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物理説課稿彙編九篇

實用的物理説課稿彙編九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認真擬定説課稿,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物理説課稿彙編九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單位。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聯繫生活實際瞭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功率物理意義和利用功率公式解決綜合題目

教學方法: 提問討論法、講演練習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播放多媒體素材,如1000塊磚有三種不同的方法,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快?圖中的情景説明了什麼問題?類似的事例還有嗎?(啟發思考)

二、進行新課

向學生提供一組數據,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誰做功最快?説出比較的依據。

物體 所做的功 所用時間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學生結合閲讀教材1、2自然段,然後討論以下問題: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較他們做功的快慢呢?

2、如果做功的時間相同,如何比較他們做功的快慢呢?

3、如果兩物體做的功不同,做功的時間也不相同,如何比較他們做功的快慢?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指出:仿照速度的概念,我們用單位時間裏完成的功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

概念:單位時間裏做的功叫做功率。

計算公式:功率=功/時間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時間,P表示功率,上式可寫作:

P=W/t

功率的單位:瓦特,簡稱瓦,符號W

1W=1J/s

1kW=103W 1MW=106W

引導學生參看課本小數據圖表中的資料,説出各物體功率所表示的意義。

例題:見書112面

該題是一道綜合性的題目,為降低難度,教師可把此題分解為幾個簡單的問題,請同學分步進行討論、演算。

1、0.7t的水泥板重是多少?

2、用一台起重機把它提升4米,需做多少功?

4、若完成這些功用15s,則這台起重機的功率是多少?

具體解答過程見書

三、練習:

1、某機器銘牌上標有“750W”,它的物理意義是( )。

2、用一動滑輪提升重200牛,拉力以0.5米/秒的速度勻速上升10秒,求拉力做的功和功率

四、小結

五、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功率

1、 功率的概念:單位時間裏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2、功率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

3、計算公式:p=W/t 單位:瓦特 千瓦

4、生活中各種機械功率的意義及功率知識的應用。

物理説課稿 篇2

1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節“力的分解”是在前五節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見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礎上,研究力的分解問題。它是前幾節知識內容的深化,依據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強化向量運算法則,同時向量運算始終貫穿在高中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後學習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向量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向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進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識的擴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學生只學習了同一直線上的力的合成,“代數和”的運算在學生頭腦中已成定勢,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斷層,因此本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在具體情況中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難點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斷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教學目標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提高科學素養為指導思想,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理念,提出三維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義,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②能力目標:強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維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德育目標: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對立統一規律,聯繫實際培養研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3 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實驗體驗、問題解決式教學法。其指導思想是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觀在教學中得以體現,從理論深入到實際。其操作策略是:①問題學生提。學生通過提出問題,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②認知準備。注重學生認知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達成度,這堂課前的認知準備分兩個層次,一是淺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學生提出的問題,能擊中要害,抓住關鍵。③學生體驗、感受,形成直覺思維,能突破難點,同時留下深刻印象。④巧用評價,激活學生內動力。採用師生情感共鳴、配合默契、體驗成功的內在激勵方式,從深層、長久、公平的角度,請評價內化為學生內動力。

4 學法指導

①引導學生質疑。質疑在不好理解處,質疑在不好分析處,質疑在不好掌握處。②提供思維策略。用實際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③教給分析方法。實際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教學過程

1、課前預習,自主探索

①課前一天晚自習,引領學生學會預習,給足他們自主探索的時空,請學生帶着一定的知識儲備走進課堂,提高合作、探索學習的有效性。②提出問題(書面)教師彙集、列序。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這裏有一個鈎碼,可用一根細線提起,可用兩根細線提起,哪種情況細線容易被拉斷。演示用一根細線提起來,再把此細線穿過鈎碼,兩端上提分開,細線斷了。以此激活課堂。

3、共識目標,質疑問難

同學們預習後提出了有價值、有水平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能達到本節的教學目標。展示教學目標、展示經教師篩選、排序的問題,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學定教。

4、循疑而進,問題解決

①什麼是分力?什麼是力的分解?屬表徵問題,學生在書上勾畫(多媒體展示)。

②為什麼説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請學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兩分力,那麼兩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來被分解的那個力(語言加工)。從而領會分力與合力的關係: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麼情況下力的分解有確定的解?

請學生畫,同桌討論,看教材上圖1—29。引導學生總結: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兩種情況有確定的解。(這不是重點,欲放即收,決不越俎代皰)。

④在具體問題中怎樣進行力的分解?

通過實例分析説明:為什麼要分解?實際效果怎樣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請把F分解。

長膠板兩端擱置,中間放一木塊,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塊。運動一段位移,請學生觀察此力的效果:長膠板彎曲程度減小,木塊水平起動(可多媒體展示)。

講清三個層面:①沒有沿F的方向起動,説明沒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為有兩個效果,所以要分解。②膠板彎曲程度減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動”兩個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③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兩個分力的大小,接着計算求解(以上用動畫展示,絕不在數學上花功夫)。

例2 物體靜止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怎樣?

先請學生把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覺?再請學生分析、作圖、計算,教師巡視、糾編,找出做得好的通過實物展台請學生觀看,作出評價。最後,實驗驗證:橡皮繩一端系方木塊,另一端固定在傾斜的膠板上。

觀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膠板,使傾斜角增大,觀察重力的兩個效果的變化情況並與求解的分力表達式對照。請思考:斜面上的情況,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嗎?怎樣分解?如圖2,把重力G分解為垂直檔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聯繫實際,實踐探索

學生閲讀教材,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拖拉機拉耙來耙地,車輛上橋、下橋),深挖教材的編寫規律。討論:為什麼公園滑梯傾角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小傾角?

6、回顧反思,學有所得

同學們,依據上例的解題過程,請你總結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據實例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

7、思維策略,鞏固訓練

①如圖3支架,繩子對O點的拉力產生什麼效果。

請一名學生上講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處掛上適當重量(50N)的水桶,請他談談感受。同桌的同學,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勁壓,互相交換做,這種自我感受、合作學習,使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學生印象深刻。

教師展示分解過程,講解分解方法。創設問題,不知ΔABO的角度,怎樣計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認知衝突,提出作圖法求解,教師講解此法,使本節課有整體建構。

②同學們,一根線和兩根線懸掛同一砝碼,兩根線的張角較大時,易斷!知道為什麼嗎?多媒體展示畫好了的幾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結論。

8、總結擴展,突出重點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②在具體情境中用實際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計算、可作圖。

9、作業佈置,開放練習

①觀察身邊的力的分解實例;②書面作業。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讓學生學習有關温度的知識,包括温度的含義和温標的規定,温度的測量工具——温度計的構造和原理:會用温度計測量液體的温度。

温度是熱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學習全章的基礎。温度計作為一種基本測量工具,在後面的熱學實驗中要經常用到,正確使用温度計既是一種基本技能,又是進一步學習熱學知識及其它知識的基礎。 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對温度的概念沒有直接硬性給出,也沒有停留在字面討論上,而是把視野擴展到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影響的温室效應,從關注整個人類生存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學習温度知識的慾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因此本節課在學生整個物理知識體系中是比較重要的一課。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能説出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温度值。

(2)知道温度計的使用方法,會用温度計測量温度。

◆過程與方法

觀察温度計的構造。練習用温度計測量水的温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嘗試對温室效應和熱島效應等社會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增強環保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温度的概念貫穿本章始終,是學習物態變化的基礎;會用温度計測量液體的温度是基本的實驗技能,所以温度概念建立和學會正確使用温度計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難點:由於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的限制,對於攝氏温度計的分度方法——“等分法”,以及温度計測温原理中的“轉換法”和“放大法”,學生主要依靠想象來接受,不容易理解,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本節是全章的入門,可以從“温室效應”出發,引發學生對“環境温度”的關注,引起思考,進入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温度和温度計

關於“温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學生對這種説法並不陌生,這與學生頭腦中的前概念也基本相吻合,因此,教師可直接從“冷、涼、温、熱、燙”等描述中引導學生總結出:温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不必作進一步解釋。

活動1:憑感覺能判斷“冷”和“熱”嗎?

“活動1”的目的是:通過具體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僅憑感覺判斷冷熱是不可靠的,應使用温度計來準確測量温度,應鼓勵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去。

在這個活動的基礎上,可以直接引出温度計的教學。為了讓學生領會液體温度計的原理,建議在教師的示範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自制一隻温度計模型。

使一個小藥瓶的橡皮蓋上用大鐵釘扎一個小孔,將飲料吸管穿過小孔,由於橡皮本身的彈性,扎孔處會和吸管接合緊密。將小藥瓶內灌滿紅墨水,再把蓋子緊蓋在小藥瓶上,會有部分紅墨水上升到吸管中,形成液柱。

學生將自制的温度計模型先放入熱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並思考:液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液體温度計的測温原理是什麼?學生經過實驗很快總結出:液體温度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來測量温度的。另外,不同小組的學生可能會採用不同粗細的飲料吸管制成温度計模型,可讓不同小組將他們的温度計模型放入同一杯熱水中展示,經過對比學生就會發現:相同情況下,吸管越細,液柱上升或下降得越明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温度計模型中“放大法”思想。

教師聯繫這個自制的温度計,引導學生思考:列舉此温度計的優點和不足,如何把它改進為方便攜帶,又可讀數的温度計?從而引出温度計構造及刻度方法的教學。

活動2:觀察温度計

活動2的目的是通過觀察液體温度計的構造和刻度,掌握攝氏温標正確的讀法和寫法,為下面正確的使用温度計測量温度打好必要的基礎。通過觀察温度計,使學生體會到,和刻度尺一樣,任何一種測量工具,使用前,都應先觀察它的量程、分度值,然後才能正確的操作。

觀察温度計的構造時應把實驗室常用的温度計發給學生,再結合掛圖、實物投影等多媒體手段,使學生能粗略説出温度計的基本構造:玻璃外殼、液體泡、毛細管、液體、刻度和符號。

2.用温度計測量温度

温度計的使用方法比較容易,學生日常生活中也使用過温度計,所以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演示一下用温度計測温度,大家一起找問題,從而總結出温度計使用的時候的思想注意事項:

(1)估量程:選擇合適量程的温度計,每個温度計都有它測量的温度範圍,如果待測物體的温度超出這一範圍,不但測不出温度值,而且還可能損壞温度計。

(2)莫碰壁:温度計的液體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還不能與杯底、杯壁接觸,否則測量結果不準確。

(3)在水中:讀數的時候温度計要保持在液體中,不能拿出來讀數。

(4)要平視:讀數時,視線應與液柱上表面相齊平。

(三)鞏固提升

讓學生觀察體温表的構造與一般温度計的不同,教學時可追問這樣設計的原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體温表的使用技能。

(四)小結作業

教師總結本節課學生的表現,給與評價;

作業:讓學生自己閲讀關於熱島效應的資料,分析產生熱島效應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有效的備課應是備而有用的',有利於教師的教,有利於學生的學。有效備課重要的是教師的鑽研、思考,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對於有效備課,我覺得因每個人的不同,無論什麼樣的方式只要適合自己就行,能達到高效就行。平時我是這樣備課的:

1、先自己備課,用比較常長的時間,自己鑽研,不參照任何參考書,自己獨立深入鑽研教材。剛畢業時,我們物理教研室友三位青年教師,我們都是自己備課到深夜12:00,很多次都是鎖門的把我們趕走。

2、參照教科書,把握重點,修改不妥之處。

3、積極學習,借鑑名師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自己的風格,適當調整,吸納別人的智慧補充自己的教學設計;

4、精心設計提問。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對每一個問題都經過反覆推敲,怎樣設問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避免課堂提問在問題設計上:問題太多,問題太濫,問題太淺,提問時機不好,沒有啟發學生質疑等。

5、課後反思,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寫出課後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長期堅持這樣的備課,自己深鑽教材,才能磨練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才能真正領會名人專家的教學精髓所在,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二、集體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

集體備課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科學的教法和程序,為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為了充分發揮集體智慧,促進以老帶新,以新促老,集思廣益,博採眾長,真正實現腦資源共享,使全體教師能從單元整體上駕馭教材。很多時候我們的集體備課都是在走形式,甚至不能備下去,老師湊在一起,集體説説話而已,這種認識是萬萬要不得的,我認為集體備課應該注重實效,注重過程,注重老師的提高,“高師必有好徒”。

1、集體備課應該所有老師都參與。我們也經常集體備課,一般每週有固定的一下午或者一上午的時間,所有老師都沒有課,專心參加集體備課;

2、集體備課所有老師都要發言。我們的做法是設定一個主講人,其他人都要參與。主要做法:

(1)先由上週的主講人很反饋人(都有專門老師負責課後學生的反饋)對上週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饋,討論是否進行一些必要的強化訓練或者即時的反饋練習,討論學生在上週這部分知識中是否有掌握不當的地方,然 後每位 老師談談自己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是怎麼處理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包括習題也是這樣處理的)

(2)評論上 週中 老師的聽課情況,每位老師都參加評論。我們一般一週至少共同聽一位老師的一節課,對這節課中的優點和缺點分析探討,講課中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怎樣講學生能接受等,主要找不足之處,下次改正。這樣老師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 利於 老師的專業成長。

(3)由主講人講下週需要講解的內容以及如何講授,還有講課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如有遺漏,其他老師可以補充。主講人還要將進度安排好!

(4)集中備一部分習題。這一部分習題一般比較有代表性,可以作為講課中的實例和例題,所有老師討論講授的方法,做到一題多解。

3、認真備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循序漸進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時,學生學習知識也是有區別的,有的學生這一部分掌握的好,而另一部分掌握的差,老師必須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學生的實際狀況必須瞭如指掌,那就需要認真備學生,我們也是通過討論完成。

4、集體備課 後所有 老師的工作有明確的分工。為了讓每一位老師都參與,在集體備課中,我們一般都指定年老的、有經驗的老師講授,稍微年輕一點的,負責反饋和查漏補缺,中等的老師負責找課後作業題型等,做到每位老師都有事情可做,並且能完成的比較好,老師自己也是一種成就感。

5、集體備課還不限時間和空間。剛才説的這些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時間內,集體備課完成的,其實集體備課完全沒有必要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講完一節課,在休息的課間,幾個老師湊在一起,就這一節課中遇到的問題和突發事件探討一下,在下一節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在上完一節課後,回到辦公室,就問題很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討論,共同提高。

6、確定下週的主講人,及時輪換。

三、設計、安排好學生上課的活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要想有效安排好活動,我經常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都知道什麼?

2、學生都能做些什麼?

3、學生需要什麼?

4、學生的活動時間怎樣安排?

在教學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覺得很簡單的活動,學生卻覺得很複雜,我們覺得很複雜的活動,學生又反而覺得很簡單。這就要求我們把自己當成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估計學生可能達到的思維發展空間,預想活動可能達到的效果,從而選擇教學策略。有時,我們也應對可能出現的生成做各種維度的預設,這樣我們可以確定哪些活動學生能獨立完成,哪些活動學生需要互助,哪些活動需要教師指導,這樣能很好地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已深入我們思想的深處,因而我們常常期望讓活動都進行得充分些,可是我們在備課時,往往忽視了這個問題,結果造成時間不夠。如果我們在備課時能把時間安排也考慮進去,那麼在備課時我們就會在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活動的組織上,學習方式的指引上多思考,課堂上出現時間不夠的情況會減少很多。

四、有效準備教學工具

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我們的教具製作途徑日益增多,CAI課件圖象、文字、聲音、動畫兼備,給學生多方位的視聽感受,自制教具富於創意,能較直接地為教學目的服務。比如,講解萬有引力定律一章,學生手中的籃球,就是最好的教學工具。在複習課中,我們每節課都準備講學案,講學案包括了很多欄目,學生自主活動、學生自己推導、老師學生互動、即時反饋練習、課後小結、課後反思等。

五、採用靈活多樣的備課形式,也是有效備課的一種體現。

如果我們都能根據自身的素質、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等條件,選擇備課的方式,我想這樣不僅保證了備課的質量,又會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深入地探尋、實踐教育教學的規律,進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促進自己和專業的發展。

有效備課,我感覺這四個字有兩層主要含義,一是備課,二是有效。作為一名教師,要上好一堂課,教學的準備過程非常重要,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教學過程等,但作為班主任,一些日常瑣碎的事情佔據了自己大部分時間,很多時候的備課就等同於寫教案了。

在課改的今天,我的備課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訓了很多次,對於”有效備課”的理念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物理説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昇華和凝華。

瞭解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並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知道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和分析,認識昇華和凝華。

學會根據觀察結果進行間接分析,從而推斷出物理過程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探究生活中有關昇華和凝華的現象,節約用水,注重環保,崇尚科學。

使學生感受事物間相互聯繫、轉化的辨證主義觀點。

通過在教學活動中與生活、生產實際的聯繫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使學生樂於探索一些自然現象的物理道理,且知道我們的生活環境才是我們最好的實驗室。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知道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瞭解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並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2、難點:

(1)知道昇華和凝華的條件,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瞭解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並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鐵架台、燒杯、酒精燈(熱水)、冷水、碘、試管、試管夾、試管塞、火柴、等。

【教學過程教具準備】

一、課題引入

1、【情景創設,設問激趣】

烈日當空,久旱無雨,為了解決旱情,在過去人們擺起香案,祈禱龍王爺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現在,派出幾架飛機在高空投撒了一些固態物質,頃刻間烏雲密佈,下起了大雨,問:“這種固態物質是什麼呢?它變成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雨形成?”引起學生興趣,激發熱愛科學、破除迷信思想。

2、【複習基礎,導入新課】

(1)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主要有哪些?

(2)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麼?吸熱還是放熱?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麼?吸熱還是放熱?

那麼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直接轉變呢?

二、新授

1、【實驗探究,獲取新知】

探究一、碘的昇華和凝華(學生分組實驗)

提出問題:固體和氣體之間可以直接轉變嗎?出示裝在燒瓶裏的幾粒碘,讓學生觀察碘的狀態、顏色。它能直接變成氣體(碘蒸汽)嗎?

猜想與假設:固體可以直接變化成氣體,碘可以直接變成碘蒸汽。

實驗設計:

(1)在試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緊蓋子後放入熱水中。

(2)碘變成碘蒸氣後,再放入涼水中。

進行實驗:(説明碘蒸汽有毒,所以加熱時瓶口要塞緊)

(1)在試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緊蓋子後放入熱水中。

(2)碘變成碘蒸氣後,再放入涼水中。

現象觀察:碘受熱(顏色由黑變紫,碘由固態變成氣態)和遇冷(顏色由紫變淺,逐漸變黑,瓶壁上有細小發亮的晶粒形成,無液體流下)後狀態變化情況。

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固體與氣體之間可以直接轉化。固體直接變為氣體要吸熱;氣體直接變為固體要放熱

學生交流結果,處理信息:實驗結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此時要加熱;也可以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此時沒有加熱,而是對外放熱。結論:昇華是吸熱過程,凝華是放熱過程。

2、【交流評估,形成概念】

(1)概念

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吸熱。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放熱。

(2)學生舉例,交流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現象中的有關昇華和凝華的現象,師生、生生共同交流,統一看法,對學生的舉例,積極參與給予鼓勵,同時教育學生要注意觀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舊燈泡內壁上的黑色物質,分別判斷出屬於什麼物態變化。(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凍衣服也會幹,積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衞生球逐漸變小、消失、有氣味等)

3、【知識遷移,學會運用】

(1)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解釋

課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圖片:

①衣櫃中的樟腦丸變小。(説明樟腦丸不是衞生球,衞生球實際是萘丸,萘有一定毒性,不適合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1992年國家工商局印發了“關於制止以萘丸冒充樟腦丸坑害消費者行為的通知。”)

②白熾燈燈絲變細。(知識鏈接:燈絲髮光正常温度是xxxx攝氏度左右,鎢絲熔點是3410攝氏度。)

(2)自然現象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解釋

課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圖片:

①樹上的“霧凇”

②冰箱冷凍室裏的“白霜”

(3)昇華和凝華的應用

讓學生解釋人工降雨,教師作出評價並統一觀點,這裏乾冰到雨經歷了三個物態變化的過程,一是乾冰的昇華降温;二是水蒸氣遇冷凝華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熱的氣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結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於上升氣流產生的浮力時,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指出乾冰易昇華吸熱還可用來:①給食品降温,②在舞台上製造“白霧”等。

(4)探究二:露、霜、霧、雨、雲、雹和雪的成因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霧、露、雲、霜、雪、雹是常見的自然現象,那麼它們是怎麼形成的?

討論交流:學生分組思考,討論.

教師答疑:如果要解決,就要弄清幾個問題(霧、露現象學生能解釋)

第一:空氣中總是含有水蒸氣的,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層中的水,不斷地蒸發而來的,當含有很多水蒸氣的空氣升入高空時,水蒸氣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華成小冰晶,這些很微小的顆粒,能被空氣中上升氣流頂起,形成浮雲,所以雲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組合而成的.

第二:雲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越來越大,達到一定程度時,上升氣流無法支持,就會下落.在下落過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與原來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第三:霜是水蒸氣凝華形成小冰晶,出現在地面上.當露點低於0℃時,則水蒸氣直接凝華在地面物體上形成霜.霧是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離地面稍遠的空氣中的塵埃上形成的.如果雨在落下時驟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氣,雨便凝固成冰塊,冰塊若遇地面向上的風暴把冰塊向上吹入熱空氣層中,這層空氣中的水蒸氣便凝結在冰塊四周,下落時又遇有0℃以下的冷空氣上升時,冰塊外面又結一層冰,如此反覆上下,到冰塊很大時,形成雹落下,這就是可怕的冰雹.在高空中的水蒸氣便直接凝成小冰晶,這就是美麗的雪花了.

三、課堂練習:動手動腦學物理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學生討論、交流)

五、課後作業:

收集生產生活中昇華、凝華現象。

【板書設計】

五、昇華和凝華

一、定義

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稱為昇華。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凝華。

二、特點

昇華過程吸熱,凝華過程放熱

三、生活中的昇華、凝華現象及應用。

【教學後記】

1.本節課內容貼緊生活,而且實驗設計簡單易行,要充分運用自主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在要求學生自主探究時,強調注意安全。

物理説課稿 篇6

尊敬的的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説課,教材分析,學生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通過前幾節的學習,學生已認識到某個力對物體做工就一定對應着某種能量的變化。在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恆量中,學生也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那麼物體的動能跟那些因素有關,引起動能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都是本節課要研究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深化了對功的理解,對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為下一節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併為用功能關係處理問題打開了思維通道,因此本屆內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是關建的一節,是重點的一節。

二、學生學情

深入瞭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1)學生已經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2)學生已經認識到做功必然引起對應能量發生變化。

(3)學生已經知道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可以把力學量與運動聯繫到一起。

(4)通過三年多物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單位以及符號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物理意義

3、理解做功的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體會演繹推理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定理演繹推理過程,培養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通過動能定理應用的學習,領會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加深對功、能關係的認識。

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四、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法):

1、直觀演示法、問題探究的方式(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2、活動探究法(理論推理)

3、集體討論法(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分析歸納總結)

學法:觀察思考、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五、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引出課題

2、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一)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恆量”告訴我們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上一節我們探

2那麼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具體的表達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關係得出了呢?

出示課題:動能和動能定理

(二)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演示觀察實驗思考:

(1)從高度相同質量不同的小球滾到底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誰得動能大?

(2)從高度不同質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哪個的動能大呢?

(3)總結一些動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以達到引發學生興趣為目的)

結論:質量大,速度決定動能大小。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動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問題:學生推導

1、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體的加速度多大?

3、物體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間有什麼關係?

4、綜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導得出什麼樣的式子?

5、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 它包含了影響動能的兩個因素:m和v

(2) 這個過程末狀態與初狀態的差,正好等於力對物體做的功

(3) 它涵蓋了我們前面探究得到的結論W∝V

2.於是我們説質量為m的物體,以速度v運動時的動能為Ek

(1)概念:

(2)動能的標矢性:

(3)動能的單位:

(4)動能式狀態量還是過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組織學生一起進一步分析例1的推導結果:提出問題:

(1)等式左邊W的意義

(2)等式右邊意義是什麼?

(3)此式的又表達了什麼意思?

(4)結論.上面關係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的動能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1)W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邊代表着變化量

(2)當物體在變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線運動時,動能定理也同樣適用。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例2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為m=5000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達到L=530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1、為什麼動能定理能解決變力問題?

2、建立動能和動能定理用了什麼研究方法?

3、建立動能定理經歷了那些過程?

4、這節課有什麼收穫(課堂小結)?

目的(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認知過程、結果進行自我檢查)

物理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力圖展現光學是有用的。在光的傳播規律學習之後,通過感性認識的豐富,表現光學知識是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學知識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誕生了電視機,光學知識與顏料混合的知識結合展現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了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獲得生動的事實材料,感悟實驗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學習中成長。

【教材重難點】光的色散現象、色光的三原色、物體的顏色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了光的折射,本節課的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學生也比較熟悉,感興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顏料的混合學生探究的價值不大。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色散現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組成的;

②知道透明體的顏色是由透過它的色光決定,不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

③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光的色散實驗,讓學生體驗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②通過教師演示和學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使學生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現實世界的絢麗多彩和美好,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②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③通過親身的體驗,使學生感悟實驗方法對學習物理的重要性。

④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悦,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四、【方法手段】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通過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實例情境,逐步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從而順利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解決。通過聯繫前一節光的折射內容並模仿偉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光的色散現象的實驗,讓親身經歷探究學習和思考,使學生意識到觀察、質疑、實驗探究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學法上採取:觀察法、實驗探究、歸納法。以豐富的實驗用具及設備作為教學手段,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和拓寬了知識的廣度,而且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

五、【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對比:在太陽光下,我們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種物體。然而,在漆黑無光、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場所裏,我們卻什麼也看不見。如果有燈光的照射,則光照到哪裏,我們就能看到那裏的物體及其色彩。這一現象説明我們所看到的物體的顏色與什麼有關?

追問:白天我們看到的光從何而來?太陽光是什麼顏色的?

引入: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白色是最單純的顏色,白光是最單純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紀英國的科學家牛頓通過一個實驗發現了一種極為奇妙的現象,讓人們對於上面的問題有了明確的認識。那麼大家想知道他的實驗是怎麼做的嗎,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這樣設計給了基礎差的學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利用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拜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便於學生更新已有經驗,接受新知識,誘導學習動機,豐富感知。

2、新課教學

(1)光的色散現象

①介紹三稜鏡,引出光的折射,將三稜鏡放在太陽光下,調節位置,讓學生觀察現象並描述現象

思考:我們看到的現象説明了什麼?

1、白光不是最單純的光

2、白光是由七種色光混合而成

②列舉生活中所見到的色散現象,解釋彩虹是怎麼形成的。

過渡:瞭解了什麼是色散現象後,我們再來關注這樣一個問題:能看見其它顏色的物體,説明有色光是進入我們的眼睛,進入我們眼睛的色光是不是隻有七種?那麼這些顏色又是怎麼產生的?

2、色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

學生不能對提出的問題提出合理的猜想和驗證,引導學生去觀察電視機,通過研究電視機的畫面發現光的三原色及各種色光的產生原因。

學生觀察之後能夠發現,電視機的畫面上只有三種顏色的色光存在,其它顏色的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過渡:電視機能產生各種色光,因為電視

機能夠發光,那麼大家現在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物體,如大家的衣服,桌椅,它們有顏色,但它們能自身發光嗎?它們為什麼能夠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3、物體的顏色

指導學生朗讀,診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提問:通過閲讀,我們知道了當光照到物體上時,物體對光有哪幾種作用?

(1)實驗演示:透明物體的顏色

強調透明塑料片的顏色,觀察透明物體的顏色與什麼有關

①將紅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紅光)

②將綠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綠光)

③將藍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藍光)

④無色透明玻璃片放在白光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七種顏色)

學生思考反饋:

塑料片呈現不同顏色的原因是什麼?

(2)實驗演示:不透明物體的顏色

觀察白紙上的光譜的顏色,反射的是什麼顏色的光?(七種顏色)

思考:紅花,綠葉在太陽光之所以呈現紅色、綠色是因為什麼原因?

4、顏料的三原色

提問:大家在畫水彩畫時,是怎麼得到水彩盒裏沒有的色彩的?

介紹:色光三原色

物理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應聘初中物理的 號考生,今天我要説的是 版 年級物理 冊第 章第 節〈 〉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與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幾個方面來説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了 和 等知識的基礎引入的一節 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又是學生學習和 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A 知識與技能

B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通過實驗和實踐,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物理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藴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

物理的興趣;

通過實驗養成愛動手的好習慣和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他們求知慾強,思維活躍,但是他們剛接觸物理,他們的抽象邏輯

思維還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事物和現象引入知識,加強直觀教學,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九年級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學生的心智較為成熟,認知水平比剛接觸物理時有了很大的提高,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進一步加強。但是,九年級學生往往不愛發言,課堂氣氛比起八年級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積極靈活的調動

三教法與學法

説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為主導作用。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法、講授法、討論法。

説學法

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激發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因此,本節課學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五課後反思

在這一節課的設計上,我根據新課標精神,以現代教學觀為指導,以實驗活動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相信,通過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學生會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收穫。

以上是我説課的內容,謝謝!

物理説課稿 篇9

第3節 速度和加速度

説教材:

《速度和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的基礎。本章從機械運動入手,講述運動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加速度。本節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運動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基礎,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為後面的學習做準備。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即位置變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來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在描述運動快慢方面的區別和聯繫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向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方向。

5.理解直線運動中加速度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及其加速或減速運動之間的聯繫

過程與方法:

初步瞭解極限思想在建立瞬時速度概念時的作用,瞭解比值定義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區別物理概念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區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節的要領。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他們容易接受相對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概念,而對相對抽象的加速度 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以及它們的區別;教學的難點是: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説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物體的運動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現象,學生對物體的勻速運動已有自己的認識,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並引導學生分析平均速度、瞬時速度,體驗它們的區別,利用類比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講授法、類比法、討論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

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簡要複習位移的概念後,為了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概念,指導學生利用類比的方法研究 速度的變化的快慢來理解加速度的概念,體驗類比的方法,體會比值定義法在物理中的運用。通過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主動接受新知識,加上例題的鞏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説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先進行速度的教學後進行加速度的教學,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快慢作為加速度的基礎,再用類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簡單到複雜的認知過程。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複習位移的概念後,教師舉例(物體有各種各樣的運動,不僅不同的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不一樣,且同一物體在不同時段的運動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並請同學們舉例:如 蝸牛爬行,飛機起飛等)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運動快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1)平均速度:教師提出問題:物體做機械運動時位置發生了變化(即發生了位移),但運動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導學生思考,和具體討論兩種簡單的運動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較時間,運動的時間相同比較位移。在討論位移和時間都不同時採用位移和時間的比值來描述(比值大,運動快;反之則慢)。從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或 ),這樣學生知道為什麼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瞭解比值定義的方法。教師利用教材中的圖2-22和表2-3,讓學生明確求的是哪一段時間,哪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2)瞬時速度:讓學生討論與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物體運動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運動快慢,在給出瞬時速度的概念。體會極限思想在物理中的運用,瞭解實驗室怎樣測瞬時速度,並總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區別。

(3)加速度:通過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來引入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題,幫助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知道加速度是向量,加速度有正、負之分,並理解正、負號的意義;進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學難點。通過交流,教師總結: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概念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習。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lox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