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生物説課稿4篇

生物説課稿4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説課稿4篇

生物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必修3)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中的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這節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內容,負反饋調節是重要概念,是學習完生態系統的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後的綜合知識,體現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一個統一聯繫的整體。教材通過兩個種羣之間負反饋調節的實例,闡述什麼是負反饋調節。之後,安排了一個“思考與討論”活動,讓學生建構食蟲鳥與害蟲這兩個種羣之間的負反饋模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練習建立概念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負反饋的含義。

3此後,再以森林中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存在負反饋調節的事例做進一步説明,涉及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相互聯繫,再闡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是學習掌握第六章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理論依據和知識基礎。

1知識目標: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舉例説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簡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4)設計並製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5)認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2)探究各種生態因素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意識。 (

(2)確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身的觀點,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教學重點: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教學難點: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區別及其關係。

二、説教法

直觀教學法:引用一些直觀的圖片和實地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討論法等,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實踐中的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總結和應用的能力。

三、説學法

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對生態系統種羣數量發生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提高他們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理解,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分析自己有哪些行為破壞了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強他們的環保責任感意識,。通過課題|:實驗設計並製作生態,觀察其穩定性。總結規律,得出結論,開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實踐的能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課件展示、引入:學生演示他們預習製作的生態瓶圖片,交流生態瓶的製作過程,

隨後説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時間。由此複習舊課:組成生態系統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又是什麼?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食物鏈和食物網) (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些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

推進新課: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有的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時間較長,有的生態瓶中生

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基本條件)。從而進入新課:生態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旦受到內在或外來因素的影響,這種穩定性會發生一定變化,從而影響到生物的生活。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森林生態系統進行適當的砍伐、草原生態系統的適當放牧、海洋生態系統的適當捕捉動物不會破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學生概括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教師精講概念的三層含義:

①它是生態系統發到一定階段的所具有的一種綜合能力 ②結構和功能即是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能量的輸入和輸出、物質的輸入和輸出的相對穩定 ③它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兩部分。

分別展示不同生態系統的圖片,組織學討論分析,讀圖、識圖、分析圖片,引導學生講圖文信息轉換為文字信息,教師進行講解,強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恢復力穩定性要強調其核心是“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使學生理解負反饋調節的機制師生共同比較歸納出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來源及特徵。畫出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關係曲線圖。 抵抗力穩定性 恢復力穩定性 生態系統在收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其原狀的能力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產生後代多,能迅速恢復原有的數量。

2、物種變異能力強,能迅速出現適應新環境的新類型。

3、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物受到的制約小。 概念 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

來源

1、生物的種類、數量多,一定外來干擾造成的變化佔總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途徑多,一條途徑中斷後還有其他途徑來代替。

3、生物代謝旺盛,能通過代謝消除各種干擾造成的不利影響

特徵

1、各營養級的生物數量多,佔有的能量多。

2、各營養級的生物種類多,食物網結構複雜。

探究二:思考討論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課件展示與講述結合,學生分組討論,組織語言表達思考的答案,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上升為理性認識,接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例如:保持與提高生物的數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保護草本、苔蘚、地衣等耐性強,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種小型動物,提高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保護和建設多種不同類型的局部生態系統,形成互補生態。提高生態系統的綜合穩定性。

主要讓學生明確以下觀點:

(1)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

(2)人類活動的干擾正在全球範圍內使生態系統偏離穩定狀態;

(3)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

反思總結,練習鞏固:對本節知識點進行回顧,整理出簡要的知識主線,為學生系統性複習鞏固提供思路,課件展示老師課前收集準備的相關練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練習題,加學生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把握。

結課佈置作業:我們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那麼,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着重分析他們之間的關係。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達到對本節內容知識的鞏固提高和延展的目的。

生物説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個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機物代謝和能量代謝。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經了科學家們二百多年的探索,滲透着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與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環境等問題關係十分密切。

(二)教學目標及確定目標的依據:

任何一節課教學目標的確立首先必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喚起學生對品德、知識、能力、審美等內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讓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理解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及科學家對真理執着追求的精神;學會通過實驗驗證真理;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激發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懂得不同學科間的相互聯繫。

1、知識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探究,瞭解科學家的科學思維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其原理的應用;

(5)通過驗證實驗學會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2)運用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

(3)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培養分析綜合能力。

3、德育目標

(1)結合光合作用發現史的學習及實驗設計與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及創新、合作精神,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科學思想教育。

(2)通過生物結構與功能統一,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相關聯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觀點教育。

(3)明確光合作用意義,增強愛護植被、關心農林業發展的意識,充分體驗生命科學的價值。

(三)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1)光合作用過程,因為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應式和意義的基礎。

(2)光合作用的意義,因為它能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難點:(1)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因為科學研究能力是一種較高的技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光合作用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因為光合作用是植物體內一系列理化反應組成的複雜過程,而學生所學的理化知識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內容只是過程梗概,這就造成部分學生學習困難。

二、教材處理:

光合作用這節課分三課時學習

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少參與科學研究,不理解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圍繞“目的”設計實驗是一種科研能力,是培養創fg造能力的基礎,也是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課時光合作用的發現在處理上主要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時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又剛剛學完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這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在處理上注重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將教學內容組合為:(1)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2)光合作用的全過程;(3)光合作用的意義;(4)光合作用在實踐中的應用。使知識系統化層次化。

第三課時學生自主實驗驗證光合作用色素種類和顏色。

三、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應該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説,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確定以下教學方法:(1)教法:第一課時的“設計實驗”採用發現式教學方法(問題→假設→預期→實驗→結果→結論)。第二課時採用自學討論結合的方法、直觀法。設計科學直觀的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譜圖解,幫助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理解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作用;通過課件直觀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設計光合作用的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比較表,幫助學生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課時採用實驗法。(2)學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簡史,學習探究研究實驗的基本思路:“問題→假設→實驗→結論”;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掌握光合作用光反應與暗反應兩階段的區別與聯繫;通過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體會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光合作用與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密切關係;通過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實驗,瞭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色素吸收光譜等基本知識。

四、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課件將設計實驗以圖、文兩種形式再現出來。

(2) 多媒體課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譜。

(3) 多媒體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直觀,以突出重點,強化記憶,彌補了圖解靜止不動的缺陷

生物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説明文,介紹的是關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生物入侵者”標題生動形象,引起讀者注意,文章開頭引出説明對象,然後具體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後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採取的相應的措施。這是邏輯順序進行説明的。思路清楚,層次分明。

二、説教學依據:

學生對外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從熟悉的外敵入侵的方式,再轉入對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其次閲讀科技類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篩選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讓學生抓中心句,整理歸納各部分內容,瞭解大概文意。

三、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閲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説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瞭解生物“污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四、説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説明方法。

(二)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五、説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閲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説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説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據光明日報(20xx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於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蜕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那麼薇甘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多媒體顯示)

1.給重點字詞注音。

2.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説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於5個要點)

3.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

4.本文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找出來並説説它們的表達效果。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並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後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四)教師展示學生收集的信息:學生自由展示課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關材料。教師也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等等。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必須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五)遷移拓展:

1、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組織一次以“話説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會。

2、利用網絡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並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六)課堂小結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説明文,採用邏輯順序説明事理,條理清晰,説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範的説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鑑。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範意識,加強生態意識,瞭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生物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 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 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 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 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 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 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説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 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 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 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 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 ,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 功的喜悦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 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 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 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 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 、“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 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 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説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 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 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 、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説,過程是比結果更重 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於認 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 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 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 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 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 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見教材 )

1、在一個繁殖季節裏,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 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 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 、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標籤: 説課稿 生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nqv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