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物理説課稿(精選4篇)

物理説課稿(精選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説課稿,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説課稿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物理説課稿(精選4篇)

物理説課稿範文1

一、教材

這節課是第四章第一小節內容。從知識結構來看,"光的折射"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之後編排的,是光的傳播規律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光傳播規律的進一步學習。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幾何光學的基本規律。研究這些基本規律並應用這些規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鏡、透鏡等基本元件以及它們的成像原理,就構成了光學的基本內容。這些知識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就本節內容"光的折射"來説,它不但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而且也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

二、學情

1.學生已具備的前期認知基礎: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 初中生學習的特點是學習興趣很廣泛,但這種興趣還僅限於一般的直接興趣水平,滿足於被新鮮的生活、實驗現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對現象本質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現象。

②知道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詞。

③知道光的折射現象的初步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夠應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過程與方法:

①使學生初步掌握正確觀察折射現象以及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歸納的方法。

②使學生體驗通過實驗探究折射現象、歸納出規律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在自主實驗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培養細心觀察和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與合作精神。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光的折射現象及其初步規律。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規律;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一些現象。

五、教法、學法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教學中主要採用實驗探索、討論等教學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討論、動手實驗等,充分調動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眼,通過多種感知覺參與學習,以啟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了滿足每個學生髮展的要求,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學法上主要採用"實驗、探究、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交流"等方式。

六、教學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簡要複習"光的反射現象",設問:光從一種介質射到另一種介質時除了在表面發生反射外,還可能發生什麼現象呢?

2.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先讓學生觀察幾種現象:

現象一:觀察水中的游魚

由看到魚時光的傳播路徑提出"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傳播時又會怎樣呢?"

現象二:水中斷筷

從以上現象引入,不但可以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學習折射現象的意義,而且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有親切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問:你觀察到什麼現象?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引出課題)

給學生留下懸念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探索慾望,為下面的自主探索實驗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作好鋪墊。

3.新課教學

(1)課本活動4.1:教師出示並介紹實驗裝置,然後演示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的現象。讓學生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並試問:誰能將所觀察到的光路圖大致畫出來?請一同學上黑板畫光路圖,其餘同學在下面畫,然後互相交流、評價。

(2)課本活動4.2:探究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的情況。首先由學生進行猜想,然後師生共同探究,並讓學生用觀察到的現象檢驗猜想是否真確,畫出光路圖。同學之間可相互討論、交流。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所畫的光路圖,先由學生評價再與教師事先畫好的規範的光路圖比較,同時介紹折射光線、折射角等相關概念。

(3)分析論證、歸納規律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結合光路圖分析歸納討論結果。師生共同探討分析各組的結論,不斷補充整合,歸納出: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折射光線偏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老師可作適當啟發:除了發現折射光線偏向法線外,還有沒有別的發現?這時候有的同學還可以歸納出: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等相關知識。

(4)知識遷移、深化理解

設問:如果讓光從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氣,情況會怎樣呢?

教師引導學生猜想,畫出猜想的光路圖。

問:怎樣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請同學們實際做一做試試看。

學生接着繼續探究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的情況,並通過充分討論很容易得出結論:光從玻璃或其它介質中斜射入空氣,也會發生折射現象,()並且折射光線偏離法線,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師生共同歸納小結得出光折射時的特點。並介紹光的可逆性。

為了加深對摺射規律的理解,實驗結束後,要求學生作出光通過玻璃磚時的折射光路圖。

5.規律應用、首尾呼應——師生共同解釋現象(滲透STS思想)

現象一:水中斷筷的現象(學生分析+多媒體動畫解釋説明);

現象二:折射使水中物體看起來變淺的現象(安全教育);

現象三:視頻演示説明雨後美麗的彩虹、海市蜃樓、大氣的折射等現象的原因。(書本p86生活、物理、社會)

課堂練習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達標測評題"並指導學生完成以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7、小結: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小結,

8、佈置作業。

1.複習本節課文

2.練習冊相關習題。

3.預習第二節"透鏡"

七、板書設計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傳播方向在界面發生偏折的現象。

2.光的折射規律

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隨之增大;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玻璃)中時,折射光線偏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光;光從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氣時,折射光線偏離法線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3.應用:海市蜃樓,彩虹。

物理説課稿範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核心地位 基礎性作用

核心地位:牛頓第二定律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係,它是牛頓物理學的核心。

基礎性作用:牛頓第二定律是學習動量觀點和能量觀點的基礎。將深刻的影響着學生對整個高中物理的學習,猶如高樓大廈之地基!

2、新課程的特色:

教材上:更突出科學探究的地位,更有利於教師靈活處理教材。

理念上:更注重科學探究過程,更注重學生的個體體驗。

3、我的理解:

經歷“一個過程”: 經歷一次相當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滲透“兩種方法”: 控制變量法、圖象法

發展“三種能力”: 理解推理能力、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能力。

二、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初步掌握物體的運動規律,初步瞭解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根據《牛頓第一定律》,意識到運動和力存在着某種重要的關係

疑問:

力和運動到底有什麼關係?

加速度到底和力、質量有什麼關係?

説明:學生的這個疑問是打破舊的知識體系的必然要求,同時是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重要前提。

2、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

“探究什麼” (目的)

“怎麼探究”(過程)

3、我的解決方案:

遵循認知規律,尊重學生主體,重視過程評價。加強教師專業引領,加強學生同伴互助,加強師生對話和反思。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係,歸納總結牛頓第二定律。

(2)熟悉實驗儀器的使用,提高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數據處理分析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能發展學生觀察品質、提高質疑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經歷探究加速度、力、質量的關係的過程。

(2)學生感悟控制變量法,圖象法等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慾望,並能體驗到科學探究物理規律的樂趣。

(2)學生通過學習過程中成功的積極情感的體驗,感受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教育。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間的關係的過程並總結牛頓第二定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難點: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驗數據的處理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

教法:

實驗探究式教學方法。

提出問題

猜想假設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總結交流

分析論證

創設情景

學法:

協作學習,分組探究。

六、教學程序

(一)、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

猜想假設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總結交流

分析論證

創設情景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問題:

火箭發射時運動狀態有沒有變化?怎麼變化?為什麼這樣變化?其依據是什麼?

問題:

那麼加速度到底和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先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2、猜想與假設

3、設計和進行實驗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並思考以下問題:

①怎麼研究加速度和力的關係?實驗方案可以怎麼設計?實驗的數據應該怎麼處理?

②怎麼研究加速度和質量的關係?實驗方案可以怎麼設計?實驗的數據應該怎麼處理?

③實驗時需要測量什麼物理量?怎樣進行測量?需要那些實驗器材?

④通過小組討論,以及老師提供的系列實驗器材,你們想到了哪些可操作性的實驗方案?並把你的實驗方案在小組內討論和交流。

教師:

在講台上放置以下實驗器材:小車、打點計時器、紙帶、長木版、粗細線、小桶、砝碼、鈎碼、刻度尺、天平、寬口文件夾、滑塊等。

學生:

根據給定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並分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和完善。

方案一:以小車、長木版、粗細線、砝碼、鈎碼、刻度尺、天平、寬口文件夾為實驗器材,研究小車的運動,利用兩小車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研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係。

方案二:小車、打點計時器、紙帶、長木版、粗細線、小桶、砝碼、鈎碼、刻度尺、天平為器材,研究小車運動。用天平測出小車的質量m1,測出小桶的質量m2,把小桶和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g當作小車受到的拉力F,從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上測出Δs, 由Δs=at2計算出小車的加速度a。

問題探究1:上述兩種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方案中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較大,實驗誤差較大,因此就得想辦法消除摩擦力的影響,那麼如何消除摩擦力呢?

問題探究2:不論採用上述那種方案,我們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mg當作小車(包括上面的鈎碼)或滑塊(包括上面的鈎碼)受到的拉力,這是有條件的,這條件就是m<< m′(m為小車與鈎碼或滑塊與鈎碼的總質量)。説明:原因可以在課後學生自己分析思考。

(四)分析與論證

説明: “分析與論證”包括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嘗試根 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結論、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描述。

數據處理:

①可以鼓勵學生直接在圖表中觀察,尋找規律。

②可以引導學生在座標紙建立a-F座標軸進行圖象分析,發現m一定時, a和F成正比。

③可以在計算機Excel裏輸入數據,作出以上幾種圖象,分析得出規律。

最後教師展示部分學生分析結果,全班同學參與討論、比較、分析誤差原因並初步得出結論。

(五)總結、評價、交流

“評價和結果”包含嘗試分析假設與實驗結果間的差異、注意探究過程中未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並嘗試寫出實驗探究報告進行交流 。

物理説課稿範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熱機》,第一部分是説教材:

一、説教材

《熱機》編排在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四節,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內能以及內能可以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轉化 ,這為本節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熱機是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內能的一個重要實例,因此本節內容是內能一節的應用與深化。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知道常見熱機的種 類、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中能量轉化的情況,教材這樣安排充分的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二、説學情

九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並且可以分析一些簡單直觀的現象,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做好引導和點撥,本節內容中的汽油機工作過程利用動畫展示,這樣比較直觀形象,既彌補了學生空間想象的不足又激發了學習的慾望和興趣。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四衝程汽油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2.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燃料的熱值。

3.通過能量的轉化和轉移認識熱機效率。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了解可以利用內能來做功。

2.利用圖片、動畫講解四衝程汽油機的基本構造和工作原理。

3.通過學生討論瞭解燃料的熱值和熱機效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圖片、動畫,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閲讀科學世界“現代汽車”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四、説重難點

教學重點:汽油機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轉化過程,燃料的熱值。

教學難點:熱機中的能量轉化及損失,瞭解熱機效率。

五、説教法

採用講授法、討論法、歸納法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通過實驗、圖片、動畫 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師生一起討論得出結論,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的教學原則。

六、説學法

1.通過觀察現象,學生相互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2.通過觀察動畫,會用語言描述汽油機工作過程。

3. 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對討論結果進行歸納。

七、課時安排:一課時

八、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視頻演示內能做功實驗,視頻結束讓學生描述實驗現象並分析歸納能量轉化 情況,從而引出熱機概念,師生共同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熱機種類,內燃機是生活 中常見的熱機,因此本節課主要介紹內燃機。

二)、進行新課

(一)教師介紹內燃機的種類:講明是根據氣缸內燃料的不同將其分為汽油機和 柴油機。本節重點講汽油機的有關內容,柴油機與它大同小異。

1.介紹汽油機的構造和一個衝程的概念,目的是使學生在觀察動畫時能更清楚的瞭解吸氣、壓縮、做功、排氣四個衝程中各部分構造的運動情況。

2.多次動畫演示四衝程汽油機的工作過程,提醒學生注意觀察進氣門、排氣門的開關情況、活塞上下運動情況,演示結束後教師引導啟發、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描述一個工作循環的過程,並分析歸納出熱機的工作原理。

3.討論以下問題:

1).汽車在開動前,是如何使內燃機起動的?

2).在四個衝程中,哪些衝程發生了能量轉化?

3).哪個衝程使汽車獲得了動力?

結合這三個相關問題強調汽油機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情況,瞭解汽油機的實際應用,以此強化學以致用的觀點。

(二)介紹燃料的熱值:

1.燃料的燃燒是一種化學反應,燃燒過程中,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分析得出: 相同質量的不同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是不同的, 從而引入熱值。

1).概念:單位質量的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所放出的熱量。符號:q

2).根據概念學生歸納:熱值定義式及導出式:q= Q放/m, Q放=mq。

3).單位:J/kg, (J/m)

4).通過讓學生解釋:小資料中一些燃料的熱值的物理意義,以此來強化熱值的。

概念既可以用質量來衡量,也可以用體積來衡量。

如: 木炭: 3.4×107J/kg

物理意義:1千克木炭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是3.4×107J

煤氣: 3.9×107J/m3

物理意義:1立方米煤氣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是3.9×107J

2.熱機效率

1)通過學生討論:燒水時,煤氣燃燒放出的熱量能全部被水吸收嗎?這個問題,引出如何提高燃料利用率,並以鍋爐為例説明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

2)利用能流圖讓學生了解燃料燃燒產生能量的去向,並根據箭頭的粗細比較各 部分能量的多少,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兩點知識:

①通過對能流圖的分析得出熱機效率的定義:

②燃料燃燒產生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用來做有用功,大部分被廢氣帶走,因此設法利用熱機廢氣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三)、課堂小結

以師生問答的形式小結,教師提問,學生回憶並回答。

四)、課堂練習:主要以填空和計算題為主,達到鞏固本節課主要內容的目的。

五)、佈置作業:做課程練習的本節內容。

六)、板書:

第四節 熱機

1. 熱機定義。

2. 汽油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

3. 燃料的熱值和熱機效率。

物理説課稿範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電場強度”,下面我對這節課分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明,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選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階段電學內容的開始,也是高中階段基礎的內容之一。電場強度描述了電場的力的性質,是電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學好電場強度和電場力,才可拓展延伸至電場力做功、電勢差、電勢能、電流的形成、帶電粒子的運動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以電場強度是掌握電學其他許多概念的基礎。因此電場強度概念不僅是本章的重點、難點,也是整個高中電學,乃至整個電磁學的重點之一。要讓理解電場強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電場的概念,這是學生在學習本節感到最困難的地方。

統觀教學指導意見和教材,不難發現本課的教學有如下的特點:

1.知識點多:電場,電場強度,電場線,檢驗電荷,點電荷的電場,場源電荷,向量運算等。

2.教學內容抽象:電場看不見模不着,學生對於場的感性認識少,電場線是一個理想的模型。

3.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完備:關於場沒有完整的知識網絡,在教學中必須重新構建。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場是電荷周圍存在的一種特殊物質,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發生的。

2、瞭解試探電荷的作用,理解對試探電荷量和試探電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電場強度,知道它的單位和定義式及方向的規定。

4、瞭解點電荷周圍的電場分佈和電場的疊加,會用點電荷的場強公式和電場疊加進行有關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在通過實驗及類比的方法、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知識的遷移能力。

2、在理論和實驗論證、猜想環節中培養學生科學論證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過電場強度定義式的得出,讓學生體會到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於“超距作用”的觀點到場的提出的物理學史的回顧,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的協作性和繼承性,法拉弟在電磁學中的`重要性。

2、通過電場強度的研究,培養學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對於自然、生活中物理現象的好奇性。

3、通過學習電荷的電場分佈,認識到對稱和科學美感

三、重點、難點的確定及依據:以深刻理解電場強度的物理意義為重點內容。

確定依據為本節課的中心是讓學生認識到場的客觀存在,及場的力的性質。由此引入一個物理量並恰當地定義它成為本節課的核心問題,因此將它定為重點。

本節課的難點有三個:一場強的定義方法;二場強和電場力的區別和聯繫;三幾種典型電場線的分佈。確定的依據有三個方面:一電場強度的引入過程需要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二電場強度與電場力容易發生混淆,三學生對電場線的分佈往往只識其形而不解其質。

四、教法、學法

教法:根據本節課內容較抽象、理性思維較強的特點,教學中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啟發學生思維,如:啟發式教學法、 “發現學習”教學法。

學法:讓學生獨立思考,協商討論,突出主體性。因為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同時變學會為會學,是改革傳統教學的重大課題。

五、教學過程

據以上的分析,教學中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掌握知識為主線,以培養能力為中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引入新課:(大約需要3分鐘)

首先提出問題(看幻燈片1)學生解答,之後我這樣導言:力不能脱離施力、受力物理而獨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質性,由此可知在電荷的周圍存在着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節課我們從兩個方面去認識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課題“電場強度”

意圖:這樣處理抓住要害,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發現矛盾,使學生不知不覺開始新的認知體系的建構。

2.新課教學:

首先電場的教學:(看幻燈片2)

讓學生認識到電場是一種特殊的物質,並通過類比的方式,克服學生陌生心理。之後強調本節課的知識主線: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作用。

然後進入電場強度的教學(大約需要17分鐘)

創設問題情景:(幻燈片3)

1)兩點電荷間靜電力的產生用場的觀點怎樣解釋?進一步説明場具有何性質?

2)電場看不見、摸不着,我們如何來認識它?

3)引入的試探電荷應具有什麼特點才能真正反映原電場的性質?

4)同一試探電荷在某一電荷形成的電場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這説明了什麼問題?

通過前四個問題,以電荷在電場中受力為主線,引出電場力的性質:即電場有強弱又有方向。

(看幻燈片4)

1)能否任意選取一個電荷,用它在電場中某位置受到的電場力表示該點的電場的強弱和方向?為什麼?

2)同一試探電荷在電場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試探電荷在電場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説明什麼問題?

3)電場力即與試探電荷電量有關,又與電荷在電場中的位置有關,據此試問:F/Q是反映了誰的量?

顯然我們應引入一個物理量,並對它恰當的定義,使其充分反映場的強弱和方向,引入的物理量就叫場強吧,該如何定義它呢?

意圖:通過以上合理設問,明確思維軌跡。讓學生清晰地掌握場強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義,即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一。而在下面的問題中又順理成章出開始了對場強的進一步的認識。(看幻燈片5)

1) 前面用比值法定義了場強的大小,場強的方向又如何定義呢?

2)由定義式E=F/Q和力學單位制確定E的單位和其單位在數值上含義。

讓學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麼電荷的電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場強E的決定因素又是什麼?

最後讓學生在上述思考的基礎上歸納電場強度物理意義、定義及其特點

電場強度是對電場的定量描述。但電場看不見、摸不着,為便於我們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達出來,物理學中用一系列的曲線來代表電場。

⑶由此引出電場線教學(大約需要12分鐘)

幻燈片7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類比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首先複習初中所學的磁感線的定義,並通過條形磁鐵磁感線的分佈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磁感線的疏密同時反映了磁場的強弱。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畫電場線也需要以一個恰當的規定為前提,經過這樣處理使已有知識對新知識的學習發生影響,從而使學習形成最大的正遷移。

在類比基礎上解決下列問題(幻燈片8)

①讓學生總結出畫電場線的兩個規定

②在瞭解了勻強電場定義的前提下,畫出它的電場線?

③在做完教材41頁例二後,畫出孤立正電荷、負電荷電場的電場線

④不要求畫出等量同號、等量異號點電荷電場的電場線,讓學生觀察教材圖12-7, 找出:電場線的方向特點。電場線在空間上的分佈特點。

之後觀看圖片和動畫:(幻燈片8、9)

最後學生注意觀察幾種典型電場的電場線分佈,總結電場線全部特點。

意圖:通過恰當的類比,潛移默化、突破難點教學難點三。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使學生獲得創造體驗的同時把握根本。

3、課堂練習:(大約需要10分鐘)

為鞏固所學知識,並使知識順利遷移,將安排如下練習:

1)在電場強度教學結束時,練習教材例題一,鞏固F=EQ表達式的應用。

2)在引導學生畫孤立點電荷電場線之前,練習教材例題二,即鞏固定義E=F/Q,又為下一步教學做鋪墊。

3)通過讓學生填寫場強與電場力的區別與聯繫的表格,即考查、反饋了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突破了此教學難點二。

4、課後小結:(大約需要3分鐘)

在這部分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暢談對本節課知識上的收穫,思想方法上的領悟,教師在評價的同時加以補充。意圖是幫助學生梳理全節知識,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5、佈置作業:

為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領會研究方法,特佈置作業如下:

1)課後練習⑴⑵⑶

2)閲讀課後的閲讀材料“用比值定義物理量”。

6、板書設計

以上即是我的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

標籤: 物理 精選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mw22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