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説課稿彙編九篇

説課稿彙編九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説課稿彙編九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我為你驕傲》是一篇富有童趣且藴含做人道理的記敍文。文章文句淺顯,用通俗的語言講述了:我因為在與小夥伴玩耍的過程中,於無意間不小心將一塊石頭砸碎了老奶奶的後窗玻璃。之後,我在擔心害怕中與老奶奶繼續交往。但良心卻驅使我要為自己做的錯事負責任。於是我通過自己的勞動攢足7美元,並用寄信的方式向老奶奶承認了錯誤。而寬容慈祥的老奶奶同樣以回信的方式將7美元歸還給我,並用“我為你驕傲”,這五個字來肯定並讚揚我是一個知錯能改、有責任心的誠實孩子。文章用一個生活故事告訴孩子們,做人要誠實、有責任感,並且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肯定、尊重與誇獎。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敍,語言樸實結構緊湊,讓讀者人隨文動,情隨文發,而且文中插圖形象鮮明,含義感人!新課標始終要求語文教學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想《我為你驕傲》一文旨在通過一個生活小故事來教育學生應該怎樣做人。文章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來安排文本是別有深意的。

因此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認識“封、歉”等九個生字,會寫文後出示的“我會寫”中的生字新詞。

二、過程和方法: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並能回答老奶奶為什麼要寫“我為你驕傲”?這一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一個人做人要誠實

讓學生從讀中獲得深刻的感受和獨特的體驗,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啟發學生自讀自悟和富有個性的表達。引導學生在體驗人物心理,評價人物表現中受到教育和影響。同時,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學生的個性體驗,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鼓勵學生拿出勇氣去面對錯誤,承認錯誤。同時也要學會寬容,學會感動。

二、説教法與學法

本文通過一個生活小故事來告訴孩子們一個做人的道理,所以我準備以朗讀體驗法、以讀代講法、讀中感悟法等教學方法來體現新課標“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三、説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激發興趣

一堂課的開頭是至關重要的,我在上課伊始即讓學生讀課題再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隨即引出:我是誰?你又是誰?驕傲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我為什麼要為你驕傲?這些問題,從課題進入,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讀文的熱情,增強了讀書活動的目的性。從學生的提問中可以看出大家對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關心度。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在這一環節,我把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交給學生:你想聽老師讀還是自己讀課文?不論是範讀還是自讀但目標是:讀了(聽了)課文,你知道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自學生字詞。

1、自讀課文,標自然段,想辦法認識生字,並把帶有生字的句子多讀幾遍。

2、出示小黑板:寫有這課的生字詞

光滑 玻璃 破碎 攢錢

信箱 頓時 信封 道歉

3、多種形式讀生字:點名讀,男女生讀,齊讀,隨機讀

4、哪個字你認為不好記,説説你的方法

(在讀書中,在生活中,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在與同學的相互交流中識字,記字,豐富了學生的識字經驗。多種形式的鞏固,促進了學生的識記,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礎。)

(三)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1、聽讀,理解“真情”

我非常想把這篇課文再讀給同學們聽一聽,同學們你們想聽麼?那麼在聽完以後你要告訴我,你聽完故事以後的體會是什麼?

教師示範讀課文。

師生交流聽讀後的感受。

2、自讀,理順脈絡,感悟“真情”

請你小聲自讀課文,把感動你的地方畫下來,再讀一讀。

小組交流:相互讀讀感動自己的地方,説説感動的原因。

師生交流:點名讀出課文中感動的地方,並引導學生説出感動的理由。

3、小組讀,體會“真情”

整個故事中,主人公“我”的情感變化過程是怎樣的?小組同學一起讀讀,説説:主人公“我”的情感變化過程

師生交流

高興——害怕——很不自在——一陣輕鬆

師生交流“我”情感變化的原因。

4、猜測老奶奶的情感變化:

“我”的情感變化是這樣的,那麼老奶奶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呢,課文中告訴我們了麼?那我們猜一猜好麼?

邊自由讀邊思考。

師生交流老奶奶的情感變化過程及原因,對應“我”的情感變化,猜測老奶奶的情感變化。

交流:

生氣——假裝不知道——耐心等待——為你驕傲

那麼你認為老奶奶為什麼要還這7美元?為什麼要寫這句話?(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説一説)

在學生充分談出自己感受的基礎上,教師提示:在慈愛又善良教育後輩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錢,是孩子純真的情,悔過的心,是值得為孩子驕傲的美好品質——誠信、孩子的誠信。分頁標題#e#

(讀書是閲讀教學中最關鍵的環節,但是二年級的學生的閲讀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於發展,這就要求教學設計中注意讀書的層次性、目的性、趣味性問題,引導學生保持探究讀書的熱情。從而通過讀書使學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小組討論編結尾:課文結尾“我”看到這四個字,會想些什麼,會對老奶奶説些什麼?會對小朋友們説些什麼呢?(任選一問先寫後説旨在以不同方式領悟中心這樣抓住文章內容上的特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習作和想像訓練,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習作過程中進一步受到文中人物優秀品質的薰陶和影響。)

5、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喜歡課文中的人麼?説説為什麼?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老奶奶和主人公“我”的話,你會怎樣説?

板書:

勇於認錯誠實做人

真誠鼓勵寬容待人

6、聯繫生活,領悟“真情”

在我們身邊,一定有象老奶奶這樣寬容的人,也一定有象主人公“我”這樣勇於承認錯誤的人,當然也會有正好和他們完全相反的人,那麼不論是哪種人,你都可以和我們大家講一講,説説你的體會。

(四)積累詞語,隨機運用:

我很喜歡這篇課文,除了他很讓我感動以外,就是這篇課文中有許多好詞好句。有你喜歡的好句子麼?找一找,畫一畫。

小黑板出示:

1、我們看着石頭像子彈一樣射出,又像流星一樣從天而降,覺得很開心,很有趣。

2、我們聽到玻璃破碎的聲音,就像兔子一樣飛快的逃走了。

説説這兩句的相似之處。

用“……像……”説一句話。

(五)總結全文,感悟中心:

1、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體會,結合自己説一説。

2、你覺得"我"還可以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彌補這次過失?

3、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做錯了事,應當怎麼辦?

(課內外結合,啟發學生的思考,挖掘學生的心理體驗,訓練學生思維,在充分交流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認識,促進了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板書:

22、我為你驕傲

打碎玻璃—攢錢賠償—得到獎勵

勇於認錯誠實做人

真誠鼓勵寬容待人

(六)課外拓展,豐富教學

1、記一記名言:

誠實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英國喬叟)

寧可因為説真話而負罪,也不要説假話開脱。(波斯薩迪)

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前蘇聯高爾基)

寬容產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產生的要強烈得多。(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儘量寬恕別人,而不要原諒自己。(古羅馬賀拉斯)

2、讀一讀故事:

誠實的故事

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説課的題目是《李時珍》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李時珍 》是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中的一篇課文。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課的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圖文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李時珍》的教學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實踐,的精神。以及樹立長大後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之才的人生價值觀。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李時珍不畏艱險、勇於實踐的精神。

難點:學習通過具體事例來描寫人物品格的寫作方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

1、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 應着重採用引導讀文、讀中感悟 、討論教學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學情分析:(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 學生特點分析:小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識障礙上: 通過具體事例描寫來 表現李時珍人物品格 的寫作方法 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 動機和興趣上:採用導學案的形式,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又用小組互助、小組積分的評價獎勵機制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 檢查預習情況,複習導入 ,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2)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和解決課文中比較簡單的問題,

(3)交流協作,學生在小組內互助學習,互相交流各自的學習方法,解決課文中比較困難的問題。

(4)展示激勵,對組內和全班生成的有共性的問題,各小組比賽展示,爭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鍛鍊學生演講,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適當的加以點撥引導。

(5)能力訓練。達標檢測使學生能鞏固所學知識,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6)拓展延伸,重視課文的寫作特點和方法,適當對這種寫作方法作簡要的講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採用畫知識結構圖的方法歸納總結。

(8)佈置作業,本課作業由於在課內已經解決,課後作業就是預習下一課。以上是我對《李時珍》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再整堂課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李時珍精神的認識和理解上,並且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鍛鍊學生的下作技巧,使學生的認識活動逐步昇華,及掌握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還學會了方法。

説課稿 篇3

本節課是一節綜合類的課型,它集造型、表現與手工活動為一體,讓學生嘗試用不同材料,用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素材,通過看看、想想、説説、畫畫、做做、捏捏、剪一剪、貼一貼等方式來表現《我的太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

本課我以培養孩子們的興趣為前提,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解放學生的眼、耳、腦、手,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敢想、敢説、敢做、通過用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給學生的創造表現活動提供最合適的環境,並且學會合理的有創造性地運用素材,通過這些活動,整體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及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

第一,注意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綜合,運用多媒體課件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科的持久興趣,瞭解基本的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通過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充分融入主觀情感,從而表現出具有個性“我的太陽”的形象,激發創造精神,發展審美實踐能力,誘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孩子們的人格。

第二,啟發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想象太陽的變化。並表達出各自與眾不同的想法,並且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挖掘美、創造美的能力,通過這些活動,整體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

第三,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中發現原始美術材料,經過簡單的創造,體驗用多種工具材料,如:剪剪、貼貼、畫畫、捏捏等,以圖案美的形式來表現太陽。

教學目標:

1、能抓住太陽的基本形狀特徵大膽想象,創造出有個性的太陽形象。

2、引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為了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表現自己,我的教學重點:

1、啟發兒童想象、聯想的過程。

2、抓住太陽的基本形狀特徵大膽想象,以圖案化的形式表現太陽。

教學難點:

是否敢於合理的,有創意的運用材料,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生

動的太陽形象。

教學過程:

我在引導階段,首先播放多媒體《我的太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通過欣賞、創設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發展階段我精心設計了幾個問題:

一.發展階段:

1、誰來告訴大家陽光照在身上是什麼感覺?

2、你們平常畫的太陽是什麼顏色的?

3、太陽由什麼形狀組成?

然後我對問題進行總結,並讓孩子們從彩筆盒裏拿出紅、黃、橙(橘紅、橘黃)色,讓孩子們對色彩的認識得以鞏固。

為了進一步提高孩子們的感知能力,我講述了一個關於太陽的故事(也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讓孩子們邊聽邊想,發揮想象力,想象十個太陽的十種模樣。

二、通過演示四季的太陽,用擬人手法。點、線、面等元素表現畫面,這些大膽誇張的示範作品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

三、讓孩子們創作,教師巡視指導時我抓住要點:

1、太陽的形狀。

2、合理的運用材料。

3、怎樣使太陽美觀大方與眾不同。

通過創作太陽遊戲使本課的知識點兒得到昇華,既靈活的評價了學生的作品,又使學生在遊戲中學到了知識,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孩子們的成就感。

四、在評價小結階段:

因為藝術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孩子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個孩子,用藝術的眼光評價每幅作品。

五、拓展階段:

下課後,還可以用其他形式來表現太陽,使我們的小小手再一次得以鍛鍊,總之,通過本課的學習,運用多媒體課件,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為學生搭建了快樂學習的平台,促進自主表現能力的生成發揮。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歌曲粉刷匠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小學音樂第二冊的知識內容,該單元的主題是巧巧手。本歌是一首風趣、活潑的波蘭兒童歌曲。42拍。F大調,一段體結構。全曲音域僅有五度,由(do re mi fa sol)這五個唱名組成短小嚴整的四個樂句。旋律多使用重複的手法,簡單而且易唱易記。第一、二、四樂句基本相同,第三樂句旋律稍有變化,並以( —)的節奏貫穿全曲,給人以完整統一的感受。輕鬆風趣的旋律與幽默詼諧的歌詞相結合,一方面生動地描繪了小粉刷匠在觀賞自己的勞動成果,得意炫耀自己的勞動技術,另一方面表現了小粉刷匠一心只顧勞動,弄得自己鼻子也刷上了白灰的頑皮神態。讓學生在唱歌,歡笑中體驗勞動的愉快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根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1、認知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能夠用活潑、輕鬆的聲音,按照節奏和曲調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能力目標

在演唱,表演中交流情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表現能力,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

能夠按照圖形譜,準確地朗讀歌詞,能夠聽音模唱旋律,並瞭解其組成音。

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和用樂觀的態度對待勞動,明白“勞動最光榮的道理。”這一環節是我的教學難點,但卻不是我的教學重點,因此佔用的時間並不長。我會把教學重點放在為《粉刷匠》這首歌詞來創編動作上,讓學生表現勞動時愉快心情。

二、説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因為我面對的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所以我在教法上改變了以往音樂課從練聲到節奏到視唱再到歌曲的固定模式,根據新課標的宗旨,本着全面參與、個性發展、合作、創新等教育理念進行。我確立了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其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一理念要求音樂教育的全過程是一個自覺的審美過程,貫穿着所有的審美因素。讓學生在不斷髮展音樂審美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音樂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啟發學生的思考創編,同時用活潑有趣的體態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以下教法:

1、注重體驗與感悟

緊緊圍繞新課標“以聆聽為主”的教學理念展開教學。在每個環節都設計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帶着一個問題,一個任務去聆聽音樂,感受音樂,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其中,並得到相應的審美體驗,真正做到樂教於學。

2、情景教學:

我利用學生喜歡的少兒頻道做引子,和學生一起做《餅乾歌》的律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學生生動演唱歌曲做好了準備。

學法指導上,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小組合作、即興表演,跟隨音樂主動學習歌曲。從而感受到歌曲的生動活潑和妙趣橫生。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之間不斷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電子琴、帽子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具體設計如下:

新課標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注重藝術實踐,鼓勵音樂創新,提倡學科綜合等嶄新的音樂教育理念,給音樂教學提出了新任務與新要求。因此,在教學時,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 組織教學

聆聽歌曲《我有一雙萬能的手》

上課伊始我對學生説:同學們,請你們看老師的表情,(老師做出燦爛的笑容)誰能和老師一樣?(學生被老師所感染)太棒了!每一位小朋友都送給老師一個美麗又燦爛的笑臉。好,請你們現在和老師一起聽首非常好聽的歌曲。提示:歌曲唱出了小朋友的手都會做什麼事?你會做什麼事?

巧妙地運用談話聆聽音樂的形式引入主題。

2、 學唱表演歌曲《粉刷匠》

從聽錄音範唱《粉刷匠》入手。我向學生介紹一位叫“彼得”的小朋友,設置問題:“小朋友們在音樂中聽出了他小手在幹什麼?”引出粉刷房屋的人叫—粉刷匠。然後出示幻燈片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歌曲為《粉刷匠》。從虛擬的“彼得”引入課題,可以拉近學生和歌曲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有種親切感。

本環節中,我讓學生用“刷”練習節奏,在讀出節奏的基礎上,加上歌詞,然後隨錄音唱歌詞,通過由淺入深,趣味演示的方法,解決了練習歌曲節奏和讀歌詞的枯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創編活動

可以讓學生邊跟錄音邊唱,鼓勵他們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自己編動作,做一回真正的粉刷匠。還可以給學生戴上用舊報紙折成的紙帽,打扮成小粉刷匠的形象。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勞動的樂趣。為下一步歌曲處理打下基礎。整個過程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勞動時的辛勞與快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創編意識。

4、歌曲處理

有感情的歌聲,永遠是音樂教學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為此,在歌曲處理中,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感受來思考兩個問題:

(1) 如果你是粉刷匠,或者幫媽媽做了一點事,得到媽媽的誇獎,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2) 看到粉刷好的房屋,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啟發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 拓展延伸,滲透情感教育

通過談話,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有關勞動的歌曲,並齊唱這些歌曲,從而明白“生活中處處都需要勞動”、“勞動最光榮”的道理。

粉刷匠這一課,通過創編律動讓學生感受到波蘭風格的音樂旋律美和富有的動感節奏美等等。在這些活動中,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通過自身的感受、體驗、想像和創造而獲得情感審美上的昇華,為其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最後,整節課在歡快的《粉刷匠》歌曲聲中愉快結束。

五、説板書

整潔、美觀的板書設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下面是我這堂課的板書設計

粉刷匠

刷刷 刷刷 刷刷 刷刷 刷刷 刷 刷刷 刷刷 刷

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 (人教版)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我的説課分五個環節:

一、説教材

1、地位和作用

這節內容既是上一章《地球和地圖》拓展,又對學生今後學習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等教學實際, 確定以下三個目標。

3、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

我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法和知識競賽法,先學後教,啟發式教學,這樣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三、説學法

本節課採取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教學流程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把本課教學過程設計了五個環節:

(一)展示學習目標,導入新課

通過學習目標的設置,使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

(二)動手觀察,探究新知

先講解大洲的概念,使學生認識大洲,並知道陸地分七大洲。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説出各大洲的輪廓特徵。同學們大膽想象(如:亞洲大象頭,南極洲孔雀開屏,大洋洲馬鞍加烏龜等等),答案可以五花八門。這一活動充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我又要求學生以最快的速度將各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並按縮字法記憶,減輕學生記憶負擔。

讓學生在世界地圖上認知七大洲的分佈,並找出兩兩對稱分佈的大洲,説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直觀生動,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

(三)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大家都看過世界地圖,有沒有想過親自畫一幅世界地圖呢?我們今天要一筆畫出一幅世界地圖。這一環節學生通過競賽式的“一筆畫”的活動,整體感知世界海陸分佈大勢。

通過剛才的畫圖過程,大家可以知道各個大洲的形狀大多是三角形。下面大家利用課下準備的漂亮的各色紙張,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臨摹並剪出各大洲輪廓圖,標上名稱。這一活動使學生對七大洲形狀和位置的認知更加形象和生動,為後面的拼圖活動準備材料。

世界大洲兄弟七個,每一位的左鄰右舍都是誰呢?讓學生用剪圖以小組為單位擺一擺。體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擺圖的活動,不僅深化了對地理定位方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參照“世界地形圖”,以“非洲”為例探討確定大洲位置的方法。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確定非洲在經緯網上的位置。讓學生仿照上面的方法來確定其它大洲的位置。小組合作,教師點評,探究各大洲在經緯網上的位置。活動之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四)競賽活動,鞏固練習

參照各小組共同完成的七大洲剪圖,進行小組競賽。分必答、搶答、男女對抗、小組長搶答等形式。本環節的設計是根據本節的教學目標,以圖為出發點,培養學生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

定時拼圖:要求學生在經緯網底圖上,準確粘貼各大洲位置並填出四大洋的名稱及各大洲之間的界限.評出優勝小組並展出。

教師明確拼圖規則,使學生髮揮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五) 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分享學習成果,並以板書形式將重,難點內容用彩筆表示出來,鞏固本節知識.

佈置作業:地理填充圖冊p12-13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首先這節課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一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問題都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關注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二是以活動帶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關注了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三是在教學中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其次這節課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與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不足之處:

由於擔心課堂組織教學不能收放自如,學生討論學習的自由度不夠寬鬆,對於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學生們顯得意猶未盡。

板書設計如下:

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上午好!説課題目是《細胞的增殖》第一課時“細胞不能無限長大”,我將從以下六部分進行説明。(1、教材分析2、學情分析3、教學目標及重難點4、教法與學法5、教學過程6、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我們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細胞的增殖”是必修1《分子與細胞》模塊的第六章第1節內容。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是在學生學習過細胞的分子組成、結構和功能、物質運輸、新陳代謝的基礎上,認識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產生、發展和凋亡的過程。

細胞的增殖這一節包括: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四部分。它們是依次遞進的關係:瞭解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才能理解多細胞生物的生長需要通過細胞生長和增殖實現,再進一步學習細胞增殖的方式。

其中“細胞不能無限長大”是舊教材所沒有的,對應《課標》的要求,屬於瞭解水平,即簡述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週期性。並且“活動建議”中提出“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此活動意在使學生通過模擬探究實驗瞭解細胞分裂的必要性。儘管不是知識的教學重點,但卻是一個較好的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訓練點。“倡導探究性學習”是《課標》基本理念之一,提倡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實踐,達到學做統一。

必修1模塊側重於通過觀察和實驗,將《課標》中要求的11項科學探究能力,按照合理的能力梯度順序編排在不同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每項探究活動都有能力發展目標的側重點。例如,在學習第二章第5節細胞中的無機物時,通過技能訓練活動,側重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能力;在第三章第3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側重培養“解釋數據”的能力;在第五章第1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的學習中,利用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和探究活動“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側重培養“確認並控制變量”的能力;在第五章第3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中,利用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活動,側重培養“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等。教材中的“科學方法”和“技能訓練”都是為科學探究準備的,以細水長流的方式給學生更多的瞭解和練習的機會,有助於提高探究能力。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節教學任務,我對教材中的模擬探究實驗做了一些處理。教材定義“細胞大小”即細胞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也就是説,教材希望學生探究的是“細胞表面積與體積比,同物質運輸效率之間的關係”。而通常理解的“細胞大小”則是指細胞的體積大小。如果沿用教材的定義,容易增加學生分析數據得出正確結論的難度。於是,我採用了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探究問題:“細胞的體積大小與物質運輸效率之間的關係”。

二、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學生已經學習過細胞的基本結構,也具備計算體積和表面積等數學知識,並瞭解酚酞遇到鹼性溶液會變成紅色。因此,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完成學習任務。

(能力基礎) 此外,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模仿、練習、部分獨立設計、獨立設計等階段,所以,我一貫注重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剛開始以教師引領為主,學生模仿為輔進行探究,後來開展教師引導的,有不同能力側重面的,學生部分獨立設計為主的探究活動。經過有計劃的訓練,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逐步提高。此時,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基礎,能夠進行較完整的探究活動,自主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

(認知基礎) 而且,高二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都處在提高期,有一定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特別是對實驗操作部分有濃厚的興趣。樂於主動參與探究,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如果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推斷“細胞體積大小與物質運輸效率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得出這樣的錯誤結論:“細胞體積越大,物質運輸效率越高”,所以,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使他們信服科學實驗的結果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有助於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精神和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基於上述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知識目標 説出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

能力目標(1)嘗試設計可行性的實驗方案,從而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

(2)通過對實驗數據的整理和分析,鍛鍊運用數學分析、歸納和推理的方法處理及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探究的基本過程,形成嚴謹的科學精神和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重難點)“自主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理解科學過程,最重要的是親歷實驗和探究,這其中又以“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為基礎。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是“實驗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因為,以實證作為判別尺度、以邏輯作為辯論武器,做出正確判斷,得出正確結論是高中階段應達到的一個重要的能力目標。關於突破難點的具體方法,我會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詳細説明。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採取實驗探究法教學。學法則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

這是我校正在倡導的新課程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結合生物學科特色及本節課內容的特點,將教學過程分為三大部分:(創設情境進入課題、引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歸納總結)。我主要説明第二個部分。包括:提出問題,設計、展示方案,實驗操作,分析數據四個環節。

提出問題 採取教師直接提出探究問題的方式,為後面的重點內容節省時間。因為,作為普通校的學生,迅速、順利地提出與本課題相符合的探究問題難度較大,並且這也不是本節課的重點。

然後向學生説明採用模擬探究的原因是:活細胞不僅微小,而且生命活動複雜,直接以細胞作為實驗材料進行研究在高中階段存在很大的困難,況且只是想探究“細胞的體積大小與物質運輸效率之間的關係”,應該使問題簡化。

設計展示方案 設計展示方案環節,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難點,也是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之一。“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既包括實驗方案在科學性上是合理的、嚴謹的,又包括方案在現有條件下是可行的。那就需要克服這些困難: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想到用什麼來模擬細胞並獨立設計全部實驗方案。學生象力豐富,容易設計出多種可行性低甚至是不可行的實驗方案,而教師又無法在課上一一點評。為了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設計出可行的實驗方案,我進行了四個步驟的引導。

首先,提出具有難度梯度的三個問題:1、用什麼代表不同大小的細胞?什麼代表被運輸的物質?2、怎樣證明物質進入了“細胞”?以及深入到“細胞”的程度?3、如何衡量物質運輸效率的高低?

其次,介紹實驗用具:含有酚酞的瓊脂塊、0.1%的NaOH溶液、燒杯等。

再次,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實驗材料,解決3個問題,從而設計出可行的實驗方案。並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巡視全班,及時評價、點撥。【請看視頻】。在教學過程中,幾乎所有組學生都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設計任務,同預期基本一致。只有個別組無法想到利用酚酞遇NaOH變紅的原理代表“物質運輸進了細胞”,然而經過教師點撥後,也很快的設計出了實驗方案。

最後,待討論結束,請出一組學生展示設計方案,並組織、引導其他人評價、修正、完善該方案。【請看學生展示及修正實驗方案的視頻】。學生比較完整的補充、修正了實驗方案,好於我的預期。至此,較順利地突破了第一個教學難點。

實驗操作 有了完整的設計方案,學生更加清楚實驗操作的流程。我強調了安全問題和需注意的細節後便示意學生動手操作了,並認真觀察他們操作情況,及時指導、評價。【請觀看實驗操作情況的視頻】。

在巡視過程中,我發現有一組學生將邊長為2cm和1cm的瓊脂塊都切成了長方體,就與他們探討:當瓊脂塊為長方體時,繼續完成實驗操作是否仍具有科學性?在達成了科學性不受影響的共識後,我鼓勵他們“將實驗進行到底”,並提醒了計算數據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分析數據 分析實驗數據是本節課另一重難點,也是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之一。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對錶中數據的縱向比較、橫向聯繫,得出:“細胞”體積增大,“細胞”表面積與體積比減小,從而使物質運輸效率降低,所以説細胞不能無限長大。教師引導的方式將直接影響學生分析的質量。我的具體做法是:預先將教材中的表格增加出一列數據:“NaOH擴散的體積”,以便降低求解運輸效率的難度。

在學生整理完各項數據後,鼓勵他們展示數據、説明實驗結論,從而為下一步引導做好鋪墊。【請看學生們整理數據説明實驗結論的視頻】。之後,利用問題進一步引導:隨着瓊脂塊體積的增大,哪組數據的變化趨勢與物質運輸效率的變化是一致的?你能否嘗試着解釋細胞越大物質運輸效越低的原因?進而將分析的重點過渡到“運輸效率”和“表面積與體積比”上,再通過兩組數據的變化趨勢相同得出答案:隨着細胞體積增大物質運輸效率降低的原因是表面積與體積比在減小。由此,便總結出了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一個原因:也就是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限制細胞長大,隨後,再向學生説明細胞核也是限制因素之一。

在修改數據表的同時,我將表中邊長1cm和3cm的瓊脂塊對調了位置。這樣瓊脂塊的排列順序就變為自上而下邊長依次增大,本以為變動後更有助於學生對比數據、得出結論。結果,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將這列數據誤看成了瓊脂塊的編號,按照撈取時的順序填表,致使所填數據與邊長不對應,反而影響了實驗結論的得出。由此我深深的體會到,課前認真分析、鑽研教材,領會設計意圖是非常重要的!

六、教學反思

1、敢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加工,體現出尊重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

2、關注課堂的生成,並有一定處理。有一組學生將瓊脂塊切割成了長方體是在預設之外的,當時我不僅鼓勵他們繼續完成實驗,還在分析數據時詢問了該組的結論,同樣是“細胞體積越大,物質運輸效率越低”。如果我能夠請該組學生展示數據,既不會妨礙正常教學,又能利用數據處理過程複雜的現象説明實驗的簡便性原則,從而使本節課更加完美。

以上是我對本節教學內容的一些認識,若有不妥之處,歡迎各位老師指正,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課題是《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首先,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節。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對該章的要求是學生能夠描述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徵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同時倡導學生學會培養細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學方法。用培養基培養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是認識細菌很真菌是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方法。這對於高中生物教學中將涉及的“菌落”“培養基”和“接種”等重要的生物術語會起到鋪墊的作用。這一節也對下面學習細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節的實驗探究中,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細菌和真菌就在我們身邊,而且無處不在,從而更深的認識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根據課程標準我的授課思路也基本按此展開。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八年級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説出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分佈特點

2、能力目標:探究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積極參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及時交流經驗,體驗與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動的樂趣。

説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很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條件。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培養細菌和真菌的實驗操作過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細菌和真菌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教學難點:利用事實説明細菌很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難點的依據: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點、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説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展現學生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初二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身邊發生的現象,發展思辨能力,關注學生心理狀況。教師在活動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小組討論法: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説學法

學習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理論依據: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各項活動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複習上節學習的內容,並簡單提問。(5分鐘左右)

導入新課:(2~3分鐘)通過直觀觀察的方法進行導入。事先準備一個長毛的的饅頭,拋出問題,饅頭上長的是什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最終揭示饅頭上長的是青黴的菌落,那麼什麼是菌落?細菌和真菌的菌落相同嗎?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講授新課(30分鐘):

(1)通過導入引入課本66頁菌落的概念,讓學生仔細閲讀67頁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區分PPT上哪些是細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

(2)引導學生仔細閲讀67頁科學方法中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總結出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五個步驟。

(3)在理解五個步驟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完成68-69頁探究實驗,並分別找出一名代表回答探究實驗的過程,並請同學進行互評,最終通過教師進行總結探究實驗流程。(4)通過探究實驗引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條件,並讓學生在70頁勾畫出相應的重點。

(4)教師進行課堂總結,把本節的重點,再次強化。

(5)在課堂小結的基礎上完成PPT上的自我檢測和課後練習。

(6)對自我檢測和課後聯繫所表現出來的的問題進行解惑。

(7)最後理論聯繫實際應用,請同學自行列舉出怎樣的環境含有細菌和真菌多,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才可以防止細菌和真菌的侵染,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板書設計: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1、觀察菌落

2、實驗;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3、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温度;有機物 4、佈置作業:針對初二 年級學生素質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我佈置的作業是:完成課時練第五節的基礎滿分練和提能測試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是根據 初二 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識規律,採用直觀教學方法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了教學。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要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地探索學習,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説課稿 篇8

[説教材]

《圈兒變變變》是省編教材大班下學期主題十一《什麼變了》中二級主題《我讓材料變化》中的一節活動。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大班幼兒的探索求知意識越來越強,對自己及周圍發生的變化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本節活動通過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塑料圈兒,讓幼兒創造性的進行操作,展開豐富的想象,探索把塑料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的不同玩法,達到擴展幼兒想象力,激發幼兒探究事物發展變化的興趣的目的。它的材料貼近幼兒生活,容易引起幼兒的操作慾望,體現了健康,社會,藝術等多方面內容的相互滲透與整合,符合大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説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結合《大綱》要求,教學內容,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情感、能力、動作等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體驗自由玩圈兒及與小夥伴合作玩圈兒的樂趣。

2、培養幼兒把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進行遊戲的能力。

3、指導幼兒練習鑽、爬、跑、跳等基本動作。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培養幼兒把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進行遊戲的能力。

[説教法]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方法:

1、談話法:談話包括師幼、幼兒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分享。活動開始部分,我通過提問“塑料圈兒像什麼?”“我們可以怎樣去玩?”等問題,引導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發幼兒探索塑料圈兒玩法的興趣。

2、操作法:幼兒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在此活動中我鼓勵幼兒根據自己能力與經驗自由玩圈兒及合作玩圈兒,大膽進行操作,既滿足幼兒動手的需要,又是對活動教育意義的一次提升,變“想象”為“行動”。

3、遊戲法:本節活動以“玩圈兒”的方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4、展示法:每個幼兒都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操作後幼兒介紹自己的玩法,既是對幼兒這種需要的滿足,又是對幼兒探索的一種肯定,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就感,使之更樂於參與。

5、直觀演示法:通過播放幼兒玩圈兒的錄象,使幼兒直觀的獲得知識經驗,使幼兒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擴展想象,開闊思維。

[説學法]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運用動手操作法、展示法、遊戲法,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等來獲得知識經驗。因為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所以整節活動中,幼兒在玩圈兒中去想象、去探索、去發現,全身心的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活動中給幼兒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展現的空間。

[説活動程序]

1.活動身體,做好準備

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做圈兒操。此環節4分鐘,充分活動身體,為接下來得活動做好身體上的準備。

2.師幼談話,激發興趣

教師通過提問:“塑料圈兒像什麼?”“我們還可以怎樣去玩?”等問題,引導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發幼兒探索塑料圈兒玩法的興趣。此環節2分鐘。

3.自由玩圈,探索玩法

在此環節中幼兒自由玩圈兒,可獨立玩也可以多人玩。探索圈兒的多種玩法。

這一環節目的是通過幼兒自己的探索,相互間的模仿掌握圈兒更多的玩法,教師以同伴的角色和幼兒一起遊戲,觀察幼兒活動,鼓勵幼兒將圈兒當成替代物進行遊戲。如:幼兒把圈兒當作“車輪”“方向盤”時,教師要及時肯定,並鼓勵其再想出其他玩法,引導幼兒的遊戲更深入。 此環節5分鐘。

4.介紹玩法,展示交流

①、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把圈兒變成什麼,並玩給大家看。

②、課件出示小朋友合作玩圈兒的錄像。如:“變成‘車輪’滾一滾”、“變成‘山洞’鑽一鑽”、“變成‘陀螺’轉一轉”、“變成‘花瓣’跳一跳”、“變成‘烏龜殼’爬一爬”、“變成‘方向盤’開一開”……幼兒可以跟着一起玩一玩。

錄像的播放可以使幼兒在已有基礎上,擴展想象,增加經驗。同時教師在玩的過程中指導幼兒練習鑽、爬、跑、跳等基本動作。此環節9分鐘。

5.嘗試合作,分享經驗

幼兒互相欣賞各自想出的玩法,並嘗試合作玩圈兒,將圈兒想象成各種物體進行遊戲。

在和小夥伴一起玩的過程中,培養了幼兒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質,讓幼兒體驗到創造性的玩圈兒的樂趣。此環節6分鐘。

6.集體遊戲,體驗快樂

教師出示“大灰狼”頭飾,介紹遊戲規則:“大灰狼發出指令‘變成陀螺’,幼兒將自己的圈兒變成陀螺,做錯的小朋友會被‘吃掉’”。

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在遊戲中自然結束。此環節4分鐘。

説課稿 篇9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它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作奠基。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實例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徵。接着,安排課堂活動鞏固學生對特徵的認識,進一步建構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空間觀念。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序地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滲透數學美的觀點,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

教學難點:小組合作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教具準備:

計算機軟件、實物投影儀、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

直尺

學具準備:

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釘子板、三角板、直尺、實驗報告單。

第二部分 教法選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括這一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識。

第三部分 學法指導

1、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進行操作、觀察、探究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第四部分 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

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説: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圖形在裝扮着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看,這是我們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嗎?學生觀察後會説黑板的面、課桌和講台的面是長方形;鐘錶的面和地板磚是正方形等等。這時我再對學生説:小朋友們真了不起!已經能辨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那麼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麼特徵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接下來就很自然的引出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再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大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這一環節的設計利用了學生所熟悉的物體,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探索學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組在學具中選用所需的材料,開始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請小組長做好分工,把研究結果記錄在實驗報告單上。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説課稿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個角上比一比,發現長方形的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個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也是選用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和三角板。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別量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紙片的一個角,它是直角,然後把長方形紙片對摺再對摺,發現4個角重合在一起,説明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樣把紙片對摺再對摺,發現4個角重合在一起,説明4個角也都是直角。

當學生彙報完後,我與學生一起總結出:長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邊總結邊板書)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然後匯

報交流,一方面體現了數學的民主性,我給每個學生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讓學生經歷了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生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同時讓各個組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交流,體驗成功,從而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樣能使情感的數學目標落到實處。

三、應用拓展

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節課練習的設計着重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靈活性三個特點,分為基本練習和擴展練習。

1、基本練習

(1)圍一圍

照下圖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圖略)

(2)拼一拼

用兩副同樣的三角板分別拼出1個長方形和1個正方形。然後根據拼的情況進行展示和交流。學生這樣拼(演示課件)

(3)、擺一擺

用同樣長的小捧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4)塗一塗

在方格圖上塗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圖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認識,通過圍一圍、拼一拼、擺一擺、塗一塗、量一量、填一填多種形式的基本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並且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擴展練習

(1)把一張長方形紙片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這道題有一定的挑戰性,怎樣才能得到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哪條邊可以當作正方形的邊?

(2)畫一條線,把下面的圖形分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

(3)、右圖中有( )個長方形,( )個正方形。

這裏我引導學生有序地數圖形。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把剛剛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擴展延伸,使學生靈活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空間觀念得到加強。

四、全課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我先引導學生重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再引導學生比較長方形、正方形的共同點是都有4條邊,4個角都是直角,不同點是長方形對邊相等,而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

(2)家裏客廳地板鋪的磚為什麼是長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圓形的呢?

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見解。

這一環節的設計,鼓勵學生將數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真正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

五、課外延伸

充當小小設計師,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為學校新操場設計花池、羽毛球場、籃球場、沙池。

標籤: 九篇 説課稿 彙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qgm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