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説課稿範文錦集八篇

有關説課稿範文錦集八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説課稿範文錦集八篇

説課稿 篇1

對於本課《磁鐵有磁性》的説課稿,我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深挖教學內容,調整探究順序”。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局部。

第一局部

探究活動1——磁鐵能吸引什麼?

讓同學先猜想,然後在一大堆物體中用磁鐵找出能被吸引的物體名稱,説説他們的製作資料。我改變書本上原有的對比式實驗記錄單而設計成現在的強調主題的樣式,主要是要把同學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的製作資料上來,而減弱其他資料的負面影響。

在實驗後讓多位同學來回答探究的第一個問題——磁鐵能吸引什麼,從而來強化同學對概念的掌握——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

接着用磁鐵吸引裏面裝有回形針的信封,設置疑問:“老師的磁鐵怎麼能吸引紙做的信封呢?”從而進入本課教學的第二局部

探究活動2——磁鐵隔着物體還能吸鐵嗎?

讓同學上講台演示磁鐵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鐵片能否吸鐵,發現磁鐵隔着鐵片卻不能吸鐵,得出“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的科學概念,並強調“一些”的含義。

我要深挖的教學內容,就是磁鐵隔物吸鐵的現象。其實同學對於磁鐵有磁性和磁鐵能隔物吸鐵的現象早就有所瞭解,停留在這個粗淺層面上的探究,對於同學和我們科學教學的發展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所以我深挖磁鐵的吸引能力與隔開物體的多少之間的關係,並採取倒敍的方法,用實驗記錄單和照片來引導同學對於本實驗的設計和假想。

通過這張實驗記錄單,第一要讓同學明確需要選擇實驗的器材——磁鐵,回形針和40張紙片,並讓同學解決紙片的問題——利用科學書本。

其次要讓同學明白實驗的操作順序

——依次是隔開10張、20、30、40張紙片進行實驗,並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針數量記錄下來。

通過這張實驗照片,不只要讓同學掌握實驗的注意事項,紙要拉平拉緊,要注意頁數與張數的區別,回形針要掛直不搖晃,要逐步減少,以減小實驗誤差等。還要讓同學比對照片,在小組內分好工作,2人拉紙,1人掛針,1人記錄。

這樣,經過選擇實驗器材、掌握探究順序、注意操作要點、有效分工合作4個步驟,就形成了一個完整、有效,並具有很強操作性和指導性的實驗計劃了。

同學運用自身的實驗設計,得到實驗數據,並綜合各組的數據,一起得出“隔開紙片的張數越多,磁鐵能吸引回形針的個數越少”的實驗結果。

當然本環節最主要的目的,不只僅是要讓同學得到實驗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讓同學在教師直觀、簡潔和有效的引導下,形成實驗的思路和設計方案,增強同學合理選擇實驗器材,藉助身邊事物進行探究,能抓住實驗要點並團結合作、合理分工的素養,提高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我要調整的教學內容,可以認為是本課的第三局部——就是用磁鐵識別鐵製品的環節。

教材原來把此環節佈置在同學驗證磁鐵能吸引鐵的實驗之後,但是教材提供的資料——硬幣,其成分顯然要比鐵這單一成分複雜的多。我們知道,製造1元硬幣的資料主要是鐵和鎳,而鐵和鎳都能被磁鐵吸引,所以用磁鐵吸引1元硬幣並不能説明1元硬幣就是用鐵做成的;5角硬幣有兩種,均為黃色,同學直覺為銅。雖然老版的5角硬幣資料的確為銅,但新版的資料為鐵心渡銅。所以看似一樣的兩個5角硬幣,被磁鐵測試卻有不同的結果——一個能被吸一個卻不能。磁鐵怎麼能吸銅?所以容易對同學剛樹立的概念發生衝擊,而且磁鐵能吸引鐵心渡銅的5角硬幣,不只需要磁鐵能吸鐵這一概念的支撐,還需要磁鐵能隔物吸鐵的理論為基礎,所以我調換了此環節的教學順序,在得出了兩個概念之後,並利用同學課外去查閲資料,才幹讓同學理解本環節的教育內涵,才幹理順同學的思維,沿着他們認識周圍世界的認知規律而逐步前進。

前備後拓、深挖細磨,我力求呈獻給大家的,將是一節平實而不是浮誇的,平時而不是刻意的,平視而不是俯視,不是凸顯教師的科學課。

説課稿 篇2

—、指導思想

新課程的美術顯然已不是一門單純掌握技能技巧的學科,而是各類知識的綜合課。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倡創新精神和創造意識,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雙向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變易學為樂學,變難學為活學,為學生提供了互動學習機會,使其都能在不同潛質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

二 、教材分析

《藝術——生命與自然》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1單元的內容,屬於新課改方案所設計的“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共計課2時。教材圖文並茂,文字親切自然,內容貼近現實,融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參與性與一體,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促使學生積極探索、樂於動手。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教學目標:

1、通過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述,使學生了解藝術家以及人類對生命活力的嚮往、熱愛和藝術表現是對生命價值的追求與肯定。

2、通過對作品的研討與解釋,使學生初步懂得,對自然的欣賞與表現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與大自然的和諧交融,使學生對美術作品涵育美感與陶冶情操的功能與價值有初步的體驗和認識。

3重點難點:藝術作品中對生命與自然的和諧表現藝術家是以怎樣的思想感情去表現生命與關注自然的策略方法:觀察――討論――分析――評述

三、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學生,我主要採取“啟發——引導法”,以實例為線索,充分動用教具,不斷採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實例的引導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到動腦的積極思維中,真正做到面向全體。運用投影、掛圖現場演示,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並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這樣多法並用,即培養了他們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美術課是讓學生知道為什麼這樣畫,而不是其它的。

四、學法指導

本課主要是一節欣賞評述課,在課堂學習中讓學生在圖片的欣賞中相互討論學習,通過情景導入引導學學生步入畫家的作品中,體會畫家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力。學生通過大屏幕直觀演示能夠直接感受和欣賞。

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都全方位的滲透到教學程序中去。

五、教學程序

本節課教學由導入、新授、巡迴指導、小結四個環節組成。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

二、引導階段:

1.展示古今中外運用各種不同表現技法創作的藝術作品多幅,提請學生觀察欣賞。

2.提出問題:這些作品分別是以哪些素材作為主題來表現描繪的?(花草、山水、動物、人物)

3.總結歸納:美術作品中有各種各樣生動的藝術形象,不論是原始洞窟壁畫中的野牛還是傳説與神話中的人或神;不論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大多數都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藝術形象。

4.提出本課探討的主題:藝術-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

(1)觀察欣賞

(2)分析探討

(3)總結歸納

三、發展階段:按照課前預習的要求,指導學生結合自己蒐集和整理的有關資料,自選一幅或幾幅作品進行交流討論。

1、欣賞與評述:(1)你所選擇的作品中有關畫家和作品表現題材、內容、形式的資料,你瞭解多少?(2) 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了解,對作品中的形象和情節進行描述。

2、分析與研究:(1)所舉作品中,哪些形象屬於有生命的物種的形象?(2)這些物種正處於哪種生命活動中?

(3)哪些是與物種生命活動相關的自然形象?(4) 物種的生命活動與自然條件有什麼依存關係?

3、討論與解釋:(1)美術家是用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去表現生命與關注自然的?(2)優秀的美術作品是不是表現了自然法則下的生命活動和審美情趣?

4、體驗與評價:(1)美術家的藝術創作是不是一種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生命活動?(2)你能否體會到對審美對象――藝術作品的審美過程是豐富自身審美經驗和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1)交流討論

2)分析研究並交流各自的看法

3)圍繞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

總結歸納:

1.對同學們為此課題所做的工作及所付出的努力給予肯定和鼓勵。

2.啟發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並能夠談一至幾條通過本課題的賞析研究,自己從中得到的啟示。歸納整理自己所獲得的啟示和感受

課後記:通過學習,學生了解物種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對美術作品涵育美感與陶冶情操的功能和價值有初步的體驗和認識。

説課稿 篇3

1. 説教材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是20xx年版高一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六節的內容。勻變速直線運動是機械運動中一種重要的運動,它既是對前一節所學的加速度的深化和加強,也為即將學習的自由落體運動奠定了知識基礎。本節課的重點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建立和應用,難點是對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的理解,尤其是加速度的正負值在這兩個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意義。

2. 説目標

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提出三個教學目標 :

⑴知識與技能上,指導學生用打點計時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對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力。

⑵過程與方法上,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實驗方案,提高他們制定科學探究計劃的能力,還可以通過一些運動實力的討論,增強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的意識。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可以展示人類在月球上所進行的有關試驗照片,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熱情,領略自然規律的普適性。

3. 説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瞭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體會實驗在發現自然規律中的作用。通過和學生共同處理實驗數據教會他們能用公式和圖像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體會數學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重要性。在學生深刻理解這兩個公式以後,通過例題的講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4. 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 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以學過的加速度概念為基礎,在實驗中總結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例子,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5. 説程序

⑴複習舊課,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提出問題,引起學生興趣,導入 新課。

⑵講授新課:①讓學生用打點計時器來間就勻變速直線運動,提示學生如何觀察紙帶,並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總結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這樣也利於他們對這節課重點的理解和掌握。②以上節課加速度公式為基礎,運用數學推導法,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並畫出它的函數圖象。在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唯一共識。學生通過自己推導公式可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從而克服教學難點 。

⑶講解例題,讓學生對公式進一步理解,並學會靈活應用,強調加速度的正負值在公式中的物理意義。

⑷向學生展示一些實驗照片,從理論再到實踐,使學生更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

⑸佈置作業 ,開放練習。讓學生課後收集物體做各種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例,並預習自由落體運動,研究它是怎樣一種勻變速直線運動。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留典型的書面作業 。

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浙江版第五冊第十二課《圖形聯想》,本教學內容屬於造型、表現的學習領域,可以上兩課時,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第一課時。

按照教材編寫中的意思,圖形聯想應該是指以一種物體形象為基本,通過聯想將原來不太相關的其他事物形象組合在原來的基本形象當中,形成一種具有豐富的奇特想象的畫(或其他美術類別)。

首先,這種組合的聯想方法比較適合三年級小學生,三年級小學生隨着他們知識和生活經驗的豐富,對我們這個世界充滿着好奇和新鮮感,這和成人不同,兒童有他的優勢。

第二,從知識能力結構上講,聯想能力是人類創造的靈感之源之一,將兩種原本不相關的事物形象通過聯想組合在一起,是一種很有趣、有效的訓練,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又為學生以後的相關專業設計打下良好的形象思維與圖形表現技巧的基礎。

教學重點:

學生初步學習圖形聯想的方法,體驗圖形聯想創作的樂趣。本課教學難點:圖形聯想的思維的廣度(多樣、開闊),以及畫面的組織表現體現美感。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聯想在造型設計中的作用以及表現方法(知識目標)。2、嘗試利用各種事物的造型展開聯想,並手繪出來。(技能目標)。 3、學生在圖形聯想過程中體驗創新的樂趣及美的新奇的視覺感受。(情感目標)。

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 導入: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蘋果,然後在蘋果中加了三個窗户,第二幅,將蘋果變成一輛汽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

由簡單的蘋果導入

直接點出圖形聯想的要義

書上圓平面的各種變化其實無組合

歌劇院的建築太複雜,不適合導入

1、是由哪兩種物體組合在一起的。

2、你還能再加工這隻蘋果嗎?

二、 提示課題並板書課題:圖形聯想

三、 引導學生觀察書中《水杯》範例

四、 《小鴨》範例講解

五、 其他範例。

六、 進一步欣賞,讓學生理解圖形聯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 學生選定一個物體作為基本形體作業

如:蘋果水杯小鴨子船帆螃蟹(組合螃蟹)

八、 作業點評

九、 教師總結:課後延伸,收集相關圖片,照片等。

1、學生已有了嘗試的慾望

2、反饋對課題內容的理解程度

3、畫不出來無所謂,為進行下一步學習設定一個目標

4、也可以先由學生語言描述,蘋果和什麼進行組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描述畫出一兩個,然後由學生自行在作業紙上畫出。

利用教材中的資源

1、悉尼歌劇院

2、七星級大酒店(船帆的外形)

3、兒童手機(兔子外形)

4、優秀海報(船長的帽子成了船)

5、普陀山的電話亭

説課稿 篇5

一、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是“紅黃藍綠”這個主題的一個部分。幼兒通過前兩週的活動,感知了美麗、豐富的色彩藏在哪裏——紅彤彤的太陽、黃橙橙的梨子、蔚藍的天空等等。在秋景迷人的季節裏,孩子們運用自己的感觀發現秋天的變化,並感受到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正是這樣的生活經驗,為本次的活動做了很好的鋪墊。《秋天的顏色》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詩。它從多角度引導幼兒感受秋天的變化,以及顏色的絢麗多彩。重複的句式讓幼兒更加便於記憶和理解。同時,通過仿編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幼兒與同伴交流的能力,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二、説教材:

(一)活動目標:

中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能觀察到秋天的各種變化,同時他們的語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能基本講清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及其變化。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點目標:

1、理解散文詩的內容,知道秋天是美麗多彩的。

2、按照散文詩中的內容仿編句子。

(二)重點和難點:

到了中班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較強,語言發展比較好了,但讓他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用散文的形式表現出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學習按散文詩的內容仿編句子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另外,我們班的

幼兒大部分對文字符號有一定的認識,在繪畫方面也有一定的經驗,因此將圖文結合記錄仿編的句子也將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

三、説教法:

本次活動運用了談話法、講解演示法、記錄法等教學方法。

在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幼兒所熟悉的且優美的散文詩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再用談話的方式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願望,最後讓幼兒大膽地將仿編的內容記錄下來,展示給同伴,讓他們相互交流,使每個人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

四、説學法:

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幼兒對秋天有一定的感性經驗,他們學習的正是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在這樣的前提下,幼兒有談話的內容,想説的願望,教師再及時地將他們仿編的內容記錄下來,幼兒會有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因此,結合幼兒已有的經驗來進行仿編,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幼兒在活動中始終保持自主學習的狀態。

五、説活動準備:

活動的準備主要分兩個部分:

1、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觀察秋天,尋找秋天的顏色並做記錄,便於教師瞭解幼兒的知識儲備,做好課前的準備。

2、每人2張句型卡、油畫棒,是供

幼兒記錄所用的。

六、説教學程序:

1、欣賞散文詩,初步理解內容。

幼兒在課前與父母一起觀察了秋天,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因此在開始時,教師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十分重要。孩子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將自己所看所聽的表達出來,然後再請他們欣賞散文,將他們的以往經驗在頭腦中進行整理,使他們初步理解散文的內容。

2、欣賞第二遍,感受秋天的絢麗多彩。

第二遍欣賞時,教師結合掛圖,讓幼兒將頭腦中零散的畫面組合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更便於幼兒的學習和理解。綱要中提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説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幼兒在有了前面各項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幼兒大膽地討論,他們就能很快清楚地説出秋天小草為什麼是黃色的,楓葉為什麼是紅色的等等,進而來感受秋天的絢麗多彩。最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請幼兒跟着朗誦散文詩,能更好地加深幼兒的記憶。

3、仿編散文詩。

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幼兒學習了散文後,對散文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再用句型卡的方式,圖文

結合,引導幼兒先學習句型,讓幼兒能完整地學説“我問,告訴我説:‘秋天是。’”為幼兒用散文的方式進行仿編做一定的鋪墊,然後再讓幼兒將空白處加入自己對秋天的認識,更容易讓初學的幼兒學會仿編。這樣他們就會樹立自信心,以此來激發每個孩子嘗試仿編的願望。

然而在一節活動中難以讓每位幼兒來展現自己的想法,綱要中提出:“為幼兒創設展現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及滿足他們交流成果的願望。”因此,我請幼兒在自己的卡片上進行仿編記錄,然後提供一面牆將他們的作品展示出來,課後可以讓他們能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獲得成功的滿足感,並從與他人的交流中獲得有益的經驗,讓每一位幼兒得到提高。

説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可急於求成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感悟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24課《寓言兩則》。

2、課題裏有兩個生字,誰能把他們讀一讀?

3、什麼是寓言?寓言就是用一個小故事來説明一個道理。“寓言兩則”就是兩個寓言小故事。

4、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揠苗助長》

二、初讀課文

1、學課文之前,我們先來認識課文裏的生字詞。

課件出示“焦急、宋國、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納悶”等詞語,學生讀詞

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揠苗助長》這篇課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三、指導讀文

1、課文的哪個自然段寫了農夫想讓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

2、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內容,師範讀

3、大家注意看“焦急” 的“焦”,我們應該怎樣記住它?

生描紅

4、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一段,邊讀邊想,哪些詞讓你感受到農夫的焦急?

5、課件出示:宋國有個農夫,他巴望着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巴望”是什麼意思?

6、課文中為什麼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我們把詞語換進去讀一讀,看一看。

課件出示:他巴望着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

他希望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

7、農夫巴望着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所以就——(課件)天天到田邊去看。

8、這段中還有個地方表現出農夫很希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一起看句子:(課件出示)可他總覺得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心裏十分焦急。

9、禾苗真的一點兒也沒有長嗎?農夫為什麼覺得它一點也沒有長?

10、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體會一下農夫的焦急心情。

11、心裏着急就得想辦法啊,於是就在那想啊想啊,終於想到了一個好的辦法。它的辦法是什麼呢?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他想到了一個什麼辦法?

12、同學們一起讀第二自然段。

13、想出了辦法應該很輕鬆才對,農夫怎麼會“筋疲力盡”呢?

14、課件出示圖片:雖然是這麼的累,你看看他臉上的表情:高興着呢,因為他算是看到了自己的禾苗生長了一大截。

15、看到自己的禾苗生長了一大截,雖然累,但還是高興,同學們試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16、農夫覺得自己的辦法怎樣?

17、讀第三自然段。

18、都這麼累了,農夫怎麼還這麼興致勃勃的呢?

19、 齊讀這段話。

20、農夫這麼急着讓自己的禾苗快快長高,得到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齊讀第四自然段。

21、禾苗為什麼都枯死了?如果你是這個農民的兒子,看到了這一幅情景,你想對農夫説些什麼呢?

22、 現在你知道“揠苗助長”的是什麼意思嗎?

四、 表演內化

1、這麼精彩的故事,同學們想不想演一演啊?

2、表演結束了,老師想採訪一下他們。

(1)“農夫,看到你的禾苗長了一大截,心裏怎麼樣啊?”

(2)“小禾苗,被農夫拔了上來,你有什麼感覺?你想對農夫説些什麼嗎 ?

3、同學們,看到這樣的場景,你想對農夫説點什麼呢?

4、學習完了這則寓言你們明白了什麼道理?

5、我們不光要明白這個道理,最重要是要真正引以為戒,在生活中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編寫意圖:

《“重複”的奧妙》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數學好玩中的教學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一些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冊教材注意體現這一要求,在本單元安排了聯繫生活實際找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這一內容,旨在體現活動性和探究性強的特點,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猜測、分析、推理等活動過程,從而發現規律。

2、教材內容的核心思想:

“找規律”是新教材新增設的內容之一,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新變化,它有着深刻的數學思想,也是學生今後生活、學習的基礎知識之一。本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從圖形循環排列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像這樣的內容在二年級各冊教材中還會出現,只是探索的內容會逐步加深。

二、學生分析

本節課重點研究的是圖形循環變化的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麼對學生後面的繼續學習造成了對於圖形的循環變化規律,在本學期“找規律”這部分內容中,“循環排列”的規律呈現更加複雜,不僅是圖形的顏色,而且在形狀和數量上也都有着各自的變化規律。二年級學生對於數量和形狀變化的規律,並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腦中都有自己的“規律”,因此,要通過學習,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猜測、分析、推理等活動過程,從而發現圖形的顏色,形狀和數量上也都有着各自的變化規律。

三、學習目標:

1、在發現、描述重複多次的現象或事物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簡單的規律。

2、通過對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規律的思考和表達,初步發展概括能力,並能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表達。

3、在觀察、思考、表達的過程中,感受規律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今天我們來到這裏上課,希望每個同學都能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你們説好嗎?那麼老師先給你們掌聲鼓勵!那下面同學們也給自己掌聲鼓勵一下!你們怎麼拍的這麼整齊呢?(拍手的節奏是慢慢快快快這樣不斷的重複出現)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探索“重複”的奧祕。(板書課題)

二、新知探究

1、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蒙古族的小朋友是怎麼過節的嗎?那麼就跟隨老師一起看一看。(出示主題圖)。請大家先仔細觀察這幅圖,然後説説你都看到了什麼?從中發現了什麼規律?學生線發表意見,自由發言。

2、出示“小朋友”的圖:這有什麼規律呢?學生回答是一男一女重複出現的`。板書小朋友的規律,強調寫出兩組重複規律即可,後面就用省略號代替,省略號表示重複出現。教師説明除了用文字表示重複的規律以外,還可以用畫圖、數字、符號來表示規律,啟示一下學生。

3、學生選擇一組喜歡的有規律的事物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來。先讓學生説説自己打算怎麼表示,再獨立完成,在紙上寫書來,最後在展台展示。學生戰士的時候要表達清楚用什麼代表什麼來表示規律的、為什麼用後面省略號?

4、同學們你們會表示規律了嗎?生活中也有很多“重複”的現象,你們誰能舉個例子呢?學生説完後再出示課件。

三、鞏固練習

1、小朋友排隊。又來了4個小朋友,應該怎麼排呢?先出示排隊的小朋友(按照一男一女的規律接着排下去)。

2、找規律填數。

(1)、2 3 4 2 3 4 ( )( )( )。

(2)、3 0 5 7 0 5 7 0 5 7( )( )( )。

(3)、9 2 6 7 9( )6 7( )2 6 7( )( )()( )。

第二題先讓學生説説規律,有一些學生一開始找不到規律,我就提示孩子把第一個數字蓋上再看,這樣孩子就能很快找到規律了。説明有時候不是整體重複而是一部分,高年級學的循環小數就是這樣。第3小題是4個數字重複,大部分學生可以迅速找出重複的規律。

3、會場一共排了10個燈籠,請問大燈籠有幾個?小燈籠有幾個?如果有15個呢?

10÷2=5(組)

答:大燈籠有5個,小燈籠有5個。這裏要説明為什麼要除以2,因為是兩個一組。

15÷2=7(組)……1(個)

7+1=8(個)

答:大燈籠有8個,小燈籠有7個。這裏讓學生説説餘的1表示什麼意思?表示一組的第一個。

四、小小設計師

用這節課學習的“重複”的規律設計一副簡單又漂亮的圖案。學生獨立設計,然後上台展示。

五、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這節課我就説到這裏,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説課稿 篇8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完全平方公式》,所選用的教材為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八節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整式的加、減、乘、除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礎上,對多項式乘法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因式分解》《配方法》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數》 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説,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有待培養,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説,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多項式乘法法則、平方差公式的探索過程,對“完全平方公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完全平方公式” 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對公式(a+b) 2=a2+2ab+b2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導過程、結構特點、語言表述(學生自己的語言)、幾何解釋。

難點確定為:從廣泛意義上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符號含義,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藉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理能力。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運算。

2、在探索討論、歸結總結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 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並且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並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 教學方法分析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複習舊知,温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 是本節課深入研究 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 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裏,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範圍等) ,通過對定義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導入下一 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等幾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①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 佈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並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w7wm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