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琵琶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琵琶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進一步瞭解白居易及其作品。瞭解古典詩歌中序和詩的關係以及歌行體的特點。

2.熟記名句,豐富積累。

體會古典詩歌形象化的表現手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朗讀能力。

2.體會詩人感情,鑑賞詩歌意境,品味音樂描寫藝術。

三、德育滲透目標

1.激發學生對美好音樂的嚮往與熱愛。

2.領會作者情感裏的人性美,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點、難點】

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中描摹音樂的片段,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裏描寫音樂的絕唱。作者採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樂,狀無形音樂如在眼前,為學生學習描寫音樂提供了最好的借鑑。引導學生體會描摹的妙處,進而領會作者的感情,這是本課的難點與重點。

【解決辦法】

1.反覆誦讀,增強感性認識。

2.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學生活動】

學生重點閲讀琵琶音樂聲調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揚疾徐變化的全過程,領略品評作者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體味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認真閲讀詩前小序,並與詩對照,把彼此對應的部分找出來,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跟詩的第一段對應;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遷謫意”)跟詩的第四段對應。由此瞭解故事的梗概,這對整體感知這首詩是十分必要的,必須切實完成。

二、導入

一位盲人將要離開人世時,對別人説:“我多想看看陽光及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啊!”人們請來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淚,説:“我看見了!我看見了!我看見了陽光、鮮花、小鳥、河流。”盲人帶着喜悦滿足的神情離開了人世。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後,老淚縱橫,説自己“觸摸到了俄羅斯民族的靈魂”。美妙的音樂能引起不同經歷、不同心境的人共鳴。《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詩人白居易潸然淚下。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體會琵琶女的高超技藝,欣賞作者化琴聲為美妙詩句的非凡本領,探究作者淚濕青衫的原因。

三、誦讀

請六位同學依次朗讀序文和全詩,每人讀一段,並正音;然後放課文磁帶(最好是配樂朗讀),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全詩(如此範讀有替代講解、創造課堂良好氛圍、幫助學生記誦等作用)。

可根據實際情況作誦讀指導--

誦讀這首詩要注意詩中的敍事脈絡和詩人的體驗。必須化身為詩人,設想自己親歷其事,親聞其音,親見其人,這才能深入詩的意境,讀得悽楚動人。

1.開頭部分:前六句要讀出悲悽的氣氛。讀最後兩句,情緒應有變化:“忽聞水上琵琶聲”後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這就是《序》中説的“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下句“主人忘歸客不發”應作一頓,表示主客俱已進入音樂境界中,憂傷暫被驅散。

2.關於音樂描寫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關於琵琶女自敍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劃分層次,每層後宜作一頓。

4.關於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歎惋之聲,要讀得慢些;“我從”以下六句為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歎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請,應讀得懇切。

5.結尾部分:開頭兩句承上敍事,要讀得平緩些。中間兩句轉入抒情,當用低沉聲調。最後兩句用問答式,問後宜作稍長停頓,然後徐徐作答,這是全詩抒情的高潮。

誦讀不單純是為了記誦,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為一種鑑賞手段來運用。

四、鑑賞

要點:①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②仔細品味詩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具體內涵。這兩條都是詩中的精髓,如能切實完成,就給學生課後繼續領悟創造了條件。其餘如全篇的結構藝術、景物描寫、敍事手法等,可以三言兩語帶過或略而不講。實踐證明:讀詩主要靠學生自行領悟,教師講得過多,學生抓不住主要的內容或一時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樂描寫

這首詩中的音樂描寫十分出色。

詩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因而從寫琵琶女的調絃動作人手,用“未成曲調先有情”説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中的境界。然後分兩個階段寫她的演奏內容。開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據當時的心緒選定的一支曲子,因為詩人從那“掩抑”的琴聲中聽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訴説。與此同時,詩人又描寫了她的演奏姿態,從“低眉信手續續彈”中看到了她技藝的嫻熟。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雖是淡淡的幾筆,卻有引人人勝的魅力。接着寫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這原是一件難事,但詩人寫得很巧妙:他只寫了三個有代表性的樂段,並運用生動的比喻同時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使讀者在想像中親聆琵琶的美妙樂音和旋律的發展變化。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調。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了;接着又逐漸緩慢下來,彷彿進入了半終止狀態一-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並期待着變化的到來。果然,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進”,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現了“鐵騎突出刀槍嗚”的熱烈而緊張的場面。讀了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會有“餘音繞樑”之感!

樂曲的終止也寫得很好。“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跟鋼琴曲子最後用主和絃終止全曲一樣具有顯著的藝術效果,使聽眾繼續沉浸在樂曲的境界裏。

音樂藝術是聽覺藝術,如何用文字把這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藝術形象化表達出來,最普遍採用的一種手法是比喻。

(1)詩的第二段連續用了八個比喻描寫音樂,請同學重點研讀第二段,找出這八個比喻句

(2)八個比喻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一特徵?音樂的旋律有什麼變化?

比喻 特徵 變化

如急雨 粗重急驟

如私語 輕微委婉 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鳥語花底 宛轉流暢

泉流冰下 阻塞壓抑 輕快--停頓

冰泉冷澀 清冷凝滯

銀瓶乍破 激越奔湧

爆發--高昂

鐵騎突出 高亢雄壯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3)八個比喻有什麼特點?

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比喻是描摹音樂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用比喻,能使我們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

詩中憑藉形象的比喻,使讀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迴宛轉的應接不暇的樂聲,同時也體會出各種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中的音樂描寫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跟白居易精通音樂有着密切的關係。歷史上曾流傳過一個故事。有一次,有人將一幅樂隊演奏《霓裳羽衣曲》圖拿給白居易看,白居易説這是演奏曲中某個樂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個樂隊來試驗,當奏到那個樂句時,白居易叫停,再拿圖來對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態及指法都跟圖上-樣。可見他在本詩所描繪的音樂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淪落人”

詩人認為自己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同”在何處?

這首詩記敍詩人謫居江州時,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一事。詩中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個是詩人自己的形象。前者為主,後者為賓。

琵琶女年輕時色藝雙絕,名噪教坊,富貴子弟爭着向她獻寵,生活中充滿了歡樂;然而這樣的歡樂是以色取悦於人換來的,其中未嘗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長色衰,又值社會發生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婦”。“轉徙於江湖間”,過着悽清的生活。這個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

寫詩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現的是他的“天涯淪落”之恨。詩的開頭寫秋夜潯陽江頭的蕭瑟景象和餞別宴上“醉不成歡”的氣氛,都暗示了這種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僅道盡了她本人心中的“無限事”,其實也勾起了詩人對往事的回憶。聽了琵琶女的自敍身世,他的“恨”終於奔湧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主題。然後盡情地傾訴他“謫居卧病”中淒涼、鬱悶的心情,儘管直至詩的最後他沒有説出遭貶的原因--這是無須説明的。在封建社會中,直言敢諫的人,其結果只能如此。

詩的結句“江州司馬青衫濕”,是對全詩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説明。江州司馬之淚,是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同之點:

本是京城女

a.來自京都:

去年辭帝京

譽滿京都名藝人

b.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淪落人

才華橫溢大詩人

年長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諫遭貶謫

3.藝術結構

這首詩的結構藝術也很值得欣賞。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圍繞着它,詩人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繪製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的演奏是詩人和他的客人聽到的,演奏什麼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斷定它的基調是悲涼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這“繞船明月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確實打動了在“慘將別”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客不發”。其餘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這是詩的主體部分。先用敍事引人,然後濃墨重彩地寫她演奏的內容,以證明她技藝的高超。由此自然轉入琵琶女自敍身世,完成了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敍又引起了詩人的強烈共鳴,原來他倆“同是天涯淪落人”。接着詩人便講起自己的“淪落”,但主要是圍繞着音樂講的,講心境的低沉,而關於“淪落”的原因,則僅以“辭帝京”“謫居卧病”二語輕輕帶過。這顯示了詩人的温柔敦厚之風,但我們不難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淪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的。第三次仍是明寫,但寫得簡略,只説調子悲悽,與《霓裳》《六幺》不同,之從側面寫聽眾“掩泣”,更以“江州司馬青衫濕”作結,這是用音樂形象及其藝術效果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的內涵,鮮明地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第一次(暗寫) 詩人送客聞琴

“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

“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寫) 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詳寫)

琵琶女自敍身世

詩人述“遷謫意”

第三次(明寫) “感我此言”“卻坐促弦”(略寫)

“江州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4.對“江”和“月”的描寫

本詩前三段中都有關於“江”和“月”的描寫:第一段寫詩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聽到了琵琶女的演奏,為之神往;第二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寫琵琶女彈完名曲後的外景;第三段以“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目下的孤單、淒涼處境。這些描寫從側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讀者能具體地想像出她“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的悲慘生活。

五、作業

1.比較李賀《李憑箜篌引》與白居易《琵琶行》音樂描寫的不同之處

二者的創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樂描寫極富於浪漫主義色彩,詩人着重寫樂曲的藝術效應,多用誇張手法,也顯示了詩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樂描寫則屬於現實主義範疇,詩人着重寫的是樂曲的藝術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覆聆聽一首自己最喜歡的音樂,藉助聯想想象,用恰當的比喻描摹音樂,寫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書設計

琵 比 急雨、私語 珠落玉盤 同是天涯

琶 喻 鶯語、咽泉 冰泉冷澀 淪落人

之 獨 銀瓶乍破 鐵騎突出 (點題)

曲 特 裂帛

【附錄】

一、寫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擁兵割據的藩鎮吳元濟有勾結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白居易當時任東宮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閒職,不能過問朝政,但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上書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五年後,憲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調回長安。

下面是有關白居易的一則資料。

白樂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號)皇帝以詩吊之曰:“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摭言》卷十五)

二、補充註釋

1.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一:“古詩或名曰樂府,謂詩之可歌也。故樂府中有歌有謠,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趙德操《北窗炙輠(guǒ)》捲上:“凡歌始發聲,謂之引……既引矣,其聲稍放焉,故謂之行。行者,其聲行也。”

2.主人下馬客在船--這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馬,然後上船。

3.添酒回燈重開宴--回燈,旋轉燈芯的裝置,使燈芯加長,燈光更亮。按:此時酒宴剛過,杯盤已撤,故云“添酒”。但燈不能撤,可能燈光變得微弱一些,現在琵琶女被邀來相見,自當將燈光撥得亮些。

4.幽咽泉流冰下難--此句歷來眾説紛紜。“冰下難”,一作“冰下灘”,一作“水下灘”。現將郭在貽《訓詁叢稿》中有關的解説摘要介紹如下:

“冰下灘”是對的。首先,“水”是“冰”之誤,“泉”也是水,只能説“泉流冰下”,不能説“泉流水下”。再説,上句説“鶯語花底”,這句説“泉流冰下”,對應也工整。“灘”是唐代的俗語詞,氣力盡的意思。敦煌變文中有這種用法,如“鬼神類,萬千般,變化如來氣力灘”。氣力灘即氣力盡。由此可知,這句詩的意思是:泉流冰下,鳴聲幽咽,彷彿有氣無力的樣子。

5.“聲暫歇”“耳暫明”中的“暫”字--突然的意思。這是古義,《史記》中有這種用法,如“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李將軍列傳》)。“暫騰而上”,就是突然跳上的意思。在這首詩裏,“聲暫歇”是寫樂聲突然停止,跟下文“銀瓶乍破”的“乍”字對應,表現樂曲的效果;“耳暫明”,也是突然而明的意思,突出了樂聲的非凡效果。

6.悽悽不似向前聲--音調淒涼,跟剛才奏的《霓裳羽衣曲》《六幺》不同。向前,以前。

三、幾篇詩文中的音樂描寫

巧妙地運用比喻,是描寫音樂普遍採用的一種手法。這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比喻。

《琵琶行》裏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樣的音響,讀者很難想像。而比之於急雨,比之於私語,比之於大小珍珠墜落在玉盤中敲出的音響,就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兩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詩裏還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比喻曲調的流轉和凝澀,用“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比喻曲調的高亢雄壯,都把琵琶的聲音描寫得淋漓盡致。元稹《琵琶歌》裏的“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李紳《悲善才》裏的“秋吹動搖神女佩,月珠敲擊水晶盤”,也都是以聲喻聲的。元詩比白詩為早,白詩“鶯語”二句,可能受到元詩的影響,但較元詩為勝。

以聲喻聲,不在於聲音的完全相似,不能過於沾滯。如“鶯”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銀瓶”,“騎”是“鐵騎”,“佩”是“神女佩”,“盤”是“水晶盤”等等,有的並不直接關係到音響,卻能夠令人從中聯想到音樂的美妙。

描寫音樂,除了較多地運用比喻之外,還運用其他的手法。妙語點睛,也是一種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寫道:“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又寫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音樂是用來抒發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夠通過演奏表達自己的哀愁或歡樂。聽曲的行家,也能夠從曲調中領會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聽曲者和奏曲行有同樣的心情,那感受會是很強烈的。白居易真不愧為聽曲的行家,於琵琶末成曲調時已經感到絃聲飽含感情,於演奏的過程中又聽出琵琶女有無限心事,於演奏終結時更聽到了弦外之音,聽到了於無聲處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與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所以感動得青衫淚濕。這裏,用比喻已經不夠了。詩人就直接出面為樂曲解説。詩人的解説猶如畫龍點睛,點到了妙處。只輕輕一點,就揭示出樂曲的無窮含藴。“未成曲調先有情”“此時無聲勝有聲”,已經成為千古傳誦的妙句。説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於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夠衝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娼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妓女是較少見的。

《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説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歎琵琶女身世的淒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不過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為《琵琶行》勝過一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q8vk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