一張報紙平攤在桌面上對桌面壓強為0.5Pa的物理意義就會得心應手。另外對計算一定要強化解題格式的規範。

另外,本節課對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需要,自己從老師所給的器材中挑選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並相互交流實驗方案,並上台邊模擬邊講解實驗思路,其他同學補充,然後一起總結得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的關係,並會準確運用控制變量法完整回答相關結論。

到了這裏這節課的內容就全部結束了,課堂反饋的題目裏面我主要解決的是受力面的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學到的東西,對於課堂反饋的內容實物投影,學生自糾。

五、説教學效果評估

本節課教學容量大,但有些細節方面的處理不夠到位,環節與環節過度不夠自然,需要進行一些細化處理。

六、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以內容式展現,一目瞭然。

以上就是我對《壓強》這一課時的一個簡單的教學設計,由於經驗有限,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望評委給予指導和幫助。謝謝!

板書設計

第九章 壓強 第一節 壓強

一、壓力

1、定義: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壓力和重力是不同的兩個力。

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響因素:①壓力的大小 ②受力面積的大小

二、壓強

1.物理意義: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義: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壓強。

3. 計算公式:p=f/s 單位:帕斯卡 簡稱 帕 符號是 pa 1pa=1n/㎡

三、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f一定時,s增大,p減小;s減小,p增大

s一定時,f增大,p增大;f減小,p減小

物理説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初步瞭解太陽光的光譜。

瞭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感悟和體驗,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基礎。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悦,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教學重點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複合,物體的顏色。

教學難點

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規律的不同。

教具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三稜鏡、檔光板、白光屏。

學生:玻璃板、白紙板、盛水的碗、光碟、三稜鏡、手電、各種顏色的顏料和透明光屏、調色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我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太陽光和我們息息相關。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與太陽光有關的光的色散。

2、將學生分成男、女兩組,比較哪組表現的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二、進行新課

1、光的色散

提出問題:太陽光經過三稜鏡會發生什麼現象呢?

教師演示(或通過課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導學生觀察自屏及彩色光帶上顏色的排列順序。

光通過三稜鏡會發生折射(或兩次折射);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經過三稜鏡後,會出現彩色的光。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的光。

2、色光的混合

啟發學生思考彩色光帶再經過三稜鏡後,又將怎樣?

教師演示(或通過課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引導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討論歸納實驗結論:太陽光(白光)不是單色光,而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演示實驗:用手搖轉枱裝上紅、綠、藍三色盤進行演示.調整三色比例,旋轉時就看到三色盤呈灰白色.對於紅、綠色光的混合,可調整三個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綠色部分,改變各色比例,旋轉時就會觀察到隨着紅、綠比例不同,會依次出現橙紅、橙、黃和綠黃幾種顏色.各種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給學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幾個即可,其餘可由學生在課下完成.

聯繫生活實際舉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電視機裏的各種顏色是怎樣產生的?

指導學生利用實驗探究三基色(課本圖4—37)。認識紅、綠、藍被稱為三基色。

用掛圖或多媒體投影電視機畫面,簡單説明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光合成的。

3、物體的顏色。

(1)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太陽光通過稜鏡和紅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條紅色光帶,啟發學生解釋此實驗現象的原因.如果此實驗現象不明顯,可適當增加幾塊紅玻璃或多層紅玻璃紙。

再用藍玻璃重複上面的實驗步驟,啟發學生分析總結玻璃是藍色的原因。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出: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能透過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

(2)不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實驗:在白屏上貼一張紅紙,屏上只有被紅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換用一張綠紙,屏上只有被綠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總結實驗結論:有色的不透明體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光。

4、顏料的混合

美術專業較好的學生回答:只需哪三種顏色就可得其他種顏色的顏料。

學生分析總結出紅、黃藍為三原色。

引導學生將不同的顏料混合,觀察混合後的顏色。學生分組做實驗,體驗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不同。

課堂小結

建議由學生髮揮主動性,討論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板書演示,配合學生的總結髮言。

板書設計

第四節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組成

二、色光的混合

三基色:紅、綠、藍

三、物體的顏色

四、顏料的混合

三原色、紅、黃、藍

佈置作業

做一做“水三稜鏡”和“七彩陀螺”。

標籤: 説課稿 物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804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