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物理説課稿4篇

【精選】物理説課稿4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物理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物理説課稿4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4號,我説課的題目是1號《比熱容》,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物理上冊第11章第4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學情、教法和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説這節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比熱容是11章《熱和能》的重點,同時也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難點。它是反映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和生產技術上的許多問題都跟物質比熱容有關,但比熱容這一概念對於初中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的,針對這一特點,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引入課題,突出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進行實驗探究,體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按照新課標要求,體現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在正確理解比熱容物理意義的基礎上,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Q=cm⊿t,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是本節的又一重點。故本節課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探究比熱容實驗.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瞭解比熱容的概念.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3.會查比熱容表,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實驗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學會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間的相互聯繫;訓練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學會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體驗從實驗到理論的科學方法。故本節的學習目標為:(出示課件)

三.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重點: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

難點:1.制定實驗探究方案;2.瞭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關鍵:做好水與煤油吸熱升温的對比實驗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二).説學情

1.初中學生對事物存在着濃厚的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但學生仍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

2.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對質量、温度、熱量已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沒有深刻意識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

(三).説教法和學法

説教法:依據《課標》要求,本課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瞭解比熱容的含義。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

説學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入手,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學會記錄實驗數據和信息,進行合作與交流。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啟發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信息,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得出實驗結論,進一步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屬性,加深對比熱容概念的瞭解。結合《課標》本節的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四).説教學程序設計

1.新課引入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進社會,這是新課程理念。(出示課件)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汽車發動機用水冷卻,新疆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等實例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學習本節內容:《物質的比熱容>>,引入課題。(情景引入,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離,並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慾望。)

2.生活感知:(出示課件)

①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有什麼關係?(用生活裏的現象支持你的觀點)

②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温度升高多少有什麼關係? (用生活裏的現象支持你的觀點)(這種設置問題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問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麼關係,更具開放性,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結得到:水在温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跟水的質量有關,和升高的温度有關 。

那麼(出示課件)

③將質量相同的銅塊和鐵塊加熱,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熱量一樣多嗎?(強調質量、升高的温度相等)

(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猜想物質吸熱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使探究目標更為顯性化。)

提出探究問題:不同的物質,在質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時,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實驗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順利的關鍵,由於本實驗涉及的內容較多,學生綜合考慮有一定的難度,故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探討如下問題,以幫助學生設計實驗。(出示課件)

(一)根據問題討論設計實驗

(1)選取什麼物質進行對比?用什麼工具測質量?

(2)用什麼工具對它們加熱?

(3)用什麼工具顯示它們温度的變化?

(4)怎樣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學生在完成本實驗提示的基礎上來)

(二)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交流討論、展示設計方案,表述自己的設計思路,應有兩種方案(出示課件)。

方案一:取等質量的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吸收相等的熱量)後,比較温度的變化。

方案二:取等質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較加熱的時間(吸收熱量的多少)。

(讓各小組討論,然後教師特別強調“相同條件”是哪些,強調控制變量法的思想,明確按實驗方案二進行實驗,與提出的問題一致,簡化了實驗,可使學生做實驗的目的更明確一些)

4.進行實驗,收集數據(本環節事先應安排好小組分工,明確小組要求)(出示課件)

物質名稱 質量m/g 初温t1/℃ 末温t2/℃ 升高的温度t2-t1/℃ 加熱時間t/min 水 煤油

(將學生劃組,明確分工,其目的是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通過評比星級小組,星級組員,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5.分析和論證

選擇學生有代表性的一組數據,(實驗數據誤差大)組織學生討論。做好兩種物質的數據對比,學會分析數據,探究結論,先小組交流意見,再師生共同交流,最後確定實驗結論。

6.評估:

交流實驗的得與失,操作是否規範,實驗誤差的原因(熱源不可能絕對一致、加熱時間的控制等),結論是否恰當,描述是否準確等等。在學生得到質量相等的不同的物質,升高相同温度時,吸收的熱量不同的基礎上自然引入下面問題?

7.交流與合作:

(1)水和煤油誰的吸熱能力強?

(2)如何科學地比較不同物質的這種特性?

在學生提出該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學:

(看課本P34頁的的文字,解決下列問題)(出示課件)

(1)比熱容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2)比熱容的定義是什麼?

(3)比熱容的單位是什麼?符號呢?

討論如何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不同,引入比熱容的概念。在討論中注意尊重學生意見,適當點撥,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發現真理。幫助學生正確瞭解比熱容的含義,認識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學會查比熱容表,通過讀表,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8.走進生活,拓展應用

主要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及生產生活的應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會,及時反饋矯正。(出示課件)

①小組討論:為什麼三峽水電站建成後能調節當地的`氣候,使冬天氣温將升高2C,而夏天將降低2C?

②深化:嘗試解釋海陸風的成因。

③拓展:閲讀“氣候與熱污染”,請交流各自蒐集的資料、解釋成因並提出改善這一現象的建議。

④課後思考:根據水的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嘗試解答:把質量為2kg、温度為30℃的水燒開(一標準大氣壓下),水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從物理走向社會”,只有將所學的知識等加以運用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讓學生通過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中發現的問題,解決了生活中的疑問,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時培養了學生將所學知識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和使命感。

9.課堂總結

回扣目標,讓學生總結學到了什麼,有哪些疑問,及時補救。

(五).説板書設計

(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出示課件)

比熱容

一.實驗探究

1.水吸收的熱量多少與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温度有關。

2.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熱量不同。

二.比熱容

1.概念: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温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符號c。

2.單位;J/(kg ℃)

3.意義:1千克的某種物質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熱量是多少J

(六).結束語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利用探究法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對物理現象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試驗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上是我對《比熱容》這節教材的認識和這堂課的整體設計。

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附:後記

我抽的面試題目是1號:主要是問課堂遇到突發事件如何處理,思考闡述3分鐘,感覺當時有點緊張,回答的不夠全面,考完了又整理了一下,希望對今後需要考試的同行有幫助!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會發生爭執。學生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見解,常有誰説不服誰的情況。當着眾人面對他們加以大聲呵斥和責罵,這樣只會招來反感和叛逆。

課堂45分鐘是有限的,毫無節制的爭論會影響教學進度。因此,當學生不能被教師説服時,或學生幾種意見爭執不下時,教師要採取“冷處理”的辦法,暫時“休戰”,課後慢慢解決。這樣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使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作為老師,課堂上我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我現在是在上課,我所面對的不是一個或幾個搗亂的學生,而是全班這麼多可愛的學生,全班其餘的同學是無辜的,他們有權利享受上課的快樂。課堂上我的主要工作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物理説課稿 篇2

一、 説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節內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當中的第二節,教材在之前已經安排了有關於各種簡單機械和功的內容學習,《機械效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也可以説是對這些內容的綜合分析和實際應用,體現了物理知識最終要服務於生產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內容:本節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2、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②理解什麼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合作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實驗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結合實例認識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W有用 / W總 進行計算。

難點:會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二、 説學情

學生通過對第一節內容的學習,已經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也瞭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礎上他們雖然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們的思維還明顯依賴於直觀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維的能力,所以應該儘量為他們創設直接簡單的問題情境,啟發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 説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實驗法、創設情境法、分析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四、 説教學過程

(一) 引入(大概用4分鐘時間)

演示實驗:通過讓學生思考前後兩次拉同樣重的勾碼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為什麼不相同?學生猜想之後揭開謎底:一個是用手做功,而另一個是用機械(動滑輪)做功。通過用機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設疑:用機械做功的效率怎麼樣?從而引入今天學習的課題。

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顧了機械可以省力、功的計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為這節課的新課內容教學奠定基礎。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二) 新課教學(約30分鐘)

1、分析比較演示實驗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動滑輪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通過簡單的實驗,創建直觀的情境,讓學生從簡單內容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2、引導學生討論課本“想想議議”,加深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課本圖片,讓學生在已經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概念的基礎上,説出三種方法的有用功、額外功分別是對哪些物體做功,並計算這些功及總功的大小。

這樣進一步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突出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並在後面的教學中讓學生自然得出機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礎。

3、引導學生分析三種辦法中有用功在總功中佔的百分比,從而引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 ,並指出η總是小於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表示。

這樣設計體現了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計算讓學生經歷了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突出了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

4、鞏固知識,規範計算格式,講解課本109頁例題。

例題: 起重機把質量為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這個例題鞏固知識、強調本節課的重點之外,也為後面的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鋪墊。

5、引導學生討論例題的結果,並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結合生產生活實例提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

通過結合具體生活事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和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又可從中學會分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5、為了突出、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也為了規範解題的計算格式,接下來對課本109頁例題進行講解。

6、探究實驗“斜面的機械效率”,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和實際分析能力。

首先通過創設情境設疑:利用哪塊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機械效率是否最高?

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設計—實驗—歸納—交流”的探究過程。

這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實驗開始前通過設疑——猜想,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實驗過程以教師引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形式展開,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實驗—歸納—交流”的學習過程,不僅完成了實驗目的,又對機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應和強化了前面重難點的學習。

(三) 課堂交流與練習(4分鐘)

1、討論:用水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如果桶掉到井裏,從井裏撈桶的時候,撈上的桶裏帶了一些水,這種情況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

2、計算:用一動滑輪將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過討論和計算,既讓學生鞏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讓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基本問題上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 課堂小結、佈置作業(2分鐘)

1、 110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題。

2、 利用網絡瞭解和收集生產中的各種機械的效率,以及通過什麼途徑來提高機械效率?

第一題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題則強調知識的延伸。既有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

(五)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機械效率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1.有用功:為達到目的必須要做的功

2. 額外功:我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 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W總=W有用+W額外

二、機械效率

1.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2.η=W有用/W總(常用百分數表示,η<1)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線傳播》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光現象》第一節的內容,光的直線傳播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同時又是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的必備知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繫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後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①能識別光源,知道光源分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兩類。

②瞭解光的直線傳播,能列舉光的直線傳播在社會生活與生產中的一些應用。

③瞭解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光在空氣、水和玻璃等均勻介質中傳播的特點。

②觀察演示實驗“光在不均勻糖水中的路徑”,啟發學生歸納總結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在實驗探究中體驗學習物理的樂趣,並在實驗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②應用“光沿直線傳播的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意識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麗,又有規律可循,而且利用這些規律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自然,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3、難點和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1)重點:光的直線傳播。(2)難點: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現象。

二、器材的選擇

1、選擇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2、教學器材: 水槽 激光筆 水 牛奶 煙餅 鑷子 燒杯 滴管 紙杯 蠟燭 火柴 玻璃磚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

本節是學習光現象的一個開始,是以後學習光的反射及折射的基礎。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採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繫實際。

2、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同時要儘可能讓學親自動手實驗,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並由他們自己總結和發現規律。

四、教學流程

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播放一組與光現象緊密聯繫的優美圖片和視頻:影、倒影、水面下(視深變淺)物體,霞光萬道、晨曦中穿透樹林的道道陽光、白光通過三稜鏡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極光……最後將畫面停在“節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課的主題。讓學生欣賞絢麗天象的同時認識到大自然中有許多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由此進入這節課的學習。(體現由“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探究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

①引導學生應用桌面上的器材,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光在空氣、水、以及果凍這些介質中沿直線傳播,但在兩種介質的界面上要發生偏折。

分組實驗,然後小組間交流實驗結果。(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符合教學規律,體現了物理學科的特點。)

在學生彙報實驗現象和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光在空氣、水、果凍、玻璃中沿直線傳播;但在兩種介質的界面上發生了偏折。

②教師演示光在非均勻糖水中傳播的實驗。得出光在同種非均勻介質中路徑發生彎曲。

2、光線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線傳播的圖片,學生想象光線的形象。

引導:為了直觀的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我們用一條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用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這樣的帶箭頭的直線稱之為光線。

強調:光線是為了方便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種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3、應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導:a 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b 不透明物體光不能通過。

原理: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遇到不透明物體,在物體後面形成一個無光的黑暗區域。

(2)小孔成像

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實驗器材完成課本P70“想想做做”,在班級進行展示,觀察小孔成像現象,交流小孔成像的特點。(訓練了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了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利用利用動畫展示小孔成像,畫小孔成像原理圖。

歸納小孔成像特點:像與物相反;實像。

(3)日食、月食

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圖,引導學生分析。

(4)學生列舉生活中應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實例,並進行解釋。(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光速

(1)學生閲讀教材,瞭解光的傳播速度,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為3.0×108m/s。(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生回憶聲音的傳播速度情況,將光的傳播速度與聲音進行對比。

(三)歸納總結,應用提升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改變以往教師口頭總結學生心不在焉的情況,由學生極積主動説、談、想,為後續的學習作好準備。)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習題,學生作答。(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多普勒效應》是在學習了波的有關知識後編排的,這種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通過對多普勒效應的初步研究,既是對波動知識的鞏固、深化和提高,使學生對波動的認識更豐滿更深入些;同時也初步培養了學生探索科學能力,並瞭解多普勒效應在現代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開拓學生眼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多普勒效應》一節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機械波部分的擴展內容。體現課程改革精神,加強了與近代物理的銜接;體現了物理學與技術和社會的聯繫。

2、教材的編排

①編者從人們熟悉的火車運動時,汽笛聲會發生變化而引出課題,提出探究問題。

②以聲波為例結合示意圖,重點説明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別,提供探究的依據。

③定性分析波源與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所接收到的頻率變化原因,給出探究過程,突出重點內容。

④説明除聲波外的其它機械波、電磁波、光波均會發生多普勒效應,使學生完整理解多普勒效應。

⑤介紹多普勒效應在現代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強對多普勒效應的理解。

教材這一結構(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總結結論)體現自主性學習的一般方法,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知道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別;

b、知道什麼是多普勒效應,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現象。

c、瞭解多普勒效應的一些應用。

(2)能力目標:通過區別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培養學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4)情感目標: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

4、教學重點:多普勒效應的理解。

5、教學難點:波源與觀察者發生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化的分析

6、教學關鍵:通過輔助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波源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頻率的不同。

二、教法與學法

1、學法指導

高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已發生轉化,他們的思維已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具備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滿足於對物理現象的感知,對現象產生原因有較強的求知慾。因此引導學生學法如下:

(1)學前將學生分組,分別到汽車站、火車站、馬路邊,觀察體驗所聽到喇叭聲、汽笛聲有何變化,規律如何?並帶領一些學生實地考察並錄音。

(2)課堂上,將各組觀察結果進行陳述,猜想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設計實驗予以排除及驗證,並進行分析。

(3)課後完成物理小論文《多普勒效應知多少》

2、教法分析

本節以聲波為例介紹多普勒效應,它比較常見,易於接受。聲波頻率變化可直接通過聽音調變化來反映。為使學生明確這一點,採用實驗對比:用發聲音齒輪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明確音調的變化是由於頻率變化的結果;讓一聲源(如電鈴)在不同位置發出聲音,明確同一聲源發出的聲音頻率是不變的,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疑問,促使學生再思考。

多普勒效應是在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現象,比波動現象又複雜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應,可藉助多媒體課件,模擬實例(過程放慢)運用波的知識和運動學知識,指導學生分析,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思考“旁批”,用“極端假設”的方法,以幫助理解多普勒效應,滲透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課件展示多普勒效應在現代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以開闊眼界和引起學生興趣。設置針對性練習,加強對多普勒效應的理解。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設計思路: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一) 明確探究問題:

引導學生觀看實地攝製的錄像,並結合自身體驗和生活經驗,側重觀察聲音的變化,學生的回答可能多種多樣:

聲音發生變化;聲音越來越大;聲音越來越刺耳;個別學生可能會回答聲音頻率越來越高······等等。並可發現當觀察者與聲源相距較近時,聲音才會明顯的變化。

(二)自主探究過程、突出本節重點:

1、讓學生猜想產生上述現象的可能原因。

當車經過時,觀察者聽到的聲音的確產生了變化,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其可能原因:喇叭越來越響;車與觀察者的距離變近了;喇叭的聲音發生變化······

2、通過實驗探索,找出現象的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聲音是由什麼因素(響度,音調,音色)決定的,明確聲音的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後根據學生猜測情況,逐一進行排除;最後引導學生將觀察的結果,運用求同法將不同情況進行對比,概括出聲音的變化規律,並表述為一般的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同一個聲源,發出的聲音會越來越響嗎?(用一電鈴持續打鈴,觀察聲音變化的情況,否定喇叭越變越響和喇叭聲音發生變化的因素。)

(2)當聲源與觀察者相距較近時,距離的變化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嗎?(用同一電鈴在觀察者附近的不同地方打鈴,可感覺聲音沒多大變化,從而否定由於距離越來越近而引起的聲音的明顯變化,忽略聲源靠近時響度變化帶來的影響。)

(3)聲音的變化和音品有關嗎?(根據常識進行判斷,可排除)

(4)從上可知:觀察者聽到聲音的變化主要由音調變化而引起的(用發聲齒輪產生頻率變化的聲音),強化聽到聲音的變化是由頻率引起的,突出主要影響因素。

(5)觀察者聽到喇叭聲音的變化是由於喇叭發出的聲音頻率變化而引起嗎?

由以上分析總結出聽到聲音音調的變化是由於觀察者接收到的聲音頻率的變化。

變化規律:觀察者與波源相互靠近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大;觀察者與波源相互遠離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小。

引入課題: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做多普勒效應。

3、組織學生從理論上分析多普勒效應的規律。

在實例模擬圖上,由波源發出一系列的球面波幫助學生建立波動過程的物理模型。 給合運動學知識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過程抓住波源發出波頻率不變,討論的是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如圖(一),設波傳播速度V波,波長為λ,頻率為f。觀察者接收頻率為f1。

①波源相對觀察者靜止時:

設波源在A處1秒鐘發出f 0個完全波,則

觀察者在B處1秒鐘內可接收f 0個完全波。

即f'=f 0

②波源靜止,觀察者運動:

a、觀察者在B處以速度V向波源運動,1秒鐘內接多接收V/λ個完全波,f'=f 0+v/λ>f 0接收頻率變化。

b、觀察者在B處以速度V遠離波源運動1秒內少接收V/λ個完全波,f'=f0—V/λ

當波源在A處,1秒鐘發生f0個完全波,

波傳到B和B',觀察者處於B和B';若

波源從V向B運動1秒鐘移動到A',B'A'

和A'B中的波數相同,由於B'A'>A'B所

以λA'B'>λA'B,波速V波不變, 根據f=v/λ,則fA'B'

這樣將實例體驗與分析出的結果進行對比,從理論上更深層次理解多普勒效應,從而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通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3、知道了聲波會發生多普勒效應後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

其它的機械波是否也會發生多普勒效應呢?此時教師指出其它的波,如電磁波、微波、光波也會發生多普勒效應,即多普勒效應是波共有的特徵,以較全面理解多普勒效應。這樣可激發學生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索興趣:電磁波、微波、光波的多普勒效應會有什麼樣的現象出現呢?

(三)多普勒效應在實際中的應用(課件介紹並展示多普勒效應的一些應用)

(1)判定火車運動的方向和快慢(聲波)

(2)判斷汽車運動的速度(電磁波、超聲波)

(3)判斷遙遠天體相對於地球的速度(光波)

(4)多普勒超聲診斷(超聲波)

(四)用投影片出示小結、思考題

1、敍述波源的頻率和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別

2、什麼是多普勒效應?

3、舉例説明多普勒效應的一些應用。

(五)針對性練習

1、多普勒效應是指:當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使_______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

2、在鐵路旁聽到行駛中的火車的汽笛聲,當火車迎面駛來時,音調變高,火車遠離時,音調變低,是因為( )

A、火車駛來時,聲源頻率變大

B、火車遠離時,聲源的頻率變小

C、火車駛來及遠離時,聲源的頻率都不變

D、以上説法均不正確

3、關於多普勒效應,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多普勒效應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應説明波源的頻率發生改變

C、只有聲波才可以產生多普勒效應

D、多普勒效應是由於波源與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而產生的

(六)作業佈置:

撰寫小論文《多普勒效應知多少》

(七)板書設計

多普勒效應

概念: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

規律:波源與觀察者相互靠近,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大;

波源與觀察者相互遠離,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小。

應用:判火車運動的方向和快慢(聲波)

判斷汽車運動的速度(電磁波、聲波)

判斷遙遠天體相對於地球的速度(光波)

多普勒超聲診斷(超聲波)

四、總體説明:

本節設計從提出探究問題→分析探索問題(實際體驗和理論分析)→歸納總結三個層次突出重點,並藉助多媒體課件突破難點。這樣,通過想像與推理方法和實驗相結合,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於質疑,勇於創新;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家的探索精神,關心科技發展動態,關注技術應用帶來的社會進步和問題,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標籤: 物理 説課稿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wlwx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