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琵琶行(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琵琶行(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領悟作者的藝術特色,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

3.理清全文脈絡,分析本詩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兇殘,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崇高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詩歌的第二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覆誦讀課文,尤其是對琵琶樂聲的描繪,可先讓學生背誦下來,讓優美的詩句植入心中,感染和愉悦他們,激發他們的想象力。

2.比較閲讀法。藉助其他描寫音樂的作品(如《明湖居聽書》)來和本詩比較賞析。

●教具準備

投影儀;錄音機及課文朗誦帶;《春江花月夜》音樂磁帶;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反覆誦讀,正音釋義後瞭解故事概況。

2.鑑賞詩的結構和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口的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白居易是怎樣描寫的呢?下面,我們就來欣賞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解題

 

1.白居易

出示多媒體投影: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後,唐朝的又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他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並將這一主張付諸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他的早期政治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用辭尖鋭,主題鮮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影響尤大。 

2.關於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籤》説,“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敍記事性質的歌辭。 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三、整體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學依次朗讀序文和全詩(每人一段),注意讀準字音。

2.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全詩(或放錄音)

3.學生默讀序文和全詩,把兩者對應的部分找出來。

明確: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跟詩的第一段對應;第三、四、五句(“問其人……轉徙於江湖間”)跟詩的第二、三段對應;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對應。

四、重、難點解決過程

1.學生默讀課文,然後用一句話概括各段內容。

明確:第一段寫詩人江頭夜送客,忽聞琵琶聲;第二段寫琵琶女的演奏才能;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訴不幸的身世;第四段寫詩人自歎貶謫之苦;第五段寫詩人重聞琵琶聲時激動悲切的強烈感情。

2.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琵琶女這個藝術形象,並談談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琵琶女本是京城一名歌女,年輕時色藝雙絕,名噪教坊,富貴子弟爭着向她獻寵,生活中充滿了歡樂。待到年長色衰,又值社會發生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婦”,“轉徙於江湖間”,過着悽清的生活。這個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

(解説:概述也是一種能力,應經常訓練)

3.提問:詩中哪些句子能體現出詩人自己的心情?這種心情如何,又是怎樣引發的?

學生先自己找出句子,然後小組討論。

明確:詩人的心情極其孤寂傷感,淒涼落寞。可從以下句中看出:“楓葉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種心情表面上緣自秋夜潯陽江頭的蕭瑟景象,餞別宴上的氣氛,以及琵琶的樂聲和琵琶女的遭遇。實質上緣自詩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浮沉而帶來的心靈觸動。

4.提問:詩人聽了美妙的琵琶聲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後,從心底發出的最大感慨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5.學生思考並討論:詩人為什麼説他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試結合全詩內容和白居易的生平來談)

明確:因為白居易與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從琵琶曲中聽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淚濕青衫,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無限感慨。兩者具體的相同點可見下列板書。

板書:

6.梳理詩歌結構,把握詩歌主題。

出示投影:

秋江夜送客

月夜彈琵琶

東船西舫悄無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夢啼粧淚紅闌干

為君翻作琵琶行 

看投影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結合詩歌內容,在空框處填上恰當的詞句。

(2)學生自由活動,討論並歸納詩歌的結構和主題。

明確:(1)左邊由上至下:月夜聽琵琶、我聞琵琶已歎息;右邊由上而下:淒涼話身世、卻坐促弦弦轉急;雙線交叉處: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滿座重聞皆掩泣。

(2)詩歌在結構上即嚴謹縝密,又錯落有致,形成一種整齊美兼變化美。全詩以人物為線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為線索,一是以詩人的感受為線索。前者為明線,後者為暗線。兩條線索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兩個形象(琵琶女和詩人自我)心靈溝通,怨恨交織,謫情離恨奔湧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江州司馬青衫濕”更是對主題的形象闡釋,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一遍

六、課堂練習

比較閲讀白居易詩《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於鄂州》與《琵琶行》

出示投影:

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於鄂州

[JP2]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如真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悽切?一問一沾襟,低頭終不説。

問題:比較兩詩在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上的異同點

參考答案:

思想內容上的相同點:兩詩都反映的是樂伎的悲慘命運,都寄予了作者對他們的深切同情。不同點:《夜聞》只是較客觀地敍述描繪,沒有具體交待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中不僅詳細地敍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寫了詩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帶來的深切感受,反映社會現實更為深廣。

表現手法上的相同點:都善用“秋月”渲染氣氛,兩詩的基調都是淒涼壓抑的。不同點:《琵琶行》詳細描述了音樂的演奏過程,而《夜聞》只概括地寫出歌者的“愁絕”“悽切”;《琵琶行》對琵琶女外貌描寫是概括性的,而《夜聞》對歌女的外貌描寫卻很細膩。

七、佈置作業

反覆且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熟練背誦詩歌的第二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賞析詩歌第二段,品味詩歌意境。

2.學會用比喻的方法描寫音樂。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的誦讀情況

二、鑑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並品味意境

1.提問:詩中幾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詩人是如何去描寫的?

明確:詩人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的演奏是詩人和他的客人聽到的,演奏什麼曲子並不知道。第二次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了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第三次也是明寫,但寫得簡略。

2.賞析琵琶女第一次的演奏情景。

學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時的情感基調是什麼?置身於詩境中,找出理由。

明確:本次演奏的情感基調應是悲涼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這“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確實打動了在“慘將別”中主、客的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客不發”。其餘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如“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烘托它的。

3.重點賞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學生集體背誦第二段詩歌,同時想象與琵琶女相見的情景,主要想象琵琶女的神態、動作,琵琶聲音變化及奏畢的周圍環境。

(2)學生自由活動,思考並討論下列問題:

①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詩人先寫她的調絃動作和神情,有什麼作用?

明確: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詩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因而從寫琵琶女的調絃動作入手,用“未成曲調先有情”説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中的境界。

②詩人是用怎樣的手法來表現樂曲情調的?指出琵琶女演奏樂曲的發展變化過程及高潮之所在。

明確:詩人寫了琵琶女演奏樂曲的四個樂段,並運用生動的比喻,以聲喻聲,以形繪聲,積極調動讀者的視覺和聽覺,使其在豐富的想象中親聆琵琶的美妙樂音和旋律的發展變化。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語”)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調。第二樂段以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接着如同“冰泉冷澀”“弦凝絕”,樂曲逐漸緩慢下來,彷彿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並期待着變化的到來。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現了高潮時“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又緊張的場面。第四樂段是樂曲的終止或尾聲。“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跟鋼琴曲子最後用主和絃終止全曲一樣具有顯著的藝術效果,使聽眾繼續沉浸在樂曲的境界裏。

③本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兩句詩從側面描寫,點染了當時的環境氣氛,説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餘音繞樑”的境界中,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魅力。

(3)指導學生誦讀音樂描寫部分。

“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4)有感情地背誦第二段。

4.賞析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情景

(1)學生背誦最後一個詩段。

(2)提問: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明確:這句詩更襯托出樂曲的悲悽。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鮮明地突出了全詩的┲魈狻*

三、課文總結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藝術,然而詩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將樂曲的美妙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詩人使用雙線結構,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繪製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四、課堂練習

多媒體投影顯示:

王小玉便啟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説不出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峯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峯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峯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併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劉鶚《老殘遊┘明湖居聽書》)

閲讀上文,談談它與《琵琶行》在描寫音樂及表達情感方面的異同點。

參考答案:

兩者的相同點:(1)描寫的過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暢;發展--起伏跌宕;間歇--悄無聲息;高潮--激烈高亢;結束--戛然而止)。(2)寫聲時都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3)都運用了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

兩者的不同點:《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歎琵琶女身世的淒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為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無弦外之音。

五、佈置作業

1.閲讀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

2.聽一首你喜愛的樂曲,然後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7o3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