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必備】説課稿合集十篇

【必備】説課稿合集十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説課稿合集十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學內容

主教材是學習持球突破,輔教材為複習行進間運球急停疾起、體前變向換手運球;

二、教材分析:

本次課的主教材為持球突破。

技術組成:蹬跨——轉體探肩——推放球——加速。

重點:蹬跨有力,上步快,搶佔有利位置

難點:選擇把握突破時機。

三、學情分析:

籃球是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特別是在閩南一帶,籃球運動比較普及,村村有燈光球場,村村有籃球隊,籃球的各種交流非常頻繁。學生的籃球的喜好程度比其它地區是有過之而不及。學生對籃球大多有一定的基礎,而且一些技術在平時的實戰中甚至頻繁運用;本次課的主教材——持球突破,更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項籃球基本技術。但學生大多沒有經過正規系統地學習,主要是通過觀看比賽(NBA,CBA以及現場觀看各村籃球交流賽等),以及其它一些途徑進行學習,所以在技術的掌握上不是很規範,特別是在運用時機的選擇上,還缺乏理論的指導。

同時,學生還普遍存在的一個通病——喜歡上體育課但不喜歡跟着老師上,喜歡自已玩。鑑於此,所以在課中,一方面針對性要非常強,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普遍重視不夠的細節,做到有的放矢,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得到學生的認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心甘情願地回到課堂中來;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組織紀律性的教育,利用強制的手段,讓學生回到課堂中來。

四、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學習持球突破(交叉步),建立完整動作印象,瞭解動作技術構成。

2、技能目標:初步掌握持球交叉步突破技術;

提高急停疾起在速度變化中對球的控制能力;

改進體前變向換手運球跨腳轉體壓肩技術。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內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創新能力。

五、教法設想:

針對主教材持球突破,是第一次學習,所以,完整、正確的動作印象尤其重要!所以第一次的示範動作儘量做到標準,漂亮!動作要領的講解儘量精煉,準確!

在準備活動球性練習中,安排一節球操持球轉體探肩,這是一個持球突破的一個輔助性練習,希望能在熱身的同時解決持球突破的側身探肩技術及腳步動作方法,便於下一步完整動作的教學。

在基本部分的教學中,先教會腳步動作,加上有一點轉體探肩基礎,就可以讓學生在對整個動作技術環節有個較清晰的認識的基礎上,更能突出重點——蹬跨有力,上步快,搶佔有利位置。

至於它難點:選擇把握突破時機;我個人認為,實戰中持球突破的運用成功與否,關鍵就在於此了。而且,也只有在不斷的實戰運用中,慢慢體會才能真正掌握的。我們在課堂上能解決的,就是教會他們在持球突破前要運用各種假動作(包括傳球,投籃,向另一側突破等)尋找並製造突破時機,在理論上讓學生明白,如何選擇突破時機。

六、學法指導:

本課採用"示範——分解練習(體驗)——展優(評價為什麼好)——講解重難點(突出重難點)——逐漸加大難度練習(鞏固)"的學練流程。

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小組內的互動、交流、討論、探索式的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創新能力。

通過學生代表的展示活動,不僅肯定了學生的成果,而且讓學生明確正確技能的方法、動作要領;學生練習時及時給予評價,不僅能激發學生練習激情,而且能及時反饋學生練習情況,促進學生更好完成動作。

七、教學流程:

課堂常規+熱身 運球繞籃球場慢跑,眼不看球

行進間球性練習 1.手指拔球

2.持球轉體扭腰

3.持球轉體探肩

4.弓步前進跨下繞8字交接球

5.持球腹背運動

6.高抬腿腿下交接球

7.自拋球跳起雙手接球急停(持球姿勢正確)

輔教材教學 1.講解練習方法要求

2.觀察、評價、反饋

主教材教學 1.兩排站在限制區兩側,,觀看教師示範,聽講解.

2.按教師要求,持球做突破腳步動作練習.

要求:假動作(投籃、傳球)逼真

3.分二組,立柱當障礙,持球突破接上籃練習.

要求:假動作(投籃、傳球)逼真

4.小組互動,討論評價,推薦二名較好的同學參加展示.

5.觀看展示,聽老師講解重難點.

6.消極防守,持球突破接上籃練習.

要求:蹬跨有力上步快大

7.觀看教師介紹各種持球突破方法.

8.消極防守,自由選擇突破方式上籃練習。

放鬆、總結、下課

八、學生身心狀態預計:

整堂課練習密度約為:35--40%,練習強度中等。

九、場地器材設計:

籃球:10-20個 標誌物:6個 籃球場:1塊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學分析。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有關海洋的説明文。課文告訴我們,海洋與人類有着密切的關係,21世紀人類已迎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海洋成了人類在新世紀的希望。行文簡潔流暢,綱舉目張,條理清楚。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探索與發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因此我的設計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4、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

5、合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

結合教材內容(我要上的是本課第二課時),設計理念及學生懂得蒐集信息但對生活關注不夠,對海洋瞭解也不多的特點,設計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領悟“人類正在迎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一句在

文中的作用。

3、通過學習和交流,瞭解海洋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4、擁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5、養成積累語言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為什麼説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

教具:

多媒體

二、説學情。

學生養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懂得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能流利地朗讀課文,懂得蒐集信息但對生活關注不夠,對海洋瞭解也不多,因此注重師生間的交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利用生活資源學習。

三、説教法。

採用“讀讀——交流——感悟”教法。高年級要注重感悟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關注生活,利用生活資源領悟課文,達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境界。

四、説學法。

採用“讀讀——自主交流——應用資源——領悟”學法。高年級學生應與教材對話過程中自主交流,應用身邊生活資源,去領悟課文,這樣學生會更關注生活,從生活中捕捉信息,從而提高能力。

五、説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十三課(齊讀課題)。現在回想一下,人類與海洋有哪些密切的關係呢?茫茫宇宙中的地球裹着一件水藍色的紗衣,那是廣袤無垠的海洋在奔騰不息。千百年來,人們熱愛海洋,敬畏海洋,但今天是什麼原因讓跨入21世紀的人類不再“望洋興歎”?(出示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讀。

2、 你們明白了什麼?這段起到什麼作用?有感情地朗讀。

(這一環節注重激起學生興趣,認識過渡段,認識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

(二)、在讀中、在交流中領悟課文。

1、默讀第5至8自然段,你從中獲取哪些信息?思考:課文是抓住哪些要點來説明海洋是人類21世紀希望的?

2、 交流:

(1)出示“目前陸地上的煤、石油等礦藏,由於長期開採,已越來越少,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在鬧‘能源危機’”。指名讀。你們腦海出現什麼畫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類便把目光轉向哪呢?

出示“如今,一座座……大顯神威。”指名讀,交流。

(2)出示“由於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加上土地沙化等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正面臨着食物匱乏的威脅。”齊讀,你們想到什麼?如何解決呢?你從哪裏瞭解到的?

出示“科學家們早……來自海洋。”指名讀。你們瞭解海洋中哪些動物含有高蛋白,説一説?

(3)我們人類還將如何開發和利用海洋呢?你從哪裏瞭解到的?齊讀第7、8自然段,邊讀邊想象。

3、現在,誰來説説課文是抓住哪些要點來説明海洋是人類21世紀的希望的?

同學們請看資料庫: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美麗富饒,是巨大的資源寶庫。

(1)海水含80多種化學元素,其中60餘種可在海水中提取。

(2)海洋是天然蛋白質倉庫,擁有海洋生物20多萬種。據估計,世界海洋為人類提供的食物要比陸人全部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

(3)礦產的儲存庫:廣闊的海洋沉積盆地儲油1500多億噸,佔全球總儲量的70%以上,天然氣140億立方米。海洋底還富集了大量錳結核、磷礦石和重金屬軟泥等礦藏。

(4)鹽類的故鄉:一立方千米海水中含3000萬噸鹽。

(5)能量的源泉:海洋的波浪、潮汐藴藏着巨大的動力能,加上海水熱能和鹽度差能等能量,約70億千瓦以上。

(6)水資源的寶庫:海水本身就是人類一筆巨大財富,它集中了地球97%的水,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將海水淡化,用於農業灌溉前景十分廣闊。

此外,廣袤的海洋還為人類提供了遼闊的生存空間。

我們海南四周環海,物產豐富,將來需要大家去探索和開發,好好加油哦!(喚起學生探索海洋的心靈,去熱愛海洋,熱愛大自然。)

4、是啊,曾經海洋孕育了生命,如今,又將解救人類於危難之中;可是,現代人類又是怎樣對待這個藍色希望的呢?這張照片展現的是漂浮在海面的石油!由於油船泄漏、油井發生井噴,大量石油隨波逐流,生靈遭塗炭,海鳥的屍體不時被拋向海灘。這是赤潮爆發是的海水。隨着海洋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趨嚴重,魚、蝦、蟹等大量死亡,數萬公里的海洋成為死海。除此之外,人類的亂捕亂殺,在全球近乎100的水域內捕魚,已造成海洋中很多物種的消失。

5、同學們,心情沉重嗎?想説些什麼呢?

6、是啊,正如我們書上所説,人類要開發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須(生讀“保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只有這樣(生讀“海洋才會樂於做出奉獻”)

7、

同學們,海洋存亡,匹夫有責。痛定思痛後只有一句話-------(齊讀:海洋-----21世紀的希望);萬語千言只為大家謹記(齊讀:海洋-----21世紀的希望)。

(這一環節採用“讀讀——交流——感悟”教法和採用“讀讀——自主交流——應用資源——領悟”學法,

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利用課件展示有關海洋的圖片和資料,又通過交流,同時利用最近汽油缺少和報紙報道在南海發現儲量最大的天然氣這些信息,學生不僅領悟課文,而且更關注生活,在生活學習語文。)

(三)、拓展延伸,自主創新。

學完了這篇課文,在頭腦中產生了保護海洋的意識,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設計一條保護海洋的宣傳口號,號召全社會、全世界人們保護海洋。

(學完課文,學生強烈感受到海洋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意識到了保護海洋的迫在眉睫。抓住這個關鍵時刻,請學生為保護海洋設計宣傳口號,對海洋的情感得以昇華。學生用獨特的體驗寫出了豐滿的口號,振奮人心!)

(四)、作業。

你心目中未來的海洋是什麼樣子的?結合課文內容,蒐集相關資料,寫一篇短文。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比知識更為重要。這一環節有力地激發學生想象,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遨遊。學生情感得到昇華,更熱愛大自然。)

六、説板書設計。

學生能從板書中清晰地瞭解課文主要講述的內容,明白海洋的21世紀的希望,更激發內心的情感。

海洋——21世紀的希望

能源危機———開發海洋礦產資源

食物匱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量浪費———利用海水發電

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間狹小———建設海底城市

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過秦論》。

一、説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必修5本書共有文言文單元5個,17篇文章。涉及了5個方面的文章類型:古代記敍散文、山水遊記散文、議論性散文、人物傳記和古代抒情散文。《過秦論》屬於古代議論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課。

編者在選取這些文章的時候,目的是聆聽其中的濟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與睿智,體會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寶貴。閲讀着這些智慧的篇章,還可以借鑑古人議論的藝術,學會清晰有力地表達思想和見解。

閲讀時要多琢磨文章立論的方法,注意其嚴密周詳的論證邏輯,以及由此產生的説服力量。同時應當有點質疑問難的精神,大膽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從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議論能力。

(二)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敍”與“論”的關係,體會本課敍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 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多重排比、誇張、對偶、對比、同義疊句的運用,使文章顯得氣勢非凡,而又深刻。

4、 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瞭解借古諷今、實施 仁政的意義

(設計依據: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古代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3、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設計依據:從學生文言知識薄弱的現狀出發,與高考中文言知識比重比較大相結合,主要為學生閲讀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能力)

二、説學法

(一)學情分析

從編者編書的意圖來看,重在對文章的分析鑑賞。但就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夯實基礎應是首要任務。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針對這一現狀,我們着眼於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着眼於學生的實際現狀,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説説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來評價司馬遷的《史記》,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把歷史與文學很好地融合了起來,給我們創造了獨一無二的邊緣藝術境界。我們把司馬遷的文章既可以當作歷史著作來讀,又可以當作文學作品來讀。讀史,使我們在形象、具體的文學氛圍裏感受到了歷史的蒼涼與悽美;讀文,又使我們在抽象、概括的歷史王國裏感受到了文學的嚴肅與深沉。這種二元化的收穫,不正是未來的教育趨勢嗎?所以,歷史教學理應融入文學、哲學、美學等多元因素,使歷史成為一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學科,使學生在文學的形象中認識歷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二)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三、説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1、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語言、動作,形象激情的教學方法。

3、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個性化語言以及動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來輔助教學,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四、説教學過程

(一)歷史知識導入新課

(課前請學生複習戰國時期的歷史知識)

請學生到黑板上畫戰國末期的形式地圖,再請學生講述秦滅六國的過程。

讓學生思考秦何以滅掉六國?秦國國力的強大。

但是我們又知道,秦國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短(16年)的王朝,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賈誼的《過秦論》,看看賈誼的見解。

(二) 第一步:翻譯理解。

我設計兩個環節。

一是讓學生粗讀原文,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翻譯大意,重點完成三個內容:依據文脈推斷不懂的詞義,點出重點的實詞,框出通假字並歸納規律;

二是讓學生細讀原文,進一步落實字句的翻譯,主要完成兩個任務:實詞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規律總結。兩個環節是由簡入難的過程。

本文篇幅較長,並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因而對高一學生來説完全讀懂內容有一些困難。這樣的話,老師就要做好引導工作,把一些難點,或是出現詞類活用比較多,局勢比較特殊的句子,老師可以先給學生畫出來,存疑,或是與同學們一起討論解決。對那些不易懂的字詞就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前後涉及的情節加以推測、判斷,以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好方法。要求學生點出重點實詞、框出通假字,主要是為幫助學生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異讀現象、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的詞語,並進一步得出規律,指導今後的文言文學習。

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譯中難度較大,也是本文教學的兩大難點。要求學生標出有活用現象的字和劃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於兩點考慮:

1、積累一定數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導學生加以分類,找出每類的相同特徵,並抽取出來形成規律性的東西,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能由學會一個到會學多個。

在翻譯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養成用符號法表示重點字句的好習慣,如點、框、圈、劃線等符號應約定一致,便於突出翻譯中的重點、難點及複習。

我的提示着重歸納了實詞“制”“亡”“遺”“利”等,名詞活用、形容詞活用、使動用法,被動句、狀語後置句。

(三) 第二步:梳理文章結構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之上,讓學生縱觀全文,梳理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4)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分為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全過程從孝公即位到子嬰降漢止,長達154年。

第二部分(5)闡述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中心論點。

學習時要主要作者是按秦王朝的崛起、擴張、滅亡的時間順序,藉助歷史事實,逐層推進,最終以顛撲不破的論辯,水到渠成的點出主題。

(四) 第三步:合作探討

1、 九國的強大是從哪些地方便顯出來的?這些內容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2、 作者先用哪些話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實質?對外政策和對內政策分別是什麼?

3、 作者從幾個方面突出陳涉其人的?突出了他什麼特點?這樣強調的作用是什麼?

把握住了這三個問題的探討,就抓住了文章論證的方法:對比論證。

對於上述問題,答案在袁文中基本都會找到,難度不大。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列表的形式,可以從出身、才能、兵力、助手、武器等方面進行比較。從而學會總結比較的閲讀方法。

(五) 第四步:寫作特色的探究

1、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敍事,又在敍事的基礎上明理,你認為本文的敍事有何特點?他是如何在敍事的基礎上做出論斷的`?

明確:概括地説,本文善於敍事,精於論斷。具體地説,本文敍事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作者對秦由盛而衰、從攻到守、有盛到衰的敍述運用了“線”“點”結合法。所謂“線”就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條縱線,即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期待君王分為四個階段敍事,勾勒出了整個歷史階段發展的輪廓;所謂“點”,是指特定時間內的某一點,作者用濃墨重彩加以鋪陳發揮。這樣脈絡清晰,要點突出。其二是作者善於概括事實,善於從大的總的方面把握事實。在寫到秦的守勢時,突出寫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簡明。

敍事是説理的基礎,要寫好説理文,還要依據事實立論;斷,是從大量可辯駁的事實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2、 提問:賈誼是漢初最富辭彩的散文大家,而作為其代表作的《過秦論》,一定能體現賈誼作品的語言特色,從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氣勢裏,你認為本文最突出的語言特色是什麼?

本文大量的使用了對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種自然流暢、明快而又錯落有致的的抒情節奏。全文對偶排比處佔2/3以上,卻毫不給人堆砌之感。

五、作業佈置

1、背誦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礎上及時背誦,提高記憶效率)

2、熟讀全文,理解文意,試着背誦文章的後兩段。

(加強課後的複習和課前的預習,提高課堂效率,紮實文言知識)

六、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4

今天上課的內容是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平行與相交》中的第一課時《認識平行》。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直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為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作準備,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含有平行線的物體已經有了一些瞭解,但平行線的的概念認識得還不十分清楚。但是他們他們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愛思考問題。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聯繫生活情景,體驗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關係,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能判斷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

2、使學生能根據直線平行的意義,畫出平行線;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步驟和方法,能正確地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3、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初步瞭解生活裏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係的興趣。

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及潛在的學習狀態,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認識平行線。教學難點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動手操作,主動學習知識。

根據教學內容及學校、學生的特點,本課主要採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的學習策略。在課堂上從學生常見的情境入手學習本節課的新知識,利用多媒體學習並掌握平行線的特徵,瞭解生活中的平行現象。在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中進一步理解平行線。通過學生的探索與教師的指導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畫等工具平行線的方法。在新知識認識後及時進行練習鞏固,進一步加強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最後通過欣賞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的物體,感受平行美

課堂分三步進行教學的:

㈠創設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發現創造;

㈢拓展探究,總結提高

一、教學認識平行線

在課的開始,我先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窗户、花闌干、跑道、足球門,接着從圖片中動態地抽象出幾組直線,並指出他們都是在“同一平面內”,同時介紹什麼是“同一平面”,通時結合汽車在立交橋上行駛知道什麼是不在同一平面內。然後讓學生觀察這四組直線,提出一個問題,按一定的標準,你能把他們分成幾組?並請學生説一説你是怎樣分的,怎樣想的?學生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答案,對於學生的不同的答案,並不急於評判,而是從學生的回答中揭示“相交”、“不相交”這兩種位置關係,並讓學生根據這兩種位置關係再將三組直線分下類。

在此基礎上,我指出象第二組這樣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並且另外出示2組平行線,讓學生説説誰和誰互相平行,誰是誰的平行線,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行的含義。再讓學生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豐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和第3題:學生自由判斷,指名説判斷的理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的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初步感知,到對每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分類,概括平行的含義,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對平行線的認識逐步清晰。

二、畫平行線

在教學畫平行線時,我先讓學生藉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辦法畫一組平行線。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畫。學生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畫法,(可能有的是對的,也可能有的是錯的)然後讓學生進行評價交流:你認為哪些畫法是規範的,哪些畫法是不規範的?讓學生自己看書,瞭解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然後請學生簡單地描述畫平行線的過程,再由教師邊歸納邊示範,讓學生經歷從抽象到直觀的認識過程,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完成作業紙上的練習,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學生獨立畫,交流各自畫法。

這樣,學生經過自由嘗試畫平行線,通過對各種畫法的交流、評價,逐步概括出較規範的畫法,在此基礎上,按要求畫平行線,進一步提高學生畫平行線的能力。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線的特徵,深化概念的理解,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想想做做第2題

拿出課前發的長方形的紙,按要求對摺兩次,再打開,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想辦法證明你的發現是否正確。學生獨立操作,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後組織全班交流:説説你有什麼發現?你是怎樣證明的?使學生在操作、猜測、討論、交流中瞭解長方形對邊是相互平行的,長方形對邊之間平行的線段都是相等的。

最後,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線段,在全班交流。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線的認識,同時進一步體驗平移的特徵。

臨近課尾,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説説自己的收穫,並指出平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還將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為以後的學習做鋪墊。

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參賽執教的課題是《我是中國人》。下面我將從理念與目標、內容與資源、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闡述我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並就課堂實際呈現的效果進行分析和反思。

一、理念與目標

《我是中國人》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國人了不起》的第一個主題的第一課時,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體會到作為中國人的一種自豪感。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勇於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徵。要求選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結合本課活動主題,我將本課教學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瞭解中國人的外貌特徵,知道炎黃子孫的故事。認識中國版圖,知道國旗、國徽、國歌是祖國的標誌。學會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不同事物之間的區別。

就《品德與生活》學科特點而言,它不是簡單的生活常識的介紹,也不是道德觀念的灌輸與滲透,而是激情、明理、導行的有機整合。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內容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本課教學活動我儘量做到從故事中學習知識,瞭解祖國燦爛文化。從圖片中,欣賞大好河山,感受祖國的美麗神奇。再從當代一個個真實具體的事例中,讚歎祖國的繁榮昌盛。從而突出課程的德育功能。為此,我將本課教學情感與態度目標確定為:初步感受到古代中國人的勤勞智慧以及他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懷。

從教育對象實際來説,剛剛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學生,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科技時代,物質資源的極大豐富,加之祖父兩代“六位”家長的悉心呵護,使他們在生活中很少能體驗到挫折和困苦,缺乏與他人溝通、合作、分享的意識和能力,更沒有機會體會今天與過去的變化,對於古代中國人所取得的舉世驚人的成就更是知道甚少。結合學情,我將本課教學行為與習慣目標確定為:願意與他人合作、交流,樂於分享感受和活動成果。學會運用調查、訪問、查資料等多種途徑來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為達成以上目標,我將本課教學活動的重難點確定為:瞭解祖先,欣賞河山,感受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和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懷。

二、內容與資源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強課堂實效性。

本課教材介紹了四種不同膚色的兒童頭像,讓學生了解到世界上的人有不同的人種,課本中還有關於古代中國人的各種傳説故事和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中的典型事例。但對於中國的版圖、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以及當代中國人所取得的豐功偉績等沒有介紹,如果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僅僅停留在老祖先昔日的輝煌和幾千年積澱的文化遺產上,那麼今天的中國人難道就是些平庸之輩嗎?考慮到這些因素,我適時增添了賞祖國大好河山和了解當代中國人的偉大成就環節,並大膽調整本單元教學,將第三個主題活動《我們的驕傲與希望》中有關中國人探索宇宙的內容穿插進本課教學。

2.努力開發課外資源,讓課堂迴歸生活。

課標中指出:課程內容要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感興趣的題材,課堂應從教室擴展到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這樣有彈性地延展,給了老師極大的發展空間。執教本課是在20xx年5月,中國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可以説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中國人又一次以大氣磅礴的姿態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我及時將這樣鮮活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緊跟時代步伐。我想,如果今年再來執教本課,中國廣州亞運會、中國西安世園會這些身邊的、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也將是我課外資源的寶庫。

本課教學內容多而雜,廣而深,考查的是教師是否具備統攬全局的意識和豐厚的文化素養。為做好學生的引路人,我閲覽了大量的書籍和資料,努力做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三、過程與方法

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生活,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多種教學活動形式,有資料調查、討論交流、創設情境、教學遊戲、參觀訪問、欣賞體驗、講述故事等,讓學生在情境中去體驗、去了解,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在活動中,有目的地把學生引進富有教育意義的情境中,吸取知識,避免空洞的説教和道德的灌輸。這些教學方法無論是課前調查、課上交流,還是課後實踐,目的就是為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陶冶學生美好情操。

本課教學具體流程從以下四個環節層層展開:

(一)圖片導入 我是中國人

首先,我出示了地球的圖片,並以這樣的導語進入教學:“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有一個金雞一樣的版圖,她就是可愛的中國。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裏,我們都是中國人。”隨即板書課題。這樣的開場,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整堂課的學習做好了情感的鋪墊。課伊始,趣已生,情已動。

接着,再出示黑種人、白種人、棕種人以及黃種人圖片,重點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和比較方法,從膚色、頭髮、眼睛等方面發現中外小朋友長相的不同,從而更清楚、直觀地瞭解中國人的外貌特點。此時,引出兒歌,黃皮膚,黑頭髮,我們都是中國娃。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是龍的傳人。並就其中的“炎”和“黃”進行質疑:他們分別指的是誰?巧妙自然地銜接下一環節,可謂一舉兩得。

(二)追溯先祖 贊燦爛文化

本環節從聆聽炎黃的故事切入,接着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瞭解到的祖先故事,再到考考你的小測試,充分挖掘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發明創造等方面的內容,在教學遊戲中考察學生對四大發明、四大名著、絲綢之路、龍的傳人等常識的瞭解,達到“學者無心,教者有意”的目的。有句話這樣説:知之深,愛之切。在全面瞭解祖國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後,學生內心產生了一種美好而震撼心靈的力量,那便是: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三)話説版圖 賞大好河山

本環節先讓學生認識了中國的版圖,再欣賞祖國的壯美河山,這裏有自然風光,也有人文景觀,有古代的奇蹟,也有現代的傑作。我們的祖國真的是幅員遼闊、人傑地靈呀!色彩明麗的圖片,配以悠揚的音樂,學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四)銘記中國 抒愛國情懷

國旗國徽國歌是祖國的標誌,這是每一箇中國人必須要牢記的,作為一名小學生,更要銘記於心。當《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音樂響起,一幕幕中國人站在世界之巔的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大家個個激動不已。一次次世界級的盛會選中中國,尤其是當中國北京奧運會、中國上海世博會這些兒童身邊的生活內容走進課堂,學生一下子興奮不已,這也是本課一大亮點。此環節讓學生把對祖國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這時學生的愛國熱情猶如波濤澎湃的潮水,需要一吐為快。我適時安排了“祖國,我想對你説……”環節,讓學生將積蓄已久的赤子之情在筆尖流淌。揚國威,抒情懷,立誓言。可謂水到渠成。

四、説教學評價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評價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老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全面發展,保證目標的實現。針對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教學中儘量用描述性評語和結果判斷性評語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就進行及時的鼓勵。評價語言努力做到準確機智、獨特創新。“你很會思考!”“你的知識真豐富!”“你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未來的科學家也許就有你!”……教學中這樣富有激勵性的評價充滿了整個課堂。課堂一以貫之地體現德育的靈魂——尊重。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片掌聲,都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笑臉”的小徽章及時鼓勵,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熱情。

五、板書設計

從活動主題和課型特點着想,我將板書確定為這樣:

我是中國人

我愛我的祖國

簡潔的板書設計,既是對本次教學活動的總結,同時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是我本次説課的主要內容,如有不足,懇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不吝賜教。謝謝!

説課稿 篇6

一、分析教材: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組中的一篇課文,它主要講了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母親都讓我自己去看病,體現了母親對兒女的另一種愛的方式。

二、教學目標

根據五年級的真實情況,對一些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為了更好的體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在知識目標上:認讀生字詞,讀懂文章

在能力目標上: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並運用問題的能力

在情感目標上:有感情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難點:

本着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母親讓兒子自己去看病的感情變化作為重點,把“理解我知道應該不斷的磨練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練自己。

四、教學與學法:

針對單元目標為五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本課中將用多媒體輔助、球型教學法、朗讀體會,引導發現,創設情境方法去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學、等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讀讀、議議、想想中學習。

五、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前面設計的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完成教學重點結合學生實際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第一:談話導入,問同學們生病時候該怎麼辦?(生回答:媽媽帶我治病)可接着導入課題板書課題,讀課題。

第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先標好自然段序號,再分角色朗讀,並想想文中講了一件什麼事?

讀後,交流,檢查字詞,我會讓小老師帶讀,學生比賽讀,老師相機評價,指導,糾正!

第三:品讀課文,感悟文本。

在這一環節,我將重點品讀“我知道應該不斷磨練他,在這個過程中,也在磨練自己。”

為了更清晰的呈現,我將分以下層次。

首先讓學生理解媽媽決定讓學生看病的真正含義。

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品讀“那句我知道應該不斷的磨練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練自己 ”我將出示多媒體課件,出示媽媽心理描寫理的 話“我的心立刻軟了。。。。。。(愛子心之矛盾)

“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媽媽。。。(課的自責,愛子之切)

讓學生讀,並説它們涵概的含義,讀完,再回去讀中心句”我知道應該不斷磨練他,在這個過程中,也在磨練自己”

再以上理解上,我再讓學生讀那句“我知道應該不斷的磨練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練自己”

趁着學生思維有一定集中,緊接着,我又將學生引入母親勇氣回升的段落,讓學生讀、想、悟。來體會“我知道,應該不斷的精讀文本後,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一層次的瞭解

六、拓展延伸。

我接着展開拓展延伸,張楊個性。

回家想想母親對你的愛,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可以與一着小詩,可以唱一首歌,也可以説幾句話,以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七、小結:

《會看病》是母親問接的方式,母親的內心是很矛盾的,為了達到讓學生真正懂得,我採用“球型教學法”圍繞中心叵讓學生從反覆的從文本中走出,走進、在走出在走進的靈活式體會課文的真情實感。

八、板書:

學會看病

母愛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二、本課程教學目的和任務

1、瞭解戲曲發展歷史和戲曲發展的基本規律。

2、瞭解中國戲曲的基本知識,鑑賞中國戲曲。

3、提高學生中國文化素質,樹立創造現代戲曲和中國現代文化的信心,為學生進行戲曲理論研究和創作作必要的準備。

三、教學基本要求

貫徹“古為今用”的原則,向學生系統地講授中國戲曲史的知識和重要作家作品。讓學生認識在這部歷史中,羣眾、演員、劇作家表現出的驚人創造力;發揚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的精神,對遺產進行鑑別,為繁榮社會主義的戲劇事業,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服務。

四、教學內容和要求

第一章 戲劇的起源與早期戲劇

戲曲藝術的主要特點為詩、歌、舞的結合,按“譜式”(一般稱為程式)規定進行創造,經過長期藴育,至宋代成熟。(6學時)

教學要點:宋代以前的戲劇稱古劇、百戲角抵戲、歌舞戲、參軍戲、宋雜劇,金院本等。宋南戲的出現標誌着戲曲的高度成熟。

第二章 元代雜劇

元代雜劇是中國戲曲的黃金時代,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金元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思想風貌。(8學時)

教學要點:元雜劇的劇本體制和演出體制,關馬白鄭等元曲四大家,王實甫和《西廂記》,金元舞台和演出活動。

第三章 明代戲劇

明代前期戲劇舞台總的狀況是較為沉寂,劇本大多為改本戲文;創作數量少,倫理道德劇佔絕大多數。《寶劍記》的出現,是明代戲劇的轉折點,此後戲劇創作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8學時)

教學要點:明初四大改本戲文“荊劉拜殺”和《琵琶記》,《寶劍記》、《浣紗記》、《義俠記》、《玉簪記》、《紅梅記》等重要作品,湯顯祖和《玉茗堂四夢》,傳奇的體制,聲腔和舞台藝術,明代雜劇。

第四章 清代戲劇

明末清初的戲劇表現了社會複雜的鬥爭生活,傳奇作家比較注重聯繫舞台實踐,編劇技巧也有明顯提高。清代中葉以後傳奇時代已接近尾聲,花部的興起是中國戲劇走向近代化的一個預示。(6學時)

教學要點:李玉和《清忠譜》、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花

部的興起與“花”“雅”之爭,清代雜劇。

五章 京劇及晚清戲曲改良

京劇是徽戲的繼承和發展,又是花部諸腔結出的豐碩成果,隨着時代潮流的變化,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戲曲開始了改良,近代戲曲史論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4學時)

教學要點:京劇的形成和發展,晚清的戲曲改良運動,汪笑儂和京劇改良實踐,王國維和《宋元戲曲史》。

第六章 在“五四”新文化和新興話劇運動的影響下,現代戲曲在變革中發展。(4學時)

教學要點:梅蘭芳等“四大名旦”與京劇藝術的發展,周信芳和“海派”京劇,田漢、歐陽予倩的戲曲革新,新劇種的興起,當代戲曲面臨的新課題。

四、教學方法

以教師講授為主,分階段組織課堂討論,課堂中展示圖片資料及放送演出片斷,佈置課外閲讀歷代戲曲名著並觀看名劇演出錄像。

(課前要求學生學唱1-2首戲曲片段。為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做充分的準備。)

五、考核方法

閉卷考試,知識性試題和分析性試題基本各佔一半。

六、本課程教學中應注意問題

第一,內容多,時間跨度長,教學中既要注意系統性又要突出重點。

第二,戲曲是舞台藝術,應積極利用錄像資料,使學生了解戲曲作品和舞台藝術。

七、參考書目:

《宋元戲曲史》 王國維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國戲劇通史》 張庚 郭漢城主編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中國曆代劇論選注》 陳多 葉長海選注 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為了完成課程的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我設置了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5分鐘)

一、導入

1、課前要求學生學唱1-2首戲曲片段。為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做充分的準備。

2、播放多媒體視頻,吸引學生關注,激發興趣,(激發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慾同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

第二環節:(20分鐘)

一、提出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三、播放視頻片段:戲曲

第三環節:知識遷移,拓展延伸(5分鐘)

回答問題(形式多樣)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5分鐘)

為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改變傳統的教師總結學生被動聽教學模式,為學生小結教師適時引導補充,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歸納和概括能力。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5分鐘)

欣賞一段戲曲,記下它的戲曲名稱、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並寫寫自己鑑賞體會。

教學體會:

總之,本節課我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採用(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建立模型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電教媒體等教學手段,把學生探索知識、培養學生興趣和能力、滲透學生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的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説課稿 篇8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鳳棲梧》。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目標、説教學方法、説教學步驟、説板書設計五方面來談。

一、説教材。

《鳳棲梧》選自長春版八年級上冊《宋詞二首》中的一首,是婉約派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學習這首詞,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瞭解宋詞的特點,加深對婉約派作品的認識。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依據我校三課主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著名詞人的生平,詞的風格 。

2.注重誦讀,力求當堂背誦。

3.把握詞的文眼,感受詞作者的情感。

4.學生結合生活理解詞作,從詞作中汲取精神養分。

過程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掌握停頓,節奏與語氣。

2.體會詞人所表達的情感

3.鼓勵學生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認識詞人面對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 。

教學重點 :詞眼賞析 。

教學難點 :體會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認識詞人面對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 。

三、 説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這是一首婉約派代表詞作,教師應做好朗讀指導,努力做到以聲表情,以情表意,聲情並茂,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愁情。

賞析教學法:《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四、 説教學過程。

1、導入:唐詩、宋詞、元曲是文學百花園中一顆顆亮麗的奇葩,從而引出宋詞,引出柳永,引出《鳳棲梧》。瞭解作者及其生平經歷,欲解其文,先解其人,以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為主,增加學生文學常識的積累。最後,我以小詩的形式總結柳永,加深學生對柳永的認識。

2、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助學生初步把握文意。先由教師範讀,作好朗讀指導。學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培養自主學習詞的有效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多次閲讀的基礎上感知文意。

4、師生共同賞析,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啟發思考。通過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後,及時給予點撥,幫助學生理解。

在賞析的過程中,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用一個字概括此時此刻詞人心境?學生很容易找出“愁”字,讓學生整體把握詞作的感情基調。

(2)作者為了春愁之情,描寫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描寫的好處?讓學生明白“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道理。

(3)體會《古詩十九首》“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異曲同工之妙。

(4)體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現實意義?力求達到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緊接着我又設置了評價柳永,這一問題意在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柳永。

(5)最後向學生推薦柳永的《雨霖鈴》,以此增加學生的閲讀面。

總之,我向來遵循一個原則,教師只有清清楚楚走進教室,學生才能明明白白走出課堂。所以,本節課我認真備課,精心設計,當然,由於個人水平有限,駕馭課堂的能力還很不夠,所以,本節課還有很多缺點和不足,在此,我懇請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細菌和病毒之後,進而對與細菌和病毒相似的生物真菌的探究。本課力圖引導學生通過探究食用真菌與生活的密切關係認識和了解真菌。

2、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單元的教學特點,並考慮到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蘑菇的形態結構,掌握它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2 、知道一些常見的食用真菌;

3、學會分辨毒蘑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概括總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觀察、合作、交流、展示中體驗生物學習的樂趣;

2、感知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二、説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根據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層面,為了能讓學生輕鬆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方法:觀察法、實驗法、探究法

三、説學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探究為主線,全面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思想,為學生創設情景,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我設計了以下學法:小組合作法、討論法

四、説教學過程

依據本節教材的編排順序和學生的認識規律,以上述分析為指導,以培養能力為導向,緊扣重點,突破難點,整個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三部分。

1、情景導入,引出課題

學生觀看關於各種各樣的蘑菇的視頻,並提出如何描述蘑菇的形態特點的問題。

視頻資料舒緩了學生緊張的情緒,激發了學生的靈性,將學生課下分散狀態很快的集中在學習知識的狀態。巧妙的引入本節的知識內容,激發學生對真菌探究的興趣和求知慾。

2、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觀察蘑菇、金針菇的實物投影,然後再給學生播放一些關於真菌的圖片及文字解説資料,同學間互相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環境。運用實物投影獲得真實感受,使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充分,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對真菌的形態特徵有所瞭解後,讓學生閲讀不同真菌製品的商品標籤,或者從健康、醫學雜誌中甚至是一些食譜中獲得關於真菌的營養及作用知識。培養學生從資料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真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最後,組織學生結合上述活動中獲取的各類信息,討論為什麼説食用真菌是寶貴的生物資源這一問題。經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完成了

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五、課堂總結,感悟生活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關於真菌形態特點及生存環境和發黴所需條件等知識點的總結,鼓勵學生將防止或減少食物或衣物發黴的方法應用於生活中。此環節培養學生總結問題的能力,聯繫生活,熱愛生活。真正體現科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並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説課稿 篇10

《燕子》為一篇經久不衰的優美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第二自然段寫燕子在春光爛漫時從南方趕來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寫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寫燕子落在電線上休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行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及“燕子”這一春天使者的喜愛之情。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目標和文本特點、學生特徵,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用“活潑”“偶爾”造句。

4。通過朗讀,觀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其中第一點和第四點是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確定為初步體會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的和諧美。共安排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重點掃除閲讀障礙,讀準讀通,整體感知文本“美”,並學習燕子的外形,瞭解抓住主要特點描寫的習作方法。第二課時也就是本節課,着重指導學生精讀品悟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語言的“精美”時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感情。為更好提高教學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簡單的教學輔助設施,如:幻燈片、p3歌曲。

【説教法學法】

1.情境創設:著名小學語文教學專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學,即是以生動形象的場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把教師的語言和情感,教學內容及課堂氣氛作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於學生的意識,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和整體、和諧發展的目的,其特點是形真、情深、意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創設情境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課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帶給學生美妙的聽覺享受,孩子們便在不知覺中隨着音樂輕哼、跟唱,他們身心愉悦、主動投入,這便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再如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時,將品味文字與欣賞圖片相結合,學生興致盎然,在優美的視覺享受下更深、更好地體味了文本的語言,孩子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且學得輕鬆、記得牢固。再如感受“電線杆之間的幾痕細線,多麼像五線譜哇”這一抽象的情景時,藉助於幻燈片的演示,孩子們便較輕鬆地享受到了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閲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予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讀體會,如學習第二自然段,自由讀一讀,春天帶給你什麼感受?再好好讀一讀,你是從哪兒感受春天的美?等,都力求通過一些粗略、寬鬆問題創設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讀中品味。再如學習燕子的飛行、歇息時,同樣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讓學生自主地感受和體驗,體會文本語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動一靜的美

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語文課堂應是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是一個寬鬆而又和諧的課堂,作為引領者的教師和作為學習主人的學生都應積極主動地參與、投入,是謂“教學相長”。在本節課中,師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進行了互動,如教師的多次引導,學生的合作交流:和同桌説一説你感受到的美等,課堂明快、活潑。

4.拓展延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依據教材走出教材、走向開放的大語文教學觀,在這節課結束部分我設計了兩條開放性的作業:1摘抄描寫春天的詩句,這有助於拓展與文本關聯的知識積累、緊密聯繫了本單元的另外幾篇課文;創作歌詞,這有助於學生運用積累、創新表達,深化體驗。兩種不同的作業設計,留給了學生較大的空間,便於他們自主選擇更適合其個性特徵和個體需求的方案,課內與課外交相互應,在實踐中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説教學】

本節課教學程度簡明、樸素,共分為三大塊:

1.情境導入:即由複習燕子的外形切入到精讀.

2.精讀品悟:即指導學生感受春景美和燕子美.着重引導學生多種形式地對文本進行朗讀,可抓住一些重點詞句品味,做到有感情朗誦,嘗試背誦.這其中第二環節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和主線,應保證充足的時間.

3.小結拓展.設計開放的作業,延伸深化.

標籤: 説課稿 十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kyqq4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