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學內容分析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繫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篇,對此篇的教學主要是達到理出本詩的敍事線索,抓住音樂的精彩片斷描寫,及體會人物情感和聲情並茂的朗讀等教育功能。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本篇課文安排在必修(3),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詩歌的鑑賞,可以説學生對詩歌鑑賞的認知有一定基礎,但我校的學生素質屬中低水平,因此要讓學生深入挖掘詩歌的意境和情感,還需要教師繼續引導。例如:怎樣把作者對琵琶曲的描寫與琵琶女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身世聯繫起來,還有如何鑑賞音樂描寫的高超藝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很難理解到位。

三、教學設計思想

1.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力求創新,充分體現語文新課標的基本精神和指導思想,力求做到“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學生把握書本內容,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實際困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課內外的聯繫。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念,力求每一個環節都滲透“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2.特擬本文的教學方法為:理思路-賞音樂-析情感。學生的課前預習為疏通文意,理出詩歌的敍事結構。

四、教學目標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脈絡,分析本課的結構特點;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背誦本段。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並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難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 教學要點: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詩結構特點。

2.鑑賞高超的音樂描寫

(二)過程設計: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學生沉醉其中)

教師:剛才同學們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那麼哪位同學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學生們各抒已見,有的説輕快、流暢;有的説悲傷、憂鬱;有的説激揚動聽等等,很多同學覺得難以表達出來)

教師小結:從同學們表達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語言來表達音樂的感受可以説是比較難的事,大家知道音樂並不是實實在在,可感的、可觸摸到的實物,它是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的。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描寫樂曲的。首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出示多媒體投影:內容為白居易簡介,新樂府運動,“行”體介紹及創作背景介紹(略)。

二.整體感知,糾正字音,學生朗讀全詩。

三.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敍事結構,鑑賞整齊兼變化的結構美。

1.《琵琶行》以人物為線索,形成明暗對稱又交織匯聚的雙線結構,這種結構既嚴謹縝密,又錯落有致,顯現出對稱的整齊美,交織匯聚的變化美,明線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線是詩人的感受,兩線重點匯合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句子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詩文如下的結構(多媒體展示),即板書設計(附在後文)。

2.請學生認真讀詩歌的“序”部分,理出“序”與正文的關係。

本詩的序文交代了寫作原因,內容上與正文前後照應。例如:序文的第二句與詩的第一段呼應;第三四五句與詩的第二三段呼應;第六七句與詩的第四段呼應。

四.鑑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琵琶女總共有三次演奏,重點欣賞第二次演奏)。

1.請學生找出詩歌中詳細描繪琵琶曲的段落(學生能夠很快找出第二段)。

2.請學生集體朗讀第二段,再請一位同學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感情無甚變化)。

教師點撥:樂曲是有節奏感的,是起伏變化的,大家剛才沒有讀出樂曲的起伏變化,可能是大家還沒有體會到樂曲的情感變化,接下來我們仔細地來品讀這段琵琶曲的描寫。課前我們探討過,音樂是無形的抽象的,用文字來表達是很困難的,但我們發現白居易用了一種什麼表現手法來使大家感受到音樂的美?(學生頓時領悟是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3.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形象美,讓學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等這些句子模擬的聲音,再讓學生揣摩琵琶女用這些聲音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不僅獲得“粗重繁密”、“細幽柔宛”“清脆圓潤”等音響上的認識,也體味到人物情感的變化。

4.師生合作探究:是否能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從詩中找出相關內容。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年輕的她色藝超羣,名噪京華;“間關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徙於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的憤怒控訴!

5.學生通過琵琶女身世情感的變化再次朗讀,感情有了起伏變化。

6.教師播放名家示範朗讀,讓學生跟讀。

7.學生探討:白居易在談詩歌創作時説:“事物牽於外,情感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成於詠歎。”(《與元九書》)這首詩就是因事興感之作。閲讀詩序,説説琵琶女的琴聲為什麼會引起詩人的強烈共鳴?

教師點撥:詩人是通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和聽她訴説身世瞭解琵琶女的經歷的。詩人藉助琵琶曲這一媒介聽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覺到她心中的“無限事”,聽其訴説則更是直接瞭解到她昔日的風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説和詩人有共同點。從序中可讀出詩人在長安期間,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朝政,憂國憂民,不顧身計,結果落得遠謫僻地,無所事事的下場,所以詩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可以説詩人對琵琶曲的描繪正是自身身世的傾訴。

8.學生再次朗讀,並嘗試背誦,結束全課。

【附】誦讀指導:“大弦”以下四句應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業佈置:

(1)延伸閲讀韓愈《聽穎師彈琴》(多媒體顯示)。

(2)讓學生課後試着去找一些琵琶曲來聽,加深體會樂曲節奏的變化。

第二課時

(一) 教學要點

1.             複習音樂描寫藝術

2.             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鑑賞人物美

(二) 過程設計

1.讓學生試着説説自己聽過的琵琶曲,當然很少學生會熟悉,教師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給學生聽,並結合課文的樂曲部分一齊感受。

2.請學生根據樂曲節奏變化填圖(多媒體展示),附在後文,也可讓學生自己繪製出來。

3.請學生評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4.引導學生在誦讀感知的基礎上品味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鑑賞詩歌意境。首先,讓學生含情頌讀,在學生有了第一感覺時,讓他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品味這些句子的意境,因為詩中寫景的句子是具體可感的,學生大多數可以找出這些句子,此時教師讓他們將自己找出來的句子進行想象勾畫,用更豐富的語言將畫面描述出來。

例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敍寫江邊送客的句子,有位學生把它豐富為:“秋風瑟瑟,潯陽江頭佇立着兩個神情黯然的人,他們都無語凝噎,木然注視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輪寒月,他們沉重的心緒如楓葉荻花飄轉在寒風中一樣”。應該説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將有限的文字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一幅悽美的畫面,非常契合詩歌的意境。顯然學生在鑑賞詩人筆下景物的時候,已經調動了個人的情感(悲情),已經做到了意(情感)與境(畫面、景物)的結合。詩中寫景的句子還很多,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並茂,都可以讓學生髮掘美的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慘、空、繞、寒、悄無言,秋月白”等關鍵詞,讓學生聯繫敍事感觸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當然以我校學生的素質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學描繪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們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與景物相結合就相當不錯了。

5.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鑑賞人物美

(1)引導學生再創造琵琶女形象

引導學生再創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學生具體地描摹她的美貌,還要求學生能依託文字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審美體驗。

教師讓學生找出描寫琵琶女形象的語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萬喚”、“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名句,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如“千、萬、始、半遮面”來揣摩,大部分學生能夠體會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態及複雜沉重的心理。

學生還會通過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還能夠通過具體可感的音樂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樂曲中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導學生再創造詩人形象

詩人在“序”裏的自述是進行再創造的主要材料,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概括出詩人政治失意,無辜遭貶,漂泊江湖,鬱悶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讓學生結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同是天涯淪落人”“江洲司馬青衫濕”等句子感受詩人心境與情感。他的心境悽楚而悲涼,他的情感怨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點,並能將這種情感的共鳴昇華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難的深刻主題。

6.學生再次朗讀全詩(此時學生很有感情地朗讀)。

7.課文總結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藝術,然而詩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將樂曲的美妙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詩人使用雙線結構,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繪製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8.作業佈置:

(1)聽一首你喜歡的樂曲,然後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2)背誦全詩。

七、教學反思

1.對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地認識。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鑑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後歸納詩歌的主旨。本設計旨在突破此模式,設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鑑賞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本設計由鑑賞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樂描寫技巧的同時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現。

2.教學上能針對學情,挖掘教材的課程資源,形象再創造,調動想象與情感的審美方法的運用;美文誦讀技巧的學習獲得審美體驗。

3.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如合作探究,個體表現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驗合作的愉快。

4.教學環節從學生實際出發,重難點突出,通過圖表形象再現抽象的音樂感受,體現了教學的靈活,有利於學生抽象與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5.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誦讀配樂,既形象可感又啟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八、點評

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本設計較好地體現了高中新課程這一理念,重點突出。

關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靈活運用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教學中突出重點,不追求面面俱到。對“千古第一音樂詩”《琵琶行》的賞析,從音樂描寫入手,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描寫層次的探究、分析,領悟詩人根據琵琶曲節奏音調的變化來表現琵琶女“平生不得意”的高超藝術;通過《序》的解讀,對照彈者與聽者的身世,引向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教學設計思路清晰。

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誦讀是學生體會作品情感、把握主旨內涵、欣賞音韻美、培養語感的有效手段,本設計“誦讀--賞析--背誦”的教學思路,很好體現了這一要求,體現了誦讀、背誦與鑑賞的有機交融。

對本設計的建議:

(一)引導學生多元解讀,而不是對《琵琶行》的單一理解,而且設計中説白居易“將這種情感的共鳴昇華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難的深刻主題”,也略嫌拔高,顯得牽強。課標提出“閲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閲讀”,應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例如,對《琵琶行》敍事的真實性質疑,認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白居易乃藉此抒發天涯淪落之恨”;對《序》中“餘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中“恬然自安”的質疑,都是有可能出現並予以鼓勵的。

(二)課標指出“應引導學生在閲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閲有關資料,瞭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第二堂課完全可以是前一課的繼續深入,解讀“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是”,就涉及到了詩歌鑑賞的“知人論世”,只要深入下去,自然不會一直兜圈子了。

 

惜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vv8py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