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説課稿範文集合9篇

有關説課稿範文集合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説課稿範文集合9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來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必修四第二單元編選的是宋詞,在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四位著名詞人的作品。四人中蘇軾和辛棄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傑出的女詞人,四人在詞壇上都佔有一席之地。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編選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詞來學習,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完全不同的兩種詞風,進一步體會四位詞人不同的創作風格。

本單元教學課上努力做到學生、教師、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理解詞的內容後,教給鑑賞詞的方法。通過鑑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瞭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點染、白描、疊字等),讓學生在學習後對詞的鑑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塊已沒有古典詩詞的學習內容,所以本單元的學習還應引導學生對鑑賞古典詩詞的一般方法進行總結,為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模塊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文特點及在單元中的地位:《念奴嬌·赤壁懷古》既是蘇軾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詞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過對本詞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區分兩大風格詞派的作品以及以後進行詩歌鑑賞的訓練。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瞭解蘇軾的有關知識;2、把握豪放詞的意境及特點。

能力目標:1、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2、通過比較,認識豪放派與婉約派藝術風格的不同。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正確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為:1、體會詞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2、比較豪放派與婉約派藝術風格的不同。

教學難點為:如何理解“人生如夢”。

二、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學生對蘇軾的詩文並不陌生,《題西林壁》《水調歌頭》等都耳熟能詳,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賦》抒寫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問答闡發人生感悟,曠達中透出老大無成的不遇之憤,為學生進一步感受蘇軾的豪放詞風、理解詞人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礎。經過第4課《雨霖鈴》的學習,學生對婉約詞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對於豪放詞還不太熟悉,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採用比較閲讀的方法,理解兩種不同詞風的特點,以提高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鑑賞—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對此,針對教學重點主要採用了對比分析法,針對教學難點主要採用合作探討式教學法,而對於誦讀部分則採用想像法。

四、學習方法

賞析是詩詞學習的能力指點,比較是詩詞學習的遷移提升,而誦讀則是詩詞學習的核心環節,在課堂上安排以下三個步驟的學法引導。

1、運用誦讀法,感受詞的語言和意境。具體為:泛讀,瞭解背景;朗讀,感受意象;研讀,探究情感;選讀,遷移知識;熟讀,達到背誦。

2、運用對比的思維方法,掌握兩種詞風的不同特點。

3、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夢”。

五、教學過程

導入:古之文人雅士,每當登高望遠,必有所觸動;每臨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湖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國詩詞王國裏的一朵奇葩——懷古詩詞。宋代文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讓世人傳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詞,感悟東坡豪放的詞風。

(一)、泛讀,瞭解背景

學生自由朗讀詩詞。(背景音樂: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引領學生感受古典詩詞的意境。)

請學生自由談論對蘇軾的生平情況及對其的認識和看法。然後老師總結,歸納重點,並介紹本首詞的創作背景:蘇軾二十歲中進士,力圖有所作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寫詩諷刺。於是有人蒐集蘇軾對新政不滿的詩句,彈劾蘇軾,致其入獄。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獄——“烏台詩案”。蘇軾被捕入獄,歷時五個月,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詞就是作者在此時寫就的。

(二)、朗讀,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誦,想像滾滾長江的畫面,讓學生初步感受本詩雄奇壯闊、氣勢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體朗讀。

並思考:題為“赤壁懷古”,本詞描繪了赤壁哪些景觀,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提示:大江、故壘、亂石、驚濤、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懸崖、陡壁、怒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基調:豪邁、奔放。(板書:繪壯景)

1、指導學生描繪出赤壁之景:繪聲繪色。

2、指導學生概括出景物特點:壯闊宏大。

3、比較一:為什麼不寫長江平靜之景?明確寫景的作用。

(三)、研讀,探究情感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次有感情的誦讀全詞。然後自由討論如下問題:

1、對活動在這裏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樣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猶如歷史長河,英雄人物的業績,被淘洗變淡。這些英雄人物現在又在何方呢?不盡的懷念從中可見。

2、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錦繡河山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的英雄人物,而三國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在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為何要選擇周瑜作為詠誦的對象?

①周瑜形象的特點?風流儒雅,少年得志。

②比較二:把周瑜換成孫權或諸葛亮好不好?理解寫周瑜形象的作用,體會用典的貼切。(板書:寫偉人)

提示:雖然三國時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審美要求:婚姻美滿、英俊瀟灑、少年得志、功成名就,於是作者選取了周瑜的三個方面“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把一個叱吒風雲的儒將風采寫得形象生動。在周瑜身上寄託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時也引發自己未能建功立業的感傷。東坡當年47歲,不但無建樹,反而待罪黃州。懷古思今,對比反差強烈,因而感慨萬千。

3、在下闋中作者抒發了怎樣的人生感慨?

①“人生如夢”的感歎是否消極?與前面的壯闊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協調?

提示:對周瑜的追述表現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實,這反映了作者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現出一種超脱與曠達。(可結合蘇軾的生平思想及創作背景來分析: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於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採用“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着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當蘇軾在時空交織的宏大背景上抒發人生感慨時,裏面包含着多少幽憤和悵恨啊!)

②比較三:將本文與陸游的《訴衷情》、辛棄疾的《破陣子》比較,體會這種情感的複雜性。

提示:學生討論,只要抓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學生未分析的教師課適當補充。

4、有人説“人生如夢”表達了作者消極頹廢的處世態度,其實不然。

本詞表現了蘇軾複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世濟時的人物,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於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採用“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着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產生“人生如夢”的感慨。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蘇軾的感傷是由於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我們應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人生如夢”反過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從語言上體會這首詞,也是“奮”壓倒了“傷”。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軾的寬闊胸襟。(板書:抒豪情)

5、蘇軾所遊的是湖北黃州赤壁,而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發生地是在湖北蒲圻(q)。那麼蘇軾知不知道他所見的赤壁並非真正歷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為何還要這樣感懷?

提示:從上闋的“人道是,三國周郞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蘇軾知道這並非歷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對此有懷疑,但文學與歷史畢竟不同,文學的真實不等於歷史的真實。當他站在波濤洶湧的長江邊,感受到天地的浩大與自身的渺小,再聯想到當時的處境,已經情難自已,故此以景為依託,詠史抒懷。

(四)、選讀,遷移知識

比較:賞析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思考:

1、詩篇開頭借什麼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歎,引起了“思古之幽情”?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參考答案:借一把折戟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歎,這樣寫的作用是為後二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

2、詩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用的表現手法是什麼?“東風”一詞的深層寓意是什麼?

參考答案:這一句表現手法是運用典故。“東風”一詞的深層寓意是建功立業的各種條件和因素。

3、後兩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慨歎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根據上述所學及自己的瞭解,學生自由發言,歸納總結懷古詩詞特點:“懷古詩詞”是一種以歷史事件與人物為感情寄託的詩歌類型。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歎史實、懷念古蹟來達到感慨興衰、寄託哀思、託古諷今等目的。一般包括述史和詠懷兩部分,採用對比手法,主要有古人與作者的對比;永恆與短暫的對比;盛與衰的對比;自然與人生的對比;今與昔的對比等。鑑賞懷古詩詞技巧:首先,弄清史實,疏通文意。其次,分析技巧,體察詩心。最後,披文入情,細緻領悟。

(五)、熟讀,達到背誦

總結全詞。這首詞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豪邁奔放,一瀉千里。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和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體現了豪壯的情調。用烘托和映襯的手法抒發了自己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脱情懷。

全文線索:大江東去—→江山如畫—→公瑾當年—→人生如夢

(總攬全篇)(描繪景色)(追想歷史)(抒寫情懷)

佈置作業:根據所學、積累,勾勒自己心目中的蘇軾形象。(這是一道開放題,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語言分析、概括的能力。)

説課稿 篇2

各位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語文組14號,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板書:7尊嚴),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來對本課作具體的闡述。

一、説教材(3分鐘)

《尊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組第3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是以“以誠待人”為專題編寫的(板書:人)。整組課文充滿豐富的人文內涵。

《尊嚴》題目簡單卻含義深刻,它講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人可以沒有財富,但必須要有做人的尊嚴。尊嚴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

本文中,尊嚴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暗線,雖然學生並不能從課文中一下子想到尊嚴,但課文對年輕人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散見於課文中,這些語句生動地表現了年輕人自尊的品質。因此讓學生體會什麼是真正的尊嚴,讓學生學習通過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表現人物的品質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本文的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再結合學生實際,我預設以下三個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尊嚴、逃難、樸實、疲憊不堪、狼吞虎嚥、骨瘦如柴”等詞語。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體會人物的品質。

3、情感目標:從描寫年輕人外貌、動作、語言的句子裏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基於以上學習目標的設定,我認為理解傑克遜大叔的話“別看他現在什麼也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另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和學法(1分鐘)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我會將“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讓學生在閲讀中

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信心,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學法上,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本課的學法確定為朗讀法、閲讀討論法、課文分析法、情境創設法。教師在課堂上充當的是情境創設者、組織者和引領者,要以一個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讀、品、悟、寫的過程。

三、説教學過程:(5分鐘)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我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出示課文插圖,請同學們用兩三句話描述插圖內容。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提出問題:年輕人為什麼人拒絕食物?隨後揭開課題,順勢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板塊:自讀自悟,小組討論交流。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在導入新課後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並要求一邊讀一邊想剛才提到的問題,教師適時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個別指導,掃清學生閲讀文本的障礙。

在小組討論時,老師巡視,適時指點小組的學習。

第三板塊:瞭解學情,以學定教

先請每組派代表彙報:讀懂了什麼?是從哪些詞句段落讀懂的?還有什麼不懂的?(通過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確定施教重點,做到教學有的放矢,簡簡單單教語文,實現高效課堂,同時也是為了落實中年級閲讀訓練的目標:“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第四板塊:圍繞重點句理解課文,體會“尊嚴”。

首先出示重點句:“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這一句也許學生在彙報不懂的句子時已經提出)我讓學生再細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句子。再想一想,從哪裏可以看出哈默有尊嚴。

本環節中的做法,是將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形象,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尊嚴的含義,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也是落實四年級閲讀教學目標:“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實施的具體策略有:

1、哈默和其他難民行為對比

2、分角色朗讀哈默和鎮長的對話、談體會

3、課堂小練筆:加入人物説話前的心理活動

第五板塊: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因此再對課文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課文的題目為什麼叫“尊嚴”?從年輕人哈默和傑克遜大叔身上,我們學到了什麼?(板書:自尊自強、尊重他人)

尊嚴是無價的,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你認為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尊嚴呢?請大家暢所欲言。

第六板塊:安排作業,複習強化。

為了複習、強化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再次體驗課文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學生以下作業:

1、自創關於尊嚴的名言。

老師出示多媒體範例:尊嚴,就是自尊、自愛、自強。——張三

2、以“人窮志不短”為題,把這個故事講給家裏人聽。

(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實現讀寫結合。)以上是我教學過程的安排,下面説説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四、説板書設計。(1分鐘)

故事以“尊嚴”為題,含義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説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愛、自尊、自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傑克遜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長者風範。而一個大大的人“人”,則是暗示着人頭頂青天,腳踏實地,對自己要自尊,對別人要尊重,才是一個真正的人。板書設計:

最後,我談一下本節課教學效果。本節課通過朗讀、討論、交流合作以及多媒體展示等課堂活動,我設想能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認知生字,讀懂新詞,交流討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收穫,同時力求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以上就是我今天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無一不被這夕陽的美所打動而留下了千古佳句。夕陽也許在李商隱地眼中是頹廢的美,但在這篇文質兼美的《夕陽真美》一文中,卻是充滿活力,有着與眾不同之美。我們帶着低年級孩子走進文本,讓孩子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感。特別是二、三、四自然段重點描繪了夕陽西下時天地間壯麗富有變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多彩多姿而令人神往的夕陽美景圖。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年段特點和實際水平,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考慮,我設置了以下教學目標:

⑴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一個偏旁,通過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⑵通過反覆朗讀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習默讀。

⑶緊扣文中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夕陽的美,培養學生欣賞美的健康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的描寫,在美的意境中將語言文字內化為孩子的語言,指導孩子熟讀成誦。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培養學生欣賞美的健康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説學情

這篇課文通過語言文字向我們展現了太陽落山時的美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對語言的品悟能力還很欠缺,如何帶領孩子由直觀的畫面走進抽象的,藴含想象力的文字,發展語文學習能力呢?基於學生的發展立場,在教學時應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他們投入到本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文字,發展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説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使用就是為了促進目標的達成,關鍵是語言能力的發展,從有效教學的角度出發,我採用以識促讀、寓識於讀,合作學習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深化學生的閲讀感受,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四、説教學流程

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如何上好課才是關鍵。下面我來説説我的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境,欣賞美

“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溶於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於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語言文字更是如此。一上課,我便在黑板上板書“夕陽”二字,並提問:看到這兩個字,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畫面?孩子調動原來的知識結構進行一個文字的表達。根據學生的想象我進行這樣的總結:聽了你們的描述,我不禁要説“夕陽真美”,隨即出示課題。引導學生朗讀課題。這麼美得夕陽你想不想去看看呢?此時出示夕陽的圖片,讓孩子初步欣賞夕陽的美景後再讀課題。

【這樣的設計不僅調動了孩子已有的知識積累,還通過畫面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提高了孩子對文本的探索欲,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文本,觸碰美

1、第一個層次的讀:自主學習,教活詞語

導入新課後,孩子們帶着濃厚的興趣自由讀文。我鼓勵孩子藉助拼音讀準字音,難讀的詞句多讀幾遍。夕陽真美 説課稿 着重讓學生“合作探究與自主體驗”的特性,我把活動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確立主題,制定方案

第二階段:制定計劃,展開調查

第三階段:蒐集資料,深化活動

第四階段:成果交流互動評價

以下我具體説説我每個環節的設計:

第一階段:確立主題,制定方案

1、謎語導入,生動激趣:

開課伊始出示謎語“紅彤彤,一大蓬,見風它就逞兇狂,無嘴能吃天下物,單怕雨水不怕風。”謎底:火。

猜謎活動有利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切入主題:火,它為人類帶來了温暖,也為人類燒出了美味的食物,同時,火又在摧殘人類家園,它彷彿是奪取一條條鮮活生命的利劍,深深地刺入了每個人的心中。

隨後教師展示一張張火災現場圖片。

播放吉林市中百商廈大火錄相。

通過觀看圖片與短片,看到火災後成為廢墟的、觸目驚心的畫面必將震撼學生心靈,讓學生感受到了安全防火的重要性。

火災無情,生命可貴,此時學生自由討論,交流,躍躍欲試,就會紛紛説出自己對為火災相關知識的一些瞭解,並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藉機抓住關鍵性問題,根據問題和學生一起確立相應的子課題。

2、具體小組主題確立如下:

一組:研究火災多種起因並蒐集消防安全知識.

二組:研究消防設施使用方法及消防安全標誌。

三組:調查學校、小區等公共場合的消防現狀。

四組:研究火災時的正確逃生方法和報警方式。

第二階段:制定計劃,展開調查

1、分工合作:

根據學生的興趣自由組合成4個小組,並選舉出信任的組長,負責本小組的工作。各小組同學根據個人興趣點及相關的能力進行組內分工,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準備工作。

2、動手實踐:

這是綜合實踐的基本學習方式,組內成員共同制定小組方案,進行計劃,分工,並填寫好活動方案表。

課題

子課題

指導教師

組長

彙報員

填寫員

所研究的問題

採用的方法

彙報形式

教師在指導學生制訂活動方案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可行性、具體化、多樣化和靈活性。這樣,實施起來才會有的放矢,並要依據活動主題努力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多樣化活動。

為保證活動的高效完成,我和學生共同確定了以下活動要求:

1、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2、遵守紀律,注意安全。

3、交往前溝通聯絡,交往中注意文明禮貌。

4、注意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在此環節之中,小組成員集思廣益,而指導教師則在各小組之間巡迴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導過程中,注意發現學生們的亮點並及時向其他同學推廣。

第三階段:蒐集資料,深化活動

1、分組實踐,落實方案

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分組開展有效的活動。

(1)走進學校,商場,電影院,超市等公共場所考察,採訪負責消防安全的工作人員。

(2)深入學校附近消防隊參觀,學習,採訪消除隊員,瞭解消防知識。

(3)為了讓同學們更全面地瞭解相關信息,利用網絡在課餘指導同學們簡便、快捷地進行資料查詢。學生收集到大量的資料,文字,數據,圖片,應有盡有。

這些形式都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實踐方式,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在親身經歷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發展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了由課內向課外的便捷延伸。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節是人教版選修教材《文章寫作與修改》

第三章《認識的深化與成篇》

第三節《培養創新意識》

本節是認識深化的最高表現形式,設置目的在於指導學生寫出真正具有個性的、具有創新意識的文章。

2、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明確創新的內涵,瞭解寫作上創新的途徑。

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會創新思維方法,從而寫出有新意的文章。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協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作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使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出個性化作文

3、教學重、難點:

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二、學情分析

學生作文中在的模式化問題很嚴重,沒有真情實感,缺乏創新意識,不説自己的心裏話,不會思考,形成千人一面的思路和價值觀。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法分析:

在課堂教學中,需把寫作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活其寫作思維,讓其充分思考教師提供的例子,充分放飛思維的翅膀,為提高創新能力奠定基礎。基於此,我將教法定為:

1、典例剖析法。通過具體例文的剖析,及教師對學生的點撥,讓學生體會寫作上創新的途徑。

2、講練結合法。通過具體寫作任務的設置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創新的思路與方法,從而讓學生在具體問題中,自主地獲取知識。

學法分析:

古希臘人普羅塔戈説:“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隻要被點燃的火把。”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心智活動,既是學生多種智能的綜合,又是學生心靈的展示和個性的表現。

所以我採用了學法:

1、討論探究法。

2、實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熱熱身

練練手

闖闖關

(一)、熱熱身

我將以一個故事導入新課,並且將這個故事貫穿全篇。

故事開始:

右手行善不必讓左手知道

一位德國老人家住農村,二戰時期,一位身穿風衣、頭戴禮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院子的柵欄外徘徊。老人觀察了很久,上前説:“先生,您是否願意幫我把柵欄裏的這堆木頭扛到那邊角落裏去?我老了,扛不動了。”

男人眼睛一亮,連聲答應“好!好!”於是脱去風衣,摘下禮帽,很賣勁地把木頭扛過去,擺放得整整齊齊。主人邀請滿頭大汗的客人共進晚餐,客人心情愉快地吃完晚飯,踏上旅程。二戰期間城裏逃難的人很多,老人的那堆木頭被無數次地從院子的兩頭來回扛過,而每搬一次,就會有一位客人與他共進晚餐。其實那堆木頭根本不需要搬動。

教師追問:聽完這個故事,請談談你的感受。你認為這位老人仁慈嗎?為什麼?

預設:學生在肯定老人仁慈的同時,會進一步想到,一般人的觀點是要有善言善行,助人為樂,而此文則提出新觀點,助人時應顧及對方心理,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當一個人有能力幫助他人時,卻小心地把自身的優越掩藏起來,給受助者創造一個機會,從而使他覺得自己受助是因為自己付出而得到的補償,這同樣是仁慈的。這個新觀點的提出,是緣於作者沒有從一般思路出發,而是另闢蹊徑,尋找到關於行善的補充性空間——保持受助者的尊嚴。引出

總結一:創新意識第一招開拓思路,善於尋找補充性空間。

此環節用故事告訴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至此,知識和能力目標“明確創新的內涵”完成。

(二)、練練手

故事接龍:假如你是那位受助者,此時你心存怎樣的感想,請以受助者的口吻寫一段話。

預設:學生一定會從受助者的角度複述這個故事,然後再表達對老人或感激、或感動之情,此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複述部分,與原稿相比,引出

總結二:創新意識第二招變換視角。

(三)、闖闖關

故事再接龍:二戰結束了,這位受助的逃難者再也不用過顛沛流離的生活了,此時,他想起了那位仁慈的老人,由於山水相隔,他想寫一封信給老人。

請你完成書信。

預設:學生在寫信的過程中自然會注意到文體的要求,自覺主動地完成形式的創新,引出

總結三:創新意識第三招尋求新形式。

設置意圖:通過故事接龍,在講練結合中讓學生明確寫作創新的具體途徑,完成了由感性認知到理性歸納的思維過程,將新知轉化為能力。由於使用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有利於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們在任務完成的同時進行了理論的歸納與總結,至此,過程和方法目標“學會創新思維方法,從而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完成。

(四)當堂檢驗

材料:據《桐城縣誌略》和姚永樸先生《舊聞隨筆》記載,清朝大學士張英桐城相府與姓吳的鄰居之間有一空地,吳家修房砌牆越過了中界,張的家人寫信報告,本來想請在朝廷做大官的張英出來制止。誰知,張英批詩一首寄歸:“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深感愧疚,立讓三尺;吳家被張家之舉所感動,也退讓了三尺。“六尺巷 ”由此得名,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要求:運用本課學到的方法,寫作一篇創新小作文。

預設:經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消化,學生很容易想到以鄰居吳家老爺的口吻給家裏寫一封信這樣一種全新的視角及創新的形式來接龍故事。另外,由於這則材料的立意指向有很多,學生有可能避開第一立意包容,轉而開拓思路,得出謙讓、律己等等更為深刻的立意。如果能出現這樣的課堂效果,這節課就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學生們在熱烈的討論當中完成了創新方法的認知和梳理,並輔之以寫作實踐,至此,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實現。。

五、評價分析

本課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了三個有高度差的思維層級,其一是瞭解創新意識的內涵;其二是學習創新的方法,其三是利用創新意識成文。整個過程設計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突出重點、難點,從例文的分析出發,切實地做到讓學生自己找方法,並將此方法很好地應用到實際操作中。由於這些知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他們就會因自己發現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滿足而使學習具有強大的動力,所得知識也會深刻而不易遺忘。並能廣泛應用於實際,有助於智力的發展。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能主動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本節課的説課到此結束,請專家和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打開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風裹挾着夏雨新荷、鳥語花香,月光魚影撲面而來,青山秀水的詩情畫意,語文世界的奇妙和諧剎那間把我吸引了。

傾聽着大自然的聲音,領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詩意文字的引領下,我們突然打開了一扇奇異獨特的大門,一直通向我們和大自然的心靈深處——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為聚焦點,雖形散卻神聚。其靜謐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語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給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個自然、質樸的視角。月亮是美的,看到月亮,使人頓生憐愛之情。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則使文章頗添了幾分童話色彩,易於引起學生共鳴,便於啟發他們同樣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作為本單元的主體文章,《望月》還能通過課外拓展的教學形式,獲得超越文本的意義建構,使學生在品讀、感悟中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並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薰陶。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閲讀教學的相關要求,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我將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 品讀課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獨特、充滿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語句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藴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 積累描寫月亮的詩句,領略詩詞意境,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同時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本次教學中的難點。

三、説教學過程

1、在賞析體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用一個字或詞來概括形容一下自己閲讀後的感受。(板書: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疏理文章的脈絡,以小標題的形式提煉出文章所藴藏的三個因素的美。(板書:月光之美??古詩之美??想象之美)

(師:是啊,如水流淌的月色美,意味深遠的詩句美,文中小外甥新奇的想象也很美。如果説文中的美直接感染了讀者的話,課文中哪一句話寫出了在那樣的夜晚,“月光之美”和“古詩之美”曾經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呢?)

在這個環節,教師根據板書,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並且引導他們反覆品讀,充分質疑,教師將有價值的問題強調凸顯出來:“月光”和“詩”既不是水,又不是酒,如何讓“我們”沐浴其間,又怎會使“我們”沉醉不已?

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的第1、2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結合中心句讀出自己的體會,深入感受“月色之美”。

【設計意圖】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主要着眼於朗讀的指導與訓練,通過“品讀析情法”、“感悟鑑賞”等教學方法,引領學生進入語境,同時鼓勵學生敢於表達自己個性化的閲讀體會。如從“吐灑”、“晶瑩閃爍”、“鍍”等詞可以體會到月光的淡遠、清幽,正如水一般澄澈;而“隱隱約約”、“黑色剪影”等詞寫出了月光的朦朧、寧靜等等。學生在賞析的過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養了語感,提高了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拓展品讀中沐浴“古詩之美”。

(1)是啊!這明暗互襯、動靜相宜的景,這讓人動心動情的月光的美,如何不叫人沉醉呢?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個中心句,想一想,應該通過朗讀強調哪些詞語?

(2)為什麼在這句話中,“詩”這個詞要用逗號隔開呢?

(3)對啊!令我們“沉醉”的不僅是月光,還有什麼?

(4)“誦明月之詞,歌窈窕文章”向來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下面,就讓老師來扮演文中的“我”,同學們都是文中活潑聰穎的“小外甥”,我們還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充分調動自己的詩句積累,一起來再現當時“賽詩會”的情景,一起沐浴、沉醉在詩的情感和意境中去吧。

(5)配樂解説:你描繪的是明淨清雅的林中之月。

你展現的是大氣磅礴的沙漠月升。

你勾勒了令人魂牽夢縈的故鄉之月……

或者:通過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了詩人月下獨酌時孤寂的身影。

通過你的背誦,我似乎體會到了詩人在月夜快馬加鞭趕回故里的歡暢。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表達了詩人的愁緒與綿綿的思念。

……??……

(6)再次回到中心句(幻燈):看來,同學們都是充滿才氣的小詩人,對寫月亮的詩瞭解得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再回到這個中心句,經過剛才的“賽詩會”,你對這句有什麼新的體會?你還能“品”出其它的意味嗎?

(7)小結:多美的意境啊!詩句因為月光多了一份靈動,月光卻因為詩句添了一份厚重。月光和詩互相融合,渾然一體。讓人沐浴其間,使人久久沉醉,不願離去。

【設計意圖】在教學這一個環節時,我儘量通過學科間資源的整合,既增強了古詩詞欣賞的直觀性、情境性,又幫助學生調動主觀情感積極參與,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在具體設計時,採用“想象感悟法”、“積累拓展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豐富朗讀形式,讀出韻味;渲染課堂氣氛,讀出情味。”和“激發學生想像,讀出意味;巧妙點撥引導,讀出餘味。”等多種手段,使學生在立體化閲讀中還語文以畫面、還語文以意象,實現讀者與文本及作者深層次的交流對話,感受到了詩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

3、在遷移創作中放飛“想象之美”。

指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讓學生通過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並且説一説:“在‘小外甥’眼裏,月亮像____________ 。”(幻燈),同時,以“在我的眼裏,月亮像_____________ 。”(幻燈)這樣的説話練習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遷移創作,通過編寫詩歌、畫畫,書法或創作童話的方法來具體地表現自己心中獨特的那個月亮。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畫裏,在學生的筆下,“獨特”的月亮代表着自己獨特的閲讀感受。本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扶放結合法”、“遷移運用法”,使學生參與主體的語文實踐與創造,把自己對月亮的感性認知、對文章情感的深切體驗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也進一步固化自己的閲讀感受。

4、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和作者與“小外甥”一道,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遠的古詩意境裏,沉醉在充滿情趣的創造空間裏。正所謂“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人們眼中的月,實際上就是人們心中的月呀!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也能“以心觀萬物”,去體會“萬物皆有情”的奇妙和樂趣!

佈置作業:(見附頁)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考慮到閲讀教學的特點,在進行《望月》一課的教學預設時,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韻味和趣味,同時有效地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努力構建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在賞析體悟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讀中沐浴“古詩之美”, 在遷移創作中放飛“想象之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培養學生懂得欣賞美的情懷和學會表現美的能力。此外,通過品析研讀、語言積累、句式比較和想象寫話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的綜合運用,學生還體會到語文學習的規律,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了由“感”而“悟”,由“積累”到“運用”,由“理解”到“創造”的層層深入,並從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所在。

五、説板書設計

24、望月

月光之美

古詩之美“沉醉”

想象之美

六、説作業設計

☆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項作業完成。

1、作業一:(閲讀以下描寫“月亮”的散文語段,積累並背誦。)

【語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語段二】“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極頂的觀月亮峯上賞月,雲淡風清,玉盞般的圓月亮,悄無聲息地懸在空中,那樣的清,那樣的靜,恰似一泓蓄滿瓊漿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的甘露呢。”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2、作業二:以《望雨》或《觀雲》為題,寫一段話。

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班科學《迎春花》

一、説課題

初春的時候,牆角邊的迎春花競相開放,孩子們被吸引了過去,在觀察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孩子説這是黃花,有的孩子説這是喇叭花,還有的孩子説是油菜花,並且用手去摘花。為了讓孩子認識迎春花,愛護花草,所以我設計了這節課。

二、説情

大班的孩子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樂於動手動腦,發現和解決問題,喜愛植物——迎春花,因此我利用迎春花這一來源於生活的題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與奧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綱要的精神及大班幼兒科學發展水平、年齡特點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瞭解迎春花的名稱、特徵及用途。

2、培養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知道花兒好看不能摘。

3、知道迎春花是春天最早開的花,並認識喇叭花。

本節活動的重點是:認識並瞭解迎春花的名稱、特徵及用途。

本節活動的難點是:製作迎春花,粘貼花瓣。

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設計先通過觀察引導討論操作的方法讓幼兒理解制作粘貼迎春花的方法,然後結合實物形象幫助幼兒直觀感知練習操作。

四、説準備

1、準備幾種春天裏開的花,(如:桃花、油菜花、迎春花),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注意力。

2、實物迎春花,便於幼兒直觀觀察和認識,音樂錄音(春花歌曲)。

3、皺紋紙剪好的迎春花花瓣,枝條,膠水。

4、活動前已認識了喇叭花,初步觀看了迎春花。

五、説流程:

整個活動分為五大部分:導入——我的觀察——能幹的小手——結束部分啟發教育

(一)、導入部分:用談話引出課題

先通過談話讓幼兒説説春天裏與那些花開放?出示部分相應的花枝,激發幼兒興趣,吸引幼兒注意力。

(二)、觀察迎春花,引導感知迎春花的特徵。

1、出示迎春花

(1)、激發幼兒觀察迎春花的興趣,讓幼兒自由結伴講述迎春花。

師:這是什麼花?它長得是什麼顏色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同伴間交流)

(2)、進一步進行觀察,瞭解花名的由來,花的形狀、枝條、葉的外形、顏色。

師:你們知道迎春花的花朵長在什麼地方?有幾瓣花瓣?枝條長得什麼樣?枝條上除了花朵還有什麼?你們在哪裏見過迎春花?它的根長在哪裏?它為什麼叫迎春花?花朵像什麼?喇叭怎麼吹?聲音是什麼?幼兒做吹喇叭動作發出聲音。

(3)、迎春花的特點是先開花再葉子。

2、小結迎春花的名稱、外形、特徵。

迎春花的花朵長在枝條上,花瓣一般有六瓣,也有少部分是五瓣和七瓣的,花的形狀像喇叭。枝條彎彎垂向地面,枝條上開了很多花,它跟別的話不一樣,是先開花再長葉,葉子是綠色的,細小的。因為它是春天裏開的最早的花,所以叫迎春花。

(三)、欣賞歌曲迎春花

加深對迎春花的認識。

(四)、製作迎春花

培養幼兒相互合作和動手能力。

請幼兒把剪好的花瓣六瓣兒左右,用膠水粘貼到枝條上,可以兩三個同伴合作把花粘貼到一根枝條上,也可以獨自一人做。

(五)、結束部分

1、讓幼兒瞭解花與人們的生活關係,懂得花兒好看不能摘的道理。

師:為什麼要種花?如果你看到有人摘花,你會怎麼辦?

2、把製作好的迎春花插到我們幼兒園的花池裏,歡迎春天的到來吧。

六、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

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提問法、藝術薰陶法、操作法。

1、直觀演示法:運用實物迎春花直觀的向幼兒展示,引導幼兒認真觀察實物,調動幼兒的觀察興趣,引發他們積極的思考。

2、提問法: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運用了激發興趣性提問、引導觀察性的提問等等。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回答不同層度的問題,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自信與喜悦。

3、藝術薰陶法:運用好聽的音樂讓幼兒欣賞歌曲,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之感受歌曲的優美,喚起美得情感,陶冶美的情操,使幼兒加深對迎春花的認識與喜愛。

4、操作法: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節活動的第四個環節運用材料,教師示範操作作品,邊講述邊操作過程,引導幼兒觀看感知。

(二)、説學法

整個活動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再看看、説説、動動的輕鬆氛圍中學習,本次活動我採用了觀察法、小組討論法、欣賞法、操作法。

1、觀察法:觀察法是幼兒園教學的基礎方法,也是幼兒發現學習的必要方法。幼兒通過觀察迎春花的實物,逐步瞭解迎春花的外形特徵,然後進行總結性談話,幼兒的經驗和印象得到整理和鞏固,並形成概念。

2、小組討論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組合成小組,在解決如何粘貼花瓣兒形狀的小組問題之前,通過相互討論交流,先思考方法,在操作過程中才能準確大膽有效地完成製作任務。

3、欣賞法:為幼兒提供迎春花歌曲,幼兒從中感知歌曲的優美,喜歡迎春花美得情感,進一步鞏固感知迎春花的特徵。

4、操作法: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真實地得到知識經驗。在操作過程中,幼兒的操作與教師的指導是相互依存親密聯繫的,這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操作,培養了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

今天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一定存在着不足之處,還希望各位領導、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有更大的進步更好的表現,謝謝!

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棗核》,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編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上第二單元——愛國情懷單元。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傾聽海外遊子的心聲,聆聽愛國主義的讚歌,感受志士仁人的愛國情懷,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學習本文旨在讓學生從作品中瞭解所敍述的具體事件,傾聽海外遊子的愛國心聲,進而引發學生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同時學習寫人記事的寫作方法:剪裁精當,結構精巧,從而提高語文寫作水平。

第二點、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把握本文明晰的線索。

2、通過理解重點語句進而明白富有含義的詞語中透出的愛國熱情。

3、理解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手法。

教學重點、把握本文明晰的線索。

教學難點、通過理解重點語句進而明白富有含義的詞語中透出的愛國熱情。

二、説學情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閲讀、理解、分析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缺乏特定的情感體驗,所以老師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進而聯繫課文中同窗思鄉的心理活動和表達思鄉心切的獨特方式來體會海外遊子的心境:身處異國他鄉,心戀故國故土。

三、説教法

陳鍾樑先生曾經説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我覺得語文課必須在充分的課堂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閲讀感受能力,使學生在閲讀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與事件,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動人的情境和獨特的語言,形成自己的感受、體驗與評價,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了“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計了放聲朗讀、定向感知、思考解讀、創意表達四個學習環節,具體做法有:

1、配樂朗誦法:選取思鄉的配樂,讓學生跟着配樂朗誦課文,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

2、設問教學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明確文章是以“棗核”為線索的精巧構思,理解文章中通過設置懸念所取得的效果。

3、情感教學法:推敲和體味飽含深情的語言,讓學生在簡潔質樸而又富有抒情色彩的語言中體悟海外華人依戀故土的民族感情。

四、説學法

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是由淺入深、不斷積累、不斷體驗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採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把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而八年級的學生還是得打好基礎,字詞的積累以及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少不了的,結合本課特點,就學法而言,讓學生做到以下兩點:

1、 預習工作:落實“蹊蹺、掐、瑪瑙、殷切、嫣紅”等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做到能複述故事,在複述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情節的要點。

2、 採用配樂朗誦方法整體感知內容,運用提問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線索,並能快速找出文章設置懸念的幾處地方。而對於本文的難點,採用誦讀、討論的方法體味飽含深情的語言,通過設計問題,以啟發引導的方式,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體會文中海外遊子對幾顆棗核的盼望與愛惜,從而表現他的拳拳愛國之情。

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説教學過程設計

1、聆聽熟悉旋律,走進棗核故事

課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渲染氣氛。這首歌詞學生上學期就已學過,伴着這熟悉的旋律,同學生一起走進課文——一個關於“棗核”的故事(投影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本環節用音樂把學生帶入文本,勾起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心靈貼近文本,形成閲讀期待。)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棗核故事

(1)學生朗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教師提問: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

(2)讓學生理清課文結構:索棗核→見棗核→話棗核→點主題。

3、理清線索, 初步感受愛國情感

(1)這是一篇具體敍述同窗言行的敍事文章,文章結構明顯,內容鮮活實在,讀後情景歷歷在目,教師提問:從文章的結構可看出,整篇文章都是圍繞棗核來展開的,因此,文章的線索很明顯就是?(學生很快可以明確線索是“棗核”。)

(2)教師提問:既然“棗核”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那麼朋友索要這些棗核做什麼?課文前面有直接提到麼?課文又是怎麼介紹的呢?有什麼作用?

讓學生找出文中設置懸念的話語:一句是“東西倒不佔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作用:文章開筆就設下懸念,引人入勝,將讀者的目光都吸引到“棗核”上來。另一句是“友人拿到棗核後,還故弄玄虛地説,‘等會你就明白了’”。作用:棗核的用途仍不明白交代,進一步緊緊吸引讀者,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4、課中話題,理解慰藉思鄉之情

(1)先讓學生解開前面所設置的懸念。教師提問:這幾顆小小的棗核到底用來做什麼,課文在哪個地方解開了這個謎團?引導學生找出“我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總布衚衕院裏那棵棗樹”這幾句話,由“想”字切入,解開前面設下的懸念,要棗核是為了種棗樹。

(2)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種棗樹的原因,教師提問:同窗為什麼要種棗樹?是閒着沒事做麼?由此引導學生理解:棗樹是故鄉的象徵,而種棗樹是為了慰藉思鄉之情,是思鄉之情的集體體現。

(3)為了讓學生能更充分理解了這位遊子的心境——國外千好萬好也難以彌補長期遠離故土的缺憾。教師提問:第5至6段講同窗在國外的生活這一部分是不是作者的閒筆?由此引導學生理解:山城美麗,生活富裕,事業如意,按常理説應該樂不思蜀,可是友人卻説“家庭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麼。也許是沒出息,怎麼年紀越大,思鄉越切”,對友人説的這句話作簡單分析後得知:對於一個海外遊子來説,國外千好萬好也難以彌補長期遠離故土的缺憾,因為這裏不是心的歸宿,原來缺的就是故鄉的温暖,短短几句就將炎黃子孫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4)學生理解了飽含深情的語言後,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找出體現友人思鄉之情的行為,教師提問:同窗還有很多言行體現了他的思鄉之情,值得我們欣賞品味,哪些言行還深深打動你了?找出來説説理由。

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發言。師生共同點評。

明確友人的行動,如栽垂柳、植睡蓮、壘假山、建北海,學生都很容易就找出,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確:這些舉動實際上表示了友人自己蟄居海外思鄉心切,傾訴了思鄉之情,尤其是對“北海”所作的詳細描寫,讓學生懂得“這一切都是同窗精心挑選、特意構設而成,是家鄉北海公園的具體而微的再現”,深深理解了友人是通過這些舉止寄託了濃重的思鄉憶舊之情,文中的這一部分,進一步突出了海外赤子的鄉土情結。

5、點明主題,敍事樸實以小見大

(1)教師提問:本段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讓學生在主旨上把握文章,起到了點明主題,深化主旨,呼應開頭,從更深的層次上解開了懸念的作用。

(2)給文章的特色做個小結:從文章的語言和手法入手:文中與友人在後花園時的談話,作者用看似“實錄”的筆法記敍談話的經過,不加修飾,樸樸實實,把這位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表現得深切感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本文作者不像別的作家,通過氣勢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現愛國,作者他卻另闢蹊徑,通過幾顆小小的棗核來表現思鄉之情,文章題材雖小,卻反映了愛國主義這一個大主題,通過友人對幾顆棗核的盼望與愛惜,表現出海外遊子的拳拳愛國之情。引導學生在寫作時,用小題材表現大主題,更容易打動讀者,做到以小見大。

6、創意表達,捎去故國美妙鄉音

(1)教師創設情境:讀完這篇課文,久別故園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戀,讓我們動容,讓我們震撼。雖然我們不能與美籍華人朋友面對面交流,但我們可以藉助互聯網,利用電子賀卡捎去我們的祝福。電子賀卡的封面我已經繪製好了——一株枝繁葉茂的棗樹。現在請同學們將你對這篇文章的閲讀體驗寫下來,作為內頁的祝福感言送給美籍華朋友,讓海外遊子傾聽來自故國的美妙鄉音。

(2)教師示例:你是這棵樹上的一葉碧綠/由濃濃的鄉情染成

這一樹思鄉的情愫啊/是永遠不會老去的鄉愁

(3)同學活動,教師評説。

附板書設計:要得種棗核

點明主題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説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標籤: 範文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zwwmj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