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説課稿集合九篇

説課稿集合九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説課稿集合九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這一部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一是藉助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的特點;例二讓學生對各種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的特徵有所瞭解。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摸一摸、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動,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瞭解。

二、説學法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四邊形的特徵,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三、説教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小學教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學時,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將視野從課堂擴寬到生活的空間,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瞭解四邊形的特徵。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四邊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四邊形的分類。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首先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引入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日常化、生活化,激發了學生學習四邊形的興趣與慾望。上課開始我讓同學們在主題圖中找認識的圖形,讓學生感到生活中確實到處都有圖形存在,接着把它們都展示出來。你們所找的這些圖形中有一種圖形叫四邊形,那麼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圖形----四邊形的認識。 (板書課題)

例1:把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塗上你喜歡的顏色。

1、初步感知,發現特徵。

讓學生觀察塗好的四邊形,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判斷觀察、比較,發現這些圖形都有哪些的共同特點。讓同學在小組內互相説説自己的發現。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彙報,得出四邊形的特徵: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一個四邊形。

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來判斷這些圖形是否是四邊形。

下面的圖型是四邊形嗎?如果不是説一説為什麼不是?

不是四邊形

不是四邊形

是一個四邊形

再讓學生舉例説一説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形狀是四邊形的。

最後出示幻燈片展示生活中的物體及建築物發現四邊在生活處處都有。

例2、動手分類,加深認識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有目標、有計劃、有分工的,在這個環節裏,我讓他們把剛才塗好顏色的四邊形剪下來,並摸一摸,進一步感知四邊形。 (為有效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小組合作把四邊形分類,同時出示老師的建議:

1)定好分類的標準;

2)四人小組交流,説説你們分類的理由;

3)推薦一名同學發言;

分類結果可能出現書中的分法:

A、按有沒有直角來分:

正方形、長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四邊

B、按對邊是不是相等分:

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

梯形、不規則四邊形。

進一步引導學生:你還有不同的分法嗎?説説你的理由。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練習。

整個環節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對不同四邊形的理解,生生之間通過互動的方式,取長補短,既增長了見識,又培養了合作的意識。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

3、課堂小結:讓學生説説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四邊形的認識

四邊形的特徵:四條直的邊;

四個角;

四邊形分類:

A、按有沒有直角來分:

正方形、長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四邊形。

B、按對邊是不是相等分:

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

梯形、不規則四邊形。

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2

教材簡析:

《愛如茉莉》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優美的敍事散文,文章雖然用樸實、簡潔的語言記敍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這一普通小事,卻在字裏行間都釋放着那清新含蓄如茉莉般的芬芳與光澤,根據教材特點和高年級的閲讀教學目標要求,本課時教學,應在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特別是細緻入微地品味感悟文中的一些細節描寫中,感受父母那平淡中見真情,無聲中撼人心的那份如茉莉般的真愛。上述目標在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中得以落實。

一、初讀回顧,明確任務。

由於這是第二課的教學,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閲讀基礎,本環節教學教師注意相機引導學生學會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談初讀課文的初步感受。當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本課時的主要任務,那就是真正的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真正領悟,爸爸媽媽那如茉莉般的愛。

二、巧妙選擇話題

開頭映兒與媽媽對真愛和認識的抓住,這一矛盾點,引出為

教師挖掘出媽媽認為她與爸爸的愛如平淡無奇的茉莉,而映子由一開始感到可笑到被愛怔住,最後由衷發出“愛如茉莉”的感歎這一情感的巨大變化。”把“為什麼爸爸媽媽的愛如這平淡無奇的茉莉?”作為對話話題,既是作者的思路,又是對話展開的線索,符合認知規律。

三、圍繞話題,尋找細節,感悟真愛

《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根本上説,言語理解就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對話過程。圍繞着上述對話的話題,學生默讀課文6-18節,圈畫、批註文中能夠體現“愛如茉莉”的細節描寫,教師不失時機滲透默讀方法的指導,呈現了一個真真實實的生本對話過程。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交流體會。通過“買餃子”這一平凡小事,引導體會平凡中見真情,平淡中見真愛,學生從中感受到真愛如茉莉般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

觀察病房裏動人的畫面,先讓學生初步感受那温馨靜謐 的場景,抓住爸爸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體會爸爸那默默的,涓涓細流般的真愛,如茉莉般散發的縷縷幽香,沁人心脾。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刪去一些去詞比較句子表達效果,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

抓住“麻木”一詞體會媽媽與爸爸的愛是相互無怨無悔的付出,是無私的奉獻。

通過對“鑽”字的感悟,學生與映子的感受進一步產生共鳴,那無奇的愛,深深地打動我們的心,振撼着我們的靈魂,文末“愛如茉莉”的感歎既是映子又是學生心靈流淌的心聲。該教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步一步地沉浸於字裏行間。學生的心靈浸染着墨韻書香而悄然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自然地融合一體。

四、再現場景,創寫詩歌。

語文教學的本體價值就是促使學生言與意的積極感悟、內化、轉換,進而運用個性的言語表達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老師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轉換的平台,以愛如茉莉用詩一般的語方再現課文內容,作恰如其分的引領,學生從文本細節中感受到的真愛,心中那湧動着的涓涓細流,化成跳躍着真情的文字,流瀉於筆端。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聽聽,秋的聲音》。

2.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抓住秋天裏大自然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

拿到教材後,老師把握編輯意圖,加強整合的意識,落實教材要求。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

3.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本課的設計讓學生在聽中想象,説中積累,讀中感悟,寫中運用。力求在各項實踐活動中,學生語文能力得到整體提高。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重點,在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課文的思想內容出發,依據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4.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重點是:從秋天的音響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意,仿照詩歌的形式,説一説,寫一寫。

二、説學情

秋天,對廣東的孩子來説是不太明顯的,所以就要激發學生受及相關資料的積極性。三年級的孩子有豐富的想象能力,所以,讓學生在在合作中探究,在想像中創新,在朗讀中悟情,在感悟中積累,關注動態生成的課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就成了這堂課的設計依據。學生初次接觸現代詩,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都落在了朗讀上,要樹立“朗讀第一位”的教學觀,老師的精彩範讀往往可以促進學生朗讀慾望的產生,形成學習的動力。生本班的孩子,認知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是比較強的,比較喜歡閲讀,喜歡講自己的所思、所得與大家交流、分享,所以,這節課他們應該會給我們一個驚喜。

三、説教法

(一)、情境創設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師通過網絡技術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文文字優美,是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

(三)、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教學時把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機結合起來,變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課堂信息量,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增強合作意識,並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力口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四)、自主探究法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讓學生上網瀏覽、自由研讀、蒐集信息、摘錄彙報等環節無不滲透着自主探究這種教法、學法。

(五)、“直觀教學”法

通過投影、錄音的配合使用,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四、説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學生可採用“説一説,讀一讀,寫一寫”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説”自己所收集的資料,自己所感受的秋天。“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習詩歌的很好方式。在對詩歌的音節美的感受中,詩歌的內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體驗。所以教學時,可以採用範讀、賽讀等多種方式,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寫”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在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五、説教學過程

一、展示資料(創設秋天的情境)

老師展示課件,學生看圖説課前收集的與秋天相關的詞、句、古詩或文章。

(這樣是講課外所得引入課堂,使課內、外相結合。)

二、欣賞朗讀,感受詩情。

1、學生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生字的認讀(做遊戲)

3、老師範讀(配樂、課件展示)

4、小組內自讀

5、感知內容:師: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

生:落葉、昆蟲、大雁、秋風的聲音。

6.選讀。

[ 教學略讀課文時,應着重讓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自讀自悟。]

師:找出你喜歡的聲音,多讀幾遍,想想你為什麼喜歡?

師:把最喜歡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賞。

學生互相交流感受。

師:用欣賞性的語氣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認真邊聽邊想:他讀得怎麼樣?

指名讀後組織其他學生自由評議。

7、想像説話

出示秋景圖片及句子:

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話音,黃葉説:“_______”

學生各抒己見,根據自己的想象的內容填空,然後表演。(提示學生注意表情和動作)

[朗讀和想象表演可以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生喜歡哪段就讀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讀,也可以用想象表演來促讀。]

8、美讀。

過渡:(配樂,深情地)在這美麗的秋天裏,落葉離開了樹媽媽的懷抱,小蟋蟀唱起了離別歌,大雁飛往南方過冬去了。稻田裏一片金黃,稻子壓彎了腰,高粱漲紅了臉……

秋天的一切是多麼美好啊,讓我們把這美好的一切讀出來吧!

老師播放音樂,學生配音試讀。

師:誰有自信能讀出秋天的美好。

指名朗讀,學生大膽展示。

師: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秋的美好吧!

全班配樂朗讀

9、[通過多種形式的讀, 學生在讀中思,讀中議、讀中練、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評;在讀中領悟到詞句表達的精妙,體會到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讀中學會了自主、合作、探究。

三、感受秋天

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地去感受秋天

(學生髮散説,師引導到詩歌的形式,為寫打下基礎。用

聽聽,秋的聲音……

看看,秋的美景……

聞聞,秋的味道……

這樣方式來説。)

四、四人小組合作,寫詩,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來。(引導孩子用心去觀察秋天、感受秋天。現學現用,在閲讀感悟文本中學習它的表達方式。)

板書:

12 聽聽,秋的聲音

聽聽,秋的聲音……

看看,秋的色彩……

聞聞,秋的味道……

説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上的課是《我是什麼》。《我是什麼》這是篇知識性的課文,它的特點很顯明,採用擬人的寫法、第一人稱的敍述方式介紹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以及和人類生活的關係。我根據新課標理念和課文的特點,對課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一、讓學生直接和文本對話。主要指的就是讓學生認真讀書,通過反覆讀書,從課文的語言深入到內容。第一次讓學生認真讀書,要求讀正確、流利;第二次讀書讓學生説説它是什麼,這時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的直覺印象,然後再獨立思考你是從什麼地方看出它是水?這樣學生必須抓住詞句去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語氣的朗讀,最後還有反顧全文的讀。在反覆朗讀中,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由讀正確、讀流利再到有語氣、有感情。隨着對課文語言理解的提升,對文章的文字理解也逐步深入。我還根據需要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齊讀、個人讀、指名讀、分男女讀、師生一起讀、範讀等等,保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另外課後練習也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套教材課後練習突出了S版教材的特色,設計了學習夥伴。我注意到了這點,並加以充分利用。比如讓學生回答“水還有什麼用處?”的時候,先看看學習夥伴是怎麼説的,然後讓學生讀一讀,把學生思路打開,再讓學生自己説。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我根據本文的特點設計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線索貫穿全過程的教學。導入時以簡單趣味的談話“猜猜我是什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本課的學習願望,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當學生説是水的時候,我又進一步提出你是從哪看出來的,這樣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老師也參與其中,平等交流,平等對話,一起朗讀,起到了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

三、重視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精彩的詞句。我們都知道豐富學生的語言、體會漢語的語言美,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我特意抓住一些精彩的詞句,比如説“打”、“落”、“飄”三個動詞,先是讓學生做遊戲,然後用動作自己來體會,並且經過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再如對文中幾個擬人句的理解,我用課件、朗讀、聯繫生活等方式讓學生去理解。

四、針對二年級兒童的特色,恰當的使用直觀形象的手段,保持學生的興趣理解語言。如:大海的錄像,使學生看了以後,就像親眼看到了海浪怎樣洶湧澎湃,聽到了海浪相撞擊和撞擊巖石時發出的聲響,從而領會了在海洋裏跳舞和唱歌這個擬人句;又如把水變成汽,升上天空變成雲這個變化做成了示意圖的課件,讓學生觀察到這個變化過程;再如:板書最後也體現出了,並用語言總結水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環,讓學生能夠一目瞭然。

以上幾點,是我對本堂課的一些教學設計,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選吳均自的《與朱元思書》,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該單元是以(天人對話)為主題展開,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餘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遊江的實見實感出發,着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學生智力發展水平以及新課標有關要求,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有關文學常識

2、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3、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目標2

教學難點是:目標3

之所以把它定為難點是因為它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才能得出結論,對學生來説具有一定的難度。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合作啟發式教學法、點撥法。

2、學法

針對學情及本課的重難點,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學法是:朗讀發、討論法和圈點勾畫法,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一》 導入

我設計的導入語是: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

此設計的目的是: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學習有目標,學習效率會更高,所以上課前先讓學生把目標寫在黑板上,上課時老師對目標進行解讀。

《三》檢查預習

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能加強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助於老師瞭解學生對教材的熟悉情況,更能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課前預習的檢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説,然後老師對重點常識再進行強調。

其次是字詞。老師題寫,學生在下面默寫,然後同位互相批改,對自己出錯的字詞,在練習本上再規範的寫上兩遍。

第三,朗讀課文。先指名朗讀,讓生作出評價,然後老師對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

《四》討論課下翻譯課文時解決不了的問題

1、先是同位一對一討論,再小組討論2、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有小組代表寫在黑板上3、組內再次討論寫在黑板上的問題4、小組代表發言,老師適時點撥引導5、小組推薦代表逐句翻譯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不恰當的地方準備點評。

通過小組討論,使學生加深對字詞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而是讓他們在閲讀、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諦。

《五》課堂探究

1、課堂探究(1)理讀課文

學生默讀課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整理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古今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行為出發點,所以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自己整理,然後小組內分享他們的自學成果,最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這樣不僅加深了對字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積累了文言詞彙,解決了教學重點。

2、課堂探究(2)品讀課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裏,“異”在哪裏?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1、先讓學生在朗讀中圈點勾畫;2、小組長帶領全組成員,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討論;3、各小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學在導學案上整理;4、生做點評,老師適當加以引導點播。這樣設計,是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解決了教學難點。

《六》課堂檢測

重點字詞釋義;重點句子的翻譯。

先讓學生自己做,然後展示答案,生對照答案自己評分,出錯較多的問題,老師講解。

《七》課堂小結

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容、作者情感、文章寫法、學後感受等方面來總結。

四、説板書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重難點,引領學生的思維。本節課的板書我想這樣設計:

與朱元思書

水異意境

總(天下獨絕) 分:(美 熱愛自然 厭惡官場 山奇志趣)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桂林山水》是省編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四單元中的第2課。課文描繪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風光,讚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課文按先總説、後分述、再綜合的順序分為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作者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別寫了桂林的山、水的特點,先寫灕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接着寫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第4自然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的印象。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是本單元重點訓練用段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例子。語言優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典範。

【説教學目標】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2)學會運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學會按提綱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寫景物。

【説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2、3自然段,學會運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具體報寫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物,是教學的難點。

【説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段。完成課堂作業本第1、2題。

第二課時:李習課文第二段,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讀熟課文。完成課堂作業本第3、4、5題。

第三課時:學習課文第三段,總結全文。按課後練習題3的提綱背誦課文。完成第7.6題,聽寫詞語。

【説教學準備】

小黑板一塊,寫有重點句段投影片若干張、投影儀、《桂林山水》錄像帶、錄像機。

【説教學策略】

1.直觀教學法:教學2、3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板畫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理解重點詞句。

2.舉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學要求相同,運用舉一反三法,通過反覆訓練,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3.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讚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三、説學法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一個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桂林去玩。我想,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迷濛雲霧,那裏的綠樹紅花,一定會使你以為走進了迷人的畫卷。同學們,想不想去領略那神奇秀麗的桂林風光呢?上課一開始,教師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優美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I.請同學們看《桂林山水》的錄像,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麗風光,課文語言的優美。

2.提出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

(2)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桂林的山有什麼特點?

(3)課文可分幾段?依據是什麼?

3.檢查預習情況,輪讀課文。

4.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根據疑難歸納有價值的問題)。

(三)舉一反三學課文,品詞賞句悟感情。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

麼意思?它和全文有什麼關係?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2.精讀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

出寫灕江水的特點的詞語。②用“~~~”劃出具體描寫特點的句子。

(2)檢查思考題①,板書:水:靜清綠

(3)檢查思考題②,投影出示句子: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讀讀比比它們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灕江的水真靜,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②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試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這組句子,體會灕江水奇異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把灕江的水寫得這般奇麗?

④教師設計—組舉—反三的句子訓練,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園裏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裏真安靜啊,安靜得( )。

(4)課文第一句還寫了大海、西湖,它們美在哪兒?

這一段寫灕江的水,為什麼還要寫大海、西湖?

教師小結:作者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灕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

(5)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感受了灕江的秀麗風光,是通過什麼方法學習的?討論後板書:讀——找——品——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自悟學法,使學法得到真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運用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重點放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藉助板畫老人山、駱駝山、巨象山,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點。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熱愛。

4.學習第四自然段。

以讀代講,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5.指導朗讀,激發情感。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描述生動、形象,有利於朗讀訓練。再次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四)運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複習閲讀提示,明確單元訓練重點。

2.出示段意。(課後題2)

3.學生歸納、講評。

(五)總結全文,指導背誦。

1.按照板書,小結全文。

2.運用課後思考題3提供的提綱,指導背誦課文。

學生練習背誦。通過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組背等多種形式,達到背誦的目的。

【説板書設計】

這一板書,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課文,指導背誦,又恰如其分地落實了教學的重點。形象直觀,新穎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説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所説的課文是《沙漠裏的奇怪現象》,它所處的單元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下面我將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加以具體的説明。

一、説教材:

本課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作者竺可楨,本文是一篇闡釋自然現象的科學小品。

本單元主題是“事理説明”是一組內容豐富的説明文,語言風格和文章的基本結構與其他單元有較大不同。課文在把事理説清楚的同時重在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文的目標確定為:

1、概括沙漠裏的奇怪現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學習示異釋疑的巧妙構思,揣摩準確生動的語言。

3、體會文中所藴含的科學思想,明白一切怪異現象都可以用科學説明的道理。學會用科學道理來解釋簡單日常生活現象。

其中1、2是本文的重點,3是難點。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手段,是使教學過程達到優化的一種推動力。孟子説:“教亦多術矣。”“術”即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採用靈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達到目的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據閲讀教學的特點和本課的實際情況,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本課主要採取板塊教學法:目標恰當,使學生方向明確;精彩導入,使學生興趣盎然;整體感知,使學生把握全局;創設情境,使學生建構意義;局部解剖,使學生學會品味;動態生成,使學生個性張揚;遷移探究,使學生舉一反三。

在組織板塊教學時,適時滲透圈點勾劃法(訓練學生對信息的篩選和獲取能力)、探究指導法(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體會文本用語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學精神)、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激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學方法。

三、説學法: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教的謎底就是為了學生學。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起作用,見效率。

因此,我在教學本文時,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引導學生採用以下學法:

1、閲讀思考法——讓學生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對文本內容由不熟悉到熟悉,思考由膚淺到深入。

2、自主合作交流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的教法和學法,我把本課設計成一個具體的教學流程,這個流程包括8個環節。

(一)設置情境 導入新課

我們一起來猜個謎語“往日隨風亂飛流,駱駝當做一小舟,海市蜃樓多奇景。”(打一自然物體)讓學生猜謎底,並説説理由。

古代文人根據自己對沙漠的感受也寫過許多關於沙漠的詩,我們熟悉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翰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相信同學們在電視和雜誌上見到過沙漠,請你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説説沙漠給你的印象。學生各自説印象後再請一位學生將這些答案進行整合。

在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眼裏,沙漠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沙漠裏的奇怪現象》。

(這個導語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和閲讀課文的興趣。)

(這個環節大約用3分鐘)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並思考以下問題:

1、古代到過沙漠的人對沙漠有什麼感受?為什麼?

2、課文寫了沙漠裏的哪些奇怪現象?這些奇怪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本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閲讀習慣,增加學生字詞的積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這個環節大約用9分鐘)

(三)再讀課文 揣摩構思

思考:作者是怎樣把這些光怪陸離的現象説清楚的?

(這個環節是要學生了解本文示異釋疑的巧妙構思。)

(這個環節大約用10分鐘)

(四)三讀課文 品味語言

我們對沙漠裏奇怪現象產生的原因,文章又是如何説清楚的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那麼如果對文中的一些詞加以修改,能達到這種效果嗎?

出示示例:“據説,每逢農曆端陽節,男男女女便在鳴沙山上聚會……”句中的“據説”能否刪掉?為什麼?

請你再找一些類似的例子,並加以分析。

(通過品味語言,學生可以體會本文語言的嚴密性、準確性。)

(這個環節大約用10分鐘)

(五)視頻欣賞 反思文本

我們已經瞭解了沙漠裏光怪陸離的現象,你們想不想到沙漠親身感受一下呢?下面我們就跟隨導遊到響沙灣感受鳴沙現象。(放視頻)(視頻放到一半暫停)看到這我們知道書上的説法還不足以清楚地解釋響沙的原因,那我們來想想還有什麼原因能使沙發出轟隆的巨響(學生回答)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接着看片子(放視頻)

(這一部分的視頻既與文中內容相吻合,又對文中的知識進行了補充,讓學生知道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提出的問題可讓學生暢所欲言,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這個環節大約用5分鐘)

(六)運用知識 解釋現象

我們不僅要了解科學道理,還要能用科學解釋生活中的奇怪現象。下面我們就嘗試用文中的知識解釋以下現象。(出示蒲松齡的《山市》譯文)

(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脊高高翹起,這才省悟到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牆,連綿六七裏,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

(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科學道理來解釋生活現象,明白一切怪異現象都是可以用科學説明的。)

(這一環節大約用3分鐘)

(七)聯繫生活 出謀劃策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類認識沙漠,研究沙漠,進而改造沙漠,請你為改造沙漠擬一條公益廣告。

(這個環節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公德心。)

(這一環節大約用5分鐘)

(八)佈置作業 鞏固知識

假如你是一個導遊,領着你的旅遊團正走在青島夏天的海灘上,這時遠處出現了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請你用本課所學的知識和生動的語言向大家介紹這神奇的幻景。

説課稿 篇8

一、説課:

小班年齡階段的幼兒正處於學習使用語言的最佳時期,幼兒的語言教育應該以言語活動為手段,以"一日生活"為途徑,貼近幼兒生活。作為教師應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和機會,激發幼兒談話的興趣,使他們樂意運用語言進行交往,幫助幼兒積累運用語言的經驗,培養幼兒初步的聽説能力以及交往技能,進而在幼兒的品德和思維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

兒歌是孩子甜蜜的牛奶,這是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好的兒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夠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我選的這首兒歌《水果送寶寶》,是單字和詞的組合,形象簡潔,貼近幼兒生活,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適合小班幼兒理解。

二、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習有節奏地朗誦兒歌,並能發準紅、黃、大、甜、送得字音。

2、引導幼兒認識各種不同的水果,豐富幼兒詞彙。

3、運用接龍和配對遊戲的方式讓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三、活動重點:

讓幼兒學會有節奏地朗誦兒歌。

四、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正確發音,讀準紅、黃、大、甜、送得字音。

五、活動準備:

火車卡片、各種水果圖片、火車方向盤、紅、黃、大、甜、送字寶寶。

六、活動過程:

(一)導入:與幼兒一起玩手指遊戲。

教師: 在上課之前,我們把我小手伸出來,一起來玩吃果子游戲吧。但是在玩的時候,請小朋友開動小腦袋想一想自己吃的是什麼水果?然後告訴老師吧!

(二)引導幼兒學習兒歌

1、談話:

教師:哇!都有這麼多的水果呀!那你們想不想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呢?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到我們班做客,他可熱情啦,帶來了好多的水果送給小寶寶們。讓我們一起歡迎他好不好,也一起來看看都有些什麼水果哦!

2、出示火車卡片,引導幼兒認識水果,分解學習兒歌。

(1)教師出示櫻桃圖片,引導幼兒説出紅、紅、紅櫻桃。

(2)教師出示香蕉圖片,引導幼兒説出黃、黃、黃香蕉。

(3)教師出示西瓜圖片,與櫻桃相比較,引導幼兒説出大、大、大西瓜。

(4)教師出示蘋果圖片,引導幼兒説出甜、甜、甜蘋果。

(5)教師引導幼兒知道這些水果是送給我們班寶寶的,從而説出送、送、送寶寶。

3、創編兒歌。

教師給每個幼兒發一張水果圖片,請幼兒説説看自己拿的是什麼水果,可以怎樣來編兒歌?

4、與幼兒開展開火車遊戲。

教師:現在來時請小朋友來玩一個開火車的遊戲。(老師出示火車方向盤)現在,老師來當

火車司機把這些水果送給其他的寶寶們分享!你們想不想坐老師的火車呀?老師要請兒歌念得好的寶寶上車哦!

水果送寶寶

紅、紅、紅櫻桃,

黃、黃、黃香蕉,

大、大、大西瓜,

甜、甜、甜蘋果,

送、送、送寶寶。

反思:

在這節課中,我以"吃果子"手指遊戲為導入,設置了一個小問題讓幼兒思考,既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又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在引導幼兒學習兒歌時,先是出示各種水果圖片,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生活經驗説出水果的名字。再出示水果相對應的字寶寶進行兒歌分解學習。這個環節中,幼兒注意力較為集中,語言講述也比較流暢,有很大部分上層次分明而又銜接自然。孩子們在興奮期待中開始,在全身心投入中進行學習,在興致勃勃中結束,圓滿的完成教學任務,能夠跟着老師一起朗讀兒歌。

在請幼兒創編兒歌時,有個別幼兒有點膽怯不敢大聲回答老師問題,因此在兒歌創編的能力上沒有得到很好的鍛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最後在開火車遊戲時,課堂氛圍太過於活躍,有的小朋友上火車時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不過,幼兒都很開心的結束了這樣一節充滿歡樂的教學活動。

不過總體來講,兒歌取材於幼兒的生活,幼兒易於理解,再加上兒歌的內容形象,因而幼兒也很感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寓教於樂,將兒歌貫穿於遊戲中,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獲得知識。我也希望在此次的基礎上,不斷地積累經驗,接受教訓,爭取能夠在下一次的活動中有更大的進步。

説課稿 篇9

《景陽崗》是我國明代著名的長篇小説。它主要記敍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暢飲十八碗酒後,景陽岡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我以前教此文,更多是重視知識的教學,這期我教這篇課文時把它分為四大版塊來講。在講課文之前先讓學生認真預習,瞭解故事的時代背景。上課前看錄像《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片段。讓學生對武松這個人物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後,再講課文學生就有話可説了。

在教學時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積累語言,並且體現讓學生自主選材,主動積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因人而異。課文重點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瀆自悟,整體感知和理解課文,還學生自主性。因此,在教《景陽岡》一文教學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讓課堂上多姿多彩,結合學習新課標的體會。聯繫課堂實際,談談對《景陽岡》一課的教學構想。

我在設計這篇課文教案時是抓住人物的特點講的,其四部分分別是:

一、打虎前寫喝酒,抓語言見特點。我教課文描寫武松打虎前的內容,先讓同學們快速默讀這一部分,並畫出武松的語言。通過武松的語言,體會武松有什麼特點。同學們默讀後很快就舉手回答:通過武松的語言,我體會到武松具有倔強的特點。通過武松的語言,我體會到武松這個人比較豪爽。我覺得武松很勇敢。我還覺得武松有點愛面子。……我根據同學們的口述板書豪爽、倔強、勇敢、酒量驚人、膽量過人。然後我趁熱打鐵追問,你是通過哪些句子體會到武松具有這些特點?學生各個舉手發言,非常踴躍。

1、豪爽“這酒真有氣力”。

2、倔強⑴、“原來這樣。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説!難道

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體會出武松的。

⑵、武松在酒店喝酒,喝完了三碗,店家勸他別喝了,因為他家的酒叫“透瓶香”又叫“出門倒”,剛喝時只覺得好喝,一會兒就醉倒了。但凡來他家喝酒的只喝上三碗,就都醉倒了,過不了山岡,過往的客人都知道,所以,往往只喝三碗就不再要了。可是武松偏偏不信,叫道:“別胡説!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

3、勇敢⑴、“就有大蟲,我也不怕”。⑵、“這是店家的詭計,嚇唬

那些膽小的人到他家裏去歇。我怕什麼!”。

4、酒量驚人。“武松前後共吃了十八碗。”“但凡客人來我店,吃了

三碗的,就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風。”

5、膽量過人。⑴、武松笑道:“……你別説這樣的話來嚇我。就有

大蟲,我也不怕。”

⑵、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麼!”

⑶、細想了一會,説道:“怕什麼,只管上去,看看怎

麼樣。”

⑷、武松自言自語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最後我小結,的確,店家好心好意勸他別喝了,可是他就是不信,還説:“別胡説!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這個武松真是倔強。剛才這同學體會得挺好。他們之所以體會得這麼好,就是因為他們抓住了這句話,這就是通過語言體會人物特點的方法。

二、景陽岡上打虎時,抓動作見特點教這部分時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動作進行教學。

提問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過他的什麼來寫的?(動作)扳書力量超人機敏勝人

(1)、力量超人。“武松雙手掄起哨棒,……把那樹連枝帶葉打了下來。……把那條哨棒折成兩截……”“……揪……按……提……打……”

⑵、機敏勝人。從武松三次“閃”突出武松的“機智”或“機敏”。然後我點撥,三“閃”’這個動作字跟哪些字比較接近?“閃”與“躲”在這裏哪個字用得更好?用 “閃”對錶現武松的形象好在哪裏?老虎的動作讓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學生找出動詞為“一撲……一掀……一剪”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不僅能夠根據人物的語言、動作體會人物的特點。在今後的閲讀中,希望同學們能夠根據人物的語言、動作準確把握人物的特點。在你寫作時,也要為你筆下的人物設計出符合他的特點的語言、動作,這樣,你筆下的人物就會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會更加具有感染力

三、打虎後速下岡,抓心理見特點教學這段時我讓學生反覆讀課文,理解作者寫這段的用意提問:假如武松在下岡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還是武松被老虎“制服”?引導學生讀書,尋找相關信息,提出自己的觀點,説説理由四、課外小問題,課內大辯論這是一篇閲讀課文,可外延伸很重要,於是我抓住:提出有爭議的問題:有的同學説:“現在要保護老虎,武松打虎這樣的故事不該再讀了,你同意嗎?”

1.小組討論交流,大家暢所欲言。

2.集體交流,根據同學們的意見,分成正反兩方,進行小組辯論賽。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辯論,

然後教師小結:同學們各抒已見,都有各自的觀點。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在古代,人類還不能主宰自然,老虎猛獸會傷害到人的性命。人為了保護自己,除了打虎,沒有其他的辦法,當然,現在人類有了主宰自然的能力,而且老虎也瀕臨滅絕,為了保護生態平衡,必須保護老虎。當然,我們學習這一課,並不是要學習武松機智、勇敢的精神。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去體驗,這樣才能加深對課文重點的理解。才能體會作者餓寫作匠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盡職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牽手。”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的表達

標籤: 九篇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r9wjg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