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物理説課稿4篇

【實用】物理説課稿4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説課稿4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物理説課稿4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是蘇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級下第七章《從粒子到宇宙》第二節,本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原子構成初步 及簡單靜電現象的解釋等,摩擦起電現象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小學科學課已經學習過,應該説學生對這一現象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而 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則需要在學習了“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理解,應該説,學習本節內容,有利於培養學 生密切聯繫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需要注意的 是,新教材把本節內容安排在這一章,主要還是為物質可以再分做準備的,這一點與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樣。

1.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和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要求,並且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分子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②知道摩擦起電實驗,認識到原子也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的。

③知道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種電荷互相推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④能利用原子構成的知識對摩擦起電現象做初步的解釋。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與學生探究性實驗相結合,指導學生觀察現象、閲讀資料,引導學生分析交流、歸納規律,鍛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

①注意觀察靜電現象,對電荷種類的探究產生興趣,通過利用簡易器材動手做實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②鼓勵學生自己查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初步認識科學及相關知識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3難點和重點

前面我説過,摩擦起電現象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經在小學科學課學習過,因此,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自然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 我,學生對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一直以牢記為主,而對於為什麼説只有兩種電荷總是説不出所以然來,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是本節課的難點。

2選用的教具及準備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可以提高學習的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探究性學生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 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還有利於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 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基於以上原因,我為本課準備了一些圖片資料和視頻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剛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圖片,靜電現象(手摸那個帶電 的球后,頭髮全都飄了起來)課件、摩擦起電,電子轉移的動畫課件,另外,我還要求學生課外在網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關靜電現象的資料,充分發揮互聯網輔 助教學的作用,在課堂上,我還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活動器材,如:橡膠棒、毛皮、玻璃棒、絲綢、泡沫、塑料尺、塑料細絲、碎紙屑。

3教學處理

本節課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實驗:靜電實驗的成敗直接影響着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規律的得出,做好靜電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由於靜電實驗易受絕緣性能及濕度 等因素的影響,課前,我會把所有的實驗器材充分曬乾或烘乾,提前一天通知學生洗洗頭,在學生動手做實驗前,我會先做比較詳細的介紹和示範後再讓學生自己實 驗,以保證學生能較容易成功,這樣既能使學生認識到摩擦起電現象,又為後面探究性實驗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保證探究兩種電荷及相互作用規律的實驗的 順利進行,我從小磁針的靈活轉動獲取靈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膠棒中間打眼,使他們都能支在支架上,這樣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動,受力後也很易轉動,實驗 效果明顯,學生通過經歷親身體會實驗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過程,不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4教法、學法

4.1教法

基於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及本節課具體的教學內容,我準備採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多啟發、多誘導,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 生的學習過程,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討論交流、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 學生進行實驗和對計算機的模擬電子轉移過程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讓學生 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4.2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 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在教學中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在做好探究性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富有邏輯地分析,討論,並由他們總 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 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採用觀察、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邏輯推理,總結歸納出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及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事實,並應用這些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情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

5.1趣味視頻,引入新課

本節課,我準備安排兩個實驗引入新課,第一個:一種演示放電現象的實驗設備,讓一位同學轉動手柄,產生電火花併發出“啪、啪”的響聲,這樣一個實驗,旨 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手、腦,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與播放視頻相比,該實驗現場感強,畢竟是眼前發生的,學生感覺會不一樣,第二個:把碎紙屑置於電 視機屏幕前,關閉電視機,看到碎紙屑都“飛”到了屏幕上,為什麼安排這樣一個實驗?首先,這個實驗學生在小時候已經做過,我想以此喚起學生的記憶,充分利 用學生的這些既有的經驗、智慧和知識,讓它們與後續的新知識進行反覆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從而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實現新知識的主動建構的構 成。

5.2自主探究,獲得新知

設問:你有辦法吸起這些小紙屑嗎?

學生自然就會想到兒時的實驗:用塑料尺或鋼筆的塑料套摩擦頭皮然後去靠近小紙屑。

師:我們剛才發放了玻璃棒和橡膠棒,去靠近這些小紙屑,試一試,又有什麼結果。

學生靠近後,發現不能吸引。

老師以規範的實驗操作引導學生用絲綢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去靠近這些小紙屑:

學生靠近後,發現這次能吸引了。

問:物體能夠吸引輕小物體,説明了什麼?還記得嗎?

生:説明物體帶了電。

問: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使它們帶上電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師:你能幫摩擦起電下個定義嗎?

個人認為,這樣的過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義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歸納的過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難點

師:事實上,這些知識同學們在小學科學課中已經學習過了,是不是呀?時過境遷,更準確地講是今非昔比,我們的心智更高了,我們的知識面更廣了,現在再看這一現象,同學們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層次的、你更感興趣的問題呢?

學生熱烈地討論、提問。

師:我感覺到了一股強烈的求知慾望,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很有研究價值,今天我們擇其一二進行研究,剛才有同學問,用絲綢摩擦玻璃棒與用毛皮摩擦橡膠棒所帶 的電荷種類是否一樣?撇開這個問題先不談,我想問:第一組同學用絲綢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組同學也用絲綢摩擦了玻璃棒,這兩根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種類是否一樣 呢?

在學生討論,積極發言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在物理上,用同樣的方法,使同樣的物體帶上電,我們就説它帶的是同種電荷。

問:如果同種電荷遇到一起會怎樣呢?同學們用這兩根玻璃棒試試看。

學生實驗後會發現兩根玻璃棒會互相排斥。

問:由此能否得出“同種電荷互相排斥”這一結論?

學生很快會形成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持否定意見的同學發表看法,使其他同學意識到: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結論;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須通過多次實驗,引導學生使用橡膠棒繼續實驗,並告訴學生,科學家通過大量實驗證明:帶同種電荷的物體靠近時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終認為,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但我們物理課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教會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獲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潛移默化,需要我們老師做有心人。

師:再回到剛才的問題,用絲綢摩擦玻璃棒與用毛皮摩擦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種類是否一樣呢?同學們能否通過實驗來加以證明?

學生討論、交流,師生共同確定實驗方案:我們假定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種類為A電荷,我們只要讓橡膠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則説明是同種電荷,即橡膠 棒所帶的電荷種類也為A電荷;若不是排斥呢?説明不是同種電荷,是異種電荷,則我們就假定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種類為B電荷。

學生實驗後發現,它們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證明:一、它們是異種電荷;二異種電荷會互相吸引。

小結:經過科學家在實驗室裏大量實驗證明:

板書: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設問:剛才我們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紙屑,説明塑料尺也帶了電,那麼,塑料尺所帶電荷的種類有幾種可能呢?

學生討論和達成共識:有3種可能:①與玻璃棒的相同,為A電荷;②與橡膠棒的相同,為B電荷;③與玻璃棒和橡膠棒的都不一樣的第三種電荷,假定為c電荷。

再引導學生討論驗證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膠棒,若與玻璃棒排斥,則為A電荷;若與橡膠棒排斥,則為B電荷;若是第3種電荷,則會出現什麼現象?因為與A不同,所以會和玻璃棒吸引;與曰也不同,所以又會和橡膠棒吸引,即兩次都會吸引。

學生實驗後發現: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學家在實驗室做了大量實驗,發現凡是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吸引的帶電體,必然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帶電體,必然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排斥,從來沒有見到過兩次都吸引的現象,這説明了什麼呢?

生:這説明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提出:(課件展示)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

應該説,上述的學習過程是一種“發現——探究——再發現——再探究”的過程,重點得到強化,難點得以突破,教學目標也順利完成,而且,實驗的進行和問題 的解答都是學生自己不斷努力的結果,學生始終置於探索者的位置,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自己從實驗中得出結論, 體驗探索的.快樂、成功的喜悦,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我始終沒有忽視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5.4自主學習,總結歸納

“物體摩擦後為什麼能帶電呢?科學家從物質結構角度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團,”安排學生自學課本p28頁第一部分,P30頁最後一部分,(多媒體課件顯 示)

1.分子是——構成的;

2.(圖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個屬於單質分子?哪個屬於化合物分子?

3,原子是由帶——電——和帶——電 ——構成的

4.摩擦起電的實質是——

安排學生帶問題自學這部分知識,使學習帶有目的和計劃性,能突出重點,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完成自學的基礎上,用動畫展示不同物體得失電子而帶電這一過程,化抽象為具體,使知識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業佈置

(1)課後通過網絡,電視,書報等各種媒體蒐集靜電方面的資料,寫一篇小論文。

(2)製作一個簡單的驗電器。

《物理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學生在活動、製作、實驗、討論等方面的表現的評價,不贊成以書面考試為唯一的評價方式,本節課作業安排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培養其動手實踐能力,通過查閲資料撰寫小論文,作業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物理説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工具及其國際單位。

2、過程與方法

觀察並動手操作這些測量工具,提高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於利用多種方法去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勇於探索科學實踐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測量時間和長度的多種途徑。

教學難點:怎樣進行時間和長度的準確測量。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實踐法。

教學用具:秒錶、教學演示刻度尺、學生用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直接測量速度的工具?由v=s/t,要測量物體的速度,必須要測量什麼?

學生大膽舉例,大膽回答。

二、新課教學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説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後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捲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遊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並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於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

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三節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一、時間的國際單位:秒,符號是s

常用單位:小時(h),分(min)

二、長度的國際單位:米,符號是m

常用單位:千米(kin)、分米(dm)、釐米

(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換算:1m=10-9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三、誤差:真實值和測量值之間的差別叫誤差,誤差只能減小,不能消滅。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向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信息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物理説課稿 篇4

我説課的過程包括説教材和學生,説教學目標,説教學的過程、方法及其原理,即教學的組織過程,最後再説板書設計和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特色。

一、首先説教材和學生。

動量定理是物理學中力學部分的重要規律之一,是聯繫力與運動的重要橋樑,是解釋物理現象和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物理規律之一。

學生已經學習了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的基本規律,已經具備了進一步學習動量定理的知識基礎。同時高中的學生思維活躍,關心生活,往往對物理規律和現實生活的聯繫比較感興趣。我在這節課的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根據新課程標準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夠説出動量定理的內容。

能夠運用動量定理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並能夠進行相關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中,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學習和應用新知識,培養學生的參與和合作意識,進一步學會交流與合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樂於實踐、善於交流合作的科學態度。

重點:

能夠運用動量定理解釋科學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相關現象。

難點:學生解決問題時在應用帶有方向的物理量方面容易出錯,因此我把本節課的難點確定為:應用動量定理求解時能夠正確地把握相關物理量的向量性。

複習:

加速度:a=(v2-v1)/t

衝量:

動量:

牛頓第二定律:

表達式:

二、説教學的過程、方法及其原理。

這節課我主要是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設計的,在整個過程中主要採用了實驗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當今建構主義對於學習做出了新的解釋,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並且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知識是在情境中通過活動而產生的。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第一步,我首先帶領學生對加速度的定義、衝量、動量和牛頓第二定律進行簡單的複習,激活學生認知結構中的原有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長點。

(幻燈顯示)

思考:

雞蛋落在木板上為什麼會碎呢?它受到的作用力比落在海綿上的在嗎?

第二步,我讓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雞蛋從一米高的地方自由下落,掉到木板上,雞蛋會破嗎?如果掉到海綿墊子上還會破嗎?為什麼呢?接着用兩個質量相同的雞蛋來做這個演示實驗,讓學生仔細觀察分析,然後用多媒體進行簡單的模擬。做實驗用的是煮熟的雞蛋,這樣既能夠保證實驗的效果,又不會造成浪費。

(幻燈顯示)

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採用實驗法來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對實驗的觀察和對問題的思考能讓學生把注意力迅速轉移到物理學習中來,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然後出示兩張圖片,第一張請同學們思考跳高時為什麼要用到海綿墊子?第二張請同學們思考如果飛來的是一塊石塊,他敢去頂嗎?為什麼?學生的積極性會很快被調動起來,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進一步參與到學習中來。在這個時候我告訴學生,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能夠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標籤: 説課稿 物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dk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