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琵琶行 >

琵琶行高一語文教案

琵琶行高一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琵琶行高一語文教案

1.通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瞭解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者的樂伎和藝人們的悲劇命運

2.體會作者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詩人自己被貶謫的境況聯繫起來寫用意

3.體會作者運用生動、恰當、新穎的比喻來描繪音調的高低、強弱變化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詩篇中對音樂形象描寫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

一、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他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經歷了安史之戰由盛轉衰的時代。在這段時期裏,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官僚集團互相傾軋,政治非常黑暗。白居易青少年時代是在戰亂和貧困中度過的,這使得他對社會和人民疾苦有着較深的瞭解。29歲中進士,歷任祕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拾遺,在任左拾遺的三年,白居易從他的正義感和政治上的進取心出發,對時政提出了強烈的批評。他屢次上書,反對宦官掌兵權,指責皇帝的過失,創作了《秦中吟》、《新樂府》五十首在內的大量諷喻詩,對這段在其政治與文學生涯中最有光彩的歷史,直到幾年以後白居易還頗為自豪。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的刺客刺死,白居易上書請捕刺客,反而因越職言事而得罪,貶為江州司馬。第二年,他送客潯陽江邊,遇上一位彈奏技藝高超的琵琶女。請她彈奏,聽她訴説不的身世,詩人既同情她的飄泊憔悴,又聯想到自己的貶謫,悲人自悲,於是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琵琶行》。通過這一打擊,使他早年的思想理念逐漸動搖,而向佛道思想靠近。他在廬山東林寺建了草堂,禮佛參禪,越到晚年,他心中受佛教的浸染就越深,最後他閒居洛陽,與香山寺僧人相交,自號香山居士。七十五歲卒於洛陽。

白居易是繼杜甫之後的又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倡導“新樂府”,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認為創作必須民生疾苦,揭露社會時,著有《白氏長慶集》,今存詩近三千首。

二、 教學“序”

詩人在《琵琶行》中是借琵琶女淪落天涯之悲,抒自己滿懷遷謫之怨,比興相緯,寄託遙深。

1.要求學生對照註釋口譯序

2.教師補充資料:

① 在《江洲司馬後記》中,白居易對司馬之職,有一段議論:“若有人蓄器貯用,急用兼濟者,居之一日不樂;若有人養志忘名,安於獨尊,處之雖終身無悶。”

② 白居易在被貶謫謫去江洲途中新寫的《雜感》裏,曾用控訴的`口吻説:“是非不由已,禍患安可防。”在以後的一些詩中,亦曾多次表露此種心情。

可見,懷抱“兼濟天下”,意欲有所作為不甘於“養志忘名”的詩人是不可能“恬然自安”的。所謂“恬然自安”只不過是詩人在滿懷激情而又難以排遣時的曠達之語和強自安慰的話。

三、 教學詩篇

1.範讀詩篇

2.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完成自讀題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荻花 聲聲思 捻 抹復挑 六幺

迸 蝦蟆 鈿頭銀篦 嘔啞嘲哳

②找出詩中直接描寫音樂的句子

③理清詩中所敍事情

3.交流自讀題

四、 作業

自讀題②、③

第二課時

一、 複習

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講述琵琶女的身世

二、 新授

1. 領讀第1段

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了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寂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此時又是“舉酒欲飲無管絃”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了鋪墊。

從夜送客時的“秋蕭瑟”、“無管絃”、“慘將別”一轉而“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於琵琶女的出場來説,已可説是“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並不是她在拿身份,她“千呼萬喚始出來”,是因為她有一肚子的“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説,也不願見人。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寫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

2.音樂的描寫

下面的一大段通過琶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內世界。

先用“轉軸撥絃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接着就讚歎“未成曲調先有情”,突出了一個“情”字。“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後《六幺》”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説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後十四句,在藉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節節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節節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後“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暫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餘音裊裊、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知“幽愁暗恨”在“聲漸歇”過程中凝聚着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於如“銀瓶乍破”,水漿迸流,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有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回味無窮的廣闊空間。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為下文的訴説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pibaxing/q2rrm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