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歷史説課稿範文7篇

歷史説課稿範文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説課稿範文7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科舉制的創立>>。(板書標題)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4課的教學內容。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本冊教材特以一課的篇幅讓學生了解科舉制度,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及科舉制的影響。學習這一課對於學習隋唐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一方面帶有兒童的特點,希望老師講課內容新鮮、充實、饒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説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較系統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的能力,但看問題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及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收集資料,整理相關信息,或編講歷史故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通過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四、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本課的重點是:科舉制度的創立和逐漸完善

本課的難點是: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五、教法與學法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對本課的教材分析和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將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開放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激勵教學法等,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情境,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相聯繫,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主要通過分組合作學習法、對比學習法、體驗性學習法及聯繫實際法,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將採用現實引入法,聯繫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通過高考制度引出古代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1)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代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這個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並把握課本基礎知識。

那麼,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閲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進入此環節後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了長征概況後,針對閲讀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疑問,提出問題,以紙條的形式,送遞老師。

C探究討論——合作探究、競爭意識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針對重難點,精講點撥

科舉制的誕生

本目內容我是這樣設計處理的:

1) 在自學的基礎上大致把握科舉制誕生的基本知識。繼而進一步提問:

魏晉時期是採取怎樣的方式選拔官員的?這樣的選官方式合理嗎?為什麼?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出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的弊端。這樣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而創立出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

2)然後進一步設問:在隋朝,科舉制度是怎樣誕生的?總結科舉制創立的過程。通過這個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比原來的選官制度有什麼進步?過將科舉考試與原來的選官制度作比較,學生能加深理解“科舉制度”,為後面學習科舉制的影響作好鋪墊。

緊接着思考討論::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階層人帶來什麼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通過這幾個題目的設置,很自然地總結出科舉考試誕生的意義,為以後的教學環節突破重難點奠定了基礎。

科舉制的完善

1)首先,為學生創設情境:如果你要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你講考哪些科目?讓學生了解朝的科舉考試的科目。

2)然後引導學生重點掌握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為完善科舉制所做的貢獻。提出問題: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討論並歸納他們分別為科舉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貢獻?並運用圖片展示科舉的有關圖片和具體內容。

科舉制的影響

這是本課的難點鑑於這一綜合較強的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採用層層推進的方法來提問):

設置問題:唐太宗、唐玄宗統治措施中的一個共同點是什麼?引出科舉制對選拔人才的影響。

對於唐太宗的貢獻,讓學生閲讀P18的第二段內容,加以歸納。然後多媒體出示材料,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最大的獲益者是誰?

3)然後多媒體出示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好不好?為什麼?指出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於唐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利的。對於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進作用.

然後對科舉制的影響,引導學生聯繫前兩目所學的內容,得出結論。對後世的影響,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第19第三段的內容。對外國的影響:引導學生閲讀第 20頁的有關小字內容,並多媒體出示第21頁英國大百科全書中的相關內容和孫中山説的話,並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

(3)課堂小結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瞭,重點突出,對紛繁複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在課堂小結的時候以板書作結。)

(4)檢測反饋

以基礎知識為依據,精選習題,由易到難,有梯度的加強難度,學生回答,教師點撥疑惑並指導解題方法。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鬆”,“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歷史説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概述孫中山為民主共和而鬥爭的主要史實: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領導辛亥革命,頒佈臨時約法,捍衞民主共和的鬥爭,促成國共合作。

2.感受孫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撓,天下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鉅變中的歷史作用。

指定本課教學目標的依據

1.吳老師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爭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課前預習,學講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極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本課教學目標的制定如下:

1.根據學生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必修已經學過,學生對比已較為掌握,教材其他的內容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或者大概聽過,並沒有充分的瞭解

2.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3.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歷史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通過孫中山精神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孫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動

首先,個人覺得吳老師作為新老師在講《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這一課已經講的不錯了,尤其吳老師在小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並且是這堂課的靚點。

吳老師利用一段有關孫中山先生的臨終遺願錄音和觀看照片導入新課,引出了今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孫中山一生為革命做了哪些貢獻?還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對他的評價。首先她對學生的預習進行了檢測,之後很自然的講解了孫中山先生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鬥爭的知識,然後給出同學一兩分鐘思考時間,請同學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在維護共和中吳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孫中山為捍衞民主共和鬥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這時候讓同學從材料中獲得有效的信息,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問題。講解到孫中山一生最偉大的轉變是什麼的時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這裏是老師教學中應該突出的一個難點問題,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義新在什麼地方,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不是很深。

吳老師利用了很多設問和提問的方法,請同學積極的回答,並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對學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導。

最重要的是吳老師設計兩個合作探究問題,學生共分成六個小組,每組八個人左右。每一個探究題給出十分鐘左右的討論時間。讓小組交流,然後學生給出討論結果。分別把他們組內的關鍵寫在白板上,然後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期間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可能就會發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學還只是處於被轉換的迷茫中,不知道這節課的重難點。

最後在學案上吳老師安排了課後檢測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我覺得不足的是:①這堂課從開始到結束沒有一個學生提出對孫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異議之處,我們現如今的學習不就是辯證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師真的只是在引導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我覺的不是老師只是一節課並沒有講足夠讓學生知道的知識。其實學生沒有老師那麼足夠的能力。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後老師是否應該給出一些評價。

③學生課堂內講的知識涉及到很深的層面,但是真正在現如今的高中教學模式下,真的會在實際教學中做到這些嗎?

學的活動

吳老師將學生分為了6個小組,每組8-9人。小組討論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動時採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組活動。

這節課學生參與度很高,除小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師互動頻繁,學生主要活動和內容如下:

1、聆聽孫中山臨終遺願錄音和觀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齊讀ppt上的本課課標要求

3、預習檢測時,學生積極舉手回答需填空處內容,3名同學皆準備充分,回答正確

4、 瀏覽ppt圖片,並據此回答孫中山為爭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學生小聲討論後回答,與老師互動

5、回答ppt上的填空題,大多自己在下面報出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之後認真聽教師分析

6、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孫中山維護共和鬥爭失敗原因”,發言同學歸納了幾點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也認真聽取並及時補充自己意見。

7、學生齊聲回答新三民主義“新”在哪裏,在“民權”部分有些卡,在教師幫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聯繫時,只有很少同學有反應

9、 一起齊讀孫中山名言,並且回答問題“從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學站起發言

總的來説:學生參與度很高,回答問題較積極,其餘在聽的同學也保存專注力在課堂;同時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也給予引導和啟發,師生互動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頻繁

小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問題一:孫中山歷史評價問題,有人認為他與華盛頓和盧梭具有相似性,學生認同哪一種,5分鐘討論後,兩個小組的代表發表他們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與華盛頓相似,學生分別將他們兩者在三個不同年齡階段所做的事業性質進行對比,發現其具有一致性,同時總體概括其一世事業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都被譽為國父等等

觀點二:認為與盧梭相似,學生回顧了盧梭的人民主權、契約論等主張,孫中山的理念中也體現了類似的觀點。同時學生創造性的提出盧梭的浪漫主義在孫中山的個人性格中有很強的體現,尤其是孫中山對袁世凱抱有的幻想。

問題二:學生根據材料回答孫中山和華盛頓辭職的原因,並對其辭職做出評價,5分鐘討論後,兩個小組代表發表他們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是孫中山的高風亮節,以及對袁世凱的幻想

觀點二:補充另一個觀點,認為是被迫無奈,從而點明瞭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探究二:

學生就“最欣賞孫中山哪些地方”討論,並將其寫在白班上到講台上向學生講述

小組討論後都在白板上寫下了關鍵詞,其中兩位小組代表上台發言。

其一:講述了孫中山好幾點大家所不知的特點,如布衣總統,生活簡樸、不貪戀權力等。

其二:以其愛國為總點,分別從其救國,不貪戀權力等方面展開論述都有自己的觀點並且表達能力都不錯。

總的來説:小組合作探究環節,很明顯發言的學生都有自己的見解,而且看得出來課前做了功課,涉及很廣。

但是就小組討論環節來看,很多小組成員在討論的時候並不積極參與,每組只有幾個同學在討論,有些同學都開始兩兩交談明顯不在討論相關話題,顯然每組回答問題已經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討論的努力了

學會了什麼

見習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們小組各有分工,我就將我的的部分談談。我的任務是學生學到了什麼?除了課堂上的重點知識,孫中山的思想,貢獻。評價。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內容。

這是一個重點班,班級的氣氛相當的活躍,我注意到,同學們除了教科書,事先都準備了厚厚的一疊參考資料。所以説不管課堂學到什麼,課後同學們至少學會了如何就某一主題去查閲資料。

在課堂上,老師先是挖詞填空,同學們爭相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學到了如何去把握機會,展示自己。以及如何歸納課本上的知識。

其次,經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討論,部分同學學會了如何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在別人反駁你的觀點時,進行維護觀點,改正觀點。

在討論之後的展示環節,同學們,一部分人學會了傾聽,另一部分人學會了如何去表達自己,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還想提的是,學生本可以學到什麼。

第一,論從史出的思想方法,當一位男同學説他的觀點,故事,老師可以因勢利導,進行追問

第二,對於創新意識的重視,一位女同學提出孫中山的浪漫主義,老師應該在分析她的這一觀點的同時,對她予以表揚,表揚她在課堂上提出了這個相對新穎的思想。

第三,書寫能力,審美情趣,同學們上去寫字,有的非常美觀,有的很一般,老師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歷史説課稿 篇3

説課內容:《中國歷史》第二冊第一單元第3課開元盛世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3課的教學內容。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唐玄宗開元年間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峯,在隋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處於重要地位,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使學生對“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在隋唐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開元盛世》一課主要內容包括“開元之治”,盛世經濟的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啟盛唐民族、對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的新發展、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能力與方法:通過課前讓學生分組蒐集資料, 進行信息加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圖片、史料展示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對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3.本課重點及處理: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後,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利用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閲讀教材內容,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歸納盛唐經濟繁榮的具體表現,並利用圖片資料直觀感受。

4.本課難點及突破:對曲轅犁、筒車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的理解: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和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二、説學生:

我所講的這節課面對的是初一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仍處於感性認識階段。而我所講的內容偏重經濟方面,理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為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思維情境,鼓勵啟發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三、説教法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我準備採用講述法,提問法、導讀法、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通過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説學法

學生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針對本課特點,我認為應當採用閲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五、據以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圍繞開元年間政治、經濟兩個中心,設計若干問題進行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二課《貞觀之治》的有關內容,你對上一節內容中哪一個歷史人物最感興趣,為什麼?這樣可通過複習上一節內容,引發學生興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角色,與老師產生共鳴,一起進入學習本課內容的氛圍中。

(導入)用杜甫詩《憶昔》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想象對開元時期的特點有所瞭解,引導學生帶着兩個問題:“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社會繁盛到何等景象?導入新課

宗和武則天, 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 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説:“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後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 ②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 然後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説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以隋為鑑,以民為本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歷史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2、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本節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臘先哲(人文精神的濫觴)、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產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發展)、啟蒙運動(人文精神的成熟),後啟資產階級理性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是第二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其重大貢獻即確立了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進步性。

3、教學重點: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啟蒙運動的作用。(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他們在啟蒙運動中的作用)

4、教學難點:

因本節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張極易混淆,所以重點解決以下兩個難點:

難點一:分析比較啟蒙思想家的個性特點及產生個性特點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圍影響等);

難點二: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和對近現代社會的巨大影響。

5、教學三維目標分析:

在一節課的時間裏,要學習啟蒙運動這麼多內容,必須有重點、有中心,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堂課的中心是理解啟蒙思想的產生,瞭解其主要內容及影響。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當今社會人文主義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感悟啟蒙思想家們的創新、偉大和崇高。根據以上教學要求及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估計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瞭解啟蒙運動產生的背景、性質、目的和主要內容。

(2)理解主要思想傢俱有代表性的主張。

(3)學會評價啟蒙運動的影響。

能力培養:(1)在閲讀啟蒙思想家的言論資料時,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評價問題的能力。

(2)通過比較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異同,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比較能力。

(3)通過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與重大影響的探究,使學生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理論、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提供相關圖文資料,增強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閲讀,結合材料師生共同探討對話,共同感受、分析啟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張及影響。

(3)通過表格把複雜的問題直觀化、簡約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啟蒙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精華積澱之所在,更是近代資產階級為之奮鬥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僅屬於其個人和那個時代,更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所以,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可以:

(1)培養人文意識,強化法治觀念。

(2)關注社會進步,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科學精神,敢於懷疑,勇於創新,不斷追求真理。

(3)領悟先進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鑑。

二、説教學方法: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活動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交流和溝通,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

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是要看學生做了些什麼,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麼。

1、在備課過程中和教學過程中貫穿着“整體性原則”和“問題式教學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課整合成“啟蒙運動的興起、過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張、影響”。

2、按新課改精神的指導採用啟發、合作討論、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

3、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4、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具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參與教學活動

在學習重點難點問題時,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分析材料、思考問題。通過談話、討論,與學生共同歸納、分析啟蒙思想家個性特點及產生個性特點的原因。同時,通過表格的運用,把複雜的歷史問題直觀化,簡約化。其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通過簡明的圖表進一步認識“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從而讓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説學法指導

1、高二學生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知識聯繫能力較強。加上高中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觀察自主性強,概括性高度發展,並且處於創新思維最佳發展區的前端。因此教學過程應充分利用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知識聯繫能力、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創新思維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建構適合自己學習、研究、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離開校園後都能終身受益。

3、在本課時,學生時而閲讀思考、時而小組討論研究,讓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動口、動腦。從而在知識產生過程中發現規律,進一步把知識納入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教育學“最近發展區”要求,體現了自我建構知識的現代教學思想。

四、説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情景營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國三權分立示意圖》《新青年》雜誌影印本。

教學導言: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綜合國力強大。但對於真正的美國主流精英人士來説,他們的國家最值得為之驕傲的不是其龐大的物質財富,領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無與倫比的軍事力量,而是創造這一切的機制,即權利相互平衡與制約的1787年憲法。而這種機制來源於歐洲啟蒙思想家們的天才設計。

近代以來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標誌: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博愛。這也是歐洲啟蒙思想家們最先提出和倡導的人文精神。

那麼,歐洲啟蒙運動是怎樣興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麼主要思想主張和重大影響?這節課讓我們共同來感悟啟蒙思想家們的睿智、創新、偉大和崇高。

設計説明:這段話用獨特的視角把學生引入深刻的思考,為叩開知識的大門作良好的鋪墊。具有“凝神、起興、點題”之功效。

(二)教學結構

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質

二、啟蒙運動的過程

1、興起:17世紀發源於資本主義發達的英國

2、高潮:18世紀中葉,以法國為中心,出現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

3、擴展:德國、康德

三、啟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張

1、孟德斯鳩:法的精神

2、伏爾泰:自由與平等

3、盧梭:社會契約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啟蒙運動的影響

五、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比較

(三)師生互動

合作探究: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課堂設問一、閲讀課本回答,什麼是啟蒙運動(概念)

提示:17——18世紀歐洲興起的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的運動。

課堂設問二:啟蒙先驅們用什麼來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與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時的反封建鬥爭有何發展?

提示:理性主義(理性的陽光);批判的鋒芒直指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

課堂設問三:什麼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斷,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是依賴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然權利。

課堂設問四:思考什麼?怎樣判斷?

提示:人的權利;用科學的方法。

老師總結:説到底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歐洲近代社會發展的道路。

設計説明: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明確“啟蒙運動”的完整概念,為後面的學習提供基石。

課堂設問五:啟蒙運動為什麼會興起?(背景)(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請同學們模仿分析文藝復興和西歐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來分析一下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

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現實阻礙: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推動力量: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認識基礎: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鋭利的武器。

課堂設問五:根據上述條件判斷,啟蒙運動的性質是什麼?

提示: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導入下一環節:上面我們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進行了分析。誰能由此推斷出啟蒙運動最早發源於哪個國家?

歷史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英中戰爭》是嶽麓版高一歷史(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第四單元第一課內容,是教材專題四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的開篇章。英中戰爭對我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國百年屈辱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教材中具有開篇點題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l 能夠在合作的基礎上完成老師製作的關於英中戰爭爆發原因的幾組圖片上的問題,並理解戰爭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戰敗的根本原因。嘗試理解英中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證關係。

l 能夠説出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取得勝利,並知道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過程與方法

l ①通過教師創設情景及學生參與互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和創造性,鍛鍊其合作及自主學習精神,並提高口頭表達的能力。②通過過逐步推想,深化學生對史事的理解,思考並分析列強出兵中國的真正原因。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l ①通過戰爭造成中國損失的討論,引導學生痛責思恨、激發愛國情感,強化學生的國家主權和國土資源意識。②聯繫香港地區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讓學生明白"封閉必然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 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從而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3、教材重點與難點

重、難點①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麼會在十九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而且,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係,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係。還有第一次英中戰爭,中國戰敗,英國已取得了一些權益,那為何還爆發了第二次英中戰爭呢?對此,學生容易產生疑問和困惑。只有分析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如戰爭前的中國與英國的形勢和虎門銷煙,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②中國戰敗的原因 (為什麼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這些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個重、難點問題。)

二、説教、學法

(1)多媒體輔助法:增加課容量,同時把繁雜的問題簡易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提高教學效率。

(2)引導討論法:通過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觀察學習法:所謂觀察學習法是指學生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通過觀察圖片,從中發現它們的特點、所反映的歷史內容,並與所學內容聯繫,如此為學生的思維力的發展、想象力的發展,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説學情

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採用以上的教、學法,即:同初中階段相比,高中學生的抽象能力和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過高估計他們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因為大多學生在初中時都不重視歷史課的教學,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師仍需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採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

四、説教學過

1、導入:歸納舊知識導入,由温故而知新2、探究(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和中國戰敗的原因是本課重難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看、讀、評、析、練來突破)

(1)看、讀:關於英中戰爭爆發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話帶過,而這留給了學生太多的疑問和不解,為了能讓學生弄清這一背景,我通過播放關於這一內容的圖片資料,讓生注意觀察,和讀圖片旁邊提供的材料,然後讓他們看圖説史,讓學生在觀察中自己總結出英中戰爭爆發的背景,以培養他們綜合概括的能力。同時過渡到下一個問題,虎門硝煙。

(2)評、析:"虎門硝煙"是英中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對於這一個問題,學生容易將它與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過設置爭議問題,問"有人認為,如果林則徐不禁煙,那英中戰爭就不會爆發,你同意嗎?"讓生思辨英中戰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係,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係。同時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衞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後來人學習的榜樣。

感:而對於"中國戰敗的原因"這一難點的解決,主要通過設置問題"為什麼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如果林則徐不被革職查辦,戰爭能取勝嗎?",讓生結合教材後給出的"解析與探究"的材料來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最後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結論,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英中戰爭的經過,由於在初中時已重點學過,在這就不在重複,只是通過演示《英中戰爭的形勢示意動態地圖》一帶而過。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定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一內容和第二次英中戰爭後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主要通過連線題,讓學生了解各條約的內容。

過渡:第一次英中戰爭,英國取得了諸多的權益,法、美也藉機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撈取權益。但之後不久英法為什麼又挑起了第二次英中戰爭呢?進入下一個"二次英中戰爭"."第二次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的講析,主要通過出示英國在中與洪都拉斯的正當貿易對比表,讓生觀察和創設情景來得出結論。經過略講。"第二次英中戰爭"的影響,主要通過組織學生的分組活動來完成。即:"成立兩次英中戰爭中國損失調查委員會"分成政治、經濟、國土、文物幾小組來行調查,從而從這幾方面來掌握兩次英中戰爭的影響。(活動內容讓學生課前準備,可以小品、歌唱、朗誦等多種形式進行)。通過這一活動實踐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歷史。

3、小結:結合板書設計,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4、課題延伸:提供給同學們有關的網站,方便學生課後學習。

標籤: 範文 歷史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9jrw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