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品】數學説課稿彙編八篇

【精品】數學説課稿彙編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品】數學説課稿彙編八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用“湊十法”進行一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進位加法,並且在本學期第三單元學會了運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不進位的兩位數加法。在本節課中,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列豎式的方法計算進位加法,瞭解“滿十進一”的計算規律,這對於他們以後學習筆算加法非常重要。因此對豎式的寫法,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基於這些理念,本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在豎式計算中,知道“滿十進一”的運算規律。

2、探索適合於自己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培養學生綜合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學會與他人積極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

4、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運用“滿十進一”的規律正確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表達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的認知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思維活躍、表現欲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已有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基礎,對豎式有簡單的瞭解,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對計算有着濃厚的興趣,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我採用了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我們在“激趣導學”課題研究中大力倡導的。因此本課我採用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運用大量的活動、討論、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注重運用引導法、觀察法、討論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探究算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根據小學一年級兒童的特點以及本課的特點,把本節課學生的學法定格為:自主探究法、討論學習法等。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開課之初,我利用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設計了讓學生過二關才能到圖書館去看看的情境,使得學生都想當勇敢的闖關者,激發了學生挑戰知識的慾望,併為學習新知作好了鋪墊,使課堂有了良好的開端。

(2)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在這一部分內容中,首先我利用“圖書館”這一情境圖進行新舊知識鏈接,可以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這一原則。然後,在探討算法中,我設置了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自己獨立思考算法,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感受探索的樂趣,品嚐成功的快樂。第二步是在組內交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給學生充分探索、思考、動手、動口、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第三步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我特別注重了列豎式的計算方法,學生已經學會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有的學生甚至已經有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的知識儲備,所以當學生提出可以列豎式計算時,我就先讓學生試着列豎式計算,自己講解計算方法,然後教師再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3)暢談收穫、總結學法。

在小結中,不僅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穫,而且還評價自己這節課的表現,這樣做不僅歸納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提高學生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自信心,找準了自身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本節課緊緊圍繞本次研究主題“激趣、導學”,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算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也可以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説課稿 篇2

課堂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近年來,我們除了繼續抓好優質課評癬評課等教學活動外,還在教師中增加了“説課”這項新內容。實踐證明,説課活動不受時間、空間、人數的限制,簡便易行,具有較強的參與性與合作性,能很好地解決教學與研究、理論與實踐相脱節的矛盾。目前,這種形式已成為大面積提高教師素質、優化課堂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説課的具體內容與要求

所謂“説課”,即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結合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就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章節)或一個知識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

數學説課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

1.説教材。説課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要説出所教知識在整個學科知識體系中或小學階段本年級、本冊書、本單元中所處的位置和作用,教材編寫的意圖,前後知識的相互聯繫,教學目的、要求、重點、難點及關鍵,課時安排等。

2.説教法。説課者要説出教學內容以哪種教學方法為主,採用哪些教學手段及其理論根據。一般來説,任何一節課,都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不管以哪種教法為主,採用什麼教學手段,都是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結合學校的設備條件以及教師本人特長而定的,要注重實效。

3.説學法。説課者要説出通過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怎樣激發後進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既學會知識,又掌握學習方法。

4.説教學程序。説課者要説出所授內容的教學思路、課堂結構、板書設計。

所謂教學思路,即打算怎樣教,分幾步完成,每步怎樣做,以及為什麼這樣教,理論根據是什麼。教學思路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一定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可根據不同教材、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和教師的教學風格設計。對於板書,則要説出板書設計的意圖。

二、開展説課活動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上述“四説”之中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觀點、教育原則、教學方法。因此,要想使説課説得明白、説得有理有據,教師必須深鑽教材,研究教學方法和學法。

説課是對教學藍圖的分析、論證。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上好課。可見説課儘管是教師的切磋琢磨,但目的是為了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實。

數學説課與優化教學,標籤: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小學數學説課稿,

(一)説“準”教材,促進“三基”教學抓好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基本思維方法的培養,是素質教育在小學教學上最主要的要求。實踐表明,説“準”教材,能促進“三基”教學,而要説“準”就必須深鑽教材。

首先,要切實把握好一節課的教學目的要求。對於任何一節課,確定教學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指出了教學的主攻方向,規定一整節課教學活動的歸宿。確定教學目的要求,一要全面、二要具體、三要恰當。所謂全面,即不僅要有對知識的要求,也應當有對能力的要求;不僅要有對智育的要求,也應當結合教學內容有對思想品德的要求。所謂具體,即指在40分鐘裏能夠具體實現的。

所謂恰當,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過高過低都是不科學的。

其次,要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數學新舊知識間有密切的聯繫,新知識一般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伸發展起來的。所以在深鑽教材時要找好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和生長點,從學生最近發展區,創設最佳的問題情境。要很好地運用舊知識和已有的概念,已知概念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決定性催化劑。比如,要講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先安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複習題,讓學生説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及算理,然後出幾組通分的題讓學生通分,接着就可以出現3/4+2/5一題,讓學生討論與複習的題有什麼不同,應該怎樣計算。學生利用舊有知識,運用遷移規律,進入學習新知識的階段。

(二)説“明”教法,促進思維能力的培養要説明教法,就得研究教法,優化教法。一般來説,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要做到“四要”:一要有助於調動學生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發展能力;二要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三要遵循認識規律,啟發學生思考;四要注意適應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比如,關於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有三種教法。

教法一,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X寬。教法二,列表,發現規律。教法三,將一個長方形分成若干個面積單位,讓學生“數”,預計會出現三種數法:①逐個數;②按行(列)數;③先數後乘。在此基礎上,教師擦去小方格而量長和寬。

比較上面三種教法,教法三是一種較優的教學方法。教法一是隻教結論,不教過程;教法二雖有分析過程,但以數據為基礎,沒有“面積”的直觀圖形:而教法三則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藉助於面積單位,讓學生通過“數”發現規律,這種教法是讓學生經歷由直接計量到間接計量的過程。在尋求公式的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説“會”學法,促進學習能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實現由“學會”過渡到“會學”的質的飛躍。因此,教師在考慮如何教的同時,也要考慮如何指導學生學。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學習數學的能力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也增強了。在教學中,一是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二是要加強思維方法的引導,讓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與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如面積概念的建立,就應着重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學時要讓學生摸一摸文具盒蓋的面、數學課本的封面,比一比文具盒蓋的面和課本封面的大小,抽象出物體表面有大有校緊接着在投影板上將四條線段圍成一個圖形,再將另外四條長一些線段圍成一個圖形,讓學生判斷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學生難以判斷)。

教師再將大小相等的方格覆蓋在圖形上,讓學生觀察,數一數方格有多少個,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圍成的平面圖形有大小之分,進而引導學生概括出什麼叫面積,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學到並掌握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四)説“清”教學程序,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説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要説清楚理論根據,即不僅要説出怎樣教,更要説出這樣教的理由。因此,説課者設計每一步教學程序都應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原則,從而保證課堂教學設計的科學性,以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例如,“異分母分數加法法則”的教學程序設計如下:(1)計算1/2+1/3=?(揭示課題);(2)複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法則;(3)將異分母分數與同分母分數進行比較,分析兩者的區別及聯繫;(4)引導學生將1/2、1/3化為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即通分。

在對上述教學程序説“理”時,不能停留在就事論事的説明上,應把自己的設想提高到理論的高度。本課通過這樣一個問題引入新課,能使學生的思維很快處於興奮狀態。這樣,一方面可縮短組織教學的時間,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另一方面讓學生帶着問題複習舊知識,以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探索過程中,引導學生將異分母分數與同分母分數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分母不同就是分數單位不同,不同單位的數不能直接相加。因此,必須先把它們化成相同單位的數,也就是化成同分母分數才能相加,即先通分,後相加。

這樣,學生在問題--複習--比較--轉化的過程中,既掌握限異分母分數的加法法則,又發展了思維能力,同時還向學生滲透了化歸思想。

這樣的説課,既有教學程序的展示,又有理論根據,課説得有理有據。説課之後,再由聽者進行評議,指出不足及改進之處,既為上好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達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説課實為一種很好的教研形式。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學設計

——人教A版數學選修2-3第1章第3節第2課時

一、教材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楊輝三角”與二項式係數的性質》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人教A版選修2-3第1章第3節第2課時. 教科書將二項式係數性質的討論與“楊輝三角”結合起來,是因為“楊輝三角”藴含了豐富的內容,由它可以直觀看出二項式係數的性質,“楊輝三角”是我國古代數學重要成就之一,顯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才能,應抓住這一題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節內容以前面學習的二項式定理為基礎,由於二項式係數組成的數列就是一個離散函數,引導學生從函數的角度研究二項式係數的性質,便於建立知識的前後聯繫,使學生體會用函數知識研究問題的方法,可以畫出它的圖象,利用幾何直觀、數形結合、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思考,這對發現規律,形成證明思路等都有好處. 這一過程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理性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有利於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數學知識,發展其數學應用意識.

研究二項式係數這組特定的組合數的性質,對鞏固二項式定理,建立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繫,進一步認識組合數、進行組合數的計算和變形都有重要的作用,對後續學習微分方程等也具有重要地位.

2.學情分析

知識結構:學生已學習兩個計數原理和二項式定理,再讓學生課前探究“楊輝三角”包含的規律,結合“楊輝三角”,並從函數的角度研究二項式係數的性質.

心理特徵:高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恰時恰點的問題引導就能建立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解決相關問題.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體會用函數知識研究問題的方法,理解二項式係數的性質.

難點:結合函數圖象,理解增減性與最大值時,根據n的奇偶性確定相應的分界點;利用賦值法證明二項式係數的性質.

關鍵:函數思想的滲透.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課前組織學生開展“瞭解楊輝三角、探究與發現楊輝三角包含的規律”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數學成就及其數學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過學生從函數的角度研究二項式係數的性質,建立知識的前後聯繫,體會用函數知識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

3.通過體驗“發現規律、尋找聯繫、探究證明、性質運用”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掌握二項式係數的一些性質,體會應用數形結合、特殊到一般進行歸納、賦值法等重要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再創造”過程.

4.通過恰時恰點的問題引入、引申,採用學生課前自主探究、課上合作探究、課下延伸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孕育學生創新精神,激發學生探索、研究我國古代數學的熱情.

三、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

教法: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學法:從課前探究和課上展示中感知規律,結合“楊輝三角”和函數圖象性質領悟性質,在探究證明性質中理解知識,螺旋上升地學習核心數學知識和滲透重要數學思想.

四、教學基本流程設計

五、教學過程

1. 展示成果話楊輝

課前開展學習活動:瞭解“楊輝三角”的歷史背景、地位和作用,探究與發現“楊輝三角”包含的規律.

(1)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暢談“楊輝三角”,對它有何瞭解及認識.

(2)各小組展示探究與發現的成果——“楊輝三角”包含的一些規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開展課外學習,瞭解“楊輝三角”,探究與發現“楊輝三角”包含的規律,弘揚我國古代數學文化;展示探究與發現的楊輝三角的規律,為學習二項式係數的性質埋下伏筆.

2. 感知規律悟性質

通過課外學習,同學們觀察發現了楊輝三角的一些規律,並且知道楊輝三角的第 行就是 展開式的二項式係數, 展開式的二項式係數具有楊輝三角同行中的規律——對稱性和增減性與最大值.

【設計意圖】尋找二項式係數與楊輝三角的關係,從而讓學生理解二項式係數具有楊輝三角同行中的規律.

3. 聯繫舊知探新知

【問題提出】怎樣證明 展開式的二項式係數具有對稱性和增減性與最大值呢?

【問題探究】探究:(1) 展開式的二項式係數 , 可以看成是以 為自變量的函數 嗎?它的定義域是什麼?

(2)畫出 和7時函數 的圖象,並觀察分析他們是否具有對稱性和增減性與最大值.

(3)結合楊輝三角和所畫函數圖象説明或證明二項式係數的性質.

對稱性:與首末兩端“等距離”的兩個二項式係數相等. .

增減性與最大值: ,所以 相對於 的增減情況由 決定.由 可知,當 時,二項式係數是逐漸增大的.由對稱性知它的後半部分是逐漸減小的,且在中間取得最大值.當 的偶數時,中間的一項取得最大值;當 是奇數時,中間的兩項 , 相等,且同時取得最大值.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用函數思想探究二項式係數的性質,學生畫圖並觀察分析圖象性質;運用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歸納二項式係數的性質,昇華認識;通過分組討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説明或證明二項式係數的對稱性和增減性與最大值,提高學生合作意識.

4. 合作交流議方法

【繼續探究】問題: 展開式的各二項式係數的和是多少?

探究:(1)計算 展開式的二項式係數的和( =1,2,3,4,5,6).

(2)猜想 展開式的二項式係數的和.

(3)怎樣證明你猜想的結論成立?

賦值法:已知 ,

令 ,則 .

這就是説, 的展開式的各個二項式係數的和等於 .

元集合子集的個數(兩個計數原理).

分類計數原理:

分步計數原理: 個2相乘,即 .

所以 .

【問題拓展】你能求 嗎?

在展開式 中,令 ,

則得 ,

即 ,所以 ,

在 的展開式中,奇數項的二項式係數的和等於偶數項的二項式係數的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歸納猜想各二項式係數的和,引導學生驗證猜想結論是否正確;同時為了突破利用賦值法證明二項式係數性質的難點,引導學生從模型化的角度出發,多角度的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將學生思維推向高潮,既加深學生對前後知識的內在聯繫的理解,又從深度和廣度上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串聯和呼應.

5. 反饋昇華撥思路

練1. 的展開式中的第四項和第八項的二項式係數相等,則 等於 .

練2. 的展開式中前 項的二項式係數逐漸增大,後半部分逐漸減小,二項式係數取得最大值的是第 項.

練3.已知 ,求:

(1) ;(2) .

【設計意圖】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二項式係數的性質,學會用賦值法解決問題,促進其有意識的運用.

6. 懸念小結再求索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從數學和生活的角度)?還有什麼疑問嗎?

【課堂延伸】今天同學們展示了一些楊輝三角的規律,但是作為我國古代數學重要成就之一的楊輝三角還有更多有趣的規律,相信大家一定有極高的熱情和嚴謹的態度去探究與發現楊輝三角的奧妙之處.

【課外活動】(研究性學習)

活動主題:楊輝三角中的奧妙.

活動目標:探究與發現楊輝三角中的更多奧妙.

活動方案步驟:查閲資料,收集信息;獨立思考,發現規律,猜想證明;合作探究,小組討論,形成初步結論;與指導老師及其他小組成員交流展示;撰寫研究性學習報告.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的整理、總結與反思,使學生更好的掌握主幹知識,體會探究過程中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再次感受我國古代數學成就,激勵自己努力學習.“楊輝三角”還有很多有趣的規律,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疑問離開教室,培養學生自主研修的習慣,提高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研究性學習活動,誘發學生創造性的想象和推理.同時教會學生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數學説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特點,並能解答簡單的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運動和時間變化的辯證關係.

教學重點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遇問題中時間和路程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

(一)口答列式,並説明理由.

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千米,4小時行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4小時行了240千米,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千米,行駛240千米需要幾小時?教師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二)創設情境

1.錄音(或錄相)“有一天,張華放學回家,打開書包正準備做作業.發現沒在意將同桌李誠的作業本帶回了家,她趕緊給李誠打電話通知他,兩人在電話中商量了一會,如果步行的話,有幾種辦法可以讓張華把作業本還給李誠呢?同學們你能幫助他們想出幾種辦法呢?”

2.小組集體討論

(1)張華送到李誠家;

(2)李誠來張華家取走;

(3)兩人同時從家出發,向對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給李誠.

3.認識相遇問題

(1)找兩名學生表演第三種情況,其餘學生觀察並説出是怎麼走的?(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

(2)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有什麼變化?(越來越近,最後變為零)教師指出:當兩個人的'距離為零時,稱為“相遇”

具有“兩物、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這種特點的行程問題,叫做“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三)出示準備題:

張華距李誠家390米,兩人同時從家裏出發,向對方走去.張華每分走60米,李誠每分走70米.

根據已知條件填寫下表

走的時間

張華走的路程60米

李誠走的路程70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

現在兩人的距離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1.出發3分鐘後,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是多少?説明什麼?(相遇)

2.兩個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麼關係?(兩人所走路程和=兩家距離)

二、教學新課

(一)教學例3

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裏走向學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鐘,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師指名讀題,並在例題中“同時”、“相遇”的下邊用紅筆做上標記.請同學解釋這兩個詞的含義.

2.動畫演示兩人行進的過程,並在圖中顯示出已知數據.(演示課件:相遇問題)

3.由學生嘗試解答例3

4.結合線段圖訂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5.比較

(1)兩種算法哪一種比較簡便?

(2)兩種算法之間有什麼聯繫?

三、鞏固練習

(一)志明和小龍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龍每分走52米,經過5分鐘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

(二)兩列火車從兩個車站同時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2千米,經過2.5小時相遇.兩個車站之間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討論:行程問題在出發地點、出發時間、動動方向、運動結果上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出發地點:兩地

出發時間:同時

運動方向:相向(相對、對面)

運動結果:相遇

(三)兩隻輪船同時從上海和武漢相對開出.從武漢出發的船每小時行26千米,從上海開出的船每小時行17千米,經過25小時兩船相遇.上海到武漢的航路長多少千米?

(四)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學生用手勢表述題意.

2.比較:與前面題目相比,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共同之處?

(五)甲、乙兩列火車從兩地相對行駛.甲車每小時行7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69千米.

甲車開出後1小時,乙車才開出,再經過2小時相遇.兩地間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由學生用手勢語言向同組同學介紹題意.

2.由學生獨立解答

3.出示四種不同解法,請同學小組討論並做出判斷.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課堂小結

通過上面兩個例題我們可以看出,行程問題也還有許多變化,請你猜一猜,行程問題還可能有哪些變化?

(相背、同向、不同時、不相遇、相遇後返回第二次相遇,三個物體運動??)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行程問題中最基本的一種,求路程,它需要告訴我們哪些條件?

怎樣求?如果要求“相遇時間”該告訴我們哪些條件?怎樣求呢?請同學們在課下思考?

五、課後作業

(一)兩隻輪船同時從上海和武漢相對開出.從武漢開出的船每小時行26千米,從上海開出的船每小時行17千米,經過25小時相遇,上海到武漢的航路長多少千米?

(二)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數學説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的觀察課文插圖,能看圖找出課文中的語句。

2、理解句子意思,概括出句子主要意思。

3、會用“誰怎麼樣,把什麼輕輕地怎麼樣”的句式説、寫句子。

4、能正確的朗讀課文,讀出詞語之間、句子之間的停頓。

教學重點:理解句子意思。

教學難點:第六句,正確的朗讀課文。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讀書指導法、講讀法、練習法

教具:掛圖打字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詞語

1、看(聽)話寫詞語。

曹紅蹲下去辮子綢帶綁踩實

2、用詞語説句子。

輕輕地

二、讀句子

流暢地朗讀,讀出詞語之間、分句之間的停頓。

1、慢慢讀

2、提速讀

3、常速讀

4、流暢地讀

三、講句子

1、圖解句意。看圖讀句子,把寫圖意的句子畫出來。

(1)看圖1、一、二句

(2)看圖2、三、四、五句

(3)看圖3、六句

想象第七句

2、講解句意。概括出句子的主要意思。

(1)、一天,曹紅戴着紅領巾,揹着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去。

概括成“四素句”——一天,曹紅高高興興地上去。

概括成“三素句”——曹紅高高興興地上學去。

或一天,曹紅上學去。

概括成“兩素句”——曹紅上學去。

(2)、曹紅走過玉米地,看見一棵玉米倒在地上。

概括成“五素句”——曹紅看見一棵玉米倒在地上。

概括成“四素句”——曹紅看見玉米倒在地上。

(3)、她蹲下去,把玉米輕輕地扶起來。

試着概括成“三素句”:

(4)、一鬆手,玉米又倒下去了。

試着説説句子的主要意思——

(5)、怎麼辦呢?

(6)她想起辮子上的蝴蝶結,就很快地解下綢帶,再扶起玉米,用綢帶把它和別的玉米綁在一起,還把玉米根上的土踩結實。

a.看圖3,寫出寫圖意的句子:她用綢帶把它和別的玉米綁在一起。

b.補充分句(根據圖畫和句子中帶點的詞推想):

(),

用綢帶把它和別的玉米綁在一起,

()。

c.理解每一分句的意思:

她想起辮子上的蝴蝶結。——她想起蝴蝶結。她很快地解下綢帶。——她解下綢帶。

她扶起玉米。——她扶起玉米。

她用綢帶把它和別的玉米綁在一起。——她把玉米綁好。

她把玉米根上的土踩結實。——她把土踩實。

d.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用下面的連貫動做演示句意。

想起解下扶起用綁踩

·用關聯詞和動詞按先後順序組成一句話。

關聯詞動詞

想起

就解下

再扶起

用、綁↓

還踩

e.概括出這句話的主要意思:

她把玉米綁好。

(7)、曹紅看了看綁好的玉米,理了理辮子,飛快地向學校跑去。概括成四素句:曹紅()()()。

概括出每一句話的主要意思。概括成三素句:曹紅()(

四、説句子

五、寫句子

1、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詞語。

(1)、曹紅上學去。

曹紅()上學去。

(),曹紅()上學去。

(2)、曹紅看見玉米倒在地上。

曹紅看見()玉米倒在地上。

曹紅走過(),看見()玉米倒在地上。

(3)、曹紅向學校跑去。

曹紅()向學校跑去。

曹紅(),()向學校跑去。

2、照樣子寫句子。

(她)(蹲下去),把(玉米)輕輕地(扶起來)。

()(),把()輕輕地()。

()(),把()輕輕地()。

五、板書

8、上學路上

看見??

扶起來

曹紅上學去倒下去向學校跑去

數學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米和毫分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説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説一説、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 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分頁標題#e#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説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 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幾和幾》。這部分教材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理解基數、序數的含義,數的認、讀、寫、數的順序,學會比較數的大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並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掌握4和5的有關組成,並有效地滲透有序的思想。

2。能力目標: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4和5的組成,初步建立學生數感。 本課難點是: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教學準備:小棒、實物等

二、説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喜羊羊與灰太狼》的羊村裏邀請了動物世界的小雞朋友來羊村作客,羊村椅子是這樣放的,請小朋友幫助小雞們找到座位並請小雞坐下。

要求説出並有序的一一列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實踐操作法 怎樣直觀地讓學生感受4的分與合?我一改操作物品的做法,利用手指這一人人都有的天然學具,在看似隨意的擺弄中,簡潔而又有趣地學會了4的分、合。正反兩面看的變化,巧妙地將有聯繫的兩種分法進行了溝通,有利於啟發學生從更高層次上理解數的組成。

三、説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觀察法 觀察主題圖的畫面及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

2。實踐操作法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4可以分成幾和幾的時候,通過學生動手分,親身感知、體驗的記錄,從而獲得運算方法。培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互動探究,培養學生髮現能力

1。拍手引入,讓學生鼓掌歡迎老師上課,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營造出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再通過"慢鏡頭"式的拍手動作,巧妙地將"分"與¨合" 這兩種互逆的動作分解、凸現出來,為學生理解"分與合"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提供了通俗、形象的原型啟發,也為下一環節學習數的分與合作了很好的準備。這樣教學設計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授新課前對新課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鞏固,加強銜接

1。認識12345,到幫助小公雞入座,再到出示實物讓小朋友再鞏固12345,最後老師帶領小朋友用手比劃出12345。

2。同樣再下面教學中,會對左邊右邊反覆使用就特意複習了左邊右邊,這樣就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左右來源於生活,從而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

(三)老師帶領學生一步步學習4的組成,每一步讓學生都跟着做,讓學生跟做,吸引注意力。分出幾和幾,領讀,帶讀,多種方式,讓學生對幾和幾產生概念。

我把例2(5的組成)改成練習,讓學生用老師教得方法試着做,然後老師在一次重複4組成分成幾和幾的方法。昇華教學和學習方法。並自讀5組成。

鞏固練習:變換掌心手背,重做4的組成和5的組成。

作業:回家把今天學到的比劃給爸爸媽媽,並要説出來4可以分成幾和幾,好嗎?

數學説課稿 篇8

説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內容包括:不等式的有關基本概念,不等式的性質,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和課題學習。此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的方程(組)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不等式,教材首先從數量大小之分説起,這是人們熟知的客觀事實。由大小,就有相等或不相等,例如,在引言中給出的不等式2+3>1+3,a+bc等,用等式可以研究相等關係,要研究不相等關係,也需要專門的數學工具,這就是不等式。

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關係,瞭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義,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自發的尋找不等式的解,會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確的表示在數軸上。

2.數學思維

經歷由具體實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過程,經歷探究不等式解與解集的不同意義的過程,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意識,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能將它們應用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正確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與解集的意義,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確的表示在數軸上。

2.難點:正確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義。

説教學方法:探究、合作、質疑

説教具:三角尺、多媒體課件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多媒體展示

問題1: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在11:20距離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車速應滿足什麼條件?

問題2:元宵佳節,在燃放各種禮花彈時,為了確保安全,人在點燃導火線後要在燃放前轉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區域。已知導火線的燃燒速度為0.02米/秒,人離開的速度為4米/秒,那麼導火線的長度應為多少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合作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學生活動:學生與同伴交流,小組展開討論,在學生髮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歸納結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歸納不等式的定義,從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多媒體演示: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a+b=b+a(2)-3<2(3)x≠1

(4)x+3>6(5)2+1<3+5(6)2<5-x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體展示

問題1、要使汽車在12:00以前駛過A地,你認為車速應該為多少呢?

問題2、車速可以是每小時85千米嗎?每小時82千米呢?每小時75.1千米呢?每小時74千米呢?

問題3、我們曾經學過使方程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我們也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剛才同學們所説的這些數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呢?

問題4、判斷下列數中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這個不等式其它的解嗎?它到底有多少個解?你從中發現了什麼規律?

學生活動:讓學生通過計算,動手驗證,動腦思考,初步體會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意義,再歸納結論。

設計意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意識,有計劃,有條理地設計一些引人入勝的問題,可讓學生始終處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分散了難點。

(三)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教師示範

2.多媒體展示

設計意圖:教師示範,滲透着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為後續學習作了鋪墊。

三.鞏固新知

多媒體展示

1.下列數值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哪些不是?

-4,-2.5,0,1,2.5,3,3.2,4.8,8,12

2.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數(2)a是負數

(3)a與5的和小於7(4)a與2的差大於-7

(5)a的4倍大於8(6)a的一半小於3

3.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並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1)x+3>6(2)2x<8(3)x-2>0

設計意圖:鞏固對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理解,並會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歸納總結

1.不等式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與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數軸上的表示。

 五.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第134頁1,2,3

2.課外作業:第134頁5———13。

 六.板書設計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kxg7l9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