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必備】説課稿10篇

【必備】説課稿10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説課稿10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真實動人的藝術形象》。 這一單元屬於欣賞*評述的學習領域。本課分為2個課時 。 設計理念:“視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出發點,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提倡的重要理念。所以在設計中。針對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活動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除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攝取知識外,還應加強對學生用語言、文字等進行主觀能力的表述。採用靈活機動的教學方式,既要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教師講述的弊端,又着重培養學生的欣賞評述的能力。以這些為教案設計的理念,具體組織教學活動。

二、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主要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評述活動,進一步評論和認識作品中常用的藝術交流語言,使學生形成初步的審美經驗,提高對作品的鑑賞能力。這個目標的確定是承接上學期的學習內容,在總結基礎上在加以拓展和深化的。因此,1、認識目標:通過欣賞了解西方傳統繪畫的總體風格,掌握欣賞寫實性繪畫作品的基本方法。2、技能目標:提高學生對外國繪畫作品的欣賞水平,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等形式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3、德育目標:學習藝術巨匠們勤奮、刻苦和鑽研的精神,領悟大師們的情感和心靈的表達。重點還以欣賞為主,理解西方傳統繪畫寫實風格。在此教學重點活動中,能否形成自覺運用藝術語言來欣賞表述自己認識的藝術作品的能力和習慣,因此也就成立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難點所在。

三、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沒有固定的形式。一下是本節課的教學流程:

1、準備階段:美術課堂教學,學習氛圍我覺得很重要,如果在學生一進入教堂,就能感受並被一種濃厚的藝術氛圍包圍起來的時候,他的心身必定會受到感染。因此,課前播放音樂,並展示製作好的精美藝術圖片,學生就能感受到不同。我選擇的是旋律特點很強的貝多分的鋼琴曲《命運》。併為下一步的導入作好鋪墊。也是有備而來得。

2、導入階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在欣賞課中,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如果沒興趣,更不會用心欣賞作品進而探討了。所以,採用了激情質疑興趣導入:教師:聽了《命運》交響曲,你有如何感受?生:暢談感受,激情增趣。這裏引導學生對音樂交流語言的認識,也可以擴展:舞蹈家*動作舞蹈進行語言交流,詩人用文字詩歌進行表達交流等。在興趣激發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定位課題了。音樂用旋律、節奏,音符等作為交流的語言,美術作品又是如何運用造型要素和手段進行交流的呢?

3、發展階段:具體分了來年各個活動,第一個是回顧評論藝術作品中造型要素與手段的運用。首先,教師質疑:在你所蒐集的和上節課欣賞的作品中,你最喜歡那一幅?你認為作品中突出運用了那種造型要素和手法?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所蒐集的作品,並選組員代表進行闡述。 評論活動:及時在以上欣賞和總結回顧的基礎上,重點認識西方傳統繪畫寫實風格。先引導學生, 對課本上的作品進行分析。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設計質疑問題:描繪了人物逼真?給你怎樣的感受?教師可以講解有關創作的故事試。分析畫面的構成和色彩等。同時學生憑直觀感受自由論述,集體討論,認識西方傳統繪畫寫實風格。

四、總結與嘗試探究階段

這一階段是本節課的難點。用學到的知識去進行作品欣賞。形成自覺的意識。首先設計了競答熱點: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你對這些作品的認識?以此為活動啟發,各組交換蒐集到的作品,或結合教師出示的作品,嘗試以本節課評述總結的你對西方傳統繪畫寫實風格的認識。這是本節課的提升階段。學生進行評書時以鼓勵為主。

五、課後拓展:

1、嘗試比較中國畫與西方傳統油畫的不同點,從而體會東西方藝術、文化、情感的差異。

2、積極進行課後網上查找資料的習慣,為進一步深入學習打好基礎。

説課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主題是排球技術中的4號位扣球技術,我將按照説指導思想、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説場地器材以及説教學預期效果這七點來展開我的説課內容。

一、説指導思想

本次課以新課標為理論依據,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結合學生的年齡、生理、心理等特點,來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在運動中嘗試成功的歡樂,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下積極主動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提高學生自學、自練、自評及合作的學習能力。並以此建立學生間和諧的人際關係,突出學生為主體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説教材

1、教學內容:排球技術中4號位助跑起跳扣球技術

2、教學對象:高一(6)班的學生

3、學情分析:該班有學生48名,且基本上都是處在青春發育期間,身體素質良好,模仿能力

強,絕大部分學生對排球的學習熱情較高,他們在初中階段對排球已有過初步的瞭解和簡單的接觸,因此該班具備了學習排球4號位助跑起跳扣球技術基礎。我在教學中主要採取分層教學辦法讓學生把動體和動腦充分地結合起來,給學生提供再認識所學知識和創造性地應用所學動作的機會,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4、教學目標

(1)通過本次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在教師配合的情況下,有80%的同學在4號位能夠較好的

運用三步助跑起跳擊中從2、3號位拋來的球。

(2)發展學生協調、靈敏、判斷能力和彈跳能力等身體素質。

(3)通過同伴的協同配合,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5、教材分析

(1)技術特點:扣球是排球比賽中最具攻擊性、最有效的進攻得分手段、扣球居高臨下所以要

具備一定的彈跳高度、腰腹力量、手臂揮擊速度和手腕的控制能力;以及人與球的正確關係才能在激烈的網上爭奪戰中起到“一錘定金”的作用。

(2)教材選擇的依據:

①《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規定,水平五學段學生必須熟練地掌握一到兩項球類運動中的多種動作技能。

②根據該學校的實際情況瞭解,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過排球技術的準備姿勢和基本的移動步法以及基本的原地對扣等技術,對學習四號位三步助跑起跳扣球有了一定的基礎。

③隨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進一步的深入貫徹,學校體育活動蓬勃地開展起來。廣大中、小學生都比較喜愛該項運動,許多中、小學體育課中都把排球作為教學

內容,在課外體育活動中也把排球作為學校業餘訓練的主要項目。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重點,做出正確判斷和及時的正確助跑、起跳、揮臂擊球以及落地緩

衝的連貫;難點,在起跳後在最高點擊中球以及手碗對球的控制能力。

三、説教法

由於學生運動能力的差異,為了能營造一個積極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就決定了本課的教學手段是分層教學,我將採取講解與示範法、分解與完整法、預防與糾正錯誤法三個方法進行教學。

(1)講解與示範法

首先通過講解指導學生掌握4號位三步助跑起跳扣球的技術結構、動作要領,移動與擊球的時機以及進行練習的方法等,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激發他們學

習鍛鍊的積極性。其次通過老師的正確示範,使學生直觀地瞭解4號位三步助跑起跳扣球技術結構以及動作的做法。

(2)分解與完整法

用分解法把4號位三步助跑起跳扣球分解成準備姿勢、助跑起跳、揮臂動作以及落地緩衝四個部分進行教學。然後再進行4號位三步助跑起跳扣球進行完整的練習。這樣,既能把複雜的動作簡單化,有助於學生學習,又不破壞動作的完整性

(3)預防與糾正錯誤法

我將針對學生在學習4號位三步助跑起跳扣球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對來球判斷不準確、人和球的關係不正確、揮臂動作變形等錯誤,做出相應的預防與糾正。

四、説學法

根據高中生處於發育期,學習能力強的特點,本課將以觀察法(通過觀看老師的動作示範,瞭解動作結構)、模仿法(通過模仿老師動作的練習,初步弄清4號位扣球的動作路線、方向)、練習法(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4號位扣球的各種練習,掌握技術動作)、合作學習法(通過原地對扣和扣球的合作練習,促進同學的協同合作,互相學習,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成效)四種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對扣球技術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瞭解技術結構最後通過反覆練習來達成預期教學效果。

五、説教學程序

1、課堂常規(2分鐘)

常規內容:①集合隊伍、檢查人數、着裝,師生問好。

②宣佈本節課的內容、任務、注意事項,導入教學

要求:迅速排好隊形,並保持安靜整齊的隊形,學生必須穿運動裝。

2、熱身運動 (6分鐘)

熱身內容:慢跑、有氧操。 要求:積極主動參與,力求動作統一整齊到位。

3、學習4號位三步助跑起跳扣球(32分鐘)

(1)我將講解排球扣球動作的技術環節以及提出在扣球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並示範扣球的完整動作學生可以進行觀察模仿。(6分鐘)

(2)學生列橫隊成體操隊形,我將帶學生逐步練習扣球助跑起跳和揮臂動作的練習。並在練習中糾正動作。(10分鐘)

(3)將全班學生分為四組,每組一個半場進行扣球練習,剛開始練習時可以扣固定球,待動作稍熟練時可以扣從2、3號位拋過去的球。我會分組指導每一個學生在扣球中所出現的問題並要求學生加以改正。(16分鐘)

4、放鬆整理(5分鐘)

(1)在結束部分集合整隊,兩人一組互相放鬆手臂、自己通過拍打的方式放鬆大、小腿,讓學生的心率以及運動狀態恢復到課前水平。

(2)總結本課情況,表揚動作完成較好的學生,鼓勵動作完成一般及較差學生,分析學習技術動作中所出現的問題並指出解決方法。

(3)佈置課外作業,指定學生將器材送回器材室,宣佈下課。

六、説場地器材

場地:排球場兩塊。器材:排球25個。

七、説教學預期效果

1、預計完成動作較好者佔45%,完成動作一般者佔35%,完成動作較差者佔20%。

2、預計全課平均心率約為120~130次∕分,全課最高心率預計在第32~36分鐘出現160次∕分。預計練習密度約為35%~38% 。

説課稿 篇3

教材目標:

是《蜘蛛》一篇説明文,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課文緊緊抓住蜘蛛結網捕食的生態特徵,從多方面對蜘蛛加以説明。蜘蛛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可能許多人僅僅知道它會結網,但是由於蜘蛛形體及其他知識,關注的人不多。由此引導學生向作者學習:要有一雙善於洞察事物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認真觀察、研究身邊的事物的好習慣。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結合學生思維情趣,認知發展的需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確定以下學習目標。

1、瞭解蜘蛛的生活習性及本文所用的説明方法。

2、在誦讀中領會本文生動性説明與平實性説明的區別。

3、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展開自主合作學習。

4、養成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激發對未知事物探索的興趣。

學情分析與教學重點

《蜘蛛》學生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樂於在課堂上表現。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 ,我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進行引導,把學習從多角度説明事物特徵的寫法和學習本文生動性説明的説明方法作為自讀的目標,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欣賞本文準確生動的語言之美。

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事物特徵,多角度説明的寫法。

教學難點:

平實性説明與生動性説明的區別。

説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採用如下教學原則和方法。

1、課前激趣:抓住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有意設置關於蜘蛛的新奇東西來引領學生對課文的閲讀興趣,使學生儘快進入文本。

2、課中引趣:用豐富的圖片引領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描述,引發學生豐富的想象。

3、探究得趣:抓住課文重點,展開討論,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難點

4、發現生趣:用自己的小收穫生髮對事物探求之後的樂趣。 而對於難點的解決則準備通過把生動性説明與平實性説明作一個對比,在對比中體會其區別。主要設計製作了與課文相關的蜘蛛課件,以圖片文件為主要構件,意在激發學生興趣。

學法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於中學生來説,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尤為重要。好的學習習慣會成就一個人,壞的學習習慣也可能使人日趨平庸。因此,我嘗試從以下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1、閲讀課文時,隨時勾畫、圈點批註,養成勤動筆墨勤讀書的習慣。

2、學會抓要點,分主次。

3、培養學生勤思考,善比較,及時歸納總結的好習慣。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這一環節中我選擇詩謎作為引子,導入新課,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學習課文做鋪墊。

二、檢查預習

1、正音正字

2、瞭解作者

三、學習新課

1、 略讀課文,整體感知其大概內容。 結合“自讀提示”帶着下列問題默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默讀、小聲讀,也可大聲朗讀。邊讀邊在具體段落中勾畫出相關的語句,讀完後回答 課文先後介紹了有關蜘蛛的哪些知識?

2、 課中引趣;

想象文中蜘蛛捕食的幾段,結合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生動敍述捕蟲經歷。(初步瞭解生動説明的特點)

3、探究得趣:分組討論,小組內分工合作,探究。

(1)蜘蛛身體機構之巧妙。(五種腺體)

(2)蛛絲的利用價值。(初步。瞭解平實説明的特點) 教師點撥:由此可見,科普小品不僅要豐富讀者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人類觀察自然、認識自然的根本目的在於利用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服務、造福人類。

(3) 比較得出生動説明與平實説明的區別。 將蜘蛛捉飛將的文字與説明蛛絲應用的文字進行比較,從用詞到表現手法方面有什麼不同?給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小組代表發言,其他組員補充) (前者選用動詞、形容詞及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進行説明,力求生動、活潑、有趣;後者用列數字、作比較等方法直接説明,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

4、發現生趣:蜘蛛是個大家族,形態各異。多媒體展示圖片。用簡潔語言介紹圖片,學生暢談收穫。

5、教師小結

説作業:

作業不僅能鞏固知識,更能體現能力的提高,將所學知識加以利用。 因此我安排了兩個小任務。

1、蒐集有關蜘蛛的圖片,拓寬知識面。

2、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試運用生動説明的方式進行介紹。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背影》選自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敍事性散文,作者朱自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這一單元都是回憶性敍事散文,本文以父親的背影為線索,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異常真摯與至誠的親子之愛。

2、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掃清文字障礙。學會在閲讀中抓住關鍵語句,體會並賞析其在語言環境中的特殊意義和作用;領會文章情感。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整體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融於字裏行間的真摯、深厚的父子之情,並溝通個體體驗,體會天下至情——親情。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融於字裏行間的真摯、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學難點:把握文中對父親背影的細節描寫,體味父子之間濃厚的深情。

4、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二、説教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三、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有:

1、探究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要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習。

2、合作交流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1、導入本課時新授內容

2、討論交流

第一步是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完成兩個問題:

(1)文中四次寫到背影,都出現在哪裏?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2)哪一次給你的印象最深刻?為什麼這一次的印象深呢?

學生通過簡單的思考討論,不難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領會本文的構思角度“背影”,從而直接進入到本課的分析難點而不至於偏離。

第二步學生自疑討論。在這一過程裏,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相關語段,寫出自己設計的問題,並自由發言,師生共同篩選最符合教材要求、富有創新的問題來進行探討。如:

(1)父親爬月台的動詞中,為什麼用攀而不用抓?

(2)作者為什麼不寫父親的正面,比如皺紋、白髮等等,而只寫了背影呢?

(3)文中寫一見父親的背影就流淚,是什麼原因呢?

(4)最後作者又寫到背影,有什麼作用呢?

這樣安排的目的∶

(1)學生通過質疑、解疑,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培養了良好的閲讀習慣。

(2)讓學生認識到獨立思考和集體合作的結合的重要性。

(3)通過篩選總結問題串,分散重難點,突出關鍵。

3、深入語言、體會真情

從本文的語言特色看,本文語言樸實。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尤其是父親的那幾句話。因此我會這樣引導:

“本文的語言十分樸實,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請問父親一共説了幾句話?找出來讀讀品品。”

都讀過後再來品,讓學生感受與單獨的一句的不同感覺,放在一起品味,也許容易品出味道來。學生指出句子後,師生共同體味父親言語裏所藴涵的深厚感情,在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的基礎上適當引導、點撥。如“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一句叮嚀,把二十歲的兒子當孩子!這就是中國的父母!不管孩子多大了,他永遠是孩子!“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裏面沒人!”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到達北京、擔心行李的安全,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啊!這樸實的語言都充滿了對兒子的體貼之情。這一環節仍把重點放在了對課文語言的品味上,突出了語文課“語味”的特點,繼續指導朗讀。

4、課堂小結

為改變課堂小結成為知識機械重複這種現象,教師先讓學生回憶重點內容,由學生總結,教師給予肯定和評價。

5、佈置作業

讓學生聯繫自己生活實際,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寫出一篇表現與父母親情的短文交流。

五、板書設計

略。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鬆坊溪的冬天〉〉是“二期課改”小學語文三年級上的`一篇教材。文本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文並茂的散文詩。作者滿懷感情,描繪了自己曾經住過好些日子的一個高山地帶的小小山村——鬆坊溪冬天秀麗的景色,抒發了對大自然,山村的熱愛與讚美之情,是一首鬆坊溪的讚歌。

二、教學對象分析

我借用的三(1)班絕大部分學生喜歡看課外書籍,善於自主積累課內外的好詞好句。因此,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借助學生的這個長處,引導學生將已內化的知識和本課新積累的詞語靈活運用在課堂的説話練習中,提高學生的説話能力;另外,該班經過二年多的小班化教學,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比較強,故而在閲讀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組長的帶領下自主學習課文。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學目標設定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在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絨”等4個生字和“柳絮”等6個詞語,尤其是“坊”讀音,“覆”和“絨”的字形;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在此基礎上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着背誦全文;

3、知道課文的寫作順序,體會課文應用比喻、排比把“雪景”寫得生動、形象的方法;

4、積累文中描寫雪的語句,仿照課文的方法,學説一段“雪景”:

(1)學有餘力的學生運用課內外積累的語句仿照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創造性地、生動地描繪雪景;

(2)學有困難的學生能運用課文中的語句,選擇一個片段描繪雪景;

5、教學重點,難點:

仿照課文的方法,學説一段“雪景”;

(二)過程與方法:

1、應用媒體、自讀、聽寫、合作、提示等方法,在語言環境中識字、記詞;

2、藉助音樂陪襯,通過自讀、引讀、賽讀等方法,領會文本的詩情畫意,培養頌讀的感情;

3、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品詞品句,體會課文運用比喻、排比把“雪景”寫得生動、形象方法,領略鬆坊溪滿天飛舞的白雪花和千姿百態的冰雪世界;

4、設計單項嘗試,提供雪景場面,運用積累和內化的語言展開想象,説一段雪中的景色;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鬆坊溪冬天雪景之美,培養學生品味、欣賞祖國的語言文字之趣;

2、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對大熱愛自然之情;

四、教法學法設計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受教育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育活動的組織者由觀點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受教育者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結構、全新的教育方法和全新的教育設計開展教育活動”。

根據“建構主義”的這一理論,我在本課教學中為學生搭建了以下“建構”平台:由感受→感知→感悟;由感悟→嘗試→模仿;由模仿→拓展→生成。而這樣的三個建構平台,又是以“讀”這條主線來貫穿的:即:通讀梳理,萌發學趣感受美;誦讀品味,誘發情趣感知美;引讀鋪墊,激發理趣感悟美。學生的學習由學趣→情趣→理趣,逐步上升。有興趣,就會參與;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動;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最終使學習過程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不僅整堂課保持着旺盛的學習之趣、探究之情,而且引發理性的思考: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應用什麼方法把鬆坊溪冬天雪景之美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應當説,這就是學法的歸納和提煉,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學力。

(一)通讀梳理,萌發學趣感受美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布魯納也説:“學習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可見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求知探索的內驅力。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挖掘其智慧潛能,使有着個體差異的學生都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並在教師富有情趣的教學藝術誘導下,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趣味中獲知,在求知中生趣,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比如,以音樂為背景,以媒體為“中介”,展開與學生的談話,創設一個愉快寬鬆、和諧互動的教學環境來引入課題,步入鬆坊溪。讓學生通讀課文,找一找課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講一講你讀了課文後的感受。這樣做可謂是一舉數得,既幫助學生讀正了字音,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又初步感受到鬆坊溪雪景的美,萌發了學趣。

那麼鬆坊溪雪景的美,又是如何生動、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呢?這樣,很自然地引入到對文本的深入學習。

(二)誦讀品味,誘發情趣感知美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學生親身的主動參與、探索,才能使他們主動地得到發展,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學習的主人。因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學習中獲得知識,真正做到像葉瀾教授所説的“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據此,我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課文片段讀一讀,並講一講你喜歡的理由。這樣做的目的是着眼於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學習情趣的誘發。讓學生在媒體的幫助下,通過自主品讀、相互交流,發現、體味文本是應用比喻、排比寫出了鬆坊溪滿天飛舞的白雪花和千姿百態的冰雪世界。從而使學生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達到有滋有味的情感誦讀。這樣不僅使學生產生一種感情的昇華,而且是學會品味,體驗學法的一種培育。

對於朗讀,特級教師張慶老師有個巧妙的比喻,他説學語文好象是“布雲彩”,“雲”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修訂大綱明確要求:“要重視語言積累”。朗讀是積累的前提,熟讀才能成誦。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反覆朗讀,形象與聲音最終以詞的形式定格於大腦皮層中。因此在教學描寫雪花,溪石,石橋的時候,先以品詞品句着手讓學生感悟言語的凝鍊,詩的情致,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自己也來説説下雪時的

(三)引讀鋪墊,激發理趣感悟美

建構主義指出:教育組織者應當成為受教育者主動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在相應的教育預設、教育過程、乃至教育反思中,都必須強化“主導-主體”的對話、合作、溝通,強化生命的動態互動,以使教育活動符合青少年的實際,激起受教育者的內需。

這就是説,教師的適時引導、適當點撥,對於“教學難點的突破,重點的落實”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尤其重要的是:要在整堂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為“教學難點的突破,重點的落實”做鋪墊、築台階。“預設”有利於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有利於分段思考,有助與逐步達標,因此往往會獲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解決“難點”——仿照課文的方法,學説一段“雪景”之前,我就採用了引讀、想象、單項説話等方法,創設多種思維平台、語言實踐平台,為完成這一教學目標“鋪路架橋”,使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來“理性”地觀察、思考,着眼於認知過程內在邏輯的呈現,使學生對文本的表達手法有所發現、有所領悟,從而達到能靈活運用、創造性地説話。

四 練習設計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詞一句,只要審美主體加以想象,無聲的文字符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無形的畫面就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隱匿於字裏行間的美就會自然地跳脱出來。”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去大膽創新,拓展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和應用。在教學完“下雪了”片斷後,我讓學生説説你見到下雪時的景色或雪花是怎樣的?“雪止了”這是一個靜中帶動的雪世界,再讓學生説説自己見到的一道道風景,欣賞雪止後的銀裝素裹。

五 板書設計

《鬆坊溪的冬天》溶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描繪出一個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使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為幫助學生理清作者寫作的順序,我設計了以文本脈絡為主線的板書,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背誦。

附板書:

下雪了 雪花 白雪紛飛

溪石 多姿多態

石橋 潔白如玉

雪止了 近處

一個發亮的白雪世界

遠處

説課稿 篇6

教案資料 《軸對稱(第1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軸對稱圖形,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的概念。

(2)瞭解軸對稱圖形與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的區別和聯繫。

(3)瞭解軸對稱的性質。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學習以及動手操作,讓學生關注生活,學會觀察,增強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體會圖形的美,同時感悟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教學重點】

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的概念以及區別和聯繫。

【教學難點】

軸對稱的性質。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主體探究-合作交流-應用提高.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直尺、剪刀和彩紙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欣賞圖片,感受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

我們生活在圖形的世界中,利用圖形的某種特徵我們想像和創造了許多美麗的事物.

問題:觀察下列幾幅圖片,大家觀察後回答下列問題:(出示世博建築物、奧運會開幕式鳥巢煙火、飛機、蝴蝶、窗花等圖片).

(1)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對稱給人以平衡與和諧的美感,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對稱的世界裏,你平時有注意到嗎?

(2)你能舉出幾個生活中具有對稱特徵的物體,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嗎?

(3)你能利用手中的彩紙,剪出具有對稱特徵的圖案嗎?

二、動手操作,教師組織,合作交流,歸納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師生互動操作設計:

教師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觀察圖形,討論其具有的共同特徵,並利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各種美麗對稱的圖案,展示出來,可以發現這些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摺(我們把這條直線看作軸),直線兩旁的部分可以互相重合,比如在生活中具有這種特徵的物體有:飛機、風箏、汽車等.

1.經過學生討論,找到特徵後,引導學生歸納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歸納: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摺,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做這個圖形的對稱軸.

2.出示教材圖片,下面的每對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你能概括這些特點嗎?

學生觀察圖片,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共同總結每對圖形所具有的特徵,學生可能發現:沿某條直線對摺,兩個圖形能夠完全重合.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軸對稱的概念進行歸納.

把一個圖形沿着某條直線對摺,如果能夠和另一個圖形完全重合,那麼就説這兩個圖形關於這條直線對稱,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摺疊後重合的點是對應點,叫做對稱點.

3.觀察,類比軸對稱圖形和成軸對稱的兩個圖形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對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區別和聯繫進行討論交流,加深理解:

軸對稱是説兩個圖形的位置關係.而軸對稱圖形是説一個具有特殊形狀的圖形.

軸對稱的兩個圖形和軸對稱圖形都有一條直線,都要沿這條直線摺疊重合;如果把軸對稱圖形沿對稱軸分成兩部分,那麼這兩個圖形就是關於這條直線成軸對稱;反過來,如果把兩個成軸對稱的圖形看成一個整體,那麼它就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課堂教學模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是現代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 模式的背景

(一)對自己教學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儘管已經融入了新課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帶着傳統課堂教學的影子:課堂上淡化情境的創設;教師講的多,學生探究的少;關注更多的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忽視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知識建構環節時間分配少,套用公式的鞏固練習時間多,課堂小結流於形式等。

(二)對學生現狀的分析

學生對於數學概念這類知識的學習習慣於死記硬背,只知道其然卻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現了只會套用,而不會靈活應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學生頭腦中的數學概念就會零散,自然不利於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基於上述原因,我以新課標為依據,以我縣開展的高效課堂教學活動為契機,結合我校的數學學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及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和自己數學教學的實際,確定了:鋪墊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發思考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鞏固應用、反饋調節——自我梳理、總結提升”的主體發展式五環節教學模式。

所謂主體發展是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培養他們的自主精神,讓他們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使其主體作用得以發揮。

二、模式的論證

我從五個環節對我的教學模式進行論證.

環節(一)鋪墊引入、温故知新

小學數學新知識的學習,大多是以已有知識為基礎,利用知識的遷移獲得的。複習舊知,可以為學習新知打下紮實的基礎,會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此環節,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抓住新知與舊知的聯繫點,可以通過填空、口算、筆算、解決問題等形式對舊知識進行回顧,做到温故而知新。

環節(二)情境激趣、引發思考

一個源於生活實際的、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會使他們非常真切地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特點進行情境的創設,可以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可以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創設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情境,也可以創設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情境等。在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中,引發學生的思考。

環節(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説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繫。”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探索、思考的環境。 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適時引導、點撥,提升學生的發現,建立正確的模型。學生可通過質疑、猜測、嘗試、驗證、操作、交流等形式進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觀演示,也可以是動手操作;可以是對問題的分析、也可以是對結論的驗證。讓學生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識形成的過程,進而明理。

環節(四)鞏固應用、反饋調節

課堂練習是教師瞭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反饋的主要途徑。

練習設計應與教材習題緊密結合,要做到“課本習題為主,課外習題為輔”。習題設計要注意形式新穎,循序漸進,從生活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同時, 課堂練習要與學生反饋相結合,做到及時反饋,適時“調節”。

環節(五)自我梳理、總結提升

有效的課堂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突出重難點,提升學生的思維。教學中可先讓學生進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疑難?”“你今天表現如何?”是我們常用的總結語。教師可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從知識、方法、思想、情感態度等方面再進行總結提升。

三、模式的論證

(一)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的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經歷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學習過程中,鍛鍊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合作意識、應用意識,建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教學設計:

【環節一】鋪墊引入、温故知新

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複習常用的面積單位,接着讓學生為網球場、橡皮、課桌面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讓學生結合實物正確區分面積單位,進一步鞏固了用面積單位來計量面積的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準備。(此環節大約需要3分鐘)

【環節二】情境激趣、引發思考

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圖畫、估計面積、動手擺面積單位來測量面積,讓學生初步感知每行、幾行與長和寬的關係。接着出示我們學校的操場圖,學生通過直觀感知擺面積單位比較麻煩,應尋求計算的方法,從而明確學習本課知識的目的。然後讓學生猜想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可能與它的什麼有關?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係。最後以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到底什麼有關係呢?引發學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慾望。

(此環節大約需要8分鐘)

【環節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這個環節我將分為4步來實施:

1、動手驗證: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出不同的長方形,並記錄相關數據。

2、交流歸納。觀察表格得出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明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係,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深入明理。為什麼長乘寬就能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呢?學生思考交流後,教師結合課件進行演示後小結,讓學生既掌握公式,同時明白其算理。

4、知識遷移。引導學生明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得出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動中,使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此環節大約需要15分鐘)

(四)鞏固應用、反饋調節

為了學生能更好的學以致用,同時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基礎練習:包括填一填、選一選,計算花壇的面積和周長。

變式練習:求正方形的面積

綜合練習:求剩下圖形的面積

拓展練習:巧算面積

這些練習,從多種角度訓練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此環節大約需要11分鐘)

(五)自我梳理、總結提升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在課的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收穫,注重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又總結了學習新知的方法。最後佈置生活作業,讓學生更充分地體驗數學的實際應用。

(此環節大約需要3分鐘)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形

(分米)

(分米)

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個數

(列式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

(平方分米)

(1)

3

2

3×2=6

6

(2)

4

3

4×3=12

12

(3)

4

1

4×1=4

4

(4)

6

3

6×3=18

18

長方形的面積=長 ×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 × 邊長

説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識字中的第三課《小青蛙》。

一、説教材

《小青蛙》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識字中的第三課。這是一首兒歌形式的字族文識字,讀起來節奏明快,音樂和諧。兒歌講述了青蛙的外形和本領,號召大家要愛護小青蛙。課文中的“清、晴、情、請”都是由共同的母體字“青”做聲旁的形聲字,充分展示了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構字規律,同時體現了漢字的趣味性,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課文將字族文識字寓於兒歌之中,通過讀文識字,能有效避免學習形聲字的枯燥。將字與文融合在一起,不斷鞏固青子族中各字的音行義,既有利於讀文識字,也有利於學生語言的發展。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一年級識字教學的要求,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會寫“青、清、晴、情、請”5個生字。

2、通過聯繫課文,老師範寫,學生跟寫來學習生字。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知道小青蛙做了不少好事情,我們要愛護小青蛙。

三、説重點和難點

這篇課文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會寫“青、清、晴、情、請”5個生字。教學難點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知道小青蛙做了不少好事情,我們要愛護小青蛙。

四、説教法學法:

針對以上學情,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圍繞本節課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藴,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只有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反覆讀,才能體會課文中包含的複雜感情。

2.對比學習法:將課文中的由共同的母體字“青”做聲旁的形聲字“清、晴、情、請”放到一節課來對比學習,激發學習興趣,並讓學生掌握對比學習法的學習方法。

五、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謎面,通過猜謎語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二)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學生自讀,聽錄音範讀,跟老師讀課文,通過多種方式讀課文,反覆讀課文,知道小青蛙它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我們要愛護小青蛙。這樣能讓發揮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閲讀感悟的習慣。

(三)書寫指導

1、出示生字“青”,引導學生觀察“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便於規範學生的書寫。

2、指名認讀生字並組詞語。

3、範寫生字,強調重點筆畫,學生書空生字。

4、練寫生字。

5、激勵評價。

6、同樣的方法學習“清、晴、情、請”。

7、指名學生認讀生字,鞏固學習的知識。

(四)鞏固練習。

通過對這四個形近字的練習,掌握這五個字的寫法,以及它的運用。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五個生字,一個是青,另外四個是:清、晴、情、請。我們還知道小青蛙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我們要愛護小青蛙。

(六)板書設計

3、小青蛙

青(青蛙)(青色) 清(清水) 晴(晴天)

情(心情) 請(請問)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七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課文藉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了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看圖,學習課文,理解詞句和每段的意思,了

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

(3)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瞭解其敍述方法。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懂得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處,接受禮貌教育。

教學難點: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處和特點。

4.教具準備

小壁虎剪圖、課文錄音、課文幻燈片4框、C

A

I課件、魚模型。

5.課時安排

整課計劃3課時完成,第1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學習課文1、2自然段,第2課時講讀三至七自然段並指導朗讀,總結全文,激發學生閲讀課外讀物的興趣。第3課時,識記生字的形,指導書寫,完成課後練習。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落實兩個結合”為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一個特色”培養學生自讀會讀。遵循哪四個原則呢?1.“三為主”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2.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創設情景。3.文道統一原則,在學習課文時,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4.課內外聯繫原則,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向課外閲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兩個結合,即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把握科普童話教學特點,又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的教法主要用導學法即“講——扶——放”、直觀法、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讀、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舉—反三,貫徹“自讀、會讀”這一‘精神。

三、説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整體感知。

1.導語:上課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出示小壁虎剪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麼名字嗎?”對!小壁虎生來就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可有隻小壁虎還要去借尾巴,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中尋找答案吧!

2.看幻燈,聽錄音故事,思考: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

3.自由讀課文,按要求自學。

提出兩個要求:(1)畫出本課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2)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4.檢查自學效果。

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使學生讀有目的,能避免單純地、盲目地讀書,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後進行檢查,及時反饋,可以提高學生讀書的認真的程度。

(二)先扶後放,逐層精讀。

1.尋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怎樣借——借到了沒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課文。首先引導學生尋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學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掙,難看)小壁虎怎樣掙斷尾巴逃走的?放C

A

I課件,屏幕中顯示出:一隻壁虎在牆角捉蚊子,一條蛇悄悄地爬過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鮮明、活動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一掙”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掙斷尾巴後,心情怎樣?指導學生用難過的語氣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強調?“多難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經過。

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樣借”重點分析,由於抓學法來學習,設計出“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為主,學習第四自然段採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學習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採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1)以扶為主,領學課文第三自然段。

A.學習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裏?看見什麼?通過讀與説,學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邊,看見小魚搖着尾巴在河裏游來游去,這時教師扣住“搖”字問:小魚為什麼能在河裏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呢?(學生回答是因為小魚搖着尾巴)教師就因勢利導,讓學生用手勢演示“搖”的動作,教師進一步問:寫小壁虎爬到小河邊怎麼要寫爬呀爬?(説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爬的路程長,這為後面突破教學難點: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埋下了伏筆)

B.學習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麼説,小魚怎麼答。學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説:“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説:“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學生分組讀對話。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這麼説:“你把尾巴借給我。”小魚這麼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把書上的“對話”跟以上“對話”比較一下,找出不同處,畫上圈。

這樣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詞句,學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禮貌,稱小魚為“組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嗎”不是命令,而是徵詢,小魚也不是蠻不講理,她也是實在沒辦法,很為難,並適時指導學生做到與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較好地收到教育、教學效果,體現文道統一的原則。

C.出示句式:小魚為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是因為小魚要用尾巴撥水。“撥水”是什麼意思?演示魚模型,理解“撥水”意思。

總結學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們學習第三自然段,先學習壁虎爬到哪,看見什麼;再學習小壁虎怎麼説,小魚怎麼答;最後想想:為什麼小魚不把尾巴借給壁虎。

這樣的總結,既對小學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的經過起強化作用,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2)半扶半放,學習第四自然段。

A.教師出示句式引讀本節,幫助學生理順序。

B.指導朗讀。

C.討論老黃牛為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因為老黃牛要用尾巴趕蠅於。

(3)放手自學第五自然段。

A.讓學生自出讀這個自然段,根據板示的句式,找出第一、二句寫什麼,第三、四句寫什麼。

B.討論:燕子為什麼都能把尾巴借給壁虎?因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三、四、五自然段採用以上方法教學,使學生處於輕鬆、愉快、積極思維的氣氛中,做到面向全體,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另外,藉助“小魚用尾巴撥水”“黃牛用尾巴趕蠅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問:你們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進行歸納推理。由個別現象,總結出一般結論——動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用處。

既然動物的尾巴都有用,那麼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麼用呢?課文中沒有直接説明,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學生自由讀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變化的詞語。(難過、高興)小壁虎為什麼難過?因為它向水裏的魚、陸上的黃牛、空中的燕子都沒借到尾巴。為什麼高興?因為它又長出一條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掙就斷,斷了能長出新的來,這種易斷、再生的特點對它有什麼用處?重放C

A

I課件:一條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掙不斷會發生什麼後果?(會被蛇吃掉)從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護作用。這部分的教學是一種演繹推理,由一般結論推斷、研究出個別現象,至此突破了難點。

這種由事物的個別現象,總結出事物一般規律,再由一般基本規律去解釋事物個別現象,即“個別——一般。——個別”,完成好兩次推理,給學生滲透一點認識事物的一般方法,整個閲讀過程,就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可以達到語言文字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同步發展的目的。

3.總結全文,擴散思維。

(1)扣住“傻”字問:“同學們,壁虎媽媽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的氣氛熱烈極了。有的説:“小壁虎肯定傻嘛,連自己長出一條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説:“小壁虎不傻,因為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時候,他知道掙斷尾巴去逃命。第二,它在借尾巴的時候多有禮貌,根據不同的動物,用不同的稱呼。第三,‘傻孩子’是媽媽對它的呢稱。”

(2)學習了26課,我們知道了魚的尾巴能撥水,黃牛的尾巴能趕蠅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護自己。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有什麼用?放CA

I課件,屏幕中顯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鳥、狗四種動物,讓學生説説他們尾巴的作用。如果僅僅只讓學生説説這些動物尾巴的作用就沒有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我就讓學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結構句式説一段話。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樹上,看見猴子在樹上搖來晃去,小壁虎説:“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猴子説:“不行啊,我要用尾巴盪鞦韆呢!”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獲得成功的快樂。

附:板書設計

為了適應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審美情趣,本課板書既用文字來表述,又配之以圖畫,使之圖文並茂,生動形象。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點:《________________》是高中數學課本第______冊

《大學説課稿模板》正文開始>> 一、説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________________》是高中數學課本第______冊(____修)的第____章“________”的第______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下基礎,所以_________________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特點之二是:_________________。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信息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

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説“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三、説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通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通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並依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導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_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________________時,可通過_____________演示,創設探索______________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藴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脱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通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六、説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___________》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_________________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______________

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____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標籤: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w2wr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