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琵琶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琵琶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琵琶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琵琶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

高二必修一《琵琶行》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琵琶行》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三板塊“筆落驚風雨”的“詩從肺腑出”專題。本專題選取的都是流芳百世的名篇,都來自於生命的力量,都充分展示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過誦讀和學案導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美和手法巧。本篇課文的亮點是情景動人,細節點透露着深刻的含義,作者的語言描繪恰當貼切。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還原情景,整體感知內容情節。在此基礎上,探究文本中兩個重要細節點,一是音樂的文學呈現,二是天涯淪落人這一感歎的歸因分析。

【學生分析】

學生需要從《琵琶行》這篇課文中學習詩歌語言的生動和諧以及情感表達的深刻細膩,更需要學習詩人如何通過高超的比喻來描摹音樂的能力。在認知上,高一學生已初步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基本能自行對本文的字詞進行疏通。在情感上,他們基本具備了對詩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詩詞意藴和情感的興趣。學生需要採用誦讀體會、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學習本文。

【自主學習】

首先誦讀明意,這篇文章比較長要想在一節課內完成就必須做好課前預習。而導學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首先導學案上設置讀準字音掃清字詞障礙,然後多讀要求至少讀三遍最後思考,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把有疑惑的地方和不能確定答案的地方做上標記可以在下次的課堂上作為自己的學習重點來解決。另外補充描寫音樂的文章增加內容的厚重感,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描寫音樂的高超的語言藝術。

【教學目標】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原因。

【重點難點】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有感情的誦讀課文,把握詩歌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伯牙是有名的琴師,鍾子期是一砍柴的。伯牙彈琴時,琴聲雄壯高昂,鍾子期知道他要表達高山的雄偉氣勢;而琴聲轉為清新流暢時,鍾子期知道他要表達無盡的流水。不管伯牙心裏想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説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有懂他琴的人了。於是把他那心愛的瑤琴摔碎在青石上,終生不再彈琴。這就是有名的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一千年後,一文人騷客,一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傳誦的知音絕唱。今天我們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共同見證他們的知音傳奇。

二、認識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鍼砭時弊。作品有以《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和長篇敍事詩《琵琶行》、《長恨歌》等。

三、瞭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由琵琶女的遭遇引起共鳴,訴説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四、誦讀悟情

1、誦讀正音

請六個同學分別朗讀包括序在內的六段文字,請其他同學指出朗讀中的讀錯的字詞。教師適當板書。

2、聽配樂朗讀

要求學生聽讀中把握詩中的情感。

五、品味賞析

聽配音朗讀我們已被深深打動了,是什麼打動了你?文中幾次寫音樂?那次寫的最精彩?劃出有關描寫音樂的句子,細細品味。

◆一品音樂美

用自己的話描述你從文中聽出的音樂美。

有嘈嘈的如急雨的大絃聲

有切切如私語的小絃聲

有嘈嘈切切如珠落玉盤的大小弦合奏聲

有花底鶯語的滑

有泉流冰下的難

有愈流愈小愈流愈弱的艱澀

有無聲處的有聲

有銀瓶乍破鐵騎刀槍的轟鳴

有收撥一劃的戛然而止

這琵琶聲真可謂是五彩繽紛、變化多端,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滑有澀、有抑有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蕩氣迴腸,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功效。

◆二品手法巧

這美妙的音樂,詩人是怎樣描繪出來的,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

1、選用恰當的動詞

“轉”“撥”“信手”表達出琵琶女雖只是調絃定音、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拍,非同凡響。“攏”“捻”“挑”描繪琵琶女彈奏時動作的嫻熟、技藝的高超。

2、用比喻,以聲喻聲

大弦的嘈嘈、小弦的切切、大小弦合奏的嘈嘈切切,到底是怎樣的音響,讀者很難想象,而比之於急雨,比之於私語,比之於大小珍珠墜落玉盤敲出的聲響,就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兩弦的美妙各具特色。用花底鶯語、泉流冰下喻曲調的流轉與凝澀,用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刀槍鳴喻曲調的雄壯高昂,用裂帛喻強力收束、嘎然而止。這裏選用大家熟知的聲響作喻,化無形的樂聲為具體可感的聲響,寫出琵琶聲的五彩繽紛疾徐抑揚的變化,使讀者能通過文字領略到音樂的妙處。

3、巧用疊詞、擬聲詞、連綿詞

嘈嘈、切切、間關、幽咽

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加了詩句的節奏感和音樂美感

4、用聽者的感受襯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演奏結束了,悄然無聲,人們被音樂打動了心醉神迷沉浸其中,襯托出音樂的美妙絕倫。

5、用環境烘托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6找異同,悟手法、

比較《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與《明湖居聽書》中對王小玉歌聲的描寫的異同,進一步體會詩中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相同:(1)用比喻

《琵琶行》以聲喻聲,用熟悉的聲音作比,把琵琶的旋律描繪得多姿多彩淋漓盡致,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想象,有親耳聆聽之感。

《明湖居聽書》用視覺感覺設喻,描繪出王小玉唱腔的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2)用聽者的感受襯托

《琵琶行》中聽者的感受凝鍊含蓄。《明湖居聽書》用比喻誇張寫聽者的感受

不同:《琵琶行》既讚歎琵琶女技藝的高超,又慨歎其淒涼遭遇抒發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不平。《明湖居聽書》極力形容王小玉唱腔的美妙,無弦外音。

◆三品用情深

1、琵琶女用情彈奏,詩人飽含深情地進行描摹,請劃出音樂描寫中飽含詩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句子,並體會他們的深情。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調絃定音,聲中含情,情隨聲出。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每一聲每一弦都儘量壓抑心中的悲苦,但聲聲含悲,傾訴着不得意的經歷。“

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信手彈來,每一拍都流露出無限的辛酸。

琵琶曲調時而急切歡快,時而輕快流暢,時而低沉抑鬱,時而憤激不平,更是飽含着琵琶女濃濃的情。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詩人能從無聲處聽出琵琶女幽幽的愁,深深地怨,比有聲的彈奏更悲涼。

詩人能從旋律節奏的抑揚快慢的變化中聽出琵琶女的複雜的內心情感,並對音樂進行聲情並茂真切感人的描寫。

2、琵琶女借樂訴怨,悲情彈奏,詩人為什麼能聽出詩中的悲情,甚至淚濕青衫?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找同學概括他們“天涯淪落”的遭遇

琵琶女白居易

才貌雙全名動京城才高位顯

年長色衰飄零憔悴謫居卧病

◆授之於漁,體驗踐行

學習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手法,找學生試分析第一段、第三段中描寫音樂的手法

六、小結

有人説:音樂是心靈的律動和交響,是流淌着的文字;文字是心靈的聲音和共鳴,是飄飛着的音樂。正是由於遭遇相同才能引起詩人與琵琶女的共鳴,引起文字與音樂的共鳴;有了共鳴才能有感而發,讓詩從肺腑出。可以説《琵琶行》是詩人最真誠的情感流露,是詩人靈魂深處最真切的吶喊。

七、作業

反覆聆聽一首你喜歡的音樂,藉助於聯想想象,用恰當的比喻描摹音樂,200字左右

高二必修一《琵琶行》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鑑賞評價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2、鑑賞詩中如何將無形的音樂描繪得可以感知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

2、鑑賞詩中的音樂描寫

三、教學設想

《琵琶行》是七言古詩,篇幅較長。根據《語文教學大綱》“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研究”的精神,結合本課特點,擬先讓學生在課前仔細閲讀課文,瞭解故事梗概,整體感知全詩,然後用一節課的時間,採用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歸納的辦法,實現教學目標。至於音樂描寫,則用播放《老殘遊記》中王小玉説書那一段的錄音並加以點評的方法來完成。

四、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1、認真閲讀詩前小序,並跟詩對照,把彼此對應的部分畫出來。

2、概括每節詩的內容。

3、思考三個問題,並寫出答案:

⑴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誰?為什麼?

⑵我最喜歡的句子是哪一句?為什麼?

⑶我最喜歡的段落是哪一段?為什麼?

教師方面:

1、準備高三冊語文朗讀帶⑵;

2、錄製《老殘遊記》中王小玉説書磁帶一盤。

五、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

播放語文磁帶《琵琶行》,為鑑賞課文創造氣氛。

㈡研讀課文

1、教師指定學生找出詩前小序與詩歌對應內容並歸納。

2、指定學生概括每節詩的內容,教師歸納:

①潯陽江邊聞琵琶;

②江心聆聽琵琶曲;

③江中又聽身世苦;

④同病相憐感慨多;

⑤再聞琵琶青衫濕。

3、按照就近組合的原則,學生每四人一組,討論“我最喜歡的人物”。教師歸納:詩中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琵琶女,一個是詩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時色藝超羣,紅極一時;晚年時年長色衰,寂寞淒涼。

詩人:左遷前朝廷諫官;左遷後江州司馬,淒涼鬱悶。

兩個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學生喜歡哪一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組討論“我最喜歡的句子”。討論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首先肯定,分析這些句子好在哪裏,但不深究,然後巧妙及時地將討論引導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上來。

詩人與琵琶女有許多相似點:①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一個是譽滿京華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②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一個年長色衰嫁商人,一個直言敢諫遭貶謫);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陽的共同經歷。

詩人從自己與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發出同病相憐的感慨。

5、分組討論“我最喜歡的段落”。注意事項與前一點相同。教師歸納:本詩音樂描寫非常成功。詩人分兩個階段描寫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階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現琴聲“有情”。這一階段,詩人直接講感受,他聽出了琴聲的抑鬱悲傷。第二階段:演奏名曲,表現技法高超。這一階段,詩人調動多種藝術手法寫出琴聲的變化。共寫了三個樂段。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表現琴聲的急切愉快;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聲作比,表現琴聲的輕快流暢;第三樂段,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作比,表現琴聲的熱烈緊張。

㈢遷移訓練

用鑑賞本課音樂描寫的方法賞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藝術。

播放《老殘遊記》中王小玉説書一節磁帶。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歸納:《老殘遊記》描寫音樂,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並大量使用比喻,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與《琵琶行》相比,《老殘遊記》寫旋律的.變化更復雜:“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個尖兒”—“極高的地方”“迴環轉折”—“又高一層”—“接連三四疊”“節節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細”—“聽不見”—“聲音從地底下發出”—“忽又揚起”—“無限聲音俱來併發”—“霍然一聲,人弦俱寂”。

㈣佈置作業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寫一段描述音樂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覆聽取《梁祝》或《二泉映月》,運用比喻或摹聲等手法,展開聯想和想象;要寫出悲愁傷感的意味來。

附:板書設計

1、音樂描寫

第一階段:演奏一般曲子詩人直接感受—抑鬱悲傷

第第一樂段:比喻摹聲—急切愉快

第二階段:演奏名曲第二樂段:鶯語間關—輕快流暢

第三樂段:銀瓶鐵騎—熱烈緊張

2、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譽滿京華的名藝人

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

才華橫溢的大詩人

年長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諫遭貶謫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潯陽的經歷

高二必修一《琵琶行》教學設計3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後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範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淒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後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裏“曲罷曾教善才服,粧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後一段。

點撥:“我”的訴説,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後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眾禽裏,真綵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高二必修一《琵琶行》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敍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敍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敍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敍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説是我國古典敍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説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敍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敍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敍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忘歸

無管絃悲涼(奠下基調)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不發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

板書:

比喻句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着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絃”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敍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

“自言”以後二十二句敍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羣、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風等閒度”一句過渡到後半部。後半部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後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後的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板書: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羣,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對比、反襯

後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二、師生共同學習第四、五段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結合全文,讓學生找出寫音樂效果的句子,説明其作用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內涵

“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謫居江洲後的鬱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於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兩線,畫出結構圖

秋江夜送客──月夜聽琵琶──淒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濕,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決練習

高二必修一《琵琶行》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2、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3、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重難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教學方法:朗讀、探究

學生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為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能力較低,但富有朝氣且對本課學習有濃厚興趣。

2、學習習慣:知識面仍較為狹隘,對琵琶的瞭解不多,缺乏獨立發現和自主學習能力且想象和聯想能力不強。

學法指導:

採用誦讀感悟式教學。本詩是唐詩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厚,尤其是對琵琶聲的音樂表現手法非常豐富,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品味語言的藝術魅力,感悟意境,特別是集中描寫音樂的第二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誦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加強了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一箭雙鵰。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以複習第一課時內容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整體感知,瞭解到詩歌中一共描寫了三次音樂的演奏,你發現哪一次的音樂寫得最為精彩的嗎?

明確:是第2自然段

二、朗讀感知

1、全班齊讀第2自然段

2、教師正音,朗讀指導

3、個別學生朗讀

三、具體研讀

1、找出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八個比喻句(邊提問邊板書)

音樂特徵情感

轉軸撥絃和緩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聲聲思

輕攏慢捻抹復挑(過渡)無限事

如急雨粗重急驟

如私語輕微委婉

珠玉落盤清脆圓潤

鶯語花底宛轉流暢

冰泉冷澀阻塞壓抑幽愁暗恨

銀瓶乍破激越奔湧(高潮)

鐵騎突出高亢雄壯

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終)餘韻悠悠

2、八個比喻句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些特徵?音樂的旋律有什麼變化?

(1)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為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視覺、聽覺融通——通感)

(2)以形摹聲(視覺角度)

(3)聽者與彈者情感交織

(4)景特描寫烘托氣氛

四、拓展訓練

聽蜀僧睿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要求:學生先在課堂上用練習本,獨立自主完成,再給時間讓學生交換答案,互相討論和交流,教師提問和總結放最後。

1、詩的第二聯中“一揮手”和“萬壑鬆”分別表現了什麼?

明確:“一揮手”寫蜀僧彈琴的姿態;“萬壑鬆”寫出了琴聲的音樂效果。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的理解。

明確:①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②寫出了作者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五、指導背誦

六、課堂小結

全班再讀課文精彩部分第二自然段收束全課

教學反思

這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特別注重創設情景,意在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圍中感受音樂的高超,體會人物以曲傳情的情懷。對詩中運用的比喻句很形象,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充分調動起了他們的想象力。在拓展訓練中有效地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z7q3q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