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説課稿4篇

實用的説課稿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的説課稿4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書信,革命家羅莎盧森堡以女性特有的多情善感的氣質,用濃郁的抒情筆調,將平凡的生活賦予詩意,以普通的敏感流露出對生命的無限珍惜。

二:教學設想

1:本文學習重點在於從獨特角度描寫獄中生活,感受獄中生活,書寫對生命的珍愛。因而,抓住文中景物描寫,進而探究作者內心世界顯得尤為重要。

2:字詞主要通過預習課下解決,培養學生動手積累字詞的能力。

課堂上着重抓住景物描寫,體味其獨特的角度,品味其生動的語言。

三:學習目標

1:結合時代背景,瞭解羅莎盧森堡的知識,學習她熱愛生活,充滿愛心的高尚情操,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的精神品質。

2:學會通過分析語言,把握文中意象,題為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的方法。

3:反覆誦讀,感悟平靜語言下的深厚感情。

四:教學方法和研讀過程

1:充分朗讀,反覆品味語言,體味其中感情。

2: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與探究,力求高效解讀文本,深層挖掘感情。

3:課堂引導力求到位,便於學生髮散思維,促生多種課堂生成。

4: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五:難點

1:作者何以把獄中生活寫得如此美麗。

2:探究作者何以有如此高之精神境界。

3:如何用高尚情操感悟生活,珍愛生命。

六:教學過程與方法

1:課堂導入

為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樂趣,抓住獄中生活及書信的特殊作用導入新課。

2:解讀文本

抓住學生好奇心理,找出“不合常理”的寫景敍事,探究其原因,體味作者的高尚感情。處理這一環節重在把握關鍵詞語:“幸福”、“愉快”、“神奇”、“美”,而“焦急”、“淒涼”、“晦暗”、“陰森森”則與之形成鮮明對照,進而體味自信壓到失望,光明淹沒黑暗的含義。

為達到此目的,用提問題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避免問題簡單化、膚淺化,利用學生的互問互答,追求高效務實的課堂。

3:拓展延伸

利用比較方法提出問題,比較探究。

問題:伏契克何以在嚴刑拷打中想到美好自由的生活?

鄒韜奮何以在出獄演講中提及“個人儘可殺即殺,打即打,心中滿不在乎”?

牛虻從容面對劊子手的槍口,坦然自若?

他們有堅定之信仰,不屈之意志,生與死都顯得如此美麗!悲哉!壯哉!

同時讓大家聯繫現實生活,從單調中找到快樂,從枯燥中探求快樂。為便於大家發言,我用如下模式:“從《獄中書簡》中我懂得了生活中的xxx也如此美麗”。聯繫實際,暢所欲言!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單元《故都的秋》這一教讀課文的。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閲讀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品位,並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讀本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他們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們在平時定要注意導讀。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島時寫的一篇文章,他當時雖然身在異鄉,但情繫北平。本文題目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憶,而是動情帶淚的思念、眷戀。他描繪的是一幅故都俗畫,抒發的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閒雅而熱烈的情懷。本文最值得借鑑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寫作手法—“以小見大”,處處不説愛,不説想念,但處處都在説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處處都在表達對北平的喜愛和眷戀之情,這和之前我們已經學過的《衚衕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鑑於以上兩點,我設計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的:

A、知識目標:

①美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北平的思念、眷戀之情,並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現這種情感的。

②比較學習《衚衕文化》、《故都的秋》,鑑賞三篇文章的異同處 。

B、 能力目標:

研讀課文,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

C、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感情,激發和培養他們的愛鄉之情。

(2)教學重點和難點:

A、教學難點:知識目標①②,在把握原文脈絡的基礎上回憶舊知識,重新賞析鑑別《衚衕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異同是本文的難點。

B、教學重點:訓練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説教法:

由於我所教班級的學生賞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據教育心理學的量力行原則,我所採取的教法如下:

(1)涵詠法:即通過誦讀,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細細品味作者的那種細緻而深沉的“愛”。

(2)導問法:即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情思。

(3)比較法:比較閲讀三篇文章。

三、説學法:

通過《故都的秋》和《衚衕文化》的學習,學生對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學法上要求他們先美讀欣賞,後鑑讀區別,再研讀創新。

美讀欣賞:是用來把握和領會作者感情的。

鑑讀區別:是在比較的前提下閲讀課文,尋找不同之處。

研讀創新: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創新訓練。

四、説教學過程:

1、導語:人往往會對同一事物同一地方產生同樣的感情,但感情一樣,表達的方式卻往往不一樣,例如寫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蘇軾等,今天我們來學習《想北平》,看看它和《衚衕文化》、《故都的秋》有什麼異同之處。

2、整體感知,美讀課文

美讀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習課文——導問法

(1)閲讀思考,想想作者對“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樣的一個字來概括?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答:“想”和“愛”。

教師點評明確:“想”字更好。

理由:寫此文時,作者身在青島,所以作者寫時已不僅是“愛”,而是由“愛”而昇華的想念、眷戀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説的“不説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兩次提到“這個愛是要説而説不出的”,“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這是否和文意相違背了?為什麼?

明確:這不是沒有“愛”,而是這種愛太為濃厚太為強烈,以至於反而不知説從何説起,猶如舒婷所説的縱使我心中有一個汪洋,但流出來的卻只有兩滴眼淚。

(3)那麼作者最後是怎樣道出這種“愛”的?

A、朗讀課文重要自然段,然後自由討論。

B、可能出現的情況:回答零散

C、教師歸納整理:主要通過和其他城市比較,表達對北平的愛

比較結論:

①北平“熱鬧”,但北平“動中有靜”

② 北平佈置更為勻調,人為中有“自然風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貼近自然

(4)作者沒有涉及到“愛”,但作為讀者的我們卻可以處處體會到這無處不在的“愛”,這種從細微處着眼來體物抒情的寫法叫什麼?

教師明確: 以小見大。

(5)小結全文:寫文章表達感情時,不一定要選擇雄偉壯觀的景物和轟轟烈烈的事情,只要我們的情感是真實的,是濃厚的',那麼從小處着手,涓涓細流同樣也能打動人心,所以,我們平時在寫作時也可以學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為真”。

4、 拓展訓練——比較法

(1)學習新課文,但同時也要回憶舊課文,並把相關聯的知識點聯繫起來,時時進行比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和領悟能力。

(2)自由討論已學過的三篇課文,比較它們的異同點。

(3)可能出現的情況:

A、相同點(容易回答):對北京深沉的“愛”;以小見大的手法

B、不同點(較難回答):物象選擇

感情側重點

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

(討論時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提示)

(4)教師點評歸納並適當總結:感情一脈相承,文風各有千秋。

5、 創新思維訓練

(1)研讀課文,借鑑本文的寫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鄉”為話題,當堂訓練,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鑑本文的寫作手法。

導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鄉水,美不美家鄉人”,我們這些在外求學的人兒雖不能説是“十足的遊子”,但卻也是難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們在此的許多同學內心同樣也深埋着一顆“愛家”、“愛家鄉”的種子,這顆種子,或許在清晨當我們疾步於霧靄之中時被摧醒,也或許在傍晚當我們漫步於落葉之下時被驚動。那麼,今天,請大家就藉此大好機會盡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牽掛,那份惦念吧!

(3)如時間允許,當堂展示優秀短文片斷,做到“奇文共欣賞”。

説課稿 篇3

一、 話理念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過程、心理髮展過程,它存在着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滲透性心理教育,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基於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創建新集體》一課時,力求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充滿快樂的過程,使師生雙邊的積極性都受到激發,都有積極的情感投入,讓學生快樂中獲得知識,在“潤物細無聲”中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

二、 説教材

本框題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一單元的第二課,內容是《創建新集體》。本框題側重從學生的交際能力入手,培養學生適應初中三年的學習、生活的能力,是在明確了自己已是初中生,並認識了新夥伴的基礎上,去嘗試瞭解集體、融入集體、創建新集體的一個情感過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又對學生以後的學習、生活做好鋪墊,打下基礎。因此,本框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影響較大,學生通過本課將真正學會融入集體,讓他們在創建集體的過程中,學會從集體中汲取營養,認識到集體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平時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從無知走向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斷地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而這過程是他們在對本框知識有較深認知的基礎上,自發實現的。

三、 析學生

由於初一的學生正處於“危機”的年齡階段,他們的情緒呈現出豐富而強烈、波動性大、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且學生平時接觸的人較少,很多人具有我們通常所説的“小家子氣”,在與人交往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本節課把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使這個新集體更優秀做為教學重點。由於學生剛升入中學,各方面的能力,如參與小組討論的能力、協作能力尚未較好培養,因此,本節課難點應放在學生的個性張揚上。

四、 定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教學讓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體會“團結就是力量”,能夠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發展觀察、感受、體驗、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養交往與溝通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 利用多媒體渲染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創新。

(2)組織發動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探討如何使集體更優秀等問題,聯繫實際由小組內部探究擴大為組外交流合作,師生共同總結。

(3)強調自主學習,聯繫自身的生活實際與集體的處境去思考與領悟,主動地去質疑、探究。讓學生多思、多領悟。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集體在個人的學習、生活中的作用,培養熱愛集體,具有責任感、競爭意識、團結合作和奉獻精神。

五、析教法

教學有法、又無定法、貴在得法。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化了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強調,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3——4人的幾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並組織進行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評價,設立一個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集體討論,老師負責整理、分析、綜合。心理學家多依奇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構成學生三種不同的目標結構:合作、競爭和個體化目標結構。其中合作目標結構所激發的是以道德為中心的動機系統。學生有着共同的目標,學生之間存在着積極的相互依賴關係——平等、協作關係。合作使學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愛的強烈願望。合作使學生更專心一致地投入學習,對教學過程、學習任務和學科本身產生更積極的情感,提高學生對他人認知和情緒的理解能力,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基於這樣的理念,在實際的教學中,採用小組討論和集體討論相結合的方法來探討如何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通過讓學生為班集體的發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張揚學生的個性。

六、談設計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即:課前設計環節——課前調查探究——課堂交流總結

(一)課前設計環節

課堂教學中實施心理教育的關鍵是要準確地把握切入點、結合點,而切入點與結合點的把握要在課前進行良好設計。因此,我在上課前充分利用教學內容與心理聯繫,進一步挖掘出心理教育的資源,圍繞學生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使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興趣激發、情緒調動等有機地融為一體,提高學習效率。力求使教學兼顧學生現有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努力使每個學生輕鬆、愉快、高效地學習,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課前調查探究

教師主宰課堂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使他們不會學習,不會獨立去獲得知識,這是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大頑症。學生不會學習,是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缺乏學習自信心的重要原因,這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妨礙學生個性發展與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目前的課堂教學就要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上下功夫,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其達到學會學習,學會自主控制學習進程,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歡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因此,我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前準備方面煞費苦心,把其視為課堂教學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之一,於是課前我先佈置了四個方面的研究課題,分別是:1、你希望我們的班級成為怎樣的新集體。2、目前我們班級中存在什麼樣的問題。3、解決方法如何。4、你能為班級做些什麼。讓學生根據認知水平的差異以及研究問題的難易程度,自由組合成五個探究小組,每個小組可以自由選擇某一個課題並開展調查,實現個性化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在調查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自覺磨礪意志品質。並且,在學生開展調查的過程中,我和他們一起收集資料,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融洽了師生情感,加深了溝通與瞭解,使他們更“親其師、信其道”,同時也使學生了體驗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成功快樂、團隊協作的快樂,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課堂交流總結

如果説課堂教學前的這些環節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那麼這“東風”就是課堂教學這一環節,我們前期的所有準備都是為這一重要環節服務的。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交流,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完善心理,都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所以,我在課堂上採取了創設問題情境——深入探討——總結昇華三環節課堂活動模式,以發展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和主體學習能力。

1、 創設問題情境。本節課問題的提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提出的,圖文並茂、

形象具體,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同時渲染課堂氣氛。例如,導課時利用多媒體配樂播放了大量的關於新班級的圖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進而引發學生的思維,直接切入課題。

2、 深入探討。課前我和學生已經蒐集了大量的資料,所以我們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這些資料的作用,讓我們手中的材料和演示實驗去説明問題。使學生明確新班集體存在着什麼樣的隱患以及其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進而自覺探究造成這些環境問題的因素有哪些。

3、總結昇華。這個環節是我精心設計的,力求用文學化的語言,達到情景交融,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與説服力。使師生產生共鳴,論理自然,對知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並伴隨着優美的音樂,讓學生以不同形式發表對新班級自己應做何種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更加熱愛這個新的班集體,昇華學生的情感。

七、 述過程

導入新課:

學校是我們的大家庭,班級就是我們的一個小家。那麼,我們的家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們又應該為她做些什麼呢?

創建新集體(板書)

師:我想每位同學在進入新學校之前,肯定都忐忑過,我的新班級會像我小學時的班級那麼優秀嗎?有那麼和睦嗎?同學會看不起我嗎?會欺負我嗎?班主任帶班認真負責嗎?當然也期待過,希望新班級別像小學時的班那麼亂,貪玩的多,學習的少等等。那麼,經過這麼多天的生活,相信大家對新的班級也有了一些瞭解。現在就請同學們談談你對新班級的印象、建議。

(學生髮言,提示: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形成真誠坦率的風氣。學生可以提出班級的優點,當然更應該指出班級現存的不足,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其他學生針對他的觀點進行補充或提出異議,最後大家總結出最喜歡的班級的模樣。)

師:從剛才同學們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健康、活潑、上進、團結的班集體當中,同時也希望自己是這個集體中優秀的一員。那麼首先要恭喜大家,我們的班級肯定會一步步好起來的,雖然她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因為我們沒有人覺得或者説很少有人覺得什麼樣的集體無所謂,只要我自己學習好就行了。這樣我們就有了共同的目標,就是讓我們的集體向着我們理想的方向發展,而共同的目標自然也就給了我們團結奮鬥的不懈動力。

(一)共同的目標,前進的動力(板書)

當然要想創建一個優秀的、理想的班集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那麼,我們每個人能夠為我們的集體做些什麼呢?

(二)各盡其能,發揮所長,奉獻集體(板書)

學生活動:毛遂自薦

學生介紹自己的特長,説一説自己能為班級做些什麼。比如寫字或畫畫兒不錯,可以幫助班裏出板報;體育方面有特長,可以在運動會上為班級爭光;樂觀幽默,可以給班級帶來活力,給大家帶來快樂;我不太愛説話,也沒有什麼特長,但是我願意默默地為班級做些工作,比如班裏的衞生,比如運動會的後勤。通過這個活動,讓每個同學有表達自己情感的機會,也有重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機會,讓學生知道在集體中,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只有每個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獻給集體,這個家才能朝着我們的既定方向發展。

(建議:除了自我推薦外,也可以由其他同學進行推薦。教師要尤其注意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要給他們表達的機會,不要讓他們有自卑的情緒產生。如果學生始終不肯發言,教師要在課下就從側面瞭解他們的優點,不得已時由教師或熟悉他的同學來介紹。總之,最後的目標就是每個人都要認識到自己可以為集體做些什麼。)

師:在這個家庭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為集體做出貢獻,也只有這樣,我們的集體才有可能在我們大家努力的過程中成為一個温暖的、美麗的家。為什麼説有可能,而不是一定呢?就好像五匹馬拉一輛車,車怎麼樣才能跑得很快呢?當然是勁往一塊兒使,否則,這輛車不僅不會前行,反而會四分五裂。因此,在這個集體中,大家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更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團結協作,互助前行(板書)

學生髮言,説明團結協作在集體中的重要性。例子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提示:軍訓結束時的檢閲,方隊整齊、喊號有力,需要大家的合作;拔河比賽需要大家合作;班裏的衞生保持要靠大家協作;課堂秩序良好要靠大家協作;學習成績整體提高要靠大家的協作;學校的演講比賽,班裏雖然只有一名選手,但他的獲勝也需要大家合力幫助,比如服裝、語氣、配樂等等。)

師:所以説,在這個大家庭中,每個人要力爭做到最好的同時,還要和其他人配合好,這樣我們的集體也才能做到最好。我們用愛構築了自己的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們,因為有深深的愛,我們互相關心、互相鼓勵,我們的家所以温馨、和諧、幸福,讓人羨慕。我們也希望同學們用愛創造出讓自己自豪、讓別人羨慕的班集體。

學生小結。

八、 聊反思

整堂課一直縈繞着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學生通過親身嘗試、參與、探究得出結論,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合作意識,促進了心理品質的不斷完善。然而。也有一些不太理想的地方,如讓學生自由分組,是為了充分發揮民主和團隊合作,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但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所以在活動中表現出的積極性就不一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組的整體發揮。作為教師,自己是本堂課的設計者、參與者、引導者,更要發揮好指導和調控的作用。

説課稿 篇4

評析

社會課着重於通過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相適應的各種活動進行啟發引導,給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課文內容,歷史地、現實地瞭解認識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更好地適應並參與社會。

《四大發明》是九年義務教育試用教材小學《社會》第四冊第六單元《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中的一課。經過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教材內容,我依據社會課的特點,採取了個別學習、合作學習、操作實踐、網絡探究等學習方式。這樣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摒棄了以知識為中心、以老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舊教學形式。強調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重視實踐活動和獲得社會經驗的過程。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

在引入新課中,我讓學生看戰鬥片錄像,意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着重出示“焰火”、“槍炮”,讓學生説出“絢麗的焰火”、“轟鳴的槍炮”是靠什麼來發動。從而引出“火藥”及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先請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課時請學生説出關於四大發明你想知道什麼,你想告訴大傢什麼,根據學生已知和想學的內容制定教學目標,改變了以往教師制定目標,學生跟着老師學的做法,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説一説”、“議一議”、“看一看”、“辨一辨”、“填一填”、“問一問”,課後要求“講一講”、“找一找”、“改一改”,給每個學生思考,表達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最大限度地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使用課件,給學生以豐富的感性知識,用鮮明的圖像、有趣的動畫、美妙的音響、豐富的色彩,讓學生親眼看到蔡倫造紙、焚書坑儒。發射火箭的景象。拉近了學生與社會(即時空)的距離,使學生在情趣盎然中學,學得輕鬆、愉快、生動、有趣。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信息代的社會,社會課教學不能停留在課本上的社會知識的教學,還應將不斷變化的社會知識補充到課堂中,吸收相關的社會信息,讓學生學到比課本更豐富、生動的社會知識。為此,在這節課課前、課中、課後,我都引導學生在網上學習。考慮到讓學生在因特因上搜索的面太大,搜索水平不等及現有的網絡傳輸速度較慢等因素對課堂教學的影響,在課前,我先在因特網上收集了大量與四大發明相關的信息資料(文字材料和圖片等),然後利用 Frontpage 20xx 將收集到的資料重新組織整理,編製成許多相關的網頁,再用超鏈接與主頁上超鏈接源――四大發明信息瀏覽區相連。利用 Javascript 製作專題討論留言板(紙的用處、印刷術的好處、指南針的妙用、火藥的威力、“無紙辦公”),學生在留言板上既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又可以參閲別人的見解,為了使學生有廣闊的交流空間,在主頁中還設置了在線聊天室和 BBS 話壇;另外設置了在線檢測( 20 條與四大發明相關的選擇題) , 便於學生和教師及時瞭解學習情況。考慮到學有餘力的同學,在主頁上還提供了一些專業網站的超鏈接,讓他們能直接上國際互聯網瀏覽更多的信息。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組織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營造自由時空,促進個體發展;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網絡必將成為不僅僅是學生而且是所有現代人獲取知識的首選“場所”。

標籤: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k824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