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妙用符號》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妙用符號》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妙用符號》説課稿範文(通用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妙用符號》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妙用符號》説課稿1

我説課的題目是《妙用符號》,是遼寧少兒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初中版第四冊第5課,其主要內容是:按照輸出格式的要求,巧用print語句後面的標點符號。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二)説大綱

(三)説學生

(四)説教學目標

(五)説重難點、關鍵

(六)説教學環境

(七)説教法及學法

(八)説教學模式

(九)説教學教程

(十)説教學效果

(十一)説電子版書

一、説教材:

本冊書重點介紹了qbasic程式語言,它是一種簡單、實用、易學的程式語言。用它編寫的程序是由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阿拉伯數字及字符構成的一條條指令,初中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

《妙用符號》是本冊書第五課的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qbasic窗口組成及簡單的操作,對程序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學習了運用print語句編程,對pirnt語句的格式、功能、使用上有了較深的瞭解。在此課之後,學生將學習用循環語句、打印語句,定位語句編程打印圖形,在這些程序中,pirnt語句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pirnt語句在qbasic編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本節課要研究的《妙用符號》是學習print語句的重要部分,它初步接觸了程式語言的精妙之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它在本冊內容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此外,通過本課教學,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也都有着重要意義。

二、説大綱:

按照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要求,初中學生應瞭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能夠編寫簡單的程序,在學習中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並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三、説學生:

本次課程的學習對象是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並且有一定的爭強好勝心。針對七年級學生的這些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多尋求與學生的合作交流,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本課是學習qbasic編程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接觸到程序的概念,大部分學生都能接受並理解什麼是程序。所以學生在同一水平上起步學習,在學習本課內容時沒有明顯的層次及優劣的區別,只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依據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適當的調節課堂節奏,保證整體的學習效果。

四、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進一步掌握print語句,學會運用print語句編程;巧用print語句後面的標點符號。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的能力;

德育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學習興趣,培養互相合作的意識品質。

五、説重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靈活運用print語句後面的標點符號編程。

教學難點:區別各標點符號的功能。

教學關鍵: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多用眼睛觀察、多動手操作實踐,運用類比的方法突破難點。

六、説教學環境:局域網環境。

七、説教法及學法:

a、教學方法:

因為本節課在全書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為把重難點分解,我在教法上選擇了任務驅動法和講解演示法,通過這些的教學方法,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增加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也能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更加活躍起來。通過教師的質疑問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b、學法指導:

本課內容並不難理解,在學生掌握print語句的基礎上,我運用的學習方法是研究性學習和協作性學習。通過這些學法的運用,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更加清晰,這也有利於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八、説教學模式:展開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索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模式。

九、説教學過程:

1、導入:在這一環節中,我選擇了任務驅動的方法導出新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得出新的結論,有助於掌握本課內容。教師首先出示小黑板上的習題,請同學上機操作完成編程。

請學生演示程序,得出上面的結果。教師小結,出示正確的程序。

教師提問:為什麼在輸出結果中會有不同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怎樣來的?

學生對比程序得出:print語句後面的標點符號不同,決定了輸出結果不同。由此引出本課內容“妙用符號”。

2、講授新課:在這一環節我採用了講解演示的教學方法,通過和學生協作演示講解print語句後面標點符號的運用,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當中,充分理解本課的學習內容,在師生合作研究的過程中突破本課難點,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本課內容,達成學習目標。

1)教師講解演示:print語句後沒有任何符號,則打印輸出完本語句中的各項內容後自動換行。

2)分別找學生講解、教師演示:“逗號”——不換行(標準格式輸出)“分號”——不換行(緊湊格式輸出)

3)找學生講解演示:沒有指定任何輸出項”——輸出空行

學生可以舉書上的例子,也可以自舉簡單的例子為其他學生講解。

4)請學生小結剛才我們研究過的內容,總結出print語句可以輸出的四種不同格式,加深學生記憶。

3、課堂練習:在這一環節學生通過習題的操作,強化符號的運用和操作,在此同時教師做個別指導,對個別學生的個別問題給予有側重點的講解。對於普遍出現的問題,重點強調。(課後練技能:略)

4、小測試: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一些有特點的測試題,讓學生分組比賽,來測試學生的學習情況。

小測試2: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間出題測試,看看誰的新知掌握的好,促進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協調組織分組比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5、小結:在這一環節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及重難點,讓學生再一次明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十、説教學效果

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學目標基本完成。大部分學生掌握了print語句後符號的使用方法,能順利完成課後習題,並在測試中充分發揮團結協作的精神完成編程。少部分學生對逗號和分號的使用還不夠明確,容易混淆。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學生學習中的瓶頸,應抓住教學中的主要矛盾,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十一、説電子版書:word文檔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希望各位老師指正。

《妙用符號》説課稿2

一、設計思路:

信息時代的今天,為增加孩子們感興趣的科學啟蒙知識,拓寬幼兒視野,豐富幼兒知識,故設計此次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潛能,運用各種感官探究問題,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並有初步的環保意識,養成自我良好習慣。

二、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常見的符號感興趣,有好奇心,求知慾。知道常見符號在生活中的作用,探究並掌握一定的規律;

2.喜歡並擅於觀察生活中的符號,能自覺養成按符號標誌行事的好習慣。

三、活動準備:

1.生活常見符號標誌背景圖一(包括安全出口,當心觸電,男女洗手間,禁止吸煙,120急救電話,119火警電話,110報警電話,可回收,醫院等標誌符號)

2.常見的生活符號標誌:

(1)禁止類:禁止停車,禁止鳴笛,禁止人通行,禁止車通行,禁止煙火,禁止吸煙;

(2)警示類:當心觸電,當心滑跌,當心車輛,當心坑洞,注意安全,當心夾手,當心火災,當心機械傷人當心夾腳;

(3)安全類:緊急藥箱,避險處,應急避難場所;

(4)氣象類:晴朗,多雲,陰,小雨,中雨,大雨,冰雹,霜凍;

(5)其它類:旺旺食品標誌,中國國旗標誌,郵政,醫院,常見銀行,紅十字會,移動,環保。

四、活動重難點:

1.重點:認識常見的生活符號,並説説符號的作用;

2.難點:辨認出常見卻不注意的符號。

五、教情學情:

關於4-5歲的`中班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對周圍事物、現象極其充滿好奇,但是他們自己所“從事”的探究活動是比較地單一,籠統,獲得的只是些零散的經驗,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和小朋友在課堂的合作,家長和小朋友在其餘時間的交流,共同為幼兒提供足夠大的空間來發揮他們的潛能,喜歡並樂意探究事物。

六、教法學法:

1.教法:採用觀察法,讓幼兒通過觀察圖片特徵來認識、學習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符號標誌;

直觀教學法,運用直觀教具來激發幼兒對符號標誌的興趣,並引導幼兒找出簡單的識圖規律。

2.學法:多感官參與法。用耳朵聽,動手、動腦來參與活動,在學習到符號標誌的同時,通過老師引導獲得認識規律並整合知識經驗。

七、教學流程:(分為三個環節)

1.開始部分:教師以手勢“暫停”“安靜”“真棒”導入,激發幼兒興趣。(手式--暫停〈左手橫平放,手心向下,右手食指頂掌心〉、安靜〈食指放在嘴上〉、真棒〈豎起大拇指〉)

2.基礎部分:出示事先準備的符號標誌,引導幼兒大膽講述特徵及作用。

(1)先拿出生活常見標誌的背景圖,引導幼兒先簡單感知認識,

知道它的作用是什麼。

(2)其次拿出禁止類圖標,讓幼兒知道這些都是不能做的事,是禁止類,發現圖標的規律,圖中間都有一根斜槓。

(3)再次拿出警示類圖標,讓幼兒知道這些是提醒我們危險,也是不能做的事。發現圖標的規律,大多數都是三角形狀的。

(4)接着,拿出安全類的圖標,讓幼兒知道這些是我們在遇到

危險時可以做的。大都是綠色標誌,也有特殊的。

(5)然後,拿出氣象類的圖標,讓幼兒知道這些是我們每天在電視上可以看到的天氣符號標誌,都有一定規律。在雲的上面多太陽或在雲下面多雨滴等等。

(6)最後,拿出其它類圖標,提起幼兒興趣,讓幼兒知道圖標無處不在,有許許多多的作用。

3.結束部分:將時間留給幼兒,讓幼兒談談他們還見過哪些圖標,或者將他們想到的畫下來,畫得好不好不要緊。

八、活動的創新之處:

沒有采用單一的圖片,而是不同種類的,各式各樣的圖標,不僅能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知道原來生活中有那麼多隱藏的知識,還能豐富幼兒對生活的好奇與持續不斷的探究。

《妙用符號》説課稿3

內容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按時間順序,依次介紹了史前文明,文明的起源及農耕文明新時代,而“從刻劃符號到象形文字”是文明起源中的一部分內容,系統地介紹了文字產生的原因及過程,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中國甲骨文三種文字的各自特點及意義。通過對古代文字——這一文明標誌成就的説明,闡明瞭人類由史前文明過渡到農耕文明的軌跡。而教材編者的意圖也正在於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到文字的產生是人類告別野蠻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我們瞭解人類過去的重要依據。

二、學情分析

此課時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學生自身也有一些特點。

1、知識掌握上,有一部分學生對古代文字有了解,但知之不詳,而大部分學生則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內容.為此,在課前,我將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去收集相關材料;

2、心理上,依據現代教育理論研究,青少年學生極易被喚醒對未知內容的學習需要,我將抓住這一心理特點,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氛圍;

3、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表揚,我將結合新課程理念,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形象引發學生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合作性,讓學生合作探究,發表見解;

4、學習思維上,依據皮亞傑思維能力理論,青少年學生抽象思維不充分,對事物的分析還不能客觀明確,所以,教學中我將通過適當的講解及學生的討論、歸納,使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而突破這一障礙。

三、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1.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關注世界文明特別是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提升學生探究社會發展奧祕的願望,同時通過比較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差異,感受中華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

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有着令世人驚歎的文明成就,如文字、建築等,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應引以為傲。所以,我把提升民族自豪感作為情感目標

2)技能目標:能根據圖片資料挖掘、獲取有效信息,會用多種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收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並整理、歸納有效信息;學會在課堂中恰當地展示自己,與人合作,提高探究學習能力;

新課程理念中提到,“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並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技能目標中,我側重於學生的主動參與及相關能力的培養。

3)知識目標:通過對古代埃及、西亞和中國商代文字的瞭解,思考並能歸納出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文字特徵,理解文字產生的原因及與人類文明進步的關係;

2.教學重點:文字產生的過程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亞的楔形文字、中國甲骨文三種文字的各自特點,以及學生利用圖片資料獲取信息能力的培養。

依據我在教學中的實踐,學生利用圖片獲取信息的能力非常欠缺,所以我將其設為重點,準備在教學中多穿插一些讀圖內容,以培養學生此類能力。

3.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對待與分析人類文明的傳承

學生思維能力構成本身有所欠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侷限於感性層面,而不能利用歷史的、辨證的觀點去分析事物,對於這一難點,我準備在教學中以材料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對其進行突破。

四、教學法分析

依據新課程理念,“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以及“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再加上對學生認知活動規律的認識以及學生、教師在課堂地位中的正確定位,我準備在教學中融入以下幾類教學方法:

1、快樂教學,在導入新課過程中,就要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之間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使融洽的氣氛貫穿始終,也讓愉悦的心境保持始終。

2、以“探究式”教學方法為主,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創設寬鬆、民主、和諧、熱烈的課堂氣氛,並從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滲透德育。

3、引導學生觀察有關的考古發掘圖片資料,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從資料中獲取信息,並發展學生想象力,形成有獨特性的見解。

4、教學過程中穿插“講述法”“比較法”,幫助學生整理知識、突破難點。

五、教學設計分析

1、課前準備;要求學生課前分組收集有關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中國甲骨文等文字的產生、書寫材料等方面的資料,並鼓勵各組將所收集的資料整理成文,製成小型展版、幻燈片等。這一準備主要是基於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使學生能夠在教學之前對內容有一些初步瞭解,為新課學習打下基礎。

2、新課

在新課教學中,我主要分成三個專題篇章進行教學

第一篇章:溯源篇——文字產生的過程

第二篇章:集粹篇——三種文字的主要特點

第三篇章:昇華篇——文字的發明與傳承

第一篇章:溯源篇——文字產生的過程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這就要求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貼近學生生活。所以,在這一篇章中,我將利用一組漫畫導入,描述一位中學生因錯把母親交待的買“被子”聽成為買“杯子”鬧了笑話的故事。我設計此情境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①、採用漫畫導入新課,進行快樂教學,符合學生身心特點,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和學習興趣;

②、讓學生體會語言交流和文字交流的區別,並初步瞭解文字產生的背景。

而在文字產生過程這一環節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

1、材料展示:通過展示不同時期的文字符號,導出文字產生過程,刻畫符號——圖畫文字——象形文字

2、資料觀察:通過觀察資料及課本圖2—23、2—24、2—25獲取歸納信息。

3、分組討論: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回答教材中的幾個設問,完成對三個過程的比較。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伯特曾提出一般教學過程,指出教學不外乎喚醒學習需要,運用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結論,獲取知識技能等幾個步驟,雖然新課標在學習目的上與舊課標有很大不同,但它在教學中也不外乎這幾個步驟。而如何將這些過程與新課程理念結合,完成學習目的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用資料展示喚醒學生學習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觀察,討論等方法使學生形成學習結論,昇華情感,從而達成了一般教學過程與新課程理念的融合。

第二篇章:集粹篇——三種文字的主要特點

1、資料展示:請三組同學各派代表展示他們各自的展版,以使學生熟悉三種古代文字。

與前一環節的展示不同,這兒要求的是資料學生蒐集,講解學生進行。依據“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這一理念,學生在教學中是主體,教師應該多讓學生展示自己,表現自己,這也是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依據。

2、觀察討論,通過對展版及其它資料的觀察分析,引導學生形成對三種文字的全面認識,其間教師重引導,討論重參與,重過程,以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能力為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研究室的任長鬆老師曾專門指出探究式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核心,教學中要特別強調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交流與合作,也要重視探究中學生形成的'個人觀念,獨特感受和體驗。為此,我在教學方法中強調以探究學習為主,並在此環節予以突出,不僅要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探究合作能力,也要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3、識字遊戲:在前一環節突破重點之後,我將設計一個識字遊戲,展示三種不同的古代文字,要求學生進行識別,正確者給予適當獎勵。

此時,教學內容已過半,學生原本被喚醒的學習需要已逐漸淡化,因此,有必要通過遊戲方式再次喚醒學習需要。同時,在重點突破之後,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也需要教師作出判斷,而這種方式也恰恰能滿足這種目的,從而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第三篇章昇華篇——文字的發明與傳承

此環節主要介紹漢字的發明與傳承

1、漢字起源:通過兩則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人類文明的傳承,以突破難點。(材料)

在學情分析中,我們看到皮亞傑思維能力理論曾指出11——15歲的兒童抽象思維不充分,對事物的認識難以客觀全面,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這一材料,以使學生能夠通過對這兩則材料的分析,突破難點。

2、漢字傳承

此處,我將通過講述,使學生初步瞭解三種古代文字的傳承,其中,特別指出只有中國的甲骨文一直傳承到了現在,而埃及的象形文字及西亞的楔形文字都因種種原因而中斷了傳承,由此,讓學生體會到漢字演變過程中所體現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特點,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情感目標。

六、評價分析

新課程理念非常重視課堂評價,認為評價的本質功能在於促進發展。且對學生評價作了多重要求,如:評價標準多維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等。為此,在評價中我也作了多重設計。

1、請學生評選出課堂中的最佳表達獎,最佳創意獎,最佳合作獎。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學校裏沒有所謂“差生”的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出色的,都應該予以肯定的評價。

2、請學生評價自己的課堂表現(情感、過程)

任長鬆老師指出探究式學習的評價應以形式性評價為主,而形成性評價,主要是關注過程,重在發展的評價,因此,我設計了這一評價方式,以達到評價過程的目的。

3、將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原來製作的展版保存到學生成長檔案袋中。新課程理念注重對學生的質性評價,而成長檔案袋則恰恰提供了這一功能,能夠記錄學生成長點滴,從而達到質性評價的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jj78kx.html
專題