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案例)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案例)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並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敍事詩的抒情藝術。

教學設想

1.重點與難點:

感受悲劇美,鑑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通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2.學法指導:強化預習,正音順句,對照註釋,初解文本;誦讀入境,感知詩意;潛心涵泳,體味情感

教學程序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盛產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唐詩》走過了3000多年的曲折歲月。《唐詩》是我國詩歌的一座高峯,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燈塔,照耀着歷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詩人才子。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麼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二、作者簡介:

1.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以44歲為分界線,前期抱定“兼濟天下”之思,後期則“獨善其身”。 

2. 詩歌主張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詩歌的政治作用和社會意義。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反映時事,為現實而作。

“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發疾苦。

3. 詩作《白氏長慶集》71卷,存詩2806首。

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分類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題 

三、文題背景: 

      這首敍事詩,主要記敍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師: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四、誦讀鑑賞:  

(一)範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二)討論精講,點撥要點    

1.通過敍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2.“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  商婦  怨  

2)讀P53註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卧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  謫官  恨  

3.“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4.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  

  5.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 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 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 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 “悽悽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濕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濕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五、比較閲讀: 

聽穎師彈琴 

韓愈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耳鬢廝磨,竊竊私語)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由剛轉柔起伏迴盪,如浮雲柳絮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於捉摸,卻逗人情思。) 

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凰。(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裏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繫後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歎。) 

    以上是正面描寫,多用比喻,且帶感情。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簡析: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難怪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在耳鬢廝磨,竊竊私語。忽然,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接着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迴盪之姿。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着幾片白雲,近處搖曳着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於捉摸,卻逗人情思。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裏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繫後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歎。“濕衣”句與《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頗相類似,只是後者表達得比較直接、顯豁罷了。 

    後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 

六、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着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七、課後作業: 

    欣賞《青藏高原》這首歌,然後寫一個300字左右的語段來描摹這首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mnyv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