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琵琶行(並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琵琶行(並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琵琶行(並序)》教案

教學目的

1. 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並背誦第二節;

2. 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 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敍事詩的抒情藝術。

教學設想

1. 重點與難點:

感受悲劇美,鑑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通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2. 學法指導:強化預習,正音順句,對照註釋,初解文本;

誦讀入境,感知詩意;潛心涵泳,體味情感。

3. 教具準備:投影片。

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誰能説出一些古代與音樂有關的故事?《詩經》:“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高漸離易水送別荊軻。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馬相如向卓文君求愛彈奏《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豔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稽康悲奏《廣陵散》。《西廂記》鶯鶯聽張生彈琴:“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宂宂;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他那裏思不窮,我這裏意已通,嬌鸞雛鳳失雌雄。他曲未終,我意轉濃,爭奈伯勞飛燕各西東,盡在不言。”《紅樓夢》第八十六回“寄閒情淑女解琴書”黛玉論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養性情,抑其淫蕩,去其奢侈。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裏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和平,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所以古人説‘知音難遇’。若無知音,寧可獨對着那清風明月,蒼松怪石,野猿老鶴,撫弄一番,以寄興趣,方為不負了這琴。……”《三國演義》諸葛亮演空城計時焚香彈琴以示其閒靜而惑亂司馬懿。金庸武俠小説《笑傲江湖》中也有劉正風與魔教長老琴簫合奏而為知己的故事。馬志遠曾據《琵琶行》作《江州司馬青衫淚》雜居。敍述白居易和裴興奴戀愛故事。

二、誦讀鑑賞:

(一)範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二)討論精講,點撥要點

1.《琵琶行》是一首敍事詩,敍了什麼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敍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  商婦  怨

2)讀P53註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卧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  謫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

  6.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 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 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 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 “悽悽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濕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濕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鬱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悽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毛澤東《讀註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讀《琵琶行》有感: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四、比較閲讀

1.比較閲讀《李憑箜篌引》

二者的創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樂描寫極富於浪漫主義色彩,詩人着重寫樂曲的藝術效應,多用誇張手法,也顯示了詩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樂描寫則屬於現實主義範疇,詩人着重寫的是樂曲的藝術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比較閲讀《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與《明湖居聽書》的繪聲藝術

聲音沒有實體形象,又一發即逝,難以捕捉,怎樣描繪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與清代劉鶚的《老 殘遊記》中的《明湖居聽書》, 雖前者是詩歌,後者是小説,前者描繪的是琵琶聲,後者描繪的 是説書聲,但兩者在對聲音的描寫上卻有相通相似之處、異曲同工之妙。試比較分析如下:

      二者對聲音的描寫都可分為正面描繪與側面烘托兩部分,從兩方面寫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説書技藝的高超、絕倫。先來看正面描繪:

      一、開場不凡

      試音定調時,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經心地“轉軸撥絃三兩聲”,便“未成曲調先有 情”;王小玉“把兩塊頑鐵丁當了兩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兩人技藝絕妙,都似隨手拈來,輕輕兩下,便吸引了聽 眾。

      二、兩者都描寫了一個完整的演奏(説唱)過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彈奏從“轉軸撥絃”開始,而後“嘈嘈切切錯雜彈”,繼而“間關鶯語” “幽咽泉流”之後,便“聲 漸歇”,於無聲處凝絕後是“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 鳴”般的聲音突起,最後以“裂帛”般的高音結束。

      《明湖居聽書》中説唱過程 則是:聲音不甚大。越唱越高, 拔個尖兒、迴環轉折,節節高起 →於極高處陡然一落→漸低漸細 →無聲→忽又揚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繪的聲音都是從一般 音階開始,而後漸低,後至於無聲,再又突然進發,在激烈高昂處 結束,聲音也由簡而繁,抑揚結合,決慢相間,高低交錯,剛柔並濟,跌宕起伏。既顯示了演奏説唱 者的高超技藝,又表明吸引入之處 即在聲音的迂迴曲折,千變萬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聽書》描繪的過 程更具體,更復雜。

      三、兩者都採用以形喻聲的方法,化無形的聲音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聽覺為可見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加強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這個疊音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聽覺,又有視覺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就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在顯示音樂旋律中的“滑” “澀” 時,作者又用兩個比喻“間關鶯 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間關”之聲,輕快流利, “幽 咽”之聲,悲抑哽塞。在短暫的停歇後,聲音忽又揚起, “銀瓶 乍破” “鐵騎突出”,形象地寫 出聲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聽書》中不僅用看得見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來比喻,還用經歷過的事情、體驗過的感覺來喻聲音。

      如“唱幾句書,聲音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説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慰鬥貿過, 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的是感覺,重在強調 聽覺上的舒適;言其聲音到高處時,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這裏又用想像出的形象來比喻, 突出了聲音的清脆、韌性、高亢;寫聲音的迴環轉折,而又節節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見的景 象、經歷過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來峯絕壁幹仍,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峯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峯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聲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渾高亢、婉轉悠揚的特色, 使聲音的變幻、迴環似有形的 景緻一般展現於眼前。再如聲暫歇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同 時顯現,使人們通過聯想,可 以想像出聲音如“花鳴春曉” “百鳥亂鳴”,也讓人感到眼 花繚亂,耳不暇接。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幹變萬 化的音樂形象,已使我們不能不 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而作者在 正面繪聲之餘,還用了側面烘托 的手法。

      首先,兩個主人公都是技藝 高超之人,因此在寫聲音前,作者首先要寫入(當然是略寫)。兩人的出場都是千呼萬喚才出現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處:“琵 琶女”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王小玉是“半低着頭”,兩人慾露還藏的姿態更引人注目,讓人更急於知道其技藝如何。

板書設計

琵 琶 行(並序)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音樂--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ryw43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