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琵琶行並序》説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並序》説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楚遵星

《琵琶行並序》説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是3號説課選手,我今天説課的篇目是《琵琶行並序》,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堂課的設計進行簡要説明。

一、教材學情

《琵琶行並序》選自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三篇課文,屬於閲讀鑑賞課,這個單元均是唐代詩歌,單元目標是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樹立背景意識和審美情趣,把握好朗讀和背誦,而本篇《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敍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敍事詩和音樂詩中的 “千古絕唱”,在整個單元,甚至整個高中學習階段,都佔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本篇課文是高一下學期的課文,此時高一的學生已經初具理性思維,也具有相關的文言文學習基礎,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結合註釋在課前預習完成。但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敍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

二、教法學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把學生原有的被動學習方式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此種理念,結合學生鑑賞詩歌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的現實情形,我想以誦讀法和合作探究法為主,讓學生反覆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基於以上幾點,結合新課標的具體要求,本篇課文計劃用三課時講授完成,具體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一、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感情。

二、學習作者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三、反覆誦讀,體悟詩情。

教學重難點:把握作者用文字描寫音樂的手法。

下面,我着重説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俞伯牙鍾子期的故事告訴我們,擁有知音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失去知音是多麼痛苦的事情,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並且他還真的就找到了,可是擁有知音的他卻依然眼淚婆娑,這又究竟為何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琵琶行》,去探個究竟。

【設計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學生學過,以學生所熟知的舊知識來引發新知識,契合學生心理,也符合學生階段性認知規律,同時,本文思想所藴含的“知音之遇”,學生通讀文本是可以體會到的,這與學生課前的預習就不謀而合了,學生私下會為自己的預習成果,竊喜一番,併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對課堂的興趣便愈加濃厚了。

二、預習反饋。

【設計思路】此環節設置,主要檢查學生對於課文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包括生字讀音,重點字詞含義,課文大意瞭解等等。目的在於:把握學生整體預習情況,為教師靈活展開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三、簡要介紹歌行體詩歌常識及小序的作用。

【設計思路】該部分,用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文體有所瞭解,並積累相關的文學常識。而對於小序的作用,可結合《孔雀東南飛》中小序的學習,舉一反三,遷移把握。具體操作中,字詞理解、大意疏通可以讓學生來回答,教師來補充。以此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也可用師生共讀的方式進行。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再次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分析琵琶女一共彈奏了幾次曲(三次),並以此為依據,梳理文章思路。(可板書)

第一部分:第1段,獨自彈琴。

第二部分:第2段到第4段,應邀彈琴。

第三部分:第5段,感言彈琴。

【設計思路】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於古代詩文的學習,反覆吟誦是一種有效感知詩歌內容的手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門絕學。在未完全瞭解作者寫作背景的情況下,反覆朗讀,感知詩歌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儘快理清文章思路,同時,運用“以意逆志”的閲讀方法,能夠很有效地提高學生品讀感悟能力。

3.合作探討:詩中琵琶女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她和詩人有着什麼樣的關係?(可板書)

【設計思路】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説,有效的教學開始於準確知道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此問題設置,難度適中,但目標性很強。通過探討以上問題,學生可以清楚看到,琵琶女是一個早年得意,中年失意,淪落天涯,但是彈奏技藝又十分高超的歌女。同時,順理成章便會聯想到,作者的人生究竟發生了什麼?他為何會對一個流落江湖的歌女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呢?此時教師便可以把握時機展示出作者生平際遇和本詩的詳細寫作背景,並進一步引導,讓學生進一步感悟作者這首詩的主題和寫作用意。同時激發出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慾望。琵琶女的技藝究竟有多高超?她的.琴聲為何能讓作者“淚灑青衫”?詩人的文字又究竟有多神奇?能讓琵琶女的琴聲在歷史長河奏響千年?順理成章,下一步,不用刻意引導,學生便會主動去文中尋找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語段了,因為他們迫切期待看到更多的神奇。

4、反覆朗讀第二段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描寫,嘗試探討體會其精妙之處。

【設計思路】此處再次設置朗讀環節,是為了順勢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描寫音樂的相關語句,尤其是本文的第二次彈奏時的描寫,感受作者如何用文字書寫音樂,如何運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直到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又到曲終收撥如裂帛,化抽象為具象,表現出琴聲“低沉舒緩--急切歡快--艱澀凝滯--激越雄壯”四個起伏變化過程,推敲琢磨其中所運用的比喻、疊詞,擬聲詞等藝術手法對音樂效果的渲染作用;(1)感受作者如何用文字書寫音樂,如何運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直到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化抽象為具象,表現出琴聲“低沉舒緩--急切歡快--艱澀凝滯--激越雄壯”四個起伏變化過程;(2)推敲琢磨其中所運用的比喻、疊詞,擬聲詞等藝術手法對音樂效果的渲染作用;(3)思考琵琶女的琴聲變化,是否暗含着她情感與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因為前面已經有了情感講解的鋪墊,此時學生便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與音樂的雙重魅力:作者果真牛人,短短几行字,便讓我們所有人“如聽仙樂而暫明。”琵琶女果真才女,信手徐彈,便讓我們“別有幽愁暗恨生”。

而此時,思維火花被點燃的學生,極有可能會冒出更多的問題。諸如:琵琶女的琴聲變化,是否有着她情感與生活變化的軌跡?三次奏響的琵琶聲,音調節奏有何不同?甚至,作者真的很有音樂欣賞的才華嗎?等等。課堂因發問和討論而充實並精彩起來,而教師此時只需借勢引導,讓課堂在激烈的探討聲中,逐漸走向尾聲,並戛然而止,只剩餘音繞樑的琅琅讀書聲。詩,美到極致便成了音樂;音樂,美到極致便也成了詩。一堂優秀的課,也應該是如此。

【設計思路】在學生們此起彼伏的探討聲中,到此,本節課便告一段落了。綜觀整堂課,教師起到的僅僅是引導,點撥,再引導的角色,課堂真正的主人公是一羣被點燃了激情的學生。這是對我們學校“1+4”高效課堂目標追求的貫徹,也是一次摒棄課堂花拳繡腿展示,將精力完全聚焦教學重點難點的嘗試,這樣的設計,會使課堂各環節中隨機生成的東西多起來,課堂也因此自然充實起來,真正體現課堂是生成,而非刻意設定的教學理念。

作業: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的景物描寫很多,試就本文的景物描寫對抒發作者感情的作用,寫不少於300字的論述文章。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獨力審美並用文字表達的能力,提高學生整體素養,最終實現遊刃有餘地應對高考閲讀鑑賞類試題的目的。

最後,説一下本堂課的板書設計。我認為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直觀,有利於學生把握這篇課文的重點,也為深入探討文章內容以及藝術手法,做了鋪墊。

琵琶行

白居易

聲                  情

獨自彈     --     情相觸

應邀彈     --     情相通

感言彈     --     情相融

我的説課到此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你們辛苦啦!

 

楚遵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jx4w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