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必備】説課稿合集九篇

【必備】説課稿合集九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説課稿合集九篇

説課稿 篇1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的內容。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説説這一節課。

一、 説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謝中佔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為後續學習光合、呼吸作用作鋪墊,具有承前繼後之作用。

2、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能寫出ATP的分子簡式並説出其結構特點

②、能畫出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並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③、知道ATP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④、能利用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解釋實際問題,並理解ATP作為"能量通

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循環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我對本節內容確定的重點是: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能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針對這些重點內容,其中最難讓學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對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的理解。

二、説學法

因為本節知識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基本能看懂書本對於這一節知識的介紹,所以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設計的解釋、資料的閲讀、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以及聯繫生活實際來學習本課時的內容。

三、説教法

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以理論聯繫實際為關鍵,加強理解和應用。儘量聯繫糖類、脂肪、葉綠體、線粒體、主動運輸等與能量相關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展開教學。並且通過建立實驗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的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關鍵的內容,通過設疑、析疑、解疑和多媒體輔助來強化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

四、説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情境:利用熒火蟲的尾器發光的實驗:先得到尾器、然後放置會發現尾器的發光情況會逐漸消失、設置對照實驗,A組加入適量的ATP粉劑(展示課前買來的ATP、並讓學生傳看),B組加入等量蒸餾水。結果會發現A組的尾器的發光量加強,而B組繼續減弱。

讓學生討論這一情境

學生對於這一問題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能夠從直觀上知道ATP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和具體的作用。

設問:燃燒一匙葡萄糖,能觀察到什麼現象?

細胞中的能量以什麼形式釋放出來?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後圍繞標題展開教學,教學時利用身邊的生活實例:如用百元大鈔與一元小票購買小件物品,如果我們總是拿大額面值的鈔票進午行交易會很麻煩,相反如果我們把百元鈔票換成100張一元小票,在進行交易時就會很方便,有這樣的例子來比喻細胞中的能量——在細胞中百元大鈔相當於儲存能量的有機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個可以在細胞內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貨,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標題,並能激發學習興趣。

2. 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鍵:

通過再次呈現ATP藥物及説明、介紹ATP為動力的納米發動機等貼近生活實際和學生感興趣的新科技內容,寓教於樂,形成ATP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展現ATP結構動畫及其“近親”腺苷的圖片、引導觀察和比較,調動積極性並利於形成ATP的形象認識。要讓學生清楚ATP三個磷酸鍵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何謂“高能磷酸鍵”。

師生共同歸納ATP的名稱、簡式、物質性質、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認識。

3.ATP、ADP相互轉化

繼續以上面的比喻進一步展開,將細胞中的能量通貨比作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錢,它會隨着每天的花銷而減少,因此要維持正常生活必須不斷破開大面值的鈔票給予補充,細胞中大面值鈔票主要是糖類等有機物。在有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能量能被用來合成ATP,這個過程通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來實現。並通過動畫形式介紹、圖文轉化提問、學生前台板書等過程教學,加強理解記憶、培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其中,重點從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對相互的兩個過程進行比較:ATP水解時,遠離腺苷的磷酸鍵斷裂——放能。合成時是可逆的,但要注意與化學中可逆反應知識的干擾,並以此引出下一個問題—ATP的形成途徑。

4、ATP的形成途徑

通過學生自學、圖文表述提問、師生共同歸納、展示動畫等程序教學。注意與後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的銜接作鋪墊。並與ATP的結構、功能、轉化 的知識渾然一體,為進一步學習後面的知識奠定基礎。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講清楚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與ATP的分解和合成關係;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解,讓學生在看懂圖解的基礎上,再依據教材51頁的圖解,討論ATP還有哪些用途,從而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6、總結鞏固

從生物進行生命活動耗能的知識和ATP的基礎知識方面進行總結,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並最終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後增加補充練習以鞏固。

説課稿 篇2

雙槓組合動作:槓端跳上成分腿坐—前進一次擺動成外側坐—越兩槓直角下。

(一)指導思想:

本課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針對八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練習中互相協助,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初步掌握組合動作的技術要領,瞭解雙槓的鍛鍊價值。

技能目標:學習雙槓組合動作,使80℅以上的學生能基本完成組合動作;其中20℅的學生能夠在幫助下的完成組合動作。發展學生上肢力量及對動作的控制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保護和老師的鼓勵,增加師生間的交流,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教材分析

雙槓組合動作:槓端跳上成分腿坐—前進一次擺動成外側坐—越兩槓直角下。

雙槓的組合動作是本單元教學的核心,教師在複習鞏固以前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高單個動作質量和動作銜接而選用的內容。雙槓組合動作技術難度大,對學生心身發展價值高。學生在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學習體育基礎知識,掌握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技能,從而進一步的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本單元教學內容七課時完成,第五課時學生通過保護與幫助及自身的努力,完成難度較大的雙槓組合動作,增強學生對動作姿態的控制能力。

(四)學情分析

通過前4節課的教學,學生上肢、肩帶肌肉力量得到鍛鍊,基本掌握雙槓的支撐擺動、分腿坐前進、外側坐越兩槓直角下等動作。但學生上肢、腰腹的力量和槓上動作的空間感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學中還要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合作,來輔助完成較難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各個動作規範

難點:對動作的控制能力和動作的連貫、協調

(六)教學組織形式

集中示範講解-----分組練習----教師巡迴指導----集中糾錯----分組練習

(七)教學手段與方法

講解和示範相結合,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及時採用語言提示動作的完成時機和姿態控制;學生採用分組練習,集中展示,小組評價,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動作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八、教學流程

(一)開始部分(8分鐘)

1、課堂常規

2、熱身跑(繞小體操墊) 教師帶領學生利用場地進行熱身跑,達到熱身和愉悦身心的目的。

3、徒手操(自編墊上專項準備活動)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自編的墊上操,預防肌肉、關節的拉傷,對將要進行的雙槓教學做專項準備活動。

(二)基本部分(32分鐘)

準備活動結束,我設計了小組佈置保護措施的比賽,通過佈置保護措施的比賽,將體操墊佈置在雙槓周圍,然後在上面鋪好蓋單等,初步樹立學生安全意識,確保練習安全,為教學做好充分準備

1、複習雙槓動作銜接練習

①支撐擺動前擺下

②槓端跳上成分腿坐前進前擺直角下

③支撐擺動成外側坐,越兩槓直角下

通過三個簡單組合練習的複習,初步建立成套組合動作概念,教師採取講解示範、糾錯指導、語言提示等教法,教會相互的保護與幫助方法,樹立自信心,幫助學生提高已學動作的完成質量。

2、學習組合動作:槓端跳上成分腿坐—前進一次擺動成外側坐—越兩槓直角下

我示範講解完整成套組合動作,初步建立完整成套組合動作概念,強調保護與幫助,克服學生恐懼心理,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通過教師糾錯、降低動作要求、逐步取消保護與幫助、提高越兩槓直角下的能力(越槓時擺動腿的擺動觸及標誌物)、小組展示使多數學生能夠完成組合動作。小組評價結合教師點評,讓學生客觀分析動作完成情況。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遊戲:叢林奇兵

通過遊戲,即愉悦身心,有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

軀幹協調素質和支撐擺動技術

(三)結束部分(5分鐘)

1、放鬆:音樂伴奏下,教師帶領學生放鬆四肢

2、課後小結與點評(鼓勵課後加強上肢力量)

3、師生道別

九、場地器材與預計教學效果

場地與器材:籃球場一塊、錄音機一台、雙槓4付、小體操墊40塊

預計教學效果:預計平均心率130—140次分 運動密度 45---50℅

説課稿 篇3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薰陶學生的情操,達到“以情育智”“以情育德”的人文主義新目標。

一、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一首散文詩,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篇。本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以親情為主題,所以,學習本單元要將情感教育與語文教育相結合,用新的教育理念,使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啟發學生在社會中體味語文,在語文學習中感悟真情。而《金色花》這首散文詩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以奇特優美的想象和生動淺顯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母子情深圖,易於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味作品情感。

2、指導學生合理想象,傾訴內心摯愛。

三、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學習文中合理想象,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利用想象表達感情。

根據以上重點難點,應把精力放在朗讀和拓展練習上。(詳細方法將在教學步驟中體現,這裏不再贅述)

四、教學手段和方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從不同感官理解課文,並採用談話法、討論法、練筆法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六、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將按一課時、七環節進行教授。

(一)導入

朗讀詩歌《真愛》,創設情境,話題導入:

1、你生活中最愛的人是誰?

2、你通過什麼方式表達你的愛?

(二)出示學習目標

1、用心朗讀課文,感受母子情深。

2、學習合理想象,表達內心真愛。

(三)掃清文字障礙

出示生字,齊讀正音

(四)整體感知

1、配樂範讀,思考問題

2、出示問題組:我以什麼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愛?

我具體為媽媽做了那些事?

3、板書總結:金色花(花瓣兒、花香、花影)母子情深

4、齊讀課文,體味真情。(配樂)

(五)品讀賞析

1、找出最能表達母子情深的句子,想想為什麼寫得好。

2、品讀3-5自然段,體會想象的合理性。

(六)拓展運用

1、展開合理想象,抒發內心真情。

2、小組討論,互訴真情。

3、紙鶴傳真情(在摺紙鶴的紙上寫一段話或幾句詩,再折成紙鶴送給最愛的人。)

(七)佈置作業

用實際行動去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節教材是本課的第一框,開篇避開“自律”主題,通過《你已經長大了》短文導入,引發學生思考,突出長大“不應該逃避責任,不懂就去學,不會就去問,要學會自我教育”。

二、説學情

七年級學生是剛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前一課學生學習了《新天地新感覺》,對全新的初中生活有了初步的認識,本課是在前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自己長大了。

三、説教法

以“小組合作討論式”教學為主,讓學生自主構建學習討論小組進行討論,老師給予適當引導。

四、説學法

每個學生參與一個小組的學習討論,通過閲讀課本短文,體驗長大帶來的酸甜苦辣,思考長大意味着能夠承擔責任,學會自我控制,抵禦種種誘惑等。

五、説教學過程

1、回憶前一課《新天地新感覺》學習內容,回味長大的經歷,引入新課。

2、讓學生分組,閲讀課本內容陳志剛和魏曼雲的話,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以下問題:

①作者對長大怎樣認識?

②你怎樣看待長大?

③你認為自己長大了嗎?

3、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選出代表講述自己長大的經歷,告訴大家自己對長大的理解。

4、感悟角,欣賞《我真的已經長大了》,感受作者對長大的理解,認識到長大不僅是身體的長高,年齡的增長,更多體現在自立自強,尊重理解他人,主動承擔責任。

5、小結

通過本課學生,同學們都知道自己長大了,這就意味着我們要學會自我教育,關注自己每天有沒有進步,勸戒青少年不要在心靈上拒絕長大。要自立自強,尊重理解他人,主動承擔責任。

六、説板書設計

我長大了

從小學生到初中生

從少先隊員到向共青團組織靠攏

能底氣十足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大人們驚異的眼神

小孩子們羨慕樣子

自我約束

控制自己的情緒

自己的事自己做

對自己言行負責

承擔更多的責任

七、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都知道自已真的長大了。

2、由於學生初步涉及自主討論式學習方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討論學習,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説課稿 篇5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 二 單元 第一課時的內容:《用數對確定位置》。下面我就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這三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將分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1 . 首先是教材分析:用數對確定位置是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前後、上下、左右等表示物體具體位置及簡單路線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第一學段學習內容的延續和發展,讓學生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提高抽象思維能力,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圖形與座標”打下重要基礎。

2 . 其次是學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根據需要按一定順序排列是學生已有的經驗。如:教室的座位、課間操站隊、放學路隊等。但是用數對錶示位置順序,並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因此教學時,應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現實情境,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讓其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 基於以上認識,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認識數對。

(2) 能用數對錶示位置,並能在方格圖上確定位置。

(3) 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空間觀念

4. 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目標要求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難點是正確地用數對描述物體的具體位置。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把具體實物圖形抽象為直觀的點子圖、方格圖,是本節課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

二,説教法和學法:

在生活中有很多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歸納問題的共同特點,從而建立數學模型是設計本課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五年級學生與中低年級的學生相比,他們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方面能力更強。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長並逐漸符合客觀現實,同時,創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本節課主要採用一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以教材的情境設計為依託,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數對學習關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問題意識。

(2)數形結合法: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圖形聯繫起來,使圖形更加直觀,從而有效降低教學的難度,加深學生對數對的理解和認識。

(3)合作學習法:在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為每位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機會,幫助學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

三,説教學過程:

圍繞這3個基本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我設計以下4個教學環節。

(一)激情導入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首先我創設了國慶閲兵的情境,對小學生來説,天安門前的閲兵,令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學生被整整齊齊的隊列所吸引。同學們,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説的。接着用一句話“這是參加軍訓的一個方隊,其中的小強表現的最為突出”出示課本中的情境圖,問學生:你知道小強在什麼位置嗎?“你能不能用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把小強的位置描述出來”。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探究熱情。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和同桌交流,可能出現以下説法:第二排第三個、第三排第二個、從左往右數第三豎排第二個,從右往左數第四排第二個、從前往後數第二排第二個從後往前數第三排第三個等等。對於這些説法要引導學生找出各自的不足,引出下文:要想描述的既準確又簡練,那就需要統一的標準。從而引出行和列。這時,我就會順勢引導學生説出豎排稱為列,橫排稱為行。並結合情境圖讓學生説一説哪是列,哪是行。告訴學生確定列一般是從觀察者的左邊往右數,並讓學生找一找哪是第一列,第二列等等。確定行一般從前往後數。同時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直觀的感知了列和行的概念,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二)探索新課

下面是本節課教學重點環節,前蘇聯教育家提出:數學不應是數學結論的教學,而應該是數學過程的教學。新課標也特別強調知識建構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設計本環節時,設計了4個生動有趣又富於思考的問題,讓學生一直處於積極地思維狀態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

首先説一下教學重點的突破

1 問題一:你能不能用列和行描述一下小強的位置?

學生已經有了列、行的概念,他們可以順利的説出張亮在第3列,第2 行,也許有的學生會説在第3行,第2列。這時,我就會強調在數學中一般先説列,再説行。緊接着再讓學生説説其他同學的位置。

2 . 在學生能用語言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後,讓學生觀察圖片發生了什麼變化:有具體的情境圖變成了點圖,這一步主要是讓學生以觀察具體的直觀圖形為基礎提高其能力,變成比較抽象的點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此圖中的第一列第一行以及小強等同學的位置,此處是深化基礎。接着引導學生對比此種表達方法與一開始自己的表述,讓學生説一説感受。學生會説此法簡潔準確。而此時我又拋給學生一個問題:其實這還不是最簡練的方法,想一想你能不能把這種表示位置的方法變得更簡練一些呢?學生在經過討論後,得出自己的方法,比如:圖形、符號、數字等等。在進行全班交流時,只要有想法都應該給予肯定。教師進行總結:我發現你們這些方法有相同之處,你發現了沒有?最後得出統一標準:第三列第二行寫作(3,2),前面的3表示第幾列,後面的2表示第幾行;中間用逗號隔開,這種表示位置的方法在數學上就叫做數對,同時板書課題。

然後,再以小剛等同學的位置為例,用數對來表示,加強鞏固。

雖然這裏直接告訴學生數對也未嘗不可,但數對產生的背景及必要性就不能為學生所真切感受。我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體驗既有方法的繁瑣和不便,從而催生出數對的雛形,學生也就經歷了知識建構的過程。

3.問題三:

第3個是小遊戲“快速找藥”,這個遊戲是對課後題進行了改進。以男女對抗賽的形式進行。台下的同學説出某種中藥的位置並用數對錶示大聲讀出來;台上的同學按所説的數對找出相關的中藥。這個小遊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並能讓學生開心的對多學知識進行鞏固。

4.問題四:用數對錶示班級學生的位置

其實啊,在我們生活中,不僅這些中藥的位置可以用數對錶示,像我們的座位也可以用數對錶示……你能用數對錶示我們班的每個同學的位置嗎?讓他們及時將知識應用到生活情境中,説一説,寫一寫,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檢查過程中注意特殊數對的教學。請同一行的同學説出自己所在位置的數對。例如:(3,1),(3,2),(3,3),(3,4),(3,5),(3,6),並觀察這些同學的位置和數對,你發現了什麼?總結同一列數對的特點。接着讓學生猜測同一行的數對(1,2)(2,2),(3,2),(4,2),(5,2),(6,2)有什麼特點。最後驗證總結同一行數對的特點。最後一組數對是(1,1)(2,2),(3,3),(4,4),(5,5),(6,6),方法同上。

下面是教學難點的突破:

學習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是本節課的難點,在難點上我以學生為主體設計了3個步驟,,引導學生逐步突破難點,並同時滲透數學思想。

1.讓學生觀察示意圖,讀懂方格圖,確定第一列第一行。

2.使學生明確在方格紙上數對的含義。引導學生把例1中學習的經驗應用到例2中來,促進學生知識與經驗的遷移,。

3.讓學生表示出圖中其他同學的位置,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

4.設置疑點:能不能馬上找出小紅的位置(5,x)此部是為了讓學生明確必須要有兩個數才能確定一個位置。

(三)鞏固應用

第三個環節是聯繫生活,靈活應用。本着趣味性,思考性、應用性相結合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我設計了兩個練習,請看:

1, 看圖填空

2, 國際象棋。

(四)回顧總結,拓展視野。

第4個環節是課堂總結,課堂總結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總結,也是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的環節,因此我在學生回顧總結後,自然引出地球經緯線的知識,並且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收集生活中用數對錶示位置的例子。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計,縱觀整堂課的教學,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實際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得到情感與能力的培養,力求教育的潤物細無聲。當然説課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領導 和 老師予以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一)合作學習,探求新知

用投影片顯示:

1、如圖所示,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面圖形的面積嗎?

2、把學生回答的結果的不同形式板書在黑板上,提問這些表示的結果都相等嗎?

3、指出:即完全平方和公式。

4、模仿練習:(用兩數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計算(填空))

5、換元拓展

提問:等於什麼?是否可以寫成?你能繼續做下去嗎?通過討論,嘗試得到

(二)探求規律,鞏固練習

1、探求規律

在模仿運用公式的基礎上,結合兩個公式的特徵,可用一句順口溜來強化記憶:“首平方,尾平方,首尾兩倍中間放。”

公式變形為:(首±尾)2=首2±2×首×尾+尾2

2、運用規律

讓學生填表

式子首項尾項結果的中間項結果(完全平方式)

符號係數

(x+2y)2 (2a-5)2 (-2s+t)2 (-3x-4y)2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由上面的表格不難得出:首尾平方總得正,中間符合看首尾項的積,同號得正,異號得負,中間的兩倍記牢,進而總結步驟為:

1)確定首尾,分別平方;

2)確定中間項的係數和符號,得出結論。

3、鞏固練習

(三)運用法則,解決問題

例:花農老萬有4塊正方形菜花苗圃,邊長分別為30.1m,29.5m,30m,27m。現老萬將這4塊苗圃的邊長都增加1.5m,求各苗圃的面積分別增加了多少㎡?

(四)發散練習,勇於創新

(1)下列計算是否正確?如何改正

(2)填空

(3)運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4)請你編1~3個完全平方式,並説出首尾項。

(五)歸納小結,充實結構

1、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簡析

我説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二單元“面積和麪積單位”第一課時“面積的意義”。面積是繼周長之後又一個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體時所必須用到的一個抽象的概念。本課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周長概念,初步感知了物體的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對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的面和學過的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的觀察、比較,使學生感知、理解面積的意義,得出面積的概念;通過對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由易到難的主動探究中使學生體會標準統一的必要性,從而讓學生建立起面積的空間表象,培養空間想象能力。本節課的學習直接為下節課認識面積單位作好鋪墊,同時也是後面學習長、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面積單位的換算及進一步認識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所必備的重要知識基礎。

二、説學生

奧蘇伯爾指出,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教師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教學。

我瞭解到學生之前已初步感知了物體的面,知道三角形、長正方形等是平面圖形;同時三年級學生已掌握了一些觀察比較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的遷移能力和探究學習的意識和方法,形象思維正處於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尤其是我班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説敢於實踐,這一切對本節課的學習非常有利。

三、説目標

結合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面積產生的實際生活背景,能結合實物或平面圖形理解面積的含義。

2、能力目標:在經歷抽象面積概念的過程中和經歷探索、體驗比較面積標準統一性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能力、遷移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自主探索、積極交流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意識,體驗自主發現、成功學習的樂趣與自信。

基於以上目標,我認為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含義;難點是體會在比較面積大小時標準統一的必要性。

所需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正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葉脈書籤、透明方格紙若干

四、教法與學法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了達成本課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本課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與能力基礎,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活動教學法、引探教學法、類比遷移和多媒體教學法。並把“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探究中自主發現,讓學生生動活潑的學數學”作為本課的設計指導思想;以“抓聯繫,抓類比,抓操作,抓反例,揭本質”為學法指導主線,以教法促學法,促使學生願學—活學—會學—樂學。最後我整體構建了“創設情境,激內需——觀察比較,理解面積—自主探究,發現規律—趣味練習,深化認識”五大教學板塊,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五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需要。

課一開始,我就創設了在春季運動會中三一班獲得了團體冠軍要為珍貴的獎狀進行裝幀的生活情境,提問:給獎狀安上鏡框要算獎狀的什麼?再給獎狀鑲上玻璃應該把玻璃鋪在獎狀的什麼地方?讓學生回憶起前者要算周長,後者是指獎狀表面,那我們怎麼樣才知道需要多大的一玻璃呢?這個情境的創設不但複習了舊知,也讓學生初步體會到面積的產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來源於生活的實際需要,有它產生的實際背景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生新的認知需要。

(二)觀察比較,理解面積

主要有三個環節:

1、説—摸—看—比,理解物體表面的面積

結合獎狀的表面我繼續讓學生説一説:教室裏你還看見了哪些物體的面?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面你有什麼感覺?觀察這些物體的面你有什麼發現?如果學生不能發現有的面大有的面小,就再創設一個比賽情境:摸課桌面和數學書封面,誰先摸完?激發學生思考:你覺得誰一定會勝?為什麼?教師順勢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物體的表面有大小。數學中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

2、看—比—説————理解平面圖形的面積。。

這一環節我首先出示學過的平面圖形,再用多媒體演示給這些平面圖形鋪色,讓學生視覺感知平面圖形大小,接着讓學生比:這些平面圖形誰大誰小?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在數學上叫什麼呢?小結出平面圖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積。最後再讓學生思考:通過剛才的學習請你説説什麼是面積?從而完整揭示出面積的概念。

3、指—説,説—指,

化理解概念。

我讓學生結合具體的物體一邊指一邊説它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麼?××物體表面的面積就是指什麼?從一順一逆兩方面初步檢測學生對面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解

至此,學生在一系列活動中完成了對面積概念的實際背景——面積概念的內涵——面積概念的外延的認識過程,這較好的體現了概念教學的一般性原理。

(三)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本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如何讓學生理解比較面積過程中標準的一致性?如何讓學生明白為什麼一定要選用方格作標準?是老師勉強塞給學生還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發現?——這是兩種不同的教學觀念,本着發展的眼光,依據新課程理念,我大膽選擇了後者。併為突破這一難點,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

1、激發認知衝突,引發認知需要

首先,我承上一環節提問:既然面積是指物體或平面圖形的大小,那麼怎麼樣比較面積的大小呢?剛才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了圓形的面積大,長方形的面積小,那這三個圖形中誰的面積最大呢?你怎麼知道的?學生可能會説憑眼睛看出來的,老師就接着問: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從而引出重疊比的方法,繼續追問:那剩下的兩個圖形該用什麼辦法才能比較出誰大誰小呢?從而引發學生新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新的認知需要。

2、課件演示,啟發類比

此時我恰到好處地藉助多媒體課件演示,啟發類比。讓學生回憶起要知道一條線段有多長,我們可以用一個標準去鋪,有幾個這樣的標準就有多長。同樣的道理,現在要想知道這個圖形的面積,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類似的用一個圖形為標準去鋪呢?如果可以,又該選什麼圖形去鋪比較合適呢?這樣就即時的啟迪了學生思維,為學生搭建起操作的腳手架,使學生躍躍欲試,自然進入下一環節。

3、小組合作,嘗試探究

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學具鋪一鋪,嘗試操作怎麼樣通過鋪圖形比出這兩個圖形的面積誰大。

4、交流質疑,達成共識

在小組彙報中,我精心設計了5個問題,構建問題連續體,層層深入,揭示本質。

A、你得到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B、你選擇的是什麼圖形去比出來的?

C、有沒有用其他圖形去鋪的?

D能不能一個圖形用正方形去鋪,另一個圖形用長方形去鋪?

E、你發現選哪一種圖形來鋪既方便又比較準確?

經歷這樣的討論後,學生自然發現用方形比較合適,而且要用同一種形狀的圖形為標準去鋪才能比出其面積大小。

5、反例求證,完善認知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這個標準不僅形狀要相同,大小也要一樣,我出示例2的兩個圖,讓學生先猜:它們的面積誰大誰小?再問:用什麼辦法來比較它們兩個的面積大小呢?然後課件演示鋪方格,數方格的過程,這時老師故意説出:原來是圖B的面積大,估計有學生不同意這個結論,教師正好相機再次激發認知衝突:都是用方格去比較,圖A有6個,圖B有24個,為什麼不能説圖B的面積大呢?從這裏你又發現了什麼?

從而最終讓學生體會到:比較面積的標準不光要形狀相同,大小也要一樣才行。教師順勢對知識進行小結和延展:測量面積一定要有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在數學上叫做面積單位,我們下一節課將會深入學習。

可以看出在這一板塊,我考慮到學生憑藉生活經驗和舊有知識不難發現有的面積可以憑眼睛直接比較出其誰大誰小,也能比較容易的想到用重疊法來比較,所以我對這兩種比較方法進行了弱化處理。而在方格比這個難點上花足了功夫,給足了時間與空間,發揮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激活了思維,發展了能力,讓學生充分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較好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四)回顧梳理,總結反思

新知的學習告一段落。我不忘讓學生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你是怎麼樣學到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反思,重視學法,意識到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才發現了規律,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增強了自信.

(五)趣味練習,深化面積。

為了進一步深化對面積概念的認識,我組織了三個集趣味性、知識性、創造性、情感性於一體的練習。

1、課動1題——數一數,圍一圍。

採取教師指導—學生試數——評價反饋——同桌圍、比的步驟進行。從中結合課件注重瞭解題策略的指導。

2、課動2.———想一想,畫一畫。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和創造能力。

3、拓展———量一量,估一估。我巧妙地把例2中的樹葉改成葉脈書籤獎勵給大家,與透明方格紙裝在信封裏。請學生估一估哪張書籤的面積大呢?你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比較?這個活動將比較規則圖形的面積擴展到估測不規則圖形面積,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上得到進一步拓展訓練

六、説板書。

本課板書簡潔,突出知識重點。

總體上看,我個人認為本節課的設計注重了數學知識的產生與

展,通過活動、探究、類比遷移及多媒體各種教法恰到好處的運用,讓學生經歷了從面(形)到面積(量)的知識發展過程,也較好的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了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知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體現了重體驗,重經歷,重活動,重探究,重發現、讓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説課稿 篇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7頁的信息窗。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操作,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形體有初步的認識,能分辨它們的形狀。

2、在觀察和觸摸中,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初步空間觀念。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簡單的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方體圖形,知道這些形體的名稱,並能辨認和區別這些形體。

教學難點:

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初步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學生自己準備各種各樣的紙盒、易拉罐、球,鼓勵學生收集的這樣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一袋裝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學過程:

同學們,準備好了嗎?上課。

同學們好,請坐。

一、同學們,今天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盒子、積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帶來什麼東西,是嗎?

下面,老師給大家一段時間,自由活動,可以看看自己小組的同學帶來什麼,也可以到別的小組去看看,好嗎?

二、同學們,請回到你的座位上。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東西,你想用這些東西幹什麼?

有的同學想搭一個城堡,還有的同學想搭其他的東西,下面我們就比一比,誰的手兒巧?

現在我們分小組來活動,用你手中的物品搭一搭。看你們能搭成什麼呢?完成之後安靜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哪個小組來説一説你們搭了什麼?

三、剛才每個小組的小朋友都發揮想象力,你們搭得真棒,真是一羣小建築師。現在請小朋友認真觀察你們都用了哪幾種形狀的積木?

同學們説得真好,很多同學都認識你們所用的積木的形狀,那你能把用的積木按他們的形狀分分嗎?

自己分一分,然後和你小組內的同學交流,説説為什麼這樣分。

同學們真棒,把這些物體分成了這樣的四類: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現在我們來分別摸一摸,説説你有什麼發現呢?

你來説,誰有不一樣的想法?

説得真好,長方體和正方體方方正正的,圓柱有圓圓的面,球圓圓的。

四、同學們,我們認識的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猜一猜哪種形狀的物體滾得最快呢?

同學們猜的真準確,球滾動的快。

請你把他們滾一滾,試一試。

五、同學們,我們現在來做一個找朋友的遊戲:你能從教室中找到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朋友嗎?

誰能説一説。

在生活中你還能找到他們的朋友嗎?

給你的同桌説一説。

六、你們真了不起,在教室裏、生活中都能找到這樣的物體。課下請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並説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説課稿 篇9

現狀分析與思考

面對中年段的學生,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最害怕的就是聽到這樣一句話:“老師,我沒什麼好寫的”。同樣的一句話,出自孩子們的嘴裏,雖有困惑,但也不乏推託之意。浮躁的心理,畏難的情緒,時常阻礙了孩子們學習的腳步。“少、慢、差、廢”的語文課堂,更造成閲讀與寫作的教學無法得到和諧的統一。

如何改變現狀,將“認知、能力、情感”三維目標有機地整合,構建多元化的課堂,促進教學的高效?成為我教學設計悉心研究的主題。

文本研究與解讀

《莫泊桑拜師》,是鄂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第九課。課文給我們講述了從小酷愛寫作的莫泊桑為了寫出好作品,拜福樓拜為師,三次登門求教,福樓拜給予了悉心指導的事。表現了莫泊桑虛心好學、勤學苦練和福樓拜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名師風範。

莫泊桑拜師,早已成為文壇中的一段佳話。咱們的目的只是在課堂上讀故事,知內容,識名人,學字詞嗎?不是!課文中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值得我們去了解,課文裏有閃耀的人物品質等待咱們去發現,課文裏更有寶貴的學習方法急需大家去探究。縱觀教材在本單元中的作用與地位,針對現今學生的學習狀況,我確定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認識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能力目標與莫泊桑一同拜師,從學習中提高寫作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思維能力,朗讀能力。

情感目標瞭解莫泊桑三次拜師的過程,感受到人物的品質特點,幫助培養學生虛心求學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莫泊桑虛心好學,勤學苦練的精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讀懂福樓拜和莫泊桑的幾次對話,從而感受人物特點、品質以及提高寫作水平的主要途徑。

教學剖析與點津

一、與莫泊桑一同拜師,求學習態度

1、找準切入點,感知人物

在預習中,學生們就初步認識了文中的兩位主人公——19世紀法國大文豪,莫泊桑與福樓拜,並對他們充滿了無限的崇敬與嚮往。“自由地讀讀課文,他們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在初讀中感受到莫泊桑的虛心好學、勤學苦練和福樓拜的誨人不倦。由此切入全文,以文章人物為主線,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2、抓穩閲讀點,品析人物

文章段落中分散着無數個關鍵詞句的閲讀點,如何使其“牽一髮而動全身”?那得靠教師的“精問”。“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莫泊桑的虛心好學、勤學苦練?”頓時,莫泊桑質疑的“坦白“,求教的“急切”,觀察的“全神貫注”,若干個閲讀點凸現出來。人物的精神品質呼之欲出。

3、強化精讀點,深化人物

在教學過程中,還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通過對重點語段的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這就需要確立精讀點。本課人物對話較多,而且語氣、神態各不相同。因此,課堂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貫穿始終,在2——5自然段的教學中,還適當的安排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幫助學生體會到人物語言的深刻含義,從而深化了人物特點與品質,將莫泊桑與福樓拜的人物形象牢牢地銘刻在心中。

二、與莫泊桑一同拜師,得寫作方法

同樣是站在門前觀察馬車的莫泊桑,起初是一無所獲,萬般無奈;而後卻能獲得豐富素材,寫出許多作品。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有如此大的變化呢?還是讓我們同莫泊桑一起拜師學藝吧!

1、在閲讀分析中掌握方法

幫助莫泊桑解決“沒什麼好寫”的關鍵就是文章第七自然段,福樓拜第二次的幫助與指導。引導學生將福樓拜的話讀進去。“福樓拜是怎樣教導莫泊桑的?”分析出福樓拜提出可以從以下四種情況觀察馬車:“那富麗堂皇的馬車,跟裝飾簡陋的馬車是一樣的走法嗎?”“狂風暴雨中的馬車是怎樣走的?”“馬車上坡時,馬是怎樣用力?”“馬車下坡時,趕車人怎樣吆喝?他的表情是怎樣的?”在閲讀分析中,學生知道了,原來應該從哪裏方面去觀察,掌握觀察的具體方法。

2、在句式轉換中消化方法

“在福樓拜的指導下,莫泊桑天天站在大門口,他觀察到了什麼?”這裏,引導學生將問句改寫成陳述句。“他看到了富麗堂皇的馬車,跟裝飾簡陋的馬車走法是不一樣的。狂風暴雨中的馬車是怎樣走的。馬車上坡時,馬是怎樣用力的。馬車下坡時,趕車人怎樣吆喝的,他的表情是怎樣的。”假如説,剛才的問句是來自福樓拜老師的提示,那麼,如今這些個句號,就是學生莫泊桑的收穫了!句式的轉換不僅完成了“教”與“學”的角度變遷,更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真是一舉兩得。

3、在文本鏈接中強化方法

文本的內容本來相互聯繫,相互補充,更應靈活被我們所用。教學中將第7自然段與第8自然段有機的鏈接融為一體,帶給學生們更完整的細緻觀察的啟示。(插入視頻)

三、與莫泊桑一同拜師,獲教學心得

滿滿當當四十分鐘結束以後,看着學生若有所獲的眼神,不由問自己:與莫泊桑一同拜師的還有誰呢?學生從他那獲得寫作方法,我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受益匪淺:面對莫泊桑的一再求教,福樓拜耐心幫助;面對莫泊桑提出的困惑,福樓拜直言不諱,一針見血,給予具體有效的指導。他的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深深地打動了我,名師風範令我激賞。

這節課上我實現了多元化的教學,作為讀者,我們收穫到了莫泊桑虛心好學的態度;作為學者,學生獲得了寫作的啟示;作為教者,我不再害怕那樣一句話:老師,我沒什麼好寫的!

標籤: 説課稿 九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qpg8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